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法氍的人物生平
黄法氍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机智勇敢,成年后熟习兵法。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反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纵兵骚扰百姓,黄法氍召集乡众建立武装进行防守。太守贺翊去江州(今九江)时,任命法氍为监知军事驻守新淦(今樟树市)。次年六月,梁将陈霸先率兵由广东北上援助建业(今南京)。途经大庚岭时,高州(今广东阳江)刺史李迁仕派主帅杜平虏与陈霸先前军周文育在赣江边对峙百余日,驻在新淦的黄法氍派兵支援周文育。陈军于大宝二年(551)二月,擒斩李迁仕,继续向江州进军。这时,侯景趁机派于庆进驻豫章,于庆分兵袭击新淦,黄法氍抗击失败。陈霸先即遣周文育进军攻打于庆,周文育担心于庆兵强,未敢冒进,黄法氍率兵与周文育会合,攻克笙屯,俘获甚众。
承圣元年(552),黄法氍被授为超猛将军、交州(今越南河内)刺史衔,领新淦县令,封巴山县(今乐安县公溪镇)子爵。承圣三年封明威将军、游骑将军,进爵为侯。太平元年(556)十一月,梁景帝将江州所辖之临川郡、安成郡(今安福)、豫宁郡(今武宁)、巴山郡(今崇仁)划置为高州,黄法氍为高州刺史,都督高州诸军事,镇于巴山。
陈永定二年(558),原湘州刺史王琳倚仗北齐援助,遣李孝钦、樊猛、余孝顷攻周迪,并欲谋取黄法氍。黄法氍率兵与周敷等会合救援周迪,出战大胜,生擒李孝顷等三将,进封宣毅将军。次年五月,豫章太守熊昙朗杀都督周文育,举兵反陈,以应王琳,并据新淦县。王琳东下,陈文帝征南川兵,江州刺史周迪、高州刺史黄法氍欲沿江应赴,熊昙朗据城抗阻。天嘉元年(560)三月,黄法氍与周迪筑城围攻,讨平熊叛军。被封为安南将军。
天嘉二年(561),周迪反陈。次年黄法氍率兵会都督吴明辙共讨周迪。黄法氍功居多,被封为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吴二州军事。天嘉六年升为中卫大将军。天康元年(566)四月封公爵,次年提升为镇北将军、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市)刺史。光大二年(568),徙为镇西将军、郢州刺史,都督郢(今武汉市)、巴(今湖南岳阳市)、武(今湖南常德市)三州军事。
太建元年(569),进号征西大将军。四年,为南豫州(今安徽当涂县)刺史、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南大将军,都督南豫州军事。五年,陈大举伐齐,都督黄法氍攻打历阳(今安徽和县),尽歼守敌,并乘胜进军合肥,敌人望风而降。其部军纪严明,军士无掳掠,军民得安抚,俘虏遣返北方。因功又加升为侍中,封为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公,授征西将军、合州刺史,都督合(今合肥市)、霍(今安徽霍山县)二州军事。七年,任豫州刺史,坐镇寿阳(今安徽寿县),都督豫(今河南汝南县)、建(今山西晋城市东北)、光(今河南光山县)、朔(今山西朔州市)、合、北徐(今安徽凤阳东北)六州军事。
唐贞观元年(627年)十月,病逝于任所,归葬今乐安县案山村黄源岭,追赠侍中、中权大将军、司空,谥号“威”。
汉代军职: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唐朝武将官衔(较完整的官阶制度):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袭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旯示杉氨思枘咽律跸ぁ:筒荒芏裕锥选5畚魈椋翊徒鸩岱选C髂臧嗽伦洌昶呤贩舛蓖酰窒逦洹V钭咏栽缡溃坏盟谩#
注;善终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长子春嗣爵,世镇云南。)
注:病薨
7、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注:满门抄斩
8、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注:诛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洪武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孙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赠基太师,谥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下廷臣议,制曰:“可。”)
注:失宠后被政敌下蛊死
10、翰林学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家属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谥文宪。)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叶琛(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溢遭母丧,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长子存道,战死。)
作者: 扔石头的小胖子 2007-6-4 21:58 回复此发言
--------------------------------------------------------------------------------
2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大全
注:病逝
13、同参军国事加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洪武二十七,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注:赐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注: 赐死
15、中书平章政事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子权,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赐死
16、参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赵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将军从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儿不花。还,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17、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镇北平,练兵辽东。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
注:死后追罪
18、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注:赐死
19、苏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子铎以父功封蕲春侯。)
注:病薨
21、凤翔卫指挥使丁德兴(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世袭。)
注:战死
22、秦王左相都督佥事长兴侯耿炳文(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子璇,永东初,杜门称疾,坐罪死)
注:自杀
23、前军都督府佥事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孙玹得嗣侯。)
注:善终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有言云龙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袭。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5、山东行省平章政事东平侯韩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亲临其丧。追封郓国公。子勋袭。二十六年坐蓝党诛,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6、佥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赐内昷,手诏存问。卒,赠皖国公,谥庄襄。子正袭爵。)
注:病薨
27、佥大都督府事凤翔侯张龙(以老疾请告,洪武三十年卒。孙杰,永乐初,失侯。)
注:善终
28、大都督府佥事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子杰嗣。)
注:病死
29、都督佥事东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观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佥事督海运事航海侯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子荣为水军右卫指挥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广德侯华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岁禄独薄。至是贫不能葬。帝怜之,命补支禄三百石。以无子,纳诰券墓中。赠巢国公,谥武庄。)
注:病薨
32、大都督同知济宁侯顾时(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
注:死后追罪
33、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吴祯(洪武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作者: 扔石头的小胖子 2007-6-4 21:58 回复此发言
--------------------------------------------------------------------------------
3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大全
注:死后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显(洪武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巩昌侯郭兴(洪武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临江侯陈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子镛袭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领山西都司卫所军务六安侯王志(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谪。卒。志亦追坐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注:病薨
38、云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赐葬钟山之阴。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党,灭其家。)
注:病薨,灭门。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兴(洪武十五年,进次会川卒,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论平云南功,改锡世侯券,增禄五百石。长子镇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兴庙于云南,额曰“报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注:族诛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
注:族诛
42、都督府佥事平凉侯费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败,语连聚。竟坐党死,爵除。)
注:族诛
43、理福建军务河南侯陆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诸卫荥阳侯郑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5、江淮行省中书左丞宜春侯黄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6、佥大都督府事靖宁侯叶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觉,诛死。凉国公蓝玉,升姻也,玉败,复连及升,以故名隶两党。)
注:族诛
47、理广东军务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与其子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注:鞭死
48、节制凤阳留守司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注:诛死
49、大都督府佥事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
注:赐死
50、太子太傅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注:族诛
51、亲军都指挥使冯国用(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子诚积战功云南,累官至右军左都督。)
注:战死
52、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安(为吴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郧国公,谥武闵。)
注:烈士
53、中书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通海父廷玉官佥枢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间郡公。通海无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战死
54、江南行省参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将刺杀,洪武三年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无后。养子德济镇陕西,卒。)
注:被刺
作者: 扔石头的小胖子 2007-6-4 21:58 回复此发言
--------------------------------------------------------------------------------
4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大全
55、枢密院判官耿再成(处州苗帅李佑乱。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佥枢密院事张德胜(没于阵。追封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侑享太庙。子宣幼。养子兴祖嗣职。)
注:战死
57、佥江南行枢密院事赵德胜(弩中腰膂,镞入六寸,拔出之,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言毕而绝,年三十九。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注:战死
58、中书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论胡党,以通源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59、都督佥事越巂侯俞通渊(建文元年随大军征燕,战没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
注:战死
60、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张兴祖(洪武四年,役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兴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战死
61、行枢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战鄱阳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时七月己丑也。追赠济阳郡公。)
注:战死
62、行枢密院事桑世杰(力战死,太祖念其功,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侑享太庙。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3、指挥副使茅成(征吴中叉死。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注:战死
64、吴王府参军胡深(战陈友定,突围走,马蹶被执,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主)
注:战死
65、领大都督分府事孙兴祖(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长子恪封全宁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挥韩成(鄱阳湖代太祖死,追赠高阳侯。子观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五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战死。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子泰袭侯,坐蓝玉党死,爵除。)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8、西安卫指挥加都督佥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殿后见执。敌思挟为质。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玙为西凉侯,二十六年,坐蓝玉党,戍五开死。)
注:烈士,儿子跑不了。
69、广西行省参政兼靖江王相蔡迁(洪武三年九月卒,诏归葬京师,赠安远侯,谥武襄。太祖亲制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佥事晋王府相永平侯谢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
注:诛死
71、中军都督府佥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诛。)
注:诛死
72、理四川军务景川侯曹震(蓝玉败,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注:诛死
73、佥都督府事鹤庆侯张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党死。)
注:诛死
74、理河南军务会宁侯张温(以居室器用僭上,获罪,遂坐玉党死。)
75、都督佥事总制云南诸军普定侯陈桓(坐玉党死。)
注:诛死
76、都督佥事督漕运舳舻侯朱寿(坐玉党死。)
注:诛死
77、山西行省参政领卫事晋王相怀远侯曹兴(坐玉党死。)
注:诛死
78、江西行省参政翰林学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发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属流配。
79、行枢密院院判花云(骂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并祀之。赐儿名炜,累官水军卫指挥佥事。)
注;烈士
80、处州总制孙炎(骂贼,遂与道同、文刚皆见害,时年四十。追赠丹阳县男,建像再成祠。)注;烈士
81、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王袆(洪武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梁王,不果,遇害,时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敛之。建文中,祎子绅讼祎事,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今南京)时,设行枢密院,由自己担任。又设诸翼统军元帅府。后罢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又增设左右都督等。吴元年因防权重,废大都督不设,改以左右大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五军都督府每府各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及经历、都事等官。都督府都督等官,后渐变为空衔。统兵之官,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衔,始有带兵之实权。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等,各设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官。京卫又设镇抚司,有镇抚等官。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二十六个卫:锦衣卫、旗手卫、燕山左卫等。其中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
在外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除十三省外,辽东、大宁、万全等地亦设有都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
于各地设卫所,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各卫、所皆统属于都司;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指挥以下,官兵多世袭。
明之武散阶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武勋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大明好像没有武烈将军,我把大明的武官职称发给你。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戚继光(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山东登州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5年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戚继光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此后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今莆田东南),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
此后转战闽粤沿海各地,终于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隆庆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后被排挤,南调镇守广东。再后被诬陷夺职。
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和诗文集《止止堂集》等。因其抗倭伟绩,历来被视为民族英雄。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徽怀远人,明朝开国大将,军事将领。
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至正十五年(1355年)加入起义军,同年六月,随朱元璋渡江南下,参加采石(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遇春乘小船率先登岸,元军大败,一战成名,升等为元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全歼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经过十个月的攻坚战,突破平江城(今苏州),俘虏张士诚及其部下25万人,封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随徐达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与徐达攻破大都(今北京),使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在公元1369年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元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凯旋而归,途中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以“卸甲风”病暴卒,朱元璋闻讯写诗痛悼:“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南京太平门外。史载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邓子龙(1531年—1598年),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中国明朝名将,江西省丰城市杜市镇邓家村人。朝鲜因壬辰倭乱向明朝求援,邓子龙奉命援朝,为水师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在鹭梁海战中力战而死,朝鲜水军节度使李舜臣也于此役战死疆场。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朝鲜为他立庙祭祀。著有《横戈集》。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中国明朝著名将领,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
生平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如松升山西总兵官,后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万历二十年(1592年),率军平定宁夏哱拜叛乱。同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军入侵朝鲜,壬辰战争开始,李奉命为东征提督援朝抗倭,率四万三千余兵渡鸭绿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打败日将小西行长,获平壤大捷,乘胜克复开城,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皆复,日军退守庆尚、全罗两道沿海城市,双方进行和谈。明军以连战皆捷,颇有轻心,此时有谣传日军已弃王城而遁,如松不疑,便率轻骑直趋碧蹄馆。日军早已埋下伏兵,如松抵碧蹄馆时,日本伏兵四面袭击,明军死伤无算,后明军退守开城。如松遣敢死队从间道潜入龙山,纵火焚毁粮草,日军由于缺粮,退守釜山。兵部尚书石星力主议和,明廷乃命李如松班师,留刘廷王之兵在朝鲜驻守。李如松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李如松喜奇兵偷袭制胜,连战皆捷。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追击,遇到鞑靼游猎聚会,聚集数万人,如松三千余人不敌身亡,卒年五十。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南明武将。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以宽慈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张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入贵州、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永历元年(1647年)与孙可望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并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又击败吴三桂,收复广西;大战湖南衡州,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间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但后来被孙可望所嫉,造成两人分裂,被迫退入广西、云南。曾与郑成功相约会师五羊(今广东广州),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后被永历朝廷封为晋王。十一年,击败孙可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次年,退出昆明。后护送永历帝入缅甸,独自率军返回。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李定国得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
李定国于四川人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于谦(1398年-1457年),明朝大臣。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生平
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不久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动。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许多人毫无战心,正欲迁都南下,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不久郕王即帝位,为明景帝。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还英宗。八月,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广东有黄肃养起义,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反抗,都被于谦镇压。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以于谦实有功,不忍杀之,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誉可言?”遂以谋逆罪处死,《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余资。成化年间,复官并赐祭。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留有《于忠肃集》。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逸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黄法氍的人物生平
本文2023-09-22 14:06: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