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史的手抄报
家史是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也是家庭的历史,你可以“采访”一下你爷爷奶奶,然后再记录下来,就像古代史官一样秉笔直书,家史和国史一样,一定要真实。
可以写一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你家的生活变化,希望能帮助你!
1 指史家一姓父子先后著述之史书。 《隋书·许善心传》:“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焚荡。今只有六十卷在,又并缺落失次。” 2 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盛行于六朝。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若 扬雄 《家谍》、 殷敬 《世传》、 孙氏 《谱记》、 陆宗 《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 3 指一个家庭的历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在会上,小猪倌倒着苦水,说起大伙也都知道的他的家史。”中华傅氏族谱历史悠久,文化内函十分丰富,这对于海内外傅氏寻根归宗和弘扬中华傅氏文化,增强傅氏凝聚力、向心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傅氏传人无一不把自己的姓氏(家族血缘的标志)与族谱(一家一族之史)视为命根,而成为寻根认祖的神圣证物。
傅姓和其他姓氏一样,有着悠久的修谱传统。最早的傅氏族谱修于何时,因资料湮灭已难于考究。但是,目前上海图书馆已收藏编修时间最早的傅氏族谱是明宣德三年(1428)的湖北沔阳(今仙桃)的《傅氏族谱》(木刻本),至今近600年的历史了。1948年元月,由傅作义、傅瑞华提供赞助,傅汝霖题写书名,印发了全国性质的《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目前,此谱书社会存量稀少。
近年来,海内外各地编修了不少《傅氏族谱》,其中:傅氏名人支系、区域广泛、望族之地和内容丰富的族谱有:由山西省原平市长梁沟镇傅珍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原总参谋长傅全有支系的《傅氏族谱》于1989年秋印发;由台湾省台北市傅宝琳任总编编修的辽宁省海城市温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支系的《辽南傅氏宗谱》(一卷)于2000年9月印发;由台湾省桃园县杨梅镇傅任垣主编的涉及江西吉安、福建武荣、广东镇平、台湾高雄、美浓、台中、苗栗、桃园、杨梅等地的《傅氏宗谱全本》(精装两卷计1579页)于1997年春印发;由江西省信丰县傅芳远主修涉及两省14个县市(江西省:龙南县、崇义县、信丰县、全南县、大余县、会昌县;广东省:南雄市、始兴县),完成时间最短(仅8个月)、花费最大(2334万元)、谱书页数最多(计5153页)、谱书最重(2584公斤)的《傅氏七修族谱》(16 开本,13大卷)于1998年9月印发;由闽西傅氏族谱编写组傅瑞主编的中华傅氏通谱第一卷《清河郡闽西傅氏族谱》于2004年秋在福建闽西印发;近几年由四川简阳糖厂厂长傅纯佩负责主持主编或参与编修的《傅氏族谱》(7卷)先后在简阳 (全市傅姓人口4万人左右,是四川傅姓人口大市)印发,且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深受族人好评。
目前,海内外官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傅氏族谱》共193种1550册(其中:上海图书馆100种95册),日本、美国10种102册,若加上民间保存的《傅氏族谱》估计总数可达1000种8000册左右。目前,各地民间个人收藏《傅氏族谱》600多册,其中:四川渠县傅昌志400多册;福建上杭傅恩林100多册;湖南长沙何光岳 30多册。这些族谱已成为研究傅氏起源、迁徙分布、寻根问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傅氏族谱》征集资料和编修方式:
1、征集资料。⑴傅姓来源:何时(朝代、年号、年份)从何地(省、县、市、区、乡、镇、村、小地名)迁来;始迁祖的名字、号、生卒年月、简历、配偶情况;迁入原因和当时概况;迁入定居地点,先写旧地名,再括注今定居地的简要描述;始迁祖的祖上世系;承传的排行字辈情况。⑵傅姓发展变迁:始迁祖的后代分支、分房情况;在本地的迁移、繁衍情况;向外地以至向港澳台及海外迁移情况;家族的重大事件(如族谱编修、“清明会”、祭祖活动、宗亲联谊等)和重大变化情况。⑶傅姓现状:到目前为止,共繁衍了多少代(最高代和最低代);族人居住分布情况;大约户数,人口数量情况;经济文化状况;其它有必要叙述的情况。⑷傅姓名人情况:内容含姓名、性别、生卒年月、文化程度、民族、出生或居住地点,职务职称、工作生产单位,对家族对社会所作的主要贡献。⑸傅姓庙宇、祠堂、陵墓情况:内容含名称、地点、建于何时、建筑经过、资金来源、规模如何、历次整修情况、是否毁损、现状如何、每年祭祀活动情况;主持人基本情况。⑹傅姓族谱情况:从初修开始,历届修谱情况(时间、地点、组织机构、主持人、主编人、经费来源等):族谱保存情况;新谱续修情况;族谱名称、主要内容、版本格式、页码、发行范围、印刷册数、价位等情况;族谱续修主持人(或主编人)和旧谱保管人员的通讯联络(邮编、地址、姓名、电话号码)情况。
2、编修方式(只介绍“两统”新编式):
所谓“两统”,就是统一谱头内容、统一正文格式。
“统一谱头内容”:所谓“谱头”,就是指家谱的上篇(或上卷、上册)部分,使用统一的傅姓文、图资料。一是内页部分主要有始祖图像、全国(或本地区)傅姓人口分布示意图、傅姓宗亲题词、谱序(自序、客序)、谱例、谱论等;二是正文家族概述部分,主要有傅姓历史来源、傅姓郡望堂号、傅姓播衍迁徙、傅姓历代名人、傅姓家史族谱、傅姓文化遗迹、傅姓宗亲联谊等。
“统一正文格式”:就是指家谱正文部分统一格式和内容。一是家族源流:主要叙述各个支系的迁徙踪迹、繁衍分布;二是家族世系:主要记录各个支系图、世系谱等;三是家族文化:主要记载字辈派语、家法族规、族谱编修、人物纪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四是家族人物:收录人物传记、人物纪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等;五是家族旧谱:历届修谱概述、旧谱影印等。此外,附录部分要有编修家谱的公开信、编委会成员简介、捐资赞助名册、修谱始末、家谱发行名册、家谱赠送名册、族人代表通讯录、家族出生人口情况登记表、家族娶嫁人员情况登记表、家族死亡人口情况登记表等。
“两统”新编式,可采取以下“四法”进行编修:⑴区域编修法:以行政区域进行编修家谱。如:《重庆市垫江县傅氏族谱》等。 ⑵支系编修法:以族系、房系进行编修。如:《渠县青龙乡傅家沟支系谱》等。⑶名人编修法:以某地、某支系的某个有代表性的傅姓名人进行编修。如:《傅斯年家谱》、《傅雷家世》等。⑷字辈编修法:以同一字辈进行编修。如:《梁平县湖广镇川傅氏家谱》等。⑸堂号编修法:以某个堂号进行编修,同时又即总体大通谱的卷本。如:北京华夏傅氏文化研究所主导编修的《闽西清河堂傅氏家谱》等。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
具体解释: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汤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士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关”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扩展资料:
关于杨贵妃死因的其他说法:
1、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2、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4、逃往日本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继死的,乃是个待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待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5、贬为廉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廉人,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假设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就不写了,何苦还要在后面假设个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从而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参考资料:
:杨玉环
光明网: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丝路芬芳
起源: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弥子瑕之后,以父(祖)名为氏。春秋时卫国公孙弥牟的孙子名子瑕,其后代子孙以祖名弥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弥氏。
家谱:关于德州弭姓的由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明朝永乐年间,也就是燕王扫北以后,弭姓一家五口人从山东的即墨西行,分别在临邑的林子镇,德平镇,乐陵,宁津等地落户。
遂成村落,据当地的志书记载,弭姓的祖先是西汉末年祢(mi二声)衡的族人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而改的姓,弭姓家族内也有皇帝赐姓的说法,但是目前尚无考证。
弭姓人口在德州居多,在山东的滨州惠民,泰安,济南等地也都有弭姓分布。(姓氏小贴士)弭姓,读三声,明朝永乐年间,由山东即墨迁入德州,目前集中在临邑的林子镇,德平镇,乐陵的孔镇,宁津等地。姓氏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皇帝赐姓,二是西汉末年祢(mi二声)衡的族人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而改姓。
扩展资料历史名人
弥 逊
北宋末徽宗时官冀州知州。金兵侵犯河朔,他捐出金子,招募勇士,修筑城堞,决河护堑,出击金兵游骑,斩杀、俘获很多。金兀术率兵北撤时,告诫金兵不要侵犯弥逊管辖的边境。
弥子瑕
弥子瑕得到卫国国君的宠爱。卫国的国法,偷驾君王的坐车的人罪当刖刑(割去膝盖骨)。弥子瑕的母亲犯病了,有人听说了夜晚(赶紧)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冒充君王驾车出城。国君卫灵公听说后,却赞扬他说:“孝顺啊!为了母亲的原因,忘了要受刖刑罚。”
又有一天,(他)和国君在果园里游玩,吃(一个)桃子发现很甜,没吃完,将那剩下的半个桃子给国君吃。国君说:“这是爱我啊!忘了桃子上有他残留的唾液味道,还拿来给我吃。”
-弥姓
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辛姓在全国均有族人,辛氏族谱主要保存在江西省: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现存两部。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 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三卷、第五卷、第九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九卷。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五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九~三十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五卷。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第十卷 。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质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一~九卷,另有一部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清)辛锡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辛际唐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一~七卷、卷末第二卷 。
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泰来堂石印本四册藏于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载辛氏幼房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万载辛氏幼房四修谱,著者待考,民国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万载辛氏幼房四修谱,著者待考,民国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辛氏幼房艺文微一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存于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辛氏幼房谱十三卷 ,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共十三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辛氏历史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族人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族人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族人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族人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四省,占中国辛姓总人口的71%。
关于家史的手抄报
本文2023-12-09 04:16: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5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