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姓 儿氏家谱 儿姓起源 儿姓名人 儿姓的来源 儿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儿姓 儿氏家谱 儿姓起源 儿姓名人 儿姓的来源 儿姓简介,第1张

儿[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不可读作ér(ㄦˊ),不可写作“儿”]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邾国君主之子的封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儿,古体字为“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儿”字有简化字“儿”,但“儿”字不可用于姓氏字。

儿氏源于姬姓,出自曹姓小邾国,亦称儿国、倪国、郳国。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一百二十八公里汇入洛河,横贯黄陵(今陕西黄陵)全境,又称沮河,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史籍《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十一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黄帝娶了四位夫人,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昌意、玄嚣。

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即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在典籍《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中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在典籍《山海经·海内经》中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

颛顼少负大才,年仅十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二十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颛顼城)。在史籍《帝王世纪》、《皇览》等书中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梁庄乡)。而在《山海经》中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务隅、附禺)。在史籍《春秋命历序》中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二十代,统治中原三百五十年。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两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即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

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三年(一说十一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六个儿子:三个从左胁下取出,三个从右胁下取出。

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氏;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六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氏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曹氏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在文献《 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前2206年在位,则曹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晚期。

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

周武王灭殷商后,推行了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三十华里的小部族国家,而且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

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氏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氏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氏,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氏朱氏。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氏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

“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疆域东到今山东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

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国亡。

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十二年,在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逝世,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

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鲁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三十七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十八年。鲁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十五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三十四年,他死后还要以活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晚期已经属于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各诸侯国和本内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曹革的弟弟曹何为国君。

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楚国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

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郳(今山东滕县),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

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小邾国国都在儿,因而又称儿国,其子孙国民便以国名为姓氏,因其地又为古郳国故地,后人加“邑”称为郳国、郳氏。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两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因文献记载缺失,待考。人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十四代,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邾国君主世系:

曹 挟:公元前1046~前?年待考

曹 非:生卒年待考

曹 成:生卒年待考

曹车辅:生卒年待考

曹将新:生卒年待考

曹訾父:生卒年待考

邾武公:曹颜(曹夷父),生卒年待考

曹叔术:公元前795~前781年

曹夏父:公元前780~前?年待考

邾安公:曹克(曹仪父),公元前?~前678年待考

邾宪公:曹琐,公元前677~前666年

邾文公:曹蘧蒢,公元前665~前615年

邾定公:曹貜且,公元前614~前573年

邾宣公:公元前572~前556年

邾悼公:曹华,公元前555~前541年

邾庄公:曹穿,公元前540~前507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506~前486年

邾桓公:曹革,公元前485~前474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473~前471年

曹 越:公元前471~前?年待考

曹 越:之后八世灭亡。

得姓始祖:倪宽。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注释:“儿,姓也。 :儿良一篇。师古曰:六国时人也。 :儿宽,千乘人也。”

儿宽,即倪宽,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儿宽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

儿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期,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为避难去掉“阝”旁成儿氏,最后又加“亻”旁成倪氏。因郳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儿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氏尊倪宽为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2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

三最古老的家谱: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家谱,目前为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所记载儿氏家谱。中国最早的有形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当推距今三千多年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

1994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上,对《库方二氏藏甲骨》(库方二氏乃美国的两位传教士,专门从事甲骨文的收藏工作),第1506版中牛胛骨上的刻辞,组织了专门研讨,认定为这个拓片上所著录的铭文,是中国最早的家谱,台湾历史学家张秉权、董作宾先生认定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并将拓片上刻辞的儿氏十一代传人,按长幼排辈依次列位,使人们清清楚楚地认识了上古族人。台湾第三代甲骨文研究传人“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兢新女士,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作了专题论著,在其“结语”中,阐述了中外考古研究专家对“儿氏家谱”的真伪之争,肯定了“儿氏家谱”的真实性。

在传世的甲骨文中,却还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释读,共有三件甲骨片可以确认为是最古老的家谱,一件最早见于容庚等编的《殷契卜辞》中,序号为209;一件最先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一件最初见于董作宾的《殷虚文字乙编》,编号为4856。第一、第三件文字不多,价值相对差一些,第二件“库1506”为一大片牛肩胛骨,1903年左右为美国人方法敛收藏,今藏大英博物馆,所载文字是一极为完整的、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有关本片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是伪刻的有胡小石、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唐兰、胡厚宣等先生,认为是真品的有张政朗、陈梦家、于省吾、饶宗颐、李宗勤等先生。不过,近年来的学者,大多认为是真品。全片从右到左,共十三短行,每行一句,除第一行为五字外,其余十二行均为四字,行间无直线。陈梦家先生在其《殷虚卜辞综述》一书将这件甲骨片定为武丁时代所刻,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三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二百余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

通过这件家谱实物,人们可以这么认为,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了。此外,这三件实物资料上的人名,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之中,显然,它们都不属于商代王室成员。由此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三千二百多年之前,不仅王室,就是其他一些显贵家族,也已有了本家族文字记载的家谱。“库1506”家谱共有十一代世系,以每一代世系三十年计,这个家族有家谱的历史又可上推三百余年,这件家谱实物年代之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后的家谱文献,中隔了许久,且为上层社会所拥有,就是说,凡记载久远历史的家谱,通常都是高宦名门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显要氏族间联姻和入仕之主要依据和纽带,应用价值的提高,使之得以相对广泛发展,其地位日渐上升。汉唐时期,地方富贾及绅士编修家谱悄然兴起,到宋朝中期,民间编修家谱已经合法化了。而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家谱编修达到盛极。

你好!

如果找不到家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好!

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试试下面这个方法,第四点比较容易做到,找找看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第百九世:钧,祖立象致仕未归,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殁葬庐陵城北,子一:俊彦;

  邵,字秉恭,配黄氏,子二:燖、烬;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炽(chi);

  邛,字秉植,配杨氏,子二:焕、烜;

  处敬,字必恭,生于宋元符三年,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

  处义,字必谦,生于崇宁二年,殁于淳熙五年,配徐氏,与夫同年同月日时,先夫一年而殁,子二:远、浩(奉登公禋祀);

  处仁,字必爱,生于崇宁五年,到省城应试舟中溺水而亡,配张氏;

  处智,字必达,生于大观四年,配丰氏,子一:宽;

  处确,字必识,配王氏;

  处素,字必朴,配张氏。

  第百十世:俊彦,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烬,字叔亮,通五经为当世名儒,享年八十三岁,配胡氏,子二:勃、勅;

  炽,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详;

  焕,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详;

  远,字可久,精医,著有十药神书传世,生于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岁,历十七主;配聂氏,生于建炎二年殁于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岁,历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银、自离、自晋、自济、自观;(笔者注:奇怪,这个葛远与前面所引资料中明代那个葛乾孙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医,但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

  宽,字可厚,配黄氏,子四:自乾、自复、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兑。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注:此字为别字借用,原字为“朿”字右边加个“力”旁,电脑和辞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继范氏,子一:齐;

  勃,字熙绩,配陈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详;

  劬,字熙谟,进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号智叟,迁武昌蒲圻县新店,配谢氏,继杨氏,子一:伯士;

  自银,甘肃守备,(其余未详);

  自离,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晋,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济,配朱氏;

  自观,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陈氏,子一:名卿,迁咸宁;

  自坤,配杨氏,子三:华苑、美清、洪清;

  自兑,迁荆州;

  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

  自巽,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

  自泰,迁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龙;

  齐,事实未详;

  楚,字点天,配陆氏,子三:广汝、广渊、广润;

  泰,字晓溪,配何氏,子二:广济、广潮;

  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

  懋卿,迁丰城县;

  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

  令卿,未详;

  御卿,居桃源县城南;

  名卿,配刘氏,子一:兴情;

  华苑,未详;

  美清,配谢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孙氏,子二:兴仁、兴让。

  百十三世:文龙,子一:幼敏;

  广汝,德佑年间进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叶氏,子二:翘然、卓然;

  广渊,广润,隐梧桐岭;

  广济,进士,配康氏,子未详;

  广潮,情况不详;

  兴情,迁淦州;

  光化,配余氏;

  兴仁,配邹氏,子一:英;

  兴让,幼贫奇英迁湖南长沙(笔者注:此句费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声、天瑞;

  翘然,卓然,均未详;

  英,未详。

  百十五世:天声,子三:以义、以礼、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于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罗氏,子四:仕贤、仕贵、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

  以礼,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隐;

  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

  仕安,生于元至治三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陈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迁江南六合县,配黄氏,子一:应期;

  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殁于明宣德三年,配涂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于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殁于永乐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渊、浚源。

  百十八世:应期,配冯氏,子一:显祖;

  浚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腊月初十,殁于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广;

  浚川,生于明建文元年,配邹氏,子一:清保;

  浚渊,浚源,情况不详。

  百十九世:显祖,迁湖广汉川县麻河,配云氏,子二:荣、华;

  延广,名蔓,生于明永乐九年十月初一,配罗氏,子二:荣英、荣美;

  清保,情况不详。

  百二十世:荣,居汉川城,配刘氏,子四:春旸、春旺、春昭、春明;

  华,居汉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荣英,生于明正统九年五月初五,配罗氏,子二:长生、载生;

  荣美,生于明正统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迁祖自吴入楚,散居湖广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县,亮公孙显祖公复迁汉阳府,汉川县麻河葛家门。亮公五世孙,春旸公次子铭公移居汉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孙春莠公子鸾公仍居麻河渡。东旸公徙仙桃市大福乡葛家湾村。毓秀公徙汉阳府汉川县道人桥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陆府天门县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后子孙繁衍,辗转迁徙,遍布神州。然代远年湮,无从详考,自始迁祖起,详纪以示后代。

  四、观葛家湾《葛氏宗谱》的几点思考

  第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那样艰苦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传抄并保留一部从得姓之初一直到现在一脉相连的完整的宗谱,可以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没有的,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伟大!这使得我们后裔,不得不对我们的先人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宗谱,就为我们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第二,正是有了这部宗谱,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该谱为纵线,来收集其历史上的各分支了,这就明确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该谱中主要分支线索有:

  1、第21世祖葛云,“受伯爵,分居南阳”。可考的问题是,既然是分居南阳,那说明他还有兄弟辈,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谱系,就接上头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可考的问题是,他的迁居南京句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庐南迁要早900多年,而且所迁的地点吉阳里又非常具体,那么现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阳里访查一下,是否在葛庐之外另有成木后代,二者的关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可考的问题是,我怀疑,这个74世祖葛绩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资料中葛洪所说的那个把官让给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庐”,因为从时间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东汉开国时期。是否是后人在资料传写的过程中把曏祖渡江结庐误读为人名浦庐了?当然我的这一推测也有疑点,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个渡江的先祖,那么为什么在这部谱中没有对他佐光武帝起兵并且让官不做渡江这么重要的事件只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谱上和前面所引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他,这就相互印证了谱和资料的真实性。那么,以谱为纵线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确而又简便的。

  5、第82世葛玄,与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第85世葛洪也与前面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对不上的是,谱中葛玄的儿子是第83世葛绥贵,在资料中却是葛系,谱中孙子是第84世葛和,在资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从其他资料考证。

  6、第97世祖葛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祥。该祖的后代情况可从古陈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可考江阴的葛氏情况。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孙分迁繁衍。迁哪里去了?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葛启明,居江阴。江阴的葛氏后代据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详。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个葛宓,是谱在辗转传抄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写错,还是祖孙两代重名?

  11、从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书、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与前面葛氏名人资料中所引的葛宫、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较,我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请看:第一,他们都是江阴人;第二,经历相象,第103世葛宓为庆历(1041年--)进士,葛宫举进士;葛思书与葛书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颠倒,葛思书为煕宁进士,葛书思登进士第;葛次中与葛胜仲名字一字之差,均为绍圣进士;葛立象与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孙葛邲,隆兴进士,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该谱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职相同,只是登进士的时间记载不同;第三,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宁、绍圣年前后。为此我怀疑,他们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传写中写误了?

  12、第109世祖葛处敬,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后裔可据此续接。

  13、第110世:葛炽,葛烜,子未详。有此二公谱的可接上。

  14、葛远,字可久,精医,享年百三十一岁,配聂氏,享年百三十五岁,,而前面所引资料中说明代有个葛乾孙也是字可久,明医。奇怪,这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有此谱的可据以考证。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详。有此公谱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银,甘肃守备。因远离家乡而情况不明,甘肃有姓葛的可据此续接家谱。

  葛自济,配朱氏。葛自兑,迁荆州。葛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葛自撰,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葛自泰,迁清江,配李氏。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谱。

  16、第112世葛齐,事实未详;葛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葛懋卿,迁丰城县;葛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葛令卿,未详;葛御卿,居桃源县;

  葛华苑,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7、百十三世:葛广渊,广润,隐梧桐岭;广济,进士,子未详;广潮,情况不详;兴情,迁淦州;光化,配余氏;兴让,迁湖南长沙。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8、第114世:葛翘然,卓然,均未详;英,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9、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0、百十七世:葛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1、百十八世:葛浚渊,浚源,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2、百十九世:清保,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汉族,炎黄子孙。

来姓起源:

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余自少时,至职参髯澹��淦自啤N沂俏颐悄嵌�牡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我是延字辈。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 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 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 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柠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来姓是不是山西洪洞县移民说法不一.根据来应元(90岁)、来天均、来石固共同回忆、判断,来姓不属于大槐树下移民,其理由有三:一、从老爷庙石碑分析。村东北五百多米处有一老爷庙,上层塑着关羽的坐像,石梯十八阶,铺得非常讲究,是李自成在河南那年修建的。有一石窑炉是清同治十二年刻凿的。下层立一建庙石碑,捐资者90是来姓。石碑立在本村老爷庙内,若来姓是洪洞县移民,在碑文中一定会加以叙述,未叙述,就不会是洪洞县移民。二、爷爷堂古柏可证明。村中爷爷堂边,长一株两人合抱不严的古柏,其历史千年以上。而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移民令,至今只有610年。三、官坟古柏也可作证。在村东南处(铁王河村东)是来家的“官坟”,坟内曾长柏树几十棵,大的树龄在700年以上。原来来氏,分为七门。大门迁住卢氏村官附近,迁走时潜带“来氏家谱”,至今追查不回。 来氏受姓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

儿姓 儿氏家谱 儿姓起源 儿姓名人 儿姓的来源 儿姓简介

儿[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不可读作ér(ㄦˊ),不可写作“儿”]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颛...
点击下载
上一篇:李氏家谱下一篇:王姓家谱字辈大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