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越先贤到南园诸子,「 ”南园风骨”与岭南文化史间的二千年脉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从百越先贤到南园诸子,「 ”南园风骨”与岭南文化史间的二千年脉络,第1张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我国古代史上,「 ”粤越一也”,都同属禹贡中的扬州之境,因而《百越先贤志》(被归为「 ”岭南遗书”的一部分)中就记述着北至会稽越地、南至岭南「 ”粤地”的先贤事迹,皆因「 ”越粤”本是同一含义。 《百越先贤志》前序中说:「 ”两汉兴地志,吴越之境皆会稽郡,别为丹阳、豫章,故会稽之越,夏禹苗裔也”。自越王勾践统越地起,其后世子孙就遍及闽越、南越、骆越等地,在《禹贡》中统称「 ”扬越”、包括了今日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湖南、江西及江苏局地。 「 ”百越先贤”中的先人多对国家统一有大贡献 《百越先贤志》中的先贤自越王勾践时期记起,分别记载了「 ”欧冶子、大夫文种、计倪、范蠡「 ”等人的事迹,在南越部分中又记载了高固(广州五羊城始祖)、史禄(秦一统南越的先贤),还从《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摘录了严助、朱买臣(「 ”东越归汉”的功臣)等汉代名臣的故事。 从以上名单中我们可看出,《百越先贤志》特别注重有关家国统一大业的先贤事迹、对他们的褒赏之意自然溢于言表。 《百越先贤志》撰者欧大任与广州「 ”南园诗社” 欧大任是广东顺德人(1516-1595)、明嘉靖年间曾夺廷试第一,被隆庆帝钦定参与《世宗实录》的修纂。万历帝对欧大任尤为赏识,在万历年间,欧大任曾历任国子监、大理寺、南京工部等重要机构的官职,获得了备受后人赞誉的官声。 「 ”南园诗社”通过诗作延传颂历代先贤们的爱国气节 不过,欧大任入仕是他47岁(1563、嘉靖四十二年)后的事情,在这之前,他曾八次乡试落第,因而与梁有誉、黎民表、吴旦等好友结诗社于广州南园、终日以诗抒怀,是为「 ”南园后五子”。 结社期间,欧大任曾在广东一带追游名胜,广州镇海楼、新会三忠祠、白沙先生祠、肇庆梅庵、七星岩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写下过《镇海楼》、《厓门吊古》等抒怀家国理想的名篇。致仕后,他依旧不忘旧好,搜集了自东汉至明代的120名百越先贤编撰成《百越先贤志》,在历史上留下了「 ”博涉经史,工古文辞诗赋”的高度评价。 欧大任在搜集这些百越先贤时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主旨都为了赞颂那些具有家国风骨的先人、通过他们的事迹、再结合自己的诗作宣扬爱国情操及士人大义。 比如《旧唐书》的列传中记录有为唐朝一统岭南作出巨大贡献的冯盎将军,欧大任就在《百越先贤志》中补充了冯盎的祖父冯融的事迹:「 ”新会人,世为罗州刺史,至融能以礼义威信镇于俗”(相关史载仅见于《隋书·列女传》里的冼夫人记录:及宝(冯融之子)卒,岭表大乱)、完善了隋朝在统一岭南过程中的来龙去脉、同时强调了文人的「 ”礼义威信”于家国大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欧大任曾亲赴各地,为史册完善了相关先贤们的事迹记述 欧大任的如此心结,在以他为代表的「 ”南园诗社”诗集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只是诗集多有沦没、今日从《百越先贤志》中反能更多地看到欧大任博古颂今的史观、而历代百越先贤也正是「 ”南园后五子”们的效仿榜样。 「 ”南园十子”为岭南文化史竖起了「 ”南园风骨” 「 ”南园十子”实际上分「 ”前后五子”,「 ”前五子”源于元末明初期间的南园「 ”抗风轩”,「 ”后五子”由欧大任等人重新结社而兴起。 「 ”南园”位于今日广州文明路一带,成立于南园抗风轩的南园诗社一扫元末明初期间的诗坛纤弱之风,在岭南文化上立起了壮怀豪迈的文化源流。「 ”前五子”指的是孙蕡、王佐、黄哲、李德和赵介五人,他们除了身为诗人、还是备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在人品和诗文上都受到了世人的敬重,因而后世百姓们自发在「 ”抗风轩”故址上建起了「 ”五先生祠”纪念他们。 《镇海楼》中体现出的豪迈文风 明嘉靖年间,人们在「 ”前五子”的感召下,又在南园附近兴建了与新会崖门大忠祠并立的「 ”三忠祠”,专门纪念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 ”三忠”。欧大任正是在这「 ”全民昭忠「 ”的氛围下重结诗社、以诗文延续「 ”前五子「 ”的爱国风骨,于是这前后五子在岭南文化史上就被合称「 ”南园十子”。 明朝清初时,「 ”南园十子”竖起的「 ”南园风骨”正熊熊烈烈,为反抗清军入粤时带来的血腥统治,大量岭南文人投笔从戎投入了抗清斗争中。这时期继续有以陈子壮、陈子升兄弟为首的「 ”南园十二子”结社倡导爱国志气,还有羊城才女张乔也成了这段壮烈历史中的一部分。 「 ”百花冢”掀出了才女张乔与「 ”南园诗社”的岭南爱国精神 由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复兴「 ”南明”,顺治年间的广东就成了政权争夺战中的炼狱之地。以尚可喜和耿精忠为首的平南王、靖南王汉军对广东 展开了大肆屠杀,引起了以「 ”南园诗社”为代表的文人们强烈 。顺治四年(1647),曾为万历年间探花的陈子壮就率先在南海九江举起了义旗、在高明一带与清军展开了对峙,失败后英勇就义于广州。 陈子壮就义 然而抗清志士们全无妥协,顺治十一年(1654),南明李定国大军再度大规模入粤、收复了包括高明在内的大量粤地,清军被迫退守广州。「 ”取广州必夺新会”,可惜由于郑成功的失约、李定国在新会之战中功亏一篑,南明终究还是复兴无望了。 1984年,位于广州梅花园附近的「 ”百花冢”重现人间,「 ”百花冢”与「 ”南园诗社”有着密切关联、所葬之人正是有「 ”羊城第一才女”之称的张乔。据张乔诗集《莲香集》及相关的考证资料,张乔生前一直都是南园诗社的活跃份子,「 ”每有宴集、乔必与”,陈子壮、陈子升兄弟对她人生的影响甚为巨大。 《莲香集》与南园诸子的故事 张乔生于明万历年间、终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年仅十九岁,「 ”百花冢”实际上在她死后十二年(1645年)才由民间士人发起而建。其时崇祯帝殉国、弘光帝被俘,于是广州名士们每人手执一花到梅花园的小梅坳为张乔送葬、又在墓冢四周环植百花、故称「 ”百花冢”。 借纪念一弱小女子来表达不满时局的爱国精神,其实是因张乔结交的都是爱国仁人志士,这些人在明清易帜之际无一变节,故而后人就通过对张乔的缅怀吟咏来抒发自己对南园诸子的怀念,在文笔抒怀风声鹤唳的清初年间,其实这也是一无奈之举。 张乔画像(现存广州市博物馆) 岭南文化史的二千年爱国脉络,均体现在历代先贤身上 无论是范蠡(吴越)还是史禄(秦)、无论是严助(汉)还是冯融家族(隋唐),欧大任所收录的先贤典范多生活在古代王朝易帜之际。欧大任并无特意倾向是何种方式达成的统一,但很显然地,他反对的只是因统一战争带来的屠戮。 从吴越到明朝,这跨度二千年的历史中贤人志士不少,欧大任摘录的都是自身具有爱国情怀的先贤、而非那些仅因效命于帝王而达成功勋的王朝功臣们。 清初时「 ”南园风骨”反对的是清军的血腥统治 在欧大任眼中,严助朱买臣帮助东越和平归于西汉、冯融冯盎家族帮助岭南和平归于隋唐,这在后世历史看来都是有大功勋的;明末时的南园诸子奋起抗逆、反对的正是清军的血腥屠戮,其延续的「 ”南园风骨”也不曾有所变,「 ”词客旧多亡国恨,骚人今有礼魂篇”,说的正是明清易帜之时「 ”南园风骨”的强烈体现。南园诗社最后一次重开是在1911年,与会者盛极一时。 从元末到清末的五百年间,南园诗社几度兴衰,除衍生出典范性的《百越先贤志》之外,南园诸子们还以文人的身板子擎起了一次次历史巨变,二千年的岭南文化史也因此得以在历次风云幻变中传续至今。 面对压迫所体现出的不屈,才是「 ”风骨”的精神所在 在二千年间,「 ”百越”始终能与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都因这些先贤们的努力,因为文化割裂、区域游离在外就意味着落后。 正如欧大任在《百越先贤志》中所说:「 ”佘闻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当所有「 ”大功德”由先贤们历二千年一点点垒成后,我们(所有百越后人)才有了今日「 ”坐享其成”的局面,可是这「 ”南园风骨”难道就可以因此淡忘了么? 「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极高,他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就是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的圣人。孔子懂得变通,但又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孟子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孟子把孔子称为"集大成者",就是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人。他认为孔子知识丰富,谈吐不凡,说话如同金声玉振。孟子对孔子崇拜不已,说他出类拔萃,甚至说从人类诞生以来,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德之人。

孟子对孔子的历史贡献也非常肯定,他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便惊惧不已,不敢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在这里,孟子除了崇拜孔子的巨大功绩,也感慨着自己生不逢时,诸侯争霸,却没有圣人改变这个局面。对孔子的声誉,孟子也尽心维护。曾有人说孔子在卫国和齐国时,依附于宦官,孟子坚决否定这个谣传。他说孔子一生坚持仁义,遵循礼制,不会为了谋求官职而依附宦官,如果真那样做了,就不是孔子了。

颜回是孔子最为爱惜的弟子,被历代儒家学者奉为"复圣"。孟子曾叙述颜回的生平经历,他说颜子生当乱世,在陋巷中居住,一箪食一瓢饮,大家都承受不了这样的艰苦生活,但颜回却安贫乐道,怡然自若。所以孔子称赞他。孟子认为,颜回和大禹处世之道是一样的。不论外界环境是怎样的,颜回都保持内心的仁义之道,坚持自己崇高的道德,一般人断不能如此坚毅。

曾子和子思都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曾将两个人的事迹并举,并作出评价。曾子在武城居住,越国军队进犯。有人劝曾子暂避,曾子嘱咐人不要让别人寄住在自己的房屋里,不要破坏那些树木。当敌军退去后,曾子又立刻回来了。曾子当时在武城,是长者、老师,他不能让自己的学生身陷危险,更不能让他们失去老师。而在敌人退却后第一时间就他回到武城,这样就可以继续教授弟子。

子思曾在卫国居住,齐国军队进犯,有人对子思说:"敌人来了,为什么不快走呢"子思说:"如果我离开了,谁帮助卫国君主抵御敌人的进攻呢"子思在当时是卫国的臣子,所以他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与君国共存亡。

孟子评价,曾子和子思,面对相似的环境,但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曾子当时是师长,子思是臣子,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礼制的,符合儒家要求的,就算他们易地而处,也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公明仪是曾子的弟子,儒家学派的后学之一。孟子在与当时还是世子(王位继承人)的滕文公交谈时,曾提到了他。孟子引用了公明仪的一句话:"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会欺骗我吗"意思是说公明仪把文王和周公作为自己的老师。文王和周公都是孟子尊崇的圣王,是道统中的古代先贤,可见公明仪选对了老师,得到孟子的认可。

孟子品评各派思想家

杨朱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他重视人本身,轻视外物,强调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不要管过多的事。只要人人做好自己,世界自然太平。墨翟就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孟子对杨朱和墨翟的学说很不满。

孟子说,自从圣王相继去世不复出现,诸侯放肆不羁,不做官的人恣意评论政治,发表见解,杨朱和墨翟的学说横行天下,学者不是追随杨朱,就是追随墨翟。杨朱只重视利己,眼中没有国家和君主,墨翟主张兼爱,是不分父子兄弟。无父无君,那简直是禽兽。孟子对杨朱和墨子的抨击非常激烈,近乎咒骂。这是因为他们的学说违背儒家的礼制和仁义之道,更不符合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扩展资料:

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参考资料:

-族谱

从百越先贤到南园诸子,「 ”南园风骨”与岭南文化史间的二千年脉络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我国古代史上,「 ”粤越一也”,都同属禹贡中的扬州之境,因而《百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