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第1张

(福州黄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长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事夏禹在位三载後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裏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於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配嬴氏子廑勤

十五世 廑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廑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兖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权梁

五十六世 春秋朝 权梁适公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於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乾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太公号幼冲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已亥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後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庚午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元狩辛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征和庚戌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辛未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仲达子号仍嘉汉昭帝元凤辛丑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乙卯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安帝永初丁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乙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甲辰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初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侯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顺帝永和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生汉献帝初平壬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公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於御营諡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未帝天纪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諡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权子初名迪字隍号道隆蜀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231年九月初五日生晋310年十月初十日卒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255年正月十二日生晋340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元方字彦丰

九十世 元方(280-375年)即晋代八姓入闽之一(又名黄允)居黄巷之始祖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榴花洞于西晋惠帝公元280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公元375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諡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公(325-402年)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金雍木雍水雍火雍土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薰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二芫芳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裏莆田黄氏后唐丁亥科状元黄仁颖为其哲裔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裏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磐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绍山,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而名声大振,传为佳话。

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官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年),升任崇文阁校书郎致仕。

黄璞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闽川名士传·序》载:搜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后福建名人54人事迹写成本书。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志。

黄璞有子8人: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读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馆职。四人与父同任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

黄璞乐善好施,平日周济邻里贫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亩建上生寺;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内“几无冤民”。

黄璞卒后,葬在国欢寺后。与福建晋江潘湖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任崇文阁校书郎。其十世孙黄福生由福建莆田涵头前黄徙居北京房山张坊北白岱里前黄,清内阁大学士忠勤伯黄廷桂为其哲裔。 黄璞家世背景,原载《台湾江夏莆阳黄氏大宗谱》

第1世:黄 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后唐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观、黄朴,明代黄士俊,武状元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

第2世:黄 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以子散骑常侍黄华贵,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正一品荣誉称号)。葬于闽县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黄著、黄范、黄莅、黄荐开基于台湾台北)

黄 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农历9月1日-780年农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举明经官,永春县令;迁居广东南雄黄氏之始祖,配赵;子四(黄顶、黄硕、黄颖、黄颉)

黄 乐——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农历7月14日-800年农历10月15日),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南;配林;子三(黄明、黄晖、黄旭)其后裔分居闽县乌石山榴花洞南麓黄厝

第3世:

黄 英——谣公长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黄昌宗)

黄 盖——谣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黄昌期)

黄 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正一品),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黄 革——谣公四子;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黄 莫——谣公五子;768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黄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黄昌岌、黄昌裔、黄昌业)

黄 慕——谣公六子;字孟华,官于海南琼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著——谣公七子;字伯华,官于广东雷州推官,再迁山东黄县;余情不详。

黄 范——谣公八子;字仲华,官于湖广黄州通判,迁居湖广黄州;余情不详。

黄 莅——谣公九子;字玄华,官于崖州知州,迁居海南崖县;余情不详。

黄 荐——谣公十子;字季华,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顶——典公长子;字衮干,(730年农历12月19日-804年农历9月5日);配何;子一(黄恭)迁广东南雄派之祖

黄 硕——典公次子;字衮坤,迁仙游枫亭黄厝;配洪;余情不详。

黄 颖——典公三子;字衮山,号文峰,迁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详。

黄 颉——典公四子;字衮河,迁居龙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详。

黄 明——乐公长子;字裳龙,(732年农历7月15日-800年农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黄敬)

黄 晖——乐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黄;配吴;子二(黄建伊、黄建亿)

黄 旭——乐公三子;字裳麟;配吴;子三(黄建海、黄建沪、黄建池)

第4世:

黄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长子黄汝霖出继给黄恭为嗣)广东南雄始祖;子二(黄汝霖、黄观)

黄昌期——盖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黄准出继给黄敬为嗣);子一(黄准)

黄昌龄——华公长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评事,葬于前黄山;配孔;子三(黄岣、黄衍、黄峣)

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黄昌岌——莫公长子;唐朝贞元初,赐中宪大夫,葬于国欢院北;配郑;子二(黄涅盘、黄崇精)

黄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宁化县令;配周;子一(黄阮)

黄昌业——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于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配周;子三(黄方山、黄乌山、黄道山)

黄 恭——顶公之子;(746年农历7月28日-821年农历2月15日),唐朝780年进士,官工部员外郎;配陈(胞兄黄昌宗长子黄汝霖为嗣);子一(黄汝霖)

黄 敬——明公长子;字衮干,(748年农历10月22日-822年农历12月8日);配林(胞兄黄昌期子黄准为嗣);子一(黄准)

黄建伊——晖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亿——晖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海——旭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沪——旭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详。

第5世:

黄汝霖——昌宗长子;(759年农历7月16日-836年农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黄琇、黄福)

黄 观——昌宗次子;唐朝给事中,世居候官县东山,从候官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配阮;子三(黄舜元、黄舜臣、黄舜俞)

黄 准——敬公之子;(810年农历正月17日-880年农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黄秃)

黄 岣——昌龄长子;官至福州长史;配林;子一(黄如规)

黄 衍——昌龄次子;官至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黄如现)

黄 峣——昌龄三子;官至大理寺评事;配孔;子六(黄瑜、黄琰、黄璩、黄琚、黄瑶、黄璞)

黄 峰——昌朝长子;字景耸;官至仪同三司使,为浙江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于上寺西;配朱;子一(黄确)

黄 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农历2月5日-880年农历12月12日),东黄始祖,葬上林东黄山;配朱;子一(黄滔)。

黄 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进士,历任河南固始县丞,候官县令,谏议大夫;配孟;子一(黄碣)

黄 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唐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黄涅盘——昌岌长子;又名黄文矩,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黄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于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 阮——昌裔之子;官至金华主簿,葬于国欢院;配沈;子一(黄蟾)

黄方山——昌业长子;余情不详。

黄乌山——昌业次子;余情不详。

黄道山——昌业三子;余情不详。

第6世:

黄 琇——汝霖长子;字裳冠,(812年农历9月19日-898年农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谦榜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配林;子一(黄韬)

黄 福——汝霖次子;字裳秀。世居福州南后街黄巷其曾孙黄程迁居广东潮州甚盛。配王氏子(黄世和)

黄舜元——观公长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臣——观公次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俞——观公三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 秃——准公之子;字裳龙,(840年农历4月16日-915年农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黄德)

黄如规——岣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如现——衍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 瑜——峣公长子;迁居陕西省长安市;余情不详。

黄 琰——峣公次子;迁居四川省成都市;余情不详。

黄 璩——峣公三子;迁居浙江省宁波市;余情不详。

黄 琚——峣公四子;迁居广东省顺德县;余情不详。

黄 瑶——峣公五子;迁居江西;余情不详。

黄 璞——峣公六子;(837-920年)字德温,号雾居子。官至大校书,耆年居福州黄巷小黄楼;前黄始祖,有“一门五学士”之美誉,配孔;子八即仁溉(进士三史擢第以父荫文林郎)、仁渥(馆阁学士教读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兴教里)、仁藻(馆阁学士著作郎其裔居岩浔、七步上黄)、仁泽(865—945年)唐乾宁乙卯(895年)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事迹载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华居仓山下林,慕风徙翁潭前黄)、仁济(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仁滂(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

黄 确——峰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黄珂)

黄 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赵观文榜进士,官监察御史,时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割据福建一带,黄滔以文学儒士入王审知幕府座上宾,有《莆阳黄御史集》传世;尊为东里黄始祖。子一(黄珦)

黄 碣——峻公之子;字德磊,谥忠义,赠司徒,从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闽,闽小将,为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历官固始县丞,候官县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朝光启890年董昌谋反,黄碣公以死争之,为董昌所害;子一(黄环)

黄 曹——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黄 蟾——阮公之子;余情不详。

第7世:

黄 韬——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农历正月21日-915年农历10月12日),配吴;子二(黄彬恭、黄彬敬)

黄 德——秃公之子;字建德,(870年农历2月22日-948年农历10月2日);配洪;子一(黄源)

黄仁溉——璞公长子;著作郎;子一(黄允)

黄仁渥——璞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仁渭——璞公三子;余情不详。黄仁藻——璞公四子;余情不详。

黄仁泽——璞公五子;(865-945)唐乾宁武状元,节度巡官,福州仓山下林黄氏始祖。子二(慕风居翁潭、慕华居白林即下林)

黄仁济——璞公六子;(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黄仲孚-----孙黄开------曾孙黄君卿-----元孙黄詹即黄汝詹居潮州(其弟黄汝方居鼎州)黄氏始祖为广东黄氏大族。

黄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余情不详。

黄仁滂——璞公八子;(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余情不详。

1张姓:泉州张坂张氏的“始祖张天觉,河南光州人,唐�6�1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以参谋削王仙芝之乱,授南剑刺史。及朱温纂唐,便弃官避乱入闽。”(《张氏族谱》)

2林姓:“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仕客,于(唐)光启乙已(885年)迁福建永春桃源大杉林保。”(《台湾省通志稿�6�1卷二�6�1人民志�6�1氏族篇》引《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 3王姓:《晋江凤头王氏族谱》(乾隆始修本)载:今晋江城东镇凤屿村王氏以唐末王审知为入闽始祖,明�6�1洪武十年(1377年),第二十二世王宾和始迁居凤里。《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载:今晋江东石镇金瓯(山前)王氏,出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之后,推武肃王王审知为入闽始祖。《峣阳开闽王氏族谱》载:今安溪西坪镇西部的峣阳,为当地大姓,其先祖上溯唐末入闽的王潮、王审知。入居安溪的始祖王佛生,原居福建府长乐县,为防倭事于明�6�1永乐元年(1403年)与弟王兴祖迁居安溪崇信里屯种,“四传”后王毅庵迁居峣阳。《台湾通志�6�1氏族篇》收录的台北县板桥镇《王氏族谱》云:“三十四世晔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哗曾孙曰恁,三子曰审潮、审邽、审知,兄弟有检,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前锋提兵人汀、漳,遂有闽、泉之地,而审邽之曾孙早晔,又分居泉之西南隅船方巷。” 4庄姓:台湾《青阳庄氏族谱》载:“唐�6�1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园里美政乡,地名蓬莱。”《桃源庄氏族谱》亦载:今惠安县山腰庄氏,其始祖庄森自光州固始入闽,居永春县桃源里蓬莱山,其后裔遍布晋江、惠安、同安、莆田、安溪等地。 5陈姓:“寻经安禄山之变,中原板荡,留居河南之陈姓,随王潮入闽者,为数似亦不少。”(《台湾省通志稿�6�1卷二�6�1人民志�6�1氏族篇》)6黄姓:今晋江东石镇黄氏,与湖头(玉湖)、永坑合称为“东石三乡黄”,共奉黄龙为基祖。据载,黄龙祖父黄岸先人系于唐末由光州固始避乱居闽(《东石各氏族谱》) 7李姓:“先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台湾省通志稿�6�1卷二�6�1人民志�6�1氏族篇》引《台北县李氏族谱》)。“其先居住河南光州固始,五季随王潮入闽”(兑山李氏)。今晋江金井镇石圳(圳山)李氏先祖李晦翁,初居砀山,后因中原变故,而侨居光州固始,唐末偕子李乐泉避兵福建,其后裔于元末从福州徙泉州,择圳山而卜居(《晋邑圳山李氏族谱》)。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芙蓉李氏族谱》)。今南安金淘镇李氏远祖系固始人,随王潮入闽,其后裔肇居梅山芙蓉,传至李仰宗时迁居岭兜(《岭兜李氏族谱》)。

8许姓:“始祖许受仕唐,随王潮入闽,镇漳州之诏安,改而入泉,乔居晋江十七八都间石龟,后枝派分栖”,称为“石龟许氏”(《台湾省通志稿�6�1卷二�6�1人民志�6�1氏族篇》)。今安溪湖头镇郭埔(虞都)许氏先祖许侍御为光州固始人,唐末奉旨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后又迁晋江石龟村。传至许景玉,迁至南安诗山镇钱塘,景玉次子许振奴移居虞都(《湖头虞都许氏家谱》)。

四川泸州市纳溪区水利坝三宝山、砂山黄氏。黄楚次子元标后裔黄海义,元朝至正23年(1363)与兄海仁等,由麻城迁居四川富顺(现隆昌)黄家场,现有2000余户,人口逾万。黄楚第四子起顺公的后裔黄均齐,从福建迁居湖北麻城孝感乡大坟坝落业,继迁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定居。元朝末年战乱,再度迁移湖南省邵庆府邵阳县定居。十三代黄兴华之子黄玉石弟兄三人,于明末从湖南邵阳入川,初居泸州市纳溪区水利坝三宝山,其子黄登甲迁至砂山,今传16世1800多人。

福建黄守恭后裔。从晋江桃源(今石狮市灵秀镇塘园)迁四川,黄守魁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高中武探花。

福建黄膺后裔。嘉爵(1568-1647),明天启岁贡,诰授奉直大夫,任湖广兴国知府,摄南康郡,升建昌知府,后迁成都知府。

湖南靖州(渠阳)黄龟年(俊国)后裔众多。如:25世定楚公父子,于康熙19年(1680)年由湖南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高表团贸易至仁寿禾加场龚家坝,见土地肥美逐不回乡,因四地无烟,故插标为记,以作后裔长图。26孙世真鹤(鹏飞)与叔定宏(永昌)等叔侄九人,康熙47年(1708)年,到川入住禾加场龚家坝(即定楚圈地)。28世孙均凤父子,于清雍己酉年(1729)由湖南会同县三田乡木粟里曲塘团迁到仁寿县东陵乡游子寺。

福建邵武黄峭后裔。瞿公后裔黄立绪清康熙30年(1693)从湖南省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中乡迁入安岳县同化乡金厢沟。城公后裔黄楹耀1718年由广州惠州府长乐县迁重庆壁山县来凤驿赫宝湾。黄化后裔质全乾隆18年(1754)从粤龙川张岗岭田心里迁蜀仁寿陵阳安下乡玉龙场灯笼坝,分布仁寿龙旺、板桥、中农、玉龙等地,已繁衍11代。和公后裔黄大震,于1862年从江夏迁居四川三台青衣沟(今紫河乡),后迁入简州。第二次分迁梓潼鹅溪、彭水、酉阳等。第三次分迁重庆、线树垭、砦矛沟、湖南叙浦等地,氏族繁衍兴旺,是四川黄姓的重要支系。

黄庭坚后裔。日林之后佳景、中辉,于康熙41年(1702)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咸阳里水字桥八木塘迁蜀仁寿禾加板桥青石山大水沟,分布地广:板桥、禾加、汪洋、鹤名、鹤立、复合、大洪、识经、白凤、付家、八百山等地。已传14代。

福建虎丘黄敦后裔。敦公第三子黄凝的后人黄洽,从福建省清流县迁四川。敦公第四子黄勃的后裔。敦公第五子黄启后人亨明(字显辉,复旦大学毕业),其子秦、潼、蓉、蜀定居成都。

福建黄鞠后裔。黄圣官、黄国雄,黄鞠后裔,由福建石桥迁四川定居。

  姓氏排名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 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黄姓排名7位。百家姓排名96位!

  黄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有的统计中,黄姓人口在全国各姓人口中排第八位。而在福建沿海和台湾,更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福建省福州市的义序是个黄姓人口聚居的地方。这里的黄姓人家已经居住了800年以上,他们说,他们这支黄姓属于虎丘黄。其实,黄姓有很多分支,如“江夏黄”、“虎丘黄”、“紫云黄”等等。无论是“江夏黄”还是“虎丘黄”,黄姓最早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伯益。伯益是舜帝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曾经帮助舜帝驯养鸟兽,被舜帝赐姓赢氏。传说伯益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于西周初年,在今天的河南璜川一带建立了黄国。后来黄国被楚国所灭,黄国的子孙就以国名黄为姓了。从战国后期开始,今天的湖北省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聚居的中心地带,武汉一带当时叫江夏郡,因此黄姓人也开始以“江夏”为郡号。所以“江夏黄”实际上是很多黄姓支系的主干。汉代以后,黄姓人口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江夏黄”也慢慢分化出很多支派。其中,有的黄姓迁入福建一带。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功:当时入闽来讲,福建省入闽的黄氏有好几个支派。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从晋朝的元嘉之乱八姓入闽里面,就有黄氏,陈、林、黄、郑。黄氏入闽。以后随着不断的中原大量的移民,到福建来讲,还有唐朝的,就是跟随中原陈元光父子,到闽南一带开发的。还有随王审知先帝入闽的,还有就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

  福州义序的黄氏后人说他们进入福建的始祖叫敦公,时间大概在1100年以前,当时正是唐末五代时期。这位入闽始祖敦公,就是虎丘黄的祖先。

  福州市义序黄氏宗祠管委会主任黄伙霖:我们敦公入闽是在1100多年前入闽。当时是在闽清。在闽清后来发展成6个孩子,就等于现在的六叶。一、二、三、四、五、六,我们这里是第四叶。发展到永泰,永泰又发展到我们义序,到义序的时候是800年以前,发展到现在有两万多人。〖同期·字幕〗福州市义序黄氏后人黄宝麒发展到这里有24世,以后到我们这辈是35世,35世了。到您这里是35世,到我这里是39世,我要称他老叔公了。

  虎丘黄入闽始祖敦公的后代,今天已经遍布海内外,台湾也有不少。台湾虎丘黄的后代还知道有关敦公的很多传说。

  台湾黄氏后人黄如升:据说敦公死的时候,是中风死的。在一个山丘上面死掉的。死掉之后,预备给他就地掩埋。想第二天去掩埋,但是第二天去的时候,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一个丘陵的状态。说奇怪啊,原来是老虎给他堆成一个拱木一样的,所以我们姓黄的就叫做虎丘黄。

  虎丘黄的传说虽然难以考证,但是虎丘黄的后代都愿意相信有关他们祖先的浪漫传说。几年前,在海内外虎丘黄后人的共同努力下,福州义序的黄氏宗祠又修缮一新。海峡两岸的虎丘黄后人也有了更多来往。

  台湾黄氏后人黄如升:我们黄姓宗亲会在台湾那边,跟我们本乡姓黄的,完全是一种亲情往来。都是我们义序黄姓宗亲的子孙,每个人都很向往家乡。所以每年大家都有不少人回来。甚至有一回盖祠堂的时候,我们也尽了我们子孙的一份绵薄之力。

  这位台湾的黄如升老先生现在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到义序住上一段时间。他说,台湾现在有很多黄姓后人都跟他的想法一样,都希望多回到祖居地来看看。

据史书记载,早在5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南部地区劳动与生息,开始创造中华民族的文明。1978年8月,在河南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时代相当;在三门峡水磨沟、陕县张家湾、灵宝孟村、渑池县任村、安阳市郊的小南海等地,都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到了新石器时代,河南已成为华夏民族主要活动地区。在渑池县仰韶村、陕县庙底沟、灵宝的万村、安阳的台岗、禹县的谷水河、郑州的大河村、二里岗等地均发掘有新石器遗址,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此外,新郑县裴李岗还发掘裴李岗遗址,郑州和安阳市发掘的殷墟,都是商代都城所在地。所有这些,证明商代以前,在河南境内的洹水(安阳)流域、颍水流域、伊、洛河平原、南阳盆地等,人口比较集中;到了商、周、秦以后,扩大到豫东平原包括今天河南辖区成为古代中国人口集中的地区。从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到隋炀帝(公元609年)600多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从宋崇宁六年(公元1102年)以后,由于战争和各种自然灾害影响,人口大量南移,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只占当时全国人口的6%左右。人口问题与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人口集中、加上河南地处中原,是古代战略要地,争战不休,所以形成历史上中原人口南徙的规律。

二、闽台的祖根主要在中原

关于闽台祖根渊源问题,已引起闽台豫学者的关注。近些年来,有关部门和一些同志曾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如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在《河南日报》上著文指出:“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许多固始人迁徙闽,繁衍子孙。至今台湾及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家族的族谱上,也都明确的记载,其先祖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广东省周秉腾先生也拟文证实其原籍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其族谱上写道:“仁德公原籍河南省汝宁府固始县。其上祖随宋南度屡迁至福建省汀洲府宁化县石壁乡以居。祖犹长于宁化也。及宋社将危,公子身携眷至今之长乐县(今广东五华县)。说明其先祖北宋末年从河南省固始县迁到福建省宁化县。又于南宋崩溃前夕迁至广东五华县。最后迁入惠安县。

欧潭生先生也曾查阅了许多资料,考证了闽台祖根问题。他从《台湾通志·人民志·民族篇》中,统计分析证实祖根在河南。如:晋代,由于中原地区连年发生战争,兵荒马乱,人口不断南迁。从中原入闽者有:林、黄、张、刘、郑、邱、何、詹、梁、钟、温、巫,共13姓;唐之初随陈元光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廖、徐、庄、江、何、萧、罗、高、沈、柯、施、卢、余、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罗、蒋、姚、唐、石、汤、欧、邹、丁、柳等45姓;唐末受黄巢之乱所迫,河南光州固始汉人尉王绪和县佐王潮及其弟审�、审知为首,到当地家族大姓家南迁。自豫东南经安徽转江西,而入福建,当时随王审知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沈、卢、孙、付、黄、薜、韩等27姓。通过考查台湾部分家谱,其中写明祖谱固始县的就有18个姓氏。如清源陈氏,虎丘林氏,板桥王氏,深坑黄氏、台北张氏、台南李氏、清源郑氏、佛耳山詹氏等。鲁笑茵同志也指出:“陈氏的祖根在开封清阳一带。林氏的祖根在黄河北岸汲县。黄氏的祖根在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一带”。当时光州固始人入闽,多数没有家室,当然要找当地人作配偶了。由于福建山多田少地瘠,生活困难,其出路只有向外发展。于是历史上有许多福建人东渡台湾,从1957年台湾人口普查资料看出:当时台湾同胞户数在500户以上有100种大姓,其中有63姓氏族谱材料记载先祖在晋末、唐初或唐末是来自中原迁往福建的,这63姓中计有67.05万户。占台湾省总户数80.9%。台湾现有县志中也不断出现台闽祖根在河南的论述。如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任唐。唐光启年间迁福建永春……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台南县《李氏族谱中》:“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台北新庄镇《鸿儒蔡氏族谱》中:“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武后垂拱二年,从陈元光入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籍也是河南固始县人。《郑成功墓志载》:“义讳成功,字明严,号大林,姓郑氏,先世自州固始县入闽”。台湾星隆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詹锡富先生介绍说:“目前台湾詹氏崇族成员达10万余人。继到96世”。此外,从河南省境内黄河支流伊河、洛河流域还迁出“河洛人”。

大陆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再入福建西部;三是由京广铁路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为主。那么,古代中原人为什么要往南迁徙,有几次大的迁徙?

三、古代中原汉人迁闽的简史及其原因

1、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章看,多数认为闽豫人口有四次大的迁移。如黄典诚先生认为:“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鲁笑茵也认为“闽豫人口有四次大迁移(西汉一次,西晋一次,唐朝二次)”。欧潭生同志认为:“闽台豫有四次人口大交流:第一次在汉武帝镇压闽越国统治者的反叛后,“尽徙其民江淮间,以虚其地”(见《史记》和《福建通志》);第二次是晋代,永嘉之乱,“衣冠如闽者八族”(见《三山志》);第三次是唐总章三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族军校开辟漳州郡(见:福建《漳州志》、河南《光州志》);第四次是唐末王氏。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数万农民起义队伍占领福建全省。

并于后来建立闽国(见《王氏史》和《福建通志》)。这四次中以第三、第四次南迁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都以河南固始人为首。王启认为:“现在大部分闽粤人的祖先,是历史上从中原迁徙去的。其中规模最大、组织得最好、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移民是在唐朝。其首领是陈元光父子和王审知兄弟,他们都是固始人,其所属部众也多属于固始县籍”。实际上,继唐代移民后,宋代也有小规模的向闽地移民。著名爱国华侨、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的祖上,就是宋末由固始迁到福建的。这一时期对台湾开发贡献最大的是福建漳州海登人颜思齐和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台南的汉人中,以泉州人为多。其后漳州人也大量移入,总计,明代郑成功统治期间,三代共23年。来台耕垦者约有25万人之众。其中大部分是闽南人。

2、中原人迁往闽粤主要原因,是战乱和自然灾害。魏晋南北朝和北宋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移时期,也是河南人口大迁徙主要时期。

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人口大流徙,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地域范围之广,为我国历史上之稀见”。这一时期长达400年之久,经过了“三国纷争”、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等等,加上水、旱、虫、瘟等自然灾害影响,使北方人口锐减。这一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争混乱,聚居西北的少数民族,乘机内迁山西、河南等地。古代河南人为了避乱,人民自发迁徙,或统治阶级为了少数集团利益而强制人民迁徙。迁移方向,以南迁为主,大多定居在江淮地区,相当部分在长江以南。其数量约有70—80万人。因此,从河南等中原地区南迁闽粤的汉人,大部分也是从这个时期南迁的。从迁移人口构成看,一部分是上层统治阶级。这些人大都有知识、有财富,有治国经验;一部分是劳动人民中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其中相当部分为青壮年劳动者。这些人的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第二次人口大迁移时期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末年。黄河流域继中唐、五代以来大动荡之后,又遭金元等少数民族的侵扰,黄河流域河南等地,成为金蒙必争地区,频繁的战乱,使河南各地大片的良田沃土荒废。“自南宋蒙古人灭 金之后,有些人为了不愿在蒙古人统治下生活,就渡海避乱;有的为台风所飘,而到台湾,各自选择居住地方,安居下来……但他们还保留下来自己的语言没有改变”。台湾高绪观先生所著《台湾人的根———八闽全鉴》中记述:台湾人文礼俗源于中土,相袭八闽,举几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丧喜庆,衣冠礼乐,四时年节,以及习俗人情,皆是祖宗流传而来的”。“金军大举迫宋,汴京陷落”。京城开封的官僚、地主、商人及广大人民相继南逃,随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人民也相继南迁,就形成了继“永嘉之乱”后,我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此外,自然灾害对人口分布与迁徙影响也极大。据统计,秦汉时,黄河平均每20年决口泛滥一次,三国至五代时,平均每10年泛滥一次。北宋时平均每一年泛滥一次。元、明、清时增加到4—7个月发生一次。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平均3个月左右发生一次。建国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改道1500多次,在河南决口达900多次。黄河泛滥改道迫使人民外迁。同时,水旱灾害也很频繁。据历史记载,从春秋到建国前2000多年中,全省共发生较大的水旱灾害982次。平均每二年就有一次。这些频繁的战乱,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加上自然灾害影响,这就是古代河南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白嘉莉又回来了。

这个春天,那个风靡60年代台湾“最美主持人”白嘉莉回来了,在台北举办“另一个春天”40年艺术创作个展。当然了,大家不免会和她聊起2018年病逝的老公——“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白嘉莉说:“他真的很了不起,很谢谢他留给我真善美。”

“最美主持人”白嘉莉的“另一个春天”

台湾资深艺人白嘉莉

自古美女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即便是亿万身家、富可敌国的人,再生动的岁月,也会有停摆的时刻;对于他(她)们的亲人,传承的话题不应仅止于财富的继承和接续,因为时光仍在延长,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

白嘉莉,本名白沙,在台中长大,祖籍甘肃,她是风靡60年代台湾“最美丽主持人”。

六年前的2014年9月8日,当她陪同夫婿、“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一道出席在厦门举办的98投洽会时,很多人惊呼“好年轻、好漂亮、好有气质”,但大家却不敢相信眼前翩翩的佳人,已年过七十了。

很长时间,由于老公黄双安事业版图很大,她很少回台湾。白嘉莉家乡在台中,她在台中长大、念书,今年2月,当白嘉莉专程搭乘班机为家乡台中代言,以一袭红色系套装现身桃园机场时,一下飞机她说:“我回来了!很高兴再一次回到家乡的土地。”

白嘉莉(左)和艺术家陆洁民出席“另一个春天”40年艺术创作展

今年3月4日,在台北举办的白嘉莉“另一个春天”40年艺术创作展,她表示,很感谢自己的母亲,1977年她远嫁印尼,人生地不熟,感到万分苦闷时,母亲鼓励她:“印尼靠近赤道附近,既然你不喜欢去外面,可以画画呀!”

一语敲醒梦中人,原本喜欢色彩的她,至此进入绘画的艺术世界。

和好友、艺术家陆洁民现场聊叙,不免聊起她已故的老公——“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2018年10月1日,印尼第二大木业集团材源帝集团创始人,被誉为印尼“船王”、“木材大王”的黄双安因急性肺炎,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86岁。

和黄双安结婚40年,白嘉莉说:“我很怀念黄双安,陪了他40年”,她说自己从老公那边学到很多,“他穷苦出身,小时候连饭都没得吃,是他自己奋斗,建立他的企业。他帮当地人盖医院、学校、教堂。”“公司员工小孩要读大学没钱的,他也都供他们念书。”

白嘉莉和黄双安

白嘉莉说,老公让她学到最多的是慈善心。

黄双安旗下产业,横跨林木、渔业、 旅游 及服务业等,夫唱妇随,白嘉莉时常和老公到全球各地谈公事。一次,她和老公途经乡下,见到一位妇人汗流浃背在卖菜,天又那么炎热,黄双安心中不忍,便对那妇人说,全部都卖给我吧!

当年,和黄双安结婚算是“闪婚”,红极一时的白嘉莉闪退演艺圈,“秒嫁”印尼富豪黄双安,两人一起走过40年。黄双安在美国离世后,白嘉莉在一封给夫婿黄双安送别信里写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笑我感情太丰富。”两人结发逾40年,鹣鲽情深。

从高高在上的台湾演艺圈闪亮巨星一步步蜕变成为印尼跨国企业家的贤内助,幸福总在平凡处。因为黄双安从小流离颠沛,为了补贴家用,没有机会好好读书,但是黄双安肯吃苦,白手起家,因此对兴学、助学、扶贫、济弱等公益慈善总是不遗余力,无数学子深受他的义助,走出光明坦途,在这份信中,白嘉莉感佩丈夫的义行。

白嘉莉

白嘉莉,和邓丽君一样,都是在眷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她在1948年在战火中随父母到台湾。本来,白嘉莉应该是在乌鲁木齐出生的,父亲是空军军官,临时调防甘肃,当快临盆的母亲搭军机颠簸到兰州,才下飞机,白嘉莉迫不及待呱呱坠地,差点掉在茅坑里。

在台中,她和母亲住在台中水湳大石里的眷村里,一家仅一间房。在台中念空小时,她的原名叫“白沙”,后来才改名“白嘉莉”。

在上世纪60年代,白嘉莉堪称台湾演艺圈第一代“零负评女神”,很多那个时代的人,依旧记得她当年那句经典的“ 吃了一条宋楚瑜(鱼),喝了一瓶马英九(酒),来到一个郝伯村(村) ”。

当年结婚后回到台湾,一出机场被镁光灯闪个不停,老公黄双安曾玩笑说:“早知道你这么有名,我都不敢娶你了。”1977年,白嘉莉“急流勇退”,远嫁印尼富豪黄双安。

老公黄双安生前的慈善义行,影响了她,从他身上看见了真与善,白嘉莉慢慢走出了丧偶低潮,现在生活除了绘画,就是投身公益活动,这也是她“另一个春天”。

从闽清“过番客”到木材大王,40多岁还没吃过生日蛋糕

黄双安、白嘉莉夫妇

白嘉莉说,她远嫁印尼,那时黄双安已是40多岁的人了,他从来没过生日。第一次帮丈夫过生日庆生时,当她点上生日蜡烛,黄双安不解问:“谁死了?”

原来,黄双安都40多岁了,从没有吃过生日蛋糕,更不懂点生日蜡烛这事。出身于穷苦人家,黄双安6岁时流落到香港,穷到只能喝地沟水。一次,好不容易吃一碗面,却因太烫将碗撒落在地,当时他忍不住为一碗面哭了一场。

黄双安,1931年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的穷苦人家,父亲早年“过番”下南洋,在黄双安6岁时,他成了小小的“过番客”。当时,母亲带着6岁的他、他的哥哥从闽清坂东老家,徒步到泉州,再从泉州乘坐帆船转道香港南下马来西亚。

从闽清到闽南的泉州后渚港,三个人整整耗时21天,日后,黄双安说:当时“乞丐难民怎么过,我们也怎么过。”

闽清虎丘黄氏敦公六叶祠

福建闽清坂东镇乾上村,有一处福建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始建于北宋初年,重建于民国时期四十年代,通常叫“坂东六叶祠”,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黄氏祠堂,是六叶后裔为缅怀入闽先祖黄敦“筚路蓝缕、奠定基业”伟绩所立的宗祠。

入闽始祖黄敦,史称“虎丘”,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随着闽王王审知入福建后,归隐今天的福建省闽清县塔庄镇秀环村凤栖山。因功,“虎丘公”黄敦被闽王王审知封为“护国公”。

公元1010年(北宋大中祥符三年),“虎丘公”后裔黄彦荣(三世孙)率族在闽清七都凤栖山兴建祖家庙,后奏请朝廷敕额名为“护国积善院”。宗祠历经宋、元、明、清数朝,曾兴盛一时,后遭火焚。为纪念入闽始祖敦公,20世纪40年代,在闽清六都墘上里(今坂东镇乾上村)选址重建。

那为什么叫“六叶祠”呢?入闽先祖黄敦有6子(黄宗、黄礼、黄凝、黄勃、黄启、黄余),犹如“开枝散叶”,世称“六叶”,故名“六叶祠”。

顺带提及,黄氏入闽始祖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两个人,即黄敦、黄膺兄弟。当年,弟弟黄膺奉命率部镇守今邵武、顺昌一带,其后裔留在闽北,这一支亦称“江夏黄”,而哥哥黄敦后来迁居到闽清的这一支后裔,称“六叶黄”。事实上,他们的祖先都开基于河南江夏郡。“六叶黄”后裔出了许多名人,印尼企业家黄双安家族也是其后裔子孙。

印尼材源帝集团创始人黄双安

“当年逃难我们走了21天才上船,渴了,去水沟喝水,饿了,还是到水沟喝水。”印尼材源帝集团创始人黄双安日后回忆。1938年抗战的硝烟密布中国,福建老百姓已到挖野菜充饥的悲惨境地,也正因如此,黄双安父母才被迫下南洋谋生。

七八岁时,黄双安便随父母一同去橡胶园打工。当年他们穿树皮做的鞋,睡“鬼屋”(注:窝棚),既要提防森林中的野兽、毒蛇,也饱受东家的压榨。

另一方面,如何和原住民相处,也是黄双安一家面临的难题。黄双安后来说:“ 那些土著被外人误认为青面獠牙的怪物,其实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单纯善良的多。 ”起初,原住民不懂得黄双安所食的米、糖等食物,便会派人来索取。黄双安家会多煮一些米饭,再包一些糖果送给原住民。后来,离开那片热带原始森林,黄双安他们将剩余的食物都送给了他们。

上世纪40年代初,在马来西亚湿热的热带雨林里,十二、三岁的少年黄双安在割胶,一天中午时分,他回窝棚点火烧饭,却一头栽倒在锅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时才想起那锅饭,但当他打开锅盖,发现里面的饭已长满了绿毛。原来,他已经昏死四五天了。

《中国侨报》报道中不由感叹:这位似乎到“阴间”走了一回的少年,日后却成为名满世界的印尼“木材大王”,在原始林莽中飘扬起“材源帝”的旗帜。

这一路艰辛和不易,黄双安却说:“ 别人不做的,我来做!

白嘉莉(左)和台中市长卢秀燕(右)

白嘉莉曾著书《情系黄双安》,书中,她说丈夫黄双安“熟悉他的朋友都称他为‘森林人’。”大树能参天,小草能沃土,“森林人”是一种博大宽宏、不骄不傲、不屈不挠的精神。

当然了,书中也寄托她和丈夫黄双安鹣鲽情深,后来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印尼、英文三种语言出版,白嘉莉和黄双安年龄相差17岁,但她说,丈夫对她人生影响很大,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她也希望通过丈夫励志的故事,去影响更多人。

再说个故事。1962年印尼政府国营公司亟需合作伙伴,将木材销往日本。后来,高层调查后选择了和黄双安的企业合作,并投资1000万印尼币给他,还送他一批廉价的劳动力——700名囚犯。

那些囚犯一来就和黄双安谈条件:一是每人一个星期要吃三个鸡蛋;二是每人一个星期要吃一盎司牛肉。当时,连黄双安自己一个月都吃不上三个鸡蛋,作为老板,怎么处理?

黄双安说:“好,你们把想要的条件写下来,签名,我带你们跟监狱要求。”典狱长听完条件后,拿起用鲨鱼尾做成的皮鞭,朝一个囚犯身上抽,才一遍子,所有的条件都不要了,那些囚犯从此再也没有人提出这种要求了。

黄双安将囚犯等同普通工人看待,两人一组,一天只要上交一根4米长、478公分的木头就可以,剩下多砍的由公司支付工资。那些犯人一看公司制度很公道,便人人苦干,没有一个想逃跑。黄双安也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工作、吃饭、睡觉。

出席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恳亲大会的黄双安

年轻时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吃亏,吃苦能让人耐劳,吃亏能让人聪明。人有了这两样东西,再加上机会,想不成功都难。 ”黄双安如此总结自己的成功。

到1968年,时年36岁的黄双安,木材事业已如日中天,他取得了加里曼丹森林独家开发权,另外在东部的伊利安省也拥有大片的良质巨木。后来,他发现光是出口原木,老百姓的获益面不广,于是他又办起加工厂。1976年,黄双安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创办了印尼第一家合板加工厂,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就业。80年代后,他又在印尼北马鲁古省的瑟兰岛,开办了规模更大的木业城。

在这座荒岛,他又建成现代化的渔业基地和海产品加工中心。如今的材源帝集团麾下,下属员工达45万人,事业版图涉及木材业、渔业、商业、酒店及 旅游 、农业及矿业等。也因其卓越成就,他获马来西亚苏丹王颁赐高级拿督及拿督斯里勋爵。

2016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率领代表团亲临材源帝集团总部,他对黄双安多年来的成就和奉献表示钦佩:一是事业有成;二、爱印尼爱家乡;三是兴办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两国友好做出了贡献。

黄双安拿督斯里伉俪(左4、左3)访问福师大

“有钱大家受益”,是黄双安一句名言。黄双安辞世后,安葬于马来西亚诗巫富贵山庄。如今,其家族二代长子黄敬泰、次子黄敬平、女婿魏文豪、女儿黄橞蓥在接力他的事业。

对家乡闽清,黄双安更是慷慨,他捐款盖双安大楼、图书馆、学校、医院、道路等慈善公益。

黄双安曾说:“ 我对自己赚钱没有兴趣,我对大家赚钱有兴趣。我一日三餐吃得并不多,可以把钱花在大家需要的地方。

他将员工当做自家人,把工厂开发为生活家园,总是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在工厂附近,他开辟道路,创办学校,还设立医院、教堂,并将员工的配套设施做到极致。很多员工跟随他工作一辈子,也将他当成是自家人。在企业遇上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宁可减薪一半也不愿意离开,当然了,度过困难期后,黄双安是加倍补偿他的员工。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邓丽君第一次参加的电视节目,就是白嘉莉主持的台湾综艺始祖节目《群英会》。1977年,这位“台湾最美丽的主持人”远嫁印尼富商黄双安,从此淡出 娱乐 圈。

对于丈夫黄双安一生的为人处世,白嘉莉用这样的一句话总结:“很多做人的道理,他是在森林里悟到的。可以说,森林是他事业的开端,也是他智慧的摇篮。”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福州黄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长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二世 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