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王打挂刘氏家风之(一)一 以孝立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德州市王打挂刘氏家风之(一)一 以孝立家,第1张

我刘氏家族自从洪洞移民至此家里,已有五六百年,已形成刘氏大族,在这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传世后人的良好家风与家规,其之一就是 “以孝立家,孝道传家”。   讲此家风这就要从洪武年间,吾家(移民)始祖:刘讳刚; 始祖母:刘王氏说起,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山东省东昌府恩县城东八里安家,因时间久远,又因家谱几经浩劫,现无具体记载其始祖洪洞具体地址以及家中亲属,唯一有价值信息就是原来村名“老庄”。

  泪别故土     传 :洪武年间在又一次圣旨下达后 , 洪洞(我们都发tong)大槐树下的移民又一次开始了,据此我们刘氏始祖可能就在这次移民队里。据《明史》明初山西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九十七县。移民“生员”主要来自辽州、泽州、沁州、潞安州,汾州府,平阳府等。这些地区共五十一县,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可见迁民最多的是当时的平阳府,即现在的临汾市和运城市。洪洞县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县份,移民最多自在情理之中。吾刘氏始祖 刘 讳 刚 公就是用一个独轮车推着可怜一点全部家当,被编在迁移的队伍中,十户为一伍,同姓亲属不能在一伍,所以其弟,被编另一队去中。始祖母王氏也在其中,试问有谁能愿意割舍下父母、兄弟姐妹?又有谁愿意离开养育自己的一方热土?面对这一难题,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家人、兄弟分手要定后世多多联系,子侄几代人名号等,以便后世有缘相续。个个哭泣。这在整个明初,大江南北都是迁移的人“人人都是他乡客”,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一路艰辛东来,走长治、越太行、出山西,路邯郸、到东昌府(今聊城)到山东境内,向四面八方分散队伍,有一支对沿运河向北来,沿途开始安置移民,每十里地一伍。至恩县(一九五六年被撤销,东部并入平原县,西部并入武城县),一世祖刘刚公在城东被安放下。建房立家,并在房前屋后都种国槐树(是国槐不是刺槐)。开始了艰辛的繁衍生息,并且以姓命名村庄或沿用老家村名。吾家始祖就是沿用老家名字,只是加了本家姓氏。刘老庄得以继承,这也是为后世子孙留下重要线索,为追根朔渊提供依据。

新立家园   千里跋涉,刘氏始祖夫妇用独轮车推着家当,跟随迁移队伍来到恩县城东八里之处,被解除解压可以安家了,此地一片荒芜,到处是荒草蔓生,坑洼沼泽之中蚊虫飞舞、蛇蝎横行。一行队伍各自找安家之地,但大家又相聚不远,是为彼此相互照应,大家一般都靠近水塘边上,找一个高地安家定居,这样既有利于取水,也能防患水灾(东面不远就是马夹河),王、刘、陈三姓挨得近些。根据当时规定所开垦之地归,开荒者所有,所以先祖们先是租借原当地人的农具,后自己制造农具,“犁地画圈”,开始艰辛地开荒创业,(此处原始黄河故道,后来是马颊河流经水患不断,人烟稀少)广种小麦、黄米、黍米、高粱以解决吃饭问题。农闲时整理高地、平垫低洼,开渠引水、挖池养鱼(好多鱼塘解放后才被填),塘堤种桑麻、养蚕纺纱,以提高生活物质。但每逢佳节之日常常思念家乡,所以大家都在房前屋后都种有国槐树,在面食方面也多保留山西面食的特色(我们面食像年糕、面条、祭馍馍等,多保留山西洪洞习俗)。移民前就已经娶了王氏,但未生育,王氏在迁途时就带着娘家十几岁的侄子一同来,待成人并在新家西边立王家。几年后始祖母有了生育。后留有 子二人,根据朱元璋的《教民榜文》规定,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要求,取名有辈字,所以取名:刘富 讳 宝、刘富 讳 荣( 因女子不计入家谱,所以女孩不知 );

立庄 明王朝的移民,原则上是“政策”放宽的办法。洪武三年曾有定制,移民每户给田十五亩加蔬菜田二亩,有余力着不限顷田。鼓励人民拓荒种地,多多益善。同时还规定,皆免租税三年,激励尽快发展生产。等三年大家安定下了后,政府要来就要重新登记入户,以便赋税徭役之便。所以大家都以姓立庄(zhua),官方屯田就以长官姓氏名如徐官屯,吾始祖移民前村名就是老庄,只是加上刘姓,以警示后人“根”在何处来,并交代子嗣立家多载槐树。

立孝风  “ 离家方知漂泊难,养子才晓父母恩 ”。始祖 刘 讳 刚 公常常思念远方的父母双亲,逢节日必遥拜远方故土,祝福远方双亲康健,常有回家尽孝的思绪,但在开始几年,政府对移民管得很严,根本不可能回去,再又孩子还小,只能把这种心情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在移民政治风头过后,思念双亲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了,把“回家”想法告诉始祖母王氏,王氏也很了解丈夫思乡愁,因为始祖母王氏何尝不是思念家乡父母双亲呐,就同意其想法。永乐初年始祖 刘 讳 刚 偷偷沿着原路返回山西老家探望高堂双亲,这就是民间最朴实是“孝”,身体力行的为后世子孙做出楷模,在家尽孝终老,并是留下孤儿寡母的情况下再没有回来。但路途遥远,信息不通,幼子还小,所以始祖母常站村南盼夫归来,持家教子,从未留下半句怨言,流下的是“ 孝、德、勤、俭 ” 之风 。终老后,葬于村南土岗上大路旁(寓意之一找到回家之路;之二盼夫早归,迎候之路)。

    始祖父因尽孝老家双亲,偷偷地返回,再无音信。二世祖刘福讳宝,与其弟刘福讳荣,多方打听皆无音信,共同赡养高堂老母,并在村南路口建一草棚,以尽孝道,并教育后世子孙不忘孝道。始祖母百年之后葬于村南沙土岗大路旁,合葬始祖衣冠冢。坟前草棚依旧,后曰“望夫亭”。

     “ 百善孝当先,百行孝为首” ,此“以孝传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成为我刘氏最基本的核心德道尺度,并被刘氏子孙所继承的良好“家风”之一。

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临清另一张氏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兖州府运河西寺前铺(现属嘉祥县),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靖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嘉祥张氏一支讳开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孟故集乡岳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平阴县石峡迁居于城北张楼;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村;曹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黎阳村;平阴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二十五年自山西洪桐迁居平阴县石峡村;莒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莒县;菏泽张氏一支始祖讳则,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菏泽市北杨张村;莱阳县双山村张氏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迁居于此;潍坊张氏始祖讳明善于大明永乐二年自莱州府潍县徙业来龙潭;邹平张氏始祖自明洪武初年从枣强迁居邹平县柳泉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盛恒于明朝永乐二年由燕京迁卧龙山镇张庄村;济南张氏一支始祖讳梦笔自洪武年间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莘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得山于永乐年间迁居河店潘庄;即墨张氏一支始祖讳自当于洪武初年迁居于此,四始祖迁居松庄;临沂市张氏一支始祖于明中期自曲阜迁居葛家王平村;苍山县张氏一支始祖于西吴元年为躲避战乱自济南长清迁居尚岩镇;夏津县张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临朐张氏一支始祖讳荣明初自浙江钱塘迁居于此;宁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日照迁居于此;日照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高密张氏一支始祖讳孝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平阴张氏一支始祖讳五伦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张家庄;沂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桐迁居沂水西;淄博张氏一支始祖讳时能于洪武二年自邠州(现陕西彬县)迁居于寿光后移居淄博;肥城张氏一支始祖讳奉先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自山西洪桐迁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讳允明于正德年间由江苏杨州迁居于此;莱阳张氏一支始祖讳仲即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泰安张氏一支始祖讳士忠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南旺湖张井,二世祖于明朝建文二年迁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与城西北顺河集;汶上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汶上南旺湖内;老僧堂张氏一支始祖讳诗脱兄弟三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村;老僧堂另一张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汶上县迁居今孟姑集乡张庄,至三世祖迁张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三十年自山西灵石县迁居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城北昆村(大张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任秀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居城北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任城西张庄村;济宁张氏一支始祖讳禄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永乐六年(1408年)被封于任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源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曲阜春亭庄迁居张家村;嘉祥万张张氏一支于明朝正德五年由万张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平邑卞桥西京卜村张氏始祖讳会元于清朝初年从兖州张家楼迁居于此;

很多胶南人在查阅家谱的时候,都会发现祖上来自江苏海州,且都起于明代。江苏海州跟胶南有什么关系?胶南人的祖籍在哪里? (看完评论区留言,看看大家都是哪里移民来的) 编辑经过一番查阅,根据彭煜文、史星所著《胶南移民考——从先秦、明到现在》一文,整理出一条线索:胶南人是浙江人、江苏人、山西人、云南人的移民后裔。 而那个传说中的小脚趾甲分两瓣就是山西人后裔的传说……竟然是真的!(亲!脱了袜子看脚趾甲了没?) 而且,你觉得海青人说话「 ”咬舌子”,那人家说的是苏北口音! 太长见识了有木有? --------------认祖归宗------------- 胶南历史悠久,45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近2000多年来,胶南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春秋、秦代和明代初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发生在明初。胶南现有村庄半数以上建于明代,现在的胶南人大部分是明代移民的后裔。这些移民多数来自山西洪洞、江苏海州、云南,也有少数来自安徽、四川、河南、陕西、蒙古等地。 一 秦代以前的移民 胶南,古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齐、吴、越、楚、齐等国,春秋时期齐所置琅琊邑成为「 ”齐东境上邑”,在琅琊台西北5公里处形成了琅琊城,唐武德三年之前,一直有琅琊县等建置。从地理位置上琅琊与太湖流域、钱塘江两岸的越国相距遥远,但是通过琅琊与越国之间的三次移民活动,使胶南与吴越之地血脉相连,关系非同寻常。胶南和越国之间有3次大的移民活动,第一次是夏朝早期,琅琊人迁到越国。第二次是在越国灭吴国后,勾践徙都琅琊,约有数万人跟随到了胶南。第三次是在越国退出琅琊迁入吴(今苏州)时,越王后裔以及大量军队、百姓随之南返。 琅琊与越国的第一次移民活动发生在夏朝早期,琅琊一带有大量人口向南迁移。这一次迁移的时间早,难以找到确凿的数据,但可从《史记》、《吴越春秋》等书的记载和绍兴的怪山找到此次迁徙的蛛丝马迹。在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市)有飞来山、又名怪山,旧时山上有东武亭、怪山书屋、小琅琊等景点,多部古籍记载了此山从琅琊飞来的传说。山是不会飞的,但传说的背后隐藏了越国人先祖从琅琊地区迁至越国的史实。 琅琊与越国的第二次移民活动发生在公元前468年。这之前,齐国士强君弱,诸侯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士大夫田常割琅琊等地为自己封地,引发国内动荡。吴国乘机发兵占领了琅琊等地。后来,勾践灭吴并徙都琅琊。勾践徙都琅琊,跟随而至的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奴仆、工匠等总数应在数万以上。来到琅琊,筑琅琊台,修军港,建兵营,起宫殿,从越国来的人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越国都城——琅琊城附近。越王勾践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胶南此时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之一。在琅琊镇甸王家村西北二华里的高坡台地上,有七座大土丘,相传为越王冢(一说为汉王墓)。墓址原来甚大,后范围变小,现存的较大墓地周长六七十米,高四五米,十分雄伟。现在大多数古墓已被平毁,只有三座古墓较为完整,但有盗挖痕迹。胶南博物馆所藏青铜兵器,剑刃多作两度弧曲,形制与越王剑相同,青铜矛骹部末端呈双叉形,是越式兵器。在夏河城及附近地区发现了具有越国特色的若干表饰方格纹、席纹的印纹硬陶片和青铜剑、戈、镞、矛等,附近还有传说是越国运粮储藏处的运粮城地名,民间有关越王勾践、西施、范蠡的故事传说更是丰富多彩。琅琊城,古代又称夏河城,很可能是越王以夏人少康后裔自居而有此名。越在琅琊这块夏人故地上历传8主,称霸224年(一说传五主,霸90年)。 至越王亲,越国离开琅琊迁入吴。此时,应有不少人又从胶南返回越国,这是胶南与越国之间的第三次移民活动。 二 秦代移民 到了秦代,胶南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一次是十几万人迁移到胶南,多数人留在了胶南;另一次是数千人随着徐福东渡日本,成为一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到琅琊居留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在琅琊古城西北2公里有一个甸王家村,因其位于琅琊郡郊外(古时,城外为郊(郭),郊(郭)外为甸),村中居民尽为王姓,故名甸王家。随着徐福船队东渡日本的数千人中,应该大部分是胶南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发生时间早、规模大、影响深远的海外移民,胶南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侨乡。 三 汉至宋时期移民 西汉末年(公元前70年),琅琊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据省地震部门推定为8级),琅琊城被毁,死亡6000人,琅琊国的刘氏祖庙也被震毁。之后,又有多次自然灾害、饥荒,这一地区人口稀少,琅琊郡、琅琊国首府先迁东武再迁临沂,琅琊已不再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置盐官,至隋唐时期,滨海卤泽密布,成为山东最大的产盐区。唐至北宋,海运兴盛,境内港口既是往来高丽要地,又是运粮重要口岸。人口日渐繁盛。在这一时期到胶南的移民多是一些自发的、零星的移民,规模和数量不可考。据《胶南县地名志》载:唐末大珠山宅科夏姓迁来;宋末魏姓从云南迁王台镇魏家岛耳河立村;元代中期孙、高两姓从云南迁来红石崖镇管家洼,因孙姓兴旺,取名孙家沟,1980年更名为管家洼。漕汶张氏的先世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北宋元佑年间自南直隶清河县迁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贡生39人、举人14人,康生为漕汶张氏之二十四世孙。清代高凤翰《题张氏元佑书屋》诗云:「 ”元佑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阅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孔辉,金代中叶人,任定远大将军、元帅右都监,知密州事。孔辉的先世逃荒由曲阜迁至胶南胶河孔家庄定居。孔辉的孙子孔思忠、孔思义分别被荫封为昭信校尉、武节将军。在孔家庄有孔辉墓。 四 明代移民 南宋时,胶南为宋金拉锯地带。金代在胶南境内设立张仓(在铁山镇)、梁乡(在大珠山镇)、信阳(在大村镇)、草桥(在泊里镇)四处兵镇,重兵把守山海要隘。在张仓建立榷场,为宋金两国互市贸易重镇。元代战争连绵十余年,蝗灾、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倭寇屡掠沿海,多种灾难使胶南人口锐减,户口损耗严重。胶南的灵山湾在唐宋时期还是山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可是到了元末这里就变得人迹罕至,「 ”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期间,不过一二野人耳”(《灵山卫志·建置序》)。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朱元璋即位后,首先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明代还大兴屯田。明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民屯是由 组织人民屯田,如移民屯种、募民屯种等等。洪武年间,明 曾不断地把狭乡(人多地少的地方)人民大量地向宽乡(人少地多的地方)迁移,这是移民屯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开始组织大量移民,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胶南的移民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等地迁来屯种的。 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江苏、安徽等九个省的移民相继进入胶南。在胶南市的1000余个行政村中,有278个村从山西迁来,有242个村从江苏迁来,100多个村从云南迁来,有4个村从安徽迁来,有3个村从四川迁来,有3个村从河南迁来,有2个村从陕西迁来,另外,还有一些村从河南、福建、云南和山东其他州县迁来。 移民主要来自三个地方: 一是山西。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入者。他们多数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胶南不少人自称先祖从「 ”云南”或「 ”小云南”迁来,实际上「 ”云南”地区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云南省,而是在山西省。具 置较模糊,一般认为是指今山西省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阴山之南、恒山以北广大地区古称云州,云州之南,或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之南,称为「 ”云南”或「 ”小云南”。当年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时,山西境内却少有战争,而且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人口较多,与中原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山西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人口稠密,成为明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明朝廷在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机构,发给移民凭证和路费。附近各州县来的移民都先在广济寺会合。临行之前,他们聚集在寺中大槐树下,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度过最后的不眠之夜。上路后,一次次回首遥望故乡,最后只能望见广济寺的大槐树和树上的「 ”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成为这些「 ”云南”移民心中一个永远抹不掉的标记。在胶南东部乡镇,至今仍有许多人说自己的祖先当初来自云南大槐树或云南老鸹窝,实际上这些人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相传,山西移民的后人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有民谣说:「 ”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 ”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到胶南定居后,有些移民为纪念自己的原籍,在村里栽植国槐。胶南的一部分树龄在500~600年的国槐,大都与此段历史有关。在大珠山镇东山张村有一棵槐树,有三四抱粗,在这里还曾建有「 ”槐爷庙”。 二是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从海州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样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来到胶南。有53个村来自海州荡芦村,另外还有的来自南城、戴村、东坎庄、三槐堂、云台山、张水沟等村。 三是云南。元代至明洪武年间,云南梁王段氏为大理酋长,明代初年政令不及,且路途遥远,云南省不可能有大批居民万里迢迢移居胶南。境内居民凡是称其先祖于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后,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云南。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大多在云南留驻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从军时大部分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胶南设立了灵山卫,其中一部分来到了胶南落籍。这些军户原籍遍布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各省,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妻室大部分为云南土著之女,相当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迁到胶南后便以云南为原籍。在胶南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 ”云南畅山县槐树底”、「 ”云南乌沙(撒)卫”等。实际上,说云南是祖籍并不确切,先祖们只是在云南驻防的军人,来到胶南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子孙后代便以云南作为祖籍。各地移民在胶南的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出一定的聚居性。山西移民在有的乡镇占到50%,而有的乡镇几乎没有,江苏、云南移民也是这样。这与他们移民到胶南的时间、原因有关,也与明、清时胶南分属胶州、诸城两县有关。 江苏海州移民主要在胶南西南部乡镇(明代诸城所辖区域),如大村、海青、泊里等。山西移民安置在胶南西北部(明代胶州所辖区域),如六汪、胶河、市美等。云南移民在胶南大珠山、王台、黄山等其他东部乡镇。由于移民的原籍不同,来到胶南后又聚居在不同区域,胶南东部居民和西部居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差异。西部居民语言明显有苏北话的特点,东部人则讲北方话。西部人结婚时要求新娘下午到婆家,东部人要求新娘上午到婆家。过春节时,西部人正月初三早上送年,东部人则是正月初二晚上送年。人死后,生者要为其「 ”指路”,告诉亡灵朝什么方向去,在胶南会让亡灵朝「 ”西南大路”去,这一风俗可能也与移民祖籍有关。由各地移民带来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后裔中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 军屯移民 元末明初,海上倭寇猖獗,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海防,一方面规定「 ”片板不许下海”,另一方面在全国实行卫所制。按照「 ”跨县设所,连府设卫”的原则,陆续在山东设立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九卫,洪武五年(1372年)在胶南境内设「 ”灵山卫”,筑灵山卫城,灵山卫的规模相当大,辖前、后、左三所,共建立军屯30个,军兵5600人。辖区西起日照两河,东至胶州沽河。为设立卫所,朝廷不仅派来驻军,还从云南、江淮等地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屯垦,并从河南、山西向胶南移民,以巩固海防。当时规定,以屯养军,军屯受制卫所。凡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人一般受田五十亩,给耕牛、农具。当时的屯兵可带家属、奴仆等住在卫所。明代军户是世袭的,一人充军,世代相承,永远不能脱籍,这样他们就成了胶南的常住居民。明中期,屯兵加上家属、仆役已有几万人定居在胶南。这时人口稠密,灵山卫由元末明初的荒僻之地,成为一座繁荣兴旺的滨海小城「 ”阛阓相望,市井嚣繁,俨然一都会矣”(《灵山卫志》)。不仅灵山卫城颇具规模,在城外还设有30个墩台、12个城堡和33个军屯(不同时期数目不同),绝大部分在胶南、胶州和诸城,少部分在高密、平度等地。到清雍正十三年裁撤灵山卫时,灵山卫军屯仍有屯地1634顷,额征地丁银2853两。军屯钱粮不解州县,由卫而上解山东都指挥使司,最后至兵部,其体制类似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 在这些移民及他们的后人中,明初因所居皆军户,以武将著名。阳武侯薛禄,其父便是以军户迁居灵山卫东之薛家岛。成年后代兄服役,「 ”靖难之变”英勇善战,首夺九门,得到燕王朱棣的重用,且得以赐名。后转战北方,屡立战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即位分封功臣,赐诰券三代侯爵。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太子太保。病逝后,宣宗亲自为其致悼文,追封鄞国公,谥忠武,世袭少保阳武侯,妻诰命夫人。在今黄岛区薛家岛及周围薛姓绝大部分为薛禄之后裔。除薛禄外,还有金辂,正千户,原籍山后人(蒙古人,祖籍山后之云中一带)。祖荣,初名蛮蛮。永乐二年,赐姓金。荣卒,子亮继。亮从都督毛福寿击贼有功,升正千户。亮卒,辂继。天顺八年,选灵山卫左所正千户。辂卒,子鼎继。正德六年,选即墨营备倭。七年三月十七日,流贼刘六等劫营,鼎力战死之。鼎生奎,奎生儒,儒生守业,守业生玉声,凡六传。金姓后人现居住在胶南市积米崖。灵山卫苏氏,其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以军户自青州临朐县迁来灵山卫。后人读书从文者较多。明清间出贡生24人,其政声卓闻者尤以苏丛为最。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乾隆十七年编纂的《灵山卫志》记载:程常 指挥使,原籍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人。六传,凡五世。唐彰 指挥佥事,原籍湖广常德府石门县人。凡九传。王 瑾 指挥佥事,原籍武定人。世袭,传子惟精。焦鹍 指挥佥事,原任陕西榆林卫都司,调本卫指挥佥事,世袭,升留守司副使。王扬林 镇抚,原籍怀来县人。洪武间以军功授本卫镇抚司镇抚,封忠武校尉,世袭。宗得 正千户,原籍江西临川县人。凡传七世。侯胜 百户,原籍扬州府仪镇人,凡传四世。明正统元年(1436年),灵山卫创建武学。十年(1445年),改武学为儒学,设儒学教授,单列生员名额,灵山卫士绅因之崛起,苏、陈、王、宋、金、宗、焦、毕、薛等显姓望族中,明清时期先后出过进士、举人、贡生290多人(含武科),或以名宦显赫,或以政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孝流芳。苏丛,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焦复亨,领袖清代胶州文坛六十年。宋之钊,力学能文,有「 ”莱郡一人”之美称。苏濬,辞官归里,诗酒自娱,著有《群玉斋诗集》。苏潜修,广咨博访,至老不倦,所著《灵山卫志》八卷,为后世研究明清时期灵山卫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民屯移民 明代胶南移民中除了军屯移民,还有民屯移民。民屯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些无地农民,大迁徙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给明代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移民中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和商人后裔,因种种原因滞留胶南。如琅琊镇东港头村《陈氏族谱》记载:「 ”陈公携家由四川成都东关迁密州任学政,清乾隆四十二年七世族田窦氏携二子迁此立村”。大村镇大尧村《孟氏支谱》记载,明永乐十六年孟氏第56代孟希先由海州来任诸城县教谕,「 ”遂附近琅琊台而籍,居大窑庄(解放后改名为大尧),为琅琊孟氏始祖”。明代外地大批移入胶南的先民,加入了对胶南的开发,移民使胶南人口骤增。明 的采用「 ”计民授田”和免减税赋的办法,鼓励移民垦荒种地。迁移者披荆斩棘,拓荒野海滩为沃土田园。建于明代的这些村庄本身就铭刻着他们的历史功绩。移民带来了文化、思想、习俗,带来知识和生产技术。明代之后在胶南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许多兴旺发达的家族和人杰,他们都是明初移民的后裔。可考的主要有琅琊丁氏、六汪赵氏、琅琊臧氏、松山张氏、宝山法氏等。琅琊丁氏 其祖先丁兴元末时以铁枪归邻县凤阳人朱元璋从军有功被授官,长子丁贯世袭官职,次子丁推则早在其兄长丁贯世袭前就迁移到诸城东南藏马山南天台山下(今大村)定居了,一起来的还有其姑表兄弟徐、董二姓。他们先是在琅琊湾落脚,董姓擅渔,遂定居沿海一带,世世以捕渔为生;徐姓则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带。后因丁推不适水性又移居藏马天台,立村为丁家大村,因名琅琊丁氏,由于定居于藏马山之南天台山东面,后人也称为藏马丁氏或天台丁氏,因此地属诸城县,又称诸城丁氏。琅琊丁氏家族明、清两代显赫,如丁惟宁、丁琰有「 ”大小郑公”之称,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清初文学家。大村丁氏人丁繁盛,「 ”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支派遍及胶南、诸城、日照等地。散处永城、鹿邑、江浦、东平、黄县、寿光、潍县、日照、莱阳、沾化、阳信、丰城、莆田、板浦、灌云等地的也很多。六汪赵氏 其祖先于明永乐初自南直隶徐州迁至境内六汪河北村定,五传至赵本。其族明清两代显耀。据其家谱及有关志书记载,赵氏一门8位进士、14位举人、23位贡生、51位监生(其官职不录);另有世袭镇抚2人、总兵、游击各1人。琅琊臧氏 其先世居琅琊台下。自臧惟一起,渐为显赫门第。族人遍及胶南、诸城等地,人才辈出,数世不衰。其中臧惟一、臧尔劝父子双进士,死后均被追赠兵部尚书。松山张氏 其祖先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居住。自其二世起,家族中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显赫。根据张氏家谱,先后出进士5人、举人5人、贡生16人。张铭、张懋熺、张懋煌、张谦宜等皆出类拔萃、名闻一时。宝山法氏 其祖世袭济南卫指挥使。明代成化年间,法文质任胶州学正,遂落籍胶州。明末法若真随其父法寰避兵乱迁居铁橛山十几年。辞官后定居黄山。死后葬于隐珠镜台山。法若真的后代,如法枟、法坤宏、法坤厚等都名闻一时。 五 建国后移民 胶南向外地移民。建国后胶南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新修水库而引起的库区移民,支援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和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也使部分人口迁移。另外,上学、招工、投靠亲友等原因也造成数量较小的自发迁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相对较少。1955年3月,向吉林省、黑龙江省移民。移民对象主要是国防建设征用土地较多的地区和贫瘠山区的农民中,具有全部或部分劳动生产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又能举家迁移者。1955年5月,胶南移往黑龙江省克东县15户、72人,藏马移往黑龙江省德都县273户、955人。1956年3月,组织出身好、思想进步、自愿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田间操作能力、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男女青壮年300名(其中琅琊区100名,泊里区80名,贡口区40名,龙马区80名),赴黑龙江省罗北农场开发建设边疆,建立独立集体农庄,名为「 ”罗北农场胶南集体农庄”。1956年7月,胶南往黑龙江省讷河县移民351户、1115人,往黑龙江省依安县移民50户、265人。1959~1960年,胶南修建十字路、铁山、小珠山水库,将库区16个村、1013户、4523人,迁往辽宁省旅大市的永城子区、甘井子区和复县。其中十字路库区7个村、643户、2913人,铁山库区5个村、267户、1030人,小珠山库区4个村、103户、580人。除了移民到辽宁外,还在胶南当地安排部分库区移民,建设了一些水库移民村。在1960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许多人忍饥挨饿,被迫到东北。再加上这一部分零星移民,在50年代和60年代到东北的胶南移民约有1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从东北迁移到胶南的人逐渐增多,在胶南几乎每个村庄、街道、工厂、学校都有东北口音的人,其中不少就是这部分移民到东北的人,他们或他们的子孙后代又返回胶南。 落户胶南的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胶南先后接收了2批三峡库区移民。2001年5月接收第一批移民,204名重庆忠县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分别到达铁山、张家楼、宝山和黄山的10个村庄安家落户。2004年8月6日,胶南接收的第二批三峡移民顺利抵达,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批三峡移民共18户、82名,全部来自重庆开县,安置在张家楼镇庄家疃、丁家寨、西寨和岭前马家庄村。

德州市王打挂刘氏家风之(一)一 以孝立家

我刘氏家族自从洪洞移民至此家里,已有五六百年,已形成刘氏大族,在这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传世后人的良好家风与家规,其之一就是 “以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