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朝张士贵的真实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求唐朝张士贵的真实历史?,第1张

历史上的张士贵

凡是欣赏过电视连续剧《薛仁贵传奇》的,没有不知道“奸臣”张士贵的,张士贵嫉贤妒能,把少年英雄薛仁贵整得狼狈不堪,走投无路,而自己到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身败名裂。正所谓民间相传的谚语: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

事实上,张士贵却是地地道道的李唐王朝的忠臣,他出身将门,本领出众,知人善任,爱护士卒,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兼之能文善武,堪称唐初一代名将。《唐书·张士贵传》记载:“张士贵,虢州卢氏人,善骑射,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高祖移檄招之,士贵即降,拜右光禄大夫。从征伐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平洛阳,授虢州刺史,晋封为虢国公,右屯卫大将军。贞观七年,为龚州道行军总管,破反獠还,太宗闻其冒矢石先登,劳之曰“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于公见之”,累迁左领军大将军。显庆初卒,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张士贵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专传,但每传均二三百言,《资治通鉴》对张士贵的记载更是只言片语,先后不过三五处,对张士贵的生平研究是不够的。1972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队在陕西省礼泉县马寨村发掘了张士贵墓葬,出土了数百件珍贵文物以及由唐朝著名文学家上官仪撰文的张士贵墓志铭,其中墓志尤为珍贵,志文几近3000言,系统而又公正地对张士贵的一生作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张士贵的后世裔孙,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张士贵的55世孙张洲以及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石山,一直致力于对先祖张士贵的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张洲先生在获知山东省滕州市至今存有其先祖的遗迹以及先祖的后裔这一消息后,不远千里,驱车来到滕州,并向当地文化部门展示了张士贵墓志铭拓片和完整保存了1400多年的古老家谱,这份珍贵的家谱脉络清晰,从未中断,其先祖就是唐朝开国元勋张士贵。经研究证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不仅不是奸臣,还是与秦琼、尉迟敬德、魏征、程咬金等人齐名的忠臣名将。

出身将门

张士贵,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6年)出生在虢州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曾祖张俊,官居后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居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和参军,历阳令,还以军功授过大都督的职务。张士贵青少年时期便“文武并举,喜结豪杰,重义轻命”,“善骑射”, “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乱世枭雄

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筑造宫室,开挖运河,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天下豪雄并起。乱世中,张士贵在家乡聚集豪杰,揭竿而起,自称大总管,怀义公,当地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在不断的征战中,队伍逐渐发展成为各路农民起义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据守在洛阳的王世充掌握着隋军主力,盘踞在河南的瓦岗军也在首领李密的领导下,拥兵百万。王世充和李密在中原经过多次麈战,难分胜负。于是,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把张士贵争取过来,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可是,张士贵认为王世充和李密都是平庸之辈,难成大事,便断然拒绝了这两个军事集团的邀请,他固守自己的地盘,坐观形势的发展,潜心观察天下大势,寻找英主,此举初步彰显了张士贵的深谋远虑和政治洞察力。

归顺李渊

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李渊、李世民父子经过多年的秘密准备,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04年)五月起兵反隋,起兵之后,李渊父子避开了王世充和李密正在激战的中原,从黄河以北,直接杀向长安。李渊父子起兵不久,张士贵便敏锐地意识到这对父子才是群雄之中最有政治前途的人。于是,张士贵便“遣使输款”,表示愿意归顺。李渊对张士贵的归顺“深相嘉叹”,立即封张士贵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从此开始了他为李唐江山鞠躬尽瘁,纵横疆场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不过,李渊并没有让张士贵的义军参加攻取长安的战斗,而是让他继续在原地作战,扩大地盘,以牵制王世充和李密。此后,张士贵先后率部多次击败王世充和李密的劲旅,不断打击隋朝的腐朽势力,扩大地盘。一方面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在战略上解除了李渊进攻长安的后顾之忧。墓志铭上盛赞这时的张士贵的功劳时说:“英谋雅算,喻伏波之转规;决胜推锋,体常山之结阵”。把他喻为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和三国时期的名将赵子龙。

纵横疆场

隋朝义宁二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后,李渊见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逼迫隋恭帝禅位,自立为王,建立唐朝。李渊称帝后,立即指名让张士贵进宫见驾,并封为通州刺史。随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拉开了序幕。

义宁二年五月,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仁杲父子组织力量纵兵掳掠幽州、岐州一带,兵锋直指长安。张士贵奉命随秦王李世民率师西征,战争中,张士贵冲锋陷阵,功列诸将之首。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和军队的逐渐强大,唐朝建立了第一支专业化的骑兵部队,由于张士贵“善骑射,膂力过人”,被任命为“马军总管”。在其后的统一战争中,张士贵跟随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东征刘黑闼,立下了卓著战功。李世民班师回朝后,李渊遍赏诸将,张士贵因“先后战功,为众军之最”,而被封为虢州刺史。不久后,李渊又召张士贵入朝,特为设宴,在宴席上对张士贵说:“欲卿衣锦昼游耳”。意思就是要使张士贵永保富贵,衣锦还乡上任。

玄武门之变

在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从而也使得他与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之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在攻克洛阳后,李世民不愿班师回朝,将钱财散发给诸将,以此来笼络人心,并将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名将都留在了秦王府,不推荐他们到地方任职。太子李建成也联合齐王李元吉在李渊面前不断诋毁李世民,同时也笼络大将罗艺,宰相裴寂等一大批人到自己身边,于是双方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

武德九年五月,突厥数万骑兵入侵,依照惯例应当由李世民率军出战。可这次李建成却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和大将罗艺出征。李元吉挂帅后,故意抽调秦王府的诸多将领随军出征,并密谋要在军中除掉李世民的这些爱将,李世民在觉察到太子和齐王的密谋后,随即策划在玄武门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张士贵、屈突通等于玄武门诛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太宗。唐太宗即位后,认识到玄武门的重要性,特封心腹张士贵为右骁卫将军并担任玄武门长上一职,以保卫皇宫安全。

征伐高丽

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发动了征伐高丽的战争,张士贵被封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指挥征东的战争。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太宗率领大军围困高丽所属的安市城,诸将久攻不下。此时,驻守在高丽北部的将领耨萨延寿和惠真得知安市吃紧,随即率领高丽、靺鞨兵十五万前来救援,张士贵率军迎敌,双方交战时,张士贵帐下士卒薛仁贵“自持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敌,贼尽披靡却去,大军乘之,贼乃大溃”。据《唐书·薛仁贵传》记载,薛仁贵是唐代绛州龙门人,家境贫寒,唐太宗征辽时募集士卒,他的妻子劝他应募,以通过立取战功改变地位,他便投军到张士贵帐下。安市会战中,薛仁贵的表现被山上指挥战斗的唐太宗看见。战后,唐太宗问张士贵:“先锋白衣者为谁?”,张士贵据以实告,唐太宗大喜,赐薛仁贵“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由此,薛仁贵踏上了仕途,可见话本小说中张士贵替婿冒领军功一事是无中生有。

为什么话本小说和戏剧里会有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呢?据史料记载,安市会战后,唐太宗曾经对薛仁贵说:“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说的也是事实,在安市会战中,张士贵已是六十岁的高龄,在战场上拼杀自然不及年富力强的薛仁贵威猛。唐太宗的这一即兴说法,给后世留下了贬低张士贵的口实。据历史学家考证,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出现在北宋后期,那时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非常紧张,面对外族入侵,朝廷里的老将们往往为保富贵,不仅妥协求和,还压制一些主张抗战的青年将领(如南宋高宗和秦桧压抑抗金名将岳飞)。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正义感的话本作者就以历史故事为切口,针砭时弊,抨击权贵,以张士贵喻腐朽的老臣,以薛仁贵喻主张抗敌的青年将领的艺术创作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其实这种创作手法话本作者经常运用(如杨家将的故事里,就大肆贬低北宋名将潘美,事实上,潘美与杨业之间并无仇怨,将帅关系亦很正常)。

唐太宗征东班师时论功行赏,以张士贵“勋赏居多”,拜为冠军大将军,行左屯卫大将军实权,又令其率军殿后。《张士贵墓志铭》在记述张士贵征辽时说:“超海之力,气盖三军,横野之功,胆雄百战”,对他在征辽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陪葬昭陵

张士贵班师回朝后,先后出任茂州都督、兰州都督、幽州都督、扬州都督府长史等职。扬州都督府是唐代著名的上都督府,下辖若干州,都督一职不轻易受人,只授给王子或宰相,而王子或宰相,通常都是“实不之国”,遥领而已,都督府的军政要务,全由次官长吏负责,实际上,张士贵当时就是扬州都督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张士贵在扬州任职期间,积极疏通河流,造福民众,辖区内达到了“市狱宴而无扰,水火贱而盈储”。唐高宗永徽二年,拜张士贵为左领军大将军。显庆三年(公元653年),张士贵陪同唐高宗东巡洛阳,六月三日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张士贵征战一生,为大唐江山出死入生,屡建奇功,生前被封为虢国公,死后赐东园秘器,被朝廷追授为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追加谥号为“襄”,丧事所需一切费用均由朝廷支付,陪葬唐太宗于昭陵。此外,唐高宗还下诏让唐朝宰相,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上官仪为张士贵撰写墓志,在墓志铭上,上官仪代表唐王朝对张士贵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世时,希望功臣们死后能够与他同葬一个陵园。于是,初唐的功臣名将皆以陪葬昭陵为荣,人们所熟知的魏征、秦琼、李勣(徐懋功)、程知节(程咬金)、尉迟敬德、房玄龄等均陪葬昭陵,使得昭陵成为有陪葬墓多达180多座,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庞大帝王陵园。

千百年来,由于话本小说和戏剧的虚构、诋毁和污蔑,张士贵的“奸臣”形象已深入人心,正是这三千多言的墓志铭揭开了笼罩在张氏家族头上的迷雾,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志》记载,官桥镇域东依十里龙山,温薛二水在望河汇流,西有玉水缠绕丰山,润滋沃野,中括“蓬莱岛”,风光秀丽,实属一大自然景观。唐朝李世民征东时,行军总管张士贵在此驻军,认定蓬莱有“龙脉”,遂在今前来村南,堪舆定位,封土建茔,置石人、石羊,修墓立石。至今立石仍在,此石厚50厘米,宽140厘米,高度断残无法度量,石质细腻无文字,俗称“滑石碑”。经专家鉴定,此滑石碑原有字迹,后经人工打磨才成现在这样,好像故意隐瞒史实。张士贵陪葬昭陵,这里的墓葬应该是衣冠冢,以前村民在挖地窖时,曾经挖到过墓室。村民相传,清朝末年张士贵的衣冠冢还有占地十几亩高出地面两三米的封土堆,衣冠冢前方是墓道,墓道两边置石人、石羊,在墓道的右前方有一座祠堂,明清时期改称为三圣堂,三圣堂于文革初期被破坏,至今大殿地基尚存,从建筑风格来看,应为唐代所建。在三圣堂的右前方,有一个占地几十亩,深达十几米的大坑,相传此坑是张士贵衣冠冢添坟取土挖出的坑。

又据《官桥镇志》记载,前来村村中有一大井,俗称“官井”,据传张士贵在此修建寝陵时开挖,水深盈丈,砖砌井壁,口镶方石,常年不干,方圆数里村民皆来此汲水,日久井口三层井台周围皆被井绳磨出数十道三公分深的石沟,据说井下泉眼之大能钻进牛犊,若堵塞泉眼需两三床被套,2009年11月,滕州市文物部门经过论证,认为此井确系唐代古井。

在距张士贵衣冠冢东北方向500多米的地方便是张士贵的将军府,将军府占地面积达二十多亩,如今村民在其旧址上已盖起了楼房,一些古稀老人还时常谈起,用将军府上的老土磕坯盖屋,下雨时顺着坯墙流下的雨水是清水,而用其它地方的土磕坯垒墙流下的雨水却是泥水。解放后,村民在张士贵的旧址上取土时,曾经挖到过部分唐宋时期的生活用具和大量的唐朝开元通宝钱,在将军府的旧址上也有一眼古井,据说是张士贵后花园里的井,如今也被村民填死。

在张士贵衣冠冢左前方500米的地方,有一个被村民俗称为“大墓”的封土高台,1957年7月,封土堆被雨水冲开,下面出现一方古墓,墓室由方石扣成,左边的方石上有一个盗洞。村民打开后,发现墓内已被淤泥填死,经清理发现为一座夫妻合葬墓,墓内尸骨排列无序,只有男墓主所戴纱帽依稀可辨,另外出土宝剑一把,护心镜一面,唐代开元通宝钱数枚,后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唐代墓葬。1996年,又在此墓的右前方发现一座带石门的石椁,规模很大,石椁的四壁雕刻着唐代人物和花鸟,石椁内仅剩七枚开元通宝钱和一堆凌乱的尸骨,石椁周围是殉葬的动物尸骨,如鹿角,羊头等。至今,在这两座唐代墓葬周围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已经发现多座唐宋年间的墓葬,但是都已经被盗掘过,而且都没有文字记载。

据了解,现在居住在前来村俗称西头张的张氏族人,便是张士贵的后裔,由于张士贵被丑化和诬蔑,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是张士贵的后裔。据说张氏家族在明代以前非常显赫,到清朝初年还有墓地二十多块,占地几百亩,仅村前一块墓地就有一百多亩,每座墓都很大,但奇怪的是,许多墓前都只有碑座而无碑,实在是一大奇观。经请教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赢教授得知,由于张士贵形象被丑化、诋毁,故意隐瞒家史是正常的,像山东省滕州市张士贵衣冠冢前的无字碑,后世子孙墓前有碑座而无碑,都是在故意隐瞒家史,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是“奸臣”的后代,1957年发现的唐代墓葬主人按照当时的墓葬规格来看,应为张士贵的儿子,因为唐朝对石质葬具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许或恩典后,才能以石椁下葬。张士贵征伐高丽后,随李世民回朝,留下儿子替代其屯兵山东,以震慑高丽。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第一次征辽战争结束后,对自己没有最终臣服高丽很不满意,一心想再征高丽,所以班师回朝后,仍在高丽周围大量屯兵,一面震慑,一面侵扰,希望通过不断的侵扰,以疲高丽之师,最终使高丽臣服。如今,在距前来村南八公里的薛城区南石乡石沟营的寨山上,还有当年张士贵屯兵修建的寨墙遗迹。

山西省盂县《张氏族谱》记载,唐朝时,张士贵后人一直以军功世袭爵位,唐朝灭亡后,张士贵后裔又以文学出仕而闻名,张士贵的八世孙张崇嗣,在北宋年间被授为德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司马、上柱国等官位。在宋、金、元三朝,仅张士贵在山西省沂州一支后人就中进士三十多人;明清两朝,张士贵后裔逐渐退出官场。目前。张士贵后裔人丁兴旺,仅山东省就有1000多人,全国大约有60000多人。

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名将,他们为了国家,南征北战马革裹尸,战功显赫。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名将形象在历史演绎中,逐渐发生了改变,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三位名将,他们在民间传说中被描绘成了丑化成了奸臣贼子,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被后世丑化上千年的名将。

李道宗作为唐初三大名将,李世民的弟弟,一生南征北战,在隋末乱世先后击败刘武周,王世充两位根据军阀,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之后,李道成因公受封略阳郡公,先后参与覆灭东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开疆拓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就是这样名将,却在历史上被丑化千年,特别是在《薛仁贵传奇》当中,李道宗被描绘成沉溺美色,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王室贵族,处处陷害薛仁贵的形象,这完全和历史上真正的李道宗形象大相径庭。

张士贵作为和李道宗同时期的名将,他的一生为唐朝的开创立下了赫赫战功。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张士贵自幼习武,而且能够“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骁勇善战一点也不亚于薛仁贵,是李世民秦王府中的嫡系力量。

但在历史上人们记住的从来不是张士贵的威名和战功,历史上的张士贵随着《薛仁贵传奇》的演绎,被描绘成为了嫉妒贤能,迫害忠良甚至是谋反朝廷的形象,从而遭到世人的唾弃。

相对于上年两位唐朝名将,苏定方的形象和真实历史相差最大,是唐朝将领中被后世通俗小说,评书和戏剧歪曲形象最为严重的人物。

苏定方作为唐初杰出的军事将领,年少跟随父亲征讨叛贼,闯出了不小的名气。李世民登基之后,苏定方投靠朝廷做事,在北伐东突厥,援救新罗,开拓西域,夷平百济,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苏定方也因战功受封邢国公。

纵观这三大名将,他们无一例外都为唐朝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后世演义和小说中,开始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奸臣贼子,遭到唾弃。难怪世人都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

姓氏渊源折叠编辑本段

薛(Xuē)姓源出有三:

薛姓图腾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秦、汉时期: 薛氏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氏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所地,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氏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今陕西)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氏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氏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氏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氏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氏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氏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氏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时期,薛氏名人频出。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十八位侯爵中名列第十五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逝世。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氏。

薛姓

东汉时期,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部蜀地有了薛氏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氏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氏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逝世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湖北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在公元211~214年间,刘备终于打败了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氏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氏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公元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五千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氏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氏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氏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氏的先祖之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氏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氏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氏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氏,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氏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后来落籍在河南洛阳的代北薛豹子,本是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憕,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氏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治所在今江苏宜兴)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朝河东汾阴薛氏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

薛姓

3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部。南北朝时,薛氏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部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人(今甘肃天水)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氏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朝,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氏一个重要繁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源于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

4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氏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福建程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氏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

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5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约在公元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氏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氏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6迁徙海外:

薛氏人在清朝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部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二千万银元(合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四百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

如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郡望堂号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新蔡郡:

原为周朝时期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齐时期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沛郡:

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

北平郡:

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现在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高平郡:

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汉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乘辇的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家谱文献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氏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朝姓氏史学家林宝的《元和姓纂》,该书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史籍《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参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字辈排行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河南新蔡牛湾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历史名人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仲奚:薛姓始祖,黄帝之子,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后世传国为姓氏。

薛道衡:(公元540~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隋朝名臣,诗人。 薛举:(公元?~618年),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仁杲:(生卒年待考),薛举长子;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大鼎:(生卒年待考),蒲州汾阳人。著名唐朝良吏。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参与过征讨高句丽,回纥,契丹,吐蕃,突厥的战争,唐太宗在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发现唐军中一个用方天画戟的白衣小将勇猛异常,召见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没有看错人,后来薛仁贵战绩:生擒契丹王,生擒回纥首领,率军彻底灭掉高句丽(随唐数次东征都没有消灭的国家)。 。

薛丁山:名薛讷,薛仁贵之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被武则天杀害。 新唐书: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薛讷:(生卒年待考),薛仁贵之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

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进士出身,是魏征外孙,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

薛涛:(公元770~832年),女,一作宏度;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一作四川人)。著名唐朝妓女、诗人、造纸术发明家。据史籍《方舆胜览》记载:中唐时期,“元和初,蜀妓薛涛洪度以纸业,制十色小笺,名薛涛笺,亦名蜀笺。”在史籍《薛涛小传》中也说:“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

薛雪:(公元1681~1770年),字生白,自号一瓢;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医学家。

薛居正:(公元912~981年),字子平;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史学家。

薛绍彭:(生卒年待考),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自谓“河东三凤后人”。著名宋朝书法家。

薛王宣:(生卒年待考),山西河津人。著名明朝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生卒年待考),女,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薛允升:(公元1819~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陕西西安人。著名清朝末期律学家。。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公元1838~1894年),字叔耘;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外交家、改良主义者。

薛时雨:(公元1818~1885年),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地方官吏,教育家。

薛尚功:(生卒年待考),字用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薛丙:(生卒年待考),号橘隐居士;松江府华亭县人。著名清朝象棋国手。

薛岳:(公元1896~1998年),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后因崇敬岳飞而干脆改名薛岳。广东乐昌人。著名国民党军将领。

薛仁贵的家谱如下:

河东薛氏部分世系(薛仲孙支):

第一代: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第二代: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

第三代:薛仁贵。

第四代:薛讷(左羽林大将军)、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范阳节度使)。

第五代:

薛徽(左金吾将军)、薛直(绥州刺史)、薛畅(左羽林将军)、薛光、薛嶷(清河郡司户参军)、薛岌(右金吾将军)、薛崿(一作薛昽,昭义节度使)、薛嵩(昭义节度使)、薛岸。

扩展资料:

薛仁贵之子薛讷:

唐朝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七世孙、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长子。

薛讷不善言笑,但沉着勇悍。早年为城门郎、蓝田县令等职,任内坚拒宠臣来俊臣非分之请,迫使其收回成命。

薛讷自此以刚正秉直而闻名于世。后以将门之子得到武则天重用,累官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其镇守边疆,屡立战功。

薛仁贵之子薛楚玉:

唐朝藩镇将领,名将薛仁贵第五子,昭义节度使薛嵩之父。

出身将门,勇武过人。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推行军事改革。开元二十一年,派遣郭英杰攻打奚和契丹,屯于榆关,为可突干大败于都山。薛楚玉坐罪免官,以张守珪代之。

-薛仁贵

-薛楚玉

-薛讷

求唐朝张士贵的真实历史?

历史上的张士贵凡是欣赏过电视连续剧《薛仁贵传奇》的,没有不知道“奸臣”张士贵的,张士贵嫉贤妒能,把少年英雄薛仁贵整得狼狈不堪,走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