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哪里人?他父亲是干什么的?他是谁的第几世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李白是哪里人?他父亲是干什么的?他是谁的第几世孙?,第1张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父李客,其生平事迹没有准确记载,生卒不详。根据唐朝自己编的家谱,唐朝宗室李氏是李广第三子李敢后裔,而李陵为李广长子李当户之子,李陵降匈奴,其在中原的母弟妻子全部被汉武帝诛杀,李陵娶匈奴王之女,其子孙中大将军李远一系在北朝杀回中原。(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和李远同为北周朝十二大将军,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和李密的曾祖父同为北周朝八大柱国,北周朝最高层是八大柱国,再下面是十二大将军)

根据北朝史书的记载,鲜卑主要部落如拓跋、慕容、秃发、乞伏、段、宇文等,有自称炎黄后裔的,但自称李陵之后的很少,偶只知道有李远、李穆、李贤三兄弟(均为西魏-北周-隋重臣,与唐太宗的曾祖父李虎同时)。 现天下李姓皆以李广为祖,封 陇西堂。李白应该是李广子孙。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性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也可能是公寓,也有可能是别墅。总之,他们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应该算是非法同居罢。但是,这个女人却没有觉得李白买了房子就跟定他了,大约嫌他没车,或者不是政府领导,也或者嫌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总之,不久两人就拜拜了。通过李白在这段的生活状态来看,整体比较颓靡,经常喝酒。估计两人的性生活也不怎么和谐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嫖娼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考,此时我已经开始嫉妒李白这小子了,吗的,凭什么美女一个接一个的都被他占了去了。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在《中华姓氏源流考》中收录了大量历史名人如孔子、曾子、孟子、白居易、李白、孙中山等的家谱 如一直争论不休的李白身世,何光岳根据收藏的现存于世的唯一一本李白家谱,发现李白原是唐太宗的弟弟滕王元婴的第七代孙。 所以说,李白的父母是汉族人。李白父李客,不曾入仕,亦无文名

李白的家谱实际很难考证,其自称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但连他自己都不肯定。可以肯定的是其父名“李客”,在李白五岁时,李客带着一大家子人从中亚碎叶来到蜀地(也就是现在四川那块啦)生活。至于李白的亲爷爷嘛,自然是李客的父亲啦,叫啥名字就不知道了。

另外,李白在天宝初年时,曾和当时的殿中侍御史李彦允认了祖孙关系,李白称李彦允为“从祖”。所以,如果硬要说李白的爷爷是谁,有史籍可考的应该就是这位李彦允了。

当然,如果楼主的提问本不是为了知道真正的答案,而是玩那种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那就没劲了。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1]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2]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 。

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这位我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大诗人,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学者对他的家世进行考证和研究,可是始终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李白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祖先又是谁让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作些了解吧! 对于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有过一些介绍:“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与韩荆州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与安州裴长史书》)这些自述,语焉不详,很难从中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在《赠张相镐》这首诗中,李白又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里也只提远祖,而讳言近代。总之,从李白的自述中,很难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 让我们再看看李白同时代的一些人的介绍。他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是这样写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以上文字,无论是李白的自述,还是旁人的介绍。其材料来源大抵出自李白本人,然而,仔细读来,使人产生不少难解的疑窦。 首先是“凉武昭王李焉九世孙”的问题。既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那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人宗正寺,编人属籍”,意思是说,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的一家却并没有去登记。后来,李白进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既使到了他的晚年,处境很为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没有向人提起过这一段家世。这就令人怀疑,为什么李白生前不敢将此事写成文字,而只在死后让别人公之于世 近人根据李白的“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等诗句进行分析,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而李白生前却只承认远祖李广,而否认与李陵等人的关系。不久前,台湾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孙。他从李白是李广、李暠之后,其先人曾因罪遭贬谪的事实,推断认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能牵涉一场“宗室恩怨”——“玄武门之变”,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个。自然,这些推断,都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在李白的家世问题上,对他父亲的情况,人们了解的更为影影绰绰。他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是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用不着“潜还广汉”。总而言之,李白的祖先无论是因为国破家亡,还是触了刑律,都不能构成“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的真正原因。这就使人猜测,或许有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偏僻的大巴山中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辞,以致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 近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种种分析,有人从清人王琦编著的《李白年谱》中提到的《杜诗补遗》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相对照,以及“逋其邑”一语在《周易讼卦》中的原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认为李白父亲李客

李白的祖先是谁,李白出生于何处

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李白的记载。

旧唐书: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历史总是被质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李白自己的说法,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是李白唯一一次谈起自己的家世。

古人为文总是喜欢用典,所以根据“沮渠蒙逊之难”说,就让我想到酒泉。也就是李暠安葬的地方。于是翻书。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记载:肃州酒泉郡----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昆仑山。(谈两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理志,前几天在为吾友做上古彭蠡位置考的时候,也是翻了好多地理志)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李广,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李信,秦国大将,抓到燕太子丹的人。李广儿子三人,为当户、椒、敢。前两个都早死,李敢被霍去病所射杀,当户有子为李陵,李敢有子李禹。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被进谗言,汉武帝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魏书》记载,兴圣皇帝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疆域东自建康,西至鄯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岁。死后諡为“凉武昭王”。《唐书礼仪志》曰:“玄宗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新唐书》“唐高祖李氏讳渊,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 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史皆曰其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都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魏书》,暠死,子歆统任。----歆弟敦煌太守恂复自立于敦煌,----蒙逊攻恂于敦煌,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恂兄翻子宝后入国,自有传。

《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助北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焘攻克敦煌,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魏书李琰之传》记载,李琰之,陇西狄道人,李韶的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李冲很惊异,常说:“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

李充,琰之的孙子。《隋书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记载,“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这诋毁李充谋反的,就是隋朝国公杨素。而这武阳郡公即为唐朝始祖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李充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这便是李白的嫡系祖先。隋末,李白的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唐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李白的身世之谜,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与韩荆州书》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李白之父是谁

李白的父亲名客,大概是取客居之意。当然也有人说因为姓李,当地人因他是外来户便叫他李客。定居昌隆以后,李客始终过著不求仕进的隐逸生活。而在此之前他去西域究竟干些什么,已经无法猜度了。从李白后来的诗文中看,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曾“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有人因此猜测李客内迁前或许是做生意的,是一名丝绸之路上的富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的祖先流落西域时所带甚丰,历经几世仍旧富甲一方。家中有钱,对李白后来善成“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诗句有颇 大的影响。李客赋闲在家,常常管管孩子们读书,李白后来还回忆起父亲令他诵读《子虚赋》的情景。李白这位旷世奇才,大概就是在这位神秘的乡间隐士手中发蒙的。

李白是不是和李渊同一个祖先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甘肃天水一带,他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的第九世孙。李白自己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李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他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諡号为武昭王。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唐高祖李渊就是李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分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经常以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谓来称呼对方,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李白自己将辈分也排得很乱。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李阳冰了,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是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自己就把自己降低了一辈。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但是很快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时候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就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又跟随他的父亲迁徙到了四川。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即使李白自己清楚他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是具体说到他跟谁算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由于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容易发生混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与唐王室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唐朝宗正寺,也就是皇家档案馆的确认,那个档案馆里始终没有他的名籍。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换句话说,属于这四公子孙的,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得到唐玄宗的器重,而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也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很密切。因此,如果他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的话,是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的,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看起来,李白的家世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李白这一系家族的确是李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往返迁徙,家谱族谱遗失不存,难以自我证明,李白自己也不大说得清楚;二,李白家族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攀附皇亲,假托李之后,因为在唐朝有这个风气,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但我觉得李白假冒攀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比较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在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讲完李白的祖先家族谱系,再说说李白的父亲。李白父亲的名字很难确知,身份也不确切。有人说他是个县尉,有人说他是商人,有人说他是侠客,还有人说他是隐士,我们只知道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既然是隐居,所以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叫客,是当地人称呼他的,因为对当

李白是皇族后裔吗

唐朝三位“李”姓大诗人中,李贺可以肯定为皇室后裔,李商隐似乎也与皇室沾亲带故,那么李白与皇室有没有关系呢?李白自己认为与李唐王室关系很密切。在与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交往时,诗人经常理直气壮地称他们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李白曾经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毫无愧祚地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这颗大树上的枝杈,与那些金枝玉叶是同气连枝。据说吴王并没有异议,默认了他为同宗。那么,李白如何与李唐王室叙谱连宗的呢?  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他。在第二首中,李白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诗人自称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认定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当年李广全身心投入抗击匈奴的事业中,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气概象秋风一样劲壮,其谋略为人惊叹,其功绩为人景仰,可是由于意外的挫折没有能够得到封侯,让后人无不痛惜。他英武的气概与壮越的情怀留传给了他的子孙,直至百代之后还旺盛地保持着。诗人自豪地说他自己就是李广的后裔之一。无独有偶,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有一支定居陇西成纪,这也就是唐代郡望中赫赫有名的陇西李氏。李白与李唐王室不约而同地宣称是陇西李氏,这样看来,李白与李唐王室关系确实相当密切了。  不过,今天许多专家指出,唐人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诚实。当时望族势力强大,地位崇高,许多人都喜欢冒充着姓,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铺天盖地,甚至李唐王室都有假冒陇西李氏的嫌疑,来历颇为不明。李唐王室利用手中的职权,使自己的血统合法化了,但李白这一族却未能跻身其中。  李白一族号称李广十六世孙李暠之后,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他们为金枝玉叶,但李白家一族却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后来不少细心的专家如郭沫若等发现李白在与皇室宗亲交往时,称呼颇为混乱,经常与人家谱牒中的排行不合。有人就私下里揣摩:当年李白一家从西域回来时,为了站稳脚跟,抵御当地人歧视的眼光,就假冒是李暠之后。  李白一家是否假冒陇西李氏,还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察。不过,他们来自西域的说法,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据有关碑铭记载,李白的父亲名为李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名字呢?陈寅恪先生解释说,那是因为李白的父亲是西域人,西域人的名字与华夏不同,所以称他为“胡客”,也就是外乡人的意思,“客”并非他父亲的本名。李白本来出生于碎叶,即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大约五岁左右,李白的父亲牵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既然从西域迁过来,在财产丰饶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到通都大衢去居住呢?俞平伯先生又告诉我们,李白的父亲是因避难或避仇或避官司等难以名言的原因躲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州,所以行为很低调。  从隐姓埋名的角度来看,李白的父亲做得很成功。即使他培养了这样一个流光四溢的天才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不引人瞩目,但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绞尽脑汁也无法挖掘出半点关于李客的信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时说,李白一家在神龙初年逃到四川,“复

李白的祖父是谁?

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李白的记载。

旧唐书: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历史总是被质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李白自己的说法,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是李白唯一一次谈起自己的家世。

古人为文总是喜欢用典,所以根据“沮渠蒙逊之难”说,就让我想到酒泉。也就是李暠安葬的地方。于是翻书。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记载:肃州酒泉郡----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昆仑山。(谈两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理志,前几天在为吾友做上古彭蠡位置考的时候,也是翻了好多地理志)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李广,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李信,秦国大将,抓到燕太子丹的人。李广儿子三人,为当户、椒、敢。前两个都早死,李敢被霍去病所射杀,当户有子为李陵,李敢有子李禹。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被进谗言,汉武帝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魏书》记载,兴圣皇帝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疆域东自建康,西至鄯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岁。死后諡为“凉武昭王”。《唐书礼仪志》曰:“玄宗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新唐书》“唐高祖李氏讳渊,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 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史皆曰其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都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魏书》,暠死,子歆统任。----歆弟敦煌太守恂复自立于敦煌,----蒙逊攻恂于敦煌,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恂兄翻子宝后入国,自有传。

《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助北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焘攻克敦煌,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魏书李琰之传》记载,李琰之,陇西狄道人,李韶的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李冲很惊异,常说:“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

李充,琰之的孙子。《隋书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记载,“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这诋毁李充谋反的,就是隋朝国公杨素。而这武阳郡公即为唐朝始祖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李充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这便是李白的嫡系祖先。隋末,李白的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哗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

李白的祖宗叫什么谁知道

李是(凉武昭王)—李故(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一一一李天赐一一李虎(又名李龙迁)--李畏—李渊一一李贞一一李贞幼子—李客—李白

李白的身世背景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

李白到底是哪个民族的 是中国人吗?

汉族。当然是中国人。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的出生地碎叶,虽然现在不属于中国,但是在唐朝时却是中国唐朝的疆域。李白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汉族。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李白是哪里人?他父亲是干什么的?他是谁的第几世孙?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