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后人今何在,曾国藩后人家谱图 曾国藩后人关系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曾国藩后人今何在,曾国藩后人家谱图 曾国藩后人关系图,第1张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人

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

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

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抗议,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

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曾国藩女儿

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么女,曾国藩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曾家人生活依旧十分清苦。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曾国藩从来不会特别偏爱,不过也是着实没有经济实力培养,所以从小曾纪芬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此艰苦的条件却也造就了日后曾纪芬的高尚品德,曾纪芬在出嫁的时候,凭借从小养成的勤俭持家的美德,毫无大**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将丈夫侍奉得好好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有效的家规,和邻居间的关系也处理的十分得当。

曾纪芬一直都记得父亲交给自己的东西,勤俭二字更是视作箴言。曾纪芬的确将这一点好好的传承下来了,每届大寿的时候,她都让子女不要送贵重的礼物。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异常严格,相信这和父亲所要表达的是一样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长大了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她教育子女凡事都要往大处想,这样才能做大事,把目光放长远些才能有所斩获,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他的儿子,聂云台长大后,就在经营商业上取得大成功,不仅开办了银行,还开发矿产,成为上海当时的大财团。

晚年的曾纪芬更是将父亲的修生养性的方法利用到极致,每天吃素,饭后散步,睡前的热水泡脚,不让情绪决定自己的行为,一直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还保持着神志清醒的状态,完全没有一般老年人表现出的诸多症状。

曾纪芬一生敬仰他的父亲,高超的书法水品也是得到父亲的真传,据说当时的上海,人们都以能得到她的书法作品而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也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在此期间曾国藩还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

轶事典故

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一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

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当曾国藩看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了,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味。”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免也被人理解为蟒蛇转世。

 兄弟姐妹

兄弟

弟:曾国潢(1820—1886,派名传晋,原名国英,字澄侯)

弟:曾国华(1822—1858,派名传谦,字温甫,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弟:曾国荃(1824—1890,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纯)

弟:曾国葆(1828—1862,派名传履,字季洪,后更名贞斡,字事恒)

 姐妹

姐:曾国兰(1808—1863),嫁王国九(字鹏远,号万程,贺家坳人,与国兰有二子一女,长子王临三,次王昆八,女适贺孝七之子)

妹:曾国蕙(1814—1864),嫁王待聘(又名王率五,为王国九排行兄弟)

妹:曾国芝(1817—1846),嫁朱咏春(又名丽春,号存一,梓门桥人)

满妹(1830—1839,痘殇)

  曾国藩 (晚清名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后人今何在,曾国藩后人家谱图 曾国藩后人关系图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