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不像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5收藏

梅花桩不像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桩,第1张

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立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据梅花拳经典《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

先有武当后有天

俺比武当还当先

开天辟地治世界

留下树林和山川

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谱传于后人。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十二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梅花拳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梅花拳的文武功法起源于西周时期。据《列子·汤问》(184-185页)及《史记·赵世家》(1779页)中记载,在西周时期,大将造父在向当时的泰豆氏习得文武功法和桩法后,助周穆王平定天下,当时人称 “车无敌”。自那以后历代皇家把文武功法定为皇家镇国之法,秘不外传。其后被赐封赵城,成为“赵”姓的始祖,其时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造父所习之功法,就是现在梅花拳练功主要方法——“干支五势梅花桩”的来源,由此可见,梅花拳的功法迄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

文武功法盛行于周朝、秦朝、汉朝,到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到鼎盛,后因南宋奸臣当道,国破家亡。宋恭帝赵显被忽必烈俘虏后,有的文武大臣随主北去,有的隐居民间,文武功法也随之在民间秘密的生根发芽,并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直到明末清初,原来不公开外传的文武功法,经邹宏义系统整理完善后,命名为:梅花拳,并传著于世。邹宏义亦被后世弟子尊为“梅拳始祖”。

据史料记载,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民间,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

  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年)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今:平乡县)马庄桥(今: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桥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桥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因邹宏义功法极高,拳术精湛,很快使梅花拳在平邑传播开来,四方传教,名震武林。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秀拳种,至今仍保留着其传统精华和原有的传承形式。于2006年5月20日梅花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了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西岭被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邢台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

梅花拳于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大文底》《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开派祖师是朱永元 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朕书,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王红亮 邹宏义开始,开法四辈孟有德住开州城东老人集,开法四辈邹志刚住山东鸡仙山。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自古以来,海陆丰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明、清的碣石卫城为国家海防要塞,与着名的天津卫,沈阳卫齐名,重兵镇守,扞卫着国家和民族安全。海陆丰人民爱武术,习武因而兴起,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历史悠久。

海陆丰地区民间传统舞狮的主要特点突出了一个“武”字,是展示民间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视窗,从这个“视窗”看到的“武术”仅是沧海一粟。根据地方史志、家谱、手抄本及传闻,在这里将对民间部分武术的传承发展情况作初步探讨。

流传在海陆丰的武术主要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种类繁多,派内分派分家。

海陆丰武术文化的传承从清朝中叶开始至今约有260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

罗山拳:

海陆丰着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後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1750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郭转大师创立“义兴馆”,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清乾隆至现名师荟萃。如乡中前辈有:郭戌、郭林燕(旅居马来亚开馆授徒)、郭三、郭剑、郭歪、郭琼、郭慧、王继葵(郭林燕之子过继给舅父为嗣,由叔父戌师傅授拳艺)、王培芳、郭大孝、郭熙等等,不胜枚举。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於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於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後,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如本乡传人有王继葵(火欉)、王培芳、郭大孝、郭荣、郭业、郭锄、郭石撬、郭填、郭、王捷初、王捷坚(现为风火堂国术协会和南少林罗山拳龙狮总会顾问)、王捷生、郭潭如、郭妈安、郭锦存、郭明丰、郭兴城(现为罗山派张文声国术总会顾问);还有外乡本派传承人(老前辈):黄国辉、庄报、刘家闲、何炳权、吴荣、杨威树、陈妈丹、李益等。

自郭转师创拳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发展传衍罗山武术。如60年代初在香港有由罗山人,王培芳、郭大孝等在九龙红磡创立“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内设“罗山诊疗所和武馆”,联系族亲、行医济世、授徒传艺;80年代後有由黄国辉、刘家闲之高徒张文声和庄报之得意门徒徐连来、李才、苏保、徐志洪等本派传承人,先後在香港设馆(堂)创会授徒;还有众多罗山拳师父,在港屋村家中传教等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家乡武术传授香港的子弟,以期传统拳艺能在异地薪火相传,不致枯萎,为弘扬海陆丰武术与狮艺文化作出贡献。罗山南少林拳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海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弘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莫家拳:

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汕尾城区人,西元1746年到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俗家弟子,是至善禅师得意门徒,莫遮蛟学艺成後回汕尾授拳。据地方志记载,福建少林寺建於唐代乾符中(西元874至879年)。

明末清初,是福建少林寺鼎盛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传说有数位少林高僧散走四方,隐居他乡,各以其长传徒授技,於是,少林南拳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清矫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一代神拳刘仕忠(1897 ~1974),诨号“三脚虎”,广东陆丰甲子镇人。自小醉心武学,喜看戏,尤喜武侠义士,由此养成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

早年承练蔡家拳和莫家拳、并四处寻师访友,拜师学艺,每到之处有武名者无不诚心求教,不数年已练成一身高深武功,年二十即在潮州设馆课徒,以教寓学,并暗中找寻名师,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仕忠本拟设馆授徒,安居乐业,奈何在一去接受踢馆挑战中,错手打伤挑战者,不得已浪迹江湖,到处为家。

自刘仕忠创派以来,威名远播,盛行於潮汕、海陆丰、东江流域、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人材辈出。传人有刘远成(子)、黄岱、陈妈如、陈述升(娘昌)、陈世正、张合、黄土(永辉)、吴笑、刘乌镭、刘开亮、张造、方梅、曾一然、曾随、曾庆丰、曾昭坚、着名文武生陈宝寿和溜旦等。

相传刘仕忠师父在民国时期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打击日寇。一次劫狱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左掌被炸药炸断,愈後经刻苦锻炼,左手有如杵槌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他平常只以右臂应敌,如遇高手,则突发左臂,锐利如锥,力发千斤,应者辄倒,名闻于惠、潮、梅三州,称“三脚虎”。1974年仙逝,终年77岁。

续後其子刘远成,成为蔡莫派拳第二代掌门人。刘远成幼承庭训,年未及冠即习入门功夫,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又能刻苦勤练,十多岁就协助其父之教务,教学兼长,随其父走遍潮汕、海陆丰、惠州各地,其父见其风雨不辍,朝夕钻研,遂将本门高深功法悉心教导。

刘远成的一手蔡莫拳术,尽得其父真传,已臻化境,尤擅棍法,曾以一手“阴阳弹箭棍”折服不少拳师,而其最擅长的“近身攻防功夫”是武林一绝。五十年代刘远成师父南来香江,发扬蔡莫派拳术,在港创立“蔡莫派国术总会”任武术总教练,设会授徒,在香港致力发扬推广,经数十年的辛勤传播,桃李满门。 1999年在香港仙逝,享年70岁。徒弟有刘标、向华民、江旺、吕堂及誉满中外武打明星向华强等。

刘标(蔡莫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自幼喜欢武术,在乡间时学得一招半式,其後来到香港,1966年机缘下得遇蔡莫派宗师刘仕忠的徒弟黄岱,即时拜师习武。黄岱师父仙逝後,蒙刘仕忠宗师儿子刘远成纳为门下,专心致志追随师父学习蔡莫派功夫。其後,刘标师父在1977年正式在香港开设刘标武馆,1978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亚军。 1998主编出版《南少林蔡莫拳》。

南枝拳 :

以陈南枝命名。陈南枝(1847~1925),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後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後,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

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着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後,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

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於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有深远影响和较高声誉

黄三拳(安徽凤阳北少林拳):

北少林拳安徽凤阳传人黄三,女,生於光绪3年,享年101岁,5岁开始在曾祖父的指导下练筋骨习武,17岁时已身怀少林柔拳、练步拳、梅花拳、蝴蝶掌、罗汉十八掌、罗汉拳等,还有少林棍、刀、暗器飞刀等北少林拳武术的精湛技艺,尤其擅长蝴蝶掌、梅花掌、少林柔拳、飞刀、内功等。

同时,还深得少林伤科始祖异远真人传下的真方医术、清代技击大师黄严的技击秘诀及神效骨伤科秘笈,中医伤科医术精湛。黄三排行最小,深受师傅兼曾祖父的疼爱,成了第五代传人。

光绪21年,师傅命17女士前往京城配合已经准备好的人员劫狱,营救义和团义士。17女士从安徽赶到京城预定的地点会合时,因泄密,劫狱失败,黄三只身南逃过长江来到南京。後邂逅峨嵋派“会门拳”高手、广东海丰捷胜籍人仕翁明晃(在南京开海味商铺),1896年冬被翁明晃迎娶回大流村完婚。翁、黄婚後生有四子,第四子姓黄继承黄三之香火,辈份按黄家排辈。

1915年,翁明晃夫妇将家庭迁至汕尾城区,1949长孙黄坤泽出生,16岁被授为入室弟子第六代衣钵传人。黄三把一生的拳艺及伤科秘方传授予长孙坤泽。

1972年黄坤泽在某地巧遇河北省籍拳师刘润中,拜其为师,刘润中把“戳脚”、粘衣十八法、混元气功、金锺罩气功、擒拿和刀棍,以及子午流注法和医治法则授给黄坤泽。3年後学成,回到汕尾,坤泽把祖传武功和刘润中武术浑为一体,精益求精,创立了“黄氏子母韧拳”内功拳法。

民国初黄三与丈夫翁明晃开始收徒传授武艺,弟子有李劳工、陈仁桧(字陈芳),刘成芳、曾茂悍、江贵、吴杰、吴荣、石坤、陈并、老尾流、老尾歪、陈妈如等。江贵亦跟江西艺人(流民教)学习武当拳,传人有江韩、江玉等,1942年江韩旅居香港,60年代在港创立“江韩健身学院”传授拳艺,徒弟有罗枪、江旺等。

溪角山拳(朱家教):

赤坑镇溪(鸡)角山村王妈起师傅,生於1852年,1875年到海丰白水磜(莲花山)寻师。白水磜有一位拳师是南少林朱家教高手,姓余名洪,余洪师傅看王妈起学艺意诚,便收他为徒,把自身所学朱家教拳棍传授给他,同期同学还有陶河镇锺闸古,他们满师後都回乡授教,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

余洪师傅所传拳术共12个套路,套路中有三步、四门、十二步等,其中擅长於棍术。王妈起和锺闸古师兄弟都长于棍术。棍术套路共9套,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锺闸古因对该棍术加以研究,把它发展成为“锺厝棍”,其子及孙(锺汉集)亦嫺熟此棍术套路。

刘阿梅拳:

刘阿梅(1861~ 1936),又名远跋,法名志远,城东邦唐村人,後移居海丰公平。曾到泉州石角山少林寺求师,後转到湖北武当山拜师,其拳艺炉火纯青。特点:高架软手,灵活善变,以柔克刚,借力用力,攻守兼备,其手法与凤阳拳有雷同之处。传人有刘三(子)号老三牙、朱友爱、黄可桐、陈诗隆、陈海洋、陈俊贤、张根、刘德胜等。

八万周拳:

因首创此拳种者姓周名招胜,陆丰八万乡人,故称八万周拳。其特点和风格:硬马吞吐、八步桩、弓前步、转肩收腹、吊艮挡手、擒拿勾手、收手反弹、宽架马、长距离、长於内涵、转功自如、技击性强,在海陆丰习此拳者甚多。传人有杨梓、洪辉、余镜、彭新会(余镜和彭新会亦为莲花大水坑“文师”之门徒)、西秦剧名伶罗振标等。

圆山拳:

"圆山拳”以海丰县圆山乡拳师陈川、陈向攀为代表,其特点和风格以硬马桩步、手脚灵活、技击快速见称,手法有献爪、猴仔洗面等。据传“圆山拳”其中一种武术套路属“地功门拳”,有“少林地上飞龙”之美称,是女子所创,由福建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尼姑传授给陈姓人家(陈鸿鼎、陈鸿悦堂兄弟)。

後经圆山陈鸿鼎前辈多年总结补充,发展到18个套路;奔、扑、滚、翻、撑、仰、蹬、卧、闪、窜、抖、跳的格斗动作,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以下盘为绝招,它既有独特的地趟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手法特点,也是北腿的腿法风貌;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上下飞腾,独具一格。

圆山拳套路中有部分与笏口拳有雷同之处,同属南少林拳系。传人有陈火宗、陈生(50年代陈火宗、陈生在香港创立“圆山国术总会”)、陈锭、陈妙、陈谋、陈代、陈水、陈佛传、陈丁泉、陈孝、陈奋展等。(部分资料录自《海丰史志》)

林田心拳:

林田心(俗称二师),清末海丰海城城北人。拳术招数:直马、花拳、十二步、拳出肩转、技击内顾、马正後坐。相传田心师行拳三次喊力能拔起一棵青竹、拳穿田埂等,足见其拳种威力甚大。传人有林仁、林召飞。

笏口拳:

海丰县附城笏口村以前舞“白额青面狮”的武术套路已失传,现在的拳术套路为五华客家人所传。清中叶期间(离今约180年),一位身材细小俗称“鸟脯师”的打白锡(修理家用金属器具)师傅,另一位名陈灶秀的补箩师傅,二位五华师傅武术精湛,将拳技传授於笏口村先辈陈灶营,後经陈灶营师父传给陈雪隆(红虾师),红虾传亚螺(子)、陈四贵、陈五贵(孙)及陈贵培等。

万仙拳:

鹿境“永和馆”创立於民国初年,馆内三十余人,馆址原设在田书房,当时聘请拳师万维新(称万师、万仙)。曾担任彭湃警卫员的拳师万维新(烈士),原系五华县长乐河口人,後迁居惠阳坚(歧)岭(现海丰莲花崎岭村)。

他宗支张天师(张陵)创立的道教第一山,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师兄弟有万味清、杨其珊等。万仙传授的虎形拳,(鹿境民间手抄本记载为“朱家螳螂拳”),乡民沿称为“万仙拳”。武馆棍师曹福(莲花山埔仔人),棍术称“溜仔棍”(双头棍)。

当时传下拳棍师有:鹿山的吕睦水、吕义珍、吕守龙、吕守靖、吕啻(称为“五虎”);鹿南的吕水华、吕周等。续後拳术由吕睦水执教,棍术为吕义珍担纲。吕守龙传下高徒有:袁伟、陈荣等。

永和馆虎狮班由山头社村传承至今,狮馆灯笼一面写上“鹿境吕、一面写上潜山县正堂”。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一代武师吕乃顺的武术套路在鹿境乡已失传,实感可惜!当时有一句口头禅:文有吕月槎(贡爷),武有乃顺公(吕乃顺、字式琴,长期在马宫长沙设馆授徒,牌号为“蟠桃广进师,广东吕贤堂”)(吕校选整理)

吕睦水,万维新之高徒,为“万仙拳” 传承人之一,又习郭家拳、刘阿梅拳、凹师拳等,从师多人,招数多样。徒弟有吕从友(老五宁)、吕娘伟、吕强等。老五宁亦练习文师拳,1943年移居香港後,在港设馆收徒,1964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惠丰建身学院”。

传人有吕良(子)、吕娘古、吕荣再等100多人。吕荣再又名吕荣,少年跟家乡池口村吕雪引学罗山拳。1962年定居香港、再从师吕从友,尽得朱家螳螂拳法真传。1997吕荣再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吕从友国术同学会”,任国术及麒麟金狮总教练,亦兼“香港新界米埔陇敬意花炮会”国术教练。

蔡清玩拳:

蔡清玩(字养好)、海丰县蔡厝围乡人。精通峨嵋拳、南少林拳,其中创立的“猫形拳”属稀有拳种之一。技法上有:主攻偏门、搭桥抢攻、消身借力,打兼收、收即打。特点是“快”,三角形马、提胯收臀、肘不离怀、善用腕力,开爪“扑弹缠封”、闭爪“扣掐擒卷”,两臂变幻难测、声东击西,使人望空扑影。

民初年间,被海丰附城鹿境蔡族武馆聘为拳师,传授“猫形”拳技及“左掌右拳三步套路”,俗称(蔡厝围拳)。传人有:鹿境乡的蔡家喜、蔡少贺、蔡谭镇、蔡荣来等。解放前,蔡清玩师父移居香港继续设馆授徒,後因被养猫抓伤感染致病在港仙逝。其子及孙亦嫺熟此拳术套路。以前海丰县蔡厝围村拳术有多种门派,武艺世代相传,名师辈出,除蔡清玩师外,还有蔡谭荣、蔡进滔、蔡乃兴等。

马德新拳:

马德新出生於1902年,海丰联安田心人,自幼爱好拳艺,早年从师黄可桐,黄美旦(俗名老尾旦)等,并到处寻师学艺,是一位集各派拳艺大成的人物。後又得卖艺卖药的外地女郎薛蕙兰真传,学到风吹杨柳名拳,使铜板为暗器,百发百中,成为薜振玉一炁五形拳第三代掌门人。

因马一生重拳德,不轻易与人高低,故其名声远播,影响很大,徒弟有李自鸣、吴古、许登国、温江等,拥有数千人之多。(温江亦练南少林拳、武当拳、李家拳、朱家拳、洪家拳等,70年代在香港创立 “惠雄建身学院”)

叶添拳:

叶添,民初海丰堆山人,早年拜至善禅师之高徒广进师为师,亦练峨嵋拳。拳术招数是硬马吞吐、花拳、半蹲架。传人有陈锭、叶树营、叶柱、叶辅跃、叶汉、叶顶、叶梓存、黄永鑫、黄经秀、林样、鈡元雄、罗标(潮州九)、许祥进、杨其昌、黄国义等。

添师拳在海陆丰以及东南亚澳港地区影响很大;以前有香港“叶树营健身学院(武馆)”、香港“叶柱健身学院”、香港“叶辅跃健身学院”、香港“黄氏健身学院”(黄经秀任总教练)、香港“林样健身学院”、香港“锺元雄健身学院”等,设院传播添师拳术。

杨其昌(添师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12岁起从师黄永鑫之高徒黄经秀、林样、鈡元雄、罗标等,练习“添师拳”(罗标授棍术)。杨其昌从师多人,集众师拳艺为一体,拳法有:走步、三节、三步推、四门、撩打、赶打、吊打、拳排、龙肩、老虎背猪、观音坐莲等;棍法有:南山臼、贴地棍、四门棍、排闸、倒插金钗、雪花盖顶等。

1962年杨其昌定居香港,2000年杨其昌同黄国义创立香港“南少林添师国术会”任国术总教练,兼任香港“广东汕尾市瑞麟金狮文化国术总会”国术教练。

青塘拳:

黄骞(黄强),陆丰青塘人。早年跟花禅师学习南少林拳、又习峨嵋拳,後经黄骞师父创出技法独特的“前伸後拱架”招式,称“青塘拳”。其拳运动幅度较大,上中下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常以左腿出击最为凶猛。传人有陈公坐璧、陈乐盛、陈光泽、陈金泉、陈戊已、吴丰淦、吴招钳、张娘鑫、朱云保等。(旧时青塘村中出名拳师有:黄君愿、钓钩、七霞、同师等)

陈四任拳:

陈四任,海丰县城下围陈人。清嘉庆年间,学艺于福建少林寺,其特点:动作舒展大方,马正步隐,技击性强,突出南拳风貌。陈一生卖鱼度日,不轻露拳艺,有武德。曾与试艺者嬉戏,将铜板捏扁,足见其功力非凡。

易经拳:

易经拳师陈妈丹,海丰青草人。自幼爱好武术,八岁起拜同乡易经拳师王覃春为师,学习福建南少林达摩易经拳法及医术,尽得太极拳艺真传。学成後再跟郭剑、郑覃潮、赖立学罗山拳,其间又练三脚虎拳、溪角山拳、青塘拳、咏春拳、万仙拳、圆山拳、虎鹤双形拳等十多种拳术,集各种拳技为一体。

乌肩拳:

传入海丰海城的南少林正宗“七寸脚”软马武术,源出之白美庵寺(现县防疫站址)的月浪大师。後传於海城北门、龙津下庵及田心仔村,称“乌肩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

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北门武术爱好者蔡丁国中医师之祖父蔡德才、父亲蔡绿香为“乌肩拳”承传人之一,丁国医师自小耳濡目染,得真传,又习凤阳拳,并吸取诸拳精华,自成新拳,其套路独特,在实战技巧上有很高的价值。

上文承蒙香港:陈文清先生、陈春成先生、刘家闲先生、陈妈丹先生、刘标先生、温江先生、吕荣再先生、王捷初先生、王捷坚先生、罗枪先生、郭兴城先生、张文声先生、杨其昌先生、徐志洪先生、曾兆煜先生,海陆丰:蔡丁国先生、吕校选先生、蔡信会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 The end —

图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梅花拳教在形式上是拳术功夫,在内里上是一种民间宗教。

民间宗教又叫民间秘密宗教,是泛指传统的儒道释之外的、混合各教思想的民间思想,清代以来的统治者一般在文档中称为“邪教”,学术上说叫民间信仰,一般都大量混杂佛、道、儒三家的经典和思想。属于民间秘密宗教自己所塑的神祗,主要有无生老母、无极老祖、天真古佛、混元老祖、先天祖师、中天祖师、后天祖师、收圆佛祖等。教门内大都宣传劫灾、劫变等思想和无生老母、弥勒菩萨下凡间救世的内容,相信现在掌世的佛将让位给未来掌世的佛,清代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或无生父母)八字,最为普遍,但因为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概念也深入人心,有些教门也会称颂阿弥陀佛。根据一些文献和教门《宝卷》记载,其中就有“弥陀下生”、“弥陀显现”等说法,说弥陀古佛化下凡,化为明师真人,指引众生,受三皈五戒,得三昧禅定,顿悟无生,结果还归回乡。

您好!

梅花拳创始人是邹宏义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于民间。从历史记载看,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真正的创始人是当时江苏铜山人邹宏义。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历经数载风霜雪雨,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

梅花桩不像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桩

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立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