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族谱编纂的几个问题(1)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关于族谱编纂的几个问题(1),第1张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1塔牌绍兴酒的“宋十一”

这款宋十一出自国家一级酿酒师宋国良,是黄酒非遗传承人王阿牛老师的弟子之一,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黄酒酿造,至今已经有40年。

每年宋师傅都要酿造20万斤黄酒,其中最精华部分是在冬至前后几天所酿,数量很少,只有9000斤。所选用的糯米和麦子,都来自他们独有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要经过400多项检测。

2011年,对于黄酒酿造来说是个好年份,那年冬天的气温偏低,非常适合黄酒落缸发酵。那年酿造的9000斤,经过六年陈放,颜色已经呈现出天然琥珀色,风味更加纯粹,能够更直接地品尝到谷类复杂的芬芳。

酿于11年,所以取名“宋十一”。

2王升大的“荤酒”

我们喝的酒一般都是素酒,荤酒又是什么?

在宁波的一家百年老店里,有一坛传承百年的好酒——双鱼酒,就是鱼酿的酒,也就是“荤酒”。

相传,在该地广徳湖边,有位郭姓的员外,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又喜欢喝酒,会在闲暇之余自酿老酒。一次,郭员外正准备封自家酿的酒,一群小孩子在院里嬉笑打闹。调皮地把刚从池子里捉的鱼放进了酒坛中。员外并没有发现。

数年过去,酒坛开封,其中一坛异香扑鼻,尝一口,比其它的都要清甜甘洌。这让他大喊奇怪。仔细查看,才发现坛底有零碎的鱼骨。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两条鲫鱼酿造的酒口感极佳。于是,这个别树一帜的酿造方法在当地流传开来,双鱼酒就这样面世了。

酒大致要经过16道工序,酿的是糯米黄酒,附上枸杞等草药配方。出酒后将清水养过的鲫鱼灌入,密封,三年才能开封。滋生双鱼酒自宋以来,经过了好几次沉浮,现在又能喝到啦。

3郑家园的“妈妈酒”

自古以来,在永嘉场(今属温州市龙湾区)就有种独特习俗。产妇生孩子后,娘家要送妈妈酒。妈妈酒又称“娒娒酒”、“麦麦酒”,是女性生完孩子的养生酒。

郑家园的妈妈酒酿造始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据《横山郑氏家谱》记载:白水郑氏十四世郑尚徵,继承传统精华,改进酿造工艺,在永嘉场老城开设“郑家园酒坊”。妈妈酒在一个家庭的出现,就是主家添丁的信号。

4、船中八策

"船中八策"是坂本龙马与后藤象二郎提出的八条政治改革计划。在这儿成为了一款酒的名字

5、大雪乃藏

这样的名字,小编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世间之大,你能把所有的酒都核一遍吗?不过了解一下增长见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关注小编,获得第一手信息

就从你们确知的祖父辈起记即可,代代相传,世世增修,自然就成卷秩浩繁的大族谱。

关键是后辈是否有人愿意接力增修。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族人分居各地,续谱是一项苦差。

编辑族谱不要贪多求全,修成半部百科全书,毕竟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生活常识等就不要填充入族谱,这样可以节省费用,用于支付提高印刷质量的费用,比如印刷照片类内容的彩页。汉字增笔或减笔即成别字,世系线确保没有连接错误,因此印刷前切要认真校对印刷稿本。

族谱就是族谱,紧紧围绕族人、族事的主题就好。

笔下不记人过。没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实记生卒时间、墓葬地点及子女的数量、名字、排行,即可。具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宜作传记。

  婚姻六礼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三书六礼

  主条目:三书六礼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

  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礼品 象征

  元纁、羊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雁 雁则随阳

  清酒 清酒降福

  白酒 白酒欢之由

  粳米 粳米养食

  稷米 稷米粢盛

  蒲 蒲众多,性柔

  苇 苇柔之久

  卷柏 卷柏屈卷附生

  嘉禾 嘉禾须禄

  缕缝衣 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漆 漆内外光好

  五色丝 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合欢玲 合欢玲音声和谐

  九子墨 九子墨长生子孙

  金钱 金钱和明不止

  禄得、香草 禄得香草为吉祥

  凤凰 凤凰雌雄伉合

  舍利兽 舍利兽廉而谦

  鸳鸯 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受福兽 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鱼 鱼处渊无射

  鹿 鹿者禄也

  乌 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九子妇 九子妇有四得

  阳燧 阳燧成名安身

  又丹 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问名

  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换庚谱

  换庚谱,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

  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

  过大礼

  “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以下就是男女家只方的礼品:

  男家礼品

  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依照各地风俗不同,礼品的种类会有差异。

  聘金:这表示著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聘饼:一担(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乾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茶叶、芝麻:因为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以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后悔,亦即“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榔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头绳、利市、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香炮镯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镯(龙凤成对喜镯)。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这是给女家做汤圆的,以取其圆满,甜蜜美满之意。

  女家礼品

  男家礼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叶

  生果

  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

  贺维巾

  长裤:意即长命富贵

  鞋(一对):意即同偕(鞋)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槟榔(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安床

  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

  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安床之后,禁让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

  嫁妆

  嫁妆最迟需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妆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与财富。除了珠宝手饰外,嫁妆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东西:

  蝴蝶双飞: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开富贵:花瓶

  丰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会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事;但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

  “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及“好命婆”),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

  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迎亲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究竟为何会这样呢,遇到出殡的队伍会是财宝吗?其实这是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有趣的是,“拜堂”是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

  “拜堂”这一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陪伴新娘过门至男家,而且必须是是未婚的)撑起红伞护着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

  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

  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的夫家是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

  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

外孙,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就是别人的孙子,是外人。他有爷爷奶奶,跟随爷爷的家谱。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外孙和孙子就是不一样。我姥爷有五个外孙两个孙子三个孙女,明显待遇就不一样,孙子精贵着呢,而外孙也就是表面上的客气。

去年姥爷生病去了医院,我们五个外甥商量好了,每人去探望姥爷的时候都给姥爷了500块钱,而孙子孙女去了什么都没买也没有给钱,姥爷也一样笑呵呵的,大姨对姥爷说姥爷做的不对,凭什么外孙都给钱,而孙子就只是看看,姥爷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就把钱都还给了外孙。

“外孙是狗,吃饱了是狗”,其实这句话是姥家人的说法,我们做外孙的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对于姥爷姥姥感觉也一样的亲,在姥姥家我们能找到美丽的童年,记得姥姥给我们讲故事,哄我们睡觉。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身为一个孙子女,也想来说说外甥子女的事。

从小就是和姑姑家的哥哥姐姐一起在奶奶家长大的,于我是奶奶家,于堂哥堂姐就是姥姥家。

可能因为我家都是女儿的原因吧!从小爷爷奶奶就更疼哥哥、姐姐一些。我家是开零售店的,小时候一袋方便面两块多也是觉得很贵的,奶奶去我家从来都是拿康师傅(泡面中的名牌了吧)

其他的牌子一概不考虑,老人喜欢吃,我爸爸妈妈也不能说什么,可奶奶从来都是从我家拿了什么给他外甥外甥女,可能现在觉得泡面不好,不 养生 ,那时候可是个稀罕物。

老人一辈子最好的掏心掏肺的都给了他们了。前两年奶奶突然病了,瘫痪在床。两年下来,我堂哥堂姐来的次数手指头都可以数过来,而且姑姑家和奶奶家很近的只隔着一条马路。我和姐姐虽然经常回去还买一些东西,但都不如别人逢年过节的一次问候。人家买的东西是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给别人看用来炫耀的。可能不容易得到的拿到手才是香的吧!

有一年下大雨,天都黑了我姑打电话来说,这雨太大了,感觉房子不行了家里要被淹了,让去接我哥哥姐姐。我爸起身就去了。他们家在城边上,门前边就是大片的庄稼地,还有护城河。我爸并不高的也就一米六五左右,等他走到那边水都到我爸的胸上边了,他是不会游泳的。后来我把拉着哥姐深一脚浅一脚的出来了。舅舅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你们应该感恩在心吧?可能大家也会说这是应该的啊!我无话可说。爸爸妈妈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还知道感恩呢!虽然不应该因为一件事让别人记一辈子,但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让人寒心。在这我就不细说了,再将都要堪比《都挺好》了。还有他们兄妹俩上初中高中都是我爸托关系送礼就差帮他们交学费了,对了,我姑还因为这个记恨我家,因为我上了市里的好高中,我哥没能去,那还不是因为,他的分送礼都不能去,而她也不舍得花钱,说他家在哪都有出息。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都赞成!我外公外婆对我当孙女一样特别好,什么都不争都不要我们的!每年过年给外婆外公的钱,外婆外公都偷偷塞给我们了,而且还要给足我们面子!

比如:今年大年初二,我和往常一样和我哥还有目前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我一进门(外公外婆住在二舅家)外公外婆就特别开心赶紧给我们拿一堆好吃的,外公看我们来了就赶紧说给我们去摘点青菜吃,外婆还问我们各种情况,工作顺不顺利,感情方面如何?等等……不攀比我们谁混的差谁好,就是一个老人家对后人的各种嘱咐和关心!聊了一会我大舅、二舅、二舅妈、三舅、三舅妈以及表兄弟姐妹好多都来了(我外婆家和三个舅舅家每年都是一起过年),舅妈们就忙着准备午饭,不一会外公就回来了。我之前和我哥商量了:我给600元外婆,他给600元外公;所以一看到外公回来了,两个人赶紧行动给钱!本来我们是偷偷的给钱的,但是我外婆外公特地走在客厅,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说:不要,不要,你们都好好的就行了!我们年龄大了又不什么钱!我和我哥从小到大受到外婆家的不少关照,现在都长大了,就一定要给外公外婆。后来外公外婆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收了!

但是我后来回到家,我妈把钱给我和我哥了!才知道我外婆把钱给我妈了,他们说:我和我哥还没有成家,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让我们自己留着花钱,他们年纪大了,用不了什么钱,我们要好好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很感动!也让我从小到大都不分外婆外公和奶奶!都是一样对他们!说句心里话,我感觉外婆外公比我奶奶对我都好!

愿天下所有的外公外婆都长命百岁!享福安康!

大家觉得娶妻生子,是添丁,但是嫁闺女,生外孙,却感觉都是少了家人。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也很无奈,但现在这种现象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主要还是跟谁带的多更加亲近有关系。

像我自己来说,虽然我也很想经常回娘家走动走动,但是孩子小,家人又还没退休,所以只有周末见一次面,外孙和姥爷、姥姥并不太亲近,总是吃完饭就闹着要出去玩,我父亲也会开玩笑说,外孙吃饱就走,但是我会引导教育,拉长待的时间,让他和姥爷、姥姥多玩,现在他也不急着走了,每次回去都很开心的在大门口就大声喊姥爷。我父亲很感动。

另外我一个好友正好和我家相反,爷爷奶奶年龄大,带不了孙子,姥姥姥爷待得多,自然孩子也跟姥姥姥爷更加亲近。对于以前可能觉得外孙不亲,但是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生出来的第三代人,哪个老人见了不喜笑颜开的。

所以,老话听听就好,认真就输了,

这话是旧 社会 传到了现在!

我妈姊妹三个,每家两个孩子,每次去姥姥家基本都是一起去,基本上是上午十点半左右到,中午吃了饭三点左右就走了,所以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都会对我们说:“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

其实这是姥姥打趣我们,不过我们这些表兄弟们,我二姨家的表弟每次都特别印证这话,小时候每到秋天姥姥都会到我们几家,轮着给我们做棉袄、棉被。

记得姥姥经常说去我二姨家的时候,吃完饭,我那个表弟就赶姥姥回去,姥姥每次说起这个表弟,都说真是个外甥狗,一点也不亲人。现在长大了,这个表弟跟我们都不太走动,这是把“外甥狗”这个词表现的最形象的了。

其实“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这话是旧 社会 的背景下说的,那时候的人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了也基本不用赡养老人,当然老人的遗产也都是儿子继承。

虽然如此,外公外婆却对待外甥都很好,不过由于外甥大部分时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所以跟爷爷奶奶比较亲,而去到姥姥家,姥姥好酒好菜的伺候着吃了,之后就回家了。所以就会有“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这种说法!

这大概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相对应的吧。

对上一辈的人来讲,女儿和儿子虽然在一个家长大,但是,女儿从一开始就知道是给别人养儿媳妇,父母都知道“养儿防老”,而女儿是指望不上的。

即使指望不上女儿守在自己身边,女儿的儿子,也就是外孙,又疏上一层,可不就是什么时候来了,好吃好喝伺候了,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所以就有了,养外孙,就像养小狗,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

这句话, 其实有很深的贬义,是重男轻女的衍生, 但是,用在这个时代,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以前人嫁女儿和卖女儿差不多,恨不得嫁出去的时候,称斤卖,花在她身上的钱,全部连本带利找女婿要回来。反正也不指望女儿能在自己老的的时候伺候膝下。

现在人哪里是嫁女儿,有的都可以说送女儿了,恨不得把全部家当都给女儿陪嫁了去,生怕女儿嫁出去吃苦受累,吃不饱穿不暖的,不惜附赠自己的全部,换女儿的幸福生活。而男的呢,有的即使一无所有,娶个有钱的老婆,就翻身农奴做地主了。

所以,现在嫁女儿也不说嫁,说结婚比较合适,婚后夫妻俩出去单过,两边父母都要亲,都得伺候和陪伴。而且很多人外孙都是给外婆带大的,哪里还会什么“外孙狗”,现在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都是宝贝金孙。

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去外婆家。基本上,童年最快乐的记忆,都是在外婆家得到的。而一到暑假,我就会要求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外婆家,然后在那里度过一个多月无拘无束快乐的日子。而每每向妈妈提出去外婆家的要求时,妈妈都会问我,你为什么要去外婆家呀?我就会回答,外婆疼我。然后,妈妈就会用嘲笑似的口吻跟我说:外婆疼外孙,不如疼小鸡儿。

确实,在传统观念里,外孙再怎么疼,也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一年半载的来一回,顶多带一些礼品,关键时刻顶不上用场。还不如疼自家养的小鸡,长大后还能每天还能下个蛋,补贴家用。

而由于“隔代溺爱”的存在,很多老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孙子还是外孙,都非常的喜爱。又由于外孙是客人,比对待自己的孙子,又多了份包容和优待。但是,在传统 社会 里,最终能够给自己养老送终的还是自己的亲孙子。所以,老人对外孙的爱,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 情感 表露,他们也在爱外孙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 情感 享受。

这个,我感觉是比以后外孙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回报,更加珍贵的东西吧。

从小,离姥姥姥爷比较远不常去看他们,去了他们也是疼的不行,因为我妈妈就是他们最疼的孩子,还远嫁,爱屋及乌,更不舍得我受委屈了。所以从小到大,姥姥姥爷从来没对我说过这种话,但是曾经对我小姨家的弟弟开玩笑的说过。那时候他小,小姨离得又近,吃完饭他就想回家,姥姥就说过他一次!但是真的只是一句玩笑,因为那也是姥姥从小疼到大的孩子!

我老公的姥姥就是那种重男轻女到严重变形的人,从小我老公就是跟他们不亲,哪怕去吃饭也是吃的少。因为他的表兄弟多,年龄都差不大,有次吃饱了我老公就想带男孩子出去玩,就被他姥姥说外甥狗,吃完就走!从那以后我老公真是没在他姥姥那吃过一次饭,就算过年出门,基本也是放下东西就走!

老人,总有些在咱们看来比较有意思的话,可是有些话如果被有心人听到,终究会引来矛盾。老人嘛,活了一辈子,应该都是通透的人,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素养的体现,千万不要倚老卖老,觉得是老人就可以口不择言!

这句话说成外孙个人觉得是不对的。

其实是不养在身边的都是这样的,他们回来吃一顿饭都会走。

如果外孙常年养在你自己家,他也不会吃饱了就走。

另外,既然都已经叫外孙了,又何必要求他和孙子一样?

其实国内很多人对外孙和孙子是真的不一样的,就好比对外人和对自己人。

我爷爷对我们全部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对女儿家的,还是对儿子家的,都一样。

我们都管爷爷叫爷爷,婆婆喊婆婆,我们家没有什么外公外婆的说法。

我的两个姐姐都是大姑的女儿,但是我们从小到大几乎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可以说睡都是睡在一张床上的。两个姐姐对我也超级好,当然对我婆婆和爷爷他们也很好。

现在大姐在嫁到了外面经常打一个电话回来,让婆婆他们看看重孙子,二姐呢也是过几天就买一些东西到奶奶家里,全家人一起吃饭啊什么的。

就没有题主说的这种问题。

所以如果你一开始就将孩子定位成了外!孙,那就不必要一直要求和你的孙子一样。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都是孙子,那么就又不一样。

这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重男轻女的一种说法。是对女儿的一中贬视。因女儿在家都没份量何况外孙一个外姓人!我家虽没说出:"外孙就是一条狗,喂饱了就走″这句话,但在他们的心里外孙与孙子完全两处的待遇。

因我女儿与侄女相差半岁。因离得近就经常在一起玩,一起上学。假如小孩要吃糖我妈明着会一人一个,暗的里会偷偷多给一块给孙女。如果两人一起跳舞,她会说她孙女那动作多优美多好看,而我的女儿则动作僵硬,实在难看像她爸一样笨。有时叫我妈带下女儿,她会跟别人说:"蠢鸡婆孵鸭蛋,蠢外婆带外孙″。

这些点点滴滴说的多了,我怕打击女儿的自尊心影响她的 健康 成长。故不太愿意她去外婆家。

虽然我妈这样,她是老人受传统的思想,但我还是教育女儿要孝敬外公外婆!我想等我做外婆时我会外孙孙子一样的对待。单不说外孙是不是外人,起码有那心区别对待会影响小孩的 健康 成长就是不对的。

曹禺故居纪念馆是曹禺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居住的地方,为前后两座共计600 余平方米的意式小洋楼。馆内拥有大量历史资料和近3000张馆藏照片。其中展出的照片有500余张,恢复性摆陈家具50余件,物件40余件。馆前铸有由著名雕塑家刘鑫创作的曹禺先生半身铜像,像高12米,生动表现了大师的风采和内心世界。曹禺纪念馆坐落於湖北省潜江市风景优美的曹禺公园内,它是馆藏资料丰富、具有较高艺术品位,也是我国最大的一所纪念曹禺的专业展馆,它将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一所综合展示曹禺杰出贡献和影响世界的展览馆。曹禺纪念馆的前身为创建於1989年的潜江市曹禺著作陈列馆。

曹禺祖居博物馆坐落在曹禺祖居所在地的马昌湖畔,大型旅游休闲公园梅苑内。建成于2010年10月。馆舍按《万氏家谱·祖居》所描述的景况而建,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结构和布局与民国初年的曹禺祖居大体一致。曹禺祖上耕读人家。明朝万历年间,天下扰攘,江西南昌府武官万邦游宦湖北潜江,看中这里纯正的亲和之缘,娶潜江女子杨氏为妻,再不他往。从此,万氏家族的这一支繁衍生长于潜江。万氏家族历经岁月,房头与日俱增,然而,从曹禺高祖始,几乎没有搬出宅院而另卜新居的,只是随添丁进口而不断扩建。曹禺祖居始建于明朝,经历代扩建,至民国初年有旧式房屋数重,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1939年毁于战乱。万氏家族最初字派为“邑世人国,木仕金廷,时际文德,家荷恩光”十六字。现可考的是六世万仕鸿以下各代。第七世万锟,以儒为业,累获功名和朝廷封赠。

东周时期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角,跨龙湾、张金两镇,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55公里。遗址分布于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9公里范围内,文化层厚约2~3米。是一处以东周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群。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共有遗址和墓群3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处,西周遗址1处,东周遗址22处(其中2处迭压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上)、墓群3处,西汉至宋代遗址8处。以冯家湖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章华台遗址。

潜江市世博湖北馆是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湖北馆主题是“江湖连通、城市公园”。外形以古篆书“水”字为原型,以水流动的形状轨迹作为造型主线,外观设计元素选择湖北特有的符号——楚风云翔。2013年我市投资5000多万在场馆内新建了4D影院、虚拟漫游、清莲微步、心水相连、灵秀湖北等各个环节,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米。整个展馆集世博会百年历史精华、上海世博的丰碑巨制、湖北钟灵毓秀的美景和蓬勃潜力、潜江独有的人文底蕴的诸多因素之大成,成为江汉大地上的又一绚烂舞台。潜江市世博湖北馆是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湖北馆主题是“江湖连通、城市公园”。

潜江森林公园座落于中国明星市──湖北省潜江市的南城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是1991年林业部批建的国家森林公园。潜江森林公园总面积100公顷。经过40多年的繁殖和野生训化,培育了种类崐繁多的地下植被,现有植物1500多种,珍稀物种275种,其中被誉为“活化石”的珍贵树种水杉就有1000余亩。

当上爷爷的感觉

                                               2015128(周二)

    2015121日(周二)上午,儿子打来电话,说是儿媳快要生了,我们赶快请假,匆忙乘车赶去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到石羊场下车,刚坐上一辆出租,

     约12:35分时,儿子又打来电话,报告说孙子已经出生,大约时间12:30,母子平安,请我们不要担心。我一直忐忑的心终于落下,心底的喜悦立即升腾起来,从此,我就晋升一级,当上爷爷了。欣喜之余,立即给父母打电话,报告喜讯,父母闻听自然很高兴。我家的微信群和妻子家的微信群很快就一片恭喜道贺声。下车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师傅也给道了喜。

     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家族也好,添丁进口,都是可喜可贺的事。特别是我,都58岁了,我的学生很多都已经当爷爷了,内心对孙子还是相当期盼的。一个家庭,生生不息,是家族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延续。

     赶到医院,等了很长时间(医院要观察、还要给孩子洗澡),才见到小孙子,我仔细端详,儿子说重七斤三两,但并不觉得胖,除了脸上有点胖呼呼,身上未见多圆润,可能是身体较高的原因。五官很端正,眼睛虽未睁开,但长长的眼缝感觉眼睛还是很大的。小家伙一直呼呼大睡,时不时的啼哭起来,声音很洪亮。

     儿媳的大姑十几天前就过来帮助照顾,一直忙前忙后的,一日这天她的二姑和孩子们(大姑的儿子董鹤、儿媳张妍,二姑的儿子刘鑫和儿媳冯静)都到医院来帮着张罗,我们很感激,特地到附近一家超市里,买了喜糖、西瓜子、葵花籽、花生、桂圆等送过来,分享得孙之乐。因为还要上课,当晚儿子送我回到学校,后两节晚自习还不耽搁,赶快进教室。

             12月4日(周五)下午五点,我们回到航空港家里,简单吃完晚饭,儿子接上妻子先去医院,留给我的任务是给孙子起名字。我将餐桌作工作台,打开儿子的笔记本电脑,泡上一壶茶,开始思考给孙子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在此之前,父亲已经按照家族的家谱排字初拟了几个名字,孙子这一代属于“文”字辈,父亲拟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文”字。但是儿子媳妇觉得不好听,不想采用,又了解到现在本家族的后人起名字大多都不采用家族规定的用字,也都是嫌不太好听。族谱上尽管按照排字给各家各户的后丁续名,但他们的户口簿上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所以,我觉得还是满足儿子儿媳的意愿,再照顾到生辰八字和名字的三[if !vml][endif]才五格,看能否起一个既好听又吉祥的名字。

       不知不

关于族谱编纂的几个问题(1)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