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明朝皇室都是化学天才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收藏

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明朝皇室都是化学天才吗?,第1张

看到一些问题,说明朝皇室成员的名字,很多都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还能举一大波例子,比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难道明朝皇室都是化学天才,或者有先见之名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明朝很多皇室成员的名字确实都含有化学元素,但并不是朱家人都是化学天才,而是在中国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恰巧遇上了老朱家,这就是一个巧合!

元素周期表

所谓元素周期表,到底该怎么解释我也不知道,只能从百科复制一段过来: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

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明的,对应到中国应该是清穆宗同治八年。

而我们现在学习化学使用的汉语版元素周期表,是由一个清朝人翻译的,此人堪称清朝最后一个天才,名叫徐寿。

徐寿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是人文方面比较发达,在自然科学方面就比较落后了,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篇章,中国由于某些特殊的因素,在科学方面更是被人吊打。

到了晚清,中国被列强凌辱,就不得不思变了,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晚清的中国很是除了一些科学家,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徐寿了。

徐寿当年也是个读书人,后来参加了童子试,他发现这玩意并没有什么用,于是放弃了读四书五经,不写八股文,转而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研究科学。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科学研究者,他有多牛呢,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第一台蒸汽机,徐寿做的;第一个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徐寿办的;获得曾国藩点赞成就,随后又获得同治皇帝亲赐“天下第一巧匠”称号。

更要命的是,他还参与过企业的筹建,江南制造局,他主持创办的,李鸿章这些大佬纷纷像他抛出橄榄枝,请他入职,结果徐寿都拒绝了,理由是:科学方面我已经玩够了,接下来我要做一个翻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治七年又创办了翻译官,并得到了一群外国大佬的支持,翻译了很多科学著作,把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引入了中国,元素周期表中那些中文翻译,什么氢氦锂铍硼就是他的成就。

翻译工作

当徐寿决定做一个翻译官之后,面对西方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位天才也犯愁了。

因为当时中国并没有什么英汉对照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徐寿的翻译工作,可以说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人文领域的翻译,信雅达就行了,而科技领域,有很多专业术语,必须要准确,否则闹笑话事小,误人子弟就罪孽深重了。

但我们知道,化学元素就是一些金木水火土成分,这恰好对应了中国的五行,只是要从汉字中找到十分准确的字,也比较困难。

这时候,天才徐寿注意到了明朝皇室,他们都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式来命名的,再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他发现这些王爷的名字连发音都和化学元素如此相近,仿佛是历史选中的一般,嘿,明朝王爷们就进入了元素周期表。

明朝皇室的命名

明朝太祖朱元璋为子孙操碎了心,为了防止朱家子孙重名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方面民间避讳问题,他规定朱家子孙起名都要两个字,第一个字按照御赐的二十个字依次排列,后一个字则必须符合五行,以“火、土、金、水、木”的顺序循环,五行相生相克,朱家江山永固子孙不绝。

但由于朱家子孙实在太多了,很快五行偏旁的字都被用光了,咋办呢,只好采用生僻字或自己造字,所以我们看朱家皇室族谱,很多字都不认识,就如同元素周期表一样,他认识我,而我不认识他。

朱元璋希望江山永固、子孙不绝的愿望没有实现,却误打误撞成就了徐寿。

元素周期表不是朱家造的!

朱家用五行命名,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可能确实借鉴了朱家家谱,但这一切只是巧合,这些字可不是朱家造的!

我们举个例子,朱元璋五世孙,明秦惠王朱公锡,他的名字中就有“锡”字,锡是一种金属元素,所以是金字旁,其元素符号是Sn

而字朱公锡之前,中国人便已经造出了这个字,《说文解字》:

银铅之闲也。从金易声。

同时,这个字还跟“赐”通假,有赐给、赏赐的意思。

同样的,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这些化学元素名字,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并不是朱家造的,古代字典以偏旁部首排列,非常方便查找,要找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翻字典比翻家谱容易多了,徐寿何必舍近求远呢。

所以,明皇室成员进入元素周期表,只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而不是朱元璋有先见之明。

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和朱元璋的儿子们的姓名有关系。因为当时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很多字都找不到,后来专家们就从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发现了很多可以用来命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字。所以专家们就借用这些字来为元素周期表命名。所以这也只是一个非常巧的巧合罢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希望自己的基业能够非常的稳定,子孙后代都能够千秋万代,永坐江山。所以他就把这些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孙后代上面,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待下一代的期许都是从名字开始的,所以我们都会给自己的后代取一个好名字来,希望他有一个好的发展。所以朱元璋在子孙后代的名字选择上他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所以朱元璋就规定他们家族的名字命名必须是辈分,再加上五行。每一个辈分会占掉一个字,然后最后的那一个字需要有包含五行的偏旁部首在里面。

每一代都要取一个偏旁部首,从金木水火土这样开始轮流下去。像朱棣就是木字旁,朱高炽就是火字旁,朱瞻基中有土。有,因为朱家的子孙后代在后期实在是太多了,足足有十多万人之多,所以为了给他们取名字,宫里的大臣也是煞费苦心,所以也就创造出了很多少见的字,就是为了给这些人取名字。所以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的名字中就会有很多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的名字。因为这些元素也都是五行当中的。

周期元素表刚刚传到我们国家的时候,翻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专家找不到字来进行翻译。后来有人从朱元璋子孙后代的名字中找到启发,取用她们名字里面与元素谐音的字来将元素周期中的元素命名。所以朱元璋也就歪打正着的为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的化学元素表和明朝时期的很多皇子名称重复,就先随便的说几个吧,朱同铌,朱成钴,朱成铬……他们的名字当中都有着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人说这重复率不高,是由于化学元素表采用了朱家的发明。这些都是由于朱元璋,给自己的每个儿子都定下了20个字的家庭辈分,来进行排序。他这样应该也是为了确定嫡庶关系,以此来维护朱允炆的统治。

可是谁也没想到,后来是由于自己的儿子朱隶做了皇上,从此以后,皇帝的辈分也发生了变化。朱元璋是有名的工作狂,他在位时,不仅做自己的事,并且还为他的子孙后代,都规划好了。他想他的子孙起名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偏旁来进行排序。所以他给他的 26 个儿子起名都带木字旁,然后孙子辈儿的采用火字旁来取名,曾孙辈的起名就用土字旁,再往下就是金字旁和水字旁了,然后循环后接着再进行循环。不得不佩服他的高瞻远瞩,但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汉字是有限的,而后代子孙的是无限的。

当他的子子孙孙们,数量到达几十万时,汉字是不够用的。刚开始,子孙们还可以对名字进行挑剔,到了后来字都被用完了。况且取名也要忌讳祖先,不能使用重名。这也就造成了后面越来越难取名的问题。最后被逼得没办法,由于祖先的规矩不能被破坏。所以,朱家的子子孙孙,就开始随便起名,只要能对的五行的就可以来当做名字,还有的自己造字,这也就是朱家的子孙名字中占据了元素周期表的原因。

后来当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的时候,我国的科学家希望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字来进行翻译代替。况且,翻译也不能那么马虎草率。由于见到了朱家族谱,里面有很多都是采用金属类的偏旁部首,所以,就进行改造。而大部分的元素周期表,就采用了朱家人的名字。不得不说啊,现在来看,朱元璋真的是非常有智慧。即便是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去世了,但是,名字依然在流传。有人说相信如果朱元璋活着的话,那么也会放声大笑吧。不得不说,这家人的起名真的是非常的有规矩的,能一直延续也不容易。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堪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为朱家子孙取名字定了很多规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规律是:朱姓+辈分+五行,其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

他的下一辈有25个儿子加一个侄子,就给每一家都定了一份二十字的辈分表,比如太子家里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一家一份就这二十个字,一辈接着一辈轮流用,用完了再回转着用。

而第三个字则是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关系采用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的字,如他的儿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如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到了孙子辈就是是火字旁的字,如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每个皇族的名字只有一个是用来区别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还必须一样,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轮回一次。

重八兄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朱家的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孙后代每一代人口都会呈几何增长,一开始还能用通用常见的字,可是很快,悲剧了,朱家子孙发现字都不够用了。

怎么办?只能翻找各种古籍,什么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都搜罗了个遍,还不行,就只有造字了。

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等。这些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而化学周期表直到1896年才由徐寿引进中国,当时并没有能对应的汉字。为了能翻译好这些元素,达到形声兼备,这个老哥翻看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朱氏家谱,这一个可不得了,这不再合适不过了吗。

于是,徐寿就将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只能说是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元素周期表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里面会用到的一种基础知识,就如同语文里的文字,数学中的各种数字和符号,英语里的英文字母一样。而且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来的。但是有不少人发现,明朝时期的皇子们,他们的名字里面的字,居然和元素周期表里的各种元素高度吻合,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两者之间难道有什么关联吗?

1明朝皇子的名字

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喜欢臭显摆、立规矩,他给后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则,简单说就是:

1给每支皇族一套辈份表,20个字,比如燕王这一支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里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老朱有20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20个字,还不重样,真够他(或者大臣们)想的。

2每个皇子皇孙的单名都要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来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关(火生土),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的儿子呢,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朱元璋老先生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朱家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孙后代每一代人口都会呈几何增长,一开始还能用通用常见的字,可是很快,悲剧了,朱家子孙发现字都不够用了。

怎么办?只能翻找各种古籍,什么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都搜罗了个遍,还不行,就只有造字了。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等。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

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

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

韩 王——朱徵钋;稷山王——朱效钛;

新野王——朱弥镉;楚 王——朱孟烷……

2和元素周期表什么关系

直到1896年,徐寿将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引进了中国,当时并没有能对应的汉字,怎么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译成中文呢?

为了能翻译好这些元素,达到形声兼备,这个老哥花大力气翻看了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明朝皇族的家谱,这可不得了!这不再合适不过了吗?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个音译的汉字呗!比如Na(Natrium),就可以用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于是,徐寿就用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中文名称。

只能说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汉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世界太奇妙,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真是中国的门捷列夫!堪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孩子们学化学的时候,起码得稍稍对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谢,否则,他们很可能不是背诵氢锂钠钾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3徐寿

最后再来科普一下清末化学先驱徐寿先生。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19世纪60年代因精通技术,开始在安庆内军械所为洋务派造船,设计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完全自制的蒸汽船黄鹄号。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他又去做翻译,一生翻译了13部科学著作。当时翻译和现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都是有外国人口述,然后中国人整理成书,比现在翻译难度大多了。《化学鉴原》等中国最早的化学著作就是这么产生的。这部书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进行口译。

徐寿先生还发表过一篇关于声学的论文《考证律吕说》,由傅兰雅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81年3月的《Nature》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Nature》发表论文!这篇论文通过实验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被编辑赞美为来自中国的声音。

徐寿先生在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个标准,当然有人也对这种标准有意见,可是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所以沿用至今,不过我觉得蛮好~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明朝皇室,以朱元璋为首,很多皇帝的帝号都是会被记住的,但是有网友觉得这个明朝皇室的皇帝帝号竟然是元素周期表?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明朝皇室是一张元素周期表,其实是因为朱元璋给后代们起名字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后辈们到后来所起的名字中实在无字可用,就自己创造汉字,创造的汉字正好被元素周期表翻译所用,因此就导致明朝皇室的名字就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字对应。

朱元璋后辈造字起名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尽管家族庞大,可是朱元璋给自己的后代都排好了辈分,每个儿子都有辈分字规定,嘱咐后代起名字时不能乱了辈分。

朱元璋孙子辈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轮到那个辈分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带有辈分规定的偏旁部首。

朱元璋后辈的名字完全按照朱元璋当初的规定来执行的。由于家族庞大,在后来起名字时无字可用,朱元璋的后辈们就造了好多字,主要是为了名字不重合。

徐寿引入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张元素周期排列表,当时在学习化学时,为了背诵这张表,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吗?

元素周期表是一八六九年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我国近代科学家、化学启蒙者徐寿将元素周期表引入到中国。

在元素周期表引入中国之时,翻译难度比较大,翻译的准则是将化学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代表这个元素的发音,在汉字中找相同音的汉字,这个汉字要能代表每个元素在这个系中的特色,但是找能够代表元素的汉字是一个大问题。

这时,朱元璋的家谱帮了大忙,家谱中后辈们造的汉字正好满足能代表元素的汉字,徐寿正好引用这些字翻译了元素周期表。

若没有朱元璋让后辈按照辈分严格起名字的要求,我们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或许就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子,因此,朱元璋为翻译元素周期表还做了贡献。

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明朝皇室都是化学天才吗?

看到一些问题,说明朝皇室成员的名字,很多都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还能举一大波例子,比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难道明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