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王氏族人一支;我是山东 寿光 纪家桥子村人我们村去年刚续修完家谱;据古谱记载 有一王氏族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9收藏

寻王氏族人一支;我是山东 寿光 纪家桥子村人我们村去年刚续修完家谱;据古谱记载 有一王氏族人,第1张

东蒙振东王氏部分族人于清朝光绪年间自山东蒙阴迁河南新安县,其名讳王衍梓(子东环,孙焕来),王湘瑞(子王东立,孙王焕蓉),王汝法(子王东培),王汝占(子东康,东铄)。现我族正在续谱,请以上族人的后代及时与我们联系,也请知情者互相转告。

附我族辈谱:洪树炳基锡 衍东焕在铭 法本烈培钟 淑相然执锦

联系电话:0539-4828199

联 系 人:王焕贤 王均贵 王法洲

山东蒙阴县东蒙振东王氏续谱理事会

巫峡夔门,巴楚要冲,交万壑而耸千峰。

顽强的李氏祖先,自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年)移民入川,即在巫山错开峡谷天堑之间,薄土砾石之上,与天地开乐土,与地斗丰仓禀。四百五十余年间,裔孙繁衍,族大丁繁,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人类寻根之薮,实乃人性本源。我族裔孙,感念四百余年来,湖北李氏族裔两送谱书入川,但后历经战乱,又因年代久远时境变迁,终无家谱传世,实为天下之大憾。无家谱,就像游子飘零,也如无根浮萍。

恰逢盛世,又因二零一二年三公合叙,念我族裔孙,失联已久,彼此“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其状也可憾可惜!二零一六年,湖北李氏族裔再送重修谱书《李氏宗谱》一套,此举重若千钧!叩谢即使分隔千山万水数十代,仍视我支族裔孙血浓于水一家亲!

泪目之下,遂将修续巫奉李氏裔孙家谱大事提上议事日程。

家谱的修续,涉及每一位族人。因为有族人才有家族,众多的家族繁衍生息汇成家史,家史的聚集浓缩最终形成国史。国史便是家史的精华荟萃,中国数千年历史,李氏族裔名垂青史无数便是明证。

修谱之事千头万绪,我们都未亲历其中,但翻阅厚厚五百多页家谱,八易其稿终审定。每位名字的一笔一划,每个分支族裔的点线相连,我们仿佛看见编委成员们夙兴夜寐,眼观远祖生平血脉,宵衣旰食,日思谋划集散成家链的劳碌无怨。每个名字每张照片背后流淌着的汗水,是他们三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跋山涉水地寻找核对、编撰校订的艰辛。其间展示给我族裔孙的是其浓烈的家国情怀,超凡的宗族大义和无私的家族大爱。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李氏族裔后代子孙以届堂先贤为镜,追寻其遗志,传承其教化,遇苦难时隐忍奋斗蓄势待发,且得志时谦逊尊贤回报家国。

我们知道,修续家谱犹如史海钩沉,因历史大浪淘沙,先辈留给后辈的资料甚少,其状之艰。编委会成员们所做的,就是让后人能看到过去历史的完整记录和今日正在发生和进行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是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整个人生才能在家谱中落笔。从记载的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代人,就了解了这个家庭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生命传承的历史。我们深知,若是在当代,一个名字的两三个字很容易写,但把过去几百年间的李氏族裔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准确无误写出来,却是很辛苦的事。

为尽力完善家谱,梳理四百多年间祖先的血脉族系,不使一户一人漏册,保证每一次落笔都尽量与事实相符,每一个所载名字的准确无误,编委会成员遍寻族人,数钻深山寻坟茔,访耆问宿,还兼现代通讯网络电话联系,反复核准校订。欣慰的是不管在相邻咫尺的近村,还是到数百里之外的远落,只要遇到李氏族人后裔,即使素昧平生,也都热情有加,昭穆有序,这充分凸显出我李氏家族数百年来崇尚礼法,孝悌为先的美德。这些工作,也保证了家谱中所录得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事实都尽趋准确。

在当代的问题上编委会亦不省不略,他们秉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的就会成为历史,而历史会有很多不解之谜,足够清晰地描述当代就是为未来所言的历史负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原了李氏族裔不断发展兴盛逐渐壮大的脉络。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未解之谜未竟之事甚多,还得留给后世子孙去继续研究核实和完善。

一部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其实就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史,而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我们的家族传统之中。四百多年来,巫奉及周边区域的李氏裔孙,战天斗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贫瘠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逃过了炮火连天的战乱,也熬过了蚀骨侵腹的饥荒,让薪火相传,血脉宗亲连绵不绝,枝繁叶茂,实在可歌可泣。

纵观家谱全册,严谨而完整地收录了《李氏宗谱》的部分内容,也创新性地新增了与巫奉地域有关的三台八景十二峰、民歌民俗、家书、健康养生常识等。其内容丰富纷呈,品味甚高。细细拜读,感触如下:

一是纲目清晰,结构严谨。谱书分为前言、凡例、纲目篇、感赋篇、祖德篇、人物篇、芳名篇、世系篇、组织篇、徽献篇、编后篇共十一章。从李姓由来,到数千年脉络延续,经世事变迁族人徙迁,直至历代经世之才,还录圣贤语录、家训、义学记教化后代,更呈此次修撰详尽事宜等,为后世悉知李氏族裔数千年历史中,族事发展,也为回答“天地之间人之为人,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等宏大的人生哲学命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是资料翔实,信而有证。此次续修族谱,是在湖北嘉鱼宗亲提供的家谱基础之上,巫奉及周边族裔后人合力而为。修谱编委会成员是在修谱理事会成立之后,认真遴选,反复斟酌推选出来的,由热心家族事务、德高望重之辈组成。修谱三年多时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详尽调查研究中审慎完成。宗谱纵贯四百多年历史浮沉,横通各支脉族裔数千人员,实事求是,难能可贵。

三是白话呈现,通俗易懂。历代谱书均用文言,但世事发展应顺应时代。无论是湖北三公合一修撰《李氏族谱》,还是我巫奉接力续编,都用白话文呈现。谱书每章经编者整理完善,都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为后世裔孙查阅家谱甚至再续家谱提供了方便,也作出了表率。

四是以谱为例,教化育人。族人的兴盛繁荣,离不开绵延不绝的宗亲文化,更离不开历代先贤的率先垂范。初有春秋老子李耳、后有盛唐李氏帝王将相数百人,再有当代各行各业精英荟萃,无不体现出过去数千年来李氏族裔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卓越贡献。谱例中对此一一记录再现,表达出裔孙誓要继承先贤遗志,重教育、兴文化,教化李氏后裔勤学上进、开拓进取,福报千秋万代的深切心愿。

五是谱例严谨,制作精良。谱书续修过程中,得到了县域地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资深研究人员、县志编撰研究办公室等的指导和支持,使谱书既有老谱书的传统风格,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谱苑珍品。

今逢新谱问世,裔孙盛会,承蒙耄耋之年祖父重托,不敢推却,但甚觉千钧。恭读宗谱数度,几番垂泪。感念白发苍髯为子孙竭尽心力,后世裔孙当效忠家国报此恩。郑重提笔,抒写心绪,是感悟亦是对列祖列宗的尊崇。

江山代有才人出,族风永续传万代!谨此复命!

璠公三十四世孙永梅

于公元二O一九年五月四日

 水有源头树有根,世间万物各有其从属。续修族谱就是把珍贵的族谱增添补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仅供参考。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族人:

 水有源头树有根,世间万物各有其从属。续修族谱就是把珍贵的族谱增添补全,将我们XXX氏族人的辉煌历史和精神瑰宝留与后辈子孙,永不断载、代代相传,让我们借鉴族人积累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XXX氏宗主。

 作为一名旅外工作的XXX氏子孙,向修族谱的会长、各位来宾、各位宗亲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不遗失XXX氏子孙根源,让XXX氏子孙宗有源可查,发展脉络繁荣昌盛可追,你们为修XXX氏族谱辛勤工作、查阅历届族谱和祖宗的史志资料,四处奔波,辛苦了!阅读静思我们的族谱,心潮澎拜,为我们伟大的祖先感到骄傲,激励我们更应努力奋进!为我们的今后根深叶茂,发展成国家栋梁之才感到责任重大!纪念先人示后人,修族谱、敬祖宗,让我们把握XXX氏族人的道德内涵,传承先人遗训,弘扬先人的品格。生动展现了XXX氏祖宗创业之艰,族人的繁衍发展的历史面貌,昭示了XXX氏先祖的贤德品行与竞存之术,其精神价值已超越族谱本身,具有为实现存史资治教育作用。

 俗话说,饮水思源,树高有根,水长有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着一时难解的问题:我们的先辈来自哪里我们的祖辈是谁我们的父辈是如何才有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同辈又和哪些人有着不能不说的亲情渊源一句话,我们会常常追寻,当然,这也应该而且有必要去追寻我们自己的“根”与“源”在那里。不仅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一分成就与我们先辈们的辛劳与奉献都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其子孙后辈建立了诸多千秋基业,我们今天的每一点进步或多或少地在荫庇着祖先们的功德。我们的先辈们以其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山辟地;以最朴实的情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以最炽热的爱,繁衍生息出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灵。如此这般,才使得我们XXX氏家族千百年来,傲然屹立于达德紫堂这块可爱的土地上。前辈的丰功伟绩,卓越功勋,道德修养,人格美德,后辈当应要好好珍惜、缅怀、学习之,更应发扬光大之,传播宣扬之。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源于家族和族群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修族谱,我们不仅要梳理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渊源流变,更要借此机会,整合XXX氏家族的资源,增强XXX氏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谐力和发展力,使得我们XXX氏家族的子民,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吸取各种资源和原动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去对待我们XXX氏家族中的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去敬畏我们的列祖列宗,去敬畏养育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我们的先辈争光,为我们的家族添彩,更应为社会和时代奉献一份应尽的心力,让原本绚丽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篇2

 尊敬的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

 你们好!

 清明时节雨绵绵,杨氏家族敬祖先;肇公后裔续修谱,爆乐齐庆合成天。 在这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万物生辉的阳春三月,在这风光优美、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的老家——下杨,参加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活动,本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景聪房迁出的杨氏宗亲对六修族谱的园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宗长、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热心于修谱事宜并为修谱事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宗亲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各位宗亲:尽管历史的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开在各个不同的乡镇和山村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同一个祖宗,同一脉相存的亲情,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梦想相聚在一起,来参加这个隆重的族谱峻工庆典,这既是对我们祖人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续修族谱的完成,能使更多的族人对杨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为杨氏家族搭建一个交流合作、沟通情感、共创美好未来的平台。使我们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共同构建了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杨氏大家庭。

 翻开杨氏家谱、家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家族有两大特点:

 其一,杨氏族人耿直厚道,清清白白,不会献媚取宠,鄙视拍马奉承,行贿受贿,只会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正是我们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门风。 其二,杨氏族人素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尚文习武,具有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并享有广泛的社会美誉。

 历史上,杨氏家族代出名人,杨姓称帝者有十几人,如杨坚建立隋朝,历任二帝,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历任四帝等等,除了称帝称王者外,历史上还在文化、科技、军事、政治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如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杨朱、杨修等,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特别是唐、宋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更为辉煌过、显赫过。如唐代杨氏任宰相者就有11人,宋代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忠君报国,杨延昭、杨文广等三代均为北宋名将,杨家将的故事现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的祖先杨震公,是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这也是我们杨氏清白堂的堂名的由来。至今共和国时代也出过不少名人,如共和国开国上将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等4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中国第一个搭乘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的杨利伟,还有很多很多,为此,我们杨氏后人应感到由衷自豪和骄傲!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它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我提议,不论是哪一支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相信我们杨氏家族一定会再振雄风,不久的将来,政界要员一定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两院院士一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可能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亦一定会出千千万万个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

 杨氏家族的后裔们,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最后,祝愿杨氏家族兴旺发达,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愿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大发,合家欢乐、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篇3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为XXXX支脉重修族谱。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XXX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XXXX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族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是为了加强族人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XXX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自己,向倡导发起重修族谱事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会长XXX,副会长XXX、XXX、XXX及理事会各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对社会贤达及各位师傅的指导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位族亲表示忠心的感谢!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重修族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在思想、精神和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绵绣篇章,共创XXX氏后裔的现代辉煌。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在此,我们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愿我们XXX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祈愿各族亲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中国人修家谱的习惯从先秦时就有了。然后到了唐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在历史上,家谱发展也有不好的一面,如魏晋时期人们修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成了阶级固化的重要基础。

家谱国际作为专业的姓氏文化及宗亲服务机构,研发了专业的修谱软件——修谱王,为修谱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此软件安装在电脑上,适用于Microsoft Windows7及以上系统。其原理是应用结构化的存储思想完成家谱信息化的转变,将修谱方式变成信息录入方式,根据世代关系、长幼次序自动排版,解决了传统修谱过程繁杂、效率低下的现状。为各姓氏,尤其是大家族、大支系、无老谱的家族提供了家谱编修新途径。

编修方便

打开修谱王软件,如图所示,点击新增家谱-添加家谱基本信息

 

点击家谱世系管理,点击创建第一人,然后把家谱人员信息添加进去

修谱王的设计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易用性。经过简单培训,会打字就会使用;第二,适用性。不过度开发,没有设置过于复杂的参数;第三,安全性,充分保障数据安全。

现在修家谱还在担心麻烦吗?家谱国际修谱王修谱软件让你修家谱更轻松!电子家谱,家谱资料的修改、增减、调动、查询、检验都将极其的方便。

   

  泗阳与沭阳是临县,据两地胡氏族谱一致记载,两地胡氏是近支,泗阳胡氏族谱异县本宗页称“始祖二兄良友公居沭阳”。良友公是沭阳胡氏的始迁祖,良友公的侄儿绪公是沭阳另一支胡氏的始迁祖,明朝初年,良友公、刚公父子与良友公的侄儿绪公一同从外地迁来了沭阳。据本人2015年10月在胡氏宗亲网发表的《江苏沭阳胡氏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一文考证,沭阳的两支胡氏都是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于明朝初年因洪武赶散从新昌县来到了沭阳县,良友公的儿子胡刚,是明朝著名孝子,《明史》孝义列传有传。与很多明朝移民后裔修的族谱一样,沭阳胡氏族谱也是清朝初修,咸丰四年本序言详细记载了胡刚救父的事迹,族谱更载有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长洲王步青拜赞的胡刚画像,赞曰:“烈烈我公,诚孝格天,渡江代父,至性肫然,连翩蔚起,子孝孙贤,大德昌后,遗泽绵绵”。胡刚救父事迹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载的孝子胡刚事迹相同,也与《明史》孝义列传的胡刚传记吻合。沭阳胡氏良友公支族谱世表记载良友公来自新安,但据嘉庆五年本序言称“吾族相传系出新安,然不可考矣”,沭阳绪公谱记载绪公来自“福朐”,但绪公后裔到现在都不确定福朐究竟是哪个地方。这类问题,我发现很多族谱都有,问题产生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后人因修谱时间距始迁时间较长而误记,二是祖先刻意隐瞒祖籍。沭阳谱记载胡刚的父亲良友公字益三,新昌谱记载胡刚的父亲是胡玠孙,关于这点,本人已在之前考证过,“字益三”三个字连读就是“玠孙”的读音,把胡玠孙记成了良友公、字益三,良友公不一定是名字,也可以是号,这个因读音造成的谬误是由于后人口口相传失实而造成,这点,沭阳胡氏、新昌梅溪胡氏与泗阳胡氏的族谱编修者们都持赞同态度。

胡玠孙,即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据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记载,他排行第二,这与泗阳胡氏族谱称的“始祖二兄良友公居沭阳”吻合,新昌谱记载胡玠孙的胞兄叫胡瑗孙,据记载胡瑗孙无后。记载无后就真的无后吗?不一定,新昌谱第二次修是1306年,第三次修是1503年,这时距洪武赶散已有100余年,新昌就算有知道胡瑗孙后代情况的人,这时也早就过世了,所以后人修谱直接记载胡瑗孙无后。

据1758年泗阳胡氏十世胡礼全作谱序称“曩本在高曾以前水没,莫可记忆。”就是说泗阳谱的初始版本被大水淹过,谱是后人根据模糊记忆修的。2017年6月4日,本人与沭阳胡义龙、胡玉华一行三人,受泗阳胡氏九修谱理事会胡建龙等人的邀请,来到了泗阳,与他们对照了一下族谱,我也把自己的考证文章提供于理事会,供其研究分析。本人考证认为泗阳始迁祖胡聪是胡瑗孙的曾孙,泗阳谱记载“安定公曾孙自如皋来泗阳县”,是把胡瑗孙称作安定公了,并与世称“安定先生”的胡瑗混淆了,于是聪的后人推测其来自如皋。泗阳胡氏族人后来称《泗阳县志》也记载聪来自如皋,这个问题,我后来考证发现,1926年版的《泗阳县志》始有氏族篇,县志编修者当时记录了泗阳县内一些姓氏的族谱简况,所以县志与族谱的信息重合是正常的。当天,在热烈、和谐又团圆的气氛中,我们两地胡氏宗亲们达成了初步意见,认为两地胡氏是近支、是明朝初年由一个始祖分开的,这是两地族谱一直记载的,是改变不了的。我回去后,又与沭阳胡氏绪公后裔胡玉和、胡志刚等人取得了联系,看到了他们的族谱,绪公谱记载了绪公生泰等七子,只有泰留在了沭阳,其他兄弟六人失考。我根据两地三支族谱记载,认真分析,考证出沭阳的绪公与泗阳的聪公是直系关系,浙江新昌胡瑗孙生绪,绪因洪武赶散来到了沭阳,绪生泰等七子,泰公的后裔居沭阳,即今沭阳绪公支后裔。在泗阳谱的异县本宗页,有一世系表,记载了淮公,把淮公记在了良友公的孙子一栏,但是沭阳谱良友公名下没有淮公这个人,所以,我考证认为淮公是胡瑗孙的孙子,是绪公失散的六子之一,淮生杲、京、聪、昂四人,聪排行第三,这与泗阳谱世表记载聪行三的信息吻合。在泗阳谱的异县本宗页,还记载了一句“始祖二兄良友公居沭阳,其嫡孙淮祖居河南夏邑汝阳光州,即现在(潢川)”,这里的始祖是指谁呢?有人认为是泗阳一世祖聪,本人分析并不是,而是指良友公(胡玠孙)的胞兄胡瑗孙。始祖一词,可以多用,可以指多个人,也就是说,聪的曾祖父胡瑗孙也可以称为泗阳胡氏的始祖。这样一考证,也与1996年版《沭阳胡氏族谱》一六四六页异县本家世序对照页记载的“聪公与四洁祖同班”信息吻合,四洁祖,是指沭阳胡氏第四世、良友公的曾孙洁公。那么“其嫡孙淮祖”中的“其”字又是指谁呢?有人认为是指良友公,其实不是,应还是指始祖胡瑗孙,即原文可翻译为:“始祖胡瑗孙的二兄良友公居沭阳,始祖胡瑗孙的嫡孙淮祖居河南夏邑汝阳光州,即现在(潢川)”。泗阳胡氏的一世祖聪公是从哪里迁来的呢?很明显,不是从如皋来的,而是从沭阳来的。

泗阳胡氏九修谱理事会胡建龙他们之前也认为自己是梅溪胡氏后裔,并且提出要到新昌看族谱,后来未去。他们先去了南通如皋、无锡胡家渡等地,查看了胡瑗后裔的族谱,到了2017年9月,他们高兴的宣布,如皋谱与泗阳谱无缝对接,他们说找到根了!我当时也有点惊讶,他们把自己考证的世系表发出来给我看,说胡瑗的十六世孙有聪、明两个兄弟,并且说该聪即泗阳胡氏第一世聪。但是这里有可疑之处,如皋谱记载明迁乌程守墓,却没有记聪迁泗阳,而该谱对人丁迁徙的情况记载非常详细,迁徙晋陵的、婺源的、淮安等地的,该谱都有记载。如果说该聪即彼聪,那么为何如皋谱不记载聪迁泗阳呢?还有泗阳谱记载聪行三,但是如皋谱却是行一,而且如皋谱中的聪在其堂兄弟排行中也不一定是行三,泗阳胡氏族人也说不确定,而据我的考证,淮公生杲、京、聪、昂四人,泗阳聪公的确行三。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如皋谱中找不到“始祖二兄良友公”,这已经与泗阳谱异县本宗页的记载相矛盾了,且与胡礼全序言中的“并沭邑珙祖,追所自出同一始祖”相矛盾了。沭邑珙祖,是指沭阳胡氏良友公的孙子胡珙,即二世刚公之子、四世洁公之父,据沭阳胡氏族谱记载,珙公生于1411年,后出任河南省夏邑县知县,并与其三子清、四子溪寄籍夏邑,卒葬永城县。其长子濯、二子洁居沭阳县。

总结:之前与泗阳胡氏九修谱理事会几位宗亲交流时,我对他们说,我们都是怀着赤诚之心寻根的,他们也表示赞同。寻根,就是为了实现祖先的夙愿,让后人不再面临同样的问题。修谱,也主要是为了辨别宗族成员的血缘亲疏。泗阳、沭阳两地胡氏是近支,明朝初年由同一个始祖分开,这是两地族谱共同记载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既然本人之前已经考证出江苏沭阳胡氏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那么,可以明白的说,泗阳胡氏作为沭阳胡氏的近支,也是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是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即胡玠孙)的胞兄胡瑗孙的后裔,胡瑗孙生绪(新昌梅溪谱1503年第三修,记其无后,漏记了绪公),绪生泰、淮等七子,淮生杲、京、聪、昂四兄弟,排行第三的聪,就是迁泗阳的始祖聪公。

          沭阳    胡宸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寻王氏族人一支;我是山东 寿光 纪家桥子村人我们村去年刚续修完家谱;据古谱记载 有一王氏族人

东蒙振东王氏部分族人于清朝光绪年间自山东蒙阴迁河南新安县,其名讳王衍梓(子东环,孙焕来),王湘瑞(子王东立,孙王焕蓉),王汝法(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