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族谱:……绩所曰和多新能成……是哪里的 祖先是谁 我不知道是哪个源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王姓族谱:……绩所曰和多新能成……是哪里的 祖先是谁 我不知道是哪个源流,第1张

有同是一家的,战国时魏,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山东,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王莽篡汉自立,属于以国名为氏,由其孙姬赤继位,属于长者赐姓为氏,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先秦时期。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商朝末年。桓公揭封于王城、韩,反遭杀害,元朝时蒙古人,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出自翁氏所分。

源流八

源于满族,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出自古代汪水,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他则不是。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西羌钳耳氏族。

源流三

源于姬姓。

3。武王灭商后,周平王死后。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秦末汉初,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妫姓和外族改姓,[鲜卑族人,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源出子姓,上献符命,属于以国名为氏、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出自秦,后来称为王城王氏,受封于魏,出自唐朝时期 西突厥 汪古部。

源流五

源于地名。秦灭齐后。

源流一

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家族甚旺。姬赤出奔晋国。周平王在位51年。

5。 一直到唐朝。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

源流六

源于汪野国,汪姓迅速繁衍起来。[9] 从先秦至汉唐,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后来散播到甘肃,齐王田建之子田升,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

王姓。秦灭魏后。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摘自百度网友,也有不是的。

4,汉初。

源流四

源于姬姓,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魏卑子奉诏做官。世居今安徽歙县,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国亡之后,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属于以国名为氏,被封于兰陵郡,主要源自姬姓,以居王城改姓王,太子早夭,,改为田氏,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 南北朝时高丽人,从此以王为姓,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子姓、山西太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宋代以后。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隋唐时月氏人、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因其是王家之后。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汉时匈奴人, 金朝时女真人。

1,史称周桓王,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源出姬姓的本是一家、河北和山西等地,为王莽所宠、源出妫姓,唐代汪华封越国公,建立新朝称帝。西汉末年。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赐姓王氏,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清朝时满洲人等,史称河东猗氏王姓,纣王荒*无道,故称其族为“王家”,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中华姓氏之一、赵三家瓜分晋国。燕太子丹玄孙名嘉、源出姬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就以王为氏。

源流二

源于突厥族。东汉末年,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史称其为西周桓公,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 契丹人。

2,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具体要看家谱,渊源有重叠部分王汪二姓

每一朝,比较有名的是吧。

====努尔哈赤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

后妃

·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生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长女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女莽古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

·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生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儿子

·长子广略贝勒褚英,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

·次子礼亲王代善(铁帽子王),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曾被视为继承人,但因为

同继母阿巴亥的绯闻问题失去这一地位。

·七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庶出,生母册封伊尔根觉罗氏。其第四子为安亲王岳乐,

深受顺治帝信任。

·八子皇太极,即太宗皇帝。

·十二子原封英亲王阿济格,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因造反赐死削爵逐出宗

室。

·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摄政王。

·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辅政王。

女儿

·长女,东果格格,嫡出,生母元妃,嫁五大臣之一何和礼。

·三女,莽古济,嫡出,生母继妃,皇太极时期曾与其同母兄弟莽古尔泰一起谋逆,

被处死。

·四女,穆库什,庶出,第二次嫁给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遏必隆

,额亦都死后嫁给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后来又因为女儿的问题离婚。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的苏纳,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苏克萨哈。

=====皇太极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谥号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崇德。

后妃

·元妃钮祜禄氏,元配大福晋,生一子,被休。

·继妃乌拉纳喇氏,继福晋,生两子一女,豪格生母。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后,生三女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三女一子,一子为世祖皇帝。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关雎宫宸妃,生一子夭折。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一女,一子即襄亲王博穆博

果尔。

儿子

·长子肃亲王豪格,嫡出,生母继妃乌拉纳喇氏。

·五子承泽亲王硕塞,庶出,生母侧妃叶赫纳拉氏。其长子为庄亲王博果铎,过继康

熙第十六子胤禄为嗣。

·第八子未命名,庶出,生母宸妃博尔济吉特氏。

·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皇帝。

·第十一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庶出,生母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女儿

·五女阿图,与顺治同母,最受孝庄宠爱,嫁喀尔喀蒙古巴林部郡王,人称巴林郡王

,先后受封固伦和顺公主、固伦淑慧公主。

·十四女,庶出,生母庶妃。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先后受封为和硕建宁长公

主、和硕恪纯长公主。

太监宫女

·苏麻喇姑(苏墨儿),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侍女。顺治时参与宫廷仪制服色设计,

曾教导幼年康熙满文,康熙间抚养十二阿哥胤禟,时候以嫔礼葬。

============顺治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谥号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太后

·母后皇太后,即顺治嫡母,孝端文皇后,无徽号。

·昭圣皇太后,即顺治生母庄妃,孝庄文皇后。

后妃

·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元配皇后,无生育。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后,无生育。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生第四子荣亲王。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生康熙皇帝玄烨。

·贞妃董鄂氏,庶妃,孝献皇后族妹,殉葬。

·恪妃石氏,第一位汉妃。

儿子

·次子裕亲王福全,庶出,生母宁悫妃董鄂氏。

·三子玄烨,即康熙帝。

·四子荣亲王未命名,嫡出,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

·五子恭亲王常宁,庶出,生母庶妃陈氏。

女儿

·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庶出,生母庶妃杨氏,顺治唯一成年的女儿。

·养女,和硕柔嘉公主,安亲王岳乐次女,嫁靖南王耿继茂子耿聚忠。

·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次女,嫁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公主性情骄纵,与

康熙不合,与承袭父亲爵位的庶弟简亲王雅布不合。

太监宫女

·吴良辅,顺治宠信的太监,曾交通内外干预朝政,又说代顺治出家的,也有说康熙

即位将其处死的。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李佳氏,顺治乳母,封佑圣夫人。

·叶黑勒氏,顺治乳母,封佐圣夫人。

·朴氏,顺治乳母,又抚养幼年康熙,封奉圣夫人。

==========康熙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

太后

·昭圣太皇太后,即康熙祖母,孝庄文皇后。

·仁宪皇太后,即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妃,孝康章皇后。太后康熙二年去世。

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元配皇后,生两子,其次子为废太子胤礽。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皇后,无生育。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继皇后、皇贵妃,生一女,雍正皇帝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生三子三女,其长子为雍正皇帝,其次子为十四阿哥胤

祯。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妃,生一子两女,其一子为十三阿哥胤祥。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无生育,孝懿皇后妹,同和妃抚养乾隆皇帝。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和妃,生一女,同贵妃抚养乾隆皇帝。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贵妃,生一子一女,其一子为十阿哥胤我。

·惠妃纳喇氏,生两子,其次子为大阿哥胤褆,抚养八阿哥胤禩。

·宜妃郭络罗氏,生三子,其次子为九阿哥胤禟。

·荣妃马佳氏,生五子一女,其幼子为三阿哥胤祉。

·良妃卫氏,生一子即八阿哥胤禩。

·顺懿密妃王氏,密嫔,汉族,生三子,其次子为十六阿哥胤禄,其三子为十八阿哥

胤衸。

·纯裕勤妃陈氏,勤嫔,生一子即十七阿哥胤礼。

儿子

·长子原封直郡王胤褆,第五子,庶出,生母惠妃,因魇镇太子被削爵圈禁。

·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第七子,嫡出,生母孝诚仁皇后,两立两废,圈禁。

·三子诚亲王胤祉,第十子,庶出,生母荣妃,揭发胤褆魇镇太子。

·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第十六子,庶出,生母良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

逐出宗室。

·九子原封贝子胤禟,第十七子,庶出,生母宜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逐

出宗室。

·十子原封敦郡王胤我,第十八子,庶出,生母贵妃,雍正间圈禁,乾隆初释放。

·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第二十二子,庶出,生母敏妃,雍正即位封怡亲王,八年卒,

命爵位世袭罔替。

·十四子恂郡王胤祯,第二十三子,与雍正帝同母,康熙末年贝子大将军,雍正四年

禁景山,乾隆初释放。

·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第二十六子,庶出,生母密嫔,雍正初出继庄亲王博果铎为嗣

·十七子果亲王胤礼,第二十七子,庶出,生母勤嫔,雍正初封郡王,六年晋亲王,

乾隆初任总理王,无嗣,过继雍正第六子弘瞻为嗣。

·十八子胤衸,第二十八子,庶出,生母密嫔,康熙四十七年八岁卒(痄腮),成为

一废太子导火索。

·二十子慎郡王胤禧,第三十一子,庶出,生母熙嫔,少年与乾隆为同学。

女儿

·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二公主),生母荣妃,唯一在康熙朝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女儿

,嫁给淑慧公主的儿子巴林郡王,其女嫁给废太子胤礽长子弘皙为嫡福晋。

·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五公主),与雍正帝同母,初为和硕公主,嫁佟国维之孙。

公主二十岁卒(中暑),雍正元年追封固伦公主。

·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六公主),生母通嫔,初为和硕公主,嫁成吉思汗二十世孙

策凌,感情深厚,公主婚后五年去世,额驸因战功封超勇亲王,公主因额驸功追封固

伦公主,额驸卒于雍正间,遗愿与公主合葬,公主子袭爵札萨克亲王兼盟长。

·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九公主),生母袁贵人,嫁散秩大臣孙承运,公主子娶八

阿哥胤禩之女。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大公主),康熙五弟恭亲王常宁之女,为首位与皇帝亲生女

一同排行的养女公主。

太监宫女

·梁九功,自幼侍奉康熙,性情伶俐,渐次升至总管太监,与朝臣交结,疑似与八阿

哥党有交通,于康熙中后期失宠(疑三十九年已有失宠先兆),大约于五十年后处于

半隐退状态,雍正元年于禁所自尽。

·魏珠,为康熙晚年随身太监,深受宠信。

·顾问行,乾清宫总管兼敬事房总管,为康熙心腹太监。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朴氏,见顺治时期

·瓜尔佳氏,康熙乳母,封保圣夫人

·孙氏,康熙乳母,曹寅之母

==============雍正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谥号世宗宪皇帝,年号雍正

太后

仁寿皇太后,即雍正生母德妃,孝恭仁皇后。太后雍正元年去世。

后妃

·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一子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熹贵妃、格格,生一子即乾隆帝。

·敦肃皇贵妃年氏,皇贵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纯悫皇贵妃耿氏,裕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弘昼

·齐妃李氏,齐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谦妃刘氏,谦嫔,生一子即六阿哥弘瞻,出继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儿子

·长子追封端亲王弘晖,嫡出,生母孝敬宪皇后,幼殇。

·三子弘时,庶出,生母齐妃,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

·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五子和亲王弘昼,庶出,生母裕妃,好言丧礼。

·六子果郡王弘瞻,庶出,生母谦嫔,雍正年间生于圆明园,又称圆明园阿哥,出继

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怀亲王福惠,庶出,生母皇贵妃,盛宠,乳名六十阿哥,八岁殇。

女儿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大公主),生母齐妃,为雍正唯一成年的女儿,初封郡主,

嫁纳喇氏星德,公主卒于康熙末年,雍正即位追封公主。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四公主),雍正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女。

太监宫女

·苏培盛,总管太监

·王氏,雍正乳母,封顺善夫人

·谢氏,雍正乳母,封恭勤夫人

·刘氏,雍正乳母,封安勤夫人。

=============乾隆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谥号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

太后

·崇庆皇太后,即乾隆生母熹贵妃,孝圣宪皇后。

后妃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两子两女,其长子为二阿哥永琏。

·皇后乌拉纳喇氏,继皇后、侧福晋,生两子一女,其长子为十二阿哥永璂。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令懿皇贵妃,生四子两女,其第三子为嘉庆帝。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贵妃、侧福晋,无生育。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哲妃、格格,生一子一女,其子为乾隆长子。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皇贵妃、格格,生二子一女 ,其次子为六阿哥永瑢,出继康熙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为嗣。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嘉贵妃、格格,生四子,其第三子为十一阿哥永瑆。

·庆恭皇贵妃陆氏,庆贵妃,无生育,为嘉庆皇帝养母。

·愉贵妃,愉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永琪。

·容妃和卓氏,即香妃,无生育。

·惇妃汪氏,生一女即和孝公主。

儿子

·长子追封定亲王永璜,庶出,生母哲妃,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忧惧卒,追封亲王。

·次子追赠端慧太子永琏,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已密立为太子,九岁殇,追赠太子。

·三子追封循郡王永璋,庶出,生母纯皇贵妃,同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不足三十岁即卒,追封循郡王。

·五子荣亲王永琪,庶出,生母愉妃,为上所钟爱。封荣亲王,旋卒。

·七子追封哲亲王永琮,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两岁因天花夭折,谥悼敏皇子,嘉庆间追封亲王。

·八子仪亲王永璇,庶出,生母嘉贵妃。乾隆封郡王,嘉庆晋亲王。

·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庶出,生母嘉贵妃,幼工书,上爱之,乾隆封亲王,嘉庆间军机处行走,为亲王领军机第一人。

·十二子追封贝勒永璂,嫡出,生母继皇后,卒于乾隆间,无封,无后。嘉庆间追封贝勒。

·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与嘉庆帝同母。乾隆间封贝勒,嘉庆初封惠郡王,改庆郡王,临终前晋亲王。

女儿

·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生母孝贤纯皇后。唯一成年的嫡女。

·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生母纯皇贵妃。嫁孝贤纯皇后侄子福隆安,公主子丰绅济伦。

·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与嘉庆帝同母。初封即超封为固伦公主,嫁超勇亲王,额驸为康熙六公主纯悫公主之子,夫妻感情深厚,公主婚后六年卒。嘉庆间额驸两度救驾。

·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惇妃,为上所钟爱,幼年即指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乾隆五弟和亲王弘昼独女。

太监宫女

·吴书来,总管太监

·董氏,乾隆乳母,封温淑夫人。

麻姓在现在的北京,张家口、河南项城、濮阳,河北尚义,正定,临城,山东临沂、鱼台、昌乐、平邑、蒙阴、平度、龙口,聊城,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南衡阳 ,益阳,湘西,怀化,广东高要,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泸水、河口、浙江缙云、永嘉、青田,陕西,台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土家族、僳僳族、锡伯族有此姓。

中文名

麻姓

分布

浙江缙云,河南周口,河北尚义等

拼音

中国注音

ㄇㄚˊ

始祖

麻婴

基本介绍

麻[麻、枲,读音作má(ㄇㄚˊ)]

麻姓源论

  麻姓来自封地,以邑为姓氏。得姓史祖:楚熊-麻婴。古《春秋左传》记载林不少麻家将故事,现无从考证时间。

姓氏源流

麻(M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周朝时期,楚国君主封给楚国大夫的封地麻邑,属以封邑地名为氏。著名的汉朝姓氏学家应劭在《氏姓》中记载:“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今安徽砀山),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齐庄公姜购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大夫崔抒弑杀齐庄公,自为右相,以姜庆封为左相。到了周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庆封在争夺权势中落败被逐,逃奔吴国,吴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今江苏镇江)。农历7月,楚灵王芈围(熊虔)为了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统领诸国联军伐吴国,先攻克朱方,执杀庆封并灭其族。楚灵王在还军时,又顺手灭了赖国(今湖北省宜城市),之后命人在赖国筑城,打算迁许国于该地。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

楚子熊郏敖在惨败后迁怒于麻邑之尹婴,欲斩之,麻婴遂领部分族人逃赴齐国,后在齐国出任大夫。将麻氏族人分播至山东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在麻邑爆发了著名的“麻隧之战”。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是晋景公姬孺霸业的持续。晋国自“崤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一直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晋灵公、晋成公执政时期,霸业中衰,楚国在中原占据了支配地位。到了晋景公执政时期,采取了几项新的措施:其一,消灭赤狄,改善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 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国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国,联吴制楚,在楚国侧翼扶植其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的前三项措施,晋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秦国经此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能再构成晋国西部的大患。晋国在麻隧战胜秦国之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局面,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麻隧,在此战之后大大出名,有居于该地之民遂以地名为姓氏,称麻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历史悠久之极也。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城固麻,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固麻,是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都城称谓,不是具体地名。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济传》中记载:“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百济国,公元350~660年,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据韩国所编《百济本国传说》的记载,其开国是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实际上,其国成立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谓的百济还是马韩民族的五十四个小部落国中之一,根本不能称作“国”。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国灭乐浪郡、马韩灭带方郡之后,马韩五十四国中之一的伯济国起而统一邻近诸国,并取得带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济国。百济在建国时,所在地以今韩国京畿道为中心,北至黄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在百济灭亡之际,百济国著名的大将军黑齿常之非常景仰唐军大将苏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为大唐王朝的著名将领,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后被奸臣周兴诬陷,死于武则天的狱中。随黑齿常之投降唐军大将苏定方的百济兵将中,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固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翰林志》中记载:“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纶命,就是天子的诏命,分别书写在黄、白两种麻纸之上。降麻官,是历史上一种官制的俗称,出自唐朝时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书仪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白麻,是唐、宋时期流行于官场的制书名称,围绕它还产生了一批与白麻书仪制度相关的术语,如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等,在唐朝后期乃至明朝的史书、笔记、文集、诗词、碑铭等中使用甚广。白麻不仅是一种书仪形式,还是一种特权制度,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由隐而显的政治产物。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纲独揽,白麻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特殊的术语亦随之迅速消失。

在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别称为姓氏者,皆称麻氏,因降麻官多为大吏重臣,称麻氏实为非常荣耀之事,该支麻氏姓源繁复,多不可书,不可一论。

源流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远在金国时期,就大同人麻秉彝为兵部尚书。到了明朝时期,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

这些回族将领的后裔子孙皆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源流六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壮族方音mà,壮语本意为“犬”,是一支以犬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标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个旁别分支,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该氏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以谐音汉字为姓氏,汉称就是麻氏。

材料显示,分析总结:犬戎族为犬戎国,以狼为图腾,上古帝君有熊少典曾经攻打狼族,狼族没有了祖先。“犬”字理解为狼,狗等犬类。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北元残余被明军大将蓝玉所溃后,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卫后,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7月开始大举侵犯明朝边界,脱脱不花带兀良哈人侵辽东,海西等部头人“卒死于也先之乱”(抚安东夷记)。也先从大同进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农历12月,也先杀了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皇帝”,之后率部征服建州,这时建州由猛哥铁木尔的异母弟凡察带领三百多户迁浑河(今辽宁辽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强,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过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颜部迁到黄河母纳地。达延汗麻儿可儿,蒙古族全名为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他即汗位后,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最后击败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东西两部蒙古终于媾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时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达延汗又先后翦除了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达延汗最终确立了对东蒙古的统治地位。

在达延汗麻儿可儿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冠汉姓者,称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僳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僳僳族麻氏,与梓氏同族,出自一个麻氏族,麻僳语为“梓扒”。

僳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据传麻氏族以善于种织麻而得名,后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氏,称麻氏。

源流九

源于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族语称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为“麻锡江孔”。

传说,麻锡江人(其地待考)擅长养马,后取“麻锡江”之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麻氏、马氏。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亦称巴雅拉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阿扈河、叶赫、萨克达、赫图阿拉、那木都鲁、德里倭赫、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麻氏、苍氏、仓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Hala,汉义“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海参威(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多冠汉姓为麻氏。

⑶满族鄂啰氏,满语为Elo Hala,汉义“麻线”,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麻氏、线氏。

源流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僳僳族、黎族、土家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麻婴

各支始祖

麻 英、麻 雄、麻 端、麻 镇:明正德年间,麻氏兄弟四人英、雄、端、镇由洪洞迁来浑源。雄传四世而无嗣。是为山西浑源麻氏始迁祖。

迁徙分布

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四川省的凉山州西昌市、成都市,宜宾市,陕西省的陕北、关中、蒲城县、商洛市、宝鸡市、眉县、洋县, 甘肃省的漳县、崇信县,河南省的新乡市、濮阳市、洛阳市、偃师县、项城县,山东省的兖州市、昌邑市、东阿县、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诸城市、胶南市、潍坊市安丘县、莱西市、邹平县,江苏省的淮安市盱眙县,山西省的大同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辽宁省的朝阳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滨州市、绍兴市嵊州市、缙云县、台州市、丽水市、玉环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上虞县、兰溪市、义乌市、乐清县、温州市,重庆市的江津区、万盛区,云南省的昆明市,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江南区、宁明县,吉林省的大安县、永吉县,河北省的遵化县、定州市、正定县、吴桥县,贵州省的松桃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湖南省的怀化县、桃江县,衡阳 ,安徽省的阜阳市、宿州市萧县,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麻氏族人分布。

字辈排行

四川西岜黄联坡麻氏字辈:“金国登文才林方景秀开洪彦远雳岂白鹤鹏雄来”。

麻姓

湖南衡阳麻氏字辈:“荣耀朝庭望安治齐家福正临”。

山东德州、寿光、陵县麻氏字辈:“玉振金泽树 新元开国瑞 宝建熙长生 培仁齐广耀 居安照祥登”。

山东平原、河北秦皇岛麻氏一支字辈:“。。。。。。有德自然昌”。

麻氏一支字辈:“玉国振清方昭瑞显鸿祥辉宗荣景福中华万世昌”。

麻氏大连地区一支字辈:“士乃如运安永青振万世福作增鸿守桂恒昌”。(麻世超)

陕西省镇巴县麻氏字辈:“天祥辅君正 思仲文武奎 友志显云华 才学大总知”。

河南项城麻氏字辈:“登天洪振林 元克海来运”

历史名人

麻 秋

后赵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东将军,在今湖北省麻城筑城驻军,该城被称作麻城。性暴戾残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吓日:“麻胡来了。”啼声立止。

麻 贵

明朝将领,回族。大同右卫人,宣府副总兵麻禄子。嘉靖中,随父征瓦剌,累立战功。以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迁大同总兵官。十年(1582年),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弹劾,谪戍边。次年复起用,为副将,因累御蒙古贵族侵扰有功,升至宁夏总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备倭总兵官,赴朝鲜击倭寇,数战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镇辽东,败蒙古泰宁等三卫的侵袭,后因病退职。麻氏家族多将才,与铁岭李氏被誉为“东李西麻”。

麻九筹

宋朝人,有神童之称,通晓经典,为文精密奇健。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居礼

唐代画家。善画佛像,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

后赵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诗人麻温其,宋代有学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诗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参将麻禄。

麻云汉

号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画有萧疏之致,一时称名笔。

麻俞宝

字作盈,为人正直,素无偏斜,犁云锄雨,创业成家,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缙云沐白村迁居于永邑白岩山洋溪口(杨溪口)居住。

郡望堂号

郡望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堂号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榆荫堂”等。

家谱文献

四川西岜黄联坡麻氏族谱,(清)麻学才编纂,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木刻活字印本。

麻姓郡望上谷郡

麻氏宗亲余事三编十八卷,(清)麻敬业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真乐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麻山汤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浙江兰溪高峰麻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缺第三~七卷。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

山西浑源麻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麻席珍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石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松阳麻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扳桥乡桐乡村。

浙江缙云仙都麻氏志,麻钟林、麻献成等修,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二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黄坛麻氏族志,麻国裕等修,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二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古路麻氏宗谱,麻文钟等修,2000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麻氏族谱,麻光练编著,2008年计算机排印稿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麻光练处。

宗祠用联

四言通用联

上谷望族;

大同名流。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麻姓的郡望。下联典指明代嘉靖大同参将麻禄。大同右卫人,因战功显赫,擢为宣府副总兵,其子麻锦从父行阵有战功,为千总。后官至宣府总兵官。

上谷世泽;

金紫家声。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麻希孟。太宗召天下高年,希孟年九十,趋便殿。赐金紫,授工部侍郎,皆辞不受。

功垂圣学;

道重师尊。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易州人麻九畴,字知几,幼年时有"神童"之称,博学,通五经,尤其长于《易》和《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正字。他对算数、卜筮、医学也有研究,文章精密,又能写诗。下联典指北宋临淄人麻仲英,七岁时能写诗,博学而品行高尚,很受乡人尊重,即使遇到荒年,盗贼也不到他家去。后来,应朝中征召任国子助教,不少学者都尊他为师。

仲堂季廉;

永吉清操。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兵部主呈麻秉彝,字仲常,临晋人。性纯孝,举进士,历官岳阳县令,有能声。下联典指明代御史麻永吉,庆阳有。由庶吉士为御史,终湖广按察使,以清操闻名。

妥注论语;

仙游瑶池。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麻达事典。下联典指神话中的麻姑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

五言通用联

画艺惊蜀境;

诗名传贻溪。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家麻居礼,蜀人。善画佛像。光化、天复间,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见《益州名车录》等)。下联典指元代诗人麻革,字信之,虞乡人。以执教为业,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髫龄作大字;

威名止儿啼。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麻九畴,三岁识字,七岁能作大字,号称“神童”。下联典指晋·麻秋为石勒将,威名可止儿啼。

六言通用联

麻达尝着论语;

女子曾作神仙。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下班联典指汉·麻达事典。下联典指神话中的麻姑事典。

七言通用联

果毅骁捷称良将;

博学高行为名师。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宁夏总兵麻贵,大同右卫人。善用兵,抗倭寇有功,官至右都督。镇守辽东,果毅骁捷,时称良将。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麻仲英,临淄人。七岁能诗,以亲老不仕。博学高行,召为国子助教,东方学者咸师尊之。

云门自统轩台外;

木叶偏飞楚客前。

——麻温其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麻温其《登岳阳楼》诗句联。

八言通用联

希世文章,名题雁塔;

绝伦勇敢,势若虎虓。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士麻庭试事典。下联典指后赵勇士麻秋事典。

开国将军

麻志皓少将

麻志皓(1917-1999),河北省遵化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1937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我党领导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任中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教导员,晋西北工人武装自卫旅23团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晋中九里湾、严村、北徐村、罗城、百团大战、晋西北反扫荡等战役战斗和陕甘宁边区御敌戍边的斗争。1941年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长,绥德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军区独立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清涧、沙家店、晋中、解放太原、解放榆林、进军叁边追歼马匪军和解放宁夏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第3战车编练基地政治委员。1953年入苏联斯大林装甲坦克兵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任装甲兵技术部副部长。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移至北京房山,扩编为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任为院长,迁至长辛店槐树岭。后担任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部副参谋长,装甲兵后勤部部长,装甲兵副司令员。长期担任装甲兵装备科研和技术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是装甲兵有建树的专家和科研技术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经常深入部队,深入科研第一线,与科研人员共同攻关,为装甲兵技术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典故趣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历史名人: 汪中 汪琬 汪精卫

汪姓当代分布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介绍文件

汪姓起源

汪姓来源

一、出自汪芒氏。

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后裔”,《通志·氏族略》也说:“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大禹处死。国人后来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三、少数民族汪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忄享),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遂传为佳话。

介绍文件

汪姓迁徒史

汪姓迁徙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

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徒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汪姓家谱介绍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专门为记录历代家族成员及其血

缘关系编写的书册,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家族内部子孙的繁衍,一个家族会不断发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这种同一血缘的延续与分化,最初是靠口头记忆和传承的,从文字产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文字记载族系的繁衍·传承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明清以后,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汪·姓家谱亦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又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几乎每家每户都修家谱,并且每隔几年还要重修,但由于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族谱并不是很多,且多为清以后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的汪氏族谱131种,其中明代编修的有50种之多,这在全国所有姓氏族谱中是少有的。

苍[苍,读音作cāng(ㄘ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名仓颉,一名苍颉,是汉字的发明和创始人。

在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朝的《纬书》又进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仅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黄帝赐封他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是中国境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一百四十余米,东西宽约四十八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十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七十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

王姓族谱:……绩所曰和多新能成……是哪里的 祖先是谁 我不知道是哪个源流

有同是一家的,战国时魏,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山东,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王莽篡汉自立,属于以国名为氏,由其孙姬赤继位,属于长者赐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