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9收藏

孙氏字辈,第1张

孙氏字辈

山东般阳(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肇、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

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一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允、 聿、 洵 、爰 、覃、 惟 、凝、 即。

肇、 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

令 、绪 、延 、绍、 代、 遇 、文、 明。

诗、 书、礼、 义 、仁、 德、 昌 、宏。

扩展资料:

孙姓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

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间繁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

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南阳(今属河南)、冯翊(今属陕西)、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

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

-孙姓家谱

  施姓

  拼音:shī xìng

  目录[ 隐藏 ]

  1施姓起源

  2得姓始祖

  3施姓各支始祖

  4施氏迁徙分布

  5郡望堂号

  51郡望

  52堂号

  6施姓家谱文献

  7施姓字辈排行

  8施姓楹联典故

  81四言通用联

  82五言通用联

  83七言通用联

  84八言以上通用联

  9施姓名人

  91施姓历史名人

  92施姓近现代名人

  姓氏溯源

  吕姓←施姓→张姓

  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5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

  编辑本段

  施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

  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

  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缑城先生;缑城人(今浙江宁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明建文帝。

 

  施父、方孝孺。

  

  编辑本段

  施姓各支始祖

  施 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荘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 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坃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大清朝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 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氏迁徙分布

  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施氏族人发祥于周王朝时期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

  施氏族人源于北,而盛于南,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施氏族人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移入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氏族人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

  施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际,江浙闽一带的施氏拥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举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

  春秋时期,出现了施氏族人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氏族人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

  秦、汉以前,施氏族人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

  汉时已有施氏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氏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

  施氏进入福建,大约是唐朝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氏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氏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氏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即吴兴郡。

  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氏族人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

  元朝时期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氏族人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

  明初洪武年间,施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迁至浔江的施氏族人中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氏华侨,与台湾的施氏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氏族人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氏族人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氏由山东入迁辽宁。

  如今,施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为多,上述三省施氏约占全国汉族施氏人口的58%。

 

  施姓家谱文献

  全国施氏世谱,前编不分卷、正编,(清)施受赐纂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施见久修,施久义编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恩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黄古林施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残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浙江鄞县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戴延祐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培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

  浙江湖洲施氏宗谱,(清)施南初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馀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族谱十卷,(清)施国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长乐施氏宗谱二卷,(民国)施聘三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苏秦施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施礼俨施义大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施氏家谱三卷,(清)施炯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宣城学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芝岩施氏宗谱四卷,(清)永宁堂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六册)。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二十卷,(民国)施世涛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九册)。

  浙江兰溪施家施氏宗谱四卷,(清)王文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施汤水村。

  浙江东阳吴宁草塔施氏宗谱六卷,(民国)吴秉煌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古光乡枫树下(仅存四卷)。

  福建晋江浔海施氏族谱七十九卷,附二卷,(清)施文起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影印)。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衙口村施琅纪念馆、台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施氏宗谱,(民国)施祚芬、施绪礼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宗伯堂合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民国)施万朗施意诚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观塘村。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首五卷,(民国)施馥阶、施绪礼合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白洋乡洲上村。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六十五卷,(民国)施长容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施岗乡施岗村。

  广东顺德施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四川简阳施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简阳施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施氏统宗正传家谱十卷,(明)施金钻、施永康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施陈氏宗谱六卷,(清)施加全等续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临湃堂施氏族谱修谱遭寇志,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

  上海崇明施氏宗谱不详(民国)施念曾、施瑞卿等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上海奉贤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重修本,今仅存四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县四团乡。

  江苏泰县海陵施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档案馆。

  江苏大丰施氏宗谱四卷,(民国)张春荣纂辑,施瑞芳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思义堂重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大丰施氏家簿谱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施满家木刻活字印本(录自清乾隆四十二年)。现被收藏在江苏大丰县档案馆、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清)施汝镛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施文和等续修,民国上十六年(公元1947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孟墅施氏宗谱八卷,(清)施雨亭等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桓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施泽久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永恩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卷,(清)施保和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清)施武德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萧山航隖施氏宗谱,(民国)施炳镕、施庆治等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施氏宗谱十卷,(民国)施宝莹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式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仁渍施氏家谱,(民国)施煃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写纸誊录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八卷,(清)施朴菴等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同宗坊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十卷,(民国)袁乃彬、施友甫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彰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余姚施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贻编二卷,(清)施学曾、施继常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姚姚江施氏三修宗谱四卷,(清)施文杰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余姚大成施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施久义修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志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邑航阳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清)施武德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姚江施氏宗谱四卷,(清)施文杰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施久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思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简谱两集,(民国)施礼法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施礼法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民国)施祚芬、施绪礼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宗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卷首、第一~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李姓、另有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氏),(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金华肇峰施氏宗谱,(民国)施春雨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唐先志(施氏)宗谱,《唐先志》编纂委员会编修,1997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廖先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木刻复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徐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志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清)施镜清主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姚江施氏宗谱四卷,(清)施而和主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先施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金华肇峰施氏家谱九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平阳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世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省绍兴市图书馆。

  浙江萧邑航阳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简谱二集,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省余姚市图书馆。

  烛溪施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施孝克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编辑本段

  施姓字辈排行

  清康熙大帝御赐(施琅)施氏百字派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抢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冤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

  湖北天门施氏字辈:“正大光明万邦以珍”。

  安徽铜陵施氏字辈:“正大光明文运鸿开克承兴业万代荣昌”。

  浙江余姚施氏字辈:“肇氏推施父维周庆发祥迁姚始寿二祖德永流芳久长傅国业远大立家基”。

  浙江瑞安施氏字辈:“来赓任云如常茂纯良见忠心孝悌夫尊敬礼义传子孙”。

  广西灵山施氏字辈:“福以广朝世德喜盛蕴成善良有正在宗支永显扬国运初康泰家声再炽昌文明光后进兰桂益馨香”。

  台湾台中、福建晋江施氏字辈:“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洪德仕国文明光宗奕起振拨上衍元方”。

  湖北枣阳施氏字辈:“逢朝廷恩洪克家有光”。

  施氏一支字辈:“水初大永施贤以光孔启天运开文明兴承秉国祯克念道义正惟修德才备世代显英豪祖泽本芳清”。

  施氏一支字辈:“正万克昌道学传家园”。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学宗洙泗;经讲石渠:上联典指施之常,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施雠,甘露中参与石渠阁《五经》同异之议。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上联典出北宋武康人施钜,字大任,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能清检自持,没有声、色之类爱好。联指他与宋璞同赐文带事,《宋史》中记载:“施钜与宋璞同赐文带”。下联典指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字长卿,沛人,与孟喜、梁丘贺一起跟从田王孙学《易》,宣帝时官博士。曾参与石渠阁议,讨论五经的同异。

  表坊尊道;踵门执经: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施霆亨师赵章泉,以道学教乡人,表其坊曰:“尊道”。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士匄(“丐”的异体字),以二经授徒,执经问难者踵于门。

  隐成水浒;夙具仙风:上联典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淮安人。元末以赐进士出身,曾在钱塘做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回乡,闭门著书,著《水浒传》等。下联典指唐朝道士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人,有诗名,元和年间进士,后隐居在洪州西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著有《西山郡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等,诗《西山集》十卷。

  五言通用联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此联采用台湾省台南市施氏大宗祠临濮堂联。联首嵌“临濮”。

  效颦本为美;洗帛珠孕身:上联典指春秋时东施放颦。下联典指春秋时西施母浣帛于溪,有明珠射其体,遂感而孕西施。

  诏拜仇博士;功封靖海侯:上联典指汉朝学者施仇,字长卿,沛人。博学。汉甘露年间中期与诸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诏拜仇博士。下联典指清康熙水师提督施琅,字尊侯,晋江人。因功封靖海侯。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忠心扶社稷;义气助家邦: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施姓名人

  施姓历史名人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施夷光: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施之常:(生卒年待考),字子恒,又称施子,《孔子家语》中称作子常;鲁国人。著名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父曰端,时人称施之常为“小施氏”。其子名叫示右,为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唐朝时期,唐玄宗赠其为“乘氏伯”,宋朝时期,宋神宗封其为“临濮侯”。

  施雠:汉代著名经学家

  施仇:(生卒年待考),沛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时期经学家。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诏拜仇博士。

  施璘:(生卒年待考),字仲宝;蓝田人(今陕西蓝田)。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世,凡老根薄石,笋枝附箨,扶疎交映,青翠满庭,宛得三湘高秋之景色

  施肩吾:(生卒年待考),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著名唐朝时期道士。唐元和十年进士,晚年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建新)修道,是西山派道教的创始人,内丹术的倡导者。又是诗人,其诗奇丽。有《西山集》十卷、《西山群仙会真记》等。

  施世瑛:(生卒年待考),字玉华;安吉人(今浙江安吉)。著名唐朝大臣。传说他勇断有才能。隋未天下动乱,施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唐高祖李渊起兵,施世瑛又率众归附唐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全:(公元?~1142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将领、爱国义士。

  施德操:(生卒年待考),人称持正先生;盐官人(今浙江海宁)。著名南宋学者。著有《北窗炙輠录》一卷,《四库总目》又有孟子发题,并传于世。

  施宜生:(公元?~1160年待考),字明望,浦城人(今福建邵武)。著名元朝书法家施宜生工诗,自号三桂老人,有集传世。

  施惠:(生卒年待考),字君美;浙江杭州人。著名元朝杂曲家。约元元贞初前后在世。南戏《拜月亭》作者。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鹔鹴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施耐庵:(公元1296~1370年),原名施耳,又名施子安,钱塘人(一说姑苏),迁居兴化(一说淮安),元末明初小说家。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施兆昂:(生卒年待考),福建福清人。著名明朝画家。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他学问淹博,工诗赋,精书画。

  施闰章:(公元1618~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晚号矩斋;安徽宣城人。著名清朝官吏、学者。著作有《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别集》四卷,《遗集》六卷。

  施定庵:(生卒年待考),字襄夏,浙江海宁人,清朝著名棋手。著有《弈理指归续篇》、《二子谱》和《弈理指归》等。

  施培应:(公元1729~?年待考),字启东,号芳谷;云南昆明人。著名清朝学者、书法家。

  施清:(生卒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乡人。著名清朝将领,收复台湾保持祖国统一之人。

  施世伦:(公元1658~1722年),字文贤,施琅之子;福建晋江衙口乡人。著名清朝大臣,康熙大帝赐其名为“施不全”。

  施襄夏:清朝棋圣,与范西屏并成范施

  施姓近现代名人

  施复亮:(生卒年待考),原名施存统;浙江金华人。著名近现代劳工运动工作者、翻译家。

  施今墨:(公元1881~1969年),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生于贵州。著名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洋:(公元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湖北竹山麻家渡镇双桂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施佐京: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

  施青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司长。

  施蛰存 - 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学者

  施启扬 - 当代法学家,曾任台湾司法院长

  施光南 - 现代作曲家

  施明德 - 台湾民进党前主席,倒扁运动发起人

  施永青 - 香港企业家

  施正荣 - 企业家

  施磊 - 经济学家

  施能熊 - 东九龙区议员

  施仁毅 - 香港企业家,智傲互动娱乐集团董事总经理

  施振荣 - 台湾企业家,宏碁电脑创办人,宏碁集团前董事长

  施崇棠 - 台湾企业家,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文进 - 台湾企业家,宇峻奥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南生:香港知名制片人、传媒界翘楚,香港寰亚影视责任有限公司副主席

  施柳屹:中国大陆模特

  施念慈:演员,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曾当选过港大校花

久闻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忻恕(字汝修,号仰峰)所撰的《近水楼遗稿》 ,但一直不见于目录卡片内,上海图书馆最近整理好了他们所藏的古籍善本目录卡片,日前总算见了庐山真面目,确实是一部珍贵的好书。

这部《近水楼遗稿》 印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仲春三月,与《忻氏宗谱》 一样,这些忻氏文献几乎都是木活字排印,由此也可见宁波一带当时木活字排印书籍还是十分流行的,而在其他地方则尚未摆脱刻版印刷状态,这可能也与宁波已成通商口岸而开风气之先有关呢。

《近水楼遗稿》 前有宣统二年庚戌仁湖竺麐祥题书名,这位竺先生也是位宁波著名人士,与忻家人士关系很好,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忻江明、高振霄是同年会试者,也为不少宁波人士的书题名和作序。

这部《近水楼遗稿》 前有同里后学陆澍咸所撰序,提到忻恕是那位对东钱湖有杰出贡献的忻锦崖的曾大父(即曾祖父)。在书后的王荣商所撰的忻仰峰先生传中也提到了曾孙为忻锦崖。

《近水楼遗稿》 后还附录有忻恕之子忻肇寅之《列阶遗诗》一卷,使我们看到了这父子两人的诗文。

据文献著录,这部《近水楼遗稿》 除了在上海图书馆收藏外,在南京、天津、广州、辽宁四地的图书馆也有收藏。

由于这部书是忻氏诗文中年代仅次于忻文郁《望湖楼诗草》 的个人诗集,因此也在忻氏文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忻恕所作的《钱湖十景》 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东钱湖十景诗,而他所作的《东湖竹枝词》 以诗咏事,为东钱湖史留下了很有价值的民俗风情史料。 在上海图书馆,我还看到了有不少忻氏人士所撰的诗集《耆龄酬唱集》 。这本诗集是忻继述所编,印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也是一个木活字排印本。这位忻继述先生是进士忻江明的族伯叔,号吾过主人。这本诗集本为忻继述六十诞辰时作赋述怀诗四律而起因,忻继述的亲朋好友一百多人送来和诗共四百二十四首,也有不少是忻继述的好友访陶公山的诗作,因此,忻继述之子忻受豫主张编印诗集以纪念此忻族盛事。

在这本《耆龄酬唱集》 中,我看到了忻氏人士中不少人的诗,如忻继述之族叔忻昌宇、忻彬章、忻养生、忻石麟,同怀五弟忻曾述,族弟忻文镳、忻连三、忻毓陶,族侄忻泽霖、忻振铎、忻钦典(忻江明胞兄)、忻江明、忻仰高、忻庚埮,从侄忻震森、忻锡庆、忻祖光、忻壹。由此可见当时忻氏人士中学文之盛,其中一些人士还是编修《忻氏宗谱》的负责人,如忻壹、忻毓陶、忻江明等。

可惜的是这本《耆龄酬唱集》在上海图书馆只藏了一本,而这本诗集还因另有原因而被割去诗篇好几首,连忻继述的赋述怀诗四律也被割去,还有忻继述的族叔忻槐芳的和诗。由于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忻江明的《四明清诗略续编》清样校对稿(为忻焘所校),我曾怀疑割去的诗页是否选入了《四明清诗略续编》,但核对了《四明清诗略续编》后才知不是这样。也许是选进家谱或其他诗选,由于无从查考只能存疑。 忻氏家族中有不少人知道忻江明是董沛的女婿,在《东钱湖志》中也有一些董沛的诗,提及东钱湖、陶公山的轶事,似乎董沛经常往来于宁波城中与陶公山之间。

董沛,字孟如,号觉轩。光绪三年进士,当过江西的上饶知县,在续碑传集和清儒学案小传中有传。他著述甚丰,有《六一山房诗集》十卷、《续集》十卷、《正谊堂文集》二十四卷、《两浙令长考》三卷、《甬上宋元诗略》十六卷、《吴平赘言》八卷、《汝东判语》六卷、《南屏赘语》八卷、《四明清诗略》三十二卷、《续编》八卷、《甲丁乡试同年录》三卷、《明州系年录》七卷、《晦喑斋笔语》六卷等。我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了董沛的六一山房紫格抄稿本《两浙令长考》,精抄不比汲古阁毛抄本差。更使我感到意外的是看到了董沛的亲笔批校,领略一代大儒的手泽,十分感慨。

原来看过忻江明的朱卷履历时并未注意董沛和忻江明的翁婿关系,因为当时还未有这种翁婿关系,也没有注意到当时忻江明已称董沛为外舅。不料在一次查阅董沛的朱卷履历时竟发现董沛本是忻氏之后裔,他的本生祖母是国子监生忻德刚之次女,也是国子监生忻昆、忻镇的胞姐,并被例赠安人,钦旌节孝在县志有传。按忻氏“德、自、成、礼、元” 的辈份排行,董沛应与“礼” 字辈同辈,而忻江明谱名元彭,为“元”字辈,按族中所称董沛确为外舅(亦即表舅)。

回过头来再看忻江明的朱卷履历,对董沛的经历有更多的记载∶同治丁卯并补行甲子科举人,光绪丁丑科进士,分发江西即用知县,补授建昌县知县,历署清江、东乡、上饶县事,护理临江府事,历充江西通志协辑官,己卯科江西乡试同考官,奉旨军机处记名候升,钦加知州衔,诰授奉直大夫,驰封朝议大夫同知衔加一级。

由董、忻两家的姻亲关系可见,不在五服之内的亲上加亲关系确实很有意思。而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这种血缘相亲的关系更是地域文化的坚实基础。

忻江明著作中的忻家史料

忻江明先生是忻氏家族中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但在文章上极高的造诣,在行政管理上也是官声很好,博得了安徽一些民众的赞颂。

我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了忻江明先生的三部著作,还有些他在其他人著述前所写的序,了解到了忻氏宗族的一些史料。

忻江明先生为《陶公山忻氏支谱》作过好几篇序,对忻氏起源有一番考证,可以看到他博览群书所下的功夫。而在他的著作《鹤巢文存》中,我还看到了他对旧谱失传后史料芜杂的态度,是十分实事求是的,同时我看到他已注意到了忻都讳舜俞的事,这是在浙江的另一个忻都,是个回族。他还谈起了有一个叫忻熊的人随从钱忠介公起义之事,这都是较少见的忻氏史料。

忻江明先生的《鹤巢文存》还有一些文章是为纪念家族中人而写的,由于他记载详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如《族兄如意老人七十晋九寿序》《族曾祖母王太孺人传》《先文学府君家传》《先母陈太恭人行述》等,这些史料在族谱中也很少见了。

在他的这些文章里,我们可知∶

如意老人是忻元茂先生,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忻贤伦,一个叫忻贤侨。

王太孺人是忻仰峰先生(即忻恕)之媳,忻惟南之妻。卒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三日,年四十九岁。这位王太孺人即是后来浚疏东钱湖的忻锦崖先生的祖母。

忻江明先生写有《黄泥岙阡表》一文,从中可知黄泥岙是忻氏祖坟之地。有记载的有∶

忻江明先生之曾祖忻凌霄,谱讳自上,清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初二日卒,年四十一岁。夫人戴氏,守志三十年,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初一日卒,年六十七岁。

忻江明先生之祖父忻常春,谱讳成国,清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二十三日卒,年五十二岁。夫人林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初五日卒,年七十八岁。

忻江明先生之父忻继善,谱讳礼约,字简斋,号薛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十七日卒,年五十二岁。元配夫人史氏,清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初六日卒,年三十一岁。继室陈氏(忻江明先生之母),卒于民国十年(1921年)六月初四日,年七十五岁。

忻江明先生之叔父忻礼纲,字丙田。清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初八日卒,年十八岁,未娶,聘陆氏亡女合葬。

另外,在忻江明先生为母亲作的《先母陈太恭人行述》中,我们可知这位陈氏夫人的一生。陈夫人约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十三岁(1869年)嫁忻继善,二十六岁(1872年)生忻江明,三十一岁(1877年)生忻江明妹,三十二岁(1878年)自东钱湖迁港陆,三十四岁(1880年)生忻江明弟忻庭镛(又作廷荣),四十二岁(1888年)时忻继善卒,四十四岁(1890年)时婆母林氏卒,六十岁(1906年)时忻江明补授安徽桐城县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年份中只有一个日期与忻江明先生自己的履历表日期不符,那就是忻江明先生的生年,因为据《先母陈太恭人行述》中所说“二十六岁(1872年)生忻江明”,在《四明丛书》的主编者张寿镛先生的序中也说忻江明先生“十七岁而孤” ,与1872年生年也相符,而忻江明先生自己的履历表中却说“生于光绪乙亥(1875年)九月初三” ,年龄要差三岁,不知何因。

另外,忻江明先生自己的履历表中有位“忻钦典,谱名元鑫,字孔昭,是忻江明先生胞兄”。而在《先母陈太恭人行述》中可知,忻钦典为忻继善元配史氏所生。

忻江明先生的《鹤巢文存》中有忻氏家族的一些宝贵史料,这是因为忻江明先生属老二房,目前老二房支谱仅一本残本,谱系失传,只有江五房下一支尚存谱录,所以忻江明先生所言弥足珍贵。

而在忻江明先生的另一部书《四明清诗略》中,亦为忻氏保存了不少文献,使我们现在有条件编一本《忻氏诗文集》。《四明清诗略》是由董沛先生主编,而忻江明先生最后总成。在《四明清诗略》中,有忻氏二十六人的诗,其中有∶忻天锡、忻思荣、忻思忠、忻思敏、忻孝则、忻思行、忻 缮、忻 绅、忻孝本、忻孝扬、忻 琳、忻 棣、忻 鉴、忻文郁、忻 恕、忻梦贤、忻 灏、忻自机、忻自超、忻涵清、忻锡龄、忻肇寅、忻起林、忻宇春、忻祖彝、忻继述等。

在上海图书馆中,我见到了《四明清诗略》的排印校稿,上有忻江明先生的亲笔签校,还有忻江明先生的哲嗣忻焘的亲笔签校。可以说,这部《四明清诗略》正、续四十卷倾注了董、忻三代人的心血。

  宜春简介

  宜春,古称袁州,赣西中心城市之一,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经113度54分至116度27分、北纬27度33分至29度06分之间。北毗九江市与湖南省浏阳市,东接南昌、抚州市,南连新余、吉安市,西邻萍乡市。全市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总面积18669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5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9万人。

  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宜春市现辖袁州区及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六县,代管樟树、丰城、高安三市 。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

  宜春全境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549%,丘陵面积占3905%,山地面积3548%。靖安县九老岭海拔17943米,为全市最高点。全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88℃。年平均降雨量1720毫米。

  自然资源丰富。宜春是建设中的江西省第一个生态城市,袁水两岸有大面积的绿化带。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78%,毛竹资源极其丰富,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38万千瓦。已探明的矿产有41 种,其中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钽铌锂原料生产 基地;锂矿可开采量占全国893%,硅灰石储量约占全国1/4,原煤、岩盐、石灰石储量列江西第一。宜春体育中心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目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茶、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产了全省1/6左右的粮、棉、油、猪和水产,在江西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宜春市工业经济长足发展,形成了医药、食品、建材、机电、能源五大支柱及化工、采矿等产业组成的工业体系。宜春市交通便利,境内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浙赣复线横卧东西;形成以320、105国道和赣粤、沪瑞、武吉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袁河、锦河直入赣江,水路航程千余公里。宜春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正按照72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规划,拉开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框架。

  [编辑本段]地域文化

  宜春文化积淀厚重。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宜春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韩愈在宜春担任刺史时,曾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历史名人唐代诗人刘慎虚、郑谷,宋代史学家刘恕,元代学者杜本、诗人揭奚斯、范德机,明代史学家陈邦瞻、科学家宋应星、抗倭名将邓子龙,清代名臣辛从益、杨锡绂以及清官况钟。近现代名人有***革命***熊雄、民主斗士杨杏佛、戏剧家熊佛西、物理学家吴有训,以及夏征农等。

  宜春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诸多禅宗祖庭集中于宜春这方神奇的土地,无数法门龙象开堂说法于宜春的群山峻岭之间,如袁州区仰山栖隐禅寺、宜丰洞山普利禅寺、黄檗山禅寺、靖安宝峰禅寺、奉新百丈禅寺、等等,可谓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禅宗五家中,宜丰就有两家:临济宗萌芽于宜丰县黄檗山,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马祖道一、洞山良价、黄檗希运、百丈怀海、仰山慧寂等高僧大德荟萃宜春,使得宜春的禅宗文化丰富多彩。诸多口语、成语和词句,多次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因禅的因缘形成或联系于宜春。当前近至日韩,远至欧美,绝大多数禅法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溯源到宜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现仍是宜春靖安宝峰寺方丈。

  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两基”教育率先达标,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普九”迈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行列。宜春学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宜春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招生。宜春体育中心是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宜春水上运动场被确定为全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新世纪中国第一次农民体育盛会——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已于2004年10月18日晚在江西宜春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农运会开幕。10月24日,农运会闭幕。 以奥运、亚运、全运冠军宜春人杨文军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本土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上屡创佳绩。文化事业争奇斗艳,高安采茶戏、上高农民摄影、袁州版画、靖安农民诗词、宜丰根雕、铜鼓漫画、奉新农民画、万载傩舞和丰城书法,共同构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颍阴侯灌婴)。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晋大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宜春市区的宜阳大道、宜阳大桥就是这样得名而来的)。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今金沙台已废,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宜春侯国除。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靖安、丰城、铜鼓(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宜春市辖袁州区和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6县,代管丰城、樟树、高安3市。市人民政府驻袁州区。邮编:336000。代码:360900。区号:0795。

  宜春市 面积18669平方千米,人口520万人(2002年)。

  袁州区 面积2532平方千米,人口 95万。邮政编码336000。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中路。辖9街道8镇14乡。

  丰城市 面积2845平方千米,人口126万。邮政编码331100。市人民政府驻工农路。辖5街道20镇7乡。

  樟树市 面积1287平方千米,人口 54万。邮政编码331200。市人民政府驻药都南大道。辖5街道10镇4乡。

  高安市 面积2439平方千米,人口 80万。邮政编码330800。市人民政府驻解放路。辖2街道18镇2乡。

  奉新县 面积1642平方千米,人口 30万。邮政编码330700。县人民政府驻冯川镇。辖10镇3乡。

  万载县 面积1714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336100。县人民政府驻康乐街道。辖1街道7镇9乡。

  上高县 面积1350平方千米,人口 34万。邮政编码336400。县人民政府驻敖阳街道。辖1街道6镇6乡。

  宜丰县 面积1935平方千米,人口 28万。邮政编码336300。县人民政府驻新昌镇。辖7镇5乡。

  靖安县 面积1377平方千米,人口 14万。邮政编码330600。县人民政府驻双溪镇。辖5镇6乡。

  铜鼓县 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 14万。邮政编码336200。县人民政府驻永宁镇。辖6镇3乡。

  [编辑本段]人口概括

  宜春市总人口2001年末为518万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273人左右。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丰城市,为每平方公里431人左右,人口密度最低的是铜鼓县,为每平方公里88人左右。市内居住26个民族, 为汉、回、蒙、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 家、哈尼、傣、畲、黎、高山、水、纳西、景颇、土、幺佬、 布朗、仡佬、京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95%。

  [编辑本段]农业资源

  木材植物 主要有人工栽培和野生两种。人工栽培的有毛竹、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柳杉、池杉、水杉、橡树、拟赤杨、木荷、苦槠、枫树、杨树、泡桐等。野生的有台湾松、樟树、伯乐树、杜英、重阳木、黄檀、花榈木、红豆树、甜槠、南岭栲、大叶青岗、东南石栎、麻栎、蕈树、枫香、枫杨、黄樟、红楠、楝树、紫树、银鹊树、湘椴、青檀、榆树、香椿、南方红豆杉、香槐、朴树、铁冬青等。

  经济植物 木本油料类植物有油茶、油桐、乌柏、木来 木、油橄榄、樟树、香桂、山苍子、木姜子、吴茱萸、花椒、柏树、桉树、松树;木本淀粉类植物有板栗、槠类、栎类、茅栗、锥栗、木本纤维植物有苎麻、桑、榆、朴、山油麻、椴树、糙叶树、竹类、梧桐、棕榈;食用果类植物有柑桔、橙、柚、桃、李、柿、板栗、枣、梨、杨梅、猕猴桃、山楂、无花果、葡萄等。宜春是中国草—苎麻的故乡,早在公元58年就因其纤维长、“薄如纸、轻如绸”而闻名于世。由大片麻织成的夏布因此而享誉国内外,全国唯一的苎麻研究所就设在宜春。宜春是江西野生猕猴桃的主要产区。靖安猕猴桃产量居全省之冠。

  观赏植物 主要有华木莲、柏树、苏铁、银杏、雪松、罗汉松、夹竹桃、黄杨类、腊梅、杜鹃花类、香榧、绣球、玉兰、含笑、芙蓉、白兰花、合欢、茶花、桂花、石榴、蔷薇花、绣线菊等。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落叶木莲(华木莲),曾被选为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其花的形状已作为宜春市的城标。1999年10月,在昆明“99”国际园艺博览会上以《多年生庭园观赏植物—华木莲》获铜奖。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1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列全省第8位,比上年前移1位;财政总收入超过60亿元,达到649亿元,增长29%,增幅列全省第5位,比上年前移1位,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286%;丰城市财政总收入跃上15亿元新台阶,达到1692亿元,樟树市超10亿元,高安市超7亿元,袁州区和上高县超5亿元,万载和奉新县超4亿元,丰城尚庄街办、高安八景镇超1亿元,实现了全市亿元乡镇(街道)零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29亿元,增长221%,增幅列全省第7位,比上年前移1位。发展后劲类指标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达到3412亿元,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4亿元,增长234%,增速创12年来新高;实际利用外资 294亿美元,增长101%;引进市外资金146亿元,增长122%;外贸出口285亿美元,增长349%。民生保障类指标有效落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3元,分别增长106%和138%;物价涨势得到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以内。

  工业化强势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06个,其中投资超5亿元的11个。9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159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2亿元,增长408%;税收277亿元,增长397%。科技入园深入推进,7个工业园被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江西上高台商创业园”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奉新县争取到全省首个纺织印染集控区;省级产业基地增加到10个,高安建筑陶瓷基地被命名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全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2%,尤其带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运行质量的提高,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22:503:275调整为217:52:263;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6%,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8%,同比均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城市建设投入达25亿元,村镇建设投入达23亿元,城镇化率达382%。各县市以城市创建为抓手,新建续建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宜春明月山机场通过国务院立项审批,洪屏电站基本完成项目专题规划论证,武吉高速公路、320国道大万线、宜春至安福二级公路全面完工,高安至胡家坊一级公路实现通车,丰城剑邑大桥建成通车,曲江码头建设进展顺利,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正在规划设计,高安建陶基地铁路专用线已开工建设,樟树盐化工基地铁路专用线正在招投标。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徐稚(97-168)

  徐稚,字孺子。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一说南昌北沥徐村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

  陶渊明(365-427)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一说九江人)。晋代诗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吴有训(1897-1977)

  吴有训,字正之。高安市荷岭乡石溪村人。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学,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一起从事X射线光谱研究。1927年,康普顿获诺贝尔奖。其研究成果,因吴有训作出过重大贡献,故国外称之为"康一吴效应"。1926年,吴有训回国,任教清华大学。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是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恒武、钱三强、何泽慧等,都出自吴有训门下。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科学家纪念邮票一组四张,纪念人物分别是:吴有训和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

  [编辑本段]古代名人写宜春

  宜春山川秀美,田园葱郁,犹如一位天生丽质的少女,以其清纯的自然风貌成为历代名人探幽揽胜、题诗著文的对象。

  早在公元806年,大诗人韩愈在送同僚王涯任袁州(今宜春)刺史时,就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相慰。其时,韩愈并未来过宜春,可见在中晚唐时期,宜春的山水之秀就已名扬全国了。13年后,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8个月后,韩愈请求改调袁州,这也足以证明宜春在他心中印象之深刻了。公元835元,另一位朝廷重臣李德裕到袁州任长史。他为这里的一种鸟作《山凤凰赋》,其中有这样一句:“仰山(今明月山)在郡之坤隅,高松翳景,名翚所集。”意思是说,在袁州西南的仰山,松树高大得遮蔽了山景,名贵的鸟类成群聚居。其后,晚唐著名诗人郑谷又在仰山北麓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草肥朝牧牛,桑绿晚鸣鸠。列岫檐前见,清泉碓下流。春蔬和雨割,社酒向花刍。引我南陂去,篱边一小舟。“意即早上牧童在草坡放牛,傍晚斑鸠在桑林中鸣叫,站在屋檐下即可看见一排黛青的峰峦,清澈的泉水从水碓下流过,甚至还有一叶扁舟,这是何等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啊。唐代的另一位诗人李华则是这样描写宜春的:“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宜春山水之恬静,可见一斑。而在南唐诗人韦庄的笔下,宜春又是另一番景象:“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烟霞尽入新诗卷,城郭闲开古画图。”不仅文风流畅,而且风物典雅。晨雾云烟中城郊的散淡、城楼街市中的悠闲,让人恍如进入诗画之廊,为之陶醉。

  到了宋代,吟咏宜春的诗人就更多了。公元1054元,思想家李觏到宜春讲学,写下千古名篇《袁州州学记》。他还登上宜春台,发出这样的感慨:“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千里待看毫末去,万家攒作画图来。”一个被谪贬的官员哪有愿住蓬莱仙境的呢?也只有宜春台这样古老的地方才是他们所想。站在这里一望千里,风物清晰历历在目,众山逶迤,千家万户浓缩成了一幅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则以“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来表达他对巍巍宜春台的喜爱。他想站在宜春台上远眺缕缕云雾中的万顷翠竹,看阵阵夏雨催熟的杨梅,那是何等醉人的江南五月天!在这一时期来宜春的还有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他在游历了仰山的太平兴国寺并拜会了简太师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简师飞锡地,天外集云峰。拿石松根瘦,欹窗竹影浓。”他把仰山之奇,云峰之巍,松石之劲,竹林之秀一一道来,令人神往。

  公元1173年,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从家乡吴郡前往桂州时路过宜春,特地游览了仰山。他发现仰山“岭坂上皆竹田,层层而上至顶”,于是第一次把这种田园景观称之为“梯田”。其后他又拜谒了小释迦塔,写下了24行的长诗。诗中说,他从渚田村出发,看见的溪流都是深幽清淡,在梅州村问路才知道仰山在那一片浓云遮掩的地方。一路登攀上去,只见“翠微中断闻涧吼,两耳不辩供喧豗。林间静极成断相,政要万壑号风雷。山如莲盆绕金地,龙宫避席余苍崖……”他深深被仰山的竹海、飞瀑、深壑、苍松、悬崖打动了,索性“问龙亦借一席地,解包听雨眠西斋。”他在另一首诗《大雨宿仰山》中更是描写了仰山雨后初晴的胜景:“日光豪万丈,弹指群峰立。衡山卷阴气,海市发冬蛰。”将那云散日出,群峰临海的壮观,勾画得一鉴无余。21年后,大理学家朱熹应邀到仰山太平兴国寺四藤阁讲学。他走过仰山那一片葱茏的群山时,这位不太容易激动的老人凝神良久,喟然长叹,吟出一首诗:“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山赞 山元不可数,峭绝谁能攀……”仰山的高峻挺拔,已无须多言。老

孙氏字辈

孙氏字辈山东般阳(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