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徐氏家谱,第1张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寿文正(振)宝国”。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贵大顺丙德作刚尚”。

江苏连云港徐氏字辈:“正志光有定行宝”。

江苏灌南徐氏字辈:“林观学志永庆”。

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

徐氏敦睦堂一支字辈:

名派:“人伯崇尚守世大乐雍熙有缘生贵子积累造宏基泽荫遗徽远英芳宾璐联文华开景运万代相君贤”;

字派:“敬良廷时郎之应惟公明仲体祖宗德季元启赞成敦睦传先绪诒谋袷后昆经纶匡上国冠冕拜龙恩”。

徐氏一支字辈:“峻定开洪运斯道碧龙昌”。

徐氏一支字辈:“万世久昌盛延传忠孝贤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全先祖乃崇凤德行真美善少昊金天始伯益后代衍若木建国君源望在邳郯南北为堂号东海是家元”。

徐氏一支字辈:“文明(德化)进大同福国保安(天)泰云风肇其光庆新周万代时贤广济美循声自英迈家在苏鲁兴孔繁一世界怀祖念厚图群宗博以爱”。

徐氏一支字辈:“学崇先进尊德行仁孝友传家忠道永登宗尚明达祖作孙绳丕振绍述显延斯文善自可继本支昌荣”。

徐氏一支字辈:“惟有春光在其华兆以明国昌治海东盛杰永古存”。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 ;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满清时期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

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己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

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

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徐氏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