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 - 从范仲淹父子到曹寅祖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史海拾贝 - 从范仲淹父子到曹寅祖孙,第1张

图 | 视觉中国

从“乌台诗案”到“车盖亭诗案”,再到“同文馆狱案”,北宋的政治恶斗、朋党倾轧愈演愈烈。吴处厚不惜以“语言文字之间,暧昧不明之过”构陷蔡确,借此来报“二十年深仇”,试图拔掉“眼中钉”“肉中刺”。吴处厚的儿子都看不下去了,批评他爹“此非人所为”。后来,吴处厚“疽发于脑,自嚼其舌断而死”。满朝大员都在弹劾蔡确,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站出来说:“今日举动宜与将来为法式,此事甚不可开端也。”真不负其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高太皇太后下令:“蔡确可英州别驾,新州安置!”新州乃岭南瘴疠之地,贬黜此地的人几乎都是有去无回。臣子们求情,太皇太后声色俱厉起来:“山可移,州不可移也!”蔡确的老母亲拦住太皇太后的銮驾求情,太皇太后更是铁了心:不仅要贬,而且永不得放回。当然,为蔡确说话的范纯仁也受到牵连,被贬知颍昌府。

元祐八年(1093)正月初六,蔡确客死新州,享年五十六岁。同年九月二十三日,高太皇太后驾崩,死前交代大臣们“早求退位”,以方便“官家”(哲宗)另用一批人。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五年后,弹劾蔡确甚为凶猛的刘挚,也客死新州这个流放之地,且在同一寺庙同一间房,史称一室死“二相”。

哲宗终于从高太皇太后的“臀背”后坐到龙椅上,开始独立执政。他继承的是父亲神宗的政治理想,走的是“熙丰”之路。作为“元祐党人”的苏轼苏辙兄弟自然不受待见了。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全靠着惊人的毅力和悟性(苏轼曾得高僧指点),才得以活着离开瘴疠之地,但在回程的路上仍没能逃过死神之手,命丧常州。而苏辙被罢贬,理由是他“引喻失当”——把先帝神宗比喻成汉武帝。此时,为苏辙说公道话的还是范纯仁。“史称武帝雄才大略,为汉七制之主,辙以比先帝,非谤也。”范纯仁不仅为被皇帝怒斥的苏辙辩白,而且还劝谏盛怒的年轻帝王,“陛下进退大臣,当以礼,不宜如此急暴。”

陈歆耕老师《蔡京沉浮》一书,具有叙事的张力、语言的质感,富有严谨的史实、独立的见解。他跳出曲折隐蔽的 历史 语境,告诉你蔡京蔡卞(王安石女婿)兄弟是否“奸臣”;他跳脱人们对巨公英雄的崇拜,思考苏轼苏辙兄弟是否“君子”。他坚持从“圆形人物”入手进行文学研究,考察福建蔡氏家族的“官场人格”;他秉持对“心灵科学”的浓厚兴趣,考量范氏父子的“人格高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陈歆耕老师直抒胸臆,给予范氏父子这样的评价:“虽然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的从政理念不尽相同,一个着力于变革,一个趋向于逐步改良,但做人的品格是处在一个巅峰上的。类似范仲淹、范纯仁这样的不唯上、持正、尊道的能臣和良臣,在中国 历史 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浪花,也淘尽奸雄。所以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历史 记录有时同样“暧昧不明”,难怪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但时间空间的缝隙中毕竟留下了士人良知和文人风骨,“语言文字之间”也深藏着隐约真相和不灭公道。

北宋的范纯仁,让我想到清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也曾为不相干甚至“不相中”的人说过公道话。说到曹寅,必然要提到江苏的“城”“事”,诸如苏州生祠、江宁织造和扬州书局。

在苏州织造任上两年零八个月后,曹寅调任江宁织造,接替父亲生前的职位。苏州百姓感念他的“治吴之道”,在虎丘为他立了一座生祠。江南鸿儒尤侗与曹寅往来密切,作了《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

尤侗写下曹寅在苏州的官声民意,袁枚《随园诗话》则记载了曹寅在南京的为人处世: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

由此可见,曹寅光明正大,不记私仇,不摆架子,对百姓和同僚都很好。虽然与地方官不和,但对获罪的人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向康熙“密疏”推荐。这里,袁子才有个失误,“撰《红楼梦》一部”的,不是“其子”,而是“其孙”。

曹雪芹写《红楼梦》,泽被后代,为中国矗立起一座文学高峰。曹寅编写传奇,撰写碑文,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曹寅是内务府“包衣”、皇帝在江南的“耳目”,也是荣耀和危机集于一身的“家奴”、勤谨和忠诚代代相传的“宠臣”,得到过皇帝赐冰、赐樱桃、赐药品的殊荣。他奉旨创办扬州诗局和扬州书局,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以江宁织造身份先后接驾四次。康熙第五次南巡,曹寅不远千里去迎接,直至鲁南大运河畔的鱼台县;皇帝回銮,曹寅不辞辛苦去护送,直送到运河古镇扬州宝应。

人物,不论丹青留名还是遗臭万年,不管籍籍无名还是如雷贯耳,都与时空黏合着,与时代分不开,与地理相关联。《红楼梦》的轨迹,就和曹寅的行迹很像,先从东南姑苏甄士隐一家的“小荣枯”开始,紧接着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大荣枯”在京城拉开帷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寅五六岁到达江宁,曹雪芹十二三岁离开南京。一来一去,有沉有浮,南来北往,接驾送行,唱的是“好了歌”——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写的是“好事终”——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曹寅之孙曹雪芹“奋扫如椽笔”,在困顿中写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把“傲骨”和“嶙峋”写进小说里,如同刻在石头上的“奇传”。范纯仁之父范仲淹以“仁人之心”写出《岳阳楼记》,虽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萧瑟悲凉,却始终不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唐代诗人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的诗句,正适合我沉浸、延伸——“感红楼梦”“感北宋史”,寄“曹雪芹”“寄范纯仁”。

凡家庭,无论新旧大小贫富,都应有一种精神传承。古人曰: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今人云:好家风是传家宝。曹寅和曹雪芹,范仲淹和范纯仁,传承的是公道正派和善良美好,当然还有诗辞歌章。祖孙之间、父子之间互相印证、彼此成就,长辈何其幸哉!后辈又何其幸哉!

关于作者

周淑娟,女,江苏徐州人,1992年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校对 徐珩

家谱式的史传是《南史》和《北史》的特点。《南·北史》一个突出特点是列传常把祖孙父子有传者集合一处,不分朝代,成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这种做法历来批评的人很多,认为家传之体不当施于国史。柴德赓认为当时《南·北史》这样撰写便于读者,当时政权改变,高门如故,国亡族不亡,李延寿这样写法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算不上过失。

东蒙李氏家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新泰市李家楼、南鲍及蒙阴县一带。《族谱》,七册,胶印,线装。初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春由李因俊等人主持续修。

据《东蒙李氏家庙记事碑记》和《东蒙李氏族谱》记载:李通、李成(山)为同胞兄弟,祖籍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井店镇河道村,祖义增,北宋河南东路安抚使,驻镇太原,宣和元年(1119年)致仕回籍,李通之妹李翠萍系岳飞之妻,李通与岳飞是至亲。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灭北宋后,兵锋直抵泰山一带。南宋绍兴年间,岳飞部下李通、李成兄弟及李通儿子李顺德南渡,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来到当时由金兵占领的新泰,秘密组织“忠义社”抗金。后加入岳飞抗金大军,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祖孙三代坚持抗金,世称“元帅李家”。建炎四年(1130年),李成因战功升江南西路兵马副都监,与兄共随岳家军北伐。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李通驻防鄂州,继续组织抗金。绍兴十九年(1149年)李成升鄂州驻扎御前破敌军统制、福建路马步军副总管,是年,因“岳党案”牵连,离军赋闲,李通亦辞职。李通先至新泰李家楼安家,翌年李成亦携眷到新泰麒麟庄定居。后孝宗曾起用李成,询以治国之策,任命为山阳郡镇抚使,驻扎楚州。数年后告老还乡,仍回新泰麒麟庄隐居。通、成殁后,分别葬李家楼东园和麒麟庄李氏族林。今两墓尚存。

《东蒙李氏族谱》卷首有李通、李成的画像和李通故里碑。还有《新泰市东都镇人民政府关于修建李通、李成纪念馆的申请报告》、《新泰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建李通、李成纪念馆的批复》、修谱理事会名单、宋史暨岳飞诞辰八百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新泰市人民政府把李通墓、李成墓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以及序、跋、碑文等。

李氏行辈: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立谱时公布二十辈:(二十二世至四十二世)“树瑞大宗因,长修广正遵,怀成全本茂,培乃一家仁。”

一九九二年复印旧谱时公布二十辈:(四十三世至六十二世)“进秀安敬现,贵珍吉祥勤,孟季恒荣昌,英才育寿林。”

一九九七年续谱时公布二十辈:(六十三世至八十二世)“贞益鸿俊运,伟业润新民,惠善延续久,禄奉庆泰云。”

《东蒙李氏族谱》按表格式排列,有配氏、女儿,有行政级别、学历等。入谱者至二十九世。

《东蒙李氏族谱》由主修人李氏二十六世李因俊于一九九七年赠。

陈氏族谱在上世纪90年代续谱,原来为16个字一轮,分别为:林德(兴)召章,令宜辉光,力学正业,仕泽新香。因为家族太大,分布太广,且为了把同一世的长幼分开,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字,为诗书伦典,荣盛久长;希望陈氏祖孙记住,现在的章子辈为18世;假如到了19世,这24个字排辈再从“林”开始!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史海拾贝 - 从范仲淹父子到曹寅祖孙

图 | 视觉中国 从“乌台诗案”到“车盖亭诗案”,再到“同文馆狱案”,北宋的政治恶斗、朋党倾轧愈演愈烈。吴处厚不惜以“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