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家谱就从自己自家开始修谱,至少我这辈之后有根可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没家谱就从自己自家开始修谱,至少我这辈之后有根可寻,第1张

国家要修史,地方要修志,家族就要修谱。

没有了家谱的文化,就像参天大树没有了根基。

短短几字,道出了家谱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不简单”。3000年的传统家谱文化,记录着家族来龙去脉。

|而为什么有的人会没有家谱?

说到底,家谱还是被我们自己给弄没了。

历史上我们因为诸多原因,家谱遭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损毁。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家谱丢失的原因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有着很大关系。

不难理解,社会在进步,人们也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不少人为了过上想要的生活选择背井离乡,原本就因为大环境下被迫断层的家谱,历经几辈人之后,少小离家的这类人对于原始家族的人接触变少,加上大部分人对家谱也不够重视,编修家谱的意识逐渐变得薄弱起来,家谱也就会慢慢被遗忘了。

|我们常说“落叶归根”

寻根,是中国人的共性。

从小到大,长辈们会反复和我们说:

“你姓什么”

“你是哪里的人”

“你的祖上曾在什么地方”

通过寻根,来了解生命的世代传承,见证家族的来源与变迁。而家谱有着延续家族血脉、继承着祖上遗训的重要作用,并且还是我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发展以后,更应该带上自己的家谱,不忘记自己的出处,无论走到那里念祖怀宗,都有老祖宗的庇佑。

如果说传统编修家谱,需要耗费相当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科技时代,智能便捷的手机移动设备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高效的修谱方式 。

|也就是说, 只要你有这个主观能动性

在能力范围内,还是可以修家谱的。

===

如果你也希望有家谱,让后辈有根可寻,至少可以从自己这一辈开始,给后代留下可靠的资料。

传统编修家谱的部分落后文化虽然与现代发展的追求有所出入,但不妨改变一下旧的思路,利用新时代的工具 —— 脉丁手机智能家谱 , 从自家开始修建家谱,通过网络共建共享还方便传阅修改,这样后人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也更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

自古有木本水源之说,如果你从自家、从你这辈开始编修家谱,你就如同这颗大树的树根,而你根系之上的树干树叶,是你的子女、孙辈。

要想后代可以看到这个大树枝繁叶茂,必须先有个人培根育土打好根基 ,而你,就是种下根基的那个人, 那个荣誉至极的开山老祖 。

认亲家谱书店内保存着海量的家谱资料,各大姓氏应有尽有,老家谱扫描永久保存,方便需要寻根的姓氏宗亲查询家谱。那么要怎么查家谱呢?下面家谱国际就来介绍一下查家谱方法。1、利用互联网手段查找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在网上能找到的那种应该是电子版的,电子版的家谱书是能通过互联网查询的,如果家里面的老人也不知道的话,那估计是断谱了。断谱的话现在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接上。如果包括有您家的资料那您就非常幸运了,如果找不到,那您就要自己亲自去寻找。

2、回祖籍寻找家谱

在祖籍寻找到的家谱是您家的可能性60%以上,家谱一般分房、分支,房中有房、房中有支,支中也有房、支中也有支。但必须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才有可能证明一切。

3、提供详尽的先人的名字和生平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后,您还要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您的先人的名字,年代越久、没有断代,希望越大。时间应为1949年以前。一般最后一次续谱都在1949年以前,如果找不到最后一次续谱资料,那么需要提供的先人可能需要高祖以上,这也是一般人家都提供不了的。如果您了解的先人名字少,可能在找到的家谱上也没有您家的记录。有多于30%的宗亲失去联系没有上家谱,有好多人对家谱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宗亲对家谱莫不关心,使得很多家族由于个人原因从此成了无根水,从此断了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山东桓台岳、罗、朱、齐、赵、方、王七姓都是岳家人 (2009-09-21 17:35:50)转载▼

标签: 世系 白巾 岳飞家史考 后裔 桓台 杂谈 分类: 关于岳家

岳霖次子岳琛山东桓台县后裔考

山东桓台县岳飞后裔,系岳飞三子岳霖之后,岳飞—霖—琛—宽—速—温—超之—让-瑜-河-选-讲,十二世讲祖为桓台岳姓发派祖。根据桓台县《岳氏世谱》记载,十二世讲、训、诲兄弟三人,原始居河北枣强,明洪武四年(1371年)奉旨迁山东,讲迁桓台,诲转迁博山,训留枣强加会。十二世讲祖迁桓台时,有世系图传世,万历丙申(1596年)大水淹没了桓台城,东北三关房舍无存,世系图遗失,数代之后的子孙,只知道自己是岳飞之后,而不知属于哪一支,前几年续谱,先人们都想寻根问祖,但由于条件限制,未成其事。1999年,博山族人、二十七世岳禄昌,东奔西走,查找祖根,后终于在岳力先生主编的《岳飞家史考》二册72页东明世系中查到训、讲、诲兄弟是岳飞十二世孙,系岳飞三子岳霖之后,岳禄昌拜访了东明县西关村,东明县岳氏祖茔碑文中亦有记载。2000年11月,岳飞思想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岳力先生为此到淄博进行了考察。

据东明族人讲,讲、诲兄弟是奉旨随同其他移民,坐船沿运河北上至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集中点,而分发至桓台、博山的。桓台讲祖,在索镇定鼎后,当时周边地区黑恶势力突起,以“白巾”为号的白巾贼,作乱于桓台、长山、高苑(今高青县)、博兴与临淄等地,他们抢劫掠夺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故里众乡皆知桓台岳讲一家,父子八人坚毅刚强,伸张正义,具有先祖遗风,胆略过人,拥其带领乡众,剿战乌河河畔,追杀白巾,灭贼数人,溃败而去,乡里称快。因此,贼心抱恨思毒岳氏,岳讲深为此惧,弥留之时,即命其长子独一本姓,迁居桓台城里,即现在新城北关岳家胡同。以下六子,各迁其妻父家,并随妻姓,其后代起名,也只改其姓,辈份仍按岳氏排辈不变。从此,在桓台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岳、罗、朱、齐、赵、方、王的七姓一家,此乃桓台“岳七姓”之由来也。

在桓台县索镇乌河两岸,原有一官亩3314亩茔地,其中只有一墓,名曰七姓祖坟,在桓台很有名气,是桓台八景之一。

十二世岳讲迁居桓台,迄今已有630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现已繁衍人口6800余人,分布数省市县,散居70余个村庄,传世快慢距离甚大,慢者二十五世也还有老翁,快者三十四世也见新人。

桓台《岳氏世谱》已续修五次。分别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嘉庆十年(1805年),民国八年(1919年)和1995年。在第四次、第五次续修中,都聘请了名人作序。为了不至于犯讳重名之谬,在嘉庆十年第三次续修时,规定了从二十二世开始,排辈世系按“毓德振宗,端本可大,维道乃兴,念祖先发”十六字辈,民国八年第四次续修时又增加了“儒业传家,英俊华国”八字辈。当前,适逢盛世,在迎接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之日,终于把飞祖与讲祖这段谱系衔接起来。

岳飞至今,时近900年,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各地人才辈出,美不胜举。且看桓台后裔,发扬先祖岳飞公“尽忠报国”精神,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卓越的人才英杰,现将他们的名字与业绩载入《岳飞家史考》这部光辉史册。

在军界,二十六世有跟随傅作义南征北战、坚持抗日的高级将领岳锡峰;二十七世有在越南战场上履立战功的27军后勤处处长岳本祯,有渡江南下的干部王本江;二十八世有空军飞行大队长岳可星,有26军军务参谋岳可双(城东),有沈阳军区司令部飞行大队长兼教练岳可信;二十九世有淮海战役中多次立功、第一船上岸的渡江英雄赵大贵,有多次立功晋升为团长的王大峰,有省部级干部、上海农垦局局长罗大明。

在政界的县处级干部有,二十五世岳宗秀;二十六世岳淑德、岳淑祥;二十七世朱、罗本田;二十八世岳可村、岳可云、岳可信;二十九世罗大纯、罗大博、罗大智、赵大明。

科局级干部有:二十六世岳端前、岳端宝、岳端玉、岳端杰、岳锡岭;二十八世岳可功、朱可军、罗可绪、罗可义、罗可让、罗可普、岳可生;二十九世岳大永、罗大义、罗大前;三十世岳维杰、岳维新、罗维贤。

近期还出现了一批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硕士,有识之士,层出无穷,名繁不胜枚举。

1岳飞—2霖—3琛—4宽—5速—6温—7超之—8让-9瑜-10河-11选-12讲丶—13贵德—14吉—15继成—16东山—17良善—18冲儒—19安—20怀印—21景运—22毓琪—23德溥—24振声—25宗沂—26端方—27本泰—28可登—29大德—30维顺—31道岗—32乃福—33兴中

(《岳飞家史考》(第六册)36-39、107—109页)

(文本录入:河南社旗岳宗高)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6

喜欢

阅读(496)┊ 收藏(0) ┊转载(3)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岳飞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家谱丢失可以到同姓氏家族中家或祠堂存放家谱中查阅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

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结构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

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没家谱就从自己自家开始修谱,至少我这辈之后有根可寻

国家要修史,地方要修志,家族就要修谱。 没有了家谱的文化,就像参天大树没有了根基。 短短几字,道出了家谱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