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敦伦堂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朱氏敦伦堂的来历,第1张

朱氏敦伦堂的来历:广西博白县紫阳朱氏敦伦堂始迁祖朱洪芳,又名景超,字文香,号杜衡,系文公(朱熹)十四代裔孙,妣刘妙莲老孺人,生五子:兴益、兴义、兴三、兴泗、兴伍。祖妣刘妙莲老孺人观世道纷纷,时与达权之念,舍业携三子:兴益、兴义、兴泗,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古田下庄村,于弘冶元年(公元1488年)迁于粤西博邑,择居陀角堡盆鳞乡二鄙造化而创业。

朱姓郡望

沛郡、河南郡、凤阳郡、丹阳郡、太康郡、钱塘郡 吴郡、

朱姓以“沛国”为其堂号,也有以“凤阳”“紫阳”为堂号的。“沛国”堂号已存在2000多年,“紫阳”堂号已存在800多年,“凤阳”堂号已存在600多年,“凤阳”及“紫阳”堂号均出自“沛国”堂号。

朱氏中江苏的这一支朱姓,则为中国南方朱氏家族的主要来源。朱氏大举南迁是在“永嘉之乱”前后。

“朱倪同宗”的渊源:周武王时,封颛琐的后代于邾。战国时,邾国国君邾武公封其次子公子肥于郳(今山东滕县),称为郳国。郳国被楚国灭后,公子肥后代以国名郳为姓、称郳氏。后为避仇,去“邑”旁,称“儿”氏,最后加上“人”旁,成“倪”姓。由此可见,朱、倪两姓先祖皆为颛琐帝,所以称“朱倪同宗”。另古北魏时,有一支鲜卑族原姓氏为“贺倪”,后此姓改为“倪”姓,清代满族中也有倪姓,当代,回、苗、白、傣、蒙、土家、仡佬、哈尼等族中均有倪姓者。

朱姓向海外迁衍的历史:朱氏向海外迁衍的第一次高潮是明末清初。时作为国姓的朱氏族人受到迫害,纷纷迁居海外,至今海外朱姓已逾百万人。世界上15个国家或地区均有朱姓族人,美国30多个州都有朱姓,南北朝鲜约有朱姓20万人,而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朱姓总数达数十万人。

朱姓与台湾:朱姓是历史上大陆通台湾的先行者。早在公元607年,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命赴台湾考察,这是见于文献最早记载的大陆官员入台。朱姓大量迁台是在明末。明灭亡前夕,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随郑成功父子入台定居。嘉庆12年(1907),泉州朱姓族人入台,初居基隆。现台湾朱姓约有12万人,分布台北、高雄、新竹等地。

晋江朱姓人口约有1郾6万人,主要分布于:(一)池店镇的溜石、霞福、溪头、茂厝等村,人口有6000人左右。出生于霞福村的宏船大法师,原为世界佛教协会副会长,新加坡普觉寺住持。宏船法师俗名朱成基。(二)内坑镇后山村有朱姓2000多人。(三)陈埭镇岸兜及高坑二村也有朱姓居民。(四)安海镇赤店村后山自然村、仁寿村、后桥自然村为朱姓聚居地。革命烈士朱仁寿出生于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上岭,后桥两自然村合并取名“仁寿村”以资纪念。(五)磁灶镇的岭畔村也有部分朱姓民居。

池店镇朱氏辈份:联步趋朝端 簪缨奕世新 祖宗传太白。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朱姓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

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 。

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 。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

最好未雨绸缪,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

自己生活,养身的时候一定要勤俭节约,而请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啬 。

如果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饭吃的少而精的话,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馐美味 。。 

不要盖奢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沃的田地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美丽的婢子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内的福气  。

童子和仆人不要选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装艳抹 。

祖宗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 。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平常做人修身一定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一定要用好的方法 。 

不要贪图以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喝过量的酒 。

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贫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安抚 

如果为人刻薄主持这个家的话,天理是不会让你九享福气的如果违背伦常,乖戾叛逆的话,马上就会消亡 。

对于兄弟 叔侄,要多多安抚贫寡,长幼内外,应当家法严格  

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那里是大丈夫的作为偏重钱财,不孝顺父母,不是人的子孙的行为 。

嫁女儿要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要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 。

看见富贵的人就生出陷害之心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故意作出不可一世的人,是最卑贱的,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主持家道一定要防止争吵讼告,如果 讼告会导致凶险的祸患处世为人要戒除多说话,言多必失

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

性格乖僻自以为是,后悔的事情和失误肯定会多颓废懒惰自甘现状,家道是难以成就的

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要想象是不是别人的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想象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静气再想 。

帮助别人的事情别再整日耿耿于坏,受到别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记

做什么事都要留出余地,取得成功就要适可而止

人家有喜庆的事情,不可生出妒忌的心理人家有祸患的时候,不要有幸灾乐祸的情绪

有善心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恶心怕别人知道,这就是大恶

见到美色而起*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

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饭,也有高兴的事情 。

国学的学习完毕,即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也自得其乐

读书是以学习圣贤为志向的,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作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哪里仅仅计较自己的家庭 。

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它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诠释了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这样恬静的生活让人神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所有现代人去学习,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去践行这种价值观。

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牺牲他,人的利益,欲望让人类变的更加自私。从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到时下蒙牛检出强致癌物,各种各样的食品问题出现在我们身边,迫使我们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倍感失望。“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古人都能学会知足,为什么我们却总要为了名利奔走,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呢

参考资料:

-朱子家训

宗祠通用对联:

长绵世泽;

丕振家声。

——长绵:亦作“绵长”,延续久远。南朝梁庾肩吾《谢赉林檎启》“丹徒故。:苑,岁绵长而不见;岷山旧植,路重阻而来难。《西游记》第十一回:”“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如大清历数绵长,”:延臣寿命,臣当益加勤勉,谨保终始。”世泽: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吴承恩《挽陈拙翁》诗:”“龙楼动褒表,世泽正丕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余既识其前后岁月,而慨夫能守世泽之难也。”丕振:大力振兴。《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乃不思大展经纶,丕振旧业,以光先人之绪。”家声:家族的名声。

衣冠百世;

俎豆千秋。

——衣冠:指世族;士绅。《后汉书·羊陟传》:“家世衣冠族。”百世:很多世代;很长时期(一世,三十年)俎豆:1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史记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容。”2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后汉书祭遵传》“虽在军旅,范晔:不忘俎豆”。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故著之独详,亦以见公(袁可立子袁枢)得俎豆于孔庭者非诬也。”千秋:岁月久远。

福田祖宗种;

心地子孙收。

——福田:佛教语。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故称。晋道恒《释驳论》“是以知三尊为众生福田供养,自修己之:功德耳。”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万法,如地能长万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养《朱子全书学二》“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镜花缘》“欲广福田,须凭心地”。收:指收心。收起散漫放纵的或不良心思,不要被外界所干扰。

礼乐绳其祖武;

诗书贻厥孙谋。

——礼乐诗书:“礼乐”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后泛指书籍和一般的诗文。

春露秋霜崇典祀;

父慈子孝笃伦常。

——笃:指“笃信”忠实地信仰;深信不疑。伦常:人与人相处的常道。特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即认为这种道德所规范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即五伦,是不可改变的常道。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

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高天厚地:比喻长久。明·吴承恩《贺金耻齐翁媪齐寿障词》引:“高天厚地,共启长年。”图书:指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光宗耀祖: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今幸得一举登科,荣宗耀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垂训:垂示教训。《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刘良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后人。”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先王垂训,开端中人。”明李贽《答马历山书》:“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正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清陈炽《<盛世危言>序》:“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空文垂训,道可传而器不可传。”

朱氏敦伦堂的来历

朱氏敦伦堂的来历:广西博白县紫阳朱氏敦伦堂始迁祖朱洪芳,又名景超,字文香,号杜衡,系文公(朱熹)十四代裔孙,妣刘妙莲老孺人,生五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