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族谱字辈轮回规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文氏族谱字辈轮回规律,第1张

文氏族谱远不止数十种,而字辈也不会重复使用。

一,文氏起源: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部分后人。

4,出自姓妫姓。为妫满之裔孙。

5,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 满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罗特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6,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7,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8,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9,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二,变化

由于分家、迁徙、战争等多种原因,文氏后代也有分立门户的,这样情况就更复杂了。文氏的支族很多,家谱不下数十种。

三,关于字辈

各族的字辈先由始祖定立十几数十个字,将用完时后代再续十几数十个字,如此继续,字辈不会使用相同的字,更不会重复使用。

文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355位,目前总人口数约170万。文姓起源和来历主要有五:一是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二是出自卫国,为孙文子之后,三是出自姜姓,为姜文叔之后,四是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五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一、文姓起源和来历

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

商朝末年,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威胁就杀了周人领袖季历(姬姓)。后来,季历之子姬昌即位,他励精图治,最后吞并多国,实力超过商王朝。

姬昌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并追谥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文氏,此为今天的陕西文氏。

2、出自卫国,为孙文子之后

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卫国(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是卫献公时,他麾下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后来,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此为今天的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为姜文叔之后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文叔于许,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许国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这也是文姓起源和来历之一。

4、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

战国时,齐国有贵族田文,他是齐威王(妫姓)的孙子,号称孟尝君,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门下有食客数千。后来,齐国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并出任魏相,死后谥号文子。孟尝君的后人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后来宋代的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皆为敬姓,所以文姓起源和来历之一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二、文姓在百家姓排第几位

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文姓起源和来历较多,主要有以上五处,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位于国姓之后,寇姓之前。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国姓起源和来历,以及寇姓起源和来历。

三、文姓人口数量

文姓在百家姓中排名虽不高,但它起源多,发展也较好,目前文姓总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109位。如今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中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后魏郡治迁今山西省代县县城,金时废;大营,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时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清雍正六(1728)年改隶贵州省。大营文氏,起源雁门郡,先祖文应斗,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徙居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 (今汇川区高坪镇金塘村)领照为业,以农为主,建业兴家。文应斗第三代“大”字辈枝繁叶茂,下衍文应斗四代孙弟兄18人。迄今,大营文氏繁衍已达第十五世,第三世文大亨徙迁黄平、干子坝;第五世文光宗,中武举,为守垦祖业迁居永安里 甲(今汇川区板桥镇);第六世文肇周举家徙云南。开阳、贵阳也有大营文氏分支。

大营文氏世系字辈:“天、星、常、应、单名、大,龙、光、肇、单名、国、昌,宗、德、荣、远,祖、泽、绵、长,圣、朝、学、彦,永、振、贤、良,承、先、启、后,家、道、蔚、祥。”

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三月《文氏族谱•序》(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萧岳峰撰)载:“余按文氏谱系,宗元之始,出自雁门郡。一郎至五世炳然,居成都。”《大营文氏族谱》,由大营第十一世孙文德令依据文氏九世孙龙川文天祥在南宋咸淳元(1265)年十月作《叙》的《文氏族谱》,尊文应斗为由江西吉安卢陵徙迁四川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杨寨窝定居落业始祖。

1963年,文德令依据旧谱,请其父回忆,亲自查考文氏祖墓碑记,撰成《雁门郡正气堂大营文氏族谱》初稿交付族中传审补正,在传审中谱稿不知去向。1984年至1988年,时任《遵义县志》总编文德政陪同从台湾返遵义探亲的文德魁前往文德令家中,细读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道光《文氏族谱》(残缺不全);1989年春,文德魁将残谱带回台湾细读后撰《文氏族谱浅析》寄返文德令,再次激起文德令续修《大营文氏族谱》理念。

江津道光《文氏族谱》成书时,距文天祥作《序》的《文氏族谱》成书已571年,自文天祥代起至文应斗徙迁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落业止,有近20世世系传承记述中断。大营文氏第十世孙文宗发在1990年春节过后,遍访大营文氏宗支族内,终觅回文德令1963年撰成的《大营文氏族谱》初稿。文德令偕文德长“不畏雨雪风寒,遍走郑家林、杨家寨、米田水、四面坡、黄坪等地,考查祖墓碑记,访父老,查验‘经单簿’”,历三个月谱成。

《大营文氏族谱》,收录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刑部尚书萧岳峰、清乾隆三十(1765)年九江府德安县知县文钟、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文远德为《雁门郡文氏族谱》作的《序》;南宗咸淳元年文天祥为《文氏族谱》作的《序》言简意赅:“凤冈,文氏宗派也。以一家亲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亲四海,则一族亲。溥而亲四海皆同胞之亲也。龙川有文氏久矣,长者传诵,以为派凤冈。今览此图,信无二本。愿至一家之亲以亲一族之亲,以亲四海之亲,邦乡其相与勉之。”

文德令撰《大营文氏源流及发展概述》,详尽记载文应斗后裔传衍分布。《谱》置《典绩记实》,收录《文天祥史略》、《文天祥史略》、《文天祥诗文》;置《诗文碑刻》,收录《祀源引言(原名《文氏清明会小引》)》、《文氏清明会序》、《文氏清明扫墓祭文》、《毕七祭母文》、《文肇典生平》,《钊国公墓志铭》、清光绪兵部侍郎兵临贵州巡抚部院曾黎为光绪一(1875)年恩科举人文芝立的《文魁》匾、清待赠征仕郎(清代文官,征仕郎为正七品)文光堂墓碑正面碑文和文光堂夫人刘儒人墓碑正面刻文,《文氏佳城》碑文;置《宗支百世》,收录雁门郡正气堂文氏世系:文——郎——文炳燃——文正中——文利民——文安世——文仪——文天祥——文韶七——文论二——文启能——文旺才——文德高——文志广——文景贤——文昊——文元——文穆——文守志——文可万——文孔慈——文宗桑——文泽炳——文悠洪——文远胥——文万琅;自二十六世起没有记载。

明崇祯年间,文应斗携家从四川遵义军民府真安州思宁里大麦溪(今正安县)徙迁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为大营文氏第一世。自文应斗始,以字派为序:文应斗——文源——文大亨——文龙灿——文光祖——文肇邦——文斌——文新国——文富昌——文宗伦——文德学——文荣国——文远波……

大营文氏第七世文芝,清同治九(1870)年乡进士,光绪——(1875)年中举人(谱原文如此);第十一世文德政官至遵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受聘编纂《遵义县志》,出任《遵义县志》总编;2005年,受县人民政府聘担任《遵义县志(1978~2007年)》顾问。

文氏族谱字辈轮回规律

文氏族谱远不止数十种,而字辈也不会重复使用。一,文氏起源: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3,出自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