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辈分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4收藏

安氏辈分排列,第1张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黄帝后裔,以国名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远古黄帝有儿子昌意,昌意之长子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安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其子孙以安为姓。汉武帝时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不愿为王,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回到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其子孙世代相传姓安。②唐代“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③出自他姓改姓或赐姓。《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唐时有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始祖:安清。 迁徙: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安徽、河南三省为多。目前安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零九位。 郡望: 凉 州 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置州,治所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今宁夏、甘肃及青、陕、内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西凉州。明凉州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废府。

  姑 臧 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

  武陵郡 汉置,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后移临沅(今常德西)。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河内郡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堂号: ①郡望堂号:姑臧、河内。②自立堂号:正伦、济世、中和、天全等。 字辈: 某支安氏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湖南邵东安氏老班次: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新班次: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日照安氏家谱口诀: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百纵,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徐州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名人: 安玄,古安息商人。东汉灵帝末年,来洛阳经商,渐谙汉语,常与沙门讲论佛教。以有功受封号“骑都尉”,世称“都尉玄”。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

  安世高,东汉佛经翻译家。名清,字世高,安息人。原为安息国太子,父死其叔继位,遂出家学佛。建和二年(148),到洛阳,致力于佛经翻译.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精小乘经典,并通禅经。

  安禄山(-757),唐叛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本姓康,字轧荦山,又作阿荦山,随母冒安姓,更名禄山。骁勇善战,通六蕃语。张守圭拔为偏将;玄宗擢为节度使,兼管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河北涿州)、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大加宠信。又结贵妃杨氏,自请为养儿,帝许之,由是逆谋日炽。寻与杨国忠有隙,举兵反,陷长安,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玄宗幸蜀避之,后禄山为其次子庆绪及李猪儿所杀。

  安庆绪(-759),唐叛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初名仁执。安禄山次子。善骑射。为禄山都知兵马使。禄山叛乱称帝时,封晋王。至德二载(757)春,杀父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委政于严庄而兄事之。不久退出长安、洛阳等地,据相州(今河南安阳)。乾元元年(758)为郭子仪等所围。次年得史思明之助解围。旋为思明所杀。

  安重荣(-942),后唐、晋将。小字铁胡,朔州(山西朔县)人,“有力,善骑射”,“虽武夫而晓吏事”(《新五代史》),后唐时为振武道巡边指挥使。后晋高祖起兵太原,他以千骑归附,拜成德军节度使。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又不满高祖屈尊契丹,以为万世之耻,蓄谋以反。天福之年(941)起兵,次年兵败被杀。

  安童(1245-1293),元臣。木华黎四世孙,札剌儿部人。中统初,召入长宿卫。中统四年(1263),世祖欲处死阿里不哥党千余,他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纳之。官至中书丞相。后屡遭桑哥诬谄。至元二十八年被罢相,仍领宿卫事。

  其他安姓名人有三国时辽东胡人安同;唐官吏安金藏;宋官吏安丙,石工安民;元学者安煕;明官吏安伸、安磐、安希范,藏书家安国;清学者安维峻等。近当代安姓名人有政治家安子文,香港工商企业家安子介,文学评论家安旗,作曲家安波等。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安氏家谱,原来在安锡贵老人家保管,安锡贵老人在哪个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动荡年代能保存下来实在不容易,安锡贵老人家去世后,安氏全部家谱和老照片才有现在在9队安锡乾家保管。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 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合抄家乘,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瞻族录》(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安荣光、安宗愈编辑,民国年间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安氏族谱,(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山东日照、青岛安氏字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佰纵,述作仲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四字中选任意一字辈。

山东青岛安氏字辈:“茂 郁 丰 佰 仲 久 常 增 金 其 华 丽 象 荣 耀 升 加 成”。与日照同族谱。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山东茌平安氏字辈:“士记富贵荣华兴”。

山东新泰安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耕读续世常仁义礼志信温良公俭让君臣智勇强文武其全贺福禄祯祥禧伯仲叔季宗”。

山东枣庄安氏字辈:“培学(长)德修(朝)传(晋)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东临沂安氏字辈:“学丙(家)全(洪)玉广”。

山东莒县安氏字辈:“月为茂玉丰(贵)伯仲久常增金启”。

贵州六枝安氏字辈:“定启金德明常勇”。

贵州桐梓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绍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贵州思南安氏字辈:守学如国其仕,登天正显文明,元世绍玉大德,万应廷启朝宗,永乐时维自秀,宏怀再复昌延。

四川西昌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阆中安氏字辈:“师正天德永中开万世贤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辈:“东长风秀西成有旺百年树人”。

河北河间安氏字辈:“国洪丰显宝贵”。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辈:“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体存常怀孝书在继代忠”。

湖南邵东、怀化安氏字辈:“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江苏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重庆南川安氏字辈:

民主支派:“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

大铺支派:“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

大观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

大有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

统一续派:“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甘肃靖远安氏字辈:“文维如单成国清宗”。

辽宁大连安氏字辈:“吉善之家庆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辈:“兴学会增连庆修元”。

河南新乡安氏字辈:“瑞永希文继佩”。

安氏一支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安氏一支字辈:“茂玉丰伯忠祖(常)征金启化立详”。

安氏一支字辈:“为君贤明礼让为臣仁义忠良盛兴博学好古修来我辈荣昌”。

安氏一支字辈:“金,凤,鸿,登,天:家,业,传,叁,统。” (一)四言

(1)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3)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4)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5)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6)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二)五言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三)七言

(1)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2)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三)八言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辽东安同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改汉字姓氏

唐代,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安禄山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改了一个汉字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突出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突出,像安庭坚、 安禄山 、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武则天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唐玄宗

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安姓的起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东汉灵帝时(168~189年间),安息国太子安清,潜心专研佛学,来到京都洛阳定居,其后有安氏。南北朝北魏时,安息国又有世子来到中国,亦为安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安迟时,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为汉姓安氏;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当时郝连山北昭武城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梁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安氏辈分排列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黄帝后裔,以国名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远古黄帝有儿子昌意,昌意之长子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安封于西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