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对杜氏了解么?山西忻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请问您对杜氏了解么?山西忻州,第1张

在108国道旁,有一个村庄几乎人人都姓杜,村里人说,他们是杜甫的后代。这个地方名叫定襄。

其实,定襄为今管江,前溪头两村,1961年底分开,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发黄的杜氏家谱写着:管江杜家太公尚德公,为杜甫第十代子孙。宋时,尚德公从苏州迁居到管江,看此风景优美,地形不错,就定居在此发族。之后,修掘了“前溪坑、后溪坑、前溪、后溪”四溪,以仿拟四川,追缅故土。后有杜氏子孙先后迁居鄞西、宁波等地。

这四溪为亭溪主、支流。它们从上游弯弯曲曲流来,像绿色的绢带穿过老房子的门前屋后。人走在石板路上,似乎在和它赛跑。旧有“上有天童育王。下有邹溪管江”之说,即言其水秀。两条溪旁呼有一井,每口井一米见方,两米深。长年来,井水清澈见底,夏凉冬暖,久旱不枯。大热天里,经常看到村民们提着水壶、铅桶来打井水。打一桶井水,喝一口,再洗一把脸,一股凉意由心底升起。

以前,定襄多江面,如今该村一自然村仍被称为徐家碶。村里人说,取名管江是定居于此管理江河之意。也有人说,管江的“管”意为“毛竹山下之大官”。确实,管江不仅多山(如今全村仍有山林面积2400多亩),更以耕读传家。杜家旧谓世家,由宋及清出过不少文官武将,神童文人。其中第三世祖杜晰曾官任枢密院,后又加封为荣禄大夫。崇德殿直谏学士。第五世祖杜橚四子以文学官显于朝廷。第十一世杜梦祥的四个儿子,元时俱以武职显官,分别被誉为“前后四荣“。杜家最为有名的则是跟钱肃乐一共起事反清复明的杜秀才懋俊叔侄和施邦玠。据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明末丁亥,清兵南下,直抵管江,杜氏子弟遂退避山寨,血战三日,矢石如雨,尸横遍野,寡不敌众,山寨破,邦玠拔剑逢刎,懋俊重伤,倚墙张目而死,尸首挺立几日,应宠被捉,砍头几刀而死。杜氏子弟死伤无数。此三人世称“管江三烈士”。后村氏、施氏就“晴天打伞,脚穿钉鞋”,意即与清朝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地。

解放后村里更是人才辈出,出过驻外大使,国家一级舞蹈演员,著名画家、教授、高工及县级以上公务员。村中的祖屋保存完好,高高的墙头上书写四个红字“宝田泽世“。那是一幢有三道门的老宅。走进大门是狭长的天井,左手边的高墙上探出偏院里的一株枝叶繁茂的金桂,主干有柱子粗,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每到农历八月开花时,全村弥漫着金桂的香气。进屋便是大堂,屋顶高挑,两侧各有一道斗拱,梁旁还有精致的木雕,牡 丹花纹栩栩如生。

定襄人多田,人称“横溪王家屋,管江杜家谷”。同其他地方比起来,定襄人的生活向来比较富足。据说,清朝时,定襄人的田最多时至瞻歧下洋和奉化松岙一带,其中一房叫“敦序堂”的有田地999亩。他们每户分有一定的田耕种,另有很大一部分是轮作田,按次序由各房耕作,而轮到该房时,宗族所需的一切开支均由该房负责。如今定襄耕地仍不少,全县170000多人,共有2007亩耕地。

但因为历史原因,县集体负债不少,定襄村至今仍戴着区经经济薄弱村的帽子。现任村党支书杜永清,是解放后定襄江第一任县党支部书记,已70岁高龄,但热情不减当年,他说要当好这个家,带领村里一班人重振管江。几条溪坑上游砂石堆积严重,治理溪坑,整治环境是他们下步要重点做好的一件大事。

虽然是贫薄村,但管江人却不甘于贫穷。如今,越来越多的管江人“洗脚上田”,办起了一家又一家工厂。在村里街街弄弄走走看看,不时可听到“唧唧唧”的机器声,还可看到晒在各家门口的一堆堆打火机针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据介绍,目前管江村有私营企业15家,家庭工厂150家,占全村560户家庭的1/3左右。靠此,管江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青山依傍,绿水环绕,管江村,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个充满诗意和生气的村庄!

谨按《唐书》、《杜甫传》及元稹《墓志》,晋当阳县侯下十世而生依艺,以监察御史令於河南府之恐县。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京兆府奉天县令。闲生甫,左拾遗、尚书工部员外郎。甫生二子:宗文,宗武。梦弼今以《杜氏家谱》考之,襄阳杜氏出自晋当阳县侯预,而佑盖其後也。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三子:诠,愉,羔。式方五子:恽,憓,悰,恂,慆。从郁二子:牧、颛。群从中悰官最高,而牧名最著。杜氏凡五房:一京兆杜氏;二杜陵杜氏;三襄阳杜氏;四洹水杜氏;五濮阳杜氏。而甫一派,又不在五派之中。甫与佑既同出於预,而家谱不载,何也?岂以其官不达,而诸杜不通谱系乎?何家谱之见遗也!东塾蔡梦弼因览其谱系而为之书。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宗谱是1914年重修的线装本,长395cm,宽度 26cm,比一般的家谱大得多,宣纸虽已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序言、名人传、家训家规到始迁祖世系图,详细记载了杜姓源始和家族迁徙至大冶的繁衍情况。一段尘封历史就此揭开。  ◇ 家谱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两辈  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  据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记载: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长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绍,后裔位于福建绍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业,其后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隐居不出仕,为避战乱,于宋代末年从江右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梅溪迁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刘仁八镇)杜铁湾,是为始迁大冶一世祖。三世孙杜正十又迁徙至金山顶,落户桐梓沟,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现在并未保留下来。五世孙杜志安迁至保安镇。  历经700余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后裔约有3000人,分布于保安镇、还地桥镇、刘仁八镇,其中保安镇芦嘴杜湾、七房杜湾、新庄杜湾、竹林杜湾、榨铺杜湾就有1800多人,占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点混乱。”竹林杜湾的75岁老人杜海清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始迁大冶一世祖杜万一的后代,他有三个弟弟,陆续迁到了全国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万二公最为繁盛。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参加杜氏宗族大会,讨论字派修订问题。我发现当时安徽杜氏那边已到了‘学’字辈,比我们快了两辈。安徽杜氏新生代当时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湾的新生代至今还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于安徽与大冶两地使用。”  翻阅《杜氏宗谱》发现,其中名人传的首刊时间分别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传者分别来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黄石港等村。可见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而“破四旧”时期被烧的老谱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谱。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再也没续修过。  名人传部分多女性传主  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杜氏宗谱》首卷详细记载了数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传记,故事短小精悍,缅怀亲人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一篇写道,乾隆年间的杜公圣读书之余兼顾做生意,常常获得三倍的利润,渐渐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无独有偶,杜尧臣也是边躬耕边做生意,而且非常讲究诚信。他进货出货总是要先辨别货物质量的好坏,务求货真价实,绝不故意哄抬物价、谋取暴利。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门掉了一块金子,被他捡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遗失的,却追赶不及,于是将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对方来取。第二天,室友果然来旅店找金子,他如数奉还。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叹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一斑。《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诗经》说“君子有谷贻子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谱》的名人传的女性传主很多,这是十分难得的,比如《卢太君墓志铭》、《杜母王老于人传》、《杜母黄孺人传赞》、《两于人节传》、《节嫂叶于人传》、《赞亭公暨德配金老于人合传》等。《卢太君墓志铭》是杜甫代父亲写祖母卢太君的传记,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学生刘宪章为黄夫人做传,记载她为夫君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感人经历。虽然,文章多表露鼓励女人守节的道德观,但是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名胜“三元阁”是杜氏后人建造

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四、家乘谱牒五、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隐,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花县田美乡杜氏族谱 http://cngeocitiescom/hxds2004/ 田美杜氏创辑族谱序昆仑特作群山之祖脉,发千支河海,实为众水之宗,源分万派,故吾族数传以后,或仍居旧址,或远徒他方,共庆椒蕃之盛假令家传无谱,何以寻脉溯源,使人共知支派所自出咸晓然于尊祖敬宗之义也当见世人家乘篡修,往往特书前代名人辄欲生辉谱轶,岂知郭崇韬冒认京兆,世所羞称狄武襄不祖黄公,人皆赞美想我杜氏由汉以迄唐宋,文经武纬,代有其人,不胜指数,苟非的派,何以谬为扳援以贻识者所窃笑也唯自盘天祖公,始祖之后而递溯三世伦肇公所生五子,长文秀,次文善祖,世守蓝溪,三文广祖,建居花县横潭七里余大岭下,后改立田美乡四文仲祖,迁小港地近河南(广州河南)五文进,其子孙里居至今未悉时万历三十六年戊申,与河南小港房迁蓝水白沙览谱而悉详其系於是岁岁清明节,我房与小港必皆至白沙始祖祠,咸集同往凤头岗大郁处省墓,以尽其孝思焉今五房子孙要知祖宗血脉之源流而家谱详明,可以辩名而定份,是以知田溪之派,衍亦由蓝水而枝分,足见井井绳绳不亦知览群山而知昆仑之一脉,观众水而识河海之同源乎杜氏族谱序杜氏之有姓,始于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后为宣王所灭,子叔隰奔晋为刘氏,杜泄奔鲁因氏焉极盛于汉唐,宋朝绍兴年间,因避金人之乱,由南雄珠玑巷来此后经黄萧养之乱,始迁之,原谱失矣至吾田美乡之有杜氏,则由四世祖文广来自南海神安司白沙乡至前明万历间,始与河南小港文仲子孙同迁蓝水白沙乡往凤岗村大郁山扫墓其详谱实得于此及前清光绪十八年壬辰重修今祠曾一度将族谱修过,计大小主位由四世祖起至十五世共得一百七十九个,至於余已二十一传矣各房散轶,妨有挂漏,不敢撰也唯搜求可稽者,将本祠主位,校对无讹,并付诸于民,印成数百帙,分给于各房,俾后人有所易于继笔云尔,夫族谱者,系阖族之人立为谱系,俾知源流之远,支派之分也五世不修谱,为大不孝后之人其勉诸民国十四乙丑二十一传孙蔚文识于宝田学校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有一支从江西迁移至湖南茨利,其中最为有名的杜心武就为其中的优秀人才。后分成两支,梓芬公一支留于今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南竹铺,现散布于常德、龙山、湖北、云南等地共有族民上万名众。据听说,现宝田堂正三修族谱。现正收集各房族民。 杜姓网同第一馆 秋风堂 (杜甫) 建馆于2000-3-1 11:28:44 杜姓网同最新馆 杜庞纪念馆 (杜庞) 建馆于2005-7-26 10:58:09 杜姓网同人气馆 杜牧 (杜牧) 当前访问量为13450人次 杜姓网同第一谱 杜氏一族 族谱 (2217) 园区 杜姓网同最新谱 杜氏一族 族谱 (2217) 园区 杜姓网同人气谱 杜氏一族 族谱 (2217) 园区

杜姓有多少人口

杜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河北和河南地区。当今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1%, 总人口大约近520万

杜姓的起源与演变

杜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 姜 姓和祁姓。

第一支出自 姜 姓,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进祁姓杜氏之中。

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 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外族融入杜姓群体中要的事情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当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的改姓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上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翼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杜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0.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杜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陕郡、洹水、河南等。杜姓的堂弯除了与郡望同名外,主要还有诗圣、少圣等堂号。诗圣和少圣堂号典出唐朝大诗人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杜甫是诗中之圣。

楹联 重要的杜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民歌慈母;世号诗王。

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家训格言

杜甫是唐朝大诗人,一生坎坷,诸子皆随他历尽艰辛,身逢乱世,不忘教子。这在他诸多示儿诗中随处可见。如《宗武生日》诗中,殷切希望儿子宗武要把世代读书做诗的家风传之久远,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少年及早努力,这才是孝。《又示崇武》中,告诫其子不要羡慕那些贵族子弟吃喝玩乐,悠闲度日,要有像孔子那样求学问道的精神,成为一个有精深造诣的人。杜甫训子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据事明理、深入浅出的言传身教。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杜姓族谱60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杜姓族谱99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杜姓历代名人2 8 2名,占总名人数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五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甫、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北宋宰相杜充;明朝画家杜琼;清朝诗人杜濬;当代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杜国庠,图书学家杜定友,原国民党将领、全国政协常委杜聿明,作家杜鹏程。

杜姓血型

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3%,A型占285%,B型占292%,AB型占9%。

请问您对杜氏了解么?山西忻州

在108国道旁,有一个村庄几乎人人都姓杜,村里人说,他们是杜甫的后代。这个地方名叫定襄。 其实,定襄为今管江,前溪头两村,196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