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盐城市盐都县步凤镇人想知道戴氏家谱中我的世数,我的辈份是国
戴姓姓源有二:①源出于姬姓。西周有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为宋国所灭,为纪念故国,国人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戴氏。②源出于子姓。宋国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谥号“戴”为姓,亦称为戴氏。《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种观点。
按戴氏家乘记载:微子第七世孙撝(官卿大夫)于民有功,逝后谥号为戴,戴公之孙宣公以戴为姓,从此戴姓产生。
由此可知:
戴姓第一人名叫:微子撝。
戴笔画顺序:横、竖、横、竖、横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点、斜钩、撇、点。
戴姓的介绍:
戴姓,中华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107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5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
家谱文献: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家谱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像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戴姓来源:
戴—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戴姓通常说法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时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为姓。据戴庞海在2004年第05期《寻根》考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据统计:汉、满、瑶、回、蒙古、土家等民族中都有戴姓,戴姓居于中国大姓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宗祠堂号:
戴姓的宗祠堂号有“二礼堂”、“注礼堂”、“独步堂”、“避贵堂”、“谯国”、“广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礼堂”、“注礼堂”都是指西汉今文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而言的。“独步堂”和“避贵堂”,典故源出于后汉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异行,曾经说过:“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崇,拥护;古国名;姓。
目录
汉字信息
详细释义
相关词语
姓氏
历史名人
展开
编辑本段汉字信息
读音
dài
部首笔画
部首:戈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五笔86:FALW
五笔98:FALW
仓颉:JIWTC
笔顺编号:12125121122134534
四角号码:4385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34[1]
备注:“戴”的笔画数存在一个问题,在现代《新华字典》里是十七画,按照《康熙字典》则是十八画。
其实这是一个简体和繁体的问题,简体是十七画,繁体是十八画。
繁体的写法有些不同,“土”和“戈”是独立的,而不是简体中的“土”和“戈”共用了一画,故简体少了一画。
姓的笔画要按照繁体字的笔画计算,因为姓名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成果。
所以“戴”在姓名里按笔画排序多以十八画计算。
字形结构
[楷体:戴]
楷体:戴
[2]
[ 首尾分解查字]: 异(zaiy)
[ 汉字部件构造]:土田 八戈
[ 笔顺编号]:12125121122134534
[ 笔顺读写]:横竖横竖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捺折撇捺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解释
[解释1]:增益。
《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解释2]: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
如:戴帽子;戴头巾;戴假发;戴盆;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解释3]:插上、架上或套上。
如:戴花;戴眼镜;戴金戒指;戴手套。
[解释4]:尊奉,推崇,拥护。
如: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解释5]:古国名。
姬姓。
春秋时灭于郑。
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春秋》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
郑伯伐取之。”
[解释6]:姓。
英语对照:Day / Tae。
字形字义关系
[篆体:戴]
篆体:戴
形声。
字从“土戈”(zāi),从“田共”,“土戈”亦声。
“土戈”指像军队方阵一般整齐划一的田地。
“田共”本义指“两家或多家共有的田亩”、“共田”。
“土戈”与“田共”联合起来表示“处在军阵般整齐划一的公私田亩包围之中的共田”。
本义:产生额外收益的田亩。
引申义:三种性质的田亩所生产的谷物的运输方式:肩挑的是公粮;手捧的是私粮;头顶的是几户人家平分的额外粮食。
再引申义:用头顶物(走路)。
加于头顶。
说明:古代存在三种性质的田亩:私田,相当于今日的自留地、口粮田;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的 所有的田地,由农民无偿耕种,所产粮食归 粮仓收储;共田,既非私田也非公田,而是属于两户或多户人家,由这些家庭合力开垦和耕种,所得收益在这些人家之间平分。
这种田亩中所得的增益,就是《说文》所说的“分物得增益曰戴”中提到的“增益”。
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中戈字部 戴;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414第25
〔古文〕■唐韵都代切集韵韵会正韵丁代切,■■去声。
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一曰首戴也。
广韵荷戴也。
书·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
孟子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又尔雅·释地途出其前戴丘。
疏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
又値也。
礼·丧大记君纁戴六。
注戴之言値也。
尔雅·释地戴日为丹穴。
注値也。
疏値日之下,其处名丹穴。
又諡法典礼无愆曰戴。
左传·隐三年其娣戴妫生桓公。
注戴谓諡。
又姓。
出济北,本宋戴穆公後。
又或作载。
礼·月令载靑旂。
诗·周颂载弁俅俅。
音义如字。
又与戴同。
又韵会作代切,音再。
地名。
春秋·隐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
注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
释文戴音再。
[3]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
戴白头生白发。
形容人老。
《汉书·严助传》:“戴白之老,不见兵革 。”
戴德①感戴恩德;②人名,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笠①戴斗笠;②指贫贱的故人;③人名,民国时期中国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为特务机关)副局长。
戴孝 同“带孝”。
民间丧葬礼俗。
戴星犹言披星戴月。
戴帽子 强加给人罪名 。
戴大帽子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
戴高帽子①比喻对人说恭维话;②给人戴专门制作的实体高帽子,上面或书写对此人的贬称及其姓名以示众。
戴盆望天 头上顶着盆子而想看天。
一比喻事难两全。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二比喻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
汉·焦赣《易林·小过之蛊》:“戴盆望天,不见星辰。”
戴头识脸 体面;有面子 。
《水浒传》第十六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戴月披星 亦作“披星戴月”。
起早落黑,辛勤地在外面奔波或在野外劳动。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官人每不在家里快活,也这般戴月披星生受。”
戴天履地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
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
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群臣敢在下风。
’”
戴圆履方 圆指天,方指地。
犹戴天履地。
指生活在人世间。
《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不共戴天 不共存于人世间。
比喻仇恨极深。
语出《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感恩戴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
《再生缘》第八十回:“我也终生感恩戴德,惟愿刘**修成正果,位列仙籍。”
戴罪立功 亦作带罪立功。
身负罪责争取立功以减免惩处。
《明史·史可法传》:“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编辑本段姓氏
姓氏源流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
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
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出自姬姓。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
曹有戴伯,姬姓。
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
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
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
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
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
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
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
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
唐初,戴氏开始入闽。
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
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戴姓的起源如下: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溢好为氏。据《元和姓篡》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且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 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 766年)死后被溢为戴公。
2、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 765年公元前 748年)摄以王父溢号为氏,称载。其子孙遂以溢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 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4、殷氏改载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6、得姓始祖: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据《戴氏宗谱》第一卷“纂修监订序”记载:“吾族戴氏本自山东兖州府峄县小地名老鹳巷殆元朝至正十八年(戴玉宝注:公元1358年)兵变之故 吾君师公迁至寿南老庙集第四甲戴家老郢居住 俗称四甲戴 故以君师公为始祖……”君师公是寿县四甲戴的始祖,是从宋戴公于元朝传到四十世从山东兖州府老鹳巷迁居到江西瓦屑坝(《戴氏宗谱》第二次修谱谱序中交代),据“明初(戴玉宝注: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驰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又介绍“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集中要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战于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于是明初首选以上地区移民。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的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合肥 肥东 肥西 长丰 桐城 潜山 宿松 太湖 安庆 怀宁 枞阳 池州 贵池 青阳 六安 寿县 休宁 黟县 东至 望江 巢湖 芜湖 滁州]”,到寿县南老庙集戴家老郢的,后人已传二十四、五世了
我是江苏盐城市盐都县步凤镇人想知道戴氏家谱中我的世数,我的辈份是国
本文2023-09-22 14:12: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