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原文_翻译及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马致远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 介绍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诗5首之一)。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作品

杂剧作品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汉宫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写得尤其动人,他利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将汉元帝在昭君走后凄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写出来也不愧为散曲高手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 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 构成的三角关系中, 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散曲作品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

纪念场所

人物故居

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现在,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著“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马致远的诗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国中古诗 , 秋天 , 写景 , 羁旅悲秋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元代·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写雪 , 渔人生活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元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高中古诗 , 写景渔人查看更多马致远的诗文>>

历史来源

1、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2、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不曾知晓的历代先祖和姓氏来源。这是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希望明白知道的事,也是人之本性。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恐怕没有一种书像家谱那样时间之久远,影响之广泛了。家谱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于溶于血脉,铭记于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修缮电子家谱最好的选择,百姓通谱网哦!!!

  马致远在元代的时候,其名气之大超乎想象,有着“曲状元”的美誉,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被誉为了元曲四大家。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生平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著“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故里

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北京大都人。

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今比较模糊。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详,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因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字是致远,号东篱。通过他所留下的作品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年代,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名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现存的《东篱乐府》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元人小令中之名篇,久传不衰。短短28字,却不失为千古绝唱。令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马致远塑造的这幅晚秋意境图,到底取材于哪里呢让我们来到门头沟区的王平镇来看一看吧。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过著恬静的田园生活。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道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眼前景色让很多游人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马致远笔下的景致吗!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故而称为岭北。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这就是王平镇韭园行政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和韭园村。有史料和文物为证,这个村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村边的古道,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西落坡村,第一大户就是马姓人家。

桥耳涧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一条沿着山涧而修建的用石块而砌垒的古道,东连线向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故道旁有经历百多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故道旁,在跨过山涧的地方有一座座类似当今涵洞似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乎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的这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果从西面走进小村,从涧底望去,那么,这座小桥就恰恰是山涧上安上的一个耳朵;小村就因为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马致远是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马致远的所属朝代,欢迎大家阅读。

马致远属于哪个朝代的?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的人物生平

勤奋少年

马致远年少时非常好学上进,为马氏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还不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仕途不顺

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都未曾担任显赫官职,所以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寄情创作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晚年归隐

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辞官归隐了。其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从此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

关于马致远的轶闻趣事

逢马不杀

据说,马致远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期间,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害,惨不忍睹,大地满目疮痍的大地。但因朱棣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而对他很崇敬,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逢马不杀”,即不杀姓马当地百姓,当地百姓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名字由来

因诲改名说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便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关于马致远号称东篱,据说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以上说法真实性待考。

跨朝改名说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马氏长支谱》、同治八年(1869年)《马氏二门世谱》、《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畿辅通志·选举表第三册》、《畿辅通志·选举表第五册》等,马致远有两个名字,在元朝叫致远,明朝叫视远,但这与马致远生活年代不符。

改名破谶说

据《马氏家谱》记载,有一年,来了一个相面算卦的先生,在给马致远父亲马德昭相面后言之凿凿地说:“您是两个儿子的命。”可当时第三个儿子已经出世,眼见着三个儿子要“留其二伤其一”,马德昭急中生智,想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办法:将长子“视远”改为“致远”,与次子“治远”同音异字,刚刚出生的老三叫“马平远”。单从字音上听起来,成了“马zhì远”、“马平远”两个人,想用这种办法破其谶语,但此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最有名的一首小令,也可以说成散曲。这首曲子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极具画面感。我们单看曲词中的意象,一幅夕阳晚景图就如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更是一股凄凉断肠的意味。譬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它们共同营造了阴沉、昏暗、凄清的抒情氛围。

许多评论家说起这首曲子,都为之惊叹,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此句话精辟地说明了《天净沙·秋思》中景与物之间“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的相互关系。

那么,马致远究竟是如何展现二者的呢?原来他先以自己看到的一些物象开头,尔后由眼前之景写到人事,精妙地道出了断肠人漂泊天涯的苦楚。

起初,作者看到的是一幅破败之景,即秋风中立着的枯藤和老树,还有一群乌鸦,不由得让人心生悲凉。中途时,他忽而看到小桥、流水和一户小康之家。最后,镜头转向自己,写自己骑着一匹瘦弱不堪的马,艰难地行走在夕阳下。整首曲子可谓抑扬顿挫,让人有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场秋思,历来都为人所称道。而它实际上只是想表明一个“苦”字,其中一是羁旅之苦,二是孤独之苦,三是壮志未酬之苦。我们都知道马致远也曾有过一腔热血,他一心只为求取功名,但因权臣排挤,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总之,《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充满了故事感,它写于马致远前往蜀山的路途中,此时是马致远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但是,人生的不如意反而成全了马致远,他凭借一首天净沙,获得了“曲状元”的美誉。

历史上没有姓马的皇帝,姓马的历史名人:马援、马融、马良、马超、马致远等。

1、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2、马融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马融自少“美辞貌,有俊才”,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大将军邓骘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

3、马良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4、马超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之子。

东汉末年军阀,三国蜀汉名将,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5、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

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6

84

家谱制作免费建馆,绿色缅怀家谱制作

值得一看的家谱相关信息推荐

家谱制作线上家谱,免费建馆,绿色缅怀长相思 生有缘 铭至心 记永生 永相念 世世牵 留云端 传千秋

北京卡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马姓男孩取名_2022宝宝起名大全_传统国学起名

值得一看的马姓男孩取名相关信息推荐

马姓男孩取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要符合您的生辰八字三才五格!马姓男孩取名分析过程严谨,免费起名!

合肥市安若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广告

更多专家

马姓皇帝有哪些?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整型美容多少钱_2022年整形价目表

整型美容多少钱_西安美莱整形,严格按照整形行业标准收费,价格公开透明,无隐形消费。美莱整形,美丽改变的选择。

关于马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台湾的马姓,以嘉义、台南和新竹为最多,名列第七十二位。台湾马姓的开基始祖,来自广东,与广东马姓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两千年以前,是由马援将马氏带到南方的。这些人虽然很可能不姓马,但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了。并成为马氏在南方的开基始祖。台湾的马姓,跟广东的马氏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开基始祖大多来自广东。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

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

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马致远原文_翻译及赏析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