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宗谱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4收藏

严氏宗谱的介绍,第1张

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严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县石巷(今属奉新县会埠镇)。1336年,自元顺帝(即元惠宗)四年落业该地以来,已近700年历史。该族人口众多,家族人员遍及省内外,是当地的一支名门望族。其《严氏宗谱》自1739年(乾隆四年)在严天开主持首修以来,经过多次撰修,方成规模。迄今保存完整,内容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谱书,颇具历史价值。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家谱实录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顺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条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1341-1370)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1500-1583)”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四.仕宦

严公钧举(仲玠公),1341-1370(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六.人物传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七.大冶下圻严氏宗谱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后,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说》: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业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1341-1370)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四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是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生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失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献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园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也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年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严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严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1500-1583)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我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自然村的《严氏宗谱》,曾经毁于明末李自成起义期间,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族里只有墨谱。虽则如此,但人们还是尽心尽力的将家族里一些重要的东西(如祖籍、世系、祖先的名号、家族名人等)通过墓碑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一直到乾隆初年,在族里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始修家谱。1736年(乾隆元年)由严天开主局开始纂修家谱,严宗仁、严盛官、严存榔、严焕 忠四人协同纂校。此届修谱,考证遗存,搜集资料,合力鼎修,备受艰辛。一直到1739年(乾隆四年)冬,历经四个寒暑,始成。后经过多次撰修,方成规模。

黄颡口镇严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县(地名石巷,今属奉新县会埠镇青树村),自元末至元年间迁入湖广兴国州(今阳新县),已近700年历史。包括阳新县内的细湖塘自然村、瓦罐窑自然村、白门楼自然村、富水严庄自然村、凤凰淀庄、围墙严自然村、西门楼自然村、太子镇会稽山严庄和大冶市的下圻庄。该族人口众多,其家族人员遍及各地,是当地一支名门望族。其《严氏宗谱》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内容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谱书,颇具研究价值。

严林键

严林宸

严林宏

严林潼

严林潞

严林朋

严林艺

严林鲲

严林凯

严林晶

严林懿

严林杰

严林华

严林筝

严林轩

严林渤

严林驰

严林驰

严林昌

严林金

严林敬

严林玺

严林丙

严林雷

严林磊

严林涧

严林磊

严林荔

严林昊

严林扬

严林昊

严林之

严林朗

严林磊

严林平

严林瑛

严林云

严林阳

严林勇

严林晨

严林诚

严林玉

严林强

严林鹰

严林浩

严林淇

严林焉

严林伟

严林峻

严林辉

严氏宗谱的介绍

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严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县石巷(今属奉新县会埠镇)。1336年,自元顺帝(即元惠宗)四年落业该地以来,已近700年历史...
点击下载
上一篇:王氏族谱下一篇:河南蒋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