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翁:第一个入川的文姓人 文姓来源及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西汉文翁:第一个入川的文姓人 文姓来源及发展,第1张

文姓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后来兴盛于南方。如今的文姓人,主要集中在四川和湖南两省,几乎占了文姓人口的40%。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分别是文姓人口第三、四大省市。从先秦时期开始,文姓人就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西汉汉景帝时期的庐江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文翁出任蜀郡郡守,是文史记载中第一个入川的文姓人,文姓人从此在四川留下诸多痕迹。

文姓人出了很多在政治、文化上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四状元、五宰相、六大家”(四状元:辽国文充、南宋文天祥、元朝文允中、明朝文震孟;五宰相:北宋文彦博、南宋文天祥、明朝文震孟、南明文安之、清朝文祥;六大家:北宋文同,明朝文徵明、文彭、文伯仁、文嘉、文俶,清朝文廷式)群星闪耀,其中文允中是成都人,文同是盐亭人。另外,宋朝文姓进士有12人,元朝2人(其中四川1人),明朝31人(其中四川5人),清朝64人(其中四川5人)。

先秦时期

 一代贤相文种,帮助勾践打败吴国

春秋时,文姓人主要在今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活动。到战国时,文姓已播迁到江准地区。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手下有两个得力大臣:范蠡和文种,他们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了赫赫功绩,文种被后代誉为一代贤相。

文种

文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为让勾践顺利实施复仇大计,文种向勾践提出“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勾践对文种的这“七术”深以为然。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写了一封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看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躲避,称病不朝。

文种的举动让勾践好生怀疑。此时,有人对勾践说,文种恐怕是想造反作乱哦!勾践越想越觉得对,与其如此,留你干什么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只得自刎。

文种死后,他的家人离开越国,分散到各地繁衍生息。

秦汉时期蜀郡郡守文翁,成为四川文姓先祖

两汉时期,文姓人向西进入四川,向北进入山西,向南跨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今河南、山东、山西成为文姓族人的繁衍望地,河南的文姓人,大多分布在开封、南阳、永城、固始等地。

这一时期最引人关注的文姓人,是文翁。文翁(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庐江舒邑(今安徽舒城县枫香树乡文家冲)人,又有一种说法是庐陵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据说文翁是文种的后裔,汉景帝末年,文翁被任命为蜀郡郡守,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成都。那时的四川,民风野蛮落后,一向仁爱的文翁对蜀人进行了教化。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用石头修建了一所学宫(石室),在各地招收青年学生。汉武帝时,中央 推广了文翁办官学的经验,下令全国各郡都设立学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文翁办学后,四川文风大盛,“蜀地文风比于齐鲁。”200年后,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的一支后裔取其义,把堂号命名为化蜀堂。如今,安徽舒城和四川部分地区的文姓人,就属于这个堂号。

此外,因文翁“筑石室以居”,“石室”成了文翁的代号,蜀派文氏自称“石室后人”。如今的成都石室中学,其校史就是从2000多年前文翁创办官学算起的。

文翁在任期间,不仅促进了四川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还使文姓在四川繁衍成望族,其后裔分布于四川各地,后来向外迁徙,发展为其他著名支系的文姓人。

西汉末东汉初,四川文姓人出了一个人物文齐,梓潼县人。王莽执政时,益州郡人民不堪重负而起义。王莽派军镇压被打败,又派文齐去征讨。文齐采取怀柔政策,征而不讨、围而不歼,劝说大家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因文齐平定起义有功,王莽任命他为益州太守。

在任期内,文齐组织百姓垦荒造地,修筑灌渠,又练兵养马,修筑边塞。文齐还主持修建今云南滇中地区石林、弥勒、陆良一带的滇东汉长城。

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占据蜀地称帝,隔断了益州郡与内地的联系。接着,公孙述派兵攻占益州郡大部分地区,威胁文齐投降。文齐凭借长城固守据险,坚决不投降。

文齐听说刘秀在河北即位后,派出使者前往河北,向刘秀表达了一片赤心,深得刘秀嘉许。公孙述被杀后,刘秀任命文齐为镇远将军,并封他为成义侯。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安徽文氏,两大家族最为活跃

三国曹魏时期,文姓人非常活跃,尤其在曹魏政权,出现了河南文聘和安徽文钦两大家族,一直延续到晋朝。

在三国时期蜀汉晚期,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的文立,年轻时在蜀国太学进修,师从大儒谯周,专攻《毛诗》《三礼》。益州刺史费祎看中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州从事(刺史下属的官吏,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主要掌管文书往来,还带有监察官员的职责)。

后来,文立入朝担任尚书郎。费祎当上大将军后,把文立提拔为东曹掾(高级秘书),不久迁任为尚书。晋朝统一全国后,文立出任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别驾从事(职责和州从事差不多)。泰始2年(266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文立为济阴(今山东菏泽)太守。

文立为人谦虚谨慎,很受司马炎的赏识。司马炎册立太子后,把文立调进朝廷,任太子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再后来,文立又出任散骑常侍(皇帝侍从,在宫中当顾问,外出做贴身随行官员),升任卫尉,位列九卿之一。文立去世后,司马炎特别下令,“送葬于蜀”,专门派官员给文立办理丧事,修建坟茔。

《华阳国志》中记载说,文立曾给司马炎上书,希望任用原蜀汉的“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以慰巴蜀民之心”,二是“倾东吴士人之望”,司马炎同意了文立的提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大量南迁,文姓人也在这南迁队伍中。这次南迁,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比北方文姓兴旺的基础。

南朝陈武帝时,文翁后裔、住在成都朝阳门兴庆坊的文球,到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出任教谕(相当于教育局局长)。文球在那里结婚生子,安家立业,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古代特指江西)文氏大家族,这是四川文姓向外发展结成的一大成果。文球是文姓人最早迁入江西的人,文姓老家谱都称文球是文姓蜀派的一世祖。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文翁后裔文时,成为江西文氏始祖

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但发展得最好的是江西和安徽的文姓家族。到五代十国时,江西出了个人物叫文时。

文时,字春元,是文球的后裔。在“春”字辈中,以文时(文春元)的名气最大,文姓人奉他为江右始祖(江西始祖)。

文时的籍贯,现在存在争议。文姓家谱中说文时是成都人,文翁的后裔。但他的先祖文球已迁居江西,按说应该是江西人才是。究竟怎么回事,有待相关专家继续研究。

后唐唐庄宗李存勖同光3年(925年),兵部尚书郭宗韬攻打前蜀。郭宗韬暗中在成都招募内应,文时找了2000多人,帮着郭宗韬平定了前蜀。事后论功行赏,文时被任命为帐前指挥使,轻车都尉。

后来,文时奉命镇守江西永和镇。在巡视到吉州永新钱市坑东(今江西永新县莲洲乡钱溪村)时,发现那里山清水秀,很是喜欢,就暂住在在坑东袁通判家中。袁通判发现文时文武全才,人也长得英俊潇洒,性格厚道,把宝贝女儿嫁给了文时。

后晋石敬瑭灭掉后唐后,文时不愿为石敬瑭效力,辞官归隐,带着夫人回到岳父家里,把家安在永新固塘钱市坑东。从那以后,文时家族兴旺发达,繁衍昌盛,至今后裔近200万人,广泛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福建、海南、河南、江苏、浙江、山东乃至港台地区等大半个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江右文氏大家族,有“无坑东、不姓文”的说法。

 宋元时期北方文氏南迁,文天祥抗元被株连

宋朝时,全国文姓人有18万多人,排在全国姓氏人口的第79位。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有54万人。这一时期的文姓人,主要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宋末元初,文姓因文天祥的缘故受到株连,发展缓慢。

宋元时期,文姓人在史籍中留名的至少有60人,最为有名的是北宋前后任将相50年、经历了四朝的文彦博,苏轼表哥、诗书画家、四川盐亭人文同,学者、四川绵阳人文及翁,南宋末年抗元的文天祥,元朝状元文允中等。

文彦博,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的先祖本姓敬,属于敬改文姓。五代后晋时,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为文姓。后晋灭亡后,又改为敬姓。没改多久,宋朝建立,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庙讳,又改为文姓。从那以后,这支敬姓人一直姓文,融入文姓大家庭中。

宋仁宗天圣5年(1027年),22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曾任益州知州。庆历7年(1047年),42岁的文彦博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是副宰相。同年,文彦博因平息王则起义有功,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院大学士。

92岁那年,文彦博去世。他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4个皇帝手下为官,几起几落,出将入相50年,被世人称为贤相。清康熙61年(1722年),文彦博与历代功臣40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与文彦博同时期的文姓人中,还有一个善诗、楚词、草书、画,有“四绝”美誉的文同。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

两宋之交,北方文姓人受当时战乱影响,往南迁徙,进一步播迁到南方各地。到南宋末期,文姓人中出了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时的后裔,追溯渊源,也是文翁的后代。

景定5年(1264年),文天祥到永新固塘祭祖,听说族叔文正道的6个儿子都考中了举人,为文正道的寝堂题写了“六义堂”的匾名。后来,六义堂成了今湖南衡山、江西部分地区文姓人的堂号。此外,文姓后人根据文天祥的封爵和他的一身正气,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作为堂号。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分地区的文姓,大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文天祥有文道生、文佛生、文环生3个儿子,6个女儿。文道生19岁病逝,妻子苏氏带着儿子文伯平逃难,流落到今广东丰顺县。文伯平有6个儿子,其后裔如今有3万多人,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文佛生在崖山一战中战死,未婚无后。年幼的文环生逃到海南,隐姓埋名生活在昌化、东方等地,如今后裔有两万多人。

文天祥的弟弟文天球在南宋灭亡后,为保证文家后代的安全,入元为官,被封为议大夫、上车都尉、秘书卿,死后被追封为雁门郡邑侯,谥号“文惠”。

宋端宗赵昰景炎年间,原籍湖广的文汝舟,带着家人入川到涪州(今重庆涪陵)为官,后在涪州文家坪置办地产定居。元朝至正年间,文汝舟后裔文自隆出任顺庆府(今南充)教授,把家安在蓬溪都尉坝。这支文姓人一直传承至今。

重庆大足境内的石刻很有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宋仁宗赵祯到宋光宗赵惇150多年的石刻中,有很多来自普州(今安岳)的文氏家族工匠。这些文姓工匠是出自什么家族,为什么如此集中,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元朝时,成都人文允中考中状元,后来出任四川儒学提举官(主管儒学教育事务的官员),最后死于兵乱。

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后,四川文姓人口激增

文姓人经过南宋末期以文天祥家族为首的磨难,到明朝时,文姓大约有16万人,比宋朝时还少2万人,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也跌落到了第100位。

明朝初年,山西文姓成为大槐树移民中的一部分,迁居到周围各省和安徽等地。经过明朝的休养生息和繁衍,文姓人口逐渐增加。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兴起后,大量文姓人涌入四川,使得四川文姓人口急剧增加,形成如今四川是全国文姓人口最多的局面。

明洪武4年(1371年),明玉珍的儿子明升归顺明朝后,应诏返回湖北应山、孝感等地招募乡人入川,当地文姓人由此大批入川,散居在四川(含今重庆)各地。

原本住在四川的文姓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衍后,也在四川境内迁徙移动。如成都的文岐,有3个儿子,大儿子文裁迁居到射洪,二儿子文恩住在成都,三儿子文昌迁徙到今剑阁、阆中一带。

明朝文姓最为有名的家族,非江苏文徵明家族莫属。文徵明是文时的后裔,与文天祥同宗。文徵明及其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孙子文肇社,曾孙文从简、玄孙女文叔以及长子文彭的玄孙文点,子孙五代都是画家、篆刻家,货真价实的书画世家。此外,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是著名的政治家,历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朝平定天下后,鉴于四川因长期遭受战乱,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遂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广等地的人民纷纷迁往四川,其中包括大量文姓人。

遂宁一份文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文光临原本住在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文光临带着一家老小移居到泰和县住了3年。看到战乱蔓延开来,又迁往广西全州暂住。战乱平息后,搬到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看到当地夏丰村燕子塘(今水岭乡下丰村、燕桂村)山青水秀,决定定居下来。

到康熙年间,文光临后裔文永昆等迁移入川,一支住在重庆府合州大河坝(今合川太和镇),一支住在安岳县鱼箭滩,一支住在仁寿县芋头场,文永昆所在支系住在遂宁滥井沟(今遂宁船山区西宁乡兰井村、樟树堰村)。

康熙20年(1681年),住在湖北荆州府监陵县汪家桥的文之兴、文之荣、文之华和文之富4兄弟,举家迁往四川。但是,他们的迁川之路并不顺利。按照规定,他们入川目的地是潼川府(今三台)。到了巴州(今重庆),老三文之华一家和大伙走失散了。

其余3兄弟带着家人沿着嘉陵江岸边继续走,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潼川府,向官府报到。官府主管移民的部门对报到的移民先抽签圈地,然后才准落业。老大文之兴不知道抽到了哪里,老四文之富一家迁到别的省份去了,也不知究竟落业在什么地方。

只有老二文之荣,带着夫人徐氏和5个儿子文桂、文揆、文槐、文松、文彬,抽签中了乐至县蟠龙河王家沟,在那里圈地落业。文之荣为人精干,性格恭俭温良,5个儿子又勤奋肯干,不断购置田地、增添家产,加上繁衍昌盛,后裔分散居住在乐至境内多个地方。文之荣被尊奉为这支文姓的入蜀开山始祖。

1921年,资阳一个名叫文华椿的72岁县参议员,写了一篇“文氏始祖家传述略”碑文,

记录了其入川始祖文李氏带领全家人在迁川过程中的事迹。文李氏是文正章的夫人,文正章先辈世代居住在广西桂林,文正章后来在湖北谋生并成家。康熙37年(1698年),62岁的文正章去世。

康熙43年(1704年),57岁的文李氏带着文永诚、文永试、文永谦、文永论、文永让、文永记6个儿子,从湖北乘船进入四川。他们沿途经过了九江、汉口、武昌、夔门、巫峡等。在千里入川途中,文李氏拄着竹拐杖在前面带路,6个儿子挑着担子跟在后面,一路爬坡上坎,历尽艰辛。

最终,他们落业在潼川府乐至县李逵坝,靠租种当地一个陈姓人的田地为生。文李氏告诫6个儿子说:“万里离乡,创立门户,当整顿精神,独立意志,勤以致富,俭以聚财。”

入川3年后,文李氏去世。文家6兄弟各自立业,谨遵文李氏的教诲,最终在资阳东枕头寺下邵家沟置业两万多亩,成为富甲一乡的望族。如今,资阳邵家沟马鞍山(今资阳回龙乡江诗村)仍有文李氏的坟墓,这支文姓人繁衍发展到了数千人,大多住在回龙乡境内。

在清朝,文姓名人辈出,但以满族文姓人为主,如镶黄旗人、文渊阁大学士文孚,镶红旗人、小说家文康,正红旗人、洋务派首领之一文祥,还有江西萍乡人、词人、学者、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等。

从乾隆55年(1790年)开始到病逝,从个人履历来看,文孚历任地方、朝廷多个职位,差不多有90个,基本上把该当的官都当了一个遍。当然,他的终极职位是文渊阁大学士、赠太保,绘像紫光阁等。他的侄子叫琦善,没错,就是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那个代表人物。

文康是乾隆、嘉庆时期的名将、武英殿大学士勒保的孙子,因勒保谥号为“文襄”,遂改为文姓。文康曾任过徽州(今安徽黄山)知府,后来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文康出身显贵,年轻时家世非常兴盛。但文康晚年家道却中落了,原因是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败家子,把家里的物品都变卖完了。

文康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写成了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一部融侠义与言情于一体的小说。

文祥,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道光25年(1845年)考中进士。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他跟随恭亲王奕欣留在北京与英法议和。第二年,他与奕欣及大学士桂良等联名奏请改变清 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

咸丰病死后,文祥与其他大臣奏请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继位后,文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勤勉正直,为官廉洁,生活仆素,光绪称赞他说:“外交内治,无不尽心筹划,实为股肱心膂之臣。”

文廷式是光绪16年(1890年)的榜眼,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龢)门六子”,是光绪时期帝党的重要人物之一。光绪22年(1896年),由于遭到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的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

戊戌政变后,文祥受到清廷密电追捕,不得已出走日本。4年后回国,文祥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人交往密切。此后数年,文廷式因为国事而伤心憔悴,寄情文酒,从事著述。

一、姓氏源流 闻(Wén 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得姓始祖:少正卯(见上)。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诛杀少正卯,有的则没有记载。这样,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成了后世聚讼疑问。据《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

其主要理由是:

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上述两说各自成理,流传至今。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诛杀少正卯呢?学术界对此事的真伪,争论热烈,各执己见,双方都有相当多的论据,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迁徙分布 (缺)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

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

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三、历史名人

闻启祥:明朝人。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1809-1946),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红烛》、《死水》等诗。后来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 特务暗杀,时年47岁。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编成《闻一多全集》。

此外,闻氏名人还有:宋代有画家闻秀才、名士闻见昌、闻舜举,明代有名宦闻克祈、学者闻璋、吏部尚书闻渊、广东近察使闻良辅,清代有金石收藏家闻珽……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吴置。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宣兴一带。

2、堂号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别高超的意思。明朝时候,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官至广东按察使。

====================================================================

闻姓宗祠通用对联 〖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闻人;

望出吴兴。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权操虎节;化洽象山。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德清人闻良辅,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曾出使暹罗(今泰国)。下联典指宋代人闻韶,官象山县知事,对百姓普及教化,贤能称第一。 居仁孝友;莅政勤民。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闻璋,字廷实,继承父亲闻可信敦厚善良的遗风,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贷,无不答应,即使有不还的,他也不责怪,再借还给。居家孝友恭俭,人称“笃行君子”。下联典指闻璋的孙子闻泽,字美中,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曾因谏武宗南巡而受杖刑。居家孝友,为官忠勤,人们都说他能继承家中世代相传的美德。 文章名世;直谅敷陈。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批宋·闻见昌。下联典指明·闻克祈。

-----------------------------------------------------------------

〖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门人有高弟;耳鼓容雅声。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姓“闻”这字的析字联。 兄弟两进士;父子皆仁君。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闻泽、闻渊兄弟二人(鄞县人),皆举进士。下联典指明代名人闻璋,鄞县人,秉承其父可信之风,宽厚坦夷,时人称为“笃行君子”。

-----------------------------------------------------------------

〖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自题联。

-----------------------------------------------------------------

〖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文章,姓字标题雁塔;问政得失,直亮殿奏龙墀。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闻见昌事典。下联典指代名宦闻克新事典。 自始迁灵,三百余年绵葛藟;由明而后,一十七世绍箕裘。 ——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固镇县县城闻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闻氏由河南固始迁来(固镇明清时为灵璧县地)。“葛藟”,比喻枝叶繁茂,能庇护本根。下联典指自明代以来,本支闻氏已历十七世。

自魁达始至运、昌、在、广、大、名、德、教、良、才、志、上等13代。文氏奉文天祥为先祖,其后是理融公。

应忠公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迁四川潼川府安岳县同化乡大石桥,越至五十二年癸巳再迁永康乡楼包厅。

 永茂公又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徒陕西兴安府紫阳县沔浴河,居以屡迁而家声克振,族虽偏历而世泽犹新。 

当永茂公之初至紫了本忠厚以垂世业基裘远贻呼,孙谋惟孝友以裕后,昆云仍上亟呼祖武。

当今文氏近200万人,分布中华大地及海外诸地,或以宗族而群居,或三两零星。又因过去天灾、战事、创业、官宦等原因而迁徙,部分文氏家谱遗毁,故无法得知自己的源流世系等。

切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然,则人之有祖也。亦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固未有根不深者,其枝自茂,抑未有源之远者,其流不长,虽其后振振衍庆于螽斯,绵绵继美于瓜瓞而溯其所自生,

反其所自始,未常不同乎一本。故敬宗收族,报本追远其文详于典册,其义炳若日星,总无非使天下之人,亲亲以敦伦,敦伦以尊祖。

光绪三年春,余思余辈有耕无读,惟余力微无志,于蒲月突见礼公有序,避嘱子孙修谱一事,为我氏之要件也,时因天旱数月不雨,人心悚惶难免我族丁口不散四方,兹购板镌不及,迅行沐手敬书,汇总为文氏支谱。

问题一:夜氏二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夜甲骨文暂未收录

氏的甲骨文写法见图:

后附金文写法见图:

问题二:吉氏门宗这几个字用金文怎么写 吉氏门宗

金文写法请见图:

问题三:农的金文怎么写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

问题四:符氏的纂文怎么写 你是不是在找“符氏”的小篆?

问题五:打表文怎么写 今有( )氏家族子孙( )现为先人( )奉上金条( )、金元宝( )、往生币( ),除赠外鬼贰佰金元宝,其余外鬼不得抢夺、滋扰。 今叩拜幽冥界教主地藏王菩萨、地府真君、五殿阎君、十殿阎君,大开圣门。诚请本土城隍、土地、山神、五道将军、护法善神,护送转交丰都冥府。 已故先人 : 亲收 冥府金元宝: 冥府钞票: 往生币: 及其它: 一切恶鬼、恶神不可争夺阻拦,如有争夺者按法敕令。谨此以黄表为证。送钱后保佑 氏宗门家人一切平安、吉祥如意、身体健康、生意兴隆、事事顺利。 已故人墓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 市 县(市) 年 月 日 (幽冥界教主地藏王菩萨宝印)

问题六:冷姓的甲骨文怎么写 冷字有7种写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还有艺术字和花鸟体。

甲骨文写法如下:

甲骨密码

令,即泠,拟声词,拟幽静山谷泉水滴石的声音。冷,篆文=(,冰)+(令,即泠,幽谷水滴声),造字本义:高山涧水结冰,气温偏寒。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冷,寒也。从令声。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冷,天寒。字形采用"作边旁,令是声旁。

祝生活愉快!

问题七:文氏家谱字辈大全福建省 邝姓

一、姓氏源流

邝(Kuàng 邝)姓源出有二:

1、出自古邝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古邝国后有邝氏。”古代邝国的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称为邝氏。

2、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二、迁徙分布

邝氏之先,始自方姓。据《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长子以平,讳询,号三七,改取邝姓。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邝询在宋朝廷任内侍(传达皇命的小官吏)。三月,发生“苗刘之变”,邝询忖思朝政动乱不安,于1129年4月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县大镇乡尚书朗里,构庐建业,教子成名。邝询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南海县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姓发祥地。以平,生四子曰谚、让、诚、谆。邝谆生三子,长子一元、次子一声、三子一俊。邝谆1142年登进士,1146年登科,1152年膺任临安京城大尹(汉代都城行政长官称尹),1168年,诰封光禄大夫(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太子太保(辅助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何、冯夫人荣膺正一品夫人之封。谆官居临安60年之久。1217年,元兵攻宋,邝谆上疏缓金伐元,次年被贬辞朝,带领全家南迁广东惠州河源县,1219年愤闷而死。邝谆逝世后,兄弟三人,秉承遗嘱,遵从父命,分居各处。邝一元公以世臣之子,留居河源,长守父墓。邝一声迁新会县古冈(历史上曾置冈州,州治今新会城,故会城又名冈城,新会又名冈州,古冈山在新会城附近,“古冈独松真茂盛”,是新会县八景之一),为新会、开平、台山三县邝氏之祖。邝一俊公返居南海县大镇乡。三世祖邝一声生于1155年10月2日,终于1246年7月8日。26岁登第进士,点为朝奉大夫,刑部主政,历任刑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尚宝司署、钦差提督、刑部尚书,诰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等,前后达三十余年。邝谆逝世后,邝一声于1225年由河源迁新会古冈,后又迁古博里潘村甲。木房(现属开平市辖)。邝一声生二子。长子讳奎,字公昭,是开平潘村邝氏之祖。次子讳兴,字公表,生于1197年9月9日,终于1269年3月。邝公表公于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年间),由潘村迁到新宁县冲云堡忠心村(现属台山市三八镇冲云管理区忠心村)。四世祖邝公表是台山市邝氏始祖,忠心村是台山邝氏发祥地。邝氏子孙繁衍昌盛,枝繁叶茂。自四世祖邝公表至今约800年间,由第四世繁衍至33-34世,在台山有13835人,分居在全市12镇的154条自然村。(余略)邝氏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三、历史名人

邝 露:字湛若(1604-1650),号海雪,明代广东南海人。工诗文,擅书法。崇祯七年(1634年)因得罪南海知县而亡命广西,曾游于岑、蓝、胡、侯、盘五姓土司,受瑶族女将云郸娘聘为书记,有机会深入了解民族风情、山川地貌、古迹名胜、珍禽异兽、趣事轶闻,写成《赤雅》一书,对研究广西古代少数民族及山川古迹有重要参考价值。南明唐王时任中书舍人。永历帝时出使广州,清兵入城,抱古琴、古器、古籍自尽。

邝 福鹤置现剩明代宜章(今湖南宜章)人,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父邝子辅任过安福县令,后任句容县教谕(学政官)。《明史・邝复》记载了邝子辅批评教育邝傅墓适隆Z肝人处世勤勉、廉洁、端正、谨慎,对父母十分孝顺。他的父亲邝子辅是句容教官,他对邝>>

问题八:畅字用藏文怎么写,或是其他的好看的字体(金文,甲骨文)!加急号 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请顺手采纳,点击左下角按钮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百家姓中姓文与姓闻一样吗? 百家姓中姓文与姓闻不一样。文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为西伯昌之后。据《风俗通义》所载,西周建立后,武王追赠其父西伯昌为“文王”其支庶子孙有文氏。(2)避讳改姓。据《宋史文彦博传》所载,其先本敬氏,避后晋高祖及翼祖讳改文氏。

闻姓来源: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本温人世之后,改单姓为闻氏。

闻姓的闻姓家谱 浙江杭州闻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鄞县四明石马塘闻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清)闻恭瑜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张厚炜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江西建城稠溪闻氏宗谱,(清)闻克谐主修,闻金诰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湖北薪春闻氏三修宗谱二十四卷,末一卷,(清)闻月樵、闻桂芳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谷城县图书馆。闻氏支谱不分卷,(清)闻晋元纂,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余姚闻人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杭州闻氏族谱十卷,(清)闻镛纂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桐庐桐江阆苑闻氏宗谱,(民国)朱邦彦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承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昆山闻氏宗谱,(清)闻永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广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昆山闻氏家乘,(清)闻永成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广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昆山闻氏宗谱,(清)闻永成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广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张原炜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辽宁海城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海城氏博物馆。

百家姓有没有姓长和闻的? 百家姓有姓长和闻的。

长姓来源:为长卢氏、长卿氏、长桑氏、长沙氏、长勺氏、长梧氏、长鱼氏等所简化。

闻姓来源: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本温人世之后,改单姓为闻氏。

闻姓和文姓是不是共同祖先 百家姓中姓文与姓闻不一样。文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为西伯昌之后。据《风俗通义》所载,西周建立后,武王追赠其父西伯昌为“文王”其支庶子孙有文氏。(2)避讳改姓。据《宋史文彦博传》所载,其先本敬氏,避后晋高祖及翼祖讳改文氏。

闻姓来源: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本温人世之后,改单姓为闻氏。

中国有多少姓闻的人 闻姓是中国比较稀少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江苏省和湖北为中国闻姓的主要省。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大陆地区甚至没有进入300位。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二十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013%左右,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历史上姓闻的名人有哪些 闻一多

闻启祥:明朝人

闻良辅:明臣

姓闻的名字 闻人杰

有姓闻的吗 有 以前就有个叫“闻一多”。

闻姓在满族属于那个旗 你提供的4条线索

1 闻

2 东北沈阳附近

3 开原

4 满族

你的问题

1 旗籍(如果族谱无记载或长辈也不清楚亦或老姓也不清楚就要根据居住地迁徙地的人源来分析)

2 老姓(根据族谱、居住地迁徙地人源分析)

想根据老姓确定旗籍还是有可能的

想根据旗籍确定老姓那简直是太难了

有很多姓氏在八旗均有注册

这也就是为何同旗不同姓 同姓不同旗

我的拙见 我只能去查下有多少满族老姓可以改姓闻

在 以及《满族八旗姓氏》中查到的结果取并集

『闻』 满族老姓包括:温都氏、加入满族的闻氏(汉族)。

我手中的资料只有这两个姓氏后人有部分改姓闻

闻氏是满洲旗分内的汉族 切属正黄旗包衣

那么就只剩下温都氏了。

温都氏在正黄 镶白 正蓝 均有注册

镶白旗一支 世居讷殷 就是现在的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游流域

和你家谱上的“开原”不符

我也只能分析到这了

祝你好运

=============

温都氏Wend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文都,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温都”,以部为氏,世居讷殷、绥分、瓦尔喀、乌苏里江等地,后冠汉字姓孔、温、都、文、闻。锡伯族有温都尔氏,后冠汉字姓温、文等。金朝著名人物有:温都酋长乌春,左丞相、广平郡王思忠、参知政事兀带。清朝著名人物有:

[宝金泰] 满洲正黄旗人,和硕额驸。

[钟内]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父郎格国初来归,授佐领,钟内初袭佐领,征明,授骑都尉,孙纳尔泰袭。

[鄂海]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江,康熙三十六年从征噶尔丹,累官湖广、川陕总督。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乌林泰。

[觉和托]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从征吴三桂,叙功授骑都尉。

[伍林泰]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萨尔太]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海盐,太宗时来归,以军功授骑都尉。子佛保住承袭。

闻氏We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族姓氏,世居沈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黄英] 尼堪,满洲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任牧长。

闻姓在百家姓里排第几位 闻姓是中国比较稀少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江苏省和湖北为中国闻姓的主要省。在香港或海外,闻姓的英文有时被写为Woon。而Wen为汉语拼音。闻姓姓氏出处有二,一说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一说出自文姓,文天祥之后避难改姓。据考证推测,闻姓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主要历史名人有闻良辅、闻一多等。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斗[斗、鬦、鬬,读音作dòu(ㄉㄡˋ),亦可读作dǒu(ㄉㄡ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夏禹后裔楚国公族斗伯比,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芈姓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斗氏。楚国公族的其他十二氏分别为泊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庶支)、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为“若敖”。楚国君主自此始有谥号,并有若敖氏一族。若敖氏的一支后来在楚平王时期曾造反试图夺权,结果被楚平王镇压下去。熊仪曾娶妻于鄠,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以邑取姓,史称斗伯比,从此楚国开始有斗氏一族,读音作dòu(ㄉㄡˋ)。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国柱”为名,上国柱(大司马)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国柱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在楚国的历史上,斗氏一族就曾多次担任“令尹”、“上国柱”之职。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斗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项氏、权氏、随氏、江氏、豆氏等单姓,以及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等复姓,这些复姓分支在秦、汉之后,又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字斗氏、豆氏。

本书特别要指出的是,斗氏家族分衍有一支十分著名的后裔分支,那就是项氏。项氏一族中的后代项梁、项羽、项伯等人,都是秦、汉之际风云人物。后项梁、项羽一族后裔愤项羽当年养刘为害,因此改为虺氏;而项伯一族则被汉高祖刘邦赐姓为刘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哈尼族原哈斗氏,后有取汉字谐音“斗”为姓氏者,称斗氏,读音作dǒu(ㄉㄡˇ)。哈斗氏亦有改汉字单姓李氏者,为唐朝时期帝王赐姓。

历史名人:

斗伯比:(生卒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若敖熊仪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氏鼻祖。

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伯比参政,参与楚武王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攻随服随出谋画策,起了重要作用。斗伯比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伯比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伯比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熊通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周王朝支持的随国,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

西汉文翁:第一个入川的文姓人 文姓来源及发展

文姓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后来兴盛于南方。如今的文姓人,主要集中在四川和湖南两省,几乎占了文姓人口的40%。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