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姓 次氏家谱 次姓起源 次姓名人 次姓的来源 次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次姓 次氏家谱 次姓起源 次姓名人 次姓的来源 次姓简介,第1张

次[次,古音读作qí(ㄑㄧˊ),亦可读作chí(ㄔˊ),不可读作cì(ㄘ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之子十日,属于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海外东经》记载,伏羲氏之子为十日,十日一族以汤为姓氏,称汤氏。汤氏后裔中有汤次氏。汤次氏之后有汤氏、次氏。次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名熊横,迁都于陈国(今河南周口),其支庶后裔中有次氏,为楚国公族,曾产生了传神的斩蛟勇士次非。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刘氏后裔在东汉年间加入日本大和族,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

其中的次郎大藏幸种(次子)的后裔,在唐朝时期回祖国,在湖南一带学习、经商,并有不少人留居不归,按汉民习惯改姓氏为“次刘氏”,后有人省文取“次”简化为次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分支突厥族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族下官职有叶护、次设、特勤、次俟、利发五等。其族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李绩率大军所破。后采取收其民与内地汉民混居,逐渐汉化的政策,其次设、次俟等官员的后裔后有取汉字“次”、“俟”、“设”等为姓氏者,其称次氏、鲍氏、俟氏、设氏等。

二迁徙分布:

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湖南省、河北省栾城县、 自治区、日本国,均有次氏族人分布。在韩国,除了次氏,还有次吏氏,亦为汉、唐之际古突厥族人的同源后裔,随渤海国破后逃亡至其地区的。

三历史名人:

次 非:(生卒年待考),楚国人。传说中著名楚国勇士。

有一天,次非在干遂(今湖北张家界)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突然波涛汹涌,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船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摇船人也抖作一团。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

摇船人吓得一个劲儿摇头:“碰上这两条恶蛟的船,没有听说能幸免的。”

次非唰地抽出宝剑,坚定地说:“我定要叫这两条恶蛟变成江底的一堆腐肉朽骨!如果我放下武器,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呢?”说罢,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终于斩杀双蛟。

风平了,浪静了,次非用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次 多:(公元1950~今),藏族, 人。 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0~1992年在《 文艺》杂志社工作,副编审。曾任小说组长副主编、主编等职,发表十万字左右散文五万字文艺研究文章,翻译十五万字作品。

1992年调 作协工作,1995年出版个人创作集《母亲的恩情》,在第四届少数民族优秀文学评奖中获翻译奖;1995年获自治区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获《 文艺》“隆达杯”奖。首届才旦卓玛艺术基金优秀歌曲创作评奖中获铜牌。

现任 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次成刚:(公元1963~今),河北栾城人。著名 基层党务工作者。

河北省栾城县惠源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工程师。栾城县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以来,一直在惠源公司工作。

由于他工作积极负责、作风正派、成绩突出,1988年以来连续获石家庄市建材系统优秀人才、优秀经理、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1990年、1994年、1995年获市级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县十佳优秀青年、栾城县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石家庄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在我国,除了众多的用于宗教祭祀的庙宇牌坊,还有许多的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节孝牌坊,这些节孝牌坊主要建立在街道中间或者路口,有的是为家庭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则为朝廷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

最为著名的有安徽省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歙县棠樾牌坊群、山东省单县百寿坊和百狮坊、江苏省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江苏省徐州市权谨牌坊、梅溪牌坊、江苏省响水县孝子坊、河北省衡水市蔡氏贞节牌坊、江苏省铜山县郑杨氏节孝坊和郑彭氏节孝坊等。

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在歙县斗山街内,这两座牌坊,一南一北,一木一砖,均非常的简陋。

叶氏贞节木门坊在斗山街南口不远,宽约4米,高约6米,始建于1391年。此坊是双柱一间三楼,横枋以上为木制,屋顶覆小瓦,额题有“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等字样。

据说,现存的牌坊为清乾隆年间重修,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横枋以下为砖砌,门是假门,但刻画得非常逼真。

此牌坊是主人叶氏25岁丧夫守节,尽心侍奉婆母,抚养继子。

元末兵乱时,叶氏携婆母避难山中,于极端困苦中侍奉在侧,极尽周全。数十年下来,不仅将继子抚育成人,婆母也身体康泰寿高百岁,叶氏自己也得高寿,可谓善有善终。为此,她的后人便禀明圣上,为她修建了这座节孝坊。

此外,在当地还有一种传说称,这位叶氏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命人为叶氏建立了这座牌坊。

在歙县斗山街的北端处,是一座青砖砌就的黄氏节烈坊,此坊建于1650年。此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宽6米,高7米,当心间原辟有门,后封砌。

在牌坊的额坊处写有“旌表清故儒童吴沛妻黄氏孝烈之门”15个字。在此字上面的石质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由于时间的变迁,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牌坊两侧还有两行题字,现在也已经看不清楚了。

关于此牌坊的来历,据县志里记载,这位黄氏是一位10多岁的姑娘,本来是要嫁给黄家后人的,结果,在成亲前,她的丈夫却不幸死掉了,黄氏便绝食而亡。

黄家人为了纪念她,便上报朝廷,为她修建了这座牌坊。

在歙县,除了斗山街这两座著名的牌坊,还有一个棠樾牌坊群,位于由黄山市市区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途中,离黄山市屯溪区约26千米,离歙县县城约5000米的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

棠樾村的“棠”字主要有两解,一解为棠梨树,又名杜树,为高大乔木;二解为海棠树,为落叶小乔木。“樾”字是树荫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约就是棠梨树或海棠树的荫凉之处。

这里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800余年。该村的大姓鲍氏,他们的本源来自晋咸和年间的新安太守鲍弘。

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为此,在棠樾牌坊群内的牌坊共7座,明代的3座,清代的4座。

3座明代的牌坊坊为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鲍象贤尚书坊;4座清代的牌坊为鲍文渊妻节孝坊、鲍文龄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和鲍漱芳乐善好施坊。它们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慈孝里坊是为旌表元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

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两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鲍氏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

后来,明朝建立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在此坊的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

后来,明永乐皇帝听说此事后,还曾为鲍氏父子题诗:

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清朝建立后,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

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两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上写着“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12个字。

据《歙县志》记载:牌坊的主人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

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做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棠樾牌坊群中的鲍象贤尚书坊始建于1622年。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

据县志记载:1529年中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鄙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

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向朝廷请命,修建了这座鲍象贤尚书坊。

此牌坊于1795重修,牌坊上写着“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在此牌坊的两侧,分别还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等字样,这是皇族赐予的平民百姓极高的荣誉。

鲍文渊妻节孝坊建于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而建。

此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38米,高约119米。它是牌坊群自西向东第三座坊。坊字牌上有“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等大字。

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当时正遇上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她的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鲍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

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

与此同时,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至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还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人们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鲍文龄妻节孝坊建成于1784年,是三楼四柱冲天牌坊,宽875米,高约11米。它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五座坊。牌坊为灰凝石质,牌额东侧写“矢贞全孝”,西侧写“立节完孤”等大字。

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

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鲍逢昌孝子坊建于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此坊结构为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8米,高117米。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二座坊。

此牌坊为灰凝石质,牌坊上无甚雕琢。字牌东面书“人钦真孝”,西面书“天鉴精诚”,下书“旌表孝子鲍逢昌”。

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1646年,才14岁的鲍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

一进家门,鲍逢昌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鲍逢昌又不远千里前去寻药。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后来,人们在他去世后,为他请旌,修建了这座牌坊。

鲍漱芳乐善好施坊建于1821年。这是棠樾牌坊群7座牌楼中位于正中间的一座,系为族表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的义举而建造的。

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当心间顶楼檐下嵌雕四周有龙凤图案的“圣旨”牌,当心间上层字板正背两面,均题刻有“乐善好施”4个大字,下层字板题刻有“旌表浩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字。

牌坊两侧次间字板题刻有立坊人“礼部尚书穆克登额、礼部尚书胡长龄、两江总督百龄、安徽巡抚胡克家、安徽提督学政白铭、安徽布政司蒋继勋”等人的名字及立坊的时间。

据《歙县志》记载,这座牌坊的建造经过颇为曲折,是鲍漱芳先后花了几千万两银子做“善行义举”才换来的。

皖南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据史料记载,歙县历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现存牌坊82座。它们或跨街而立,或矗立于村头,或建于祠堂、民宅之前,作为门坊。

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现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牌坊群。古人建造它,其作用无非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思想。

由于这些牌坊建筑气势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与相邻的鲍氏男祠、女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而且与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形成珠联璧合的人文旅游格局,因此,前往观光游览的宾客,无不赞美叫绝,流连忘返。

单县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单县城内胜利北街,1765年为翰林院赠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100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

此牌坊以青色鱼子状石灰岩构成,通高l3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建筑。

其独特之处是:坊座雕有8头矫健雄狮昂首远望,8条出水蛟龙绕柱回舞,额枋上饰满盛开牡丹,与正间上下额枋祥云间翩翩飞舞的5只透雕仙鹤、次间上额枋浮雕的相对翱翔之鸾凤构成了具有无穷魅力之艺术佳作,寓意福寿万年、富贵无媲或喜上眉梢。

而百狮坊则俗称“张家牌坊”,被誉为天下第一坊,位于单县城牌坊街中段。因其夹柱精雕100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寓有百事如意,百世多寿之意。

此牌坊是1778年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全石结构,高14米,宽9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正间单檐,次间正檐,歇山顶,全部石砌。

坊座8根夹柱透雕群狮8组,大狮子狰狞峥嵘,小狮子环绕戏耍。每根夹柱前、左、右三面均浮雕松狮图。4柱和枋额上透雕云龙,其他部位也透雕加浮雕云龙旋舞,珍禽异兽、花卉图案。

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位于祠门前,俗称“无顶亭”。单间,牌坊呈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1748年。

四面坊是具有江南特色的一种古建筑样式,迄今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无锡仅此一座。

徐州市权谨牌坊坐落在徐州市内统一北街,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

此坊初建于城西北隅池沼旁,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后又多次修复改建。

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坐西朝东,牌坊与祠堂的门楼合为一体,最东为牌坊,上有门楼,其龙凤板上书写“圣旨”两字,过道为3间,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

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清乾隆帝南巡御赐的金字楹联:

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

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

据说,此牌坊的主人权谨在徐州历史上,是一位以孝道著称的名人。

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他10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初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

10年后,他迁光禄寺署丞。后来,因其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

母亲死后,权谨守墓3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也因此成为当时闻名的“孝子”。

权谨不但是载入《明史》46名“孝义”的大孝子,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

权谨一直活至77岁,他去世后,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

在我国,除了上面的介绍的这些节孝牌坊之外,还有众多的为表彰我国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类似牌坊。这些牌坊上除了写有大量的颂扬文字外,还刻有不同形状的浮雕画面,为我国的建筑文化增添了光彩。

百家姓中“包”姓氏的起源? 包姓源流 郡望堂号

--------------------------------------------------------------------------------

一、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

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

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

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氏家族的来历 包姓详情

[包氏属地]

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包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称颂的当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以廉洁清正著称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定拯之外,历史上的包姓名人还有东汉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学家包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

包姓氏族 ,来源,现在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包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5、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包尔积金氏(或称孛尔只金、博尔济吉特),蒙古族第一大姓。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姓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X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

包氏的来源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伏羲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百家姓中包是怎么来的 包姓来源:出自芈[mi]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为“鲍”氏所改为“包”氏。

包姓的由来,古时候包姓分布那些地方?有什么历史? 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亦作“苞”、“雹”等。又《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此为神话附会之辞,不可信。 为鲍氏所改。

历史上姓包的名人有哪些 包拯:

字希仁(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康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孙。

包孝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爱,包节之弟,嘉靖十四年进士。

包万有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

包壮行

[明]字a修,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包世臣

为什么蒙古族包姓居多?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是包之金家族。包姓是蒙古族大家族 因为与中原汉族交往较早,为了便于交际简化为包 宝 鲍等。其实都是包尔之金borjigin家族。

分类:  草堂话谱

说不尽的《大佛潘氏》

《大佛潘氏宗谱》,又作《大阜潘氏宗谱》,“佛”、“阜”同音,在家谱中此二字常互用,没有一统,故这二个谱名互见。大佛潘氏,有二个流派,一在安徽的歙县,一在江苏的苏州。支有异而源同,二地修谱,也是大佛和大阜相迭出现。新安之潘,自毕公高子季孙公食采于潘,遂以为氏,世居荥阳。其后宦游闽中,寓闽三山。至唐僖宗时,有名(讳逢时,谱为一世祖)公者为歙州刺史,值巢扰乱,因即治之篁墩家焉。子万一公,徙于寒山,及鲁孙瑫公(三世,谱名大震,讳瑫)始迁大佛,则今潘氏卜居之所自也。

而苏州之潘氏,即自歙县大佛迁来,潘景郑先生在《著砚楼读书记》中有《大阜潘氏支谱》一文,说:“吾族系出新安,世居歙之大阜村,清初,吾十世祖筠友公始卜居吴中。九世祖其蔚公,由杭州府邑庠生候选主事,家居不仕,多行隐德,传到吾高祖芝轩公始显达。嘉庆、道光间,迁吴族指渐繁,遂有支谱之辑,至咸丰三年,刊成初谱,综其事者,为从曾伯祖西圃公。至同治八年,重加修辑,仍由西圃公主之,是为第二刻。自是循二十年一修之规,至光绪十三年从伯祖辛芝公续为修订,越光绪三十三年,从兄轶仲又事增修,即此本也。余生于是岁,而谱内已不及列入,先君子嘉公手录于世系表上。至民国十五年续修,即为最后一本矣。此书为第四次修辑之本,眉端犹有先人遗笔,迭更丧乱,行笈携随,未至散失。旧修各本,二十年前悉以罗致,壹皆弆藏家乡。比岁旅食沪上,不暇顾及故居,家中长物悉被论斤称担,荡然无存。此书之成,与余齐年,环顾沧桑,冉冉将老,缅怀终岁饥驱,焉能长护斯籍耶?残岁检笈得之,亟捐藏合众图书馆,俾异日犹可踪迹焉。癸未小除夕记。”

知迁吴者,自潘景郑先生的十世祖筠友公始。筠友公,谱名仲兰,明末经商往来吴中,卜居南濠,后迁黄鹂坊桥,在《大阜潘氏支谱》中为二十四世,父孟信(二十三世),子景隆、景文(二十五世),无论是吴谱还是徽谱,世辈均同。我所得第一部为《新安大佛潘氏宗谱》,又作《新安歙南大佛潘氏重修宗谱》,是民国十四年据清顺治八年刻本用木活字本排版重印,敦本堂六卷六册。是谱是安徽商人在2007年11月21日带到宁波地摊出售,我一老友看到后即与我联系并帮我代购,又以2000元的价入我手中,查谱卷四第三十四叶,有“廿四世仲兰:孟信公次子,字谷馨,娶漳潭张氏,子二,(景)隆、(景)文;女二,长适章歧汪,次适径口王。侧室倪氏。生万历己酉,配生万历。为人慷慨敦义,经营盐业,拓振家声,瞻窘急而完人夫妇,赎鬻卖而嫁人子女,乐输金以襄宗谱,诚族党之铮铮者。长子景隆,字汉先,业儒,娶张氏;次子景文。”民国十五年吴县《大阜潘氏支谱》记载中“廿四世仲兰”在下面多了“筠友公”三字,而父孟信及子景隆、景文均同,确为同一人无疑。可知这位潘仲兰,就是苏州“贵潘”的发韧之祖,他次子景文的后裔,实在是不简单:

潘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别号垠谷,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偏沅巡抚,三掌文衡,皆称精鉴。在湖南时,出入苗界,群苗底定,政绩甚著。工诗文,著有《中丞集》四卷。

 潘亦隽,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乾隆己丑科进士,工行楷篆隶,善画山水,画兰尤得天趣。卒年九十有一,著有《说文蠡笺》、《三松堂诗文集》、《水云词》等行于世。

 潘亦藻,字思质,号畏堂,乾隆甲辰科进士,官刑部主事、刑部郎中。

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侍读学士加太傅。子孙科第踵武,极人爵之荣。卒谥“文恭”,著有《思补堂集》。

 潘世璜,字黼堂,世恩弟,乾隆六十(1795)年探花。

 潘曾莹,字申甫,别字星斋,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工诗文辞,亦善书画,尤长于史学。有《赐锦堂经进文稿》、《小鸥波馆文钞》、《小鸥波馆诗钞》、《小鸥波馆补钞》、《小鸥波馆词钞》、《鹦鹉帘栊词》、《题画诗》、《画识》、《画品》、《画寄》、《墨缘小录》等文章传世。

 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幼好学,涉猎百家,喜收藏,储金石甚富。咸丰二年壬子恩科探花,任侍讲、侍读学士。卒谥“文勤”。著有《滂喜斋藏书记》、《功顺堂丛书》等行于世。

潘承弼,字良甫,号景郑,幼习经,长而学词曲并有造诣,后随曲学大师吴梅游,再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研讨国学。建国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图书馆研究员。

状元、探花连绵不断,“贵潘”之贵令人惊喜莫名,没想到的是,这一部《大佛潘氏宗谱》,在带在我惊喜的同时,也是我大把大把花钱的开始。2008年1月26日去金华,会见中国家谱网的总裁江源先生,在他们的藏馆中,看到了一册顺治八年的刻本《大佛潘氏重修宗谱》,是谱不分卷,只剩一册世系,顺手一翻,就看到了孟信、景文父子的世系,即议价商购。江总本就是家谱收藏家,又创办了中国家谱网,自是十分为难。好在他所藏是以数码光盘为主,对于原件还不算是十分看重,又碍于情面,也无法拒绝,只好开了个三千元的价格。清顺治朝是明清政权交替之时,社会动荡不安,今存世的家谱中,这一时期的极少,但毕竟是册残本,再三商议后,以对折即1500元的价购下。此册内每一叶中逢均盖有“新安歙南大佛潘氏宗谱”章,我所藏的民国本,即是据此刻本翻印,在仲兰世系中,重印本每字均连在一起,中无空缺。而在此原本中虽每字均同,但中有空白,则字义通之多矣:“孟信公次子,字谷馨,娶漳潭张氏,子二,(景)隆、(景)文;女二,长适章歧汪 ,次适径口王。侧室倪氏。生万历己酉 ,配生万历 。为人慷慨敦义,经营盐业,拓振家声,瞻窘急而完人夫妇,赎鬻卖而嫁人子女,乐输金以襄宗谱,诚族党之铮铮者。”可见原本胜于后印也,惜为残本。但毕竟顺治谱难得,几乎胜过明版,虽残也是珍品。

《大佛潘氏》的事情远不止此。自从三八节到过徽州,之后歙县老谭又来联系,说有一部《棠樾鲍氏宗谱》,是清晚的钞本,还有一部五十二册的光绪木活字本《仙源杜氏宗谱》,连箱都到了他的手上,约我去看。自然又得找个双休日过去,就选在了清明后一天的4月5日星期六。还没下高速,歙县的老徐电话来了,上一次去徽州,他正好去了千岛湖,没能碰上。他来电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他手上有部康熙刻本《曹村曹氏》一厚册。电话来得及时,瞌睡碰上枕头,正好。下高速后先到了他的家中,曹氏谱没能看中,却看到了几册手抄的《大阜潘氏宗谱》。

谱共五册,均为光绪间所抄,其中一册特厚,中有衬纸,老徐示价2000元,另外四册各500元一册,亦为2000元,共4000元。我仔细查看,一册书衣上标为“三仲公支”,为世系;一册失去书衣,亦为世系;一册书衣上未书任何文字,却是谱序、凡例、文诗钞、志铭传序、跋等内容,实为首册;一册为卷二十六,所录全为志铭传序;余下那一册特厚的,亦为世系,不过前有谱序一篇,落款为“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季冬月三十二世孙潞龄谨撰”。世系自二十六世始,翻几叶,即看到“廷护公派兆鼎公支”,有二十六世兆鼎,为“景文公长子,字敷九,浙江钱塘县岁贡生,处州府松阳县教谕,迁苏州,详载松鳞庄支谱”;后一叶为“廷护公派兆臣公支”,有二十六世兆臣,为“景文公次子,嗣景隆公后,字舜邻,浙江钱塘县岁贡生,候选训导,貤赠文林郎,直隶怀来县知县,晋赠奉直大夫顺天府苏州知州,生于康熙……”,比之他的兄长兆鼎,世系详细得多。不过,“贵潘”是兆鼎之后。

我惊奇于老徐为何要价如此之高,老徐振振有词,说这是潘潞龄亲笔所写,是县志有记载的人物,自然是名人手稿,这个价还是老朋友的情面在。呜呼,凡事就怕这样,再三商价,老徐一口咬死,就是降不下来,弄得我是半点脾气也没有了,想缘分没到,多说也是无益,打算撤退,以后找机会再说,已到了这个价位,旁落他们之手的概率很小。恰在此时,来了一位做书画生意的商人,是老徐的熟客。老徐本想打他的牌子,再抬我的价,可这位朋友随手翻了翻,说,送我也不要,随后就走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给老徐留半点情面。就他这一句大不敬的话,却让老徐给我便宜了一千元,以3000元成交。这要放在以前,一千都不会要,现在,哼哼。这位叫潘潞龄的老先生,除了吉林大学因为有二册他于清光绪十七年纂辑的《大阜潘氏族谱》钞本提到过他外,其它地方都没“百度”到,可让鄙人着实多花了许多不该花的白花花的银子。

这五册红格钞本,版心有印成的“大阜潘氏宗谱”,下为“敦本堂藏”,毛装,字体倒也精美,银子的肉痛还好只在一时。从老徐家出来,抖擞精神,再到老谭家,拿了《棠樾鲍氏宗谱》和《仙源杜氏宗谱》,这二部谱价不高也不低,但也算难得,要知棠樾鲍氏碑坊那可是大大有名,心情好了不少。

《大阜潘氏族谱》的故事还得发展,就是前几天的4月12日,从老徐家拿到这几册抄本还不到一个星期,邻市的老符从合肥回来后跟我联系,说手上有一些谱。过去,他家的桌上竟然也有几册手抄的《大阜潘氏族谱》,看得我差一点跌倒。阿弥陀佛,难道《大阜潘氏族谱》跟我较上劲了?

这一次的《大阜潘氏族谱》,有四册开本比老徐家拿来的略大些,也是红格,版心也有印成的“大阜潘氏宗谱”和“敦本堂藏”字样,也是毛装,但都是世系。字体甚劣,非同一人所抄是显而易见的,问价,老符是我的老主顾,仁义,只要了七百。在把其它的一些谱都一一成交后,老符又拿出了一册《潘氏支谱》送我。这一册却是刻本,版心下刻“松鳞庄藏”四字,前为世系,后为志铭传述和墓图,也是一册残本。但世系中有潘兆鼎的后裔,二十八世宗周,三十世潘世恩,三十一世曾莹、曾绶,三十二世祖同、祖荫等辈均在,“志铭传述”中各有详传。

适合“松鳞庄藏”和“潘氏支谱”著录元素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有咸丰四年松麟庄刻本《大佛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同治八年潘氏松麟庄刻本《大阜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光绪十三年松麟庄刻本《大阜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等几种,我手上的这册残本虽没有分卷,但应该是出于这几部中的其中之一,是修纂刻印于苏州,再由族人带回到歙县的。

大佛潘氏清初徙入苏州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乾嘉以后成为苏州势力最为煊赫的科第世家,而那些留在大阜以及后来由苏州迁回故里的潘氏族人,虽分居徽、苏两地,但还是往来不断,互有影响。在苏州的《大阜潘氏族谱》中,有一篇潘锺瑞写的《歙行日记》,就是光绪年间叙其回家展墓的经过,其中这样记载:“(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傍晚叔陶叔遵鎔来,说苏州话,盖自幼在苏,去年归乡与棣园叔同住。二十五日,德夫弟来,亦能苏话”。在歙县的顺治本中,有篇《谱终纪事》这样说:“尔时綋兄远在苏门,数百里外……凡四阅月,綋兄始得归而相与图终焉”。可见自始至终没有断过联系,不过由于徽苏两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两地家族的发展结果有霄壤之别,留在大佛的日渐式微,生活困窘。以至于传世的《大佛潘氏宗谱》,自顺治后,只到清晚才有潘潞龄先生来续修,而且还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连梓行都成了问题。

本来以为《大佛潘氏宗谱》的故事到此可以告一段落,没想到最近接到徽州方向传来的消息,又有一部民国年间的《大佛潘氏宗谱》活字本出现,全本有十二册之多,要价二万,令我咋舌,但一番相思之苦,大概又是免不了的

分享:

次姓 次氏家谱 次姓起源 次姓名人 次姓的来源 次姓简介

次[次,古音读作qí(ㄑㄧˊ),亦可读作chí(ㄔˊ),不可读作cì(ㄘ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之子十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