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石氏家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临桂石氏家族谱,第1张

  临桂石氏原籍山东青州乐陵,相传为汉万石君石奋之后,大约在西晋永嘉之乱(311)时南徙。南宋王之望在《石延庆墓志铭》中记载临桂石氏来源时说:

  永嘉之乱,曰举南渡,为建安太守;子孙散处吴越,或家于临桂。(《汉滨集》卷十五)

  这一说法虽然简略,却颇有代表性,与明成化《临桂县志》和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南徙时间是在西晋建兴末年(317),晚了几年。在石氏南徙时间上,亦有颇为不同的说法。北宋苏颂在《石牧之墓志铭》中说:

  石氏系出青社。唐季初,祖某避地徙越,因家临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五)

  石氏南徙时间,一说是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一说是在唐初,两说均出自宋代墓志,但所述时间却相差很大,甚至还有石氏唐末避黄巢之乱,始自乐陵南徙的说法。造成这些说法迥异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宋代时早期的石氏谱牒已经散逸。这一点新昌石氏后裔南宋石子重在《修葺宗谱序》中说得颇为清楚:

  石氏自万石君十五世孙建安太守渊,以晋建兴末从元年渡江,居东南。前志谓司隶校尉举为渡江祖,或谓唐末避巢寇之乱,始自乐陵徙焉。盖由谱牒散逸,遂尔舛讹。先伯祖尚书公弼始裒集墓志、家传,与史书相参叙次,谱牒于是正定。(《南明石氏宗谱》卷首)

  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战乱,唐以前的各姓家族谱牒,绝大多数都已散失不存,宋代程祁便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程氏世谱·序》),因此石子重的说法是可信的,符合当时的事实。

  宋代临桂石氏修谱始于石公弼,但这时已是北宋末年。在这之前,临桂石氏后裔对自身家族历史的叙述比较混乱。而从现存石氏南宋墓志以及后世的谱牒、方志等资料来看,进入南宋以后,有关石氏来源的记载就比较统一,这可能与北宋末年石公弼修谱有关。

  石氏到了南宋中期,甚至已有了较为完整的谱系。南宋陆游和施宿皆尝提及石氏世谱或家谱。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记载:

  本朝秘书丞通判保州讳待举,万石四十世孙,于君为高祖,云翼军乱,扞御死之,安定胡先生为之铭。

  墓志说石昼问高祖石待举为万石君石奋40世孙,这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若合符契;墓志写于嘉泰三年(1203),说明至迟到南宋嘉泰间,临桂石氏已有了从西汉石奋以来完整的谱系。南宋时编修的石氏谱今已无存,但推测其关于石氏来源和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应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相同。换言之,现存石氏宗谱中有关石氏来源和宋代以前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实承袭了南宋谱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196-589)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民族融合比较频繁的时期。西晋惠帝时(291-306)发生了“八王之乱”,兵连祸结,北方中原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同时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大为削弱。此时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人趋机以反晋为号召起兵,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歼灭晋军主力20万,接着刘曜、王弥等攻陷洛阳,杀官吏、士民3万余人,把晋怀帝掳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5年后长安也失守,存在了38年的西晋遂告灭亡,晋室南渡,司马睿称帝建邺(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为了躲避胡族统治者的屠杀,北方士族豪门和大量普通百姓源源不断地过江,逃往比较安定的长江以南。《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者十六七”,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在这一时期,原居山东乐陵的石氏家族开始向江东地区迁徙,是完全可能的。此时流向江东的中原世族,起初大多侨寓京口、丹阳(即今镇江一带)以及建邺(今南京)等地。

  据临桂《南明石氏宗谱》记载,建兴末年(317),石氏十五世建安太守石渊(《石延庆墓志》中作石举)从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子孙分布江左。石渊一支南北朝时,其后人又向今浙江绍兴地区迁徙。此支石氏到唐代时居剡东上冈(今嵊州市浦口镇上江村),唐开成二年(837),石氏三十五世石元遂又由上冈迁居五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城西门外)。咸通元年(860),裘甫起义,破县,石元遂避乱移家黄坛,卒葬附近平顶山。临桂石氏由此而繁衍。

据县志记载,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俗称石阁老),与父、兄同朝人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为官清廉,刚正直言,罢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都城人叹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子太保至少保。卒后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著有《熊峰集》传世。其父石玉官至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官至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西墓区按明代葬制规定,皇赐神道碑,墓地南门处立有高大的 青石牌坊和石人、石马等。牌坊两侧立两通汉白玉石碑,建有碑亭,碑中记有石珤生平和皇帝的敕谕,墓丘前立有两通石碑和石供桌,并建有砖木结构的祭堂。当时墓地内冢丘成排,碑刻林立, 古柏遮天,环境幽静。东墓区与西墓区建筑类似,但其规模较小。1958年辟为果园,后因“文革”遭到破坏。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石氏家族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氏家族墓虽遭破坏,但墓地原貌基本存在。

粤考石之为姓,春秋卫大夫石碏后也,世久人远,其详不可得而稽矣。第溯其来,有石奋为九卿,呜于汉;石苞号八公攀龙,显于晋;在唐则有石洪,以明经见举;在宋有石介,号徂徕先生。历文德思思奋椿陵,为湟川人物,因作秦国夫人挽歌一联云:“月沉湘浦冷,花卸汉宫秋。”时称为奇句,为文昭王所喜,拜楚水部员外郎,迁融州副史,匾额居里“儒林坊”,即今之榕坪是也。

自历代以来,惟为文德世次相近,所居坊号目击尚存,而连之石姓确其流派也。惜乎,家谱毁于兵传,先达零落无闻。其传之有征者,则自霆作(注:此字上雨下作,下同)始为一世祖也。作生讳熙宗,字德叟,号凤冈,仕晚宋为京都库使,引年而归于诸莺乡儒林。醇朴好古,广置资产,独创官陂一所,灌溉粮田数十顷。冈生六嗣,兄弟各皆别籍弗著,惟谦号九十一公,讳天祚,字仲谦,恬淡寡营,隐居乐业,乃生轼夫、辙夫,户口蕃息,分二甲,同诸莺厢乡居别。轼夫生楚英,读古守礼,文学著名,因儒林坊洪水冲滔,遂改沙坊上河塘卜居焉。

楚英生至大、至永,永生子淳,淳生源诚,村宅分居。诚生凤、惠、亨三嗣,克敬克爱,捸蕚联芳,念先人之懿泽,感雨露之恩。爰立祭田,土名坐落下坛山、官陂洞、卢背等处,祭日清明,俾后世世相仍,永昭祭典。

始皇清龙兴,兵燹谱失,当兹之裔,曷敢忽而不念乎?于是毅然复修家谱,庶子子孙孙咸德尊祖敬宗之意云耳。继此以往,为石氏者,敦孝弟之行,绍诗书之美,毋负先志,毋坠先业,绵绵世泽,丕振家声,则于斯谱有光矣。

时大明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三月之吉六世孙举人石坚字至刚顿首记书。

准备材料,制作过程,使用方法。

1、准备材料:鲫鱼粉500克,面粉100克,玉米面100克,麦麸100克,鲜虾肉100克,鱼骨粉50克,酵母粉10,白糖50克,食盐适量,水适量。

2、制作过程:将鲫鱼粉、面粉、玉米面、麦麸混合均匀,加入适量水搅拌成面团;将鲜虾肉切成小块,加入鱼骨粉、酵母粉、白糖、食盐搅拌均匀;将虾肉混合物加入面团中,充分揉捏均匀;将揉好的面团放置温暖处发酵,待体积膨胀至原来的两倍大小时即可使用。

3、使用方法:将发酵好的饵料搓成小球状,每个约重10至15克,在钓鱼前将饵料浸泡在水中,待其软化后即可挂钩使用。

石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汉族):姬姓和子姓。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其中,姬姓石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380多万,为全国的第六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当前的石姓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山东、河南、河北、广东、贵州等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陕西、湖北、山西、江苏,这六省又集中了28%的石姓人口。石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等。石姓的堂号有平原、六顺和徂徕。

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其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史称石姓正宗。

另外,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后世子孙称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姓。

外族(少数民族)中的石姓

1、苗族中的石姓

“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在苗语中的姓是“仡獾”。苗族石姓内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语中称“獾兜”。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县有獾兜墓、獾兜庙等与獾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

2、彝族中的石姓

“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时候的贵州,有不少称为“罗”的石人部落,这些彝族人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许多史书中记载有名叫“罗甸国”的石族部落组成的政权,“甸” 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坝子。“罗甸”的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坝子”。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

3、鲜卑族乌石兰氏改为石姓

北魏孝文帝元宏统一全国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以汉族衣服代替鲜卑族衣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姓石姓。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韩愈文中提到的石猛是魏司徒兰陵公,在《文苑英华》卷963《同寇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中说,石猛是晋司徒石苞的后裔,在魏朝作官时赐姓乌石兰氏,这一点与韩愈所作墓志中的说法相反,有人根据这一点来否定韩愈所作墓志内容的真实性,其实石猛是原姓乌石兰还是赐姓乌石兰确实存在争议,但这方面的争议不影响北魏改乌石兰为石姓这一史实的真实性。

4、羯族的石姓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隶,因不堪压迫聚众反抗,从这时起,他才以石为姓,以勒为名,至于他为什么以石为姓则不得而知了。

5、回族石姓

据说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元朝灭亡前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征调木材、石料用于建大都(北京)。走到泊镇的时候,元朝已经灭亡,他们就留在了泊镇,用征调来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他们在遇明军盘察时,就以石为姓。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由此而来。回族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

6、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

7、满族的石姓

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

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8、西域归附的少数民族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九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境内产良马,居民勇猛善战。九姓中的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

9、赐姓

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部分石姓犹太人后来融入回族。现在在开封的回族犹太人后裔中也有石姓。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有张姓、冉姓、娄姓等改姓或冒姓为石姓,这无疑也为石姓增加了新的属员。

1、娄姓改为石姓

《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

2、冉姓改为石姓

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

3、张姓改为石姓

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张姓人的人改名叫石会。

希望能够帮到您!

山东徂徕先生石介后人各地字辈 山东泰山徂徕石氏由石作蜀祖七十四代起,石介祖二十八代起行辈: 仁义礼智信 刚正忠孝贤 庆历圣德书 文集有本源 徂徕石氏山东宁阳石家大孟村分支行辈字(68代起): 云远祥瑞兆,循茂愈际春; 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长。 泰宗方运恒,宁支厚显荣; 诗书礼义宣,文庆绪延昌。 徂徕石氏另一支字辈排列: 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绪昌; 鸿修继庆化,骏德裕祥光 泰安范镇后杨庄:金,清/经,树/西,兴,家 山东蒙阴县:光鸿裕整立,增运绍统家 蒙阴石姓黑龙江绥化市分支: 喜 运 少 通 (由石少成提供) 另:石介之弟企、会、合迁郓城、鄄城等地辈分排序(68代起): 崇懋德延远,世毓贤奇昌; 家邦永兴振,光宪绪东康; 泰成庆履效、清廉祥安际 浙江新昌县石姓相关字辈 新昌: 所存在本源,黾勉复并营。 祥开礼乐先,五服甚分明。 爱敬须端始,道义随发生。 事修惟至德,千载仰仪型。 沃洲: 如月恒日升,山阜冈陵川。 浙江象山县茅洋乡坟山村: 开泰圣贤生,中邦政事行。 先人惟积善,克守振朝廷。 福建同安石姓各支字辈 海丰 田墘镇石氏辈序: 瑞兴萃育泰 达道永嘉长 前山乡、狮岭乡辈序: 同宗衍庆 世泽绵长 两支原字辈至“长”字结束,今后统一辈序列下: 敦笃和睦 祖德腾芳 富贵显扬 基业永昌 福建南安字行: 甫安一时腾,奋起奕世业,诗礼传家训,昆曾永鸿锡 福建同安-广东兴宁各分支 广东罗定市素龙街道(长房六世庄公裔,由“华”字辈宗亲提供): 荣华家豪强,天锡庆其昌; 福中生俊秀,奕世显明扬。 江西分宜县操场乡(三房六世廷龙公裔,“应”字辈在兴宁相应为11代): 应万维茂盛,贤文家国昌; 祯祥有福兆,兰桂自腾芳; 礼义诗书久,荣华富贵长; 成都宏世泽,永享武威堂。 广西兴业县沙塘镇(长房六世庠公裔,“振”字辈在兴宁相应为13代): 振启玉永万,庆宗德长煜;耀 崇山公广西容县分支(二房六世世富公裔,“道”字辈在兴宁相应为10代): 道宣公支:道自振广曰,蕴峻秉瑞佩;南树 道传公支:道自廷胜金,定珠庆兆品;立光 道熙公支:道自振尚文,云应永才荫;受家 羡昭公支:道自廷胜元,高裕邦运起;兴家 福建同安-福建武平宗盛公各分支字辈 赣南各县宏泽公裔: 宏猷光大耀,祖宗仲万均; 汝石应允有,国正爵位尊; 家和福自远,德盛声倍荣; 忠厚承世泽,诗书启贤昆; 和善余庆茂,兴嗣发运洪。 (四修增派行) 共宁纯臣范,群怀孔孟仁; 皇恩施满族,朱紫佐朝廷。 赣南各县念四郎裔: 盛世衣冠大,清朝礼义家; 彰明忠孝意,奕叶仰光华。 (四修增派行) 仁爱视至上,道德为高尚; 廉洁心灵美,善良万代扬; 族和事业兴,耀祖创辉煌; (兴宁石姓江西兴国、泰和、瑞金、于都、赣县等地部分分支也用此字辈排行,“盛”字辈在兴宁相应为12代) 福建同安-平和县分支崎岭乡下石村(旧名黄竹坑、丰村)石氏 唐朝同安鹤(高)浦,元朝漳浦濠(官)浔,明朝平和黄竹坑。漳浦一世君禄公(必胜公,系入闽十世大猷公之五世孙),漳浦七世(平和始祖)魁耀公。 其昭穆序: 魁应一廷,尔元文士,长茂永安, 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恭行君子, 正心修德,学道爱仁,忠信笃敬, 贻谋绳武,显祖荣宗,冠冕百世, 天禄万钟,锡禧衍庆,迪吉兴隆。 河北乐亭石姓一支字行为:“宣慈庆德,书品忠正,敦贻万惠。” 山东徂徕桥沟行辈是 登。道(金) 学宗仁义。因祖石介字守道,为避讳,道改为金。但有的地方还使用“道”。如汶口镇石家庄村等。

(1948年,上交湖南文献委员会原稿)

敬启者,敝族始祖石文庄公,系於明朝由江西省太和县鹅井塘,因官迁湘,开基于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族人分布于祁阳金刚渡、江华石围塘、本县白虎营等处,迄今已遗传二十余代,另男女丁总计约五千余人,宗祠在石家洞族立学校等处,兹特填具申请书一式两份,连同谱序及各种文献、图表、字暨、石氏专版九疑图、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等件,连同氏族概况表一份,先行寄奉,宁远县政府鉴印行寄上。

贵会外敬请於编纂湖南省志(氏族)项目时,将敝族基祖名及各项序字图案表提前列位,俾免遗漏为裱。

此致!

石氏代表人:石锺英、石友秋、石忠玉 (分别盖印) 通讯处: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

宁远县石安乡乡长:石友秋(盖印)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上报湖南文献委员会

注:1948年,湖南文献委员会要求湖南各地上交氏族登记资料,编写《湖南氏族志》,以上资料为宁远县石家洞族人填写的上交原稿文字,分别有石氏代表人:石锺英(黄埔军校教官,上校军衔)、石友秋、石忠玉等三人盖章签名,宁远县石安乡乡长石友秋上呈宁远县政府鉴印寄上,宁远石氏考等资料来自于此处,上报资料包括:石氏谱序一本、石氏序字图表六张、石氏历代官绅备录一本、石氏各种文献资料一本(其中包括来鹤书院名人题字四张)、石氏专版九疑图一部、石崇汉湖南乡试朱卷一本。原稿存长沙湖南图书馆(石先辉补录)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一、石姓源流

1、起源

石姓有多个源头。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卫康叔的后代,即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石碏。

石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他是卫国十一世君庄公的大夫,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深受国人崇敬。卫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州吁,生性暴戾,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任其所为。石碏对此十分不满,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左传隐公三年》)。但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系甚密。二人时常并肩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责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竞不回家。

庄公去世后,其长子完继立,即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辞官,不参加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州吁为胁制国人,立威邻国,在石厚的怂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壮年入伍,去攻打郑国,只胜一阵,便高唱凯歌,班师回国。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到处传唱这样的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因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所以卫国朝野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便命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的不象样子,十分气愤,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于是就将计就计,让石厚和州吁去陈国请求陈桓公,让他引荐去觐见周天子,君位便可稳固。他们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物赴陈国去了。

孰不知他们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 送到陈国,请求陈国协助卫国除掉二逆。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书信,奏报陈桓公。州吁石厚到陈之后,遂将二人拘留,卫国使臣右宰把州吁诛于濮。众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亲骨肉,又是从犯,要求从轻发落。石蜡大怒道:“我那不孝儿子助纣为虐,坏事做尽,你们要求从轻发落,难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于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陈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千古流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

石碏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遂为石氏。

卫国自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其间四次迁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在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发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应是石姓的发祥地。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封其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他,在 公元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建立卫国,他便是卫国开国之君。

卫国位于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卫康叔赴任之时,遵循周公旦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的淳淳告诫,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变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恶习。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国。成王举拔康叔为周之司冠,并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时也深得卫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县城阁南街创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继康伯之位,为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子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淇县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后裔,现分居淇县城乡十多个村落之中,虽没有正式家乘记载,辈辈传流都是淇县的老户,其先人是石碏。生齿比较集中的有朝歌镇付庄村、阁南村;高村镇泥河村、思德村;北阳镇卧羊湾村、武庄村;桥盟乡的古烟村、新庄等。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氏,是为石氏;晋国杨食我,字伯石,又称杨石,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亦为石氏。宋国的子姓也出了一支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氏。

少数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较早的是由鲜卑族乌石兰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石姓。鲜卑族改姓后皆以洛阳为家,所以洛阳是石姓在河南的又一个重要起源地。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拔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新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 另一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一支石姓的起源地应是河南的开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一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支石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政权,九国自康以下的八国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境内),因此九国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关于彝族中石姓的来源,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据《晋书》记载,是一个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对此蒲立本先生曾经指出,“羯”字在古汉语中的发音近似[Kiat],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极有可能由此而来; 石姓, 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据说河北泊镇的 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 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满族的“石穆鲁氏”、“石尔佳氏”、“候勒氏”、“扎贺塔氏”、“扎库塔氏”、“石佳氏”改为石姓;台湾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个,其中有石姓,为族中领袖阶层,其来源难考。

此外,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562)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349),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个张姓人改名叫石会。

2、播迁

北方石姓是先在河南境内传播开来的,之后播迁于北方各地。自石碏大义灭亲得姓之后,他的家族世代在卫国作高官,卫国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先后几次迁都,石姓人随着卫国都城的迁移而播迁。起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又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之后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随着卫国都城的不断变迁,石姓也不断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西北地区已有了许多石姓人,西汉的万石君石奋,本来家在河南温县,后来跟随刘邦到了西汉首都长安,石奋一家在西汉时有多人居高官之位,家族声势显赫。此外,《姓氏考略》中称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望”指郡望,郡望是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的意思,由此可知石姓家族在武威郡与渤海郡是一个显赫家族。武威郡于西汉元授二年(前121)设置,治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首府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废弃,大业三年(607)重新设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凉州。渤海郡也是汉代设置的,地域约包括今河北省河间县以东至沧县,北至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以内的地方,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境内)。唐朝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河南(河南洛阳)四处。可见,石姓在唐朝时就已经是一个大姓了,而且分布地区很广。根据《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唐朝初年,有石姓族人从河南固始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到五代的时候已发展成为闽南望族。根据石氏族谱载,后唐天成四年(929),石琚从安徽寿县迁徙到福建同安,他的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迁入广东。

唐朝时,西域石国人归附唐朝,石国人归附后都以石为姓,当时归附唐朝的西域少数民族很多,为安置他们,唐朝在关内道的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庆州(治今甘肃省庆阳)、银州(治今陕西横山东北)、夏州(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境内设置侨州府102个,安置包括昭武九姓(石姓为昭武九姓之一)在内的西域各族。唐开元八年(720)石神奴等率众攻陷六州,第二年被唐军平定,开元十一年(723),唐朝将六州废去,将昭武九姓人迁至河南、江淮一带。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设宥州(治所在今内蒙鄂托克旗南)安置昭武九姓人,贞元二年(786),吐蕃进攻唐朝,唐朝又将昭武九姓人迁往云(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县)二州,昭武九姓人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进入中原后很快融入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石姓也在不断的迁徙中发展壮大起来,宋朝编写的《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神会的僧人就是石国人的后裔。

宋朝和元朝石姓开始大批南迁,之后在南方各地之间迁徙频繁,据石姓家谱载,浙江分水的石姓始祖名叫石智,从新昌迁居金华。南宋末年,他的后裔为躲避战乱展转迁移至分水二管孙岭下,以后渐渐发展成为浙江大族;江苏如臯石氏的始迁祖叫石柱,字季邦,元朝初年从丹徒迁至如臯;江苏金坛的石姓是北宋文学家石延年的后裔,石延年祖籍幽州(今河北涿县),家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后来又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光禄大理寺丞和太子中允等官,晚年居住在丹阳花园里,他的十四世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斌伍的从花园迁至金坛鲁庄,成为鲁庄石氏始迁祖。江苏无锡的石姓始祖名叫石邦彦,始迁叫祖石琏,明代从江阴迁至无锡井亭,这一支石姓的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源清的在近代到上海开办了源昌机器厂,福源、源昌两帽厂及上海市私立进贤小学校;江苏溧水的石氏始迁祖是石思贤,宋高宗南渡后,为避战乱隐居在建康的丹阳湖,传了四世,石良庆从丹阳湖迁至溧水黄鹤山,又传了八世,石允通徙居奉安乡梅庄里。

石姓进入海南的始祖是石秉贵、石秉选,其原籍在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宋朝时进入海南,石秉贵落籍在琼山,石秉选入籍文昌。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石玉全的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他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去了台湾,之后又远播海外。因明朝开国初期,中原等地因久经战乱,明朝 从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来中原垦荒,一大批石姓人因此又进入中原地区。

客家人一般都有宗祠祠堂,客家人的祠堂内有堂联,客家堂联一般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内的红柱上,与其他民族的姓氏堂联相比较,客家堂联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辞海》对客家的解释是汉族的支系,相传从西晋末年开始,黄河流域的一部分 因为战乱而被迫迁至江南,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在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定居,这部分人被称为客家人,以与当地居民相区别,后来逐渐成为这一部分汉族人的专称,客家人长途迁徙,一路上历尽劳苦,来到南方后由于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人耕种,被迫进入荒山野岭寻求生路,南迁的客家人中有不少中原地区的士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教深,因此中原文化一直在客家人中流传下来,由于这种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客家人祖根意识较强,对故土有强烈的思念,这往往反映在他们的堂联中,也有人因此将他们的堂联称做寻根联,如兴宁石氏“万石流衍”家祠堂联的上联是“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下联是“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从联中不难看出石姓播迁的基本脉络,从河南到江南,再从江南到福建南部,再由福建南部播迁至岭南。

明清以后,大批石姓人迁居海外。到1920年,在美国的许多州已经有石姓人居住,据ancestry网上关于石、师、施和时姓的页面介绍,到1920年美国关于这四姓人的报纸新闻已达23826条。

心民间疾苦外,将大部分精力在了做学问上,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凌波阁,阁中藏书达四万余卷。石韫玉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的著述贯通古今,他的诗破除唐宋以来门户,自成一家,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石韫玉的诗文著作有《独学庐诗文集》、《花韵庵诗余》、《读左卮言》和《多识录》等。石韫玉还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集《花间九奏》,包括《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夫》、《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和《对山救友》九种单折短剧,也深受当时人的喜爱。道光十八年,石韫玉去世,享年82岁。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1831~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同谋划准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不久又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担任开路先锋,一路打了不少仗,屡建战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石达开留在天京处理军政要务。1854年,太平天国派出的西征军在湖南湘潭被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打败,西征军节节后撤,不久武汉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机关头,石达开奉命率军驰援湖口,并指挥九江等地守军顽强抗击湘军,设计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军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国爆发内讧,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韦昌辉杀杨秀清,洪秀全又率军民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实力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将石达开诏回天京辅政,但洪秀全经天京之变后,对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达开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一怒之下率领10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经浙江、福建,进入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又重振队伍,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转战,但屡战受挫。1863夏天,石达开被阻于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并遭到清军包围,陷于绝境。石达开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保全部属,就投入清营,但不久他的部属就在大渡河畔惨遭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遇害。

祖居地新貌

1、淇县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沫邑、又称沫乡,因沫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昂为殷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改置卫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传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西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余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尘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圣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卫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 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士荆轲,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 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人民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明天的朝阳。

2、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

临桂石氏家族谱

  临桂石氏原籍山东青州乐陵,相传为汉万石君石奋之后,大约在西晋永嘉之乱(311)时南徙。南宋王之望在《石延庆墓志铭》中记载临桂石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