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修家谱—谈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为什么要修家谱—谈家谱的作用和意义,第1张

家谱可以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

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亲疏远近。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

扩展资料: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

其实,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虽是史类文献,事实上,家谱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于要隐恶扬善,蒙蔽真相。

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

—家谱

仔细翻阅家谱时能发现,家谱中的内容都是一些正向的事情,家族中的违法乱纪以及道德底线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记入谱中的,这也是与家谱所含的“教化原则”有关。

不会被列进家谱,分别是:弃祖。不孝不悌,不尊重祖先的都视为弃祖;叛党。

忌盲目合异致宗脉混乱像是在元代的家谱中,可能会出现和母亲、妻族异姓为一谱的问题,而这合异的结果和形式即为通谱,“通”就容易出现追远冒祖。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很多人的老家都有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以下分享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1

 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但除了祭祀意外,祠堂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修建祠堂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2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那祠堂里。

 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

 一个中国人,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是在祖先的庇护下成长,祖先就是我们的根。

 兴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心里更加的踏实, 神佛面前,祖先似乎离我们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谱,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激励了这些后世子孙们,必须要努力,否则对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孙,所以这绝对是好事。

 盛世修典,修祠堂。本质上是一样的。 修祠堂、拜家谱,荣耀祖先,流转传承,就是精神价值感的时空满足;

 修家谱、建祠堂是民间对官方信仰的模仿; 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导这种现象。

  一、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40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

 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

 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

  二、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空间寄托

 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国第六种宗教。民间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灵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将军庙、天后宫)等。

 所谓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仪式、宗教活动场所、成文经典教义书籍等内容。 民间信仰中家谱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间场所,逢年过节的祭祀拜谱就是仪式。

 而修建祠堂、族谱,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为了荣耀祖宗,必然在实际上发奋图强,这也是有一定现世价值的。

  三、文化传承,社区公共生活再造

 迈向现代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弱化,情感链断裂,一切向钱看,由此而来的“文化震惊”,让我们内心总是怀念过去。

 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认它的当代价值。

 那人们怀念的过去,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修祠堂,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一定值得肯定价值。

  四、家族情怀,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只是按照剧本在表演。而剧本就是生活场景,而台词就是规则。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终究不过让自己内心认可自己,让别人承认自己。

 祠堂、家谱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承,有很强的范围界定。修祠堂、家谱等于是树立了大家族的形象与荣耀。

 这在农村意义很明显,告诉其他家族我们是个大家族、有历史的大家族。这也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五、家风延续,美德的传承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

 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 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

 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3

 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祠堂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的三大意义

 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

 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

 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1 关于族谱的诗句

关于族谱的诗句 1关于家谱的诗句

============

找你家谱(FindU)

============

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

家谱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

2、《修谱赋》

修古续今寻旧缘,

找你家谱志方贤;

同根同族一脉牵,

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

3、《修谱行》

行修谱之道

怀有谱之人

寻认谱之亲

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2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

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3关于家谱的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等。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赤 壁 杜庠 水军。

4让后人好好的珍惜家谱的诗句应该怎么写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我们并不清楚楼主需要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让人仔细。所以只能给你找一下资料,请参考以下诗句:

……………………………………………………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

赖有君谟,为传家谱,不弃青黄绿。——郑域

此真是,交梨火枣传家谱。——许有壬

不须握手论家谱。——陈造

位崇家谱。——释正觉

国香不欲论家谱。——郑清之

………………………………………………

《虚构的家谱》

作者:西川

以梦的形式,以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萧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他: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他: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5说明家族重要的诗句

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发言稿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怎样写发言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做用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宗祠祭祖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宗祠祭祖发言稿1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清风习习催秧绿,明月悠悠映麦黄。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时节,我们吴氏家族吴岗支系汇聚在xx县xx镇,隆重祭奠我们的吴氏祖先,追思先人的丰功伟业,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吴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这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我想,这就是我们这天祭祖的好处之一。

 吴姓在百家姓中摆第六位。吴氏就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以吴姓为国号,又以国号为吴姓。千百年来,吴氏宗族至贤让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这天,我们站在先人吴复的墓前,又看到了吴复当年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英姿,感受到吴复位列公侯,神采威毅的气度。悠悠六七百年,吴氏子孙,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科学界、艺术界……所有行业的功德榜上,无不有我们吴姓的名字。这就是先祖功德的庇佑,这就是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这天站在那里的我们吴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用心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这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好处。

 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就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就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

 尊敬的宗亲们,吴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让我们携起手来,热烈欢呼吴氏家族发展史上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为我们华夏吴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懈努力!

宗祠祭祖发言稿2

家族长辈代表讲话稿

 各位宗亲:

 今天是公元20xx年4月日。农历戊戌年二月二十日清明节。

 阳春三月暖,大地复清明。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时刻,我们峄阳贾氏后人,怀着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之心情,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

 六百多年前,我峄阳贾氏始祖得真祖,因明初战乱,携家南迁于峄县东南古兰城店西坊上村,生四子,公于峄阳为始祖,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生息繁衍,最后长眠于北大庄子东新阡。

 越七世,三近公于明嘉靖戊午高中省魁,隆庆戊辰又高中进士,因其文彩卓著,入选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由此峄阳贾氏名震齐鲁,扬名海外,成为鲁南地区公认的名门望族。

 树高千丈必有根,水流万里必有源。祭祀先祖,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寻根祭祖,旨在缅怀先祖恩德,追忆先人,告慰先祖在天之灵,团结联络各支宗亲,共叙血缘亲情,共话美好未来。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饮水定当思源,为人不忘根本。

 我峄阳贾氏家族和其他氏族一样,屹立于民族之林,为国家之兴旺,民族之崛起,齐家治国,励志修行。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宝贵的精神瑰宝,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下去。

 无论走到那里,我们都是血脉相连、手足相亲的一家人,通过这次祭祖活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分居在各地家人的联系,团结往来,巩固和发展相互之间的亲密联系,给后人做出应有的榜样,继承和发扬我峄阳贾氏先祖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宗祠祭祖发言稿3

各位族贤、各位族胞、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正值龙年大吉,春风送暖万家。今天,我们高兴地在无棣鲁北宾馆举行第五次祭祖大会。各地各村的族裔代表,不远几百里,风尘仆仆,回家祭祖。现在又一次汇集一堂,血脉相连,情浓于水,共叙情怀,共同缅怀先祖创业之难,祭扫始祖安息之茔,这是海丰东南关吴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家族大团圆的盛会。

 海丰吴氏家族有六大支脉,经历了600年的沧桑,后代分播齐鲁大地,京津之邦,东南关一支是始迁祖吴士安的后裔。始祖吴士安、始妣吴张氏卜居此地,艰苦创业,奠定了吴氏的基业。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事业辉煌,在清朝前后的300年间,代代进士,辈辈高官,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个奇迹。其代表人物,吴自肃、吴绍诗、吴坛、吴垣、吴之勷、吴式芬、吴重熹、吴峋、吴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对海丰吴氏家族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滨州市政府,无棣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吴氏故居申办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成立了吴式芬故居陈列馆;出版海丰吴氏丛书,其中吴式芬专辑已经出版;海丰吴氏研究会成立;翻印了部分吴氏的历史文献和吴式芬殿试卷;滨州日报和有关新闻媒体,对海丰吴氏的专题报道频繁出现在报纸和电视。海丰东南关吴氏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族活动,早在1996年就修成了家谱;并翻印了全套《海丰吴氏世德录》和部分《海丰吴氏文存》;重修了始祖茔墓和碑亭;出版了《海丰吴氏大宗谱》,考证和理顺了家族上源世系;每三年一次的祭祖活动已经举行了第五期。

 祭祖活动的影响和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第四届活动的村庄达到30个,今年略有增加。今年参加的城镇和村庄有:无棣东南关村、城里、前丁村、袁白杨、石三里、邓王乡邓王村、北官庄、城后吴、岳里庄、东谷刘、柳堡乡东岳里村、水湾镇吴河庵村、周家村、东刘村、宗王村、信阳乡吴家村、碣石山镇馆里村、大庄子、庄子西村、西小王庄乡吴岔河村、佘家巷乡王家村、北京城里、滨州城里、东营城里、沧州城里、三里庄、大季屯、王店子、望海寺、博兴县后塘村、青县城里、小许庄、八里庄、吴家院、旧张屯、海兴县张王文村、赵堤头、静海县大口子门村、高官屯、闫家冢等。

 应邀参加祭祖活动的'有:原无棣县政协的于长銮主任;吴式芬纪念馆的刘震馆长;海丰吴氏南王曼支脉的吴保林、吴保勋、吴忠祥、吴忠贵等;在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召开祭祖大会,缅怀祖先懿德高风,弘扬家族优良传统文化。期盼族人同心同德,报本思源,奋发图强,为海丰吴氏的兴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海丰东南关吴氏第五次祭祖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宗祠祭祖发言稿4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大家好!

 在这个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猴年清明节,伴着浓浓的春意,我们xx氏家族的子孙们,怀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齐聚在这里,隆重举办家族祭祖活动,这是我们xx氏家族孝敬祖先,敦宗睦族,弘扬孝道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xx氏后人向逝去的历代先人表示最虔诚的敬意,同时,也要向在本次活动中踊跃捐赠,无私奉献的xx氏乡亲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感谢你们对家族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清明节是炎黄子孙寻根求源,祭奠先祖的节日,今天我们xx氏后人齐聚在这里,共同祭奠先人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追思先祖的丰功伟业,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就是要报答先辈养育庇佑之恩。同时更教育我们每个人要及时行孝,首先要孝敬双亲,从而推广为孝敬普天下之老人。我想,这是我们今天举办祭祖活动的重要意义。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我们xx氏的清明祭祖活动既弘扬了家族的美德,又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既凝聚了xx家人的力量,又构建了家族的和谐;既营造了xx家人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又激发了我们xx家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光宗耀祖,振兴家族,奋发图强,永不言败已成为我们xx氏家族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样,我们xx家人才受到别人的羡慕与尊重,xx氏家族才在本地享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聚会与相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血脉相连,手足同心,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应当做到族内团结,乡邻和睦。

 尊敬的宗亲们,xx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xx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懈努力!

 最后,愿祖上英灵永远保佑我们xx氏家族兴旺发达,蓬勃发展,再创辉煌,保佑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为什么要修家谱—谈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可以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