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明朝的族谱,最好有皇后和公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请问谁有明朝的族谱,最好有皇后和公主的,第1张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据邵氏族谱记载,邵庄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明朝开始,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邵庄村一带居民便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据先辈传,当时的迁徙是被欺骗后强制性的进行的:朝廷宣称各地均要移民,只有洪洞县老鸹窝村可以不迁,于是各地居民寻亲访友都聚集在了老鸹窝村。一天夜里,官军突然包围了聚集在老鸹窝里的大量躲避迁移的人们,捆绑起来强制迁移。也有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每个人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望啊望,望不够家乡的广济寺,望不够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当走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最后一瞥,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乡,从此融为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邵庄村是朝城镇一带邵氏的起源地,邵庄村的先辈们在明朝迁居至此后将此地命名为孝子里,后更名为邵庄。随着人口的扩张以及地域区划的原因,邵氏族人逐渐由邵庄扩散至附近村落。现朝城镇一带的邵姓人基本全为邵庄村迁出,每次续家谱周边的邵姓人都会聚集到此地。

一、姓氏源流

召(Shào)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食邑于召邑(今陕西省东岐山西南),后又封于燕,至太子丹时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又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得姓始祖: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当时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辅佐周武王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成王时被封于燕国(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他派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孙世袭其位,也都称“召公”,与周公共同辅掌周朝国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着东移,迁徙到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召公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召”为姓。汉代以后,召姓子孙大多把“召”改成“邵”,从此诞生了邵姓。故召、邵氏族人都尊姬奭为召、邵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可参阅《邵姓宗祠通用对联(102)》同款内容介绍

三、历史名人

召伯:就是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周公旦受封在陕左,召公奭受封在陕右。姬奭因世代食邑于召,所以叫做召伯,卒后谥号康,又称康公。召奭治国有德政,曾经在甘棠树下听讼,为人民评断曲直, 冤抑,对百姓很好。大家都很感激他的恩泽,恩念他的德政,所以当他离开了以后,对于他所留下来的遗迹故物,都小心维护珍爱异常,连他

听讼所在的那棵树都不忍心剪伐,让它保存下来。

召虎:即召穆公,召伯的裔孙,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宣王赐给他秬鬯(Jù chàng 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用于祭祀)。《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少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名,乡里号之曰:“德得恂恂(谦恭谨慎的样子),召伯春。”章帝时官左中郎将,入宫教授诸王经书。

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郡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以明经甲科(汉代考试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考核优秀者称高第)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病愈后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他工作勤奋,又很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他经常深入乡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出入田间,有时就在野外休息,难得有安居之时。他巡视郡中各处水泉,组织开挖渠道,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3万顷。百姓因之富足,户户有存粮。召信臣还大力提倡勤俭办理婚丧嫁娶,明禁铺张。对于有些游手好闲、不务农作的府县官员和富家子弟,则严加约束。使南阳郡社会风气极好,人人勤于农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回乡,户口倍增。而盗贼绝迹,讼案也几乎没有。郡中百姓对召信巨非常爱戴,称召信臣为“召父”。荆州刺史(当时南阳郡归属荆州刺史部)上报召信臣为民兴利,全郡殷富。朝廷赐金奖励,迁召信臣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阳市东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级受奖。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被征为少府,列九卿之一。多次上疏,奏请裁减乐队、戏班等糜费之项,不再大事修缮偏远宫馆。当时已经利用温室在冬天种植葱、韭等蔬菜,供宫中享用。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也奏议裁撤。每年省钱数千万。后召信卒于任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省博野县)。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省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县(今河南省东南部)。

2、堂号

召姓的主要堂号有:“博陵堂”、“种德堂”等。

============================================================

召姓宗祠通用对联

〖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甘棠遗爱;

秬鬯酬功。

——佚名撰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召伯(召公),名奭,曾辅佐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成为燕国始祖。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他巡视南方时,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并处理政务,人们为怀念他,相戒不要伤害这树。《诗经·召南·甘棠》就是写的这件事,来歌颂他的德政。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召虎,召伯的裔孙,曾受命率兵循江汉讨平淮夷,宣王赐给他秬鬯(Jù chàng 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用于祭祀)。《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写的就是这件事。

伯春驰诵;

召父留芳。

——佚名撰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寿春人召驯,字伯春,习《韩诗》,博通书传,以起义闻名,乡人称颂他“德行恂恂(谦恭谨慎的样子),召伯春。”章帝时官左中郎将,入宫教授诸王经书。下联典指西汉寿春人召信臣,字翁卿,元帝时任南阳太守,利用水泉,开通沟渠,筑堤闸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并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人们尊称他为“召父”。后任河南太守,入朝官少府。

============================================================

附录:召姓典故、趣事

〖甘棠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管一块地面治理和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甘棠遗爱召公”的千古美谈。

《诗经·召南·甘棠》就是说明这件事的。这诗有三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句,不过已经充分地表达了那份深情。原诗是这样的: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译成语体白话文就是:

茂密阴凉的甘棠树啊!千万不可剪去枝叶或砍伐它,因为那是召伯当年休息的地方。

茂密阴凉的甘棠树啊!千万不可剪去枝叶或毁坏它,因为那是召伯当年休息的地方。

茂密阴凉的甘棠树啊!千万不可剪去枝叶或拔掉它,因为那是召伯当年休息的地方。

上面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一句成语“甘棠之爱”或“甘棠遗爱”,用以称颂贤良官吏。

请问谁有明朝的族谱,最好有皇后和公主的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