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窦燕山是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4收藏

古代窦燕山是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第1张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

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他的义风家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侍郎冯道赋诗一首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窦燕山家庭如此美满,令人赞叹。但他年轻时并不明白道理,虽然家境富裕,他不懂得接济穷人,广行善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聚在一起,教训他说:「禹钧,你要赶紧回心向善!因为你今生的命运不好,不仅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很短促。孩子,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改变你的命运。」窦燕山从梦中醒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把祖父和父亲的叮咛,一一铭记在心,立志从此改过行善,大积阴德。

窦家有一个仆人,盗用了主人的钱。后来,这个仆人担心被人发觉后受罚,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十二三岁的女儿胳膊上,债券上写着:「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从此仆人远逃他乡。

窦燕山知道这件事之后,看到小女孩身上缚着的债券,心里很哀伤,很可怜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他马上焚毁债券,收养了仆人的女儿,并嘱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等她长大了,给她找个好人家的子弟嫁过去。」女孩成年以后,窦燕山替她备了嫁妆,为她选了一位非常贤德的夫君。

那位仆人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就从外地回来,到窦燕山家里,哭着忏悔自己以前的过错。窦燕山不仅没追究往事,还劝他浪子回头,重新做人。仆人全家感恩不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于是,他们把窦燕山的画像挂在堂前,早晚供养,以表达知恩图报的心愿。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窦燕山到延庆寺佛前进香,忽然在后殿的台阶旁边,拾到一个钱袋,里面装了二百两银子、三十两黄金,他想,这一定是别人遗失的。金银的数额很大,他不敢在寺内久留,赶快拿着钱袋回家了。

第二天清晨,窦燕山早早来到寺庙,在那里守候失主。不一会儿,见一个人远远地痛哭流涕而来。窦燕山问他为何痛哭,那个人实情相告:「父亲犯罪,将要被发配到荒僻的边疆充军,为了给父亲赎罪,我恳求哀告所有的亲戚,好不容易借来了钱,都装在一个袋里,须臾不敢离身。谁知,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喝酒,喝醉以后头昏脑涨,不知怎么回事,钱袋竟然丢了。没有钱,我怎么给父亲赎罪啊,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说着,他悔恨交加,号啕大哭起来。

听他这么说,窦燕山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经过验证,钱数相符,窦燕山把他带回家,不仅把失物还给他,还安慰他不要着急,并且赠给他一些财物。那个人欢天喜地道谢而去。

窦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窦燕山建的书院先后造就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和父亲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十六年,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将来都很显达,能够光宗耀祖。你寿终之后,可以升天作真人。」说完,又嘱咐他:「因果报应的道理,确实不虚。行善造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应在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啊。」

从此以后,窦燕山更加努力地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他以身作则,治家非常严格,窦氏家规上说:「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严格的家教培养出孩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窦家五子都荣登了进士,被称为「五子登科」。从此以后,「五子登科」成为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期望。

后来,窦燕山官至谏议大夫,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他沐浴更衣,向亲友告别,谈笑而卒,令人羡慕。

窦燕山通过努力行善,不仅改变自己无子短寿的命运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且使后代子孙昌盛显达,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祸福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宋朝的范文正公,曾将窦燕山的事迹记录下来,训示子孙,范公自己也身体力行,倡办义学,购置义田,因而后代非常昌盛发达。而范公为了使窦公的事迹流传天下,好善好德之人都能看到,特意详细记录,并嘱咐子孙广为传播,其拳拳爱人之心,跃然可见。

司马温公在家训中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刘启是窦太后(窦漪房)的长子,所以汉武帝是窦太后的亲孙子。

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皇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刘肇尊窦皇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尊母_阳公主为长公主,赐汤沐邑三千户,兄窦宪,弟窦笃、窦景,皆显贵且拥有实权。

窦氏一族更密谋不轨,却在永元四年(92年),事发而被诛杀。永元九年(97年),窦太后逝世,未及下葬,当年忧死的梁贵人姐姐梁_上书陈述梁贵人枉殁之状。

太尉张_、司徒刘方、司空张奋上奏,依汉光武帝废黜吕雉的事例,欲贬去窦太后尊号,不宜归葬先帝。百官亦多附和上言。

汉和帝却亲手下诏曰:“窦氏虽不遵守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我奉事十年,深深地考虑大的原则,在礼方面,臣子没有贬低尊上的记载。有恩德不忍离析,有仁义不忍亏待。前世上官太后的父亲和燕王谋反被诛,太后年少,又是霍光外孙,也没有受到降黜。大家不要再议论了。”

于是窦皇后得以汉章帝与合葬敬陵。

扩展资料

汉武帝成就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窦皇后

-刘彻

窦融家庭也是很富贵的世家大族,他的家族里也出了一位很有名的皇后。因为有皇后的庇佑,都是这一个家族,也是成为了当地很有名的大家族,也是很有名望的。但是在王莽夺权登帝位之后,窦融选择为王莽做事,王莽也是很信任他,封他为司马,他也是平定了很多的战乱。但是在一场大战中,虽然王莽拥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最后还是不敌刘秀的几千人,输得一败涂地。

由于这一场战争的失败,也是导致了王莽被杀。这时候,他也是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选择了投靠更始帝。而且跟师弟也是很欣赏他的才华的,所以把他任命为太守。但是虽然他表面上投降了,但是他认为更始帝并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不是信服他,而且他也认为这个政权并不会维持了很久。于是他找了大司马求情,想前往河西地区任官职。

因为在河西地区有很多都是家族的人,曾经在这里做过官,所以知道这里的地势和风俗。到了河西地区后,他结交了很多当地有势力的人。因为河西地区的地势比较优越,所以也是很多势力想要争取的地盘。因为他在河西地区实行良好的政策,对百姓很好,还组织军队抵抗匈奴人的进攻。所以,他在河西地区还是受到人们的爱戴的。但是后来刘秀琛弟以后,窦融还是选择投靠了刘秀。

但是他认为自己不是刘秀的旧部,所以对于刘秀的赏赐他是表示拒绝的。但是他越是拒绝刘秀就觉得他这个人的品德越是高尚,所以很信任他。刘秀还在朝廷中任命了很多窦氏家族的官员,这也引起了下一任皇帝的猜忌,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就开始铲除窦氏的势力。

破败的家世 窦漪房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在窦漪房当上皇后的时候,她都不忍心回忆她的童年往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此。已经荣华富贵的她却无法与自己的双亲共享,每每想到这一点,她都心怀愧疚,潸然泪下。其实,这又怎能怪她? 窦漪房是一个孤儿。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乱世,再加上连年的天灾,窦家生活的困顿已经达到了极限——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一连两天没有任何东西吃。 窦漪房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当哥哥弟弟们哭着闹着说肚子饿要吃的时候,她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忍受。 爹娘问她肚子饿不饿,她总说不饿,其实她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很有忍耐力的孩子,这种性格与她日后成为皇后有很大关系。 爹感动得热泪盈眶,抚摸着窦漪房的头,说要出去为他们找吃的。 庄稼旱死了,飞禽走兽跑完了,野菜挖尽了,野果采光了,不得已,窦漪房的爹决定去大山深处的一个深渊,那里因为地势险要很少有人敢去,他去那里做什么呢?钓鱼。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悲剧发生在钓完鱼的返家途中,窦漪房的爹沿着陡峭的悬崖攀登,抓在手中的一块石头突然滑落,一脚踩空,窦漪房的爹直直地掉进了万丈深渊,葬身鱼腹。 当窦家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全家痛哭,窦漪房的爹的去世对这个破败不堪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疾病缠身的母亲支撑了几年,也终于熬不下去了,含恨离世。 现在,只剩下窦漪房和她的兄弟三个相依为命了,窦漪房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小弟弟。 哥哥弟弟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她却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流泪,她在心里暗暗地发誓,要挑起生活的重担。 为了生活,为了能够让哥哥弟弟吃饱,窦漪房卖身为奴,为一个财主打零工,什么活都得干,一天下来精疲力竭,但当她看到哥哥弟弟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她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而这时候,窦漪房自己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放到现在,还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 命运就在窦漪房十三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刘邦已经打下了江山,饱暖思*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广招天下美女,美其名曰:充实后宫,以显示大汉江山的繁荣富庶。说白了就是供他老人家无聊的时候消遣。 说是选美,其实没有选,就是一个字:抢。 神气活现的选美官像是鬼子进了村,走到哪哪里哭成一片。选美官看见稍微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姑娘,不容分说,强行带走。不愿意去皇宫的,如果你有银子还好说,贿赂一下选美官,就把你放了。如果没有银子,除了哭泣毫无办法。但这时候女人的眼泪是没有用的,那些选美官的心肠比铁石还硬。 窦漪房以及她的哥哥弟弟,还有村子里的父老乡亲,谁也不会认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是一场幸运,只会认为是一场厄运。 在井边打水的窦漪房被选美官发现了,生活的困顿并没有磨去她天生的丽质,她被抓走了。窦漪房当然拿不出银子来贿赂选美官,但她也没有大哭大闹,少年早熟的她知道事已至此哭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她只是恳请选美官让她见哥哥弟弟最后一面。 选美官看在窦漪房确实是个美女的分上,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她。 哥哥劝她逃走,她说不,为了能让哥哥弟弟吃饱穿暖,她甘愿进宫,然后把每月的月钱寄回来。 写到这里,纳兰秋真为窦漪房叫屈,她的哥哥是干什么吃的?是饭桶吗?后来也证实,窦漪房的哥哥确实没有多大的出息,只会沾妹妹的光。 这一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见面,也许永远也回不来了,坚强的窦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和泪水,和哥哥弟弟抱头痛哭。 对于年幼的小弟弟,窦漪房更是割舍不下,她最后一次为弟弟洗了一次头,最后一次为弟弟做了一顿饭,看着他吃完,才在选美官的催促下,三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哥哥弟弟。 一入宫门深似海,也许那时候的窦漪房无法有这样的体会,那时候的她,只是不愿意离开她的亲人。我们常常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对于古时候的女人来说,更多的是被命运扼住自己的咽喉。窦漪房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只不过扼住她咽喉的不是厄运,而是幸运。 幸福的代王妃 按照规定,新进来的宫女要验身,本来这等烦琐的事情是不用皇后出面的,但作为后宫之主的吕雉不想再看到第二个戚夫人,于是所有的宫女必须先过了她这一关。 吕雉把姿色最好的宫女截住,直接留在了自己的宫中,充当各种各样的杂役,把一批次货假惺惺地送给了刘邦,当然这些次货刘邦是看不上的。 这样,窦漪房连刘邦的面都没见上,就直接做了吕雉的侍女。这对大多数渴望被皇帝宠幸的宫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对窦漪房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她可没有什么当皇后的野心,她只不过想挣点银子,好供哥哥弟弟衣食。 接下来的日子,窦漪房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侍女,她也听闻了吕雉的厉害之处,不敢有半点差池。她的心灵手巧,她的善解人意,她的细致周到,和吕雉相处久了,吕雉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丫头。 窦漪房也奇怪,宫女们都悄悄地说吕雉如何的恶毒,但她却并不觉得,觉得吕雉最多只是脾气暴躁了一点,没干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有时候还发现吕雉行善,比如释放一些思乡心切的宫女回家,并给足够的盘缠。对窦漪房,吕雉也时不时赏赐她一些东西,这一切在窦漪房看来,吕雉这个娘娘并不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坏。 这只能说明,人性是复杂的,吕雉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魔鬼,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成了天使。 吕雉常常告诫窦漪房,女人要安分守己,要有自知之明,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越轨,不要异想天开,宫女就要做宫女的事,你是妾就别想着做妻。 窦漪房就这样在吕雉身边波澜不惊地过了几年。 巨大的丧钟在宫中响起,刘邦驾崩了。 宫女们哭哭啼啼,不知道今后的命运会如何。 这时候吕雉开始飞扬跋扈,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刘邦的儿子们送到他们各自的封国,她好独掌大权。 当时刘邦有八个儿子,除了太子刘盈之外,其他七个都要离开。吕雉给这七个亲王每人配了五个侍女,窦漪房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直接影响了窦漪房今后的命运。 窦漪房听说有个叫刘如意的亲王,被封为赵王,封国正好就是自己的家乡。好几年没有哥哥弟弟的消息了,太想念他们了,于是窦漪房哀求负责分配的太监把她分给赵王刘如意。但是太监并不理会窦漪房的哀求,理由是窦漪房偷偷塞给他的银子太少,不够他塞牙缝。 窦漪房不死心,大着胆子,找了一个机会,跪在吕雉的面前,哭诉自己思念亲人的心情,恳求吕雉网开一面,把她分给赵王,这样她就离家乡近一点,好打听哥哥弟弟的消息。 不料,吕雉听了她的哭诉后勃然大怒,只说了一句,说跟着赵王没有好果子吃,然后就命人把窦漪房拖开了。 多年以后,直到她做了代王姬,直到戚夫人“人彘”惨案的消息传来,她才明白吕雉对她说的那一句话是一个暗示,假使她跟了赵王,刘如意死了,她还能活吗? 窦漪房分给了代王,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窦漪房和其他四个宫女登上了马车,被送往代国,山西的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离窦漪房的家乡河北武邑相隔甚远,窦漪房悲伤地想,也许一辈子都回不了家乡了。 马车一路颠簸,窦漪房一路落泪,而其他四个宫女却一点也不悲伤,她们无法理解窦漪房的心情,在她们看来,做宫女在哪里做不一样,有什么好伤心的?她们嘻嘻哈哈,还时不时拿出胭脂水粉,给自己补妆,以期被新任的主子代王看上。 这四个女人把窦漪房视为异类,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们打死也不会相信,代王会看上这样一个落魄的女人。 窦漪房也没有想这些,她完全沉浸在远离家乡的悲痛之中,她的哥哥弟弟过得怎样?是死是活? 事情就在代王第一次接见这五个宫女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代王刘恒的口味令她们咋舌。代王不喜欢花枝招展,不喜欢浓妆艳抹,不喜欢妖娆妩媚,不喜欢自满骄横,却偏偏看上了面容憔悴、素面朝天的窦漪房。其他四个宫女傻了眼,这一路上她们所花费的心思全打了水漂,早知如此,她们也好挤点眼泪出来,把面容弄憔悴点。 一个人的气质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只能说明,窦漪房身上流露出来的与世无争、弱柳扶风的气质吸引了代王。刘恒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看见可怜的人就动心,觉得有义务有责任要保护这个女人。 刘恒叫退了其他四个宫女,留下了窦漪房。 而此时的窦漪房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更不用说抬头看一眼刘恒了。 刘恒在她周围走了一圈,然后在她面前站定,叫她抬起头来,声音那么温柔亲切。 她不敢,虽然她非常想。刘恒又说了一遍。她才缓缓地抬起头来,她看到一张清俊的脸,微微笑着,清澈的目光里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这惊心动魄的一瞥激发了她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所有期冀。 而刘恒也被窦漪房朴实无华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朴实无华,这符合刘恒的天性禀赋。 刘恒与窦漪房,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在机缘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这就是缘分,你不得不相信的缘分。 几个月后,其他四个宫女还是宫女,而窦漪房却成了代王的王妃,虽然不是王后,但实质上等同于王后。刘恒只恨和现任的王后结婚之前没有认识窦漪房,如果认识窦漪房,那么王后的位置绝对是窦漪房的。 其他四个宫女再一次见到窦漪房的时候,不得不向她行跪拜之礼,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窦漪房的好运气让她们妒忌得要死。 但窦漪房还是以前的窦漪房,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连性格也改变了,要是换作其他的宫女,也许尾巴早就翘上天了,但她不,她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绝不骄横。 我们来简单地说说刘恒的第一任妻子代王后,之所以简单,因为实在没有啥可说的。 史书上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记载,只说她是王后。这位王后除了是一个女人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她太普通了,既不漂亮也不丑陋,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她注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注定要被刘恒遗忘。刘恒不喜欢她,对她没有感情。她也不在乎,只是尽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职责。 这位王后生育能力比较强,在窦漪房来到代王府之前,就已经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当时,刘恒不过二十出头,她也不会超过二十。如此频繁的生育必将导致身体的衰弱,他们生下来的儿子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为王后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过我们庆幸这位王后没有成为吕雉那样的女人,面对突然冒出来的窦漪房,王后似乎并不在乎,即使有了窦漪房后刘恒不再与她同房,她也不计较。她形同一个木头人。可怜可悲又可叹。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位王后是不是真的爱刘恒,还是身体有毛病?或者她的天性就是如此? 有了窦漪房,刘恒的王宫等于虚设,这个专情的男人只进窦漪房的房,只上窦漪房的床。 一个女人,尤其像窦漪房这样的宫女,能够得到如此的宠爱,死也瞑目了。 窦漪房确实很知足。她的知足、她的谦卑、她的谨慎、她的朴实、她的贤淑、她的守礼,为她在代王宫赢得了一片好名声。代王自然不用说,代王的母亲薄太后,甚至连被挤兑的王后都对窦漪房印象奇好。 更何况,窦漪房的肚子也很争气,与刘恒缠绵悱恻的结果是,为刘恒生下了二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长女刘嫖。 好运气再次降临 刘恒的发妻终究没有当皇后的命,几年后,患了麻风病而去世了。 刘恒的后宫并没有因为一位王后的去世而增添几分悲戚之色,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代王早就与王后没有了感情,刘恒只是象征性地为王后举行了葬礼,王后的来去匆匆,仿佛就是为了衬托窦漪房的与众不同。 王后尸骨未寒,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刘恒迫不及待地想立窦漪房为后。窦漪房没有立即答应刘恒的要求,聪明的她对刘恒说,王后刚死又立新王后,难免有不利于代王的流言飞语,等过一阵子再说。 刘恒把窦漪房的话转告了母亲薄太后,薄太后听了满心欢喜,夸她确实是当王后的料。 假使窦漪房也表现出迫不及待想当王后的样子,那么薄太后对她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这并不是窦漪房的虚伪和心机,而是知书达理的表现,任何事只有合适才能圆满。 这事以后,刘恒越发珍爱窦漪房。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你的夺也夺不走,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不久以后,窦漪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王后。 册封那一天,窦漪房想,也许这一辈子就这样安静地走下去,有代王的陪伴她觉得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但老天似乎不愿意让这个女人过平静如水的生活,更大的荣华富贵还在等着她。 正当刘恒和窦漪房小两口在代王宫恩恩爱爱的时候,远在长安的皇宫,那个似乎已经消失了很久的世界爆发了一件天大的事,就是前篇文章所说的宫廷政变。骄横一世的吕雉老太太死去,吕氏家族全族被屠灭,刘盈的儿子刘弘也被杀害。大汉皇帝位置空悬。丞相周平和太尉周勃等一干大臣,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由山西太原的代王刘恒来继任大汉朝的皇帝。 理由听起来不可思议,不是因为刘恒有多么大的能耐,而是因为刘恒的性情温和,更因为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刘恒的妻子窦漪房都是贫寒出身,没有显赫的家世,本身的性格也老实巴交,刘恒做了皇帝之后,她们不会借着儿子是皇帝,丈夫是皇帝,而像吕雉一样兴风作浪,把大汉王朝蹂躏得一塌糊涂。 前车之鉴,政变成功的他们不得不防。 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汉文帝带给大汉王朝几十年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富强。 但是现在,刘恒和窦漪房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刘恒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说心里话,他并不想做这个皇帝,正如窦漪房从来没有想过要做皇后一样,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天子。他觉得他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他犹豫了,他彷徨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他问窦漪房他该怎么办。窦漪房当然不能帮他决定,她只是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对他说,无论他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会支持他。 刘恒又跑去征求母亲的意见,薄太后说这是天意,她把当年许负对她的预言告诉了刘恒。 不做也得做,做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大汉江山。 刘恒没得选择。文武百官已经拜倒在他的脚下,口呼万岁,把他请上了龙辇。 公元前179年,刘恒正式称帝,成为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史称汉文帝。 刘恒不知道这突然的变故对他来说是福还是祸,他带着万重疑虑,随着辇车,驶进了长安。 一切安定之后,刘恒派人去接薄太后、皇后窦漪房以及他的儿女们。不料却在途中发生了一件对刘恒来说悲伤至极的事情。他与那位默默无闻的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夭折。这件过于蹊跷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阴谋还是天意。这件事情再一次关系到窦漪房的前程。 命运一步一步向着有利于窦漪房的方向发展。 丧子的噩耗传来,刘恒欲哭无泪,虽然与王后没有感情,但四位王子是自己的亲骨肉,何况刘恒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踩死。总之,刘恒很伤心。伤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说他不想做皇帝啦,说都是做皇帝惹的祸,如果不做皇帝他的儿子就不会死,说他不是做皇帝的料。 于是,当大臣们让他早立太子时,他竟然说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们。这着实把大臣们吓出一身冷汗,当初,这些大臣们拥立刘恒做皇帝,就把刘恒的兄弟们得罪光了,现在刘恒却说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如果刘恒的兄弟有朝一日当了皇帝,这些大臣们岂不遭殃? 不管刘恒说的是真是假,那个晚上,周勃等一干大臣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他们联合起来,求见薄太后,要薄太后出面劝说刘恒。薄太后对刘恒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才打消了刘恒放弃帝位的念头。 为套牢刘恒,大臣们三番五次地上书要他早立太子。 立谁好呢?刘恒的嫡长子已经去世,现在的儿子都是窦漪房所生,想也不用想,太子之位轻而易举地落在了窦漪房的大儿子刘启身上。 儿子已经是太子,母亲却还是妃子,这与礼法不合,于是,大臣们又建议刘恒立刘启的母亲窦漪房为皇后。 立窦漪房为后,这是刘恒巴不得的事,于是,我们的窦漪房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攀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大汉王朝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梦。 寻找失散的亲人 窦漪房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已经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对已故双亲尽一些孝道。虽然窦漪房已经贵为皇后,但她依然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时候薄太后正忙于尊礼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 但窦漪房一个好心的决定帮了她大忙,就在她被册封的那一天,她向刘恒提议,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并赐给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 以善闻名的刘恒对皇后的建议大加赞赏,并很快实施。于是,天下老百姓都对窦漪房皇后的善心口口相传,窦漪房的家世也逐渐流传开来。 一个叫窦少君的年轻人听到了窦漪房的家世。 他就是窦漪房的亲弟弟,当年分别的时候,窦少君才五六岁,现在已经成人。 姐姐离开没多久,厄运就降临窦少君身上,由于哥哥在外面劳作,家里没有人看管,窦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后被拐卖多次,最后在河南阳宜一户财主家当了奴仆。 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悬崖下边的窝棚里。一天,主人派窦少君到山上烧炭。不料,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山崖暴发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丧生,由于窦少君睡在窝棚边可轻易逃跑,才逃过这一劫。 死者的家属跑到主人家哭闹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长安,窦少君也跟着主人逃到了长安。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逃到长安的窦少君第一件事就是算了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运如何,不料抽到一上上签。算卦的老头说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大富大贵。 窦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会大富大贵,对算卦老头说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不料没走多远,他就听到了皇后窦漪房的故事。 窦漪房?当他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怔了一下。自己的姐姐,当年被送进宫的那个姐姐不也叫窦漪房吗?再联系刚才算卦老头说的话,他有点将信将疑了。 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于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亲弟弟窦少君。 刘恒看了这封信,问窦漪房怎么回事。窦漪房只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刘恒说了。 刘恒听了,捶胸顿足,说自己有愧于皇后,只顾自己的亲人,却把妻子的亲人忘记了。 于是,他和窦漪房一起召见窦少君。 窦漪房的相貌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窦少君还是认得出来。但是窦漪房已经认不得弟弟了,因为当初离开的时候弟弟才五六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 窦漪房怕误认,那样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她问窦少君有什么证据证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 窦少君不仅把父母怎么死的说了出来,还回忆了当年姐姐离开他的情景,最后一次给他洗头发,最后一次做饭给他吃…… 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候,窦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跑下去和弟弟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一幕被史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书上说,当时不仅大汉的皇帝感动得落泪了,连旁边的宫女也跟着哭泣。 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赏赐窦少君大量的财产和田地。但窦漪房深知刘恒勤俭节约的品性,不可因为自己而破例,只让弟弟接受了足够养活他的部分财产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来弥补文帝赏赐弟弟所造成的亏空。有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后,刘恒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 不久窦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终于团聚。 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今天。 刘恒照例又要赏赐窦漪房的哥哥,又被窦漪房阻止。她的哥哥跑到她那里问原因,为什么不要皇帝的赏赐?不要白不要!窦漪房耐心地给哥哥如是这般地分析了一番,哥哥才不情愿地撅着嘴巴,答应了妹妹和弟弟一起住。 如此谨慎,不给大臣们一点把柄的窦漪房仍然遇到了麻烦。照理说,这是窦漪房的家事,与别人无关,可是她是皇后,皇后没有家事,皇后的一切事都是国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们见窦漪房突然冒出来两个年轻力壮的兄弟,有点吃不消了。他们担心窦漪房会成为第二个吕雉,他们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实连萌芽都没有,一切只是大臣们的假想敌。 一次早朝,绛侯、灌将军等一干串通好的大臣联合起来对文帝进谏,大意是说窦氏兄弟都是鲁莽之徒,没有任何文化素养,不应该依靠皇后的裙带关系而加官晋爵,让他们做富贵闲人,并且还要挑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与他们比邻而居,教导监督他们,以防止他们滋事扰民。 正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也只有窦漪房做皇后,这些大臣们才敢这么说,要是换作吕雉,估计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了,保准是千篇一律的对吕雉的亲戚们这封赏那封赏的提议。 文帝没有立即答复大臣们的进谏,尽他相信窦漪房绝对不会成为吕雉,但吕雉的祸国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当天晚上,他把大臣的进谏对皇后说了,面露为难之色。善解人意的窦漪房马上解除了文帝的忧虑,她说大臣们的进谏是对的,哥哥弟弟没有读多少书,正需要教导呢。最后又强调一句,无论刘恒做怎样的决定,她都支持。 窦漪房不愧是窦漪房,要是换作吕雉,见大臣如此对她,不找机会偷偷地把他们干掉她能安心吗? 这也难怪,有了窦漪房,刘恒再也看不上其他的女人了。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如果刘恒算伟大的话,窦漪房就是刘恒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

从前邳州的首富四大家------庄、马、窦、戴。

戴氏居其一。邳州戴氏迁自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下邳戴氏祖居商丘。西周初年,戴氏始祖受封于宋,建都商丘,因有德政而受百姓爱戴,周宣王赐谥号曰“戴”,封戴邑侯,史称宋戴公,后世遂以谥号为姓。

今河南商丘有“三陵台”,即为戴公及其子孙宣武二公三代王陵。此后,戴氏族人繁衍日众,播迁东西南北,遍布海内外,形成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就有窦、戴两大家族聚居在这里,其间相隔只有几百米。南面的窦家财气很旺,但人脉不怎么样。位居在村中心的窦宅,建筑面积很大,据说是按八卦阵的形式设计的,如果响马、土匪等闯入,在慌忙中就很难找到出路再逃出来。

而北面的戴家戴氏家族人丁兴旺,仅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土改时,划上地主的就有二三十家之多。由于这些富裕家庭人口繁衍旺盛,每个家庭的许多儿孙分支大都居住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院落的聚居地便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比如什么东大门、西南园、前场上、砖井崖、楼院子……一村之内,有数十个之多。

西汉的窦太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窦漪房,她是馆陶公主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而东汉的章德窦太后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历史记载也比较的少,就连儿子都是从别人手中抢来的。

先有了西汉的窦太后,后来才有了扶风窦氏,才有了东汉的窦太后;尽管两位窦太后中间相隔了两百多年,但是两人的确是同宗同源,章德窦太后是窦漪房弟弟窦广国的子孙。

西汉窦太后的名字并没有记载,根据《史记索引》中的记载,后来人们习惯称呼她为窦漪房。窦氏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宫做了吕后身边的一名宫女,她亲眼见证了发生在吕后身边的一切阴谋阳谋,这也为她后来在汉文帝刘恒的后宫中用手段打下了基础。

后来吕后将身边的宫女送去刘邦的儿子们所在的藩地,窦氏也在名单之中。窦氏本来想去自己家乡清河郡所在的赵国,阴差阳错之下才去了刘恒所在的代国。在代国的王宫里面,窦氏表现的很好,不光皇帝喜欢他,就连薄姬也十分的喜欢这个女子。

吕后死后,代王成为了皇帝,窦氏在不久之后在薄姬的帮助下成为了皇后;原本贫困的窦家也在窦氏的扶持之下逐渐起来了。在汉文帝死后,窦氏的儿子刘启登基当了皇帝,因为窦氏的强硬,朝堂明面上把握在刘启的手中,实际上有一大半在窦漪房的手中。

窦氏掌权之后,她就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弟弟窦广国,好让窦广国的势力能够在朝中扶持她,窦家也因此成为了朝中的权贵。在窦太后死后,窦家的势力不如以前,但是有着窦氏之前为窦家打下的基础,他们的生活过的还算不错。

到了窦广国的七世孙窦融时,他曾在王莽手下为官;在汉光武帝刘秀成为皇帝之后,窦融又投靠了刘秀,因为官职的变化,窦融逐渐将窦家的势力转移到了扶风郡。经过几世的发展,窦家的势力在东汉发展的还是不错的。

章德窦太后是窦融的曾孙女,也是窦广国的第十世孙。她在和妹妹进宫选秀之时,就因为美貌在秀女之间名声大震,就连皇帝都私底下打听她,想要看看这个女子是不是和传言中一样好看。窦氏在通过选秀之后,就立刻被汉章帝宣见。五个月之后,窦氏就成为了窦皇后,而她的妹妹只是一个贵人。

但是窦皇后始终没有孩子,出于嫉妒之下,她设计将梁贵人的儿子占为己有,并且借着这个抢来的儿子,一举成为了太后。可以说章德窦太后的起势,无疑是为开始走下坡路的窦家再次发家注入了新的活力,窦家也再次成为了朝中的显贵。

严格意义上来说,东汉的章德窦太后是西汉的孝文窦太后的后裔,因为两位窦太后的显贵,后来窦家又出了一位窦太后,就是汉桓帝的窦皇后。

古代窦燕山是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