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谭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求助谭氏家谱,第1张

60多年前(解放前),我爷爷从四川江北县(大概是现在重庆江北区)被抓当壮丁(打仗)来安徽宁国,过逝时我父亲只有6岁,那时我爷爷与老家(江北县) 有书信来往,那边有亲人及自己的子女,(谭忠福,谭春花,不详字是不是这样写的)。那时爷爷思乡心切,要把家里的农具买了,促路费要带我父亲回老家江北县,结果饿死在家里。没完成心愿。十几年后,父亲长大也想去完成爷爷的心愿,认祖归宗,便去打听爷爷生前的朋友及了解当时书写书信的人,但都因为时间久了,没法查证。一直拖到现在,自己的父亲都60多岁了,他也没完成我爷爷的心愿,到了我这一辈,父亲常常想起他父亲的遗言,要回江北老家看看,但没有力的地址去查证,只好今天来找家谱问问。看看有没有姓谭的家族人知道这段故事,我爷爷叫谭斌清(字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的)不过(谭春花 女 谭忠福 男 现年纪都在70岁左右以上了)望谭氏家族的人帮我问问。有没有认识四川江北县有知道这故事的人。谢谢了

  谭姓族谱在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其家谱有:

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11

谭派七代分别是:一代是谭志道,二代谭鑫培,第三代谭小培,第四代谭富英,第五代谭元寿,第六代谭孝曾,第七代谭正岩

谭志道:谭派创始人;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是京剧史上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谭派由谭鑫培创立,历经七代传承,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

谭家从事梨园行的第一代是谭志道(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是从湖北来到北京的汉调艺人,唱腔中还带有汉调、徽调的乡土音。到谭鑫培这一代,用湖广音和北京音结合,形成了后来的京剧。

谭鑫培对老生唱腔进行改革,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当的唱法,创造了细腻婉转的新腔。同时,他从刻画人物性格出发,对百余出剧目进行了精心整合,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定军山》,而这部戏也成了从谭鑫培起的谭门六代演出最多的戏。

谭鑫培去世后,谭门第三代谭小培承上启下,苦心经营。第四代是谭元寿的父亲,“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他是余叔岩的弟子,以谭派嗓音唱余腔而自然有谭氏神韵。1928年出生的谭元寿是谭派第五代传人。如今,谭元寿的长子谭孝曾、长孙谭正岩,都接过了这家传衣钵。

、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 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 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 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谭氏本有统一的命名字辈,不知何故后来中断了执行。

谭氏来源于距今2700年前的古谭国。距今2700年前的古谭国,是由距今5000年前“中华始祖”黄帝(原姓公孙,后改姓姬,名轩辕氏)的后裔的后裔嬴琼国,在公元前的1046年,即周武王战败商朝纣王后改建为周朝登基称帝并进行论功行赏时,对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的嬴琼国,赐姬姓,授威武侯,并将位于今山东省中部以济南市章丘西城子崖为都城的一块约5000平方公里的谭地,封给嬴琼国建立诸侯谭国及任诸侯谭国的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古谭国的由来。

当初所封的古谭国,只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小国。由于地位优厚,土地肥田,交商发达,在历代国君的辛勤操持下,小小的谭国很快就变成为中国古代位于大中华东方的一颗 “明珠”。正由于古谭国的战略地位重要,交商贸易和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从此邻近古谭国四周的众多诸侯大国,早就有了潜藏吞灭谭国的企图。时到公元前的684年,称王称霸诸侯中的大国齐国,先委派大臣前去谭国劝降拒服后,便随即出动大兵对小小的古谭国发起猖狂进攻和野蛮烧杀。数天之内,就把这颗有着380年光辉灿烂历史的东方明珠古谭国的都城毁灭成一片废墟。拒不做亡国奴的十五代国君谭子姬贤礼,面对无法抗争的强敌,只有被迫含泪拜别古谭国的先祖,带领残余的军民及幼小的公子姬祁义/姬祁武/姬祁养,子夜逃出城外,流亡到当时的莒国(今山东省莒县)。为了不忘国耻,为了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古谭国的十五代国君姬贤礼,当即号召古谭国所有姬姓的子孙后代以及其他姓氏的子孙后代,从此以后,永远改为以谭国的国名“谭”为姓。这就是谭氏以国为姓的来源。随后,谭氏的子孙后代,都尊称原古谭国十五代国君姬贤礼的长子姬祁义为谭国亡国之后,带头以国名“谭”改姓为谭氏的开姓始祖。都将古谭国亡国以后的谭氏称为正宗谭氏。古谭国亡国以前的姬氏以及姬氏以前的嬴氏或皇谭氏或其他姓氏,统称为古代谭氏或血缘谭氏。

古谭国刚建立时,也就是封赐姬琼国为诸侯谭国的国君时,古谭国的先祖就为古谭国的国君以及迁入诸侯谭国的所有姬姓子孙后代,规范了如下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

国传来有 四季平员 日月草木 花开贤祁 克世占亦 德宝崇星 轩相纯方 裕维时典

济阳大玉 章祥康承 乃分别正 子家明湘 崇荣良希 诚皓光宁 维作继庆 经德秉哲

业广惟勤 未知字派 龙水土成 安己之书 华意可守 武进宏全 孝正才仁 东全文胜

维遗思万 代元玉朝 光友添绍 景单贤廷 春正世一 天地人和 永定康宁 祈祥千万

高增广厚 学孔孟言 钦明文思 光昭先德 福寿荣华 大显维德 必光其宗 鸿启世序

景运长升

上述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总计为一百六十四个字,具体地规范了古谭国164代人的命名字辈。命名字辈谱中的字句,字字基本不同,句句都富诗意。遒照该部命名字辈谱本的字辈命名,按中国人18至25岁结婚生育的普遍规律,以平均取中21岁进行推算,足可供古谭国及古谭国以后的子孙后代使用3280年。从公元前1046年古谭国建立时起算到如今的2013年,合计已过3059年,原谭国先祖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还可以继续使用221年。

原古谭国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究竟出于谭国的那位先祖,现无从考证,只知这是谭氏的先祖千方百计设法传存下来的。此字辈谱本经我与古谭国阶段,从首代姬琼国到十五代姬贤礼逐代进行核实,其各代所用的命名字辈,代代相符。同古谭国亡国后,从以国开姓一代谭祁义到辗转迁居湖南湘乡的七十三代谭全深逐代进行核实,其各代所用的命名字辈,亦是代代相符。其各代在命名方法上,基本上是两种规格:一是姓氏+字辈+名;一是姓氏+名+字辈。

古谭国的先祖为古谭国的子孙后代所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在古谭国的380年阶段,共执行了15代(辈)。从第一代姬琼国到十五代姬贤礼,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国传来有 四季平员 日月草木 花开贤》。

古谭国在公元前的684年亡国时,为纪念祖国,永改以谭国的国名谭为姓之后,其谭氏的子孙后代仍然继承按照古谭国先祖为谭国后人所规范的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执行。从古谭国迁到古莒国之日起,即从以国开姓的一代谭祁义到十五代谭维简,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祁 克世占亦 德宝崇星 轩相纯方 裕维》。从古莒国迁到山西太原的十六代谭时英到二十代谭大常,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时典 济阳大》。从山西太原迁到河南弘农的二十一代谭玉成到三十三代谭湘灵,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玉 章祥康承 乃分别正 子家明湘》。从河南弘农迁到浙江绍兴的三十四代谭崇德到三十八代谭诚恭,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崇荣良希 诚》。从浙江绍兴迁到江西泰和的三十九代谭皓到六十三代谭克己,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皓光宁 维作继庆 经德秉哲 业广惟勤 未知字派 龙水土成 安己》。从江西泰和迁到江苏南京的六十四代谭用之到六十七代谭意宫,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之书 华意》。从江苏南京迁到湖南茶陵的六十八谭可奕之到七十一代谭进颇,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可守 武进》。从湖南茶陵迁到湖南湘乡的七二谭宏妙到七十三代谭全深,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宏全》。

不知何故,谭氏从湖南茶陵迁到湖南湘乡这一支族对原执行古谭国先祖所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只执行到七三代就中断了。从七十四代谭轶到九十一代谭汉文之间的十八代人,改为了实行各自自由命名。由于各自实行自由命名,无疑迁居湘乡这一支谭氏,随着子孙后代日益繁衍,自己也无法搞清同一支族之间的辈分了。如是,我们湘乡这一支族的先祖,又重新自行规范了湘乡这一支族的如下命名字辈谱本:

文学成启鸿, 维兆振家声, 安邦兴世绪, 永远定宗盟, 礼义昭先泽, 诗书广令名, 忠信敦言行,

修齐裕治平, 崇本基原厚, 开来荫益荣, 锦堂谋燕翼, 继述庆时英。

本湘乡支族自行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从迁居湘乡这一支族的九十二代谭文训这一辈开始执行。现迁居湘乡这一支族的子孙后代,都已按照本统一命名字辈谱本进行了各自谱名的命名。我们迁居湘乡横铺这一分支的谭氏,现已繁衍到一百零八代,从九十二代谭文训到出生不久的一百零八代谭运荟,他(她)们所执行的字辈是:《文学成启鸿, 维兆振家声, 安邦兴世绪, 永远》。

这就是说,谭氏本有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可能由于各种缘故,譬如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及人口的日益繁多等等,谭氏的子孙后代,为求其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分别向祖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处迁徙。迁徙之后,又由于各地之间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环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相互的联系,越往后越无法知道那里有谭氏原来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在此情况下,分居各地的分支只得自行规范本分支的命名字辈谱本,有的地方的分支则实行各自自由命名。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谭氏子孙后代的日益增多,现已造成谭氏宗族中的命名字辈极多,几乎各地的谭氏分支都有各自的命名字辈。而且发展到同一地区居住的谭氏子孙,分别执行不同的谭氏命名字辈。故当谭氏的子孙后代,在同一地区相互交往时,只能相互确认自己都是谭氏的子孙后代,却无法确认相互之间谁应是谭氏中的长辈和晚辈。

鉴于上述谭氏子孙后代命名字辈的混乱状况,究竟如何解决为妥呢?有人说应该重新规范一部谭氏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让谭氏的子孙后代一律按新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从头开始实行统一命名。这样虽能统一谭氏的辈分,但无法合理解决众多谭氏子孙后代的字辈套改难题以及谭氏从古到今的世代衔接难题。较为理想的措施,应该是以原谭氏古代(血缘)先祖所规范,已由谭氏正宗历代先祖继承执行过的原有谭氏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为谱本,将谭氏各分支的子孙后代以各自分支的命名字辈命名的字辈,分别推算出各人在谭氏正宗世系中所应该定位的世代数,随后套改到原谭氏统一的命名字辈之中。如何进行套改呢!以我们谭氏分迁到湘乡的这一分支来说,原谭氏开姓始祖从一代谭祁义到七三代谭全深,都是按照原谭氏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命名的,从一代到七三代的命名字辈是:《祁 克世占亦 德宝崇星 轩相纯方 裕维时典 济阳大玉 章祥康承 乃分别正 子家明湘 崇荣良希 诚皓光宁 维作继庆 经德秉哲 业广惟勤 未知字派 龙水土成 安己之书 华意可守 武进宏全》。从七四代谭轶到九十一代谭汉文,共计为十八代人,不知何故中断了统一命名大会,改为各自自由命名。这十八代人套占的字辈应是:《孝正才仁 东全文胜 维遗思万 代元玉朝 光友》。从九十二代谭文训到现出生的一百零八代谭运荟共计十七代人,套占的字辈应是:《添绍 景单贤廷 春正世一 天地人和 永定康》。我是谭氏正宗一百零五代后裔,在湘乡这一支族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中,其谱名为谭世玺,套改到原古谭国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中,其谱名则应改为谭和玺。

采取这种套改方法,既能承接谭氏从古至今的世代延续,又能使多数的谭氏子孙后代,避免在套改中可能发生的辈分错乱。采用上述这种套改方法,关键的关键,是各个分支的谭氏子孙后代,能不能从各个分支的家谱资料中找到自己在谭氏正宗世代中应该排列的世代定位代数。

以上是我对如何解决谭氏现有命名字辈混乱的粗浅看法,是否可取,仅供谭氏族人参考和探讨。

湖南湘乡横铺谭氏105代后裔

谭绶生(谭世玺)

2013年7月10日 于天津

求助谭氏家谱

60多年前(解放前),我爷爷从四川江北县(大概是现在重庆江北区)被抓当壮丁(打仗)来安徽宁国,过逝时我父亲只有6岁,那时我爷爷与老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