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后庄公引发的宫廷之战,崔氏、晏氏和庆氏谁主沉浮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齐后庄公引发的宫廷之战,崔氏、晏氏和庆氏谁主沉浮呢?,第1张

崔氏即是崔抒,他是姜太公第三个儿子的后代,庆氏就是庆封,他是齐桓公长子的后代,晏氏则是当时名声在外的晏婴,他们在齐后庄公去世之后,曾有对峙过,但是最后还是崔氏和庆氏胜利了吧。

齐后庄公去世之后,为何会引发宫廷之战呢?这主要是齐后庄公引起的呀。齐后庄公在位期间,内忧外患,朝中有大臣们的不满和矛盾,国外有晋国前来攻打,但是齐后庄公胆子也是够大呀,他一点也不在乎,反而和崔抒的夫人有私情,这不是作死嘛?这可是妥妥的得罪了崔抒呀,使得朝廷中的大臣的心都偏向于崔抒了,而崔抒也是为了报仇谋杀了齐后庄公。

齐后庄公做的确实不厚道,明明当初是崔抒帮助他上位的,他却这样对别人。齐后庄公偷情崔抒夫人确实是关键的引发事件,这改变了朝中局势,太子的孩子庆封跟崔抒站在了一起,成为了朝中的两大势力,而这两大势力团结起来,足以摧毁当时的齐国朝廷,大臣们不敢言。

后来,崔抒和庆封推荐了齐后庄公的弟弟杵臼即位。按道理说,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怎么都轮不到杵臼来即位吧,而且当时杵臼十分的小,崔抒和庆封让他即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背后掌权,操控皇上,当时也确实有大臣反对,但是反对的人都被处死了,剩下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这个时候,晏婴站出来了,晏婴有这个底气是因为他得民心。晏婴在齐后庄公反复不听取意见之后就离开了齐国,但是他十分忠诚,在齐后庄公去世之后,他主动回来追悼,他知道朝中不稳定,也看到了那些被杀的大臣,但是他还是勇敢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崔抒和庆封反驳了他,但是他们不敢杀晏婴,杀了他也就相当于失去了民心,晏婴没办法也就离开了。

反映了楚王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心里。

《晏子使楚》是战国末期佚名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简洁明了,层次分明,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且叙述客观,情节一波三折节奏紧凑充实,作者将两国交锋时的紧张刺激娓娓叙来,并且通过语言描写向读者传递这种气氛使读者如有亲身体验之感,同时也能领略到晏子的风采。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很多谋士能臣游走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各为其主,谋取霸业。晏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即位。

前548年,由于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

通过这次教训,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晏子使楚》即是记录晏子在这种情况下出使楚国的这一故事。

文章赏析:

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

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

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人物背景:

晏婴(?—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 ,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生年不详。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晋国派中行献子伐齐。齐军战败,灵公跑进临淄城。晏婴劝阻灵公,灵公不听。晏子说:“我们国君太没有勇气了。”晋兵合围临淄,齐人守内城不敢出击,晋军把外城内烧光后离去。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晏子简介:

晏婴,姬姓 ,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

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晏婴善谏的特点被人称道,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他的语言也极有特色,或锋芒毕露,或非常含蓄,或严肃庄重,或滑稽幽默。

晏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4位,“……郏浦尚农 温步庄晏 柴瞿阎充……”。

晏姓宗祠通用对联

一、姓氏源流

晏(Yàn)姓源出有三:

1、来源于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得姓始祖:晏安。晏氏的出处,我国最古老的《世本》专籍记载说:“陆终子晏安之后。”此外,《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君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出齐国。”由此可见,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历史的古老家族,他们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陆终则是祝融氏吴回之子,推算起来,他们是黄帝的后裔,龙图腾的族人。这个古老的客族,传到了春秋时代,家族昌盛,成为齐国四大贵族之一。主要繁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因此,《元和姓纂》一书记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晏氏后人尊晏安为晏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

三、历史名人

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多感伤情调。

晏天章:宋代棋师。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元元棋经》一书,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

晏顿复:宋代吏部侍郎,曾经驳论二十四事,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

晏敦复:字景初(1120-1191),晏殊曾孙,宋代临川文港沙河村(分属进贤县) 人。少就学于程颐。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土。初任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元年,由礼部郎迁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后改临江军通判。不久,复召为吏部郎,转左司谏,进中书门下诸房公事。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准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转运使)和袁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来议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诏书。吴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上疏坚决反对。宰相秦桧派人暗中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公能曲从,两府旦夕可致”。他横眉冷对,声裂金石:“吾决不以身计误国家,吾乃姜桂之性,到老愈辣。”绍兴十五年,曼敦复代理吏部尚书,兼江淮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改任宝文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毫州提举。后闲居数年卒。宋高宗曾给予“严峻耿直,敢于议政”的好评。

晏斯盛:字虞际,号一斋,清朝新喻浒江(现为上高县蒙山乡所辖)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为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五年为会试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朱轼(高安人),于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因此,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郑重说明:“此太学士朱试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雍正这番话,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脑。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监视人民的镶黄旗军胡作非为,恣意要马匹,凌辱官绅。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即向雍正如实报告。雍正阅后即批;“晏斯盛据实陈奏,甚属可嘉,若隐忍不言,则此辈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议叙。”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两年,连年旱灾,安徽江北州、县人民大量逃荒,离乡别井,外出求食。旱灾原因,主要是没有修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赈办法抓兴修水利,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总结水利兴修与否的经验教训,及其兴办措施等等。其时又奉上级命令,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西新各关口税务,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要实事求是,不以隐以私情。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乾隆比较满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为山东巡抚。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调湖北巡抚。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闻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驾,兼述衷肠。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乾隆问斯盛:“汝母年几何?”对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赐晏母“春永萱庭”匾额及内缎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谕祭。晏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又名兴复(1890-1990)、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见乡村建设),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概论》、《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改为齐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临淄市一带。

2、堂号

廉俭堂、久敬堂: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节俭,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30年。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

晏姓宗祠通用对联

〖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齐郡;

姓启晏龙。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川名士;

齐国贤卿。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年间赐同进士出身,庆历年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其词作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下联说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夷维人,齐灵公时,继其父亲晏弱为齐卿,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晋国联姻,与晋国大夫叔向议论齐国政治,预言齐国政权将为田氏所取代。虽至高官,但生活俭朴,每顿饭不吃第二种肉菜,妾不穿丝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后人采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

霸君建绩;

兴学做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大夫晏婴名显诸侯。下联典指宋·晏殊知睢州时兴学授徒,人才辈出。

苴裘共仰;

骨鲠无惭。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晏婴。下联典指宋晏敦复。

-----------------------------------------------------------------

〖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晏子光万古;

棋经焕千秋。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正卿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有《宴子春秋》内外篇,凡八卷二百十五章。下联典指宋代棋师晏天章,有《元元棋经》传世。

论驳廿四事;

文集百卷书。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吏部侍郎晏敦复,曾论驳二十四事,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官至尚书等职。下联典指宋代神童晏殊。

-----------------------------------------------------------------

〖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秉轴选才,终招快婿;

结寨御贼,夙仰恭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晏殊善知人,二女分别嫁富弼、杨蔡。下联典指宋曾氏寡妇晏氏募田丁,结寨若牛山下,捶鼓击贼,贼平,受封为恭人。

童子能文,仰同叔之天坦;

相臣克俭,美平仲之家风。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神童晏殊,字同叔,临川人。景德初,以神童荐,真宗召与进士并试廷中,殊援笔成。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诗擅文,有《类要》一百卷,《文集》二百四十卷。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晏敦的事典。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并且向各位国君推荐自己的学说,然而始终没有受到重用。其中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对孔子可以说是以礼相待,态度非常好,但是却始终没有重用孔子,或者可以说,齐景公原本是想要重用他的,但是却被晏子的一句话憋了回去,没有重用孔子。那么究竟晏子说了句什么话,改变了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呢?晏子为何劝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晏子如何看待孔子的

孔子对晏婴的评价比较高。《论语》里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是子姓,晏氏,名婴,字仲,平是他死后的谥号。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晏子这个人和人交往,哪怕是很久了,也会保持恭敬而不失礼节。这个评价与《论语》里说的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是正相反。也就是说,晏子是孔子所认可的君子。和人相处久了还能保持分寸,以礼相待,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但是要从《晏子春秋》来看,显然晏婴对于孔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友好。

齐景公说自己已年老,没有精力再任用孔子来齐国实施他的主张,那是《论语》里的说法。如果从《晏子春秋》来看,可能另有隐情。孔子到齐国来,齐景公想封赏孔子,把孔子留在齐国,晏婴明确表示不同意。

晏婴认为孔子为人倨傲,又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学生。放纵百姓,不能让他治民。追求服饰仪容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从内心的道义去引导和教诲民众,鼓吹的礼乐让世风奢靡而百姓的行为更轻薄。晏婴认为孔子虽然博学却不能为世之表率,自己劳心费神而无益于百姓。人们两辈子都学不尽他的学说,半辈子都搞不清他的所谓礼,攒多少钱也供不起他主张的那些礼乐。所以,孔子只是以繁文缛节粉饰邪说迷惑国君,这当然不能安定齐国的百姓,改变齐国的世风。

2、为何齐景公不重用孔子

景公认为晏婴说得很好,所以对孔子是以厚礼相待而不封赏,也不听孔子的治国之道。这样孔子在齐国肯定呆不下去,于是不得不离开了。

晏子应该是非常反感儒家的理论观点以及行为,完全对儒家的孝悌礼义持反对态度。有一次齐景公在路寝听到外面有哭声。路寝相当于正殿,专门办理公务的地宫室。哭的人是孔子的弟子鞫语,因为自己的母亲死了而哭。有知道的人就告诉齐景公,鞫语作为儒家弟子很精通礼乐典章、丧服制度。他母亲死时厚葬,然后守丧三年,他哭得很悲伤。齐景公听了非常赞赏鞫语的行为。晏子却极不以为然。

晏婴觉得,上古圣人不是不知道这些规矩仪节,但并没有以此来教导民众,因为觉得这些繁琐的礼节对于活着的人来是非常烦扰又浪费时间的事,可是死去的人却并不知道。儒家的礼仪对死者无益,严重危害生者,这是败世之政,应该被禁止,而不应该倡导。

《晏子春秋》里这一段听起来不像是真的。如果鞫语哭母的哭声能让齐景公在宫室里听到,那除非距离特别近。如果距离很近,近到哭声都能被听到,孔子是否会不禁止鞫语?孔子非常注意在什么场合都要分寸得当,对什么身份的人用什么态度,怎么可能任凭鞫语在公之路寝外嚎啕大哭而不管?

再说,鞫语的母亲都死了三年了,鞫语会这么撕心裂肺地大哭吗?儒家的丧礼并不是让人发了狂似地使劲表达哀痛,之所以是礼就是要有所约束。亲人刚逝,无时之哭,不择时间。百日之后举行卒哭之祭,变为有时之哭,就是一天可以哭奠两次,朝夕各一次。三年之后整个丧礼已结束,更不能随时想起来就随时嚎啕大哭。

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究的礼是合宜,在乎的是内心,并不是只重仪式,也不是越繁琐越好。儒家也不注重厚葬,只是讲究丧葬符合自己的身份就好。

3、孔子在齐国的遭遇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国家治理之事,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儿子也都要有各自的样子,上下各守秩序,国家就可以走上正轨了。

乍一听,孔子说的很对呀,大家各守阶层,各尽其责,自然安然无事。可是,当利益出现冲突之时,怎么解决呢?有人会仁爱,礼让,可是还有人不会呀。只靠儒家,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把孔子叫来讨论国政。孔子说:政在节财。这意思就是说要节俭。齐景公一听,很有道理呀,就准备给孔子封地,重用孔子。

当时,齐国上大夫晏婴听说了,赶紧跑去向齐景公进言。

晏婴当时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即儒家能言善辩,说的很好,可是没有相应的法度进行规范。换成现代的话就是,儒家只会画大饼,定理想,却没有实际的方法可执行,等于是空中楼阁。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用不,当然有用,但是,只用儒家思想,是没有用的。

晏婴接着又说,儒家之人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很难作为下臣使用。而且,儒家重视丧礼,为了隆重不惜倾家荡产,这种做法是不能形成风气的。晏婴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真相,孔子一边提倡节俭,另外一边却提倡奢侈的葬礼,非常善于伪装。说直白一点,就是虚伪。

晏婴最后又说,孔子他们四处游说,祈求官禄,是不能任用的。而且,自从文王、周公等大贤去世之后,周王朝也随之衰微,礼崩乐坏已经好长时间了。孔子重新讲究仪容服饰,繁琐的上下朝礼节,刻意于步伐这些繁文缛节。这些东西几代人也学不完,根本就搞不清楚。所以,想要用儒家的东西改变齐国风俗,恐怕不是个好办法。

这一点,西汉末年的王莽给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王莽借用儒家的虚伪,成功伪装了自己,换取了巨大声望,成功篡位。之后,王莽又希望全面恢复周朝时的礼法、制度。结果,搞得天下大乱,新朝才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晏子的话,应该代表了当时大部分诸侯国贵族的想法。齐景公并非昏君,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就没有再重用孔子,直到孔子自行离开。

齐后庄公引发的宫廷之战,崔氏、晏氏和庆氏谁主沉浮呢?

崔氏即是崔抒,他是姜太公第三个儿子的后代,庆氏就是庆封,他是齐桓公长子的后代,晏氏则是当时名声在外的晏婴,他们在齐后庄公去世之后,...
点击下载
上一篇:陈氏族谱下一篇:李姓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