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郑姓族谱,第1张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民国)郑凌霄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注:此谱始修於清嘉庆间,此为四修。[河北丰润] 郑氏五门家谱二卷 (清) 郑良柱辑修 清 光绪辛卯年 唐山丰南宋家营 [河北丰润] 郑氏家谱十六卷 民国二年 (1914) 石印本 河北唐海县8农场 12232山西洪洞郑氏族谱二卷 (清)郑止齐等辑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菊园刊本 四册 美国 12233江苏溧水郑氏宗谱一卷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氏起源于姬姓,少数赐姓,改姓!起初居住河南荥阳(天下郑姓出荥阳)古语。郑氏有两堂(博经堂)和(安远堂)博经堂起源(郑玄)文学家,安远堂起源于(郑吉)武将 安远侯!战国以后,郑氏由荥阳搬迁,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时期又有山东迁入浙江,江苏!两晋时期又迁入闽东,闽南。12年人口普查郑姓约1100万,排姓氏21位。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姓马)

源流-四川郑氏

先秦时期郑国灭亡一支郑姓进入四川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遗民以国为姓,散迁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开始进入四川。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最早迁到四川的郑姓人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德阳一支郑姓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中的郑国(郑邦,字子徒)后裔。

当时影响较大的一支郑姓,是迁居在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郑鲁家族。郑鲁的儿子郑琚,在魏国当上了大夫。郑琚的儿子郑无悔,是魏国的新筑大夫。郑无悔的儿子郑安平,最初为魏国效力,后来带着范雎投奔秦国,被封为关内侯、大将军。郑安平带着秦军与赵国交战,被困降赵,被封为武阳君。

郑安平的儿子郑徽,没有跟着父亲降赵,回到魏国继续做官。郑徽的大儿子郑昌,最开始是秦国吴县县令,后来跟随项羽起兵讨秦,被封为韩王,驻守荥阳。刘邦建立汉朝后,派韩信攻打荥阳,郑昌降汉。

还有一支是留在荥阳的郑宙家族。韩国灭掉郑国后,为安定郑国遗民的民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嚣阳君)。因郑武公的陵墓在嚣山(今河南广武山一带),就把嚣山之阳(南边)的荒僻土地封给郑据,叫他去守祭郑武公的陵墓。

秦汉时期西汉末年广汉郑躬发动起义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大一统,社会较为稳定,郑姓家族经过多年蓄势后,文功武治大爆发,达到鼎盛阶段,进入名门望族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播迁。

郑昌归顺刘邦后,为刘邦统一江山立下大功。郑昌的孙子郑当时,汉景帝时官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大司农,位列九卿,被人尊称为郑庄。

晚年的郑当时遭受了一次大灾难。在推举贤士时,因听信他人谗言而出现失误,被人弹劾治罪。家人通过关系把他赎买出来,但丢了官职,成为平民。不久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出任汝南太守。在任期间,郑当时病故,家里没钱,办丧事都是靠亲朋好友接济。

进入东汉后,郑当时的后裔郑兴,官任靖南将军,是著名的经学家。郑兴的儿子郑众,官任大司农,出使匈奴,因有效地维护了汉朝尊严,官拜中郎将。不仅如此,郑众还承传父业,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经学,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在经学方面,郑兴、郑众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但郑姓家族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个在经学研究方面更牛的人,叫郑玄。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如果能一辈子钻研一部经书,就算是很了不起了。郑玄钻研并注释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记》《论语》《孝经》《尚书》等,学术贡献令人瞠目结舌,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郑姓有个堂号叫博经堂,就出自郑玄。因郑玄在经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后人把经学称为郑学。

西汉汉成帝鸿嘉3年(公元前18年),四川广汉(今金堂东南)人郑躬,带领60多人发动起义。他们攻打官府,释放囚犯,抢夺武器。郑躬自称山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到上万人,接连攻占了4个县,广汉太守对此毫无办法。

义军以山为营,据险而守,与官兵对峙了一年时间。汉成帝大为恼怒,罢免了丞相薜宣,任命孙宝为益州刺史,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征调广汉郡、蜀郡官兵3万人前往镇压。官军采用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由孙宝到义军大营,游说郑躬投降;另一面由赵护带兵猛攻。一个月后,义军被镇压,郑躬被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名门富贵满门无比显赫

这一时期,郑姓继续显赫。在秦汉时期郑姓家族文功武治的基础上,郑姓人以郑当时的后裔为主干,继续向前大力发展,使郑姓成为天下著名的族姓之一。

三国时期,跟随孙策起兵的沛郡(今安徽宿州)郑姓大家族中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为孙吴政权的名臣。这支郑姓中的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西晋时,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

郑庠的后代,因为做官,开始南迁。郑庠的二儿子郑昭当上了龙骧将军,被封为开国侯,率兵进入福建,被福建郑姓人奉为入闽始祖。如今,福建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漈系郑姓,都是郑昭的后裔。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是南湖郑氏的后裔。

在郑当时一脉的郑姓人中,每一代几乎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后燕时,郑豁任太子少傅,郑豁有4个孙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郑涛跟随北魏武帝西征到甘肃定居,成为西祖;郑晔是北魏的建武将军,被封南洋公,住在古荥阳(今河南郑州古荥镇),成为北祖;郑简定居京县(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河南荥阳),成为中祖。他们是郑姓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氏四祖”。

经过10多代人的生息繁衍,北祖郑姓发展最大,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其次是南祖郑姓,中祖郑姓发展到第6代时家道中落,后来又复兴。

495年,北魏孝文帝勘定族姓,确立门阀制度。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姓,为一等士族,汉族一等士族,是四大“最高门”。由于北祖郑晔的孙子郑羲历任翰林侍讲学士、秘书监,在北魏很是显贵,所以,由郑羲代表的荥阳郑氏光荣入选,其他三大名门望族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西昌县令郑回后裔当上国王

这个时期的郑姓,是荥阳郑姓的天下,可谓出尽了风头,羡煞他人。

北周时期,郑羲的后裔郑译,任内史上大夫。他有个关系非常亲密的同事哥们,叫杨坚。北周宣帝病死后,郑译极力推荐杨坚辅政。杨坚建立隋朝,没有忘记郑译这个好伙伴。郑译成了隋朝开国元勋,官至上柱国、岐州刺史,被封为沛国公。

唐太宗时期,门阀观念还比较浓厚。贞观12年(638年),唐太宗叫吏部尚书高士廉撰写《氏族志》,分定姓氏高下尊卑,在原有的崔、卢、郑、王四大名门望族的基础上,把李姓加进去,形成了李、崔、卢、郑、王五大姓。五大姓坚持族望观念,耻于与他姓为婚。

武则天时,开始推行打压大族政策,五大姓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此路不通,自然还有别的路可走。郑姓一向以文功武治著称,郑姓人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优势尽显。

从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郑益考中状元开始,到唐朝灭亡的200年间,郑姓家族一共出了9个宰相、6个状元、8个驸马、22个进士,获得了“郑半朝”的美誉。另有资料显示,唐朝不止9个郑姓宰相,还有4个:郑肃、郑涯、郑綮和郑昌图。

唐玄宗天宝年间,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叫郑回。安史之乱时,南诏王国攻陷巂州(治所在今西昌),郑回被俘虏。南诏国王阁逻凤发现他很有学识,委任他为王室教师。

异牟寻即位后,任命郑回为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积极推进南诏汉化,主张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朝恢复双边友好关系。794年,异牟寻对唐朝派来的使臣发誓,南诏全部部落从此“归附汉朝(唐朝)”。

郑回死后,他的儿子及后裔世代成为南诏的清平官。郑回的第七世孙郑买嗣,在897年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902年,郑买嗣干脆灭掉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统治着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郑姓人首次当上了国王。好景不长,大长和国只传了3代人,就因内乱亡国,仅存26年。

唐高宗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奉命进入福建镇守被困,陈敏、陈敷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其幕僚中有个叫郑时中的人,后来留在福建,后世子孙众多。

唐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当时的宰相郑畋的三儿子郑可远,被挟裹其中,举族相随,担任别将。一路上,家族中的老弱病残被遗散,只得就地定居,现在福建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的郑姓,大多是遗散郑姓人的后裔。

后来,郑可远带着族人在武荣州(今福建晋江)屯垦。再后来,郑可远辞官先是隐居在福建吴田,后移到姜莲,改名为凤山。郑可远的曾孙郑懋告老还乡后住在大鹏山之阳,所以这支郑姓又叫鹏翔(阳)郑氏。明朝末年,台湾的郑家军曾两次到福建招兵,不少郑姓人随军去了台湾,后来定居在台湾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在郑姓的宰相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郑畋。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郑畋任凤翔节度使。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郑畋招集散兵,抵抗义军。后来,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把郑畋赶走,唐僖宗让郑畋到成都去主持军务。唐僖宗回到长安后,郑畋因被排挤,没有跟着回去,而是到时任彭州刺史的大儿子郑凝绩那里养老,结束仕途生涯。

宋元时期成都人郑少微有文采名气大

宋元时期,郑姓仍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百家姓》,是北宋时编撰而成的,姓氏的排列,不像现在以人口多少为标准,而是按当时姓氏的政治地位高低而成的。从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我们可以发现,郑姓在当时的历史地位非常高。

宋朝时,郑姓大约有75万人,人口总数位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占郑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约有1875万人。郑姓人口较多的其他省份有河南、浙江、江苏、广东、江西、湖北,四川人口较少。

在两宋期间,郑姓名人和家族不断冒出来。特别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郑姓人,相继出了郑伯熊、郑伯英、郑伯莫、郑伯海、郑伯谦等而名扬天下。南宋初年,他们的学问曾被称为正统学派,也就是郑氏景望学派,又叫永嘉学派。

在学术贡献上,南宋的郑樵是一个猛人。郑樵是福建莆田人,因长期住在夹漈山,世称夹漈先生。他出身书香门第,最爱的事是看书,想尽各种办法看书,立志要读尽古今书籍、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金兵攻进北宋都城后,把图书馆里的书都抢走了。郑樵决定以布衣学者的身份,为南宋朝廷写一部集天下图书为一书的鸿篇巨制《通史》。

他从30岁左右开始写《通史》,冒着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到54岁那年,写出了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郑樵一生的著述多达84种,大部分都不见了,现在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和一些零散文章留下来。

北宋时,成都人郑少微在元佑3年(1088年)考中进士。郑少微富有文采,由此很有名气。政和年间,曾任德阳知府。他的作品大都遗失,《全宋词》里收录有《鹧鸪天》《朝天子》两首词。

郑成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岛,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千秋功绩。而说起郑成功个人及其家族,其实也曾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个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少有的极具国际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说郑成功本人其实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儿,而且他还有个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郑成功的家族后来甚至成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后来则完全变成了日本人。那么当时这个家族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背景复杂的郑芝龙 说起郑成功家族的国际背景,当然首先还是要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郑芝龙的背景之复杂,可以说就算是在现代也会超出多数人的想像。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泉州,他的父亲郑士表曾在泉州做过小吏,但因为家计困难,所以在郑芝龙17岁那年,郑士表让他带着两个弟弟去澳门投靠在那里经商的舅父黄程。而当时澳门在事实上已经被葡萄牙人占据,所以郑芝龙到了澳门之后为了谋生,就学了葡萄牙语。而且他为了得到葡萄牙人的信任,还入了天主教,并有了一个葡萄牙式的天主教名,叫尼古拉斯·伊瓜安·加斯帕尔德(Nicholas Iquan Gaspard)。 葡萄牙人所描绘的郑芝龙 在澳门期间,郑芝龙又结识了当时长住日本的大海商李旦,后来在得到舅父黄程同意之后,郑芝龙前往日本长崎,成为了李旦的手下,而这一年他才19岁。到了日本之后,他很快娶了一个当地华侨翁翊皇的女儿为妻。不过这个女孩虽然出身华侨家庭,却是这位华侨的日本妻子在改嫁给这位华侨时带来的女儿,所以这位华侨的女儿其实还是日本人,而她的生父姓田川,所以有时她也被称为田川氏。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也就知道了,郑芝龙在郑成功出生之前,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至少3个国家的背景。而在田川氏嫁给他1年之后,郑成功就出生在了日本长崎。所以郑成功确实是个出生在日本长崎的中日混血儿。而在两年之后,田川氏又给郑芝龙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郑成功的弟弟。 日本长崎郑成功诞生地的纪念碑 而在此前后,郑芝龙先是被李旦派到当时侵占台湾的荷兰人那里做翻译,但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荷兰人,自己拉起队伍,在海上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涯。到公元1627年,郑芝龙的舰队就发展到了700艘船,而且还不时袭扰广东和福建沿海,因为成为了明朝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不过在1年之后,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就联络郑芝龙,将他招安,郑芝龙此后也就成为了熊文灿手下的海防游击。 郑氏兄弟分离两国 而成为了明朝官员的郑芝龙很快想起了还在日本的妻儿。公元1630年,他先把大儿子郑成功接回了中国,但他的妻子田川氏却被日本德川幕府禁止出国,而小儿子当时还只有3岁,所以也随母亲留在了日本。而当时田川氏及其生父的家族都认为郑芝龙恐怕不会再回日本了,所以就决定把郑成功的弟弟过继给田川家族,并为他取名田川次郎左卫门。 中国台 南郑成功祖庙的郑成功母子像 所以田川氏和她的次子后来就一直生活在日本。但郑芝龙和郑成功都没有忘记田川氏,所以也一直在想办法把他们母子接到中国。不过这父子俩的努力直到15年之后才取得了进展,当时郑芝龙通过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取得了日本幕府的特许,终于可以把田川氏接到中国了。但这却并不意味着郑家终于可以团聚了,因为德川幕府虽然允许田川氏去中国,但却不允许郑成功的弟弟次郎左卫门去中国。虽然田川氏也曾试图花重金疏通幕府,但幕府知道郑芝龙家族当时富甲一方,所以要让他家在日本留一个人质,以便将来获取更大利益。所以无论田川氏怎么哀求,幕府的态度始终非常坚决,次郎左卫门绝对不能离开日本。 最终田川氏无奈,只好在公元1645年自己来到了中国,和郑芝龙及郑成功团聚,而次郎左卫门则被留在了日本。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田川氏离开日本上船前,曾哭着对次郎左卫门说道: 儿勿忘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 所以后来田川次郎左卫门就独自在日本生活了,后来他又改名为田川七左卫门。不过虽然他的父母兄长都回了中国,但他们之间却也没有失去联系。因为日本幕府留他在日本就是为了未来和郑家做更多生意,所以并没有阻止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当时正值明清更替的乱世,在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称帝,建立了南明隆武政权。因为有拥立之功,所以郑芝龙一时权倾朝野,其家族本来就有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 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像 所以郑芝龙就让在日本的次子田川七左卫门担任自己家族在日本的总代表,为自己打理在日本的贸易事务,七左卫门在此期间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公元1646年,清军南下,并让郑芝龙的泉州同乡洪承畴劝降郑芝龙。当年12月,郑芝龙降清。但郑成功却始终拒绝投降,之后自己带领军队继续抵抗。 不到一年之后,田川氏所在的福建安平被清军攻克,田川氏为免受 自尽而亡。所以此后郑成功就与清军有了杀母之仇,有些学者认为郑成功此后誓死不降清也与此事有很大关系。而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七左卫门得信之后也下定决心,支持郑成功抗清到底。后来郑成功在 的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在初战失利之后龟缩在赤嵌城试图长期顽抗,根据一些记载,当时在日本生意做的很成功的七左卫门还曾给郑成功送来几十船物资与银子,帮助郑成功最终通过长期围困使荷兰人最终投降,成功将台湾收复。 郑氏兄弟后代的不同命运 不过后来,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这两兄弟的后人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各自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首先是在郑成功 后不久,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郑氏家族与田川家族的联系逐渐中断。而在公元1683年,清朝发起 之战,在澎湖海战中清军击败郑氏军队,随即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shuǎng)率领全家投降清朝。之后,郑氏全家被迁往北京,并被编入清朝汉军八旗中的正黄旗,郑克塽本人被封为汉军公。之后郑家后人一直担任正黄旗下的佐领职位。 郑克塽画像 在雍正年间,郑家在八旗的改编过程中被从正黄旗调整到了正红旗,后人始终有人世袭佐领一职,直到清末。1920年,被认为是郑成功九世孙的郑沂、郑泽兄弟还曾重修郑氏家谱。1930年,郑泽还向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捐赠过郑成功的画像,但此后这家人就再无消息了。 而田川家族在日本海禁之后则逐渐日本化,成为了日本人。后来在田川家所在的长崎,也曾长期存在姓郑的华裔家族,他们被认为就是田川七左卫门的后裔。在公元19世纪末,这个家族有一个名叫郑永邦的人曾经成为日本的外交官,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谈判中,他还曾担任日方谈判代表伊藤博文的翻译。几年之后,他甚至还担任了日本驻天津的领事。而这个家族后来又改为日本姓氏福住,近年来还有人曾经到泉州参加过纪念郑成功的相关活动。 所以郑氏家族确实是一个先祖和后裔都非常多样性的家族。但桃花石杂谈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他所做的事绝对是要盖过他在家族出身与背景的。而郑成功虽然家族背景非常复杂,但他在世期间驱逐荷兰殖民者,为中华民族夺回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这个历史事件没有任何争议,所以他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应该得到铭记的。

郑姓族谱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民国)郑凌霄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注:此谱始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