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郑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四川郑氏家谱字辈?,第1张

尽管各地郑氏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

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武荣网洲派郑氏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省等地,则分别使用:"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等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郑氏一支字辈:原序:"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续序:"祖武积厚有余庆金玉乐"

湖南资阳郑氏德堂木字辈:原序:"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续序:"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衢州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顺堂郑氏字辈:"宪少爱卿(一世至四世以为名派)",五世以下序:"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启永和声"

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安徽宿县郑氏一支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五、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的郑氏望族

魏 晋 南北朝时期是郑姓历史上的显赫年代。东晋汉学家郑众的玄孙郑泰 郑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郑泰,字公业。郑泰所处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当时董卓篡权,各地起义军蜂起讨伐董卓。董卓想要出兵镇压,郑泰以"为政在德而不在众"等10条理由劝阻,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董任命为议郎。后因郑泰反对董卓之事败露,弃官返乡,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去任途中病逝。

郑泰的次子郑袤被曹操选为尚书郎,出任黎阳(今河南浚县)县令。因政绩显着升任济阴(今山东定陶)太守。又被调补为大将军,拜为散骑常侍。后来成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郑袤进位密陵侯。郑袤生了6个儿子,长子郑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晋武帝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滑县)太守。

郑浑,字文公,是郑泰的弟弟,郑浑起先是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调到曹操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任职期间,亲自率领百姓开坡修田 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皇帝的表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崇当了郎中,官致荆州刺史。郑崇的孙子叫郑随,当过扶凤太守。郑随之子叫郑 ,郑 生了六个儿子:郑翳 郑豁 郑渊 郑静 郑悦 郑楚。郑豁之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 郑晔 郑简 郑恬。郑涛随魏武帝到了甘肃,并定居在那里,成为"西祖";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武将军,封南洋公,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后来北祖的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

大唐盛世 到了唐朝,郑姓在中国北方的荥阳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多人在朝中官至宰相,家族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北祖 南祖 中祖3支郑姓发展壮大,特别是郑姓在朝中的强大势力更是其他豪门望族所无法比拟的。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 6名状元 8位驸马 9个宰相。人称"郑半朝"。这一时期郑姓的主要代表是北祖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郑幼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敬道,当过开州(今四川开县)刺史;次子郑敬德,当过青州刺史,封爵阳伯。到了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开始兴盛起来。

郑曾,字景秀,当过右慈州刺史,怀州刺史,加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赠光禄少卿。长子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曾孙以下难计其数。郑长裕的5个世孙中,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 大夫等朝官,10多位刺史 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 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此外,唐朝郑姓还有2位宰相:郑畋 郑綮等。

荥阳郑姓出仕的除了这9位宰相外,还有尚书 侍郎 郎中 常侍 大夫 御史等朝中官员60多人;刺史 节度史 廉访史等地方官员50多人;将军 司马 别驾 府率 参军 长史 县令等其他官员300多人。还有"六状元":郑益 郑全济 郑解 郑言 郑弘业 郑中贻;八驸马:郑敬言 郑孝义 郑万钧 郑潜曜 郑巽 郑沛 郑河 郑颢。

四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

版本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详细内容

序号:5597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四卷/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2修本

始迁祖:旻,字贡公,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开化县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市)十都祝家川村。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世系修录至第十七世,排行字为贤。本支派排行字自九世起:国家有圣主敦本启贤良克继修明志光宗耀祖长。卷一:谱序、祖训、家规、谱说;卷二:勅命、像;卷三:世系;卷四:行略、祖居清丈文劵、人物传。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三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

版本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

其他书名

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详细内容

序号:5598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三卷/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3册—书名据书名页题

始迁祖:添祈,更名芳,号虎山,明洪武四年(1371)自淳安县东衔村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县)唐里村(今属昌化镇)。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为传。本支派排行字:时下陈常嫩生民秉德良纘承知有道佐启世应昌学圣传诗礼希贤显义方国家隆俊彦多士庆言扬。卷一:谱序、郡望、行状、勅命、诰命、凡例、题名序、仕宦录;卷二:行传;卷三:行传、编後记。本支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四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郑炳林主修

版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详细内容

序号:5599

[淳安]郑氏宗谱:四卷/郑炳林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4修本

始迁祖:公亮,字希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安徽歙县邑北丰川村(今属上丰乡)迁居浙江淳安县邑西石峤村(今梓桐镇郑家村)。本谱始修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卷一:谱序、目录、凡例、源流叙;卷二:世系、寿序、行传;卷三:世系图;卷四:墓志、谱跋。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十六卷,首一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

版本1922年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汾口镇简门村村委会

详细内容 [淳安]淳安川南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1922年木活字本—37册—书名据序跋题—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7修本

始迁祖:安仁,字弥熟,又字德淋,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自安徽歙县迁居浙江遂安县(今属淳安县)川南郑家白洋坂村(今汾口镇简门村)。本谱始修於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一世,排行字为光。本支派排行字:宙炳聿忠绍当韬该房季奇稚宾并兴众安綝训光必启兆友肇锡衍名家纯德昭和厚贤能毓国华。卷首:谱序、凡例、世系图;卷一~十:世系图;卷十一:家仪、家规;卷十二、十三:传;卷十四:坟图;卷十五:里居图;卷十六:谱跋。

四川郑氏家谱字辈?

尽管各地郑氏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 惠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