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祠堂的建制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3收藏

杜家祠堂的建制沿革,第1张

杜家祠堂位于旺苍县城42公里的化龙乡石船村二组。古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一木质穿斗结构组成的四合院。古祠包括山门、戏楼、厢房、天井、正殿等,共计30间。 正门东西两边共有四幅巨型砖雕,西边两幅是“桐柳杏凰群图”和“松雀图”,东面墙上的砖雕是“百鸟图”和“五伦全图”。专家称,这四幅砖雕无论规模还是技艺,都堪称清代砖雕的珍品。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面南正中是杜家祠堂主体建筑的正门,厚重的木门上的彩绘门神画高达三米。跨进大门,一具四扇镂空双面雕屏风隔开了院落隐约可见的光景,屏风上雕琢着诸如“英雄图”、“太史第”、“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构思巧妙、雕工细腻。屏门顶上,精密设计的六根柱子支起八卦纂顶的戏楼;戏楼上细腻的窗花纹饰精美,万字格护栏间镂雕龙、凤、荷、梅等雕刻图案,戏楼房顶龙飞凤舞,四角翘爪,绚丽多姿。据介绍,当时风俗,宗族每逢喜庆、丰收、过年、中举等日子,都会请戏班来宗祠唱戏。

戏楼下经五步台阶进入天井。天井左右均为厢房,细腻的窗花、厚重的房门,彩绘的花纹,雕梁画栋甚多。出厢房,爬上高约12米的五步台阶,便为祠堂正殿“聚贤堂”,这里开阔通透,据介绍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该祠堂始建于清光绪19年(公元1893年),1900年落成。该古祠虽历经百余年,建筑仍保存完好,古祠建筑巧妙采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集中体现了川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和民间工艺精华,堪称一座清代建筑工艺宝库。

上海大亨杜月笙在发迹之后,曾在故乡兴建杜氏家祠。有趣的是,在杜氏家祠落成典礼中,前清状元刘春霖来此提笔,只点了一个“点”,便赚了一笔巨款,令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刘春霖的“点”,为何如此值钱?这个“点”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杜月笙被称为是“上海皇帝”,他的一生叱咤风云,影响旧上海近半个世纪之久。杜月笙起于微末,曾经只是一个卖水果的小学徒,在其圆滑与机智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平步青云,最终成为了上海滩闻名的大亨之一。

中国人素来讲究衣锦还乡,杜月笙发迹之后,也同样抱有如此的想法。1931年初,杜月笙为了光宗耀祖,便在老家高桥陆家堰附近购地105亩,准备建造杜氏家祠。承建杜氏家祠的工程师是谢秉衡,他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谢的努力下,仅仅过了一年半的工夫,杜氏家祠便正式竣工,成为了杜月笙取得成功的标志性建筑。

杜氏家祠落成之后,杜月笙为此举行了极为盛大的落成典礼仪式,并邀请当时各界名人前来参加,包括蒋总司令、张少帅、吴市长、段大帅等等,几乎涉及了军、政、商各界。从1931年6月8日至10日,在为期3天的典礼仪式中,杜月笙大摆流水席,邀请附近的相亲们前来赴宴,据统计,此次流水席共有1200余桌,称得上是民间“史无前例”的大席宴。

杜氏家祠落成典礼严肃而庄重,在其内部,供奉着杜家历代先人的灵牌,上面写的字,都是杜月笙列祖列宗的名字。

按照中国传统规矩而言,杜氏家祠祖先的牌位,在被立于祠堂之前,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点主”。什么是“点主”?“点主”风俗起源于宋朝,并在明清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历史文献中,就曾出现过“易服,备一对尺头礼,请帅府周守备点主”的说法。一般来说,点主的大致流程为,在制作先人灵牌时,需要由一位秀才文人题写“故显考x(姓)公讳xx(名字)老大人之神主”几个字,但尤为重要的是,其中的“主”字只能写成“王”字,留下的一个“点”,则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来“画龙点睛”。

杜月笙财大气粗,自然要将典礼办得圆满,因此“点主”的环节同样必要。可是问题出现了,究竟谁有资格为杜氏祖先点主呢?他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一个人,此人正是刘春霖。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河北河间府人氏。公元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刘春霖获得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擅长书法创作,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特别是他的小楷作品,不仅清秀刚劲,同时颇具颜(颜真卿)风,深受世人推崇。

点主一事,并不是靠人情免费的,相反,虽然点主只是举手之劳,却因为点主者地位尊贵,因此需要收取一笔不菲的酬劳。上海滩著名商业大亨哈同,在1931年去世后,他的妻子罗迦陵就找到了刘春霖,以绿呢八抬大轿的形式,将其接入家中点主,并在事后给予30根金条作为酬谢。黄金历来是硬通货,30根金条的价值自然不用说,由此可见,刘春霖的地位之高,几乎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泰斗级人物。正因如此,同为上海滩大亨的杜月笙,自然也会出手阔绰。

杜氏家祠点主当天,刘春霖身着清朝官服来到现场,先是以金针刺破杜月笙右手手指,挤出几滴鲜血后,(据古人称,祖先牌位点主之时,必须要用到孝子鲜血,如此一来,祖先的灵魂才会被寄于灵牌之上,享受后人的供奉)以浓墨调匀。接着,在众人摒弃凝神的注视中,他操起狼毫笔饱蘸血墨,于“王”字之上点了一个“点”。礼毕,刘春霖收笔下拜,众人也跟着一起参拜,之后杜月笙也赶紧起身,将一盘由红布覆盖的金条呈上,刘春霖接过后拜别而退。

到了今天,杜氏家祠的落成典礼已过去多年,可是通过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人们仍能看到当年杜月笙所修祠堂的模样。

时过境迁,一切都如烟云般飘散,杜月笙以及刘春霖等风云人物,早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而当时被看重的“点主”习俗,也在时代的进步中不见了踪迹。

大家都只认识李白和杜甫,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儿子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儿子简直就是碌碌无为,甚至还身有残疾,还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当时身处于乱世,自然,他们的儿子无法出名,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些都各有说法。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就是我所了解的一些内容。大家都知道李白,因为不管是谁小学的时候都学过李白的诗,唐诗300首,其中就有很多都是李白的诗,李白又可以被称为诗圣,甚至可以被称为诗仙,因为李白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因为他经常沉醉于作诗,做诗的话,肯定就要有美酒相伴,天天酗酒,可能就是因为喝酒过度,所以导致了他的儿子智力有所下降,因为李白更追求与浪漫主义,所以他不会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所要求,更不会照看自己的事情,所以李白儿子的年华便就此浪费,此后,再难登大雅之堂。

至于杜甫,其实和李白的情景是一样的,但是杜甫他只是过于贫穷,杜甫所作的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所破歌》非常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老无所依的情景,就是因为当时战乱频繁,而杜甫正处于那个战乱的时代,生活难以维持,更不要说照顾妻子养儿子了。

从这些古代诗人的遭遇中都能够发现,当时的社会真的是对诗人,还有一些农民等阶级的人非常不公平,他们的生活真的是相当的困苦。

明洪武二年,滇籍移民邢洪华择此地建村,取名邢家,明末,杜伯由西杜家迁至邢家村旁建新村称杜家,因两村相连,皆呼邢杜家,后简称杜家,1958年改名西北杜家 ,1976年复名杜家。

杜家祠堂的建制沿革

杜家祠堂位于旺苍县城42公里的化龙乡石船村二组。古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一木质穿斗结构组成的四合院。古祠包括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