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 申氏家谱 申姓起源 申姓名人 申姓的来源 申姓简介
申氏出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孙后裔传到上古周朝时,出现了一个叫做申吕的,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以申氏为姓。
堂号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历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明朝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深得张居正的赏识。先入朝廷做官,后因性格倔强而被罢免。死于文定。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浦江就叫申江(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这是后来的事了),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申姓:
① 明时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单姓申;彝族阿牛氏,汉姓为申。
③ 今满、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炎帝之后。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纷纷以国为氏而姓申了。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申姓名人依旧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栎阳(今江苏省溧阳)人申砀,苍梧(今属广西)人申朔,表明此际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隋唐之际,申姓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国到两宋,申姓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姓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清初,闽、粤一带的申姓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姓迁入东北。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申 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 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 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 相: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 蕙: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
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
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琅琊郡: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2、堂号
申姓的主要堂号有:“琅琊堂”、“法家堂”、“赐闲堂”、“忠裕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得姓历史悠久。其得姓大约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时期。
2、申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老资格的名门著姓。春秋战国时期即名人荟萃,为他姓难以比拟。
3、历史上,申姓人济济多才。如列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共有三十七名进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为最多。共五名。
============================================================
申姓宗祠通用对联
〖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申国;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武是宪;
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伟业;
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
状元宰相;
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
-----------------------------------------------------------------
〖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霜添柏树冷;
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
-----------------------------------------------------------------
〖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茅束悲歌于申后;
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
-----------------------------------------------------------------
〖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
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中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标青史;
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
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
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
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参见杨氏联),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鲁郡人申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中国人民 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申涵少将
申涵(1906-2001),山东省泗水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卫生部卫生训练队队长,第2师卫生队医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卫生队医生,苏鲁豫支队卫生队队长,115师教导第1旅军医处处长,新四军第3师7旅卫生部部长,新四军第3师后方医院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后方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4军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医管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兵团卫生部部长,广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第6军医大学校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处处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中国人民 申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申勇少将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荣,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国 ,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 。
历任中国人民 战士、警卫员、班长、学员、教员、干事,1963年被保送入 军事经济学院学习。后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干部科副科长、仓库政治委员,信阳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大队长,进修系学员,总后勤部第一后方基地政治委员,总后基地指挥军需部部长,总后驻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后方基地副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正军职),先后再次荣立三等功2次,受军、师、团嘉奖15次。1998年夏,率武汉军事学院干部战士参加了保卫汉江江堤的战斗,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洪先进单位表彰大会。
1989年以来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军事经济管理与效益研究》、《报考军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两部专著,被列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后者还被 总后勤部评为一等奖。现已离休。
对不起,我无法确定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占金皆辈”这一辈分。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不同家族的家谱可能存在不同的辈分和字辈。因此,如果您想确定某个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特定的辈分,您可以尝试向该家族的长辈或家谱研究人员咨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分支的李姓家族可能存在不同的家谱和辈分。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其家谱和辈分也可能存在差异。
檀姓家谱辈分排列包括:思、远、达、宗、倬、允、梦、旦、些、九、时、希、孟、怡、忠、森、鼎、尚、镇、仲、景、永、应、之、有、士、光、大、时、思、宗、来、齐、国、集、礼、世、称、贤、宦、达、绵、江、左、威、名、镇、海边、元、戎、崇、武、爵、晋、传、显、文、渊、继、美、家、声、旧、孝、忠、节、义、宣、承、先、怀、祖、德、启、后、创、新、能、科、教、开、宏、业、贡、献、益、人民等。
请注意,檀姓家谱的字辈排行可能会因地区和版本而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或有特定的需求,请联系相关的檀氏家族成员或寻找专业的家谱机构咨询。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史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史
汉语拼音:shi 汉字笔划:5 书写笔顺:竖折横撇拉
偏旁部首:口 部首笔划:3 五笔输入:kq(86版) kri(98版)
汉字解释:
史 history;史 sh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史载笔。――《礼记·曲礼》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传:“立酒之监,佐酒之史”。(8)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9)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10)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1)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2)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3) 姓史不绝书 shǐbùjuéshū [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be again and again repeated in history] 指经常发生的那一类事情,历史记载上常能看到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册 shǐcè [annals] 历史记载;史书载入历史史册史抄 shǐchāo [extracts from history]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史官 shǐguān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史馆 shǐguǎn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史话 shǐhuà [history] 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作书名),如《淮海战役史话》、《辞书史话》史籍 shǐjí [history;historical records] 记载史事的典籍史迹 shǐjì [historical site or relics] 历史文化遗迹年代湮远的史迹史记 shǐjì [Shi Ji(Historical Records)]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马迁利用史官典籍,博采《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书与实地采访写成。记述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天汉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后其书有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均为褚少孙所补。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书中《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则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论 shǐlùn [historical works;historical essay] 评论历史的著作史诗 shǐshī [epic]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说的长诗音乐舞蹈史诗史实 shǐshí [history;historical facts] 历史上的事实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史事 shǐshì [historical event] 历史上的事情史书 shǐshū [historical records] 历史书:记录历史的文献据史书记载史无前例 shǐwúqiánlì [unprecedented;have no precedent in history]谓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找不到同样的例子;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壮举仅仅是十年时间,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情况来看,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太阳的光辉》史学 shǐxué [historiography] 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帙 shǐzhì [history] 史籍史 shǐ ㄕˇ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3) 古代官职:刺~。御~。 (4) 姓。郑码:JOS,U:53F2,GBK:CAB7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一世冯和(约生卒330-400年)生冯安。
二世冯安(约生卒350-420年)生冯跋,素弗,冯丕,冯弘。
三世冯跋(约生卒370-430年,北燕王位409-430)生冯永和冯翼等一百多个子孙。
三世冯弘(约生卒378-438年,大哥冯跋去世后,弟冯弘接过王位430-436年)生冯崇(投北魏),冯朗(投北魏),冯邈(投北魏),冯业(迁岭南广东古新会,今番禺开基)。
岭南一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冯弘乱世中投高句丽(今朝鲜),公元437年命其子冯业率300多人浮海南投归刘宋王朝,从新会越塘(今鹤山市,沙坪镇)登陆入粤(从南雄入口)留居新会(今番禺),官职化侯新会大守,配妣容氏,墓葬番禺龙城北山,坐北向南,夫妻合冢,遗迹犹存,生冯谊(瑄)和冯书,之后连续七代统治岭南天下,军中大权在手,保护岭南二百几年太平。
二世冯谊公(瑄)(约生于450年)冯业之子,配妣唐氏,生冯融,官职罗洲刺史,墓葬高凉特恩山上(今吴川县境内),夫妻合冢。
三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冯谊公之子,配妣氏,生冯宝和冯贝,官职罗川刺史,墓葬新会飞鹅岭,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箭,石柱,石龟尚存。
四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妣配冼氏,生冯仆和冯阶。官职高凉大守,定居高凉开基祖,与大族冼氏联婚,随开皇十一年,追赠宝公为广洲总管谯国公。陈永定二年,戊寅十二月宝公卒,墓葬高凉怀徳乡十五里凤凰山,墓坐巽向乾兼已亥。配妣冼夫人,号称岭南圣母,寿享84岁,疑似古墓葬于电白或阳春潭水马鞍山。
据明隆和咸丰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记载:南海始祖冯业公到博白元淑公,又名冯圣(胜)支世系,是从北燕皇族乱世中从北迁移到南,从东沿海而来,南海登陆,在广东新会(番禺)定居开基创业并生子,岭南开族始祖冯业公,为一世祖。
一世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南海番禺开基创业,岭南始祖,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谊(瑄),次冯书
二世祖冯谊(瑄)公(约生于458年),罗州刺史,冯业公长子,定居新会,妣氏生冯融
二世叔祖冯书公,冯业次子,吴川刺史,定居新会,妣氏生二子,长子冯球,次子冯伟(北山刺史)
三世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又名园深字渊园号知圃,冯谊公之子,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宝,次冯贝
四世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冯融公之子,授封高凉大守,役化岭南,妣冼氏夫人生二子,长冯仆,次冯价
四世叔祖冯贝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五世祖冯仆公(约生于550年)字惟乙号广伦,冯宝公长子,阳州郡守,加封涯州总管,妣氏生三子,长冯暄(嗣兴),次冯盎,三冯魂
五世叔祖冯价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六世祖冯暄(嗣兴)公(约生于568年),冯仆公长子,妣氏生子冯乐又名灵绍
六世叔祖冯盎公,字明达(生卒约571-646年),冯仆公次子,高州凉徳,继承祖业,袭作越人本部大头领,隋仁寿年间先后出任宋康令,汉阳大守,武徳三年(620年)率军攻破由高法澄等所占据的番禺,苍梧等地,后自称总管,622年举地降唐,后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位至越国公,盎公有子30名
六世叔祖冯魂公(约生于573),冯仆公三子,平定岭表,以功仕韶州总管,后面没内容记载。
七世祖冯乐公又名灵绍,字慈明(约生于586年),冯暄公之子,徽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子琮,次子球
八世祖子琮公(生卒约605-673年)冯乐公长子,移居福建长乐,居住汀州府朱褚街瓦子巷,妣氏生二子,长冯源又名慈让和玄英,次玄雄。
八世叔祖子球公,冯乐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九世祖冯源公又名慈让和玄英(约生于624年),子琮公长子,妣氏生子冯捷号边月
九世叔祖玄雄公,子琮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十世祖冯捷公号边月(约生于643年),冯源公之子,唐代文举,妣氏一配和二配,共生五子元常(约生于663),元淑,元明,元政,元斌
十一世祖元淑(约生于670年),冯捷公次子,妣氏生三子,长始平,次始兴,三始盛(元淑授封始任通判,迁往南洪官功与大兄元常同劳名记列傅)
十二世祖始平公(约生于699),元淑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朝恺,次朝元
十三世祖朝恺公(约生于731年),始平公长子,南唐大将军,生三子,长任君,次任国,三任臣
十四世祖任君公(约生于763年),朝恺公长子,妣氏生锦文
十五世祖锦文公(约生于796年),任君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世英,次世茂。
十六世祖世英公(约生于828),锦文公之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清,次冯宋
十七世祖冯清公(约生于859年),世英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时行,次时政,三时明。
十八世祖时行公(约生于891年),冯清公长子,妣氏生如海
十九世祖如海公(约生于922年),时行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冯奇,次冯己
二十世祖冯己公(约生于954年),如海公次子,移居到广西贵县,冯已坟在贵县雷脚岭,妣氏生二子,长冯檀,次冯享。
二十一世祖冯檀公(约生于986年)冯已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赖,次冯周
二十二世祖冯赖公(约生于1018年),冯檀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博武,次博松,三博庭
二十三世祖傅庭公(约生于1052年),冯赖公三子,妣氏生二子,长孔博,次孔乾。
二十四世祖孔博公(约生于1085年)傅庭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诚,次元淑公又名冯圣(胜)
二十五世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长子,妣蒙氏生博白二子,长法食,次法宋,有说四子,三法琰,四法君(三子和四子后裔不在博白),元淑公为博白冯氏一世祖
一世始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次子,葬于博白城外人民公园登高岭,坭坟。配妣蒙氏,葬于博白县城东郊(今博白人民医院门诊西北边)坭坟,生博白二男:长法食,次法宋
二世伯祖:法食公(约生于1152年)元淑公长子,大约1192年移居白州(现博白),在现在的新兴街冯氏宗祠居住,任白州都吏兼千总,任上卒故。葬柯木乡寨城坡(今柯木中江村寨城坡)。立庚山甲向,砖面坭坟。配妣林氏,生三男:长德明,次德盛,三徳显。葬于柯木镇中江村龙胆窝根岭,立甲山庚向,面前有深潭
二世祖:法宋公(约生于1157年),元淑公次子,随兄和父母约1192年移居广西博白,葬柯木乡寨城坡上今柯木镇中江村寨城坡,立癸丁向。配妣刘氏,生二男:长德通,次德达。葬于柯木镇铁罩岭,砖面恢砂头
三世祖:德通公(约生于1205年),法宋公长子,任三谨堡官员,葬于三谨堡木头山。配妣甘氏,生三男:长兰芳,次芝芳,三茂芳。葬于三谨堡灯心塘
三世叔祖:德达公(约生于1211年),法宋公次子,葬柯木乡高山,穴名狮子滚球。配妣庞氏,生三男:长桂芳,次林芳,三芥芳。葬于柯木乡下坡。其后裔分居禄珠上沙村等地
四世祖:兰芳公(约生于1248年),德通公长子,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后土恢砂头夹火砖碑,配妣王氏(另说陈氏),生二男:长满朝,次满庭。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
四世叔祖:芝芳公(约生于1252年),德通公次子,元末明初任广东南海军务总督以身旬国,迁回葬沙岗岭落路头泥坟,配妣梁氏,生二男:长满春,次满圆。葬于草干岭,坐北向南。后裔分居柯木,江宁,永安凤冲,江正,屯谷大塘部分,大塘狮子头冯子材祖藉地,官垌部分等处
四世叔祖:茂芳公(约生于1254年),德通公三子,葬于柯木圩尾岭砖坟,配妣罗氏,生三子:长满怀,次满容,三满胎,葬西香塘岭鼻上。后裔分居柯木部分,陆川部分等处。
五世祖:满朝公(约生于1296年)兰芳公长子,葬于柯木乡狗瑞岭狗肚窝。配妣庞氏,生三男:长丽峰,次丽山,三丽宏。葬于牛路头路背,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灰沙坟
五世叔祖:满庭公(约生于1300年),兰芳公次子,与父兰芳公创业三谨堡,葬于三战圹牛头岭。配妣张氏,生三男:长丽荣,次丽华,三丽庄。葬于三谨堡坡木头岭上。其后裔今分居外地贵县,平南,兴业,玉林,官垌,屯谷,堂利等处。
六世祖:丽峰公(约生于1334年)满朝公长子,柯木牛路头迁移水鸣镇新和香里弼社屋塘居住。配妣罗氏,生二男:长维甲,次维乙。罗祖婆从老鸦坡迁回与夫仝墓,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大科圹附近尖峯岗上(国师留题地:射赖对射寥,羊角对羊腰,春天牛不到,冬天火冇烧,谁人葬得中,子孙坐王朝,本留题地正落在丽峰公穴,近代最出名后裔有抗法英雄冯子材。后裔分居,水鸣,亚山,凤山,英桥,永安部分,那林部分,浦北部分,合浦,沙河,贵港,平南,兴业,陆川部分,灵山部分,钦州部分,共约现在后裔60000多人
六世叔祖:丽山公(约生1338年),满朝公次子,住柯木乡祖地,葬于柯木乡狗瑞科岭狗头上。配妣包氏,生一男:维荣,葬不详。其后裔分居屯谷,柯木,那林,北流等地
六世叔祖:丽宏公(约生于1340年),满朝公三子,住柯木乡下街坡,葬于圩背岭上,配妣庞氏,生一男:维赋,葬不详。后裔分居那林和永安等地
七世祖:维甲公(约生于1383年 )丽峰公长子,葬水鸣镇新和村委社屋圹附近的高车岗岭头,坐北向南(三岭鼻回合最高处),即宗鸾公白坟左上角处。配妣梁氏,生二男:长宗唐,次宗臣。葬摇平岭坭坟
七世叔祖:维乙公(约生1387年),丽峰公次子,葬于新圩岭,妣黄氏,生二男:宗鸾,宗凤。葬于社屋圹后背岭中段。其后裔分居水鸣镇,小江镇,福旺,寨圩等地
八世祖:宗唐公(约生于1420年),维甲公长子,葬于新和村二级公路旁石桥岭脚上去约150米处,夫妇仝墓,灰沙头坟,坐北向南。生三男:长曰伦,次曰荣,三曰所(过继宗凤叔养),后裔分居水鸣,柯木,屯谷,那林,凤山,英桥,陆川,亚山,永安,官垌,张黄,合浦,沙河,灵山,钦洲等地
八世叔祖:宗臣公(约生于1426年),维甲公次子,葬水鸣高车头岭,坐北向南。配妣陈氏,生五男:长曰驱,次曰迎,三曰谈,四曰崇,五曰丙。葬于频斯岭,坐东向西。其后裔分居水鸣,浪平,双凤等地
九世伯祖:曰伦公(约生于1854年),宗唐公长子,墓葬不详。配妣氏,生四男:万球,万璋,万垂,万惠。葬不详。后裔分居水鸣黎旺,自信圹,亚扶,英桥,那林,利山督,长者地,官垌牛窝背等地
九世祖:曰荣公(约生于1458年)宗唐公次子,葬水鸣新和村委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坟头,坐北向南。配妣庞氏,生一男:万仲。葬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头坟,坐南向北
九世叔祖:曰所公(约生于1462年),宗唐公三子,过继甲岭宗凤叔公养
十世祖:万仲公(约生于1505年),曰荣公之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坐东向西,灰砂头砖碑,配妣林氏,生三男:长雁斌,次以斌,三锡斌。葬于水井径背上约18米处。坐北向南,灰砂头坟
十一世佰祖:雁斌公(约生于1528年),最初移居塘裸,字秉成,万仲公长子,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塘鼻屋背岭距厅屋约200米处,坭坟。其三弟锡斌在前,相距约15米。其二弟以斌公在同一岭脉后面。坟坐北向南178度,立寅申兼丑庚。配妣罗氏,生五男:长子海波(塘裸,大科塘,白坟坡,大屋村,张黄圩尾,合浦闸口,六丰水,新屋村等地),次子海渍(分居亚山镇流耶大坡顶,石岭背等处),三子海深(分居亚山镇流耶今称田旺村金田岗,新屋,长田村等地),四子海池(分居浦北,张黄,灵山等地),五子海浪(分居亚山镇流耶石鹤嘴尔后迁移浦北县张黄镇大平村委冯屋村,陆川冯村,官垌等处),葬于黄泥岗
十一世佰祖:以斌公(约生于1530年),最初移居长地灵青肚后移居甲岭,后来再移居浪马开族,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后岭脉后六合麓上。配妣庞氏,生四男:长海宵,次海宾,三海容,四海宝。葬于浪马油麻地飞鼠岭,后裔分居水鸣浪马,凤山镇等地
十一世祖:锡斌公(锡斌约生于1558年),万仲公三子,守居长地灵青土,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屋后背岭,与其大哥雁斌公相距前面15米左很,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简称留守长地坡的二东房,大房维裔(守居长地),二房维吾(移居东心坡),葬于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泥坟,坐北向南,与曰荣公坟墓前面距离30米左右。后裔分居水鸣镇长地,东心坡,龙凤坡,永安镇贞平,新祥(沙河,合浦,灵山,钦州,陆川失联)等地
十二世祖:维裔公(约生于1607年)修职郎,锡斌公长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水井径背上距离万仲祖婆上面几米,坐北向南,青砖坟头,配妣汤氏,生三男:长子懦琰(守居长地)次子懦瑄(移居黄沙水),三子懦阶(移居龙凤坡)。葬于二电径白灰坟
十二世叔祖:维吾公(约生于1611年),锡斌公次子,葬于佛子岭,辰山向戍兼乾分针,配妣罗氏,生二男:长世茂,次世盛,葬于东心坡屋背岭,坐北他南。后裔居住水鸣东心坡,石梯水(今官垌)石南,英桥,陆川,灵山等地
十三世佰祖:懦琰公(约生于1655),维裔公长子,葬于长地屋头坡,配妣杨氏,生二男:长君庭,次君召,葬水井径对面岭鼻,后裔守居长地灵青土。
十三世祖:懦瑄公(懦瑄约生于1659年),维裔公次子,葬于桞埇对面圆岭头,坐东北向西南泥坟青砖面,配妣宾氏,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葬于桞埇岭鼻,泥坟石头碑。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懦瑄公约于1682年与老弟懦阶叔祖,一个锅头打烂各一边,离开长地到黄沙水底圆化,半边锅头起家(现在永安新祥开基始祖)
十三世叔祖:懦阶公(约生于1563年)维裔公三子,葬于屋背岭,配妣庞氏,生二男:长子廷相,次子廷斌,葬于屋背岭白灰坟,懦阶于1682年和二哥一个锅头打开各一半离开长地,经几地居住后,最终定居龙凤坡开基始祖
十四世佰祖:君迎公(约生于1694年),懦瑄公长子,葬于南进朋逢茶山鼻坭坟,配妣彭氏,生一男:仔明,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坝筒背坭坟,后裔移居合浦和英桥及陆川等处(失联)
十四世祖:君聘公字翰章,修职郎,碑文记载生于康熙庚辰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1700年9月23日辰时),懦瓀公次子,寿享七十有三秋葬于桞埇门口圆岭,之阳巽龙入首乙山辛向兼卯酉白灰坟,配妣李氏,生三男:长仔阳,次仔振,三仔芳。生于康熙庚辰(1700年)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享七十有六秋,葬于东合浦县进二啚十黎木坪新屋地岭,之阳辛龙入首寅山申向兼艮坤分针,白灰坟。后裔康熙六十年(约1721年)从底圆化移居桞埇建村
十四世叔祖:君用公(约1704年),懦瑄公三子,旺堂景看牛跟路人口角,被火箭打死,葬于杉木鼻屋地背坭坟
十五世佰祖:仔阳公(约生于1730年),君聘公长子,葬于南进足坡山坭坟,配妣黄氏,生一男:文贤,葬于马峰岗泥坟,后裔移居沙河和陆川(失联)
十五世祖:仔振公字遂云(兴岳),号宏声(作霖)(约生于1734年),君聘公次子,郡乡大宾例赠国学生,濂洲当官:修职郎,寿享六十有四秋葬于东合浦樟黄水洪埇壬龙入首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针,地形猛虎擒猪,风水影响人物:孙冯锦芯(八角耳),增孙冯子材,武馆宗师,民族英雄,大配妣潘氏(有说庞氏)生一子,长文隆,葬于南进江和麓石磥形,坐西北向东南,白灰坟变泥坟,二配妣陈氏生三子,次文超、三文阶字广运、四文奇。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二月初三日亥时,终于嘉庆壬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寿享六十有五秋,迁葬于东合浦兴忠三冬石埇新塘岭,午龙入首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针
十五世叔祖:仔芳公(约生于1736年),君聘公三子,葬于南进塘蛇鼻泥坟,配妣黎氏,生二男:长文青,次文云。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岭鼻泥坟,后裔移居合浦和陆川(失联)
十六世佰祖:文隆公(约生于1754年),官职:登仕郎,宏声公长子,葬于桞埇麓草竹岭坐西向南泥坟,大配妣罗氏,葬于针山坭坟,二妣庞氏,生三男:长锦朝字卅三,次锦廷字章浦,三锦邦又名锦伟。葬黎旺黄瓜岭白灰坟,坐南向北。后裔嘉庆五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部分后裔移居祥和堂,髙垌麓,杉木鼻,秋风堂等处
十六世佰祖:文超公(约生于1758年),宏声公次子,葬于桞埇麓坟地岭,坐北向南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长子锦国又名锦辉,次锦明。葬于磨刀水岭竹子头泥坟,坐北向南。后裔嘉庆十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之后移居大埇肚等处
十六世祖:文阶公字广运(锡九),号伯延。(约生于1760年),钦廉(合浦)官:修职郎,宏声公三子,葬于秋风堂屋地背圆岭泥坟,坐北向南,配妣黎氏有说庞氏,生三男:长锦秀号文涛,次锦芯字文贵号八角耳。三锦贤号文球,葬于钦州浦北石梯水大斗肚坭坟,坐西南向东北。后裔清嘉庆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回底圆化,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六世叔祖:文奇公(约生于1762年),国学生,宏声公四子,葬于历山黑水塘庚酉龙入首坐癸丁兼子午分针砖坟,配妣赵氏,生六男:长锦瑶排七公,次锦璜字学璜,三锦璋字学璋,四子锦兴字玉堂,五子锦英字轮甫,六子锦隆。迁葬于官垌深水田头屋背岭,坐西北向东南泥坟。后裔清嘉庆二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祥和堂,林垌,大埇口
十七世祖:如秀又名锦雨和锦陆,字远昌,号文涛,考中举人(约生于1783年)。文阶公长子,葬于社背麓合水岭鼻泥坟,坐北向南。配妣宾氏,生五男:长云川,次云普,三云平,四云天,五云武。葬于母猪岗头,泥坟石头碑,后裔清宣宗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七世叔祖:锦芯公又名锦清(生卒1786-1848年),字文贵(质菴),号八角耳,族长宗师,文阶公次子(老二,又得名:冯二公)开始葬于桞埇园岭头,后迁葬钦州,配妣黄氏有说庞氏(生卒1788-1850年),生收养一男:流浪儿子材。祖婆开始葬于屋地坡坭坟,后迁葬大貌头,穴名金鸡对面啼,葬在鸡嘴上,又名望君石根里面(国师留题地:大貌高,小貌底,两只金鸡对面嘀,谁人葬中凤凰地,养得广东共广西)。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道光二十八年从大车坪移居钦州。
十七世叔祖:锦贤又名锦球公(约生于1788年),号文通。文阶公三子,葬于母猪岗头泥坟一穴,配妣庞氏,生一男:云广字际琳。葬于白坟麓岭岗坐北向南,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从大车坪移居屋地坡和蛇窿垌
清朝前后字辈
黄沙水字辈
文锦云成光世徳
诗书日月远科明
长塘角迁大车坪迁钦州字辈
自宣文明育富贵
子相承树徳保国
同治四年重抄
附:族谱内容根据咸丰年间老族谱和新族谱并综合老人口术的内容编写而成,来自最近两年,如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包涵
搜索
输入姓名查字辈
博白县沙河镇冯氏
姓氏家谱查询免费版
玉林十大祖坟
姓名查询家谱
博白十大名坟
申姓 申氏家谱 申姓起源 申姓名人 申姓的来源 申姓简介
本文2023-09-22 14:33: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