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郭姓之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1收藏

追寻郭姓之源,第1张

空飞舞中华姓氏家谱溯源之郭姓寻根访阳曲 !

  郭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渊源有四。“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夏禹有两个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商代的郭崇被认为是郭姓的另一始祖。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则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史载,东周时平王封虢叔裔孙虢序于阳曲,虢序被称为“虢公”,因“虢”“郭”同音,又叫“郭公”,后代遂有郭氏。古阳曲在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境内,是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初春的太原乍暖还寒,夜里一场春雪,更将这座北国古城打扮得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怀着寻访郭姓祖根的热情,我们太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行七人冲风冒雪,驱车北上,直奔市区东北的阳曲县境。

  

  太原是华夏汉族大姓望族祖根麇集之地。举国大姓之最的王姓,便是从太原晋阳(今市属晋源区)滥觞,继而流播海南外,成为世界最大姓氏的,故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至于郭姓,也是汉民族大姓之一,名列中华姓氏第十六位,其祖根也在太原市阳曲县。

  

  说起郭姓历史,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同行的王老是一位对姓氏素有研究的文史学者,行车无事之余给我们讲起了郭姓的起源。他说,先秦时期中国的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姓和氏变为同一概念是在汉代以后。比如郭姓,它原本不是姓,而是氏,先有姬姓演变为郭氏,后来姓、氏同一,就称郭姓了。

  

  史载,“三代”之一的周朝是由姬姓创立的。周武王姬发建周时实行分封制,把他的叔父虢叔封为西虢诸侯,虢仲封为东虢诸侯。西虢地处虞国和郑国之间,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将西虢作为赏赐,划给了东迁时护驾有功的郑国,西虢遂亡。平王此举引起许多诸侯国的不满,若干年后,逐渐强盛的楚国欲北上争霸于诸侯,遂以平王灭东虢之事为借口,举武力威胁周王室并吞并了西虢之地。周天子慑于楚庄王的威势,只得找到虢叔的裔孙虢序,将他封于阳曲,作为一种补偿。虢序又称“虢公”,乃郭姓得姓始祖。

  

  同车的小杜问道:“虢序被封阳曲,他姓虢,又不姓郭,阳曲应该是虢姓的再封之地,怎么又成了郭姓的开姓之源呢?”

  

  王老不紧不慢地说:“虢与郭同音,虢序受封阳曲后虢转变为郭,虢序遂转为郭序,虢公也就是郭公,这样郭序就成了郭姓的开姓之祖,阳曲也就成了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三十公里路程在人们的对话中不觉走完,车停在了阳曲县政府门前,县政协领导已在楼前迎候。“春雪不积时”,大雪之后,阳曲城外的农田白茫茫一片,城内却只有屋顶、楼顶覆盖了一层含水带气的白色晶体。为不耽误时间,我们没有下车,在县里同志的引导下径直向郭氏纪念馆所在地——“东南洼”村驰去。县政协的同志告诉我们,阳曲境内已难觅与古虢国和虢公有关的文物遗存,只在东南洼村有一个建于明代的郭氏祠堂,现在已辟为郭氏纪念馆,里面供奉着郭氏先祖的牌位,是郭姓人寻根谒祖的必到之地。

  

  东南洼村距县城不远。途中,我们乘便探访了阳曲故县遗址——隋唐时代的汾阳城。经历了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古老的汾阳城已难寻昔日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爿爿坍塌的古城垣和一幢幢传统民居,只有那眼古老的“木井”还算历史旧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汾阳)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箍,固名之。”原来,古城创建于北朝时期,因城半截为木箍券筑,上半截用青石圈砌,由于年代久远,留在井口青石上的绳痕竟有24道之多,最浅者2公分,最深的达9公分。当地百姓传言,这井也叫尚家井。当年筑井时,因土质疏松,井水常常泡坏井壁,轻者井水变混,重者井壁坍塌。有一位姓尚的筑井人独辟蹊径,依照制作木桶的工艺,将井壁用木头箍为井桶,这样既防止了井壁塌崩,又使井水常保清澈,使木井用了两千多年而不坏。阳曲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前为阳曲县,之后改称汾阳县,后又改名阳直,唐初恢复阳曲旧名,旋又改为汾阳县。这木井,便是阳曲故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

  

  离开木井城北行数里便到了东南洼村,它坐落在汾河支流杨兴河南畔,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说村子原住民全为郭姓,后来不断有他姓迁入,现全村140余户仍以郭姓为主。郭氏纪念馆是在郭氏祠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坐南朝北,坐落在村西的黄土坡上,是一个占地两亩的三进院落。同行人说,正门前原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可惜去年毁于大火,现仅存粗壮的树干,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纪念馆的主要建筑为中院“始祖祠”,祠堂为明清硬山式建筑,堂中塑有远祖虢仲、始祖郭序、名祖郭子仪三尊座像。祠堂顶额绘有人文初祖、武王伐纣、虢仲立国、序封阳曲以及子仪王等九幅彩绘,提要钩弦地叙述了郭氏为炎黄子孙、枝出姬姓、立国河南、开始阳曲的数千年迁徙演变史。

  

  陪我们参观祠堂的前村支书郭四货老人介绍说,阳曲县郭姓很多,有以郭姓命名的郭家堡,还有家社、北社、南社、大卜等郭姓大村。海内外的郭姓大多以阳曲为祖根所在地。历史上,有名的郭氏地望如以三国名宦郭嘉而享誉的颖川郭氏,以唐代名将郭子仪而闻名的华阴郭氏,以东汉郭泰而传名的昌乐郭氏,以及冯翊郭氏、京兆郭氏等,都源出太原阳曲,统称太原郭氏,是为郭氏正宗。

  

  郭四货祖祖辈辈居住在东南洼,他本人曾为村支部书记、村长,现年龄大了不再任职,与儿子住在一起,安度晚年。谈起郭姓文化,老人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据他说,郭氏一门英雄极多,其中饮誉世界者,非汾阳王郭子仪莫属。有人说郭姓源出今山西汾阳县,因为郭子仪祖籍在汾阳,其实不然;要辨明郭氏祖根,首先要了解汾阳县得名的历史渊源。汉代的汾阳县就是后来的阳曲县,而随唐时曾复用汾阳之名。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汾阳即是指汾水之阳,最早的汾阳县就在今阳曲县境,汾河之北。而现今的汾阳县却在汾河之西,明朝以前叫做西河县,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更名为汾阳县。这两个汾阳县南北相距数百里,当然不能混为一谈。

  

  老人继续说,郭子仪受封“汾阳郡王”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事。郭之被封,是因为古代有“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的规矩,郭姓的祖籍是当年郭公受封的汾阳(今阳曲),所以郭子仪便得了“汾阳王”的爵名,而这个“汾阳”与明代的汾阳(即今汾阳县)没有丝毫关系。

  

  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已是日照中天,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东南洼村。午饭后,县政协的同志提议赴柳林河汾河二库景区和悬泉古寺一游。客随主便,我们放弃了午休,直驱阳曲西山。

  

  地属阳曲的柳林河汾河风景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新建的汾河二库大坝,有古老的悬泉古刹,有险峻的西山群峰,还有碧波荡漾的高山清湖——汾河二库,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泉古刹和古刹栈道。古寺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上覆危崖石檐,下临滔滔汾河,一条仅容单人行走的栈道蜿蜒曲折,一会儿探出山间缝隙,一会儿突出石崖之外,直把游人引入古刹后院。据当地百姓讲,在现在的栈道行走其实有惊无险,当年的栈道才叫“惊煞老子、吓煞娘”呢。

  

  关于悬泉寺,《阳曲县志》有载:“悬泉寺,地名五梯崖,又名七佛山,路小而险,上列悬崖,下临汾水,上有七佛堂峭崖滴水,额曰‘悬泉’,有宋崇宁碑记。”然而,沧海桑田,宋代之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通明万历年间树立的《重修古刹悬泉寺碑记》石碑,经风侵雨蚀,依稀可辨几字:“兹有晋阳城,乾方二舍余里,澜柄官山上下,亦号古刹悬泉寺。”至今此寺创于何年,就不得而知了。今存寺宇大约重建于明成化三年,山门前第一景为“悬泉滴水”,清莹的泉水从20多米高的山崖下滴流而下,形成水瀑,游人无不在此顿足、戏水、拍照。进入山门依次为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阁和980米长的古栈道。逐一观赏,均各有特色,可谓溶古、秀、奇、险于一炉。

  

  阳曲县还有很多值得探访的胜景,比如金代遗建“不二寺”,无梁大殿“大王庙”,“开化寺”金代彩塑,北门锁钥“石岭关”上古老的杨广栈道,神奇的鲁班试斧石,以及古柏森森、泉水潺潺的“三藏古寺”等,难以一言尽述。如不涉足亲临,难以领略其中精妙。

  

  天色将暮,鸟宿归林,带着方兴未艾的游兴,我们完成了这次郭姓寻根之旅,乘车跃入苍茫的山间。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第三节 郭氏族谱总叙

(宋淳熙元年 1174年)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云:“以亲九族”,圣人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到了)子仪,家声永振,奕叶(累世)生贤)。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

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有郭隗,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

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子仪,生而儇伟,技艺绝伦。和平忠厚,宽以待人。已酉登武举科,历升大宪,累扬休绩。后拥强兵上将,诏书征之,无不即日就道。谗谤不行,恩遇日

隆。任中书令(即宰相。重大政令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帅,入朝为宰相),功盖天下,位极人臣。故史书断曰:千三百六十余年,(郭子仪)一人而已。赞曰:“完名高节(完美英名,高风亮节)。”胡致堂(史学名著《资治通

鉴》著名注家胡三省的号名)曰:汉唐将相所难能者,子仪能之。勋业卓冠一时,精忠光照千古。八子繁衍,遍于天下。江右庐陵吉水(吉安)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谁)非(不是)其苗裔(后代)耶?吾故奉子仪公为鼻祖(始祖)焉。夫子奉子仪公为鼻

祖者,犹孔氏删书,断自唐虞(从尧舜开始断代)之义云耳。当八子挺生,有入而为王朝卿

士者,有出而就侯旬藩封者(不久就封为藩王的)。东西南北,代不乏人。派别支分,聚处

(聚居)为难。苟不联以牒谱,曷以彰本九族之义(何以显示同一根本的郭氏九族的意义呢

)?爰是(因此)谋诸族众(谋议之于同族众人),罔(无)不乐从。愧无作谱之才,敢云

(说)坐视。既为名臣之后,讵(怎)得(能)旁观?倘宗支(宗族支派)不斩(断),宁

(愿)受一字之殊。世泽(祖先恩泽,权位财产等)长灵(长久有灵验),敬敦(诚)九族

之众,因集《世系图》、《名臣表》、内外传,而纂之。庶(几乎)开卷了然,某为某公之

后,某为某公之裔。彰明较著,灿若列星。是则小子(修谱人的谦称)之愿也,是则小子之

志也。至图支条列本末分房及各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所传,俱附于后,兹(现在)不赘

叙。

大宋淳熙元年(1174年)春正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

原木刻版,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刊出)。

第四节 郭氏旧谱序(宋欧阳修撰 1071年)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

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

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

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

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

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

,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

,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

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

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

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

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

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

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

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第五节 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1857年)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

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

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

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

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

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

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

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

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

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第六节 郭氏南谱简介

郭氏自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公(郭)徽至詹事(詹事,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公仲恭,

代居于西谱矣(世代居住在西谱记载之地)。詹事公子,中丞瞿,避黄巢乱,徙金陵(江苏

南京),金陵徙(江西吉安)太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是为南迁。生枢密廷嵩,徙符竹,

生司空洪霸,洪霸生文进,文进生副使(郭)整。后以孙太常(卿,礼部主管官)、集贤(

殿名,文人学士居处)二公,显名于朝,更名冠朝副使,其冠朝始祖,今中丞公子孙绳,绳

处太和万泉县,所居成仁里。迄今,冠朝与符竹荐溪下绎层溪,五族世居。

第七节 郭氏西谱简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郑(陕西

华县)、虞(山西平陆)之间。平王东迁(周平王由西安迁洛阳),夺虢叔之地,与郑武

公、楚庄公起陆浑(本在瓜州即甘肃敦煌一带,汉时始在河南嵩县置陆浑县)之师伐周,责

王灭国,于是平王求郭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属太原郡,故城在山西定襄县境),号曰郭

公。虢谓之(称之为)郭,声之转也(是由于声调变化)。因以为姓。汉有郭序亭,曾孙光

禄大夫(郭)广意,寿州(后汉扬州,隋寿州,地在安徽寿县)有神道碑,广意生冯翊(郡

治在陕西大荔)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阳曲徙冯翊。后魏有同州(陕西大荔)司马郭徽、弟

进徽。司马公生大将军郭荣,郜国公郭弘道生郭广敬。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生隋凉州郭

昶,昶生美原(一作源),(源)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郭)敬之生汾阳

王子仪,转徙华阴(陕西)。自序亭至子仪而居阳曲(山西定襄),由阳曲徙冯翊(陕西大

荔)、华阴,皆陕之西也。此“郭氏西谱”

第八节 汾阳族谱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

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

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下来的郭

氏家谱多达100余种。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有30多种,散落在全国各

地和民间的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都有

关于郭氏的专门记述,为郭氏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

缘凭借。汾阳族谱是郭氏族谱中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族谱。

一、明汾阳(广东潮汕南阳)郭氏族谱序(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世子孙不修

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

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中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

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然郭氏之由胚胎周文王之弟西封于太原,迄乎唐郭子

仪仍封于汾阳,而后以汾阳为郡也。故郭氏之祖,前自兴化莆田仕宦吾潮,秩满不归,卜宅

创业潮阳而居焉。宣省始祖公派下四房:长房居玉浦之溪内;次房分于举练都之铜钵盂;三

房守祖之直浦之竹桥;四房居贵山都之南阳。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

知万殊原于一本。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中有收存谱系

,或详或略,或朽或蛀,如荆璧之遭焚,神剑之沉渊,良可痛哉!予在京师回家省祭,有同

姓之子孙七世孙连兴八世孙希祜等赍旧谱造予蜗庐,恳陈为其重修。予喟然叹曰:“予生于

数百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百载之前,亦已难矣!”噫,山不导不知起自昆仑,水不导不知

来自碣石。固知族属莆田。由知宋之莆田魏塘郭孝子支流余裔,越宋而元,越元而今,遥遥

之萃胄,济济之云祁。既修斯谱,宗族俱载于斯,昭穆备列于斯,亲疏之分明矣,缌功之服

别矣。视万人由一身,敬祖宗于千古。山墓之所疆界之,业列记上祖,事实之中难尽纪录。

故谚有之曰:“未有潮阳,先有何郭。”讵不信欤?视彼他族,大有径庭矣。予之管见,才

学疏浅,固辞弗获,遂书以为郭门儿孙代代之所鉴云。

永乐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同邑儒士出身除翰林院检讨郭张善撰。

二、汾阳再序(1485年 成化21年)

水之千流万派本乎一源,木之千枝万叶本乎一根,人之子子孙孙原乎一祖。夫水之不

本乎源,知何处而来?木之不本乎根,知何树而萌?人之不原乎祖,知何族而出?盖人生堪

舆间而黍为三才者,岂可不重其本乎?然人之姓氏何?姓统其祖考之所出,氏别其子孙之所

由分。

粤今而观郭氏之姓萌自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故以郭为氏,而郡纪太原焉。其后

支流余裔之远宦游多方,星居四海,不可胜纪。逮唐之郭子仪子孙繁多,贵显朝廷而封为汾

阳王,而子孙复以汾阳为郡也。自唐迄今流传不泯焉。

然考郭之鼻祖甫由兴化莆田列仕来潮,秩满不归,观潮阳山水之钟灵,地土之膏腴,

爰相直浦竹桥创业而居,为食墨焉。故有一房卜筑直浦之溪内;二房分居举练之铜钵湖;三

房守祖直浦之竹桥;四房另居贵山之南阳。有子孙蛰蛰之盛,不可以一二计,是乃远茂族

也。

始祖致政三一公中兴于宋,积累之多,绩业之盛,继继承承列于数世修谱牒。逮元末

群雄角逐之秋,四方鼎沸之际,谱系罹其兵燹,遂失其传焉。呜呼惜哉!近年以来七世公连

兴暨八世公希祜等请于同邑翰林院检讨郭张善重旧谱而润色之。今有九世孙伯刚思其后裔

未修,会族侄宏昭等为增进焉。庶见本末详明,长幼叙于斯,贤否纪于斯,生死载于斯,孰

为父子,孰为伯叔,孰为兄弟,孰为堂从,井井然其有条,秩秩焉其不紊。父祖以上,上有

冠冕蝉联者,有编为什长者,有举为耆英者,有怀才抱德者,有随业耕隐者,济济焉!彬彬

焉!

观夫南山之上致政公之石坟,安厝蛇山之首而与龟山相会,樟翁郁,柏桧阴森,乃知

丘陵四围之所在也。游中郊之下犹知竹逸公祭享之所需也。所以尊祖敬宗尤见端本澄源,人

伦以之而美,风俗以之而厚,岂曰小补云吁!掬泉而寻脉,摘果而思枝,正予所谓水源木本

之由,岂不重于祖乎?予之才谫能薄不敢敷张,依旧谱缵新以增之,可为郭门子子孙孙永为

矜式云。尔岁

成化二十一年(1485)岁次乙巳八月朔旦揭阳后学儒士余文升恭肃敬书

三、续修汾阳(广东潮汕南阳)谱序(正德五年 1510年)

粤稽郭氏宗谱,肇自后稷,其来远矣。迄今有唐郭令公者,佐唐中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封于汾阳,则汾阳之郡基于此矣。厥后嵩公自光州固始迁于福建福州长

乐建立祠堂,奉郭令公香火,乃入闽之始祖也。裔是以后始迁仙游碧溪,继迁莆田巍塘。时

有义重公客钱塘,闻母丧,跣足二千里,昼夜哭不绝声,及抵家就壶山下聚土为坟。甘露下

降,白鸟驯集,时蒙朝廷诏立祠堂华表双阙旌异。侄浩公出仕于广,秩满不归。时相竹桥胜

概,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山有秀丽之休,绿水有潆洄之美,遂筑室而居焉。公生四子:长

房居直浦之溪内;次房居举练之铜钵湖;三房守居祖业之竹桥;四房分居贵山之南阳。历代

以来,子孙蕃衍,家道富饶,方兴而未艾也。近日从莆来潮到南阳相访,留宿数日。宗叔文

德文彬顾谓余曰:“吾家宗谱昔经元兵煨烬之余首末无存。闻子世居莆田巍塘,知之必精,

愿子为我修之。”于是惟命是从。只因旧谱而增益之,或求之于长房二房,或求之于三房四

房。某讳某字,无所不稽;某娶某行,靡所不录。由是本末详明,始终俱备,如水千流万派

本乎一源,木之千叶万枝本乎一根,使后之为子孙者得以睹其本而知其末,探其始而知其终

,未必无小补云。

有诗为赠:

入闽广东隔疆场,千里远来水陆长。昔究令公肇固始,今稽宪长出莆阳。一庚一咏诗千首,

半醉半醒酒满觞。寄语儿孙须广学,高攀月桂姓名香。

正德五年腊月望日福建兴化莆田巍塘宗侄郭子美顿首拜书

四、郭氏复修谱序(1762年)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

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

乃文王之弟,武王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 “虢”即“郭

”。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

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

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名人,如曰

隗、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

者,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妆文武之将坠,振微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太原介

林人也。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

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

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

,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粤稽汾阳王至七世在徽,谪守庐陵(吉安),困家邑之望云

门。八世广国公晖,始徙邑之麻冈。适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十五世弥劭祖,自麻冈率子姓昆

弟徙湖南,原非一处。或居邵阳,或居湘乡,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新化

,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

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

焉。余生也晚,夙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

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

之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

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夫是为序。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注:

周太王即古公澶父,生太伯、虞仲、季历(王季);季历生姬昌(周文王)、虢仲、虢叔;

文王生武王姬发、周公姬旦。

郭子仪(697-781,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至唐德宗李适(音瓜)建中二年,享年84岁),

生于唐中宗朝、玄宗朝之说,都不确切。华州郑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将军使兼

九原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

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

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土蕃攻唐,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番。德宗即位,尊为尚父

,罢兵权。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年木刻本。长约一尺

三寸,宽约九寸,厚约寸余。脚边蛀损,左下角每页约缺七字。抄稿二百七十页,共约七万

字。每页中缝小字注明《汾阳郭氏族谱》,某地某公世系;开基某公均有竖排大字,每房、

派或旁派均有横眉大字。

五、汾阳郭氏族谱序(1771年)

切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今古之政治泯;传家无谱,则前后之世系莫考。

溯郭姓所由来,肇自轩辕(黄帝),始于帝 (高辛氏),乃后稷(周朝祖先)之裔,虢叔

之云仍(后代)也。盖太王(周朝先王)生季历,历生(周文王,姬姓)昌、虢仲、虢叔,

至武王(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克纣称王,国号周,封同姓仲于古虢城(宝鸡)东,叔于

古虢城西。再传至书,始赐姓郭。越百世而轶起者,继自子仪,先居太原,有功于唐,封王

于汾(忠武王)。夫汾水出自太原,后世之以汾阳名郡者,实始于此。子仪生八子,皆位列

朝班。由周、汉、晋、唐及宋、元、明间,豪杰叠出。食爵在朝者,难以枚举。自在徽,由

汾阳迁居金陵,为吉州刺史(江西),遂居吉之地。后,子蛑卜居(江西)庐陵麻冈,为一

世之祖。迨(音代,到)十五世孙,南宋弥劭任岳府尹(岳阳知府),于丙戌宋孝宗年间,

自麻冈徙新化(汉长沙国益阳县,清时隶属湖南宝庆汉零陵郡、唐邵阳郡),卜居南门青石

街,开井为记。而(劭)子千一公居石坳而续翔;千二公居梅树 而续清;千三公则徙居(

广西)桂林;千四公居珂溪而续海(珂溪在汀西土家苗族州);千五公居三尖峰续晚。至今

郭家井,芬芳人口,且祠堂灿列。翔、清、海、晚四大房,每年轮流礼祭。今谱告竣,条分

缕悉,班次井然,无非令后人开卷一览本末,皎若日星。宗功祖德,支派了如指掌。从此百

十万伟世不啻(音赤,只也)今日也。其后子孙有贤智,起而复修者,庶(音树,差不多)

不忘仁人孝子之意焉。今四大房同心修谱,因此备书用。是为序。

时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1771)仲冬(11)月吉旦(吉日)重刊。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自称郭子仪公44代孙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

年木刻本。

第九节 电视片《郭氏与汾阳王》解说词

这茫茫一片承载着母亲河黄河的丰厚的黄土地,深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是我们炎黄子

孙的老家。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家庭里,有一支至今仍繁衍生息、香火不绝的名门

望族郭氏。

做为黄河的子女河,汾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许多古老的姓

氏,郭氏就在这里起源。据史载,郭氏本出周天子的本家姬姓。还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武

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后来,平王东迁时,又封虢叔裔孙序于太原。虢即郭,声之转也

,号曰郭公,此后因以为姓,至今已有三千多个春秋。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虢”字也许已成了天书上的一个符号,然而,对于郭氏后裔们来

说,它的份量又是那样的重!因为今天郭氏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始祖地里孕育出来的。

僖公二年夏,晋献公先灭掉了虢、虞,之后便迁其民于汾州。《太平寰宇记》载:“虞、虢

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如今,当年被迁而来的虢、虞后裔仍

然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虢叔是郭氏开宗立姓的始祖。今天汾阳的虢城则是虢叔正宗后裔的

聚居之地。太原是郭氏的得姓之地,汾阳则是郭氏的根之所在。

自从郭氏得了姓,于是便有了一代又一代姓郭的儿孙后代,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后

汉大司农郭全,东汉名士、虢叔四十二世孙郭林宗都是郭氏的骄傲和荣光。当郭氏传至五十

三代时,诞生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巨人,功高德昭,声名显赫,在郭氏家族史上谱写了最辉煌

灿烂的篇章!这个被史学界称为“功盖天下”的一代名将虽生在陕西华州,可他却是个地道

的太原人,只不过在北周时他的祖先郭进被派到华州做官而使他生在异地罢了。子仪公始以

武举甲等补左卫长史,累迁至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赐爵汾阳郡王。

古人曾这样赞叹道,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30年,历时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四帝,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德泽后世,恩被汾阳……

天保末年,郭子仪率朔方军进军河东,收复云中(大同)、马邑(朔州),大败安禄山,为

平息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如今人们都知道郭子仪一生中这段最精采的华章,而对郭

子仪在汾阳的那段堪称绝唱的岁月却知之不多。公元763年,一场由子仪公的一个叫仆固怀

恩的部将发起的兵变震撼了还没有从“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中喘过气来的李唐王朝。于是

,历史又安排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将,回到曾经诞生了郭氏始祖的三晋大地,平息叛乱。

现在看来,当时的唐代宗还算得是精明之主。他在召见郭子仪时由衷地喟叹道朕闻朔方将士

思念令公若枯苗盼露,平叛汾州非君莫属也!

果然,汾阳王恩威如山,叛军弃城逃窜,不见刀光剑影,唐室转危为安……

当年,免受战乱之害的汾州人早已化做泥土,然而,昔日子仪公的点将台、跑马坪、营盘、

马槽……至今仍依稀可辨。假如这些残留的史迹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今天的人们,没有当

时的郭子仪,也可能汾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不复存在了。

此后,汾阳王屯兵汾州、河中一带。他率领将士躬耕陇亩,使汾州 “野无旷土 ,军有余粮

”,被誉为“腹地长城”。于是,这块土地、这方百姓把这位爱民如子的汾阳郡王又敬奉为

“一方之神”!

伴随着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沉重脚步,85岁的汾阳王于公元781年溘然仙逝,辞别了他为之倾

心的汾阳乡亲父老,离开了那个他至死也不放心的李唐王朝。当时,噩耗传来,德宗五脏俱

裂,悲痛欲绝,下令停朝五日,亲自为之出殡,哭送安福门外,并赠谥号忠武,特许墓丘破

一品例增高一丈,与代宗帝陪葬建陵,其身价之高可谓空前绝后!

一生清高孤傲的诗仙李白,在权贵面前从不低头折腰,然而,对汾阳王的丰功大业,却仰慕

得五体投地:

忠武英声震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半壁宫花歌晏罢,

满床牙笏肃朝归。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仍(原字左为“示”旁)拜锁闱。

正如李白诗中赞叹的,子仪公的八男七婿都是郭氏家族的精英门弟,多封公袭侯,出相入

将。其中,长子郭曜、六子郭暧、七子郭曙居汾阳。曾为唐王乘龙快婿的六子郭暧,因其妻

升平公主不为子仪公拜寿而引发的一场皇室姻亲的家庭纠纷,被后人编成戏文《打金枝》,

又名《满床笏》,至今仍有晋剧、川剧、粤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剧种在各地广为上演,传

为佳话。

今天,天涯海角究竟有多少郭氏后裔,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然而,当郭氏的子孙们在寻根时

,世界一下子似乎又变得小了起来,人们都会惊讶地发现某种类似聚光的一致性:郭氏的始

迁姐是子仪公,始迁祖地就是如今的汾阳县![郭氏迁移图标]

由于战乱、饥荒、和做官定居等原因,始于子仪公的郭氏迁徒经历

找到一个本家啊,呵呵。

好像姓郭的没什么名人的。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追寻郭姓之源

空飞舞中华姓氏家谱溯源之郭姓寻根访阳曲 !  郭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渊源有四。“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夏禹有两个驭手叫郭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