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尚书弟门的篇牌上“柱国少保”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泰宁尚书弟门的篇牌上“柱国少保”是什么意思,第1张

这个只是李春烨的“荣誉称号”之一~

李春烨(公元1571-1637)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秀才,36岁时考中举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后任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

所谓“柱国少保”,“柱国”是古代官名,由战国时楚国首设。原为保卫国都的官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唐朝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而所谓“勋官”也就是用于奖励勋劳,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勋章)。

至于“少保”,也是古代官名 。明、清时期,少保皆为从一品官员。太师(李春烨任明朝兵部尚书时兼任太子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而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所谓“柱国少保”只是李春烨被封的名誉头衔(荣誉称号)之一~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杨衮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

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重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

忠孝侯杨渊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

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

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

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化名木易)

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

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

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

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

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杨继业义子,原名杨星)

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郎而死和生前认六郎为兄,佘太君认其为义子,原名任炳,字堂惠)

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

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

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女)

杨延琅(女)

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充广

(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似,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赛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又名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明版杨家将和五虎平南中杨七姐)

(7)敏烈侯七郎杨延嗣之子:杨宗英

(8)八郎杨延顺之子:杨宗连(杨宗德杨宗林)、杨宗飖、杨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银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杨延兴之子:杨宗唐(随父并入杨家)

(10)十郎杨延惠之子:杨宗童(任宝桐其是六朗义子也是佘太君认的义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宝童)

(11)杨宗齐

(11)杨光扆之子:武伯候杨琪

第六代

(1)平南王杨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杨文广、二令公杨文举(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杨金花(女)、杨宣娘(杨文姬)(女)、杨充广、杨文贵、杨文藩(义子,原名杨藩)、杨崇勋、杨文惠(女)

(2)杨宗勉之子:杨文震(杨震)

(3)杨宗唐之子:杨文悦(随父并入杨家)

(4)杨琪之子:杨畋、杨云儿(女)

第七代

(1)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之子:杨怀仁(杨公正)、杨怀兴(杨唐兴)、杨怀恩(杨彩保)、玉面虎太平王杨怀玉(化名:吴玉)、杨邦玉、杨邦仪、杨邦怀、杨闹红(女)、杨满堂(此女将只有传说,北海子风景区号称“甘肃第一园”,其中马踏泉最负盛名,它有宋代杨门女将杨满堂西征的美丽传说)(女)、杨月满(后宋慈云走国全传杨文广二十个月出生的女儿)(女)

(2)杨文震之子:恭武王武安信王武安和王同安郡王殿前都虞侯检校少保杨怀存(杨存中杨沂中杨恭武)、杨怀居(杨居中)、杨怀执(杨执中)、杨怀安(杨安中)

黄福(1363~1440)字如锡,别号后乐翁,山东昌邑黄家辛戈人,明代政治家。历仕至少保兼户部尚书,卒赠太保,谥“忠宣”。《明史》有传。 黄福祖籍泗州,宋元佑年间六世祖恩甫始徙昌邑。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官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从政50年,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死后家产甚少,为后人称道。黄福22岁为贡生,入太学,始任项成主薄,不久改任清源知县。后被明太祖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太宗继位,升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1405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任职期间,开源节流,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深受众望。是年,南方交趾动乱,朝廷命黄福去两广治军。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人心悦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明朝有名的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黄福在边疆为官19年,仁宗皇帝调其回京。宣德元年,留守边疆的官吏,实施暴政,交趾人又起反抗,朝廷再次命黄福前去平息。黄福实施仁政,提出足食、足兵、省役三项建议,被采纳,减轻了农民负担。回朝后改任户部尚书。几年后皇帝念他年事已高,久劳在外,改任南京陪都兵部尚书,后又重赐,授光禄大夫,加赠三代。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病死南京,朝廷敕赐祭葬,回原籍昌邑安葬。

明史有黄仲昭的记载。宪宗时候的人。著有《八闽通志》八十七卷 《未轩集》十三卷《明史》-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黄仲昭,名潜,以字行,莆田人。祖寿生,翰林检讨,有学行。父嘉,束鹿知县,以善政闻。无黄仲轩 记载

黄仲昭,明代诗文家,方志学家。名潜,字以行,行十八,号退岩居士,学者称未轩先生,莆田县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生。他的文学著作有《未轩集》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壮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仲昭的祖父黄寿生,字宏中,黄滔十五世孙,建文初举乡荐,入太学。永乐六年(1408)再试京闱第一,第二年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子子嘉,有孝行,举为训导,荐知束鹿县。生二子,长子深,官监察御史;次子仲昭,成化二年(1466)擢罗伦榜进士。初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上《谏〈元宵烟火〉诗》疏,挖苦朝廷耽于逸乐,粉饰太平,触怒了宪宗朱见深,仲昭、章懋、庄昶受廷杖责。仲昭谪湘潭知县,在道改南京大理寺评,弘治元年授江西提学佥事,久之再疏乞归,居家日事著作,从学者日众。天顺三年(1459年),仲昭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十二月,宪宗命翰林院官员为明年元宵节写诗赋,仲昭因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疏谏阻办烟火诗会,要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触怒宪宗,三人都被廷杖、贬官。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是明朝廷的执法机关,专管案件的复审。在南京任上,仲昭秉公执法,小小评事官,敢驳权贵,曾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许多已审的错案经仲昭重复辩驳,被推翻,维护了法的尊严。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忧在家,眼看世风日下,有意再在官场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今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贫苦生活。家居达17年之久。在这时期,他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义务。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经屡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京。孝宗要他参与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上任后,他整顿学校,端正士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急躁”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待;刊刻《通鉴前锦》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定《冠昏丧祭仪礼》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回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合修《兴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局部的编写。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 黄仲昭是现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所编的志书除《八闽通志》外,还有《邵武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叙,体例严谨,保管了少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他编写的志书,“教化”功用强,人物门类完备。他的著作除志书外,还有《未轩集》12卷。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603694htm

湖南澧县西燕子山的传说。认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齐国齐悼公时的国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后继续为相,控制齐国政权, 并采取“宫变”,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常手中。 到了田常曾孙田和时,于公元前391年,废黜齐康公,自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诏示天下,承认田和为齐侯(以上参见《辞海》1980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1913页;《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1988年版,岳麓书社/长沙出版社)。到了宋代,田氏后人早已没有王位了,但仍不乏在朝为官之人。 如宋徽宗时, 田和之弟的后人田亮的次子田熙(又说为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孙)就官至四川成都太守。 而田亮的长子田虎,本来袭爵在朝为官,但却干了谋反朝廷之事。其侄儿田良〖田熙之子, 生于宋神宗13年(公元1079年),宋徽宗元年(公元1100年)20岁时, 曾任永定(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都司之职长达10年,后退职入川侍奉母亲〗, 与母亲一起多次规劝,仍不听从。结果谋反失败,田氏一族遭到朝廷追捕抄斩,田虎全家被杀。田良为避杀身之祸,已提前更名为效微, 与母亲及其一家人从四川成都迁至湖南慈利县他原来作过官的地方附近(疑为澧县),并改田姓为庹姓。庹者度也,度虎必败之意。时间当在公元1121年前后(北宋宋徽宗时代,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之时,“靖康之乱”—宋钦宗之前),至今已有880余年了。

以上传说参见《江南庹氏宗谱》(庹名立编,1904年版)。

由此看来,庹姓始于田良,籍于湖南慈利, 是庹姓第一人。

我们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的洛阳、何店、大堰坡三乡镇,京山县以及由湖北随州洛阳东迁至安徽省的郎溪、宁国、宣城三县的庹氏, 原先就遵从此说。并认为庹姓的来历是:

田良更名为庹效微后, 共生四子:国震、国泰、国明、国清。其中国震(生于宋高宗元年,公元1127年)、国泰为庹姓,国明、国清之后人复姓田。国震一门在慈利传代至第十七世,有邦彦公长子庹锦袍,号五常,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到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46岁时,被朝廷派任“河南之阳卫指挥”。(注:卫,明朝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河南之阳:今河南南阳地区。)

庹五常共生三子及收养一螟蛉子(义子),是为庹万清、庹万贤、 庹万栋、庹万洪(义子)。庹五常任河南之阳卫指挥后, 将四子均从湖南慈利迁至随州(北楚随邑),屯田守城,史称“军户”。( 注:军户,平时种田,田由国家分配或指定地方自行开垦,战时则奉命出征打仗。而平时则有二份人守城,八份人种田。)

据《江南庹氏宗谱(卷一)1904年版》记载: 长子庹万清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又迁到“随南西乡庹家畈去了”,即是今大洪山一带。其子孙分布在今大洪山北的随州洪山、长岗、双河等乡镇,后代昌盛。三子庹万栋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则迁到“随邑北乡去了”。(注:此两说今无人证、物证。)而次子庹万贤,则为随南仙山籍庹姓第一世祖。至修谱时(1904年) , 历330年(1574年—1904年),传十五世,存宗仲、宗礼、宗孔、宗国、宗先五公五门。 义子庹万洪亦同为随州洛阳籍一世祖,至修谱时,传十三世,存宗彻公一门。以上是为“宗”字派“老六门”。我们湖北随南仙山方圆六十里以及京山县、安徽省郎溪、宁国、宣城三县之庹姓, 均系“老六门”之后,“派行”相同。

但是,查全国《庹氏族谱》(湖南版),在田良的后人中没有庹五常这个人。庹五常是湖南慈利田虎的后人。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杨家将的真正的家谱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个也算有一点的说法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慢慢分析吧,有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话说这个族谱什么的还是非常有争议的,意义也是非凡的,大家可以速度来看看吧!

杨家将家谱简介

杨家将是指我国北宋前期以杨继业为首的杨氏一门。他们戍守北疆、精忠报国,一门血洒疆场,为后人所爱戴敬仰。本栏目将为大家专题介绍杨家将的家谱,并希望用家谱的形式来传播杨家将的传奇故事。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杨家将不仅仅包括男性,也包括一大批女性。杨家男将主要有杨继业、杨延平、杨延定、杨延辉、杨延朗、杨延德、杨延昭、杨延嗣、杨怀亮等数十人。杨家女将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琪、杨九妹杨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等。

右侧的这13代人是根据辈分进行排列的,是杨家将家谱的基本内容。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宗保之子)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

杨家将抵御外侵的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小说杨家将影响力最为广泛,和《薛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有诗这样评价杨家将:源远流长根又深,清白传家素有名。山西发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文武公卿光是议,黔蜀威名震玉金。识得杨家诗八句,才是杨家后留人。

杨家将家谱版本一

第1代: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杨家将中第一代是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杨师厚(?-915),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颍州斤沟(今安徽太和北)人。勇猛善骑射。初为河阳节度使李罕之部将。后降朱全忠(即朱温),委以重任,累迁检校右仆射、曹州刺史。唐天复三年(903),从朱全忠讨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于临朐(今属山东)设伏,俘斩万余人,迫师范降。翌年,加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天祐二年(905),统前军从朱全忠讨忠义节度使赵匡凝,师至阴谷口(今湖北襄阳西),造浮桥,渡汉水,连克襄州、荆州(今襄阳、荆沙)二镇,授山南东道节度使。

杨桂荣暂无具体资料。

第2代: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杨衮,金刀杨会之子,是大宋杨家将的先人,金刀令公杨继业之父。妻金玉荣。杨衮生于乱世的残唐五代,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后来刘知远当上后汉皇帝,时逢辽兵进犯中原,杨衮联合了三十六寨兵马,在火塘寨自立为火山王。打出扶汉灭辽大旗,一举打败辽兵。但是他也认清了刘知远并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归火塘寨而去。

杨嗣(934~1014年),瀛州人氏。生于后唐应顺元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以左龙武大将军致仕。建隆初以信荐为殿直,三迁崇仪副使、大山军监军。雍熙四年,就命知军事。代还,以吏民借留再任,俄迁高阳关战棹都监。淳化二年,改知保州,门无私谒。转运使言其治状,优迁威虏军,改崇仪使,与曹思进同为静戎军、保州、长城、蒲城缘边都巡检使。改如京使,再知保州,有战功。

五年,边人寇保州,嗣与杨延昭御之,部伍不整,为所袭。士马多亡失,代还,特宥其罪。明年,与防秋之策,条陈北面利害,以其练达边事,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后阵钤辖,移定州副都部署,留其家京师,假官第以居。

景德初,改镇州路副都部署。上以嗣耄年总军政,虑有废阙,旋命代之。连为赵、贝深三州部署。大中祥符五年,复出为天雄军副都部署。六年,以左龙武大将军致仕。明年卒,年八十一。录其子承宪为侍禁。

第3代: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等

第三代:火山王杨滚之子: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杨继业、杨继亮、杨继祖、杨崇训。

杨继忠(又名杨继周),南宋猛将杨再兴之子。生得脸白身长,眉浓唇厚,两耳垂肩,鼻高准阔。身穿一领团花绣白袍,头戴一顶烂银盔,坐下白龙马,手提双铁戟,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参与了岳飞次子岳雷和岳霆对抗金国的战争,并且大战金国猛将山狮驼百余合,不分高下,后用诈败计回马戟杀之。是说岳后期的第一猛将,也是整个说岳仅次于高宠的猛将后随军凯旋而归,因功被朝廷封为总兵。

杨继业(公元?--986年)北宋名将。父亲叫做杨信,山西太原人,本名重贵,原为北汉军官,北汉主刘崇赐其姓刘,名继业。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北宋灭北汉后,杨业随其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熟悉边事,仍任他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长驻代州(今山西代县)抵抗辽兵。公元980年,辽兵入侵雁门关,杨业父子绕背夹击,辽兵死伤惨重。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皇帝更换,三路出兵伐辽,杨业战死疆场,卒年60岁左右。

其他几人现无资料可循。

第4代:忠孝侯杨延平、义勇侯杨延定、忠武将杨延光等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兴)、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杨延平,金刀老令公杨业的长子,名杨泰,字延平(或渊平)。北宋殿前大将,战功显著,官拜保驾大将军、封忠孝侯。早年跟随杨业为北汉建功立业,亲自往宋营送去战书,并且识破了宋军的伏兵之计,为北汉多立殊勋。杨业归宋后,杨延平又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延定,早年追随杨业为北汉效力,在与宋军的战斗中,曾指挥弓弩手伏击过宋太祖。投宋以后,多立奇功,官拜殿前大将,赐封义勇侯。后来,宋太宗亲征辽国,杨家将奉命充当前锋,杨门七子各个奋勇杀敌,所向披靡。辽国萧太后见杨家军作战勇猛,辽兵屡次攻打北宋都为其所败,杨家众将更是各个武艺高强,辽国上将萧天佐、萧天佑、韩延寿、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等都不是杨业的对手。

杨延光,名杨贵,字延朗,是杨业第四子,曾化名木易。在金沙滩一战,杨家遭受重大伤亡后,隐姓埋名,假名木易假降辽国,被琼娥公主招为附马。帮助六郎打败辽国后回汴京天波府无病而终。

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后因避赵玄朗讳,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北宋抗辽大将杨业长子(一说为次子,为杨延玉之大弟),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新秦人,北宋前期将领。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杨延嗣,人称杨七郎。年约十八、九,性格活跃可爱没心机,富冒险精神,总是探求新鲜刺激的事物,处事少理后果,时常为众兄弟添上不少麻烦,但同时亦添上不少欢乐。在杨家最受宠。

其他人物暂无资料。

第5代:杨宗显、杨宗魁、杨宗宪、杨宗孝、杨宗槐、杨宗保等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文广)、杨充广

(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识宋皇,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塞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明版杨家将和五虎平南中杨七姐)

(7)敏烈侯七郎杨延嗣之子:杨宗英

(8)八郎杨延顺之子:杨宗连(杨宗德杨宗林杨宗奎)、杨宗飖、杨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银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杨延兴之子:杨宗唐(随父并入杨家)

(10)十郎杨延惠之子:杨宗童(任宝桐其是六朗义子也是佘太君认的义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宝童)

(11)杨光扆之子:武伯候杨琪

第6代:杨文广、杨文举、杨金花、杨宣娘、杨充广、杨文贵等

第六代:

(1)平南王杨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杨文广、二令公杨文举(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杨金花(女)、杨宣娘(杨文姬)(女)、杨充广、杨文贵、杨文藩(义子:原名杨藩)、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

(2)杨宗勉之子:杨文震(杨震)

(3)杨宗唐之子:杨文悦(随父并入杨家)

(4)杨琪之子:杨畋

第7代:杨怀仁、杨怀兴、杨怀恩、杨怀玉、杨邦玉、杨邦仪等

第七代:

(1)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之子:杨怀仁(杨公正)、杨怀兴(杨唐兴)、杨怀恩(杨彩保)、玉面虎太平王杨怀玉(化名:吴玉)、杨邦玉、杨邦仪、杨邦怀、杨闹红(女)、杨满堂(此女将只有传说北海予风景区号称甘肃第一园,其中马踏泉最负盛名,它不仅有宋代杨门女将杨满堂西征的美丽传说)(女)、杨月满(后宋慈云走国全传杨文广二十个月出生的女儿)(女)

(2)杨文震之子:恭武王武安信王武安和王同安郡王殿前都虞侯检校少保杨怀存(杨存中杨沂中杨恭武)、杨怀居(杨居中)、杨怀执(杨执中)、杨怀安(杨安中)

(3)杨充广之子:杨贵迁

(4)杨畋之子:杨祖仁

(5)杨文悦之子:杨怀震(随父并入杨家)

第8代:杨士奎、杨士亮、杨士瀚、杨士鹏、杨瑞娘(女)等

第八代:

(1)杨怀玉之子:杨士奎、杨士亮、震北侯金锤大将杨士瀚(杨世汉 化名:花昆)、杨士鹏、杨瑞娘(女)

(2)杨怀存之子:杨士偰(杨偰)、杨士倓(杨倓)、杨士傿(杨傿)

(3)杨邦怀之子:杨广荣

(4)杨贵迁之子:杨光震、杨光德

震北侯杨士瀚,杨士瀚(或作世汉)曾化名花昆,父亲太平王杨怀玉,母亲花玉梅,祖父杨文广,曾祖父杨宗保,高祖父杨延昭。子杨金豹,孙子 杨再兴杨志。属于杨家将第九代英雄之一。

第9代:红梅童子杨金豹、杨彩凤、杨惟聪

第九代:

(1)杨士瀚之子:红梅童子杨金豹、杨彩凤(女)

(2)杨光震之子:杨惟聪

第10代:杨满堂、青面兽杨志、杨选、杨再思、杨广荣等

第十代:

(1)杨金豹之子:杨满堂(杨再兴)

(2)青面兽杨志

(3)杨惟聪之子:杨选

(4)杨再思

(5)杨广荣

杨志,在梁山里排名第十七,外号青面兽,原为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处逃难。后因被赦返往东京,在东京时,却因卖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充军时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所赏识,为其护送生辰纲,又被晁盖等用计所劫。无奈之中与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三山聚义时与众英雄共归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杨选,字简夫,宋朝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宋高宗南渡后,任播州安抚使,性嗜读书,择名师授子经书,土俗为之大变。他有志为南宋恢复北方领土出力,努力加强农业生产,积极训练军队,宋高宗封他为武经郎。

第11代:杨轸、杨轼、杨若兰、杨再兴、杨畋等

第十一代:

(1)杨选之子:杨轸、杨轼

(2)青面兽杨志之子:杨若兰(女)

(3)杨再思之子:花枪小将杨再兴

(4)杨广荣之子:杨畋

杨轼,宋朝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南宋播州安抚使杨选之子,后袭其职,留意艺文。蜀士来依者愈众,结庐割田使之安食之,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土俗为之大变。

杨再兴(1104~1140),汉族,江西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祖籍相州汤阴(今属河南),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贼曹成将也。绍兴二年,岳飞破成,入莫邪关。第五将韩顺夫解鞍脱甲,以所虏妇人佐酒。再兴率众直入其营,官军却,杀顺夫,又杀飞弟翻。成败,再兴走跃入涧,张宪欲杀之,再兴曰:愿执我见岳公。遂受缚。飞见再兴,奇其貌,释之,曰:吾不汝杀,汝当以忠义报国。再兴拜谢。

杨畋〈字乐道,保静军节度使重勋之曾孙。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州录事参军,再迁大理寺丞、知岳州。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大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其后端午赠讲读官,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柩。

第12代:武毅侯杨粲、杨继周、杨再礼、杨再取、杨再光等

第十二代:

(1)杨轼之子:武毅侯杨粲

(2)花枪小将杨再兴之子:杨继周

(3)杨畋之子:杨再礼、杨再取、杨再光、杨再兴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即今遵义)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第13代:英烈侯杨价、杨正修、杨正拱、杨正心等

第十三代:

(1)杨粲之子:英烈侯杨价

(2)杨再兴之子:杨正修、杨正拱、杨正心

杨价,字善父,南宋播州(今贵州遵义)人,世袭播州安抚使,好学善文,原先朝廷设科取士未及播州,杨价请于朝廷而得岁贡三人,后十年郡士冉从周举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进士,播州在南宋时中进士八人,元朝时中进士一人杨价积极出兵抗击蒙古军南犯。宋理宗嘉熙初年(公元1237年),他督万兵屯四川长江南岸,声援四川,使蒙古军不敢犯,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蒙古达罕率兵大举攻川东,欲渡长江,杨价派其裨将赵暹率万兵迎战蒙古军,战于石洞峡,蒙古军败退。

杨正修(生卒未详),苗族,五代、宋初飞山蛮部族首领杨再思的第三子,诚徽州十峒领主之一,世居赤水峒(今城步县蒋坊地带)。杨正修熟读《春秋》、《礼》、《易》、《诗》、《书》五经,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归附朝廷后,夺得经魁,次年考中进士,官封刺史。后任邵州都统,并授银青光禄大夫。其部族繁衍发达,遍及湘西南、桂东北、黔东南的数十个县。其后裔有宋岳飞军前统制杨再兴,元朝苗军元帅、潭国公杨完者,明朝名将、颖国公杨洪等。其墓在城步茅坪狗崽石,葬于北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

第14代:杨文、杨大声、杨德、杨留、杨陈

第十四代:

(1)杨价之子:杨文、杨大声

(2)杨正心之子:杨德、杨留、杨陈

杨文,字全斌,南宋时播州(今贵州遵义)人,抗蒙名将。他是播州杨氏地方政权的第十五代统治者,播州安抚使杨价之子,其父去世后,世袭其职。杨文留心文治,注重教化。主要功绩在于继承其父遗志,积极从事抗击蒙古军南进的斗争,先后六次派出播州军队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与蒙古军队作战。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杨文发兵支援钓鱼城(四川合江),解钓鱼城围。宋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杨文派兵协同刘雄飞、夏贵收复江安州(今四川江安)。后来,杨文还继续派兵与蒙古军战斗,直到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去世。

第15代:杨文之子:杨邦宪、杨德之子:杨春

第十五代:

(1)杨文之子:杨邦宪

(2)杨德之子:杨春

杨邦宪,字仲武,南宋末年播州(今贵州遵义)人。播州沿边安抚使杨文之子,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杨文去世,邦宪袭播州权柄,授成忠郎雄威军副都统、通管州事,累迁左金吾卫上将军,安远军承宣使、牙牌节度使。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南宋亡,元世祖遣使诏邦宪内附。邦宪捧诏三日哭,遂捧表以播州、珍州,南平军三州之地附元。于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入朝,诏袭守如故,拜龙虎卫上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抚使,播州管内安抚使,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升宣慰使。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去世。

杨春,绰号白花蛇,蒲州解良人氏,同朱武、陈达在少华山落草为寇。在攻打史家庄时,三人和史进结为好友。后来在梁山军马闹华州时归顺梁山。受招安后,在征讨方腊时被庞万春,雷炯,计稷等人射死在关下。

杨家将家谱版本二

关于于谦的后裔,权威的文献资料就是于谦儿子于冕撰写的《先肃愍公行状》以及于谦神道碑文。于冕在行状中言:“生子一即冕,女一适锦衣卫千户朱骥”,神道碑文中说:“(于谦)配董氏,累赠一品夫人,翰林庶吉士永丰知县董镛之女,柔惠静专,克谨内助,先公十一年卒,公年未五十,遂不娶亦无媵侍,人皆义之。生子一,即冕。自副千户改受兵部员外郎,进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应天府尹,文学政事无忝家法。女一,适锦衣卫千户朱骥,坐公累,戍边比宥,还,累官都指挥使、掌锦衣卫事。孙女六,吏科给事中张晟、工部员外郎倪阜、葢都知县孙武卿、德清县学生徐九万、杭州府学生沈继荣,其婿也。”王直为于谦的父亲于仁撰写的墓表中称:“公子二,长即谦,今为大理寺少卿,次泰,女一,嫁钱塘朱济。孙男一即冕,孙女一。”

由此可以看出,于谦兄弟两个只有一个子嗣,那就是于冕。

明史中这样记载于冕:“于冕,字景瞻,荫授副千户,坐戍龙门。谦冤既雪,并复冕官。自陈不愿武职,改兵部员外郎。居官有干局,累迁至应天府尹(相当于今南京市市长)。致仕卒。”而于冕只有六个女儿,却没有子嗣,于是,他上奏朝廷“缘臣父止生臣一子,先年蒙念臣父微劳,授府军前卫世袭副千户职事。后臣乞恩改武就文,历升今职致仕。今年七十四岁,既无同胞兄弟,又乏嫡庶子,息恂恂老独,四顾无依……思有宗弟于明,任直隶新安卫千户致仕,生有五子,已尝遵例告官行文该卫择取其次子允忠为嗣祠堂坟墓日后皆付托于允忠。(《为于允忠继嗣疏》)”

朝廷准奏,颁旨命于允忠为于谦嗣孙,并封其为世系杭州卫副千户,奉祠。而于允忠,就是当时的南直隶徐州丰县(今江苏丰县)人。于冕在天下如此多的于氏后裔中,独独选择丰县于氏来奉祀于谦以及他的钱塘列祖,绝不是偶然。因为,于允忠一支祖上,世代忠烈,望重当时。

让我们来看看明代丰县于氏,丰县于氏肇兴之人叫于海,丰县永安里(丰县东北)人,元末加入朱元璋义军中的羽林军,洪武元年(1368,)置新安卫于徽州府。于海以为羽林军出戍新安,战死。于海的儿子于兴服役,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随军征交趾(今越南),因功升百户,永乐七年再次随军征交趾,战死于柳州。余兴战死时,儿子于聪才九岁,成年后,因余兴为国战死,封他为新安卫世系副千户。洪熙年间带领本卫士兵开荒造田、蓄水灌田。宣德中,领兵督运军储,为诸官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正统癸亥(公元1443年)特授武略将军衔。兵部尚书周忱知道于聪有才干,屡以重任委之。致仕后,善治生产,累积巨万之资。经常周济生活贫困的人,部卒没有家室的,他主持婚娶的就有数百人。他喜延宾客,尤其敬重名士,刑部主事李太左迁官本卫经历,死后,于聪出资为其厚备衣棺,并送葬其家乡。徽州府歙县庠生江左与儿子于明友善,左死而贫,于聪就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江左的儿子,并抚养其后代成人。

于聪“年八十二卒,卒之日,远近吊着几三千人《光绪丰县志》”。

于聪的儿子就是于明,县志说他青少年时期,父亲于聪就遍访名儒,并让于明就师,因此,于明问学精纯,韬略谙练,这在当时的千户中,屈指可数,其文武之才声明远播,四方来门求学的络绎不绝,门下科第出身者甚众。于冕就是在南京任上,结识了时任新安卫千户的于明,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于冕才会决定由于明五个儿子中的次子于宽恕字允忠来承袭少保衣钵。

关于于明,明代著名的学者、曾官居礼部右侍郎的程敏政曾这样评说:“予不曾识公,识公之子明于吾少保于肃愍公家耳。其言亮哉。真有俎豆之习而非橐兼者也。岂公之教然耶!”

于允忠作为于谦的嗣孙,因而被封为世系杭州卫副千户,春秋奉祀于谦墓祠,因家于钱塘,他后来把于谦的遗稿编辑刊刻,并名为《忠肃集》。

于允忠生子一,名一芳,袭授杭州卫副千户,二子,长子于岳雅有志操,应袭为武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犯境,于岳手持大刀数刃敌,后援不继,死于阵。赠指挥佥事,世系指挥同知。于一芳因此升指挥同知,后升任广东指挥佥事,次子于嵩袭杭州卫指挥同知,后升任总兵。于是,来自于丰县的这支于氏,成为了于谦的后嗣后,在杭州三台山一带繁衍开来。

综上所述,你说的云南肃愍公后人存在有几种情况,一种可能是嫡系的后代,一种可能是攀附的后人,还可能是旁系的支流。在杭州有于氏直系的宗亲交流会,你可以带着云南于氏的家谱去和直系那边核对,对上了就知道云南于氏是怎么来的,对不上可以申请复旦那边研究基因的帮忙。

也不要抱太大希望,华夏大地现在存在多支于氏后人,皆以直系自称,其实有确定史料的也就杭州于氏。其它的都没有铁证。但是怎么说呢,攀附个像肃愍公这样的民族英雄做祖先也不是什么坏事。

在古时皇族中,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而“太子少保”是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便得“宫保”的简称。此官制在汉代始置,对于它的由来,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当中的“少”即副也,他们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为“师”,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其后,汉代沿袭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了“太子六傅”之职,专事对太子的教导,他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约等于现在的“军衔”,并非实职。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等因军功标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的荣衔。到了清代,又自雍正朝起,实行秘密的建储法,不公开立太子,但官衔仍沿古代制度,给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虚衔,以示恩宠,如丁宝桢、袁世凯、岑春煊等先后加“太子少保”之衔。

泰宁尚书弟门的篇牌上“柱国少保”是什么意思

这个只是李春烨的“荣誉称号”之一~李春烨(公元1571-1637)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秀才,36岁时考中举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后任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