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的来源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郭氏的来源是什么?,第1张

郭氏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郭氏始祖夏王朝时期有大夫郭

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后唐时期的应州骑军都校郭崇),此二人皆为郭氏之始。

  在古书中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

  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氏人。因此,中国上古历史上建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国的夏王朝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氏人的始祖。

  郭氏一族显然早有两支,早在中国数千多年以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弟姬虢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初大封建”时,周武王姬发封二叔姬仲于西虢(今陕西宝鸡),三叔姬叔于东虢(今河南荥阳)。

  西周王朝灭亡后,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新邑(洛邑,今河南洛阳),西虢部分族人随之东迁,迁至上阳者称南虢(今河南陕县),亦称成虢,而迁至下阳者称北虢(今山西平陆),其宗庙社稷在下阳。

  到周平王执政的东周初期,东虢国于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被郑武公姬滑突所灭,在其地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都城设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事至如此,周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

  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芈旅(熊侣)时起就不断发动对周王朝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姬姓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姬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定襄)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

  北虢国于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姬诡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分别被晋献公所灭。晋献公灭二虢后,北迁其民,筑虢城、虞城以居之。虢城故址在今山西省孝义市北五公里处的大虢城村,虞城在今山西汾阳县南九公里虞城村,虢、虞二城古属汾阳之地。

  西虢在东迁时,还有虢国的一个支族留居在原地(今陕西宝鸡),史称小虢,后被秦国所灭。

  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这些虢国的王族子孙和一些国民子孙后来均以谐音字“郭”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围、池是也。”

  郭,亦称廓,字义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军队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因这类以城池居地而成为姓氏者有许多,例如池氏、城氏、围氏、东门氏、南门氏、北门氏、西门氏、南郭氏、东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世代沿传。

  第四个渊源:源于冒姓或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历史上有引各种原因改为郭氏者,例如后梁政权中有大臣郭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再有后周政权的太祖皇帝郭威本常氏之子,幼随母改嫁到郭家,故改姓郭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在五代时期,后晋政权中有一著名将领郭金海,本为突厥族人的后裔。

郭氏古人

  郭金海在少年时期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养子、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家为家奴,常跟从李嗣昭征伐

郭氏古人

各地,攻城破寨立功无数,因此被李嗣昭赐汉姓为郭氏。

  这位郭金海十分好饮酒,喝醉了就胡乱不法,在率军自潞州过山东时,甚至还乘酒劲伪装成强盗,冲入邢洺界(今河北邢台洺州镇)去抢劫一番,惹得地方怨声载道。李嗣昭虽知其不法,但因喜爱其骁勇善战,每次都宽容之,呵斥一顿了事。

  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907年),郭金海累官至至昭义节度使亲骑指挥使。

  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924年),郭金海升迁为本道马军都指挥使。后唐天成初年(926年),郭金海入为捧圣指挥使。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郭金海又改任护圣都虞候。

  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年),郭金海从王师讨伐范延光于魏州,因功升迁本军都指挥使,领黄州刺史(今湖北黄冈黄州区)。后晋高祖幸邺(今河北临漳)之时,特别宣召郭金海领部兵巡检东京。同年农历11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谋犯阙(今山东汶上),郭金海当时为襄州道行营先锋都指挥使,他与李建崇等同于唐州湖阳遭遇安从的先锋军万余人,郭金海胆子大到仅以一旅之众(当时为两千五百人)即突击安从的一万多精锐先锋部队,并大败之,策勋授检校太保、商州刺史(今陕西商州),俄移庆州(今甘肃庆城)。秩满归阙,途中染病而逝,终年六十一岁。

  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获赐之汉姓为姓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称郭氏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豁罗剌思氏的后裔,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蒙古喀尔喀部的分支内扎萨克部中也有此姓,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郭氏、高氏。

  ⑵蒙古族郭尔罗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郭氏,早期见于元朝时期福建的泉州和惠安等地。

  据1967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发现的“惠(惠安县)白奇(白奇乡)晋(晋江县)坡庭(法石乡内)郭氏世祖坟茔”中的波斯文所记,该墓的主人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即郭氏先祖郭广德。今福建泉州和惠安白奇乡万余名回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氏回族,多为郭广德之子郭子洪、郭仲远的后裔。

  郭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黑水郭姓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黑水郭姓1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

旗姓》记载:

  满族郭珲氏,亦称古勒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满语为Gohun Hala,汉义“钩子”,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郭佳氏,满语为Gogiya Hala,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郭勒本氏,亦称郭尔本氏,满语为Golbon Hala,汉义“衣架”,世居黑龙江郭洛果多(今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郭啰啰氏,满语为Gorolo Hala,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俄国学者史禄国考察认为,这个姓是满语“钩”、“躬身”或“放纵”的意思。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国氏等。

  满族郭齐里氏,亦称柯齐礼氏、科奇哩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世居辽宁省新宾一带,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郭氏、李氏等。

  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 Hala,世居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陶氏等。

  2.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满族郭武尔氏,满语为Gour Hala,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郭氏、武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达斡尔族郭贝尔氏,亦称郭布尔氏,郭博勒氏,以地为氏,属于达斡尔族著姓之一,世居郭博勒阿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bei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郭氏。

  ⑵达斡尔族阿噜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 Hala。请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鄂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锡伯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葛氏等。

  ⑵锡伯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嫩河(今黑龙江讷河)、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顾氏、高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朝鲜族郭氏,出自宋朝时期的郭祥,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高丽玄宗执政时期,1024年),避辽、宋两国之战乱迁居朝鲜半岛清州郡定居,即今韩国忠清北道的清州市,此后在韩国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称清州本贯郭氏。

  另外,还有一宋朝时期的郭镜,他在宋真宗赵恒宣和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六年(高丽仁宗王楷执政时期,1122~1146年在位),避金、宋两国之战乱迁居到朝鲜半岛玄风郡,即今朝鲜密阳市玄风县,此后在朝鲜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称玄风本贯郭氏。

  得姓始祖:郭支、姬仲、姬叔。

各支始祖

  郭子仪:唐相国尚文尉中书今封汾阳王氏祈国公敬公子也生唐嗣圣十四年丁酉葬建中二年辛本二月 寿八十有五 中武陪葬建陵在今甘肃庆阳府合水县至今墓存配享代宗皇帝庙。派妣:朝氏,封劲节夫人。生子八,女七。为汾阳郭氏始祖。

  郭好智:迁湘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地名白石明永乐无年癸未携其子,宜宗公来湘屯居横路桥下之老屋场又云来自庐陵地名塘东查公所録,本宗源流明系安福白石而来葬上湘归厚十二都横踟桥下之大屋场屋后乙山辛向。为上湘石屋冲郭氏始祖。

迁徙分布

  1.迁徒:⑴春秋战国时期:

郭姓石寨马山郭氏源流考

  从郭氏的起源来看,郭氏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

郭姓石寨马山郭氏源流考虢”国。它们

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wěi)”。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氏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的郭氏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⑵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他们在饱尝流亡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政治,或穷经皓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着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氏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最大。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山西介休),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源于太原。郭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⑶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权迭立,豪强群起。尤其是郭氏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被迫离开故土,避乱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氏族人在内。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骚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这次过江的中原郭氏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⑷隋、唐时期:隋唐年间,郭氏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氏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氏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氏的始祖。

  公元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氏人。

  ⑸迁入香港:

  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氏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朝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郭子仪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

郭子仪南头

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着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香港新界有郭氏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区也遍布郭氏人的足迹,香港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香港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氏人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还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⑹迁入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台湾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台湾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⑺迁徙海外: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朝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氏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氏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如大企业家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2.分布:

  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郭氏渐渐地从山西、陕西、河南的开基地向外播迁发展,致使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有郭氏人活动的足迹。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一百个大姓中,郭氏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1760万余,其中尚未包括海外侨胞。占全国人口的11%。

  如今,郭氏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氏约占全国汉族郭氏人口的46%。

  姓氏:郭

  祖宗:姬姓后裔

  分类:系自姬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 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 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 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 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 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 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 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 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 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找到一个本家啊,呵呵。

好像姓郭的没什么名人的。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第三节 郭氏族谱总叙

(宋淳熙元年 1174年)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云:“以亲九族”,圣人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到了)子仪,家声永振,奕叶(累世)生贤)。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

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有郭隗,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

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子仪,生而儇伟,技艺绝伦。和平忠厚,宽以待人。已酉登武举科,历升大宪,累扬休绩。后拥强兵上将,诏书征之,无不即日就道。谗谤不行,恩遇日

隆。任中书令(即宰相。重大政令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帅,入朝为宰相),功盖天下,位极人臣。故史书断曰:千三百六十余年,(郭子仪)一人而已。赞曰:“完名高节(完美英名,高风亮节)。”胡致堂(史学名著《资治通

鉴》著名注家胡三省的号名)曰:汉唐将相所难能者,子仪能之。勋业卓冠一时,精忠光照千古。八子繁衍,遍于天下。江右庐陵吉水(吉安)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谁)非(不是)其苗裔(后代)耶?吾故奉子仪公为鼻祖(始祖)焉。夫子奉子仪公为鼻

祖者,犹孔氏删书,断自唐虞(从尧舜开始断代)之义云耳。当八子挺生,有入而为王朝卿

士者,有出而就侯旬藩封者(不久就封为藩王的)。东西南北,代不乏人。派别支分,聚处

(聚居)为难。苟不联以牒谱,曷以彰本九族之义(何以显示同一根本的郭氏九族的意义呢

)?爰是(因此)谋诸族众(谋议之于同族众人),罔(无)不乐从。愧无作谱之才,敢云

(说)坐视。既为名臣之后,讵(怎)得(能)旁观?倘宗支(宗族支派)不斩(断),宁

(愿)受一字之殊。世泽(祖先恩泽,权位财产等)长灵(长久有灵验),敬敦(诚)九族

之众,因集《世系图》、《名臣表》、内外传,而纂之。庶(几乎)开卷了然,某为某公之

后,某为某公之裔。彰明较著,灿若列星。是则小子(修谱人的谦称)之愿也,是则小子之

志也。至图支条列本末分房及各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所传,俱附于后,兹(现在)不赘

叙。

大宋淳熙元年(1174年)春正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

原木刻版,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刊出)。

第四节 郭氏旧谱序(宋欧阳修撰 1071年)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

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

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

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

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

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

,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

,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

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

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

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

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

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

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

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第五节 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1857年)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

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

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

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

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

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

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

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

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

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第六节 郭氏南谱简介

郭氏自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公(郭)徽至詹事(詹事,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公仲恭,

代居于西谱矣(世代居住在西谱记载之地)。詹事公子,中丞瞿,避黄巢乱,徙金陵(江苏

南京),金陵徙(江西吉安)太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是为南迁。生枢密廷嵩,徙符竹,

生司空洪霸,洪霸生文进,文进生副使(郭)整。后以孙太常(卿,礼部主管官)、集贤(

殿名,文人学士居处)二公,显名于朝,更名冠朝副使,其冠朝始祖,今中丞公子孙绳,绳

处太和万泉县,所居成仁里。迄今,冠朝与符竹荐溪下绎层溪,五族世居。

第七节 郭氏西谱简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郑(陕西

华县)、虞(山西平陆)之间。平王东迁(周平王由西安迁洛阳),夺虢叔之地,与郑武

公、楚庄公起陆浑(本在瓜州即甘肃敦煌一带,汉时始在河南嵩县置陆浑县)之师伐周,责

王灭国,于是平王求郭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属太原郡,故城在山西定襄县境),号曰郭

公。虢谓之(称之为)郭,声之转也(是由于声调变化)。因以为姓。汉有郭序亭,曾孙光

禄大夫(郭)广意,寿州(后汉扬州,隋寿州,地在安徽寿县)有神道碑,广意生冯翊(郡

治在陕西大荔)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阳曲徙冯翊。后魏有同州(陕西大荔)司马郭徽、弟

进徽。司马公生大将军郭荣,郜国公郭弘道生郭广敬。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生隋凉州郭

昶,昶生美原(一作源),(源)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郭)敬之生汾阳

王子仪,转徙华阴(陕西)。自序亭至子仪而居阳曲(山西定襄),由阳曲徙冯翊(陕西大

荔)、华阴,皆陕之西也。此“郭氏西谱”

第八节 汾阳族谱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

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

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下来的郭

氏家谱多达100余种。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有30多种,散落在全国各

地和民间的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都有

关于郭氏的专门记述,为郭氏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

缘凭借。汾阳族谱是郭氏族谱中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族谱。

一、明汾阳(广东潮汕南阳)郭氏族谱序(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世子孙不修

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

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中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

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然郭氏之由胚胎周文王之弟西封于太原,迄乎唐郭子

仪仍封于汾阳,而后以汾阳为郡也。故郭氏之祖,前自兴化莆田仕宦吾潮,秩满不归,卜宅

创业潮阳而居焉。宣省始祖公派下四房:长房居玉浦之溪内;次房分于举练都之铜钵盂;三

房守祖之直浦之竹桥;四房居贵山都之南阳。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

知万殊原于一本。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中有收存谱系

,或详或略,或朽或蛀,如荆璧之遭焚,神剑之沉渊,良可痛哉!予在京师回家省祭,有同

姓之子孙七世孙连兴八世孙希祜等赍旧谱造予蜗庐,恳陈为其重修。予喟然叹曰:“予生于

数百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百载之前,亦已难矣!”噫,山不导不知起自昆仑,水不导不知

来自碣石。固知族属莆田。由知宋之莆田魏塘郭孝子支流余裔,越宋而元,越元而今,遥遥

之萃胄,济济之云祁。既修斯谱,宗族俱载于斯,昭穆备列于斯,亲疏之分明矣,缌功之服

别矣。视万人由一身,敬祖宗于千古。山墓之所疆界之,业列记上祖,事实之中难尽纪录。

故谚有之曰:“未有潮阳,先有何郭。”讵不信欤?视彼他族,大有径庭矣。予之管见,才

学疏浅,固辞弗获,遂书以为郭门儿孙代代之所鉴云。

永乐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同邑儒士出身除翰林院检讨郭张善撰。

二、汾阳再序(1485年 成化21年)

水之千流万派本乎一源,木之千枝万叶本乎一根,人之子子孙孙原乎一祖。夫水之不

本乎源,知何处而来?木之不本乎根,知何树而萌?人之不原乎祖,知何族而出?盖人生堪

舆间而黍为三才者,岂可不重其本乎?然人之姓氏何?姓统其祖考之所出,氏别其子孙之所

由分。

粤今而观郭氏之姓萌自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故以郭为氏,而郡纪太原焉。其后

支流余裔之远宦游多方,星居四海,不可胜纪。逮唐之郭子仪子孙繁多,贵显朝廷而封为汾

阳王,而子孙复以汾阳为郡也。自唐迄今流传不泯焉。

然考郭之鼻祖甫由兴化莆田列仕来潮,秩满不归,观潮阳山水之钟灵,地土之膏腴,

爰相直浦竹桥创业而居,为食墨焉。故有一房卜筑直浦之溪内;二房分居举练之铜钵湖;三

房守祖直浦之竹桥;四房另居贵山之南阳。有子孙蛰蛰之盛,不可以一二计,是乃远茂族

也。

始祖致政三一公中兴于宋,积累之多,绩业之盛,继继承承列于数世修谱牒。逮元末

群雄角逐之秋,四方鼎沸之际,谱系罹其兵燹,遂失其传焉。呜呼惜哉!近年以来七世公连

兴暨八世公希祜等请于同邑翰林院检讨郭张善重旧谱而润色之。今有九世孙伯刚思其后裔

未修,会族侄宏昭等为增进焉。庶见本末详明,长幼叙于斯,贤否纪于斯,生死载于斯,孰

为父子,孰为伯叔,孰为兄弟,孰为堂从,井井然其有条,秩秩焉其不紊。父祖以上,上有

冠冕蝉联者,有编为什长者,有举为耆英者,有怀才抱德者,有随业耕隐者,济济焉!彬彬

焉!

观夫南山之上致政公之石坟,安厝蛇山之首而与龟山相会,樟翁郁,柏桧阴森,乃知

丘陵四围之所在也。游中郊之下犹知竹逸公祭享之所需也。所以尊祖敬宗尤见端本澄源,人

伦以之而美,风俗以之而厚,岂曰小补云吁!掬泉而寻脉,摘果而思枝,正予所谓水源木本

之由,岂不重于祖乎?予之才谫能薄不敢敷张,依旧谱缵新以增之,可为郭门子子孙孙永为

矜式云。尔岁

成化二十一年(1485)岁次乙巳八月朔旦揭阳后学儒士余文升恭肃敬书

三、续修汾阳(广东潮汕南阳)谱序(正德五年 1510年)

粤稽郭氏宗谱,肇自后稷,其来远矣。迄今有唐郭令公者,佐唐中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封于汾阳,则汾阳之郡基于此矣。厥后嵩公自光州固始迁于福建福州长

乐建立祠堂,奉郭令公香火,乃入闽之始祖也。裔是以后始迁仙游碧溪,继迁莆田巍塘。时

有义重公客钱塘,闻母丧,跣足二千里,昼夜哭不绝声,及抵家就壶山下聚土为坟。甘露下

降,白鸟驯集,时蒙朝廷诏立祠堂华表双阙旌异。侄浩公出仕于广,秩满不归。时相竹桥胜

概,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山有秀丽之休,绿水有潆洄之美,遂筑室而居焉。公生四子:长

房居直浦之溪内;次房居举练之铜钵湖;三房守居祖业之竹桥;四房分居贵山之南阳。历代

以来,子孙蕃衍,家道富饶,方兴而未艾也。近日从莆来潮到南阳相访,留宿数日。宗叔文

德文彬顾谓余曰:“吾家宗谱昔经元兵煨烬之余首末无存。闻子世居莆田巍塘,知之必精,

愿子为我修之。”于是惟命是从。只因旧谱而增益之,或求之于长房二房,或求之于三房四

房。某讳某字,无所不稽;某娶某行,靡所不录。由是本末详明,始终俱备,如水千流万派

本乎一源,木之千叶万枝本乎一根,使后之为子孙者得以睹其本而知其末,探其始而知其终

,未必无小补云。

有诗为赠:

入闽广东隔疆场,千里远来水陆长。昔究令公肇固始,今稽宪长出莆阳。一庚一咏诗千首,

半醉半醒酒满觞。寄语儿孙须广学,高攀月桂姓名香。

正德五年腊月望日福建兴化莆田巍塘宗侄郭子美顿首拜书

四、郭氏复修谱序(1762年)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

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

乃文王之弟,武王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 “虢”即“郭

”。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

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

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名人,如曰

隗、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

者,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妆文武之将坠,振微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太原介

林人也。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

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

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

,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粤稽汾阳王至七世在徽,谪守庐陵(吉安),困家邑之望云

门。八世广国公晖,始徙邑之麻冈。适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十五世弥劭祖,自麻冈率子姓昆

弟徙湖南,原非一处。或居邵阳,或居湘乡,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新化

,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

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

焉。余生也晚,夙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

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

之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

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夫是为序。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注:

周太王即古公澶父,生太伯、虞仲、季历(王季);季历生姬昌(周文王)、虢仲、虢叔;

文王生武王姬发、周公姬旦。

郭子仪(697-781,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至唐德宗李适(音瓜)建中二年,享年84岁),

生于唐中宗朝、玄宗朝之说,都不确切。华州郑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将军使兼

九原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

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

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土蕃攻唐,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番。德宗即位,尊为尚父

,罢兵权。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年木刻本。长约一尺

三寸,宽约九寸,厚约寸余。脚边蛀损,左下角每页约缺七字。抄稿二百七十页,共约七万

字。每页中缝小字注明《汾阳郭氏族谱》,某地某公世系;开基某公均有竖排大字,每房、

派或旁派均有横眉大字。

五、汾阳郭氏族谱序(1771年)

切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今古之政治泯;传家无谱,则前后之世系莫考。

溯郭姓所由来,肇自轩辕(黄帝),始于帝 (高辛氏),乃后稷(周朝祖先)之裔,虢叔

之云仍(后代)也。盖太王(周朝先王)生季历,历生(周文王,姬姓)昌、虢仲、虢叔,

至武王(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克纣称王,国号周,封同姓仲于古虢城(宝鸡)东,叔于

古虢城西。再传至书,始赐姓郭。越百世而轶起者,继自子仪,先居太原,有功于唐,封王

于汾(忠武王)。夫汾水出自太原,后世之以汾阳名郡者,实始于此。子仪生八子,皆位列

朝班。由周、汉、晋、唐及宋、元、明间,豪杰叠出。食爵在朝者,难以枚举。自在徽,由

汾阳迁居金陵,为吉州刺史(江西),遂居吉之地。后,子蛑卜居(江西)庐陵麻冈,为一

世之祖。迨(音代,到)十五世孙,南宋弥劭任岳府尹(岳阳知府),于丙戌宋孝宗年间,

自麻冈徙新化(汉长沙国益阳县,清时隶属湖南宝庆汉零陵郡、唐邵阳郡),卜居南门青石

街,开井为记。而(劭)子千一公居石坳而续翔;千二公居梅树 而续清;千三公则徙居(

广西)桂林;千四公居珂溪而续海(珂溪在汀西土家苗族州);千五公居三尖峰续晚。至今

郭家井,芬芳人口,且祠堂灿列。翔、清、海、晚四大房,每年轮流礼祭。今谱告竣,条分

缕悉,班次井然,无非令后人开卷一览本末,皎若日星。宗功祖德,支派了如指掌。从此百

十万伟世不啻(音赤,只也)今日也。其后子孙有贤智,起而复修者,庶(音树,差不多)

不忘仁人孝子之意焉。今四大房同心修谱,因此备书用。是为序。

时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1771)仲冬(11)月吉旦(吉日)重刊。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自称郭子仪公44代孙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

年木刻本。

第九节 电视片《郭氏与汾阳王》解说词

这茫茫一片承载着母亲河黄河的丰厚的黄土地,深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是我们炎黄子

孙的老家。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家庭里,有一支至今仍繁衍生息、香火不绝的名门

望族郭氏。

做为黄河的子女河,汾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许多古老的姓

氏,郭氏就在这里起源。据史载,郭氏本出周天子的本家姬姓。还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武

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后来,平王东迁时,又封虢叔裔孙序于太原。虢即郭,声之转也

,号曰郭公,此后因以为姓,至今已有三千多个春秋。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虢”字也许已成了天书上的一个符号,然而,对于郭氏后裔们来

说,它的份量又是那样的重!因为今天郭氏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始祖地里孕育出来的。

僖公二年夏,晋献公先灭掉了虢、虞,之后便迁其民于汾州。《太平寰宇记》载:“虞、虢

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如今,当年被迁而来的虢、虞后裔仍

然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虢叔是郭氏开宗立姓的始祖。今天汾阳的虢城则是虢叔正宗后裔的

聚居之地。太原是郭氏的得姓之地,汾阳则是郭氏的根之所在。

自从郭氏得了姓,于是便有了一代又一代姓郭的儿孙后代,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后

汉大司农郭全,东汉名士、虢叔四十二世孙郭林宗都是郭氏的骄傲和荣光。当郭氏传至五十

三代时,诞生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巨人,功高德昭,声名显赫,在郭氏家族史上谱写了最辉煌

灿烂的篇章!这个被史学界称为“功盖天下”的一代名将虽生在陕西华州,可他却是个地道

的太原人,只不过在北周时他的祖先郭进被派到华州做官而使他生在异地罢了。子仪公始以

武举甲等补左卫长史,累迁至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赐爵汾阳郡王。

古人曾这样赞叹道,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30年,历时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四帝,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德泽后世,恩被汾阳……

天保末年,郭子仪率朔方军进军河东,收复云中(大同)、马邑(朔州),大败安禄山,为

平息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如今人们都知道郭子仪一生中这段最精采的华章,而对郭

子仪在汾阳的那段堪称绝唱的岁月却知之不多。公元763年,一场由子仪公的一个叫仆固怀

恩的部将发起的兵变震撼了还没有从“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中喘过气来的李唐王朝。于是

,历史又安排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将,回到曾经诞生了郭氏始祖的三晋大地,平息叛乱。

现在看来,当时的唐代宗还算得是精明之主。他在召见郭子仪时由衷地喟叹道朕闻朔方将士

思念令公若枯苗盼露,平叛汾州非君莫属也!

果然,汾阳王恩威如山,叛军弃城逃窜,不见刀光剑影,唐室转危为安……

当年,免受战乱之害的汾州人早已化做泥土,然而,昔日子仪公的点将台、跑马坪、营盘、

马槽……至今仍依稀可辨。假如这些残留的史迹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今天的人们,没有当

时的郭子仪,也可能汾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不复存在了。

此后,汾阳王屯兵汾州、河中一带。他率领将士躬耕陇亩,使汾州 “野无旷土 ,军有余粮

”,被誉为“腹地长城”。于是,这块土地、这方百姓把这位爱民如子的汾阳郡王又敬奉为

“一方之神”!

伴随着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沉重脚步,85岁的汾阳王于公元781年溘然仙逝,辞别了他为之倾

心的汾阳乡亲父老,离开了那个他至死也不放心的李唐王朝。当时,噩耗传来,德宗五脏俱

裂,悲痛欲绝,下令停朝五日,亲自为之出殡,哭送安福门外,并赠谥号忠武,特许墓丘破

一品例增高一丈,与代宗帝陪葬建陵,其身价之高可谓空前绝后!

一生清高孤傲的诗仙李白,在权贵面前从不低头折腰,然而,对汾阳王的丰功大业,却仰慕

得五体投地:

忠武英声震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半壁宫花歌晏罢,

满床牙笏肃朝归。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仍(原字左为“示”旁)拜锁闱。

正如李白诗中赞叹的,子仪公的八男七婿都是郭氏家族的精英门弟,多封公袭侯,出相入

将。其中,长子郭曜、六子郭暧、七子郭曙居汾阳。曾为唐王乘龙快婿的六子郭暧,因其妻

升平公主不为子仪公拜寿而引发的一场皇室姻亲的家庭纠纷,被后人编成戏文《打金枝》,

又名《满床笏》,至今仍有晋剧、川剧、粤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剧种在各地广为上演,传

为佳话。

今天,天涯海角究竟有多少郭氏后裔,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然而,当郭氏的子孙们在寻根时

,世界一下子似乎又变得小了起来,人们都会惊讶地发现某种类似聚光的一致性:郭氏的始

迁姐是子仪公,始迁祖地就是如今的汾阳县![郭氏迁移图标]

由于战乱、饥荒、和做官定居等原因,始于子仪公的郭氏迁徒经历

《郭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

宗族

叔伯

),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

人文

,开自

姬周

。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

分土

,见并于晋,然

明德

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

虢国

春秋

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

德行

后代

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

燕国

,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

昭王

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

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

木刻版

《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

读书人家

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

家谱

。作为

民间文化

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

禁书

,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

有的人

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

国史

,县有

县志

,家有家谱。留下

笔墨

,以供

后人

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

乡村文化

,亦随

中华文化

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

郭氏族谱

》、

民国

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

来历

、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中华民族

兴衰

历程

,也记叙了一些郭氏

家族文化

,涉及忠国治家

之道

文史

武略

等,如:蔡邑撰《郭有道

碑文

》、郭英《论决重修疏》、郭

郭氏的来源是什么?

郭氏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郭氏始祖夏王朝时期有大夫郭支,夏末商初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