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娵訾的訾怎么读?
《史记》中“娵訾”的“訾”读音是:zī。
一、訾的释义
[ zī ]姓。
[ zǐ ]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
二、汉字字源
形声。字从言,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此”与“言”联合起来表示“嘴边的话”、“悄悄话”。本义:小声议论。引申义:非议、毁谤别人的言论。再引申义:斤斤计较,再三要求。
三、字形演变(如图)
四、组词
诹訾、訾诟、訾言、訾謷、毁訾。
扩展资料:
一、诹訾
星次名。即娵訾。
二、訾诟
指摘,责骂。
三、訾言
诽谤。
四、訾謷
亦作“訾嗸”,“訾嗷”。攻讦诋毁。
五、毁訾
亦作“毁疵”,“毁訿”,“毁呰”。毁谤;非议。
訾zī、zǐ
一、释义
读音一[zī]
1、〈动〉衡量;计量
2、考虑;希求
3、放纵
4、通“赀”。钱财
5、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6、疾病
7、缺点
8、姓。
读音二 [zǐ]
1、〈动〉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3、指责
二、说文解字
古文: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
译文:衡量计算的意思。以言为偏旁,以此为声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组词:訾议 窃訾 訾责 訾黄 瑕訾 沮訾 訾排 限訾 訾相 訾詈訾笑 怨訾 訾省 訾给
一、訾黄[zī huáng]
兽名。龙翼而马身。一说,訾,叹辞;黄,乘黄。
二、窃訾[qiè zī]
亦作“窃赀”。占有别人的资财。
三、瑕訾[xiá zī]
因其有细小缺点而加以指摘、诋毁。
四、訾相 [ zī xiāng ]
1、谓衡量省视。
2、引申为瞻仰之意。
五、訾算[zī suàn]
指汉代为官时应具备的资财数。訾,通“赀”。
zī。声母:z;韵母:i;声调:一声。
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訾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
古代姜姓纪国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
扩展资料: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姬发把弟弟姬鲜分封到管国,姬鲜就被后人称为管叔。姬发去世后,周成王年幼,由叔叔周公旦辅政。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夷发动叛乱。周公旦亲率大军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武庚之乱”,撤销了管国。
但管国所在的郑州一带是中原要冲,不能没有亲信镇守,周公旦就把自己的第五个儿子祭伯分封到了黄河南岸的祭地。祭伯在这里修建城池,起名祭伯城,简称祭城。春秋时,郑国占据了祭地,郑庄公又把祭城赏赐给了大夫祭仲。祭仲的子孙世代沿袭,并以地名为氏,称祭氏。故而祭姓属于以封地为姓氏。
南北朝时,有一部分祭姓族人觉得“祭”字不吉利,让人联想到死,会影响家族发展,于是改姓与“祭”发音相近的“訾”。
因为“訾”字通常和财连在一起用,意喻积累财货,好让家族兴旺发达。当然,从祭姓改姓而来的訾姓只是訾姓来源之一,訾姓还有其它源流。祭伯和祭仲的后世子孙就以祭和訾为姓氏,相传至今。
訾姓人口约14万。
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訾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
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义市)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人口分布
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无梁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市、商水县、永城县、巩义市、桐柏县、温县、驻马店市、信阳市、鹿邑县、郸城县、尉氏县、漯河市、洛阳市,江苏省的宿迁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县,台湾省的台北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城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红桥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
史记中娵訾的訾怎么读?
本文2023-12-08 23:45: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