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蒙古族王姓家谱那位知道?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镇平蒙古族王姓家谱那位知道?,第1张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比如《豫章王氏宗谱 湾里分谱》经过全体宗亲和编纂人员一年多来的共同努力,终于和大家见面,2009年3月28日在湾里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是新的发谱仪式。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豫章王氏宗谱�6�1湾里分谱》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以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井王村王氏族人预续写王氏家谱为例子。

据王氏祖碑显示,始祖讳罕有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禹州市无梁镇井王村。

碑文上显示家谱辈分为:罕世加应,,现自久国,远泰。

据王氏族人长辈记忆,自小家中物件上写堂号“三槐堂”。

三槐堂讳罕有支世谱:始祖罕:二世世:三世加,四世应,五世现,六世自,七世久,八世国

(九世选,十世泰):根据瓦店名字加入的,+一世元,十二世历,十三世清十四世文,十五世金,斗,十六世殿,十t世长,十八洪,十九世兵,二十世旺,二十一世卫,二十二世朝,二十三世忠,二十四世实二十五世民,二十六世喜。

海南省海口市石山镇美城王氏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王氏(依次为十六世至四十世):万忠凤学文,传世宜联宗,笃亲有宠明,诗礼先声远,富贵绍槐庭。

河南省洛阳市市郊王氏起源于周代山东,有虞(yu)支蕃踉琊(地名),后移居山西省阳城,名冠两晋。元代末年,中原各地连年战祸,人烟稀少。

明王朝统一南北后,为了恢复中原生产,采取了移民垦植的有力措施。当时山西末及战祸,人多田少,山西省洪洞县因居晋南交通要道,故移民的管理机构就设在洪洞县广济寺内,后由军督佥师负责。先将需迁的各州之民聚集到广济寺内,再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王姓家谱

问题一:现在姓王是古代谁的后代? 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二:姓王的祖宗是谁 太原王的后裔世系:始祖太子晋世系:始祖太子晋--2世宗敬--3世仕蠲--4世智--5世恙--6世亢--7世颖--8世荣--9世错--10世迹--11世愦--12世息--13世恢--14世翦--15世贲--16世离(离公二子,长子元,次子威)--王元属于太原王氏,王威属于琅琊王氏。武王十一传至平王,太子早夭,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姬赤的胞弟姬林夺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其子孙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王姓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尊太孙赤为开山祖。平王十传至灵王,生太子晋。晋体恤民情,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贬为庶人。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秦末汉初,秦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体。

问题三:第一个姓王的人是谁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问题四:历史上最早姓王的人是谁呀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

问题五:历史上姓王的名人 历史名人

王子乔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称为王乔、王子晋。

王翦

战国时秦的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五十里)人。事秦始皇,曾定赵、燕、蓟诸地,后为李信所谗,谢病归里,后信战败,始皇遂用翦策以平荆。

王昭君(王嫱)

汉秭归人。元帝时选入掖庭,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帝以嫱赐之,号宁胡阏氏。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 矗。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羲之(321~379)

字逸少,东晋临沂(今属山东)人,后南迁为会稽人。尝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后人称为书圣。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宋临川人。博览强记,工书画,尤善诗,而文词简练。神宗时为相,改革政治,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没有成功。封荆国公,卒谥文。着有周官新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等。

王阳明(1472~1528)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大儒,弘治进士。正德时巡抚南赣,定宸濠之乱。嘉靖时封新建伯,总督两广,破断藤峡贼,卒谥文成。其学以知行合一为主,发挥致良知之教,反对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讲心学渊源于宋之陆九渊,世称姚江学派。尝筑室于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问题六:王姓的祖先是谁? 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问题七:王氏的祖先是谁名字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父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

问题八:王姓祖先是谁? 王氏姓源比较多,周灵王太子晋,又名王子乔,王子乔是为太原王氏始祖。现今王姓大半出自姬姓王氏,因此周文王子孙这一支名气最大人数最多,传为王氏受姓始祖。

问题九:中国为什么有姓王的 我也在问!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时人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称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绵延,人才辈出,比如王翦(秦国大将)、王允(东汉名臣)、王僧辩(南朝将领)及其孙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维(唐代诗人画家)、王审知(五代国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 200多个。其中著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琼崖王”、“赣湘王”等。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书法家),太原支派临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赣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等。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说,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而换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传海外”,与中外文化交流及开发南洋密切相关。早在隋朝,隋炀帝就派礼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访。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国钦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莱一世 之女为妻,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马六甲王入关,明朝皇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清代,南方民众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在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办矿场。随后,便有闽立、潮州、琼崖、赣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孙相继南下,有的远迁欧美,以东南亚为数最多,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如在泰国,王姓约海旅泰华人一半。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历代王氏后人对开发南洋和加强中国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风景胜地,与太原王氏同属一脉的周室祠庙――晋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乔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并于1993年 4月隆重举行“太原’93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参加此次盛会的有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问题十:王姓氏族起源于什么时期,王氏的祖先是谁? 一:王姓的起源

王姓是中国姓氏中来源最多、最复杂的姓氏,是中华民族尊贵的姓氏,也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历代对“王”字的解释众说纷纭,“辞海”对“王”字的解释有六种:①、一国的君主;②、封建时代的最高封爵;③、指辈分的尊大;④、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⑤、古时谓中原以外的民族来朝;⑥、姓。除第六种解释外前五种的解释都是显示出了“王”字的尊贵。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来的,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叁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可见“王”代表的是一种权威!

从姓氏的渊源来看,王姓的起源也证明其不凡。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都纷纷以“王”为姓,也难怪宋代史学家郑焦拍案称奇“王氏,天子之裔也!”

王姓不但来源显赫,而且人口众多,据 年 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二大姓,人口近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过至少二十一个著名望族,其中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开闽王氏、三槐王氏等,历史长达数百乃至千年,人才辈出,王安石推行新政,死而后已;王阳明倡导心学,文武双全,王船山开启近代思想,博大精深……

二:王氏的类别

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复杂的一个姓,按照传统的说法,王姓人有姬姓王氏、妫姓王氏、子姓王氏、虏姓王氏和杂姓王氏等。

1、姬姓王

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黄帝为他们共同的祖先。黄帝传到第四代弃,号后稷,因善种五谷,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赐以姬姓。后稷十八世传至姬昌,史称周文王。后衍化为五支王姓族派:

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以及毕公高裔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王假,分别被当作京兆、河间、高平、山阳、凤阁等地开山之祖,二是周平王太孙赤为开山祖的河东猗氏;三是周王室后裔王子成父,春秋时在齐国做大夫,被东莱王氏和太原王氏的王仲舒支尊为开山祖;四是平王的第十代子孙灵王泄心,生太子晋(即王子乔),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子宗敬为司徒,人称“王家”,而太子晋被尊为太原、琅琊王氏的开山祖;五是灵王传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使之在此发展繁衍,其后,揭也就成为王城王氏的开山祖。此支王,源出周朝王室,同为姬姓之王。自黄帝以来世系清楚,是无可争议的黄帝后裔。

2、妫姓王

妫姓王的公认祖先为历史上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妫姓之王的妫从女旁,是女系母权社会的痕迹,妫又作沩,表示傍水而居,当初舜氏在的 虞氏部落起源于燕山一带,那儿有沩水河,便是妫姓得名由来,这支王姓人得姓前的历史像黄帝族一样古老,但又并非出于黄帝族。舜的后裔妫 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灭后,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当年称王的风光,遂以王为姓。两汉之际建立新朝的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魏晋以后以北海、陈留为郡望的王姓人也尊他为祖先。

3、子姓王

在王姓诸源中,子姓王为最早王姓,子姓王氏因其始祖王子比干的祖先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子姓,王子比干是居住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等地王姓人所尊奉的祖先。从王子比干再往上追溯,则商朝诸帝、商汤、契、帝喾,最后是黄帝!

关于王子比干的名字,包括三部分内容:“王子”是当时人们对他的尊称,“比”是他的封国名,“干”才是他自己的名字。商朝末年,王子比干因进谏无道昏君商纣王而被剖心,王子比干杀身以成仁,早已被传为千古佳话,至于他的后人,因为是王室之>>

太多了,而且各地各分支都不一样。给你一些参考吧。王氏派语(王灿前整理)1、摘自《楚伪王氏》11修族谱 王门孟伯主修 民国32年 善庆堂 13册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2、摘自:《王氏四修族谱》37卷 首上中下 五锡圭主修 民国35年 太原堂40册派语: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3、摘自:宁乡鸟石王氏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20册,288×171派语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4、摘自:《王氏四修族谱》12卷首末,民国32年,太原堂 16册派语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5、摘自:湖南益阳《王氏四修宗谱》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国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册派语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6、王氏续修支谱8卷,民国癸酉年,太原堂,存7册,305×198缺卷3派语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7、摘自《王氏族谱》光绪十二年 文德堂派语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8、摘自:《楚伪王氏八修族谱》民国癸未 太原堂 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后彦,宝树植庭槐9、摘自湖南浏阳 《王氏族谱》 8卷 王克如主修 民国壬子年槐荫堂木活字本 8册派语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10、摘自《长沙王氏六修族谱》11卷首3(3有之5)末,王兆琨主修 民国38年,德瑰堂铅印本19册派序: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11、摘自《王氏支谱》派语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12、摘自湖南常德《 王氏家乘》 10卷首 王玉山等纂修 光绪20年 德符楼12册派语(东阳十甲)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成龙致□□,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 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13、摘自:《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不分卷 道光14年, 2册派语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14、湖南益阳《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国36年,木活字本,107册派语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15、湖南湘乡《牢田王氏续修族谱》39卷首末 王忠恒纂修 民国7年,亲亲堂 木活字本 20册派语:原订编排,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又: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16、湖南安化《王氏续修族谱》7卷首上下,王沛生等主修 光绪戊年,三槐堂,木活字本,9册派语续修旧派语: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17、我们王家自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先祖王均彝从江西迁入湖南平江至今已传27代,我家祖宗王旭公是三槐堂王佑公的三子(佑公三子懿、旦、旭)。我们的辈别可能不一样,我们的是:均千万仲福,景世新昌宗,汉楚尚朝添,希嘉近绍先,思昭甲第联,徽猷原有自等等等等,我是原字辈又叫王原铭18、永 承 宝 烈,允 纪 嘉 光,尚 景 时 泰,宗 汉 克 昌,华 廷 兴 振,德 及 遐 方(王剑)29、我原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长石何仙庙跟新屋王家,原有王氏宗祠, 宗谱己不存,只知堂号:植本堂,家谱尚存,堂号:承启堂 只知第十六世起 排行字辈是:久大观光 奕世传芳 继承启绪,希望知情族人 互相联系 增进乡谊20、上启进文思,丹大升朝国,有成献正印,四海龙鲤锦(王文君)我支谱字:英学志国德 泽起逢文世 有庭韶荣日 明仕继登朝22、我们是太原王氏,王十郎的后代,据传王大郎在山东,字辈如下:校友传家政,诗书献国恩,依冠联甲第,事业造槐庭,忠信辉先烈,培然玉厚礅,堂中需桂柏,禄位震乾坤。23、我们是安徽省寿县一三槐堂王姓的一支,我们现在能记得的辈份是亭街珍穗庆家世永安康有学传宗远景德继续长24、“大化如春日 芳时显盛宗 英雄豪俊杰 世代永兴隆 功业辉云汉 文章映斗宸 鸿规开继起介寿字天申”我希望搞清太原王氏迁徙到南昌再分支到浏阳之间地过程。我手头有一部族谱25、摘自《白水王氏族谱》,太原堂,朝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云福多善庆,奕世绍书香。26、摘自《慈溪半奥王氏宗谱草谱》,积善家道隆,树德斯衍庆。孙会济其美,桂兰联以芳,崇源维绍述,立志在显扬。安康承泽永,敦厚继世长。27、《赣榆王氏家谱》,三槐堂,“景裕。彩庭建厚德,全家大吉祥。青松若翠珠,锦秀乾坤常。”28、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佐倌编修的安徽《高仓王氏族谱》中记载:高仓王氏自明代洪武年间的魁公起,即使用字辈:“族自魁公来五百有余岁矣,越道光壬寅,始刊印谱,沿前人旧班行,一韵一翻,未尝增续,今亦因之。但再续两韵,寓有承启之意焉,盖幸望继之者。”文中所说的“班行”即字辈谱,也称行第。《高仓王氏族谱》所载的“旧班行”是:仕魁祖德尊,人文振王门。志廷惠正仁,尚思应万春。永佐盛朝国,方显祖宗兴。自明初魁公的“魁”字辈,传500年,到清光绪年间的王佐倌“佐”字辈,已传20代。光绪二十三年所修的族谱,又增续20字的“新班行”:修齐敦孝友,辅弼笃忠贞。承继延朱绪,贤良世代生。29、山西《太原王杨氏支谱》(清同治木刻本)〔统派〕富贵戎开宗清,忠厚宽平纯懿,端严简直廉明。〔支派〕百代衣冠庆满堂〔统派〕似续前徽永,诒谋召吉祥。德超珠玉美,品重芷兰芳。礼乐遵周鲁,经纶轶汉唐。功成名愈盛,千叶发馨香。30、浙江鄞县《蛟川王氏宗谱》(清光绪木刻本)〔本支行名歌〕天文大元道,伯嘉尚世宗。储学功成久,德高智广崇。安康振善吉,荣盛维思同。英俊继懋秀,福祚锡其中。礼义治家法,朝廷名昌隆。〔本支行次歌〕追叙本源迩,祖训遗泽长。绳蛰千万亿,寿禄庆封疆。雍睦纲领整,歌颂海波扬。兰芳与桂馥,言顺绵书香。后天共济美,蜚声迪忠良。31、广东谱宁县王姓字辈谱〔族号〕海广天宽,山高水长。龙腾凤舞,芝秀兰香。文武蔚起,国家祯祥。积善余庆,万世永昌。〔书号〕开贻厥孙,谋燕翌子。纪志述事,敦伦饬纪。世德作求,遐福降尔。荣祖耀宗,诵扬书史。32、广东广州、南海王姓字辈谱(其先来自江西云都)祖宗文昌永,声若海国扬。世传开百粤,万载衍其祥。〔左昭·名上之次序〕日兆嘉维敏,章华国尚珍。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积善传孙子,定昭福祉臻。〔右穆·字上之次序〕启发仲景隽,文心达性天。高才光海宇,立场继渊源。试汝登科第,簪缨奕社绵。33、福建同安松柏林王姓字辈谱:太原一本,姓卜三槐万春;魁名永耀,文章万国重新;精忠笃孝,尔其克家敦伦。34、福建同安由礁社王姓字辈谱:一二三四五,光宗伟继天,子祺行仕志,臣愿学良贤,仁义礼智信。35、江西南城王姓辈谱:必得朝源国家乃兴36、湖北天门王姓字辈谱:天门王家邦,盛才学克全。37、新加坡江兜王氏世系,源于福建省福清县江兜乡,而其祖先又来自福建南安县石鼻尾。新加坡江兜王氏一直采用祖先厘订的字辈谱取名,其字辈谱的文字与福建江兜乡完全一致,其字曰:(名谱)希孔孟学,常志圣贤,显祖荣宗明世德;(字谱)述尧舜道,惟存孝悌,振声绍武裕孙谋。据资料,新加坡江兜王氏各房,现多已传至“声”字辈与“绍”字辈。“声”与“祖”同辈,“绍”与“荣”同辈,其区别在于取自名谱或字谱。38、福建福鼎县某地1977年重修的《太原郡王氏宗谱》的字辈谱是:〔新增名行〕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联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宝贵,硕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新增字行〕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义田。丕达流芳长,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辰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39、南渡中沙支第17世至第28世的12代的的字辈为"一永文尚,远惟国天,廷家乃德"40、江苏楼王镇谱载邦汉公支规定第16世以后的字辈为"嗣丰功伟烈,效明哲仁贤"。41、江苏海门王雨平反映该谱的字辈为"思古成家顺,德能信士其"42、湖北汉川马口镇油河乡,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闲。才名辉楚域,槐絮卜长年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王姓

参考资料来源-三槐王氏

  王姓家谱

  南北朝时兴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佚。今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个人手中的王姓族谱家谱,绝大部分为近代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例如:《豫章王氏宗谱 湾里分谱》经过全体宗亲和编纂人员一年多来的共同努力,终于和大家见面,2009年3月28日在湾里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是新的发谱仪式。)

  编辑本段文献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豫章王氏宗谱•湾里分谱》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编辑本段字辈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镇平蒙古族王姓家谱那位知道?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