我姓李,我听爷爷说我们祖上是从山东枣庄迁移到安徽的,家谱有“士国保洪”有没有人知道的,告诉一下,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我姓李,我听爷爷说我们祖上是从山东枣庄迁移到安徽的,家谱有“士国保洪”有没有人知道的,告诉一下,谢,第1张

我就是枣庄的 我是市中区的 听我爸说家里有本族谱 一般是几十年修一次 老家源头是枣庄山亭区好像是叫北辛庄吧 据说老祖宗是雍正年间逃荒到枣庄的 我们这辈就是“士”字辈 我今年19 我爷爷那辈是 天字辈

大辛庄村是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98211727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982。邮政编码为271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8,车牌号码为鲁J。大辛庄村与汶南西村、汶南东村、汶南北村、汶南下村、吴山村、鲍庄村、小河东村、水家庄村、青沙庄村、公家庄村、盘古庄村、周家沟村、仙人桥村、大河东村、分水岭村、果庄村、重兴庄村、北安村、纸坊村、鲍音村、尹家屋村、下峪村、两桥庄村、甄家庄村、朝阳村、曹家庄村、李家楼村、东鲁庄村、西鲁庄村、国家庄村、南西官庄村、李家庄村、类王庄村、盘车沟村、薛家庄村、南洪河村、大官庄村、鲁家沟村、光明村、上峪村、东洪河村、柳沟村、杨庄村、赵家庄村、大山口村、岩庄村、许庄村、庄家庄村、沈家庄村、张家庄村、北鲍村、李仙村、西南辰村、中南辰村、韩家庄村、东南辰村、向阳村、刘家庄村、小张庄村、_山东村、北_阳村、柳子沟村、杨家河村、青云山村、东官庄村、黄崖圈村、王家石山子村、付家石山子村、崔家石山子村、借庄村、太平庄村、东周村、杨家洼村、陈粮村、北西官庄村、单家庄村、南_阳村、涝坡村、小辛庄村、白家庄村、英家庄村、双山村、洼子村、德营庄村相邻。

大辛庄村附近有泰安市新泰莲花山风景区、新泰朝阳洞、新汶森林公园、和圣园、汶南镇纸坊村等旅游景点,有“金芭蕾”黄花菜、新泰芹菜、新泰横山丝、新泰甜山楂、楼德煎饼等特产。

大辛庄遗址 商代中晚期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北约 4公里处。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1955年起,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曾多次调查和试掘。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对探讨山东地区商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遗址的商代文化堆积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达4米。试掘中没有发现居住遗迹。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陶器的器形有鬲、□、豆、簋、罐、盆等,见有硬陶、原始瓷器和白陶的残片。石器有斧、锛、刀、镰。骨器有笄和镞。此外发现有卜骨和卜甲,卜骨有钻、灼而无凿,也不见刻辞。铜器只发现有镞、针和锯等小件器物。1970年曾发现一批青铜器,有 □、觚、□和2件铜戈,可能是墓葬的随葬品,年代相当于殷墟早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当夏朝人以河南西部为中心确立统治范围时,远在山东的东夷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土著文化——“岳石文化”。公元前16世纪,商人灭夏,在中原地区立定脚跟后不断向东扩张,将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渐次同化和取代,最终完成“邦畿千里”的版图。这一段历史是如何发生的?在考古人员对大辛庄遗址的历次调查、发掘和研究中,通向远古的时光隧道逐渐打开了缝隙……

  发现——

  打开通向远古的时光隧道  大辛庄遗址考古日前结束为时2个月的田野发掘,被挖成一个个探方的考古现场开始回填。尽管戴着遮阳帽,考古队领队、山大考古系教授方辉和他的考古队员们一个个还是晒得脸色黝黑。

  “这次大辛庄遗址发掘出较大规模、成组的墓葬群,共清理出商代早期至晚期墓葬23座,几乎每个墓葬中都有兵器,应当是一个家族或军旅的墓葬群,其中一墓葬有殉人现象。发现窖穴、灰坑200多处,有字卜甲8片,青铜器30余件,其中有觚、鼎、爵等礼器和戈、剑等兵器。发现的生产工具多为石斧、石镰,骨针、骨锥、蚌铲等。”站在探方隔梁上的方辉对记者介绍说。

  而此前的近70年中,大辛庄遗址早已是“宝贝迭现”。

  1935年,济南东郊大辛庄农民在村东蝎子沟挖土时偶得一批青铜器。齐鲁大学英籍教师林仰山获悉此情后于次年冬天赶到现场进行调查,正巧看到沟边挖开的墓坑。在清理完墓中陶器、铜器后,林仰山还买到一残碎铜觚的上口。5年后,他又戏剧性地从朋友那里得到了铜觚的下部。

  1960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教师刘敦愿与刚参加工作的蔡凤书步行来大辛庄调查。蔡凤书一眼看出蝎子沟沟壁上挂着的一个完整灰褐色陶盆是商代器物,两人兴奋不已。这件现存山大博物馆的陶盆是该校在大辛庄采集到的首件完整器物。

  除无数次的调查外,建国后从1955年到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大辛庄遗址的试掘、探查也已是六进六出,试掘面积最大的一次是1984年。时任考古队领队的山东大学教授徐基说:“当时共发现房址6座,灰坑200余个,甲骨约400片,复原完整陶器100余件,找到一处商人族墓地,清理出15座墓葬。其中5号墓出土了成套礼器(鼎、觚、爵等),为以往多次发现的青铜器找到了源头。”  揭秘——

  从碎片中拼接历史的原形  考古不是简单的“挖宝”,其真正价值在于从古人的遗迹遗物里,解读未知的古代,从文明的碎片中拼接历史的原形。

  从大辛庄遗址发现之初,学者们便在猜测,商文化是大辛庄的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如果是后者,那么商文化是何时介入大辛庄的?

  1973年,蔡凤书汇集1955年—1963年的大辛庄历次调查材料,第一次提出“它包含了早商至商末周初的东西”。通过1984年的考古发掘,徐基得出结论,商文化在大辛庄的存在时间段是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晚期,最早出现时间距今3500年左右。刚刚收尾的2003年大辛庄遗址发掘再次证明,所发现商文化没有早于这一时间段的。

  “《竹书纪年》有商王中丁征兰夷(东夷部落)的记载,大辛庄商文化的外来可能与此事件有关。至于大辛庄的有些东西似乎比中丁征兰夷时期要早,也可能始自商王太戊时期,文献有‘太戊复兴’的记载,他在位时势力可能到达大辛庄。”徐基说。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侵入”和同化需要一个过程,这在大辛庄遗址的发掘中证据确凿。如大辛庄所发现陶器中,除灰陶外,素面红褐陶占很大比例。专家认为,灰陶为典型商文化遗存,普遍流行于中原商文化中,素面红褐陶则为夷人土著文化的典型遗存。

  1984年的发掘中,大辛庄出土的一只小巧骨匕上端刻着“五”字符号,字体似武丁时期。而今年3月18日至24日,大辛庄遗址先后发现数片龟甲,其中8片刻有文字。据方辉介绍,可辨认出的共25字,加上那些腐蚀较厉害或只剩下残笔的字迹,共有34字。此前的百余年中,甲骨文一直是河南安阳殷墟的“专利”。

  “大辛庄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具有界标性质。”专程赶来的“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他认为,只有占卜活动发展到高峰时期,才会出现在卜甲上刻字的卜辞,一般王侯贵族占卜才会用卜辞来记录。所以,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大辛庄遗址在商代不是普通区域,应是商王朝在东方的一处中心性的聚落,盖为一处方国都邑。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的考古发掘汇报表中,徐基就曾推断,大辛庄可能存在一个与商文化有密切联系的方国。

  “除甲骨文外,在大辛庄出土的青铜爵上还首次发现了族徽,虽然在现代汉字中没有找到对应的字体,但它的发现是一个重要信息,是研究大辛庄商人部落的一个重要佐证。”方辉透露说。

  蔡凤书介绍说,目前在山东省发现商代遗址或有商代文化遗存的地点300多处,但是经过正式发掘的只有十处左右,除了济南市大辛庄之外,还有如滕州市前掌大、泗水县天齐庙、济宁市潘庙等,这些商代文化遗址大部分在鲁西地区。这说明,在商代末期济南附近地区不仅已经纳入“邦畿千里”的商帝国版图,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到中原地区中,东夷人那种特有的文化基本上不再继续存在。  思索——

  大辛庄还有多少谜团  在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团的同时,大辛庄遗址带给学者们的思考亦接踵而来。

  思索之一:甲骨文内容是什么,还有可能再次出土吗?

  方辉说,初步可以判定,其内容是对某位“母”的祭祀。即要不要对“母”进行祭祀,如需要,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祭祀。

  对此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甲骨文中的“母”通“女”,其内容是祭祀时要不要用女来作牺牲的意思。

  “按道理,既然有人已经开始用甲骨文,这么大一片遗址下应该还藏有甲骨文。但已出土的甲骨文距地表仅40厘米,如此浅的地层,不少在汉代取土时就被破坏了。建国后,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还进行过深挖土的耕种活动。所以,今后发掘中甲骨文能否再次出土仍是个谜。”方辉说。

  思索之二:如果大辛庄是商代的方国,为何没有发现“城”?

  学术界一般将城、铜器和文字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在青铜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大辛庄遗址中“城”的隐而不现自然引起人们的猜疑。如果大辛庄确是商代的方国,为何没有发现“城址”?

  在此次考古发掘后期,大辛庄遗址T0401、T0402号探方发现一段神秘夯土层,当时考古人员怀疑这就是大辛庄方国的城墙遗址。但从解剖结果看,这段夯土层的宽度仅有五六米,也与当时城墙宽度在十米以上的标准有一定差距。方辉最后判定,它可能是当时的一处大型的建筑基址。

  1984年和今年对大辛庄遗址的发掘面积分别是800多平方米和600多平方米,相对于30多万平方米的大辛庄遗址总面积,充其量只发掘了其中的1/200。因此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城”得以发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思索之三:甲骨文中出现的地名“乐”和“泺”指的是大辛庄吗?近年来,在考证文化历史名城济南的源头时,有学者提出,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乐”、“泺”指的就是济南,其具体位置在泺水之源趵突泉附近。对此,大辛庄遗址发掘的两任领队徐基和方辉进一步指出,“乐”、“泺”指大辛庄的可能性很大。

  方辉说,“泺”是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的一个地名,我认为其位置在广义上的济南一带,应是商王驻扎的地方,且是商人与夷人打仗经常路过的地点,这个地方在一定区域内具一定规模。大辛庄北距泺河(小清河)仅3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表明,这里有可能就是“泺”的中心区域。

  徐基指出,趵突泉一带地势低洼,不适合商代大型聚落点的建立。  展望——

  累赘还是资源,大辛庄何去何从? 艺术大师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对考古工作来说,不是缺少证据,而是缺少发现。

  继1984年山东大学、省考古所、济南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确定大辛庄商代遗址范围是30万平方米之后,今年联合考古队在大辛庄周边进行踏查又有意外惊喜。在大辛庄以东约4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踏查时,考古队员新发现上到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下到汉代的50多处遗址,其中,有七八处商代遗址,虽然规模较小,但包含物很丰富。

  谈及大辛庄遗址及周边遗址的保护和考古,方辉认为,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紧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新石器遗址的洪家楼、甸柳庄、葛家庄一带,现在均被楼群所覆盖。伴随着城市化脚步的逼近,今后如何保护大辛庄这片弥足珍贵的古文化遗址将很快变成一个形势严峻的问题。对此,方辉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并非是完全冲突的,文化遗迹完全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利用。利用好了就是保护,否则会让地方上觉得遗址是个累赘。大辛庄遗址完全可以建一个商文化遗址主题公园,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还能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大辛庄是山东境内最早的、最大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特征最鲜明的、出土甲骨文最早的商代遗址。”这是徐基对大辛庄遗址最新归纳出的“六个之最”。他说,与中原地区商文化相比,大辛庄类型存在鲜明的“个性”,诸如陶器中红陶较多且少见壶、觚、爵等日用陶器、水井于相邻边挖角窝、墓葬普遍设腰坑,殉狗普遍和卜骨不用凿等,均为中原商文化所少见。济南作为一个都会城市其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3500年商代前期晚段,作为见证这一历史的大辛庄遗址,建遗址博物馆意义重大。

  据悉,除商代遗址外,大辛庄还发现了龙山文化、西周、东周和汉四个时期的堆积。如此重要的遗址堪称蕴含济南乃至山东古文化的“数据宝库”,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它的未来吧!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太安宗入(毓)庆,传(伝)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崇锡萃群芳”;“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我姓李,我听爷爷说我们祖上是从山东枣庄迁移到安徽的,家谱有“士国保洪”有没有人知道的,告诉一下,谢

我就是枣庄的 我是市中区的 听我爸说家里有本族谱 一般是几十年修一次 老家源头是枣庄山亭区好像是叫北辛庄吧 据说老祖宗是雍正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