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姓的迁徙分布
查氏流传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已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迁情况,各姓氏书均未有明确记载,使我们很难全面把握其繁衍播迁的历史轨迹。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一些资料表明,查姓从春秋受姓至两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长期籍居于今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而且繁衍兴旺,人口众多。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五代时,查文徽有南唐军事支柱之称,后随南唐降宋太祖赵匡胤,居歙州休宁(今属安徽)。其孙查道致仕后举家迁海陵(今江苏泰州),成为海陵望族。南宋时,海陵成为金国与南宋王朝金戈铁马的交锋处,一部分查姓人迁居长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代金而起的元军大举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华中、华东战火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逃亡于华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查姓迁居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各国。清以后,查姓在全国分布之地进一步扩大,西北、东北一带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有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几乎分布全国各地。根据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谱》所载,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据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谱》的世次,可能与其它处查氏家谱世次不尽相同)为线索,描绘一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大块集居地查姓人的迁徙路线。这些资料,有的在宗谱世系图中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分载于宗谱的《迁徙目录》、《旧谱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关资料中搜寻并得到了相应证实的。
一世查延至四世查信居隶济阳的查邑,属鲁国,今山东境内。详址待考。
五世胥臣至八世胥童居晋(均为官于晋。胥臣得尝地于先茅,即今之山西翼城一带;谱载胥童封居原邑)。
十二世查何居齐东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十三世查中居涿鹿郡(今河北涿县)。
弟查义迁居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
弟查仁迁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
二一世 查忠居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二九世查椿龄自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市)迁九江箬庐源(今属江西九江县)。
三十世查义宏自九江迁兖州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市)。
三六世查彦昭由济宁州迁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市)。
三七世 查义祖由高邮迁歙州篁墩(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东北、新安江北岸,属屯光镇。古为歙县西水陆交通枢纽),为查姓新安统嗣祖。
三八世查社宇由歙州徙居丹阳。
三九世查仪(字文杰,一说仲义)由歙州(一说自丹阳)迁居九江。
八十一世 查少林(字文春)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弟查伟(字文熙)为官致仕后迁宣城之泾县九都震山,为今安徽泾县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仪、伟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一个大分支。下面记述的是查仪一支:
四一世查存义由九江迁安徽宣城。
四四世查瑛因黄巢之乱由宣城迁隐安徽歙州篁墩。
四五世查师诣、查师让、查师诩(谱称“三师”)兄弟异籍,后发展为多处查姓始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师”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二个大分支,现分支叙述:
查师诣一支
四五世查师诣居歙州。
四六世查宗儒,又名昌。迁安徽休宁,为休宁查姓始迁祖。
四七世查文徽居安徽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亦有谱载仍居安徽休宁。其殁后谥宣国公,据推测前种说法也许要准确些。悬疑待考)。
弟查文征由安徽休宁迁江西婺源,为婺源始迁查姓祖(谱载其墓在婺源查公山)。
弟查文彬由安徽休宁迁浙江杭州钱塘县,为钱塘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文”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三个大分支。
四九世查道(文徽孙)致仕后迁居海陵(今江苏泰州),为泰州查姓始迁祖。
查永之(查道子)自休宁迁婺源凤山(出继查文征系查甄为嗣)。
查庆之迁江陵再迁泰州。
五二世查铨(查元方五世孙)由安徽休宁迁江西浮梁桂溪。后裔六二世查立可携子敬三、敬四由浮梁逾大江迁安庆府思常河。
查敬四迁池州铜陵。
查敬三有六子称“六兴”又分别异籍:
查兴一由思常河迁安徽怀宁县霍家山,为霍家山、海螺山、查家湾查姓始迁祖。
查兴二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县青龙岗,为太湖小安山、望江凉泉佩山查姓始迁祖。
查兴三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湖口,为小湖河、罗陂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四由思常河迁安徽宿松城西,为黑羊河、大塘角、大湖查家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五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池,为太湖查家桥、潜山界牌石查姓始迁祖。
查兴六由思常河迁安徽潜山县(存疑)。
五十二世查实浣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岁,因避金兵由安徽休宁经婺源迁豫之分宁(今江西修水)崇乡担粮坑,为今修水查姓始迁祖。
查元常又名九万于南宋期间迁安徽黟县,为黟县查姓始迁祖。
查宗炜由太湖迁安徽望江县。
查延信由浮梁迁安徽太湖花园罗坡阪。
查文徽裔五七世有多人从安徽迁江西鄱阳,而且不在一地。如:
查洵迁古田、查湘迁角山前、查泽迁棼湖、查中迁怀仁乡大塔村、查庸迁北珠湖。
查谷迁居浮梁桂溪。
查河迁饶城(今鄱阳、故饶州)后山。
查几迁饶城酒坊前。
查云龙、查应辰由婺源凤山迁江阴、无锡二县。
查以愚从婺源凤山迁江阴。
查大武从海宁迁杭州。
查志立从海宁迁杭州府石亭。
查六三由婺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里由婺源凤山迁岩前。
查顺兴(翼之裔)迁庐江岫山口,为庐江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发解(元修裔)元朝末年由江西婺源岩前迁往安徽安庆枞阳白梅乡(古称桐城白云山),为白云山查姓始迁祖。
查国正由白云乡迁潜山县。
查应聘由白云乡迁夏堂。
查学圃由白云乡迁无为州。
查安祥由凤山迁陀口。
查必达(元修裔)由婺源迁建德九都塔前查村。
六二世查万八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浠水白石山,为浠水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佛使(万七孙)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查家山,为蕲春查姓始迁祖。
六五世查瑜(查文征十八世孙)由江西婺源迁浙江海宁袁花里龙山查家桥,为海宁查姓始迁祖。
六六世查 明洪武间由常熟迁横林,为始迁祖。其六世孙查钦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查家湾。
查承禄曾祖自婺源县迁江阴,承禄于元代始居华墅,其后裔今居江阴华墅查徐巷、瓠岱桥、北漍九曲桥、屺山查家岩等处,尊查承禄为始迁祖。
查师让一支:
查师让为李克用(856-908,唐末将领,沙陀部人。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尊他为太祖)副将,随主由歙州迁入甘陕边外吐番哈里(一说北燕三韩等处,今址不详),其后代繁衍情况当代未见记载。
查师诩一支:
四五世查师诩因柳彦章焚荡之乱由歙州迁江西星子龙安里号查家市,为星子查姓始迁祖。
四八世查光干有子孙由星子迁江西湖口县、河南光州、安徽宿松。
查光灿由星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光懿由星子迁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鲁城。
查光伟居宁县石岐。
查喜太从星子西保迁吴城(今属江西永修县)。
查桂由星子龙安迁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县)甘泉乡。
查永受从德化迁套口。
查学龙由套口游士居湖口。
查井泥由星子石溪迁广东省。
查云庆(查光懿之子)由星子龙安迁建昌县鲁城上下塘、赤岸松。
查润一从建昌鲁城迁山西源。
查琛从山西源迁高通山下。
四九世查政化(查光济长子)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查家道,为今三汊港查家
道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世佐、查贤特由都昌查家道迁余干县三塘。
查贤绪由都昌查家道迁德兴县。
查广继与子查贤山、查贤海由都昌查家道迁安庆府太湖县。
查贤安与子查秀国、查秀治由都昌查家道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
查秀琴、查秀瑟、查秀笙由都昌查家道迁安仁县(今湖南省东南)。
查应覩由安仁县迁江西余干县牛头源。
查秀富、查秀贵由都昌查家道迁东乡县招贤源。
查应发由东乡县迁铅山县吴方。
查应文由殿前迁东乡县润溪樟树杨村。
查孟江裔查玉章、查玉高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四十里街。
查孟禄裔查仲贵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湖口县。
查榆裔查玉虎由打柱阪迁湖口县中团坊。
查金玉、查玉华、查玉龙、查天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十三都鸣山(今银宝湖乡)。
查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六十里。
查广烈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德兴县城皇庙边石岭上。
查昌、查永安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马鞍山。
查振桂由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上田西湾。
查振有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樟树滩。
查振夫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浮梁县王港。
查秉和、查秉明由都昌查家道迁鄱阳县军民水库。
五五世查思(光济次子查政安之七世孙),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横塘阪,为今
万户、西源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文四由江西都昌九都横塘阪(今万户)查家迁鄱阳县背。
查能一自都昌万户查家迁鄱阳县山龙阪。
查祖德自万户大埠头查家迁鄱阳县湖田港。
查春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十四都田阪。
查显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九都九墩。
查春吕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鄱阳县北湖徐家。
六一世查存畊(光举之子查正奇之十四世孙),由星子迁都昌查家阪,为都
昌阳峰查姓始迁祖。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三十九世祖查仪的后裔。其弟查伟后裔也播迁极广,例
如:查伯遂(查永馏三子)于明嘉靖年间由安徽泾县查济迁铜陵查家圩,为铜陵查氏始迁祖。
还有许多祖系暂不明确的播迁者,例如:
查三(号鼎立)于明朝洪武八年因军功升职总旗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今抚州市南城县)十四都迁福建泉州市德化县雷峰镇蕉溪(曾中转郡城西畔下菜园),为蕉溪查姓始迁祖。元末奉政府移民政策,山西洪洞县有查姓移民迁入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
查氏流传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已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迁情况,各姓氏书均未有明确记载,使我们很难全面把握其繁衍播迁的历史轨迹。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一些资料表明,查姓从春秋受姓至两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长期籍居于今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而且繁衍兴旺,人口众多。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五代时,查文徽有南唐军事支柱之称,后随南唐降宋太祖赵匡胤,居歙州休宁(今属安徽)。其孙查道致仕后举家迁海陵(今江苏泰州),成为海陵望族。南宋时,海陵成为金国与南宋王朝金戈铁马的交锋处,一部分查姓人迁居长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代金而起的元军大举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华中、华东战火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逃亡于华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查姓迁居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各国。清以后,查姓在全国分布之地进一步扩大,西北、东北一带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有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几乎分布全国各地。根据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谱》所载,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据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谱》的世次,可能与其它处查氏家谱世次不尽相同)为线索,描绘一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大块集居地查姓人的迁徙路线。这些资料,有的在宗谱世系图中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分载于宗谱的《迁徙目录》、《旧谱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关资料中搜寻并得到了相应证实的。
一世查延至四世查信居隶济阳的查邑,属鲁国,今山东境内。详址待考。
五世胥臣至八世胥童居晋(均为官于晋。胥臣得尝地于先茅,即今之山西翼城一带;谱载胥童封居原邑)。
十二世查何居齐东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十三世查中居涿鹿郡(今河北涿县)。
弟查义迁居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
弟查仁迁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
二一世 查忠居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二九世查椿龄自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市)迁九江箬庐源(今属江西九江县)。
三十世查义宏自九江迁兖州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市)。
三六世查彦昭由济宁州迁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市)。
三七世 查义祖由高邮迁歙州篁墩(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东北、新安江北岸,属屯光镇。古为歙县西水陆交通枢纽),为查姓新安统嗣祖。
三八世查社宇由歙州徙居丹阳。
三九世查仪(字文杰,一说仲义)由歙州(一说自丹阳)迁居九江。
八十一世 查少林(字文春)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弟查伟(字文熙)为官致仕后迁宣城之泾县九都震山,为今安徽泾县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仪、伟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一个大分支。下面记述的是查仪一支:
四一世查存义由九江迁安徽宣城。
四四世查瑛因黄巢之乱由宣城迁隐安徽歙州篁墩。
四五世查师诣、查师让、查师诩(谱称“三师”)兄弟异籍,后发展为多处查姓始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师”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二个大分支,现分支叙述:
查师诣一支
四五世查师诣居歙州。
四六世查宗儒,又名昌。迁安徽休宁,为休宁查姓始迁祖。
四七世查文徽居安徽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亦有谱载仍居安徽休宁。其殁后谥宣国公,据推测前种说法也许要准确些。悬疑待考)。
弟查文征由安徽休宁迁江西婺源,为婺源始迁查姓祖(谱载其墓在婺源查公山)。
弟查文彬由安徽休宁迁浙江杭州钱塘县,为钱塘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文”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三个大分支。
四九世查道(文徽孙)致仕后迁居海陵(今江苏泰州),为泰州查姓始迁祖。
查永之(查道子)自休宁迁婺源凤山(出继查文征系查甄为嗣)。
查庆之迁江陵再迁泰州。
五二世查铨(查元方五世孙)由安徽休宁迁江西浮梁桂溪。后裔六二世查立可携子敬三、敬四由浮梁逾大江迁安庆府思常河。
查敬四迁池州铜陵。
查敬三有六子称“六兴”又分别异籍:
查兴一由思常河迁安徽怀宁县霍家山,为霍家山、海螺山、查家湾查姓始迁祖。
查兴二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县青龙岗,为太湖小安山、望江凉泉佩山查姓始迁祖。
查兴三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湖口,为小湖河、罗陂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四由思常河迁安徽宿松城西,为黑羊河、大塘角、大湖查家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五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池,为太湖查家桥、潜山界牌石查姓始迁祖。
查兴六由思常河迁安徽潜山县(存疑)。
五十二世查实浣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岁,因避金兵由安徽休宁经婺源迁豫之分宁(今江西修水)崇乡担粮坑,为今修水查姓始迁祖。
查元常又名九万于南宋期间迁安徽黟县,为黟县查姓始迁祖。
查宗炜由太湖迁安徽望江县。
查延信由浮梁迁安徽太湖花园罗坡阪。
查文徽裔五七世有多人从安徽迁江西鄱阳,而且不在一地。如:
查洵迁古田、查湘迁角山前、查泽迁棼湖、查中迁怀仁乡大塔村、查庸迁北珠湖。
查谷迁居浮梁桂溪。
查河迁饶城(今鄱阳、故饶州)后山。
查几迁饶城酒坊前。
查云龙、查应辰由婺源凤山迁江阴、无锡二县。
查以愚从婺源凤山迁江阴。
查大武从海宁迁杭州。
查志立从海宁迁杭州府石亭。
查六三由婺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里由婺源凤山迁岩前。
查顺兴(翼之裔)迁庐江岫山口,为庐江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发解(元修裔)元朝末年由江西婺源岩前迁往安徽安庆枞阳白梅乡(古称桐城白云山),为白云山查姓始迁祖。
查国正由白云乡迁潜山县。
查应聘由白云乡迁夏堂。
查学圃由白云乡迁无为州。
查安祥由凤山迁陀口。
查必达(元修裔)由婺源迁建德九都塔前查村。
六二世查万八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浠水白石山,为浠水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佛使(万七孙)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查家山,为蕲春查姓始迁祖。
六五世查瑜(查文征十八世孙)由江西婺源迁浙江海宁袁花里龙山查家桥,为海宁查姓始迁祖。
六六世查 明洪武间由常熟迁横林,为始迁祖。其六世孙查钦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查家湾。
查承禄曾祖自婺源县迁江阴,承禄于元代始居华墅,其后裔今居江阴华墅查徐巷、瓠岱桥、北漍九曲桥、屺山查家岩等处,尊查承禄为始迁祖。
查师让一支:
查师让为李克用(856-908,唐末将领,沙陀部人。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尊他为太祖)副将,随主由歙州迁入甘陕边外吐番哈里(一说北燕三韩等处,今址不详),其后代繁衍情况当代未见记载。
查师诩一支:
四五世查师诩因柳彦章焚荡之乱由歙州迁江西星子龙安里号查家市,为星子查姓始迁祖。
四八世查光干有子孙由星子迁江西湖口县、河南光州、安徽宿松。
查光灿由星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光懿由星子迁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鲁城。
查光伟居宁县石岐。
查喜太从星子西保迁吴城(今属江西永修县)。
查桂由星子龙安迁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县)甘泉乡。
查永受从德化迁套口。
查学龙由套口游士居湖口。
查井泥由星子石溪迁广东省。
查云庆(查光懿之子)由星子龙安迁建昌县鲁城上下塘、赤岸松。
查润一从建昌鲁城迁山西源。
查琛从山西源迁高通山下。
四九世查政化(查光济长子)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查家道,为今三汊港查家
道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世佐、查贤特由都昌查家道迁余干县三塘。
查贤绪由都昌查家道迁德兴县。
查广继与子查贤山、查贤海由都昌查家道迁安庆府太湖县。
查贤安与子查秀国、查秀治由都昌查家道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
查秀琴、查秀瑟、查秀笙由都昌查家道迁安仁县(今湖南省东南)。
查应覩由安仁县迁江西余干县牛头源。
查秀富、查秀贵由都昌查家道迁东乡县招贤源。
查应发由东乡县迁铅山县吴方。
查应文由殿前迁东乡县润溪樟树杨村。
查孟江裔查玉章、查玉高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四十里街。
查孟禄裔查仲贵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湖口县。
查榆裔查玉虎由打柱阪迁湖口县中团坊。
查金玉、查玉华、查玉龙、查天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十三都鸣山(今银宝湖乡)。
查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六十里。
查广烈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德兴县城皇庙边石岭上。
查昌、查永安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马鞍山。
查振桂由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上田西湾。
查振有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樟树滩。
查振夫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浮梁县王港。
查秉和、查秉明由都昌查家道迁鄱阳县军民水库。
五五世查思(光济次子查政安之七世孙),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横塘阪,为今
万户、西源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文四由江西都昌九都横塘阪(今万户)查家迁鄱阳县背。
查能一自都昌万户查家迁鄱阳县山龙阪。
查祖德自万户大埠头查家迁鄱阳县湖田港。
查春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十四都田阪。
查显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九都九墩。
查春吕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鄱阳县北湖徐家。
六一世查存畊(光举之子查正奇之十四世孙),由星子迁都昌查家阪,为都
昌阳峰查姓始迁祖。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三十九世祖查仪的后裔。其弟查伟后裔也播迁极广,例
如:查伯遂(查永馏三子)于明嘉靖年间由安徽泾县查济迁铜陵查家圩,为铜陵查氏始迁祖。
还有许多祖系暂不明确的播迁者,例如:
查三(号鼎立)于明朝洪武八年因军功升职总旗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今抚州市南城县)十四都迁福建泉州市德化县雷峰镇蕉溪(曾中转郡城西畔下菜园),为蕉溪查姓始迁祖。元末奉政府移民政策,山西洪洞县有查姓移民迁入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
应该是已经分部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我仅仅以当时齐国流传下来的姓氏为例子来解释一下: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一是出自姜氏,炎帝后裔。春秋齐国齐顷公儿子被封于“楂”,后代以封邑作为姓氏,成为“楂姓”,后来去掉“木”字边旁,成为“查姓”。二是出自芈姓。春秋楚国公族大夫封在查邑,后代以邑地名为姓氏。西汉时主要分布在临淄郡,即今山东省临淄区一带。
查氏流传的古老行时,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已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迁情况,各姓氏书均未有明确记载,使我们很难全面把握其繁衍播迁的历史轨迹。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一些资料表明,查姓从春秋受姓至两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长期籍居于今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而且繁衍兴旺,人口众多。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五代时,查文徽有南唐军事支柱之称,后随南唐降宋太祖赵匡胤,居歙州休宁(今属安徽)。其孙查道致仕后举家迁海陵(今江苏泰州),成为海陵望族。南宋时,海陵成为金国与南宋王朝金戈铁马的交锋处,一部分查姓人迁居长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代金而起的元军大举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华中、华东战火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逃亡于华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查姓迁居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各国。清以后,查姓在全国分布之地进一步扩大,西北、东北一带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有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几乎分布全国各地。根据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谱》所载,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据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谱》的世次,可能与其它处查氏家谱世次不尽相同)为线索,描绘一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大块集居地查姓人的迁徙路线。这些资料,有的在宗谱世系图中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分载于宗谱的《迁徙目录》、《旧谱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关资料中搜寻并得到了相应证实的。
一世查延至四世查信居隶济阳的查邑,属鲁国,今山东境内。详址待考。
五世胥臣至八世胥童居晋(均为官于晋。胥臣得尝地于先茅,即今之山西翼城一带;谱载胥童封居原邑)。
十二世查何居齐东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十三世查中居涿鹿郡(今河北涿县)。
弟查义迁居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
弟查仁迁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
二一世 查忠居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二九世查椿龄自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市)迁九江箬庐源(今属江西九江县)。
三十世查义宏自九江迁兖州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市)。
三六世查彦昭由济宁州迁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市)。
三七世 查义祖由高邮迁歙州篁墩(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东北、新安江北岸,属屯光镇。古为歙县西水陆交通枢纽),为查姓新安统嗣祖。
三八世查社宇由歙州徙居丹阳。
三九世查仪(字文杰,一说仲义)由歙州(一说自丹阳)迁居九江。
八十一世 查少林(字文春)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弟查伟(字文熙)为官致仕后迁宣城之泾县九都震山,为今安徽泾县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仪、伟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一个大分支。下面记述的是查仪一支:
四一世查存义由九江迁安徽宣城。
四四世查瑛因黄巢之乱由宣城迁隐安徽歙州篁墩。
四五世查师诣、查师让、查师诩(谱称“三师”)兄弟异籍,后发展为多处查姓始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师”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二个大分支,现分支叙述:
查师诣一支
四五世查师诣居歙州。
四六世查宗儒,又名昌。迁安徽休宁,为休宁查姓始迁祖。
四七世查文徽居安徽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亦有谱载仍居安徽休宁。其殁后谥宣国公,据推测前种说法也许要准确些。悬疑待考)。
弟查文征由安徽休宁迁江西婺源,为婺源始迁查姓祖(谱载其墓在婺源查公山)。
弟查文彬由安徽休宁迁浙江杭州钱塘县,为钱塘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文”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三个大分支。
四九世查道(文徽孙)致仕后迁居海陵(今江苏泰州),为泰州查姓始迁祖。
查永之(查道子)自休宁迁婺源凤山(出继查文征系查甄为嗣)。
查庆之迁江陵再迁泰州。
五二世查铨(查元方五世孙)由安徽休宁迁江西浮梁桂溪。后裔六二世查立可携子敬三、敬四由浮梁逾大江迁安庆府思常河。
查敬四迁池州铜陵。
查敬三有六子称“六兴”又分别异籍:
查兴一由思常河迁安徽怀宁县霍家山,为霍家山、海螺山、查家湾查姓始迁祖。
查兴二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县青龙岗,为太湖小安山、望江凉泉佩山查姓始迁祖。
查兴三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湖口,为小湖河、罗陂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四由思常河迁安徽宿松城西,为黑羊河、大塘角、大湖查家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五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池,为太湖查家桥、潜山界牌石查姓始迁祖。
查兴六由思常河迁安徽潜山县(存疑)。
五十二世查实浣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岁,因避金兵由安徽休宁经婺源迁豫之分宁(今江西修水)崇乡担粮坑,为今修水查姓始迁祖。
查元常又名九万于南宋期间迁安徽黟县,为黟县查姓始迁祖。
查宗炜由太湖迁安徽望江县。
查延信由浮梁迁安徽太湖花园罗坡阪。
查文徽裔五七世有多人从安徽迁江西鄱阳,而且不在一地。如:
查洵迁古田、查湘迁角山前、查泽迁棼湖、查中迁怀仁乡大塔村、查庸迁北珠湖。
查谷迁居浮梁桂溪。
查河迁饶城(今鄱阳、故饶州)后山。
查几迁饶城酒坊前。
查云龙、查应辰由婺源凤山迁江阴、无锡二县。
查以愚从婺源凤山迁江阴。
查大武从海宁迁杭州。
查志立从海宁迁杭州府石亭。
查六三由婺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里由婺源凤山迁岩前。
查顺兴(翼之裔)迁庐江岫山口,为庐江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发解(元修裔)元朝末年由江西婺源岩前迁往安徽安庆枞阳白梅乡(古称桐城白云山),为白云山查姓始迁祖。
查国正由白云乡迁潜山县。
查应聘由白云乡迁夏堂。
查学圃由白云乡迁无为州。
查安祥由凤山迁陀口。
查必达(元修裔)由婺源迁建德九都塔前查村。
六二世查万八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浠水白石山,为浠水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佛使(万七孙)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查家山,为蕲春查姓始迁祖。
六五世查瑜(查文征十八世孙)由江西婺源迁浙江海宁袁花里龙山查家桥,为海宁查姓始迁祖。
六六世查 明洪武间由常熟迁横林,为始迁祖。其六世孙查钦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查家湾。
查承禄曾祖自婺源县迁江阴,承禄于元代始居华墅,其后裔今居江阴华墅查徐巷、瓠岱桥、北漍九曲桥、屺山查家岩等处,尊查承禄为始迁祖。
查师让一支:
查师让为李克用(856-908,唐末将领,沙陀部人。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尊他为太祖)副将,随主由歙州迁入甘陕边外吐番哈里(一说北燕三韩等处,今址不详),其后代繁衍情况当代未见记载。
查师诩一支:
四五世查师诩因柳彦章焚荡之乱由歙州迁江西星子龙安里号查家市,为星子查姓始迁祖。
四八世查光干有子孙由星子迁江西湖口县、河南光州、安徽宿松。
查光灿由星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光懿由星子迁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鲁城。
查光伟居宁县石岐。
查喜太从星子西保迁吴城(今属江西永修县)。
查桂由星子龙安迁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县)甘泉乡。
查永受从德化迁套口。
查学龙由套口游士居湖口。
查井泥由星子石溪迁广东省。
查云庆(查光懿之子)由星子龙安迁建昌县鲁城上下塘、赤岸松。
查润一从建昌鲁城迁山西源。
查琛从山西源迁高通山下。
四九世查政化(查光济长子)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查家道,为今三汊港查家
道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世佐、查贤特由都昌查家道迁余干县三塘。
查贤绪由都昌查家道迁德兴县。
查广继与子查贤山、查贤海由都昌查家道迁安庆府太湖县。
查贤安与子查秀国、查秀治由都昌查家道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
查秀琴、查秀瑟、查秀笙由都昌查家道迁安仁县(今湖南省东南)。
查应覩由安仁县迁江西余干县牛头源。
查秀富、查秀贵由都昌查家道迁东乡县招贤源。
查应发由东乡县迁铅山县吴方。
查应文由殿前迁东乡县润溪樟树杨村。
查孟江裔查玉章、查玉高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四十里街。
查孟禄裔查仲贵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湖口县。
查榆裔查玉虎由打柱阪迁湖口县中团坊。
查金玉、查玉华、查玉龙、查天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十三都鸣山(今银宝湖乡)。
查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六十里。
查广烈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德兴县城皇庙边石岭上。
查昌、查永安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马鞍山。
查振桂由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上田西湾。
查振有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樟树滩。
查振夫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浮梁县王港。
查秉和、查秉明由都昌查家道迁鄱阳县军民水库。
五五世查思(光济次子查政安之七世孙),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横塘阪,为今
万户、西源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文四由江西都昌九都横塘阪(今万户)查家迁鄱阳县背。
查能一自都昌万户查家迁鄱阳县山龙阪。
查祖德自万户大埠头查家迁鄱阳县湖田港。
查春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十四都田阪。
查显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九都九墩。
查春吕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鄱阳县北湖徐家。
六一世查存畊(光举之子查正奇之十四世孙),由星子迁都昌查家阪,为都
昌阳峰查姓始迁祖。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三十九世祖查仪的后裔。其弟查伟后裔也播迁极广,例
如:查伯遂(查永馏三子)于明嘉靖年间由安徽泾县查济迁铜陵查家圩,为铜陵查氏始迁祖。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一世冯和(约生卒330-400年)生冯安。
二世冯安(约生卒350-420年)生冯跋,素弗,冯丕,冯弘。
三世冯跋(约生卒370-430年,北燕王位409-430)生冯永和冯翼等一百多个子孙。
三世冯弘(约生卒378-438年,大哥冯跋去世后,弟冯弘接过王位430-436年)生冯崇(投北魏),冯朗(投北魏),冯邈(投北魏),冯业(迁岭南广东古新会,今番禺开基)。
岭南一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冯弘乱世中投高句丽(今朝鲜),公元437年命其子冯业率300多人浮海南投归刘宋王朝,从新会越塘(今鹤山市,沙坪镇)登陆入粤(从南雄入口)留居新会(今番禺),官职化侯新会大守,配妣容氏,墓葬番禺龙城北山,坐北向南,夫妻合冢,遗迹犹存,生冯谊(瑄)和冯书,之后连续七代统治岭南天下,军中大权在手,保护岭南二百几年太平。
二世冯谊公(瑄)(约生于450年)冯业之子,配妣唐氏,生冯融,官职罗洲刺史,墓葬高凉特恩山上(今吴川县境内),夫妻合冢。
三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冯谊公之子,配妣氏,生冯宝和冯贝,官职罗川刺史,墓葬新会飞鹅岭,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箭,石柱,石龟尚存。
四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妣配冼氏,生冯仆和冯阶。官职高凉大守,定居高凉开基祖,与大族冼氏联婚,随开皇十一年,追赠宝公为广洲总管谯国公。陈永定二年,戊寅十二月宝公卒,墓葬高凉怀徳乡十五里凤凰山,墓坐巽向乾兼已亥。配妣冼夫人,号称岭南圣母,寿享84岁,疑似古墓葬于电白或阳春潭水马鞍山。
据明隆和咸丰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记载:南海始祖冯业公到博白元淑公,又名冯圣(胜)支世系,是从北燕皇族乱世中从北迁移到南,从东沿海而来,南海登陆,在广东新会(番禺)定居开基创业并生子,岭南开族始祖冯业公,为一世祖。
一世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南海番禺开基创业,岭南始祖,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谊(瑄),次冯书
二世祖冯谊(瑄)公(约生于458年),罗州刺史,冯业公长子,定居新会,妣氏生冯融
二世叔祖冯书公,冯业次子,吴川刺史,定居新会,妣氏生二子,长子冯球,次子冯伟(北山刺史)
三世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又名园深字渊园号知圃,冯谊公之子,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宝,次冯贝
四世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冯融公之子,授封高凉大守,役化岭南,妣冼氏夫人生二子,长冯仆,次冯价
四世叔祖冯贝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五世祖冯仆公(约生于550年)字惟乙号广伦,冯宝公长子,阳州郡守,加封涯州总管,妣氏生三子,长冯暄(嗣兴),次冯盎,三冯魂
五世叔祖冯价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六世祖冯暄(嗣兴)公(约生于568年),冯仆公长子,妣氏生子冯乐又名灵绍
六世叔祖冯盎公,字明达(生卒约571-646年),冯仆公次子,高州凉徳,继承祖业,袭作越人本部大头领,隋仁寿年间先后出任宋康令,汉阳大守,武徳三年(620年)率军攻破由高法澄等所占据的番禺,苍梧等地,后自称总管,622年举地降唐,后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位至越国公,盎公有子30名
六世叔祖冯魂公(约生于573),冯仆公三子,平定岭表,以功仕韶州总管,后面没内容记载。
七世祖冯乐公又名灵绍,字慈明(约生于586年),冯暄公之子,徽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子琮,次子球
八世祖子琮公(生卒约605-673年)冯乐公长子,移居福建长乐,居住汀州府朱褚街瓦子巷,妣氏生二子,长冯源又名慈让和玄英,次玄雄。
八世叔祖子球公,冯乐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九世祖冯源公又名慈让和玄英(约生于624年),子琮公长子,妣氏生子冯捷号边月
九世叔祖玄雄公,子琮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十世祖冯捷公号边月(约生于643年),冯源公之子,唐代文举,妣氏一配和二配,共生五子元常(约生于663),元淑,元明,元政,元斌
十一世祖元淑(约生于670年),冯捷公次子,妣氏生三子,长始平,次始兴,三始盛(元淑授封始任通判,迁往南洪官功与大兄元常同劳名记列傅)
十二世祖始平公(约生于699),元淑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朝恺,次朝元
十三世祖朝恺公(约生于731年),始平公长子,南唐大将军,生三子,长任君,次任国,三任臣
十四世祖任君公(约生于763年),朝恺公长子,妣氏生锦文
十五世祖锦文公(约生于796年),任君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世英,次世茂。
十六世祖世英公(约生于828),锦文公之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清,次冯宋
十七世祖冯清公(约生于859年),世英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时行,次时政,三时明。
十八世祖时行公(约生于891年),冯清公长子,妣氏生如海
十九世祖如海公(约生于922年),时行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冯奇,次冯己
二十世祖冯己公(约生于954年),如海公次子,移居到广西贵县,冯已坟在贵县雷脚岭,妣氏生二子,长冯檀,次冯享。
二十一世祖冯檀公(约生于986年)冯已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赖,次冯周
二十二世祖冯赖公(约生于1018年),冯檀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博武,次博松,三博庭
二十三世祖傅庭公(约生于1052年),冯赖公三子,妣氏生二子,长孔博,次孔乾。
二十四世祖孔博公(约生于1085年)傅庭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诚,次元淑公又名冯圣(胜)
二十五世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长子,妣蒙氏生博白二子,长法食,次法宋,有说四子,三法琰,四法君(三子和四子后裔不在博白),元淑公为博白冯氏一世祖
一世始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次子,葬于博白城外人民公园登高岭,坭坟。配妣蒙氏,葬于博白县城东郊(今博白人民医院门诊西北边)坭坟,生博白二男:长法食,次法宋
二世伯祖:法食公(约生于1152年)元淑公长子,大约1192年移居白州(现博白),在现在的新兴街冯氏宗祠居住,任白州都吏兼千总,任上卒故。葬柯木乡寨城坡(今柯木中江村寨城坡)。立庚山甲向,砖面坭坟。配妣林氏,生三男:长德明,次德盛,三徳显。葬于柯木镇中江村龙胆窝根岭,立甲山庚向,面前有深潭
二世祖:法宋公(约生于1157年),元淑公次子,随兄和父母约1192年移居广西博白,葬柯木乡寨城坡上今柯木镇中江村寨城坡,立癸丁向。配妣刘氏,生二男:长德通,次德达。葬于柯木镇铁罩岭,砖面恢砂头
三世祖:德通公(约生于1205年),法宋公长子,任三谨堡官员,葬于三谨堡木头山。配妣甘氏,生三男:长兰芳,次芝芳,三茂芳。葬于三谨堡灯心塘
三世叔祖:德达公(约生于1211年),法宋公次子,葬柯木乡高山,穴名狮子滚球。配妣庞氏,生三男:长桂芳,次林芳,三芥芳。葬于柯木乡下坡。其后裔分居禄珠上沙村等地
四世祖:兰芳公(约生于1248年),德通公长子,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后土恢砂头夹火砖碑,配妣王氏(另说陈氏),生二男:长满朝,次满庭。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
四世叔祖:芝芳公(约生于1252年),德通公次子,元末明初任广东南海军务总督以身旬国,迁回葬沙岗岭落路头泥坟,配妣梁氏,生二男:长满春,次满圆。葬于草干岭,坐北向南。后裔分居柯木,江宁,永安凤冲,江正,屯谷大塘部分,大塘狮子头冯子材祖藉地,官垌部分等处
四世叔祖:茂芳公(约生于1254年),德通公三子,葬于柯木圩尾岭砖坟,配妣罗氏,生三子:长满怀,次满容,三满胎,葬西香塘岭鼻上。后裔分居柯木部分,陆川部分等处。
五世祖:满朝公(约生于1296年)兰芳公长子,葬于柯木乡狗瑞岭狗肚窝。配妣庞氏,生三男:长丽峰,次丽山,三丽宏。葬于牛路头路背,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灰沙坟
五世叔祖:满庭公(约生于1300年),兰芳公次子,与父兰芳公创业三谨堡,葬于三战圹牛头岭。配妣张氏,生三男:长丽荣,次丽华,三丽庄。葬于三谨堡坡木头岭上。其后裔今分居外地贵县,平南,兴业,玉林,官垌,屯谷,堂利等处。
六世祖:丽峰公(约生于1334年)满朝公长子,柯木牛路头迁移水鸣镇新和香里弼社屋塘居住。配妣罗氏,生二男:长维甲,次维乙。罗祖婆从老鸦坡迁回与夫仝墓,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大科圹附近尖峯岗上(国师留题地:射赖对射寥,羊角对羊腰,春天牛不到,冬天火冇烧,谁人葬得中,子孙坐王朝,本留题地正落在丽峰公穴,近代最出名后裔有抗法英雄冯子材。后裔分居,水鸣,亚山,凤山,英桥,永安部分,那林部分,浦北部分,合浦,沙河,贵港,平南,兴业,陆川部分,灵山部分,钦州部分,共约现在后裔60000多人
六世叔祖:丽山公(约生1338年),满朝公次子,住柯木乡祖地,葬于柯木乡狗瑞科岭狗头上。配妣包氏,生一男:维荣,葬不详。其后裔分居屯谷,柯木,那林,北流等地
六世叔祖:丽宏公(约生于1340年),满朝公三子,住柯木乡下街坡,葬于圩背岭上,配妣庞氏,生一男:维赋,葬不详。后裔分居那林和永安等地
七世祖:维甲公(约生于1383年 )丽峰公长子,葬水鸣镇新和村委社屋圹附近的高车岗岭头,坐北向南(三岭鼻回合最高处),即宗鸾公白坟左上角处。配妣梁氏,生二男:长宗唐,次宗臣。葬摇平岭坭坟
七世叔祖:维乙公(约生1387年),丽峰公次子,葬于新圩岭,妣黄氏,生二男:宗鸾,宗凤。葬于社屋圹后背岭中段。其后裔分居水鸣镇,小江镇,福旺,寨圩等地
八世祖:宗唐公(约生于1420年),维甲公长子,葬于新和村二级公路旁石桥岭脚上去约150米处,夫妇仝墓,灰沙头坟,坐北向南。生三男:长曰伦,次曰荣,三曰所(过继宗凤叔养),后裔分居水鸣,柯木,屯谷,那林,凤山,英桥,陆川,亚山,永安,官垌,张黄,合浦,沙河,灵山,钦洲等地
八世叔祖:宗臣公(约生于1426年),维甲公次子,葬水鸣高车头岭,坐北向南。配妣陈氏,生五男:长曰驱,次曰迎,三曰谈,四曰崇,五曰丙。葬于频斯岭,坐东向西。其后裔分居水鸣,浪平,双凤等地
九世伯祖:曰伦公(约生于1854年),宗唐公长子,墓葬不详。配妣氏,生四男:万球,万璋,万垂,万惠。葬不详。后裔分居水鸣黎旺,自信圹,亚扶,英桥,那林,利山督,长者地,官垌牛窝背等地
九世祖:曰荣公(约生于1458年)宗唐公次子,葬水鸣新和村委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坟头,坐北向南。配妣庞氏,生一男:万仲。葬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头坟,坐南向北
九世叔祖:曰所公(约生于1462年),宗唐公三子,过继甲岭宗凤叔公养
十世祖:万仲公(约生于1505年),曰荣公之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坐东向西,灰砂头砖碑,配妣林氏,生三男:长雁斌,次以斌,三锡斌。葬于水井径背上约18米处。坐北向南,灰砂头坟
十一世佰祖:雁斌公(约生于1528年),最初移居塘裸,字秉成,万仲公长子,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塘鼻屋背岭距厅屋约200米处,坭坟。其三弟锡斌在前,相距约15米。其二弟以斌公在同一岭脉后面。坟坐北向南178度,立寅申兼丑庚。配妣罗氏,生五男:长子海波(塘裸,大科塘,白坟坡,大屋村,张黄圩尾,合浦闸口,六丰水,新屋村等地),次子海渍(分居亚山镇流耶大坡顶,石岭背等处),三子海深(分居亚山镇流耶今称田旺村金田岗,新屋,长田村等地),四子海池(分居浦北,张黄,灵山等地),五子海浪(分居亚山镇流耶石鹤嘴尔后迁移浦北县张黄镇大平村委冯屋村,陆川冯村,官垌等处),葬于黄泥岗
十一世佰祖:以斌公(约生于1530年),最初移居长地灵青肚后移居甲岭,后来再移居浪马开族,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后岭脉后六合麓上。配妣庞氏,生四男:长海宵,次海宾,三海容,四海宝。葬于浪马油麻地飞鼠岭,后裔分居水鸣浪马,凤山镇等地
十一世祖:锡斌公(锡斌约生于1558年),万仲公三子,守居长地灵青土,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屋后背岭,与其大哥雁斌公相距前面15米左很,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简称留守长地坡的二东房,大房维裔(守居长地),二房维吾(移居东心坡),葬于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泥坟,坐北向南,与曰荣公坟墓前面距离30米左右。后裔分居水鸣镇长地,东心坡,龙凤坡,永安镇贞平,新祥(沙河,合浦,灵山,钦州,陆川失联)等地
十二世祖:维裔公(约生于1607年)修职郎,锡斌公长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水井径背上距离万仲祖婆上面几米,坐北向南,青砖坟头,配妣汤氏,生三男:长子懦琰(守居长地)次子懦瑄(移居黄沙水),三子懦阶(移居龙凤坡)。葬于二电径白灰坟
十二世叔祖:维吾公(约生于1611年),锡斌公次子,葬于佛子岭,辰山向戍兼乾分针,配妣罗氏,生二男:长世茂,次世盛,葬于东心坡屋背岭,坐北他南。后裔居住水鸣东心坡,石梯水(今官垌)石南,英桥,陆川,灵山等地
十三世佰祖:懦琰公(约生于1655),维裔公长子,葬于长地屋头坡,配妣杨氏,生二男:长君庭,次君召,葬水井径对面岭鼻,后裔守居长地灵青土。
十三世祖:懦瑄公(懦瑄约生于1659年),维裔公次子,葬于桞埇对面圆岭头,坐东北向西南泥坟青砖面,配妣宾氏,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葬于桞埇岭鼻,泥坟石头碑。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懦瑄公约于1682年与老弟懦阶叔祖,一个锅头打烂各一边,离开长地到黄沙水底圆化,半边锅头起家(现在永安新祥开基始祖)
十三世叔祖:懦阶公(约生于1563年)维裔公三子,葬于屋背岭,配妣庞氏,生二男:长子廷相,次子廷斌,葬于屋背岭白灰坟,懦阶于1682年和二哥一个锅头打开各一半离开长地,经几地居住后,最终定居龙凤坡开基始祖
十四世佰祖:君迎公(约生于1694年),懦瑄公长子,葬于南进朋逢茶山鼻坭坟,配妣彭氏,生一男:仔明,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坝筒背坭坟,后裔移居合浦和英桥及陆川等处(失联)
十四世祖:君聘公字翰章,修职郎,碑文记载生于康熙庚辰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1700年9月23日辰时),懦瓀公次子,寿享七十有三秋葬于桞埇门口圆岭,之阳巽龙入首乙山辛向兼卯酉白灰坟,配妣李氏,生三男:长仔阳,次仔振,三仔芳。生于康熙庚辰(1700年)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享七十有六秋,葬于东合浦县进二啚十黎木坪新屋地岭,之阳辛龙入首寅山申向兼艮坤分针,白灰坟。后裔康熙六十年(约1721年)从底圆化移居桞埇建村
十四世叔祖:君用公(约1704年),懦瑄公三子,旺堂景看牛跟路人口角,被火箭打死,葬于杉木鼻屋地背坭坟
十五世佰祖:仔阳公(约生于1730年),君聘公长子,葬于南进足坡山坭坟,配妣黄氏,生一男:文贤,葬于马峰岗泥坟,后裔移居沙河和陆川(失联)
十五世祖:仔振公字遂云(兴岳),号宏声(作霖)(约生于1734年),君聘公次子,郡乡大宾例赠国学生,濂洲当官:修职郎,寿享六十有四秋葬于东合浦樟黄水洪埇壬龙入首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针,地形猛虎擒猪,风水影响人物:孙冯锦芯(八角耳),增孙冯子材,武馆宗师,民族英雄,大配妣潘氏(有说庞氏)生一子,长文隆,葬于南进江和麓石磥形,坐西北向东南,白灰坟变泥坟,二配妣陈氏生三子,次文超、三文阶字广运、四文奇。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二月初三日亥时,终于嘉庆壬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寿享六十有五秋,迁葬于东合浦兴忠三冬石埇新塘岭,午龙入首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针
十五世叔祖:仔芳公(约生于1736年),君聘公三子,葬于南进塘蛇鼻泥坟,配妣黎氏,生二男:长文青,次文云。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岭鼻泥坟,后裔移居合浦和陆川(失联)
十六世佰祖:文隆公(约生于1754年),官职:登仕郎,宏声公长子,葬于桞埇麓草竹岭坐西向南泥坟,大配妣罗氏,葬于针山坭坟,二妣庞氏,生三男:长锦朝字卅三,次锦廷字章浦,三锦邦又名锦伟。葬黎旺黄瓜岭白灰坟,坐南向北。后裔嘉庆五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部分后裔移居祥和堂,髙垌麓,杉木鼻,秋风堂等处
十六世佰祖:文超公(约生于1758年),宏声公次子,葬于桞埇麓坟地岭,坐北向南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长子锦国又名锦辉,次锦明。葬于磨刀水岭竹子头泥坟,坐北向南。后裔嘉庆十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之后移居大埇肚等处
十六世祖:文阶公字广运(锡九),号伯延。(约生于1760年),钦廉(合浦)官:修职郎,宏声公三子,葬于秋风堂屋地背圆岭泥坟,坐北向南,配妣黎氏有说庞氏,生三男:长锦秀号文涛,次锦芯字文贵号八角耳。三锦贤号文球,葬于钦州浦北石梯水大斗肚坭坟,坐西南向东北。后裔清嘉庆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回底圆化,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六世叔祖:文奇公(约生于1762年),国学生,宏声公四子,葬于历山黑水塘庚酉龙入首坐癸丁兼子午分针砖坟,配妣赵氏,生六男:长锦瑶排七公,次锦璜字学璜,三锦璋字学璋,四子锦兴字玉堂,五子锦英字轮甫,六子锦隆。迁葬于官垌深水田头屋背岭,坐西北向东南泥坟。后裔清嘉庆二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祥和堂,林垌,大埇口
十七世祖:如秀又名锦雨和锦陆,字远昌,号文涛,考中举人(约生于1783年)。文阶公长子,葬于社背麓合水岭鼻泥坟,坐北向南。配妣宾氏,生五男:长云川,次云普,三云平,四云天,五云武。葬于母猪岗头,泥坟石头碑,后裔清宣宗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七世叔祖:锦芯公又名锦清(生卒1786-1848年),字文贵(质菴),号八角耳,族长宗师,文阶公次子(老二,又得名:冯二公)开始葬于桞埇园岭头,后迁葬钦州,配妣黄氏有说庞氏(生卒1788-1850年),生收养一男:流浪儿子材。祖婆开始葬于屋地坡坭坟,后迁葬大貌头,穴名金鸡对面啼,葬在鸡嘴上,又名望君石根里面(国师留题地:大貌高,小貌底,两只金鸡对面嘀,谁人葬中凤凰地,养得广东共广西)。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道光二十八年从大车坪移居钦州。
十七世叔祖:锦贤又名锦球公(约生于1788年),号文通。文阶公三子,葬于母猪岗头泥坟一穴,配妣庞氏,生一男:云广字际琳。葬于白坟麓岭岗坐北向南,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从大车坪移居屋地坡和蛇窿垌
清朝前后字辈
黄沙水字辈
文锦云成光世徳
诗书日月远科明
长塘角迁大车坪迁钦州字辈
自宣文明育富贵
子相承树徳保国
同治四年重抄
附:族谱内容根据咸丰年间老族谱和新族谱并综合老人口术的内容编写而成,来自最近两年,如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包涵
搜索
输入姓名查字辈
博白县沙河镇冯氏
姓氏家谱查询免费版
玉林十大祖坟
姓名查询家谱
博白十大名坟
关于谢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学的姓氏几乎各不相同,我是班上唯一姓“谢”的。这个周末的作业就是写一份研究报告,我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于是便做了一份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谢氏的来源和谢姓的历史名人。
2、 走访亲戚朋友,了解谢氏人口和分布情况。
3、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谢氏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的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谢氏来源
出自任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第七为任姓。任姓建有十个小国,第一就是谢国。外族改姓也是来源之一。谢氏在100大姓中名列第24。
上网、教科书
历史名人
谢眺、谢赫、谢翱、谢迁、谢清高……
上网
谢氏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谢氏人口总数已超过1000万。
书籍
谢氏族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四、结论
1、 我国谢氏出自任姓,为皇帝之后。得其姓者14人,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十个小国,第一为谢国。盖谢失国,百姓以国为姓,就是河南谢氏。也有少数民族改姓为谢,亦为河南谢氏。
2、 在历史长河中谢氏人才辈出。有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谢眺,提出中国绘画史上“六法”著名画家谢赫;南宋爱国主义诗人、散文家谢翱;明朝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的谢迁;还有清代航海家、旅行家谢清高……等等。我为谢氏祖先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到自豪。
3、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谢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24位。据统计,谢姓人口总数超过1千万。
应姓的迁徙分布
本文2023-12-09 06:53: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5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