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金庸的情敌,呵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徐志摩是金庸的情敌,呵呵,第1张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又是金庸表哥,此人借原配妻子娘家助力出国,借妻兄帮助认识名人,却逼妻子离婚,弃两个孩子不顾,追求恩师梁启超儿媳妇还死缠烂打,最后和一个交际花纠结在一起,估计更是让老派人侧目了。

你看看在金庸小说里,表哥和云中鹤都有啥描写和下场,就知道金庸对徐志摩的态度了。

陆小曼是民国时有名的交际花,这只破鞋在当时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的查家(金庸家)看来,那肯定是看不起,所以金庸从小耳濡目染,肯定不会看上陆小曼,徐志摩原配张幼仪更不会,情敌这个答案是没带脑子出题。

受家族的影响,金庸(查良镛)从小也十分鄙视徐志摩,他笔下的大恶人云中鹤就是徐志摩当年的笔名。

徐志摩去世后,由于其生前的影响力,很多人都纷纷送上挽联。金庸的父亲也送了一副,上面写道: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意思是你写下的那些言情诗词,怎么也烧不完,你留下的情债太多了,怎么也忏悔不完。

当时是1931年,金庸才7岁两个人都不是一个辈分,情敌从何谈来,出题人脑子有屎!

最早接触到徐志摩是从他的那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当时只觉得这首诗很美,很有意境,对于其中的咬文嚼字和情感抒发一概没有深究

其实后来我对他也没有很深的认识,只知道他是我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是《再别康桥》的作者对于他的其他作品也只有一点了解,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康桥再会吧》

想要写一写徐志摩完全是因为他的爱情故事,在上网查阅资料的时候看见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文章里将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分别作了比喻,我觉得很贴切

一把秋天的扇子——张幼仪

一把秋天的扇子,意味着可以随手拿来驱热,也可以随手放或扔在徐志摩所有落册的女人中,原配张幼仪便是这个角色

他与张幼仪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也使得徐志摩对于这桩婚姻始终心存疑虑,进而在遇见林徽因后无法自拔的爱上她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她恪守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即便在她心里很清楚的知道他爱的不是自己

很难想象当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与林徽因共伞并肩站在康桥上谈笑时会是怎样的心境或悲伤,或凄凉,或自嘲很难想象当她决定成全他去追求自由时,自己仍旧照顾着他的家人,或许这是爱情她真的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眼里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男人身上她明明知道在徐志摩看来,她就是一个“乡下土包子”、她明明知道,他形容他们的婚姻是“小脚与礼服”„„

当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时,她的回答是——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把照顾徐志摩和他家里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是徐志摩最看不上眼的女人,却又是最爱他的女人,这就是爱情的不等式 一朵别院的玫瑰——林徽音

24岁的徐志摩开始写诗便是因为她——他眼中的“唯一之灵魂伴侣”——林徽因是她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条天河,她也自然成了诗人河里的那条水草,终其一生在心中荡漾

在我看来,她恰似一朵娇艳的玫瑰,却开在了别人的园里徐志摩也只好徘徊在花园的院门外,探着头向里张望,这一看就是几年

可以说,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是林徽因,当然后来他也爱陆小曼但是因为林徽因让他伤得很深,而最终他们又错过,这就造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始终怀有深刻的印象不是有句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贵的”嘛他为了她背弃无爱的婚姻、反驳自已的老师、放弃家庭的支持,也得罪了不少朋友

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林徽因十七岁左右的时候,另一段是徐志摩遇难前,林徽因在香山修养的时候前一个阶段就像是热恋,充满激情与狂热;而后一个阶段已经失去了狂热,取而代之的是理智,是爱情的蜕变升华

再来说说林徽因,我相信她是爱过徐志摩的,但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她又怎会不顾一切和徐志摩再一起呢!况且那时候的她还小,对于爱情她了解的夜不会很深,那时候的她,没有思想也没有胆量反抗家里,反抗社会,和一个大她7岁并已结婚生子的男人共度一生;后来的她变得成熟,理性,对于爱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那时她已有了梁思成,他也有了陆小曼,此时的他们才真正相互理解,相互惜存的

她在徐志摩去世后对沈从文写信说:“他若没死,我待他是仍不能改的,这可能是他说的我爱我的家我的丈夫胜过爱他的缘故”可见林徽因承认对徐志摩的感情,曾经也略微后悔过没有选择他,但是即使重新来过,林徽因仍会理智地选择

一束璀灿的烟花——陆小曼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可以说他们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

徐志摩把对林徽的那份爱和盘托给了陆小曼,陆小曼也最终获得丈夫给她的自由,两人突破层层阻力终于走进了婚姻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像童话故事一般“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也算是老天对徐志摩的一点点恩赐

但是宿命里的爱情有时往往弄错方向,当身体近了爱情却远了婚姻并没有按徐志摩的推算在理想中落定,而是似烟花般在空中漫散,美丽了,也沉寂了婚后的陆小曼抛弃了原本非常丰厚的物质生活,婚后却又始终得不到徐志摩家人的认可,精神上十分忧郁她沉浸在各种社交活动中,真正做到了“视金钱为粪土”,而徐志摩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讲学,写诗,此时的他已经疲惫不堪

在他们作了最后一次激烈的争吵,徐志摩搭乘邮机飞往北京,为的是去赶一场林徽音的重要演讲,因飞机遇上大雾坠毁在山东上空至此,这场恩怨宛若在黑夜里燃放的烟花的样子,一片一片飞散,一簇一簇坠落他也跟着烟消云散„„

徐志摩,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在诗集子前面说话不是一件容易讨好的事。说得近于夸张了自己面上说不过去,过

分谨恭又似乎对不起读者。最干脆的办法是什么话也不提,好歹让诗篇它们自身去承当。

但书店不肯同意;他们说如其作者不来几句序言书店做广告就无从着笔。作者对于生意

是完全外行,但他至少也知道书卖得好不仅是书店有利益,他自己的版税也跟着像样:

所以书店的意思,他是不能不尊敬的。事实上我已经费了三个晚上,想写一篇可以帮助

广告的序。可是不相干,一行行写下来只是仍旧给涂掉,稿纸糟蹋了不少张,诗集的序

终究还是写不成。

况且写诗人一提起写诗他就不由得伤心。世界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不但惨,

而且寒伧。就说一件事,我是天生不长髭须的,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

经捻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这姑且不去说它。我记得我印第二集诗的时候曾经表示过此后不再写诗一类的话。

现在如何又来了一集,虽则转眼间四个年头已经过去。就算这些诗全是这四年内写的

(实在有几首要早到十三年①份)每年平均也只得十首,一个月还派不到一首,况且又

多是短短一橛的。诗固然不能论长短,如同Whistler②说画幅是不能用田亩来丈量的。

但事实是咱们这年头一口气总是透不长——诗永远是小诗,戏永远是独幕,小说永远是

短篇。每回我望到莎士比亚的戏,丹丁③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一类作品,比

方说,我就不由的感到气馁,觉得我们即使有一些声音,那声音是微细得随时可以用一

个小拇指给掐死的。天呀!哪天我们才可以在创作里看到使人起敬的东西?哪天我们这

些细嗓子才可以豁免混充大花脸的急涨的苦恼?

说到我自己的写诗,那是再没有更意外的事了。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④以来我

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

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

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⑤!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

干。我这样一个人如果真会成功一个诗人——哪还有什么话说?

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哪件事我们作得了主?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

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话虽如此,我的尘俗的成分并没有甘心退让过;诗灵的稀小的翅膀,尽他们在那里

腾扑,还是没有力量带了这整份的累坠往天外飞的。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

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的。

尤其是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

一点亮,不见丝纹的动。我常常疑心这一次是真的干了完了的。如同契玦腊⑥的一身美

是问神道通融得来限定日子要交还的,我也时常疑虑到我这些写诗的日子也是什么神道

因为怜悯我的愚蠢暂时借给我享用的非分的奢侈。我希望他们可怜一个人可怜到底!

一眨眼十年已经过去。诗虽则连续的写,自信还是薄弱到极点。“写是这样写下了”,

我常自己想,“但准知道这就能算是诗吗”?就经验说,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

完成,这中间几乎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的。诗不仅是一种分娩,它并且往

往是难产!这份甘苦是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一个诗人,到了修养极高的境界,如同泰

戈尔先生比方说,也许可以一张口就有精圆的珠子吐出来,这事实上我亲眼见过来的不

打谎,但像我这样既无天才又少修养的人如何说得上?

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

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

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

了去,救命似的迫切,哪还顾得了什么美丑!我在短时期内写了很多,但几乎全部都是

见不得人面的。这是一个教训。

我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是我十一年⑦回国后两年内写的;在这集子里

初期的汹涌性虽已消灭,但大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

不到。这问题一直要到民国十五年我和一多⑧、今甫⑨一群朋友在《晨报副镌》刊行

《诗刊》时方才开始讨论到。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

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我

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

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工夫。

我的第二集诗——《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的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

的留痕。我把诗稿送给一多看,他回信说“这比《志摩的诗》确乎是进步了——一个绝

大的进步”。他的好话我是最愿意听的,但我在诗的“技巧”方面还是那楞生生的丝毫

没有把握。

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

小里耗”。要不是去年在中大认识了梦家和玮德两个年青的诗人,他们对于诗的热

情在无形中又鼓动了我奄奄的诗心,第二次又印《诗刊》,我对于诗的兴味,我信,

竟可以消沉到几于完全没有。今年在六个月内在上海与北京间来回奔波了八次,遭了母

丧,又有别的不少烦心的事,人是疲乏极了的,但继续的行动与北京的风光却又在无意

中摇活了我久蛰的性灵。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嫩

芽的青紫,劳苦社会的光与影,悲欢的图案,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的眼前展

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要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

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

要他认清方向,再别错走了路。

我希望这是我的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说也奇怪,一方面虽则明知这些偶尔写下的

诗句,尽是些“破破烂烂”的,万谈不到什么久长的生命,(但在作者自己,总觉得写

得成诗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证明一点性灵还在那里挣扎,还有它的一口气。)我这次

印行这第三集诗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借此告慰我的朋友,让他们知道我还有一口气,

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重压迫下透出一些声响来的。

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你们也不

用提醒我这是什么日子;不用告诉我这遍地的灾荒,与现有的以及在隐伏中的更大的变

乱,不用向我说正今天就有千万人在大水里和身子浸着,或是有千千万人在极度的饥饿

中叫救命;也不用劝告我说几行有韵或无韵的诗句是救不活半条人命的;更不用指点我

说我的思想是落伍或是我的韵脚是根据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的……,这些,还有别的很

多,我知道,我全知道;你们一说到只是叫我难受又难受。我再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

你们记得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

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

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

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丈夫当以国家社稷之安危为己任,固然不居于庙堂之上,亦可不负“大侠”二字。

1972年,在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连载完成之后,金庸向公众宣布就此封笔,此后再不涉足武侠小说,这位当代武林至尊自此要远离江湖,不再终年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了。

金庸先生今生以武侠小说而闻名天下,他的小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几乎是家喻户晓。

可谁又曾对他背后的“查氏家族”有过了解,金庸先生对于中国而言,可谓是传奇的存在,查氏家族繁衍至今,能人辈出,更是一个传奇性的存在,大江东去浪淘尽,查氏家族却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便受到家中父辈书香门风的耳濡目染,故而对金庸先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金庸

查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査”姓来最早源于春秋时期,距今为止,大概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査邑”,姓氏便是“査”,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

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江西婺源定居。

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后人査瑜为躲避战乱,举家从江西婺源坐船迁往浙江嘉兴,经熟人介绍,査瑜来到海宁袁花镇一大户人家教书。在教书时,査瑜惊奇的发现,海宁袁花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与自己的家乡婺源颇有几分相似。婺源有个凤山岗,海宁有座龙山,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之意,乃是吉祥之地。

于是,査瑜又举家迁往了袁花镇居住,本着“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的祖训,传承到一代又一代。

金庸先生

查氏家族真正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在此期间,査氏家族共出了22名进士,康熙年间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

自査瑜之后,从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官宦世家。

兴盛于明清

查瑜的儿子查恕,多年来一直钻研医术,江湖绰号“査一帖”,对于腰酸背痛,他一贴便可药到病除。他本人也经常乐善好施,为穷苦的百姓免费治病,闻名于江南。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甚为赞赏,并封其为太医院国医,赐一品冠服。

明朝弘治三年,查家第五代查焕高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之第一人。

明朝一代,查家共有六人中进士,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兴旺,最多时共有300多人。

其中十余人考取进士,五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更是兄弟三人同为翰林院编修。

查舁更是被康熙帝钦点,陪皇帝在南书房读书。康熙帝为表彰查家,御赐“敬业堂”、“嘉瑞堂”匾额,恩宠冠绝一时。当时的匾额已经毁于战乱,如今查家旧居的匾额是当年的仿品。

到了乾隆时期,査氏家族已传至十几代。因为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查家被牵连,当时查家被封禁的书籍多达100本,因此,朝廷禁止查家参加科举。家族进入静默期。

其实这也算因祸得福,查家的后代并没有把重心放在科举上,而是专注文学。

金庸在采访时曾提过:家里的藏书很多,找书更是方便,不管是古书,还是新书,应有尽有。查家闲暇时的活动也很文雅,多是下棋、看书。

近代查氏百花齐放

到了近代,查家在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第十九代传人查济民,民间号称“纺织大王”,他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做纺织业是大有出路的。他从浙江大学染织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上海、重庆等各大纺织染厂工作过。1947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查济民先生

改革开放后,他不顾高龄,奔走于内地,投资办厂。当时他所建的厂子都很有名气,据说随便找一位老百姓都认识他。

查济民在90大寿时,在他的主持下,又对查氏家谱进行重修,连接了断裂几百年的家族史。

弟弟穆旦

此外,查家还有比查济民小四岁的弟弟查良铮,笔名叫穆旦,穆旦四十年代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学教师,前后任职于西南联大、南开等多所名校。

穆旦属于在海宁时期分出去的“北查”,明朝中叶,海宁查氏第三代有一分支迁往了北京、天津一带,靠经商为业,主要经营食盐。查良铮是这支“北查”的后代。

查良铮(穆旦)和查良镛(金庸)各为南北两地,一辈子也没见过面,但两人确实是一辈人。更为有趣的是,查良铮是把姓“查”拆开成“木”、“旦”,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这也是两人生命中的巧合。

表哥徐志摩

在近代史的文坛上,金庸还有一位亲戚叫徐志摩,同海宁查家一样,海宁徐家也是望族,两家结为姻亲。

金庸的母亲徐禄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堂姑妈,所以从这层关系上来说,金庸应该唤徐志摩为表哥。1914年,查枢卿与徐禄在袁花镇喜结连理,徐禄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堂妹,所以徐志摩称呼徐禄为堂姑妈;查枢卿是金庸父亲,因而金庸与徐志摩算是同辈,但因为徐志摩年龄长于金庸,所以金庸得称呼徐志摩为表哥。

小时候的金庸时常跟随父母前往表舅家做客,有一次,金庸随父母到表舅家时,遇到了暑假回家的徐志摩本人,两人还曾有过数日的交际。徐志摩飞机逝世之后,查家还曾以“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为挽联表示对徐志摩的哀悼。

外甥女琼瑶

金庸还有一位外甥女叫琼瑶,琼瑶是中国当代的著名女作家。

因为金庸的堂姐查良敏,曾下嫁给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所以从这层关系上来说,琼瑶算是金庸的外甥女。

琼瑶的母亲袁行恕是当时大银行家袁励衡的三女儿,袁行云的父亲为袁励准,和袁励衡是亲生兄弟,琼瑶母亲袁行恕是三舅袁行云的表妹。而金庸的堂姐查良敏是袁行云的妻子,所以说金庸和琼瑶差了一个辈分,琼瑶应该喊金庸一声舅舅。

姐夫钱学森

除此之外,金庸还和近代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一家有着亲戚关系,蒋百里的夫人查品珍和金庸是同宗姑侄关系。因而金庸该唤蒋百里一声姑父。

蒋英、钱学森

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她是当代著名歌唱家,金庸唤蒋英为表姐。而蒋英的丈夫则是赫赫有名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金庸该唤钱学森一声表姐夫。这还不算,金庸还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曹时中先生的姐夫。

可见,金庸这一大家在近代史上名人辈出。

家风传承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查氏家族定居海宁六百年来,传承二十几代,历经时代变迁,却一直名人辈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

在以"诗礼传家"的家训下,查氏后人在任何年代,任何时间都不忘读书,通过学习,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良好的家风,是几代人的引路灯,是一个家族在历经几百年长久不衰的法宝,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由此可见,金庸先生祖上数代牛人的出现,对于查氏后代子孙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以至于近代以来,查氏后人凭借着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家风家训的影响,再一次步入了全盛时期。

杨澜、金庸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林至尊最终在“大闹一场”之后悄然离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的离世,一代人的江湖大侠梦也就此离去,留下的只是世人对他无尽的哀思和缅怀。

昨天,我和灵芝开车去海宁袁花镇参观金庸旧居,是金庸的出生地。金庸老家早在文革中被烧了,现在的旧居是仿当年的模样造的,不过听旧居守护人,即金庸同父异母弟弟说,现在造的只是当时的一部分。旧居里陈设的东西并不多,只是有关海宁查氏家族明清以来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士子介绍、金庸作品、金庸回乡参观的一些照片等。

金庸父亲前后娶了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生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有两个女孩没有养大,现在这些子女及其后代都没在海宁袁花镇生活,或在上海,或在香港,境况大多不错;第二个老婆原是查家丫环,金庸母去世后,被金庸父收为妾,并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及其子女依然生活在海宁袁花镇新伟村,和普通的农人一样种田养蚕艰难维持生计,金庸和这四个弟弟没有任何联系,即便在1996年回乡时也没有到出生地看看,也没有和这几个兄弟见面话情,显得有点无情,乡亲们对他颇有微词,倒是同是查氏的查济民回乡投资、捐助深得乡民称赞。

金庸先后娶了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上海人,当年随他一起去了香港,据金庸堂侄媳说,当是金庸在报社工作,非常努力,常常工作到深夜,很少有时间陪妻子,妻子不懂粤语,和人交流很少,感到非常孤独,后来就和金庸离婚回到上海;金庸的第二个老婆应该说是和金庸共苦的,而且为他生了二儿二女,但金庸把《明报》买下来,有了地位和名气后,又恋上一个比他小二十九岁的女人,也就是他现任妻子林乐怡,为此和妻子离婚。妻子有一个离婚条件,就是要求林乐怡结扎,不能生孩子,林乐怡为了要和金庸在一起,做了结扎手术。就在金庸和妻子离婚的当年,他的长子因为自己失恋而逃楼自杀。金庸和他的二子关系并不好,几乎没有来往。

金庸异母弟弟查良楠看上去是一个极本份善良的农村人,现管理着金庸故居。我们到金庸居故时已经十一点,旧居参观时间是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四点。他看我们在闭馆时才到,并不阻拦我们进馆,而微笑着说:“上午十一点关门,你们快点进去看看就出来吧。”我们进去了,自然怀着好奇与兴奋仔细参观,整个旧居里就我们两个游人,这里就变成我们的了,这样的旅游情况到那里去找,国庆时期各大小游览地人满为患,所以,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地结束这种享受,我们在里面拍照聊天欣赏,我们转了一转圈,大伯找过来了。我们就和他聊,我们告诉他我们原是想来了解查家清代著名学者查慎行,问他是否知道,他说知道,我们问他查慎行故居在哪里,他说在袁花双丰,但查慎行故居已经没有了,只成了一片桑树地了,查慎行的坟墓也不知在哪里。我们问那里还有没有查慎行的后裔,他说没有了,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我们很感谢老伯,提出来要去老伯家吃饭,可以继续聊聊,老伯很为难地说家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好吃的。我们问他家里是不是有查氏家谱,他有些迟疑的说没有,他说重修的家谱在海宁博物馆和徐志摩故居有,还有一些在查氏一些做生意的老板手里。我们又问金庸有没有回过故乡,他说没有,问金庸的兄弟姐妹在哪里,他说有四个儿子在外,后母生的四个儿子还生活在这里。聊得多了,老伯对我们似乎放弃了戒备,于是,很自然地说:“我是他的弟弟”,我们惊讶极了,原来他就是金庸的弟弟,我们便和他拍照留影。后来他回去吃饭,我们准备到袁花镇上用午餐,并告诉他,我们下午再来。他说下午不是他值班,是一个女的来值班,想看家谱可以问问她,她家有。我们谢过老伯离开金庸故居。

我们在袁花镇用过午餐后又在镇上兜了一圈,买了一些种花草的工具,开车再次来到金庸故居,有两位中年女子坐在门首,看见我们,脸露笑容。我们告诉她们,我们上午来过,想来看看家谱。一位坐在凳子上穿黑色衣裤的女子说:“要看家谱啊,我们家有,我去拿了给你们看。”本以为她会不给看,没有想到她如此爽快,大出意外。她问我们想看谁?我说是想看查慎行。她起身回去拿了。我们就和另一位穿花布衣服的女子聊起来,问她是不是姓查,她说是的,他是金庸的堂侄女,刚才那位是她的堂弟媳妇,也是金庸的堂侄媳妇。我们说你们查家在明清时出了很多有名文人,现在子孙有没有受此影响,有没有出息的,她笑说:“没有,没有一个出息的。”还说她自己不认字,所以也不知道这些情况。倒是她堂侄媳认些字,了解些情况。一会儿她侄媳妇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边过来边说:“没有你们要找的人的记录,可能不在他们这一支上。”这个稍有些遗憾,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家谱,所以,看她拿了家谱,也就很兴奋的翻阅,问她如何看家谱,她说:“原来也看不懂,但现在知道怎么看了。”于时她给我们从金庸祖父看起然后看金庸父亲及其金庸子孙辈。我们发现眼前的两位女子也被编进了族谱,包括她们的孩子,因为这本家谱是最近重编的。

此番去袁花镇,本想去了解一些查慎行的事情,结果见到了金庸的亲人、了解了金庸的一些生活琐事,感觉不虚此行。

在金庸的笔下,你有没有注意到,似乎有种叫做“表哥”的角色特别不招人待见?《天龙八部》里的翩翩公子慕容复为了梦想中的“恢复大燕”走上不归路,表妹被人“抢走”,自己也疯了;《连城诀》里英气逼人的汪啸风怀疑表妹与主人公狄云有染,便对狄云痛下杀手,还当了负心汉,最终中毒而亡;《倚天屠龙记》里的卫璧出身名门却坏到极点,同时对表妹和师妹献殷勤,最后被韦一笑吸血而死这些本该人生得意的高富帅终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金庸为啥对表哥有这么大的“阴影”?有不少人猜测,这恐怕和金庸姑表亲的真·表哥——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有很大关系。

徐志摩本人风流,他曾抛弃妻子、追求已经结了婚的陆小曼,引起轩然大波,亲朋好友都很不满。据报道,1931年,徐志摩空难丧生,查家送来的挽联竟然是“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毫不掩饰讥讽之意。

对金庸颇有研究的作家叶克飞表示,查家不顾“死者为大”的传统,对徐志摩的这种看法显然会使得当时年纪尚小的金庸耳濡目染。叶克飞还称:“在《天龙八部》里,金庸为四大恶人中的*贼取名‘云中鹤’,这恰恰是表哥徐志摩的笔名。”

看看书中扎堆的“渣”表哥,再看看徐志摩,似乎很有道理!不过嘛真相还要再捋一捋。

有人查阅了《徐志摩年谱》后发现,嘲讽徐志摩的挽联虽然是查家送的,但不是查良镛一家,而是几百年前就分开的查家另一支,代表不了金庸一家的态度。

此外,徐志摩只用过一次“云中鹤”这一笔名,而在他之前,“云中鹤”的出处也早已有之,在好几部武侠作品里都有出现,为*贼冠名也许只是偶然。

回到现实中,徐志摩虽然是金庸的表哥,但他比金庸整整大了27岁。徐志摩早早就出外闯荡,过世时金庸也不过七岁,两个人没什么交集。华东师范大学一位中文系副教授曾表示,在自己读过的所有金庸先生所写文献资料中,都没有对徐志摩有过什么评论,更不用说不满了。1992年,金庸在接受采访时还夸过徐志摩:“虽然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文字,对我教益很深。”

事实上,中国古代表哥表妹结亲算是常见的事,基数大了,出现“坏表哥”也就不难理解。更何况,金庸笔下其实还曾出现过“好表哥”——《倚天屠龙记》里的主角张无忌。若是仔细算来,金庸还写过不少人渣岳父/准岳父,男主角与多位女性角色产生感情纠葛也是常有的事。将表哥列为特殊角色,可能只是网友们思维发散的结果。

“表哥”一事曾让网友对徐志摩家谱深扒,结果发现,除了徐志摩外,金庸姻亲血亲中的名人还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九叶派”诗人穆旦、著名小说家琼瑶、传奇军事家蒋百里等。有人笑称,难怪金庸下笔大气磅礴震古烁今,敢情这都是来源于这张熠熠生辉的亲戚网啊!

徐志摩是金庸的情敌,呵呵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又是金庸表哥,此人借原配妻子娘家助力出国,借妻兄帮助认识名人,却逼妻子离婚,弃两个孩子不顾,追求恩师梁启超儿媳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