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欧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姓欧的家谱,第1张

介绍欧姓起源:源出于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而成为一代霸主。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希望再次称霸中原。齐王游说无疆去攻打楚国,结果无疆被楚威王击败。无疆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各占一方,其二儿子占据了乌程欧余山(浙江吴兴县)的南面,山的南面叫“阳”,因而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欧阳”为姓,称欧阳氏或简称欧氏。

战国铸剑专家欧冶子,东汉孝子欧宝,宋代永春知县欧庆,元代起义军将领欧普祥,明代广西总兵欧信等,是历史上的知名人士。

分支:1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欧姓另一分支位于湖南省宁远县的新车村,据家谱记载是于300多年前迁至此地。

欧氏三十二代辈份诗

前十二代诗

福 祉 衍 中 湘, 永 言 后 裔 昌。

均 匀 绵 祖 泽, 秉 守 乐 家 邦。

绍 绪 伦 攸 序, 成 人 德 孔 彰。

有 为 才 干 展, 欧 氏 姓 名 香。

乾 健 修 身 本, 元 亨 作 善 祥。

懋 昭 符 孝 友, 世 代 纪 鸳 行。

注:此诗每句最前一字为辈份字

后二十代诗

国 泰 登 贤 良, 诗 书 祖 泽 长。

声 名 开 甲 第, 家 运 应 荣 昌。

注:此诗每个字均为辈份字

欧金林(书字辈) 抄自湘潭县欧家町欧家祠堂1942年秋修

《欧氏十修族谱

具体的人名查不到。

欧阳姓出自姒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

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

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欧阳复姓改单姓阳有关。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

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

现在,广东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广州(从化),湛江(鸦翠)清远(连州),顺德均安。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扩展资料:

欧阳姓历史名人:

1、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欧阳建

欧阳建,字坚石,冀州人,石崇之甥。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详(据《鲁西南欧阳氏宗谱》载欧阳建生于二六九年),卒于晋永康元年,年三十余岁。

著有《临终诗》以及《言尽意论》,提出了古代唯物辩证观点。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到赵王司马伦专权时,欧阳建想有所作为,欲立楚王,由是与司马伦有隙。

于是他与潘岳偷偷劝淮南王司马允诛杀司马伦,事泄,欧阳建全家不论老少都被斩首。临刑时,作诗文《临终诗》,甚哀楚。他曾提出“言尽意”的思想,否定语言不能表达事物的说法。

4、欧阳珣

欧阳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

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

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5、欧阳瑾

欧阳瑾(1706~1780) 号予石,江西分宜松山防里人。少聪颖,出语惊人。清雍正十年(1732)乡试第二,次年中进士,任兵部主事,时年26岁。

以后40余年,一直在外做官,历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仆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顺天府尹,户部侍郎(正二品),仓场总督等职。

办事认真周密,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为之立传,称“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风”。

——欧阳姓

——欧阳询

——欧阳修

——欧阳建

——欧阳珣

——欧阳瑾

史姓的来源? 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国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姓后来主要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武昌两大著名郡望。

史姓的来历是什么?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q>>

史姓的由来?姓史的为什么那么少 也不算少,我们就有一个老师姓史,史姓来源于史官一职,这个还是我们史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自豪的告诉我们的

百家姓中“史”姓的起源 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锭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姓后来主要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武昌两大著名郡望。

I姓有什么来历历史吗? I也是姓氏,此时念“chí”。但是正规字典中并无此读音。据I姓家族人解释因当时政治原因,曾为祖辈所变更所致。I姓聚居地较集中的地方在安徽的蚌埠、蒙城,浙江的嘉兴。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也有I姓人士居住。

山西、河南一带的史姓的来历是什么?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目录 [隐藏] 1 来源 2 始祖 3 初祖 4 史姓分布 5 史氏迁徙 6 郡望堂号 7 史姓家谱 8 史氏祖训 9 各房字辈 10 宗族特征 11 史侯祠 12 历史名人 13 现代名人 史姓-来源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始祖 黄帝玄孙帝喾高阳氏之子弃。 史姓-初祖 尹佚:周成王史官,史家称为史官典范,后人以其职为姓史。 史姓-史姓分布 史鱼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史姓-史氏迁徙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于汉朝史丹之后。 另据学者考证,源于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氏族人则为尹佚(史佚)的后裔。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族人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朝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史恭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固城镇)。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

区字姓的由来和历史 区姓渊源有两个,一是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二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区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广东新会、福建莆田等地,历史名人主要有东汉孝子欧宝、汉朝富商欧安、明代学者欧道江、明代工部郎中欧大任等。

姓源出有二:

源流一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源流二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

得姓始祖

无疆。欧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氏与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记载。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姓后人尊无疆为欧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在汉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区、欧、欧阳三姓同宗。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据《区渭泉祖家谱》>>

史姓的由来。知道的朋友告诉下。谢谢。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

史姓

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先秦时期,欧姓主要活跃于越国故地(浙江)沿海一带。汉晋时,欧姓族群开始向江苏、江西、福建一带迁徙。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两次大规模移民,欧姓族群进入福建、湖南、两广地区。宋朝时,欧姓族群大约2万人,占当时人口的003%,全国姓氏排名在二百名以后。欧姓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带。欧姓族最多的是湖南,约占当时欧姓族群的43%。

在宋元明的时期,欧姓族群开始大量向南迁徙,由此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向两广流动的新布局。在此期间,由于南越人大量汉化,欧姓族群的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

明朝时,欧姓族群大约7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8%,排在一百五十位以后。此时欧姓人口集中分布于湖南、两广,其次分布于四川,江都等地。其中湖南仍为欧姓第一大省,约占欧姓族群的28%。

明末清初,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欧姓族群开始进入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台湾欧姓现多居住在台湾的高雄市三民区、高雄县苓雅区、台北市、澎湖县马公、湖西、新北市及云林县斗南等地区。

自清末至当代,欧姓族群呈上升趋势,约占全国人口009%,总人口约113万,排名第134位。集中分布于,广东、湖南、四川,约占整个欧氏族群60%。

其次分布于贵州、重庆、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约占整个族群29%。其中广东约占全部欧氏族群32%,为欧氏族群第一大省。

欧阳姓的台湾人多改为欧姓,因当时日本政府不喜欢台湾人的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区别日人与台人,复由于欧阳一姓中之阳字,认应避讳日本之太阳旗,乃强迫欧阳姓氏的台湾人改为单姓欧。后来抗战时金门新加坡被日军占据,两地的欧阳氏也同样被改姓。

扩展资料:

欧姓源于姒姓,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据《姓氏考略》载: 夏朝皇帝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册封于会稽,以守大禹的祭祀。无余的后人后来建立越国,为诸侯国,另一支则流落在欧余山地区,成为欧冶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局动荡,越国加入到争霸序列中去。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灭越。十九年后越王勾践复国,通过卧薪尝胆,于473年灭掉吴国。自此,越国实力大增。至勾践第六世孙无疆为越王时对楚用兵,反被楚灭,无疆阵亡。楚灭越后改越地为江东郡,越余部分为许多小国散处于滨海地区,臣服于楚。

无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世以山南为阳,称欧阳亭侯。无疆的子孙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到汉景帝时,西汉有欧姓一富商,乐善好施,深得皇帝赏识,赐姓为区,自此在欧姓族群中又分支出了区姓。故区姓、欧姓、欧阳姓源皆为同宗一脉,概不通婚。

-欧姓

姓欧的家谱

介绍欧姓起源:源出于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而成为一代霸主。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希望再次称霸中原。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