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族在中国是什么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郑氏家族在中国是什么来历?,第1张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因此郑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绘制家谱图需先确定家族成员及其关系,然后按照出生年代和先后顺序安排世代。接着,使用图形元素绘制家谱图,表示不同成员和关系。完成后需标注成员姓名、性别、生卒年份等信息。绘制家谱图需耐心细致,准确反映家族关系。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冈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民国)郑兰芳等纂修,民国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郑幼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国家谱网站。

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达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民国)邓长锦、陈占荣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手写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清)郑凤超编辑,南明隆武年间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不详,(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明)郑芝龙修,明崇祯皇帝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1961年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郑鹏程手抄本翻印油。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民国)郑士华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郑铭孙校正,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缺第七~十卷)。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两卷,世谱一卷,贞饰录一卷,(清)郑匡矩纂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续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木。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树森重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5年)锡类堂刻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家标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姚江郑氏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宗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民国)郑宝瑞、郑最慎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一卷,(民国)张家腰、杨声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湖州双林义门郑氏家乘不分卷,(清)郑训慈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纂民国时期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双林郑氏支乘不分卷,(民国)郑坤扬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孔安堂祠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雷峰郑氏宗谱四卷,(清)郑瀚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绍兴郑氏重修宗谱三卷,(清)郑本俊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绍兴郑氏宗谱三卷,(清)郑玉炎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书带草韦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稽剡郑氏总五房宗谱六卷,(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贻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清)郑春茂主修,郑恒生、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仅存一卷)。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区杨塘乡。 浙江兰溪后郑荣阳郑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浦江浦阳郑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浙江溪溪县白沙乡陶宅(有九部)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清)郑咎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四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三川乡东横村。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六卷。现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云和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能不分卷,(明)郑民瞻编,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手写本两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清)郑文然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不详,(清)郑维隆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两卷,(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手抄本三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详,(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手抄本四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民国)郑伯俊、郑泽源等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玉麟等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民国)郑重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民国)郑植昌修,郑裕孚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郑由三、郑南山续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郑德耆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仅存三册)。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郑家清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翼经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一卷,(民国)郑万瞻、郑昌思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秣归县龙口区图书馆。 广东程乡郑氏历代族谱不详,(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著者待考,(民国)郑光中、郑恺瑞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泸县石印本两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两卷,(民国)郑中武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本。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不详,(民国)李士厚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现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明)郑荣敬、郑存经纂修,明朝时期手抄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荣阳郑氏统宗谱不分卷,(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清)郑溱梁等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谱牒九卷,(清)郑家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收藏在美国(缺第七卷)。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郑氏传家簿,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郑氏宗谱六卷,(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郑氏族谱一卷,郑午楼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东省潮阳县博物馆。 安徽屯溪郑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郑模金等修,民国二十年霞峰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屯溪桐西郑氏宗谱,(民国)郑定宗等修,民国二年松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缙云五云郑氏今人总集,(现代)郑宝贵等修,1995年修胶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万载谷源郑氏支谱,(清)郑成兴等修,清咸丰十年荥阳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通谱郑氏人物志,(现代)王汝亮、郑维国撰修,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密郑氏族谱,(民国)郑逢年等修,民国六年带草堂写本复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纂修,康熙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清)郑若兰纂修,同治十一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清)郑课、郑彝生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宗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缺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溧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清)郑生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纂修,民国四年活字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郑清之,铭公长子,字浩源,号(号)碧泉 若洁(洁) 文叔 夷甫 源德 安晚 谥忠定公 净庵公 行六郞 宋左承相敕封齐国公 公原籍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宁宗嘉泰四年举进士 官拜右丞相复拜左丞相进位太师 后为臣所陷以太子 太师左丞相奉朝请致仕谪居福建 理宗朝凡四登相位端平开召用正人多公之力 初居福建布政司衙前 后迁(迁)汀州府永定县(县)洋 为入闽永定一世祖 派衍宋理宗淳祐辛亥十一年十一月夀五十九 葬永定县离城十五里龙安寨跃现水口坤山艮向门丑未分金 似弥勒献肚形面朝大江 明万历九年合族重修 清顺治丁丑十四年四月初十日辰时三修 辛酉年八月合族四修 公妣有九曰 樊 杨 萧 曾 赵 蓝 苏 曾 郭氏 萧氏六娘 诰封

一品夫人 生于宋宁宗庆元元戊午四年 殁于宋理宗淳祜乙卯三年 葬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小靖乡长教 棋子隔白鹤行书形 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金 坤申方来水 乙辰方出口 坟右侧点穴地师墓合族春秋同祭焉 明万历三十七年裔孙重修考坟载永定邑志有名墓

记妣墓载大埔县志有名墓记 樊氏葬莆田大白沙泥涯佛山 杨氏葬广东三河坝 曾氏葬平远 赵失记 苏氏葬广东潮州 曾氏葬潮州 郭氏葬永定贵湖 蓝氏葬永定失其墓

子十八 樊生子四 长太常寺少卿 次太仆寺少卿 三光禄寺少卿 四鸿胪寺少卿俱失名 萧生子五 长子钱 官历中书 次子鍂 官历中书 三子铸 官历中书 四子铿 五子链 赵生子二 长子恒 次子怡 尚有七子 月德 月徽 月任 余失记未明

郑氏家族与前述范氏在家族共财方面有相同的地方,可是又有不同处:一在共爨与分爨,一在田产上,范氏为一人提供,郑氏为合族所有。

郑姓留有《郑氏规范》,对其家族生活描绘甚详。

义门郑氏居于浙江浦江感德乡仁义里,其远祖郑绮,于南宋初年同族人共爨,四世孙郑德珪、德璋兄弟为仇家陷害,弟兄争着投监,德珪终于死在狱中,德璋待哥哥的儿子郑文嗣如同自己的儿子,以孝友为世人所知(《宋史·郑绮传》)。

郑文嗣当家时,已十世同居两个半世纪了,族人不敢私藏一文钱,尺帛,元武宗(1308~1311年在位)旌表它为“义门”。

文嗣堂弟文融(太和)主持家政时,定立族规58条,管理更严格,元朝 因而豁免该族的赋役(《元史·郑文嗣传》)。

到了明朝,郑家已有几百口人,有人进入政界。

郑濂以粮长到南京,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召见,询问他治家方法,表现出对这个家族的浓厚兴趣。

胡惟庸案发之后,牵连到郑家,郑濂、郑湜兄弟争相赴狱。

朱元璋知道后说,如此仁让的家庭,不会出叛逆,不用审问了,还进一步任用郑湜为左参议。

当东宫缺官时,明朝任命郑济为春坊左庶子,征白衣郑沂为礼部尚书,郑傒清吴友如绘《郑氏义门》出任御史,郑棠官翰林院检讨。

建文帝朱允炆(1399~1402年在位)给郑家题写“孝义家”匾,到明宪宗(1465~1487年在位)时重新表彰郑氏为孝义之门(《明史·郑濂传》)。

郑氏历经宋元明三朝同居共爨的历史。

郑文融定的家规,经郑钦、郑铉、郑涛、郑湜等人修订补充,计得168项,名为《郑氏规范》,刊行于世。

后来《学海类编》收入,我们现在主要依据这个规范考察郑氏族人的生活情形。

郑氏的家长,由兄终弟及的方法产生,宗子不一定就是族长。

据《明史·郑濂传》记录,自郑文嗣起,族长的传授如下表:

郑文嗣→郑文融

郑钦→郑钜→郑铭→郑铉

郑渭→郑濂→郑

看名字就可知道,郑文嗣一辈排行取“文”字,郑钦一代名字用“金”字旁,小一辈的则用“水”字旁。

兄终弟及是并尊年长和辈分的继承法。

郑氏田产甚多,专用作祭祀经费的田地就有150亩,用作婚嫁经费的田地多达1500亩,总计田产不知有多少,由上两项可知一定是很多的。

田租是郑氏经济的主要来源。

此外,郑氏还有商店、林木、畜牧等收入。

郑氏家族凭藉这些收益,得以实现共爨生活,衣食住行,丧葬嫁娶,办教育,待宾客,助邻里,一切经费均出于此。

郑氏族人的衣着由专设的羞服长掌管,族人在4月领取夏衣衣料,9月支领冬衣料,以便换季。

郑氏男女满一周岁开始领衣料,男子16岁以下的领布料,40岁以下的在布以外领取一部分帛,40岁以上的全部领帛,所有的人同时领取成衣费。

男子到行冠礼的年龄特领礼服一套。

此外,每年领新头巾、鞋子。

妇女领衣料的办法和男子一样,不过她们两年才能领一次。

姑娘到及笄之年,可以得到一副银首饰。

族人领衣服之外,四时祭祀完后的一天,妇女还从羞服长那里领取做鞋子的材料,头油、脂粉、针、花等针线和化妆用品。

妇女需要染布,也找羞服长给予安排,但各房染多少要统一,免得争长较短。

郑氏设有掌膳2人,专管众人的膳食,安排和督促伙房人员,及时做出饭食,以便族人到时进餐。

人到60岁以上,得到照顾,吃膳堂单独做的适合他们口味的饮食。

掌膳的若不用心去做,要受到惩罚。

30岁以下的男子不许喝酒,30岁以上也只能少饮,如果酗酒喧哗,给以打板子处罚。

妇女更不许饮酒,只有50岁开外才许喝一点。

族人吃一样的饭不能满足食欲,就想自做饮食,如果真做了,第一次要挨训斥,再犯要受处罚。

坐月子妇女和病人,可以自做饮食,因为这是特殊需要。

个人的亲友来了,膳堂备饭,但宴饮要早散,不能到一更天,如若超过10个人,便不许在夜间设宴。

不是备不起饭菜,是怕坏了纯朴的风俗。

在学的未冠青年,不许吃肉,以便养成吃苦的习惯,知道柴米油盐来的不易。

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总置办,均匀地分给各房。

个人想要使用上好的、可心的东西当然做不到,设若私自托人去买,也不许可,因为这样各房不平均,容易引起嫉忌争竞。

因为生活用品来自公堂,个人也就不能有什么私财。

族人如果私买田产,私存金银钱财,被家长知道了,叫到祠堂受处分,并没收所有私产。

族人若不服从,将被告到官府,会受到不孝之罪的处决。

至于子孙接受亲友的赠物,则

要交给公堂,不能私自留下,回赠礼品自然也不需要个人负担,由公堂办理。

众媳妇的娘家贫富不等,所得嫁妆及平时的馈予也就不同,于是妯娌之间的穿戴用物就会有差别,公堂为使贫者无怨,家长根据情况,单给贫家出身的一些他人所有的东西。

郑家极其重视祭祖,祠堂祭祀是族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族众公祭的日子很多,每月的初一、十五,岁时节日,四月初一日的始迁祖诞日都到祠堂祭礼,岁节和寒食节、十月初一日到坟茔扫祭,各房子孙在先人忌日自行祭奠,祭器、祭服是专用的,不得挪作他用。

族人参加祭祀时,衣冠整洁,不嬉笑,不交谈,行礼时毕恭毕敬,不随意退席,不能伸懒腰、打呵欠,乃至不能打喷嚏、咳嗽。

遇先人忌日不饮酒吃肉,不听音乐,不与妻子同房。

纪念始迁祖诞辰诵读族谱,扫墓不让妇女参加。

朔望参拜祠堂完毕,举行训诲子弟仪式,族长坐堂上,族众分男女站立于堂下,击鼓24声,有一个子弟讲唱:“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情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伤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麹蘖以乱厥烂,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允,眷兹祖训,实系兴废,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罢,众人对揖,然后坐下,再听讲一个孝悌的故事,才能散去。

儿童、青年要接受伦理的、文化的教育及办事能力的训练。

儿童从5岁开始学礼,参加朔望的祠祀,8岁进家塾读书,12岁出就外傅,可以读到21岁,如果取得功名,有权继续学习,否则就从事理家的活动。

在学期间,纪律严明,晚间住在学舍,不许进中门。

到16岁以后,能背诵四书五经,并能讲解大义,就可以举行冠礼,不能就要到21岁;如果弟弟达到标准了,先给弟弟行冠礼,以羞辱其兄,促进他学习。

已冠子弟在学的,10日一次轮流背书,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头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惩戒。

学习的是儒家经籍,目的首先是懂礼义,其次是辞章。

不许看非礼之书,凡是有 言辞或妖幻符咒的书籍,不仅不读,还要烧毁。

参加家务活动的青年,争取学会办事的能力,如跟随管事人到官厅,学习办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

到了老年,特别是古稀之年,就不用出门办事了。

族中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家长安排。

选择婚嫁对象,不贪富贵,而看是否温良之家,是否有疾病家史。

结婚时,新郎穿戴上特为他制作的深衣、头巾和鞋子,婚仪按朱熹制定的礼法进行。

新娘进门三天拜祠堂,拜家长,家长向她讲家规。

族人不许纳妾,到了40岁还没有儿子,可以娶一妾,但妾不能进公堂入坐。

女子出嫁,由她的父母同族中尊长议定,如果幼时由父母作主订婚的,族长因未参预其事而表示不满意,到出嫁时不给妆奁。

女儿女婿回门,公堂给见面礼,个人不得再送。

族人丧事经费出自公堂,出丧不用乐,服丧期间子孙不饮酒,不吃肉,违犯者以不孝论处。

郑氏不信佛老,对阴阳家也不迷信,惟笃守儒家的丧礼。

郑氏宗族及其成员有一套处理亲友关系的原则。

公堂设立知宾二人,负责接待客人的事务,预备茶饭、留宿。

公堂备有客馆,就是至亲来了,也不留在内宅,一律住于客舍。

对姻亲,一年送一次节礼,有红白喜事另送。

亲戚不分贫富,礼物一个样。

郑氏女出嫁生第一胎,到满月时,郑家馈赠礼物,再生就不送了。

姻亲初见,以钱帛作为礼品相赠,不送金银及其制品,人家的厚礼也不接受。

对于不属于同居共爨范围的郑氏宗人,公堂也有所关照。

如果宗人贫穷无力,婚嫁给予资助;遇灾时,自春天起每月给六斗谷,到秋收时停发;设义学,免费接收宗人子弟读书;对无家可归的宗人,拨给房屋居住;对无子的宗人,帮助他确立后人,并予少量的经济支援;无冬衣、被的宗人,也要资助;设立义祠,纪念宗人中没有后人的人。

郑氏注意处理乡邻关系。

设立义冢,供穷人埋葬;穷家生子,送去“助粥谷”二斗五升;乡人缺食贷粮,不收利息;乡人有病,酌情施予药材;修桥铺路,以利乡人行走;对乡里人的赠礼,即使很微少的也不接受。

郑氏族人内部关系的处理,更是生活中高度注意的事情。

子孙对尊长,用正式的称呼,不能指名道姓;兄弟间称呼,用字,另加兄或弟的称号;夫妻、妯娌之间,均以字相称;未冠的青年人不能称字,希望他各方面成长了,取得社

会承认了,才认可他的美称,众人才尊敬他;子侄到了60岁才可以同伯叔坐在一起,否则要受到惩罚;卑幼要听从尊长的教导,即使哥哥只大一天,弟弟也要听从;尊长责备卑幼,即使不合事实,卑幼也要忍耐倾听,不许分辩;尊长训诫子弟,也要实事求是,态度、语言都要讲究,到不得已时,才会集众人,给予鞭挞。

郑氏族中男子在如何做人行事方面有许多规矩要遵守。

清晨,听到钟声就起床,在《夙兴簿》上签到,然后各干各的事情;公堂设有《劝惩簿》,记族人的功过,还有“劝”字牌、“惩”字牌,表彰或警告有功过的人;族人衣着要端正,免巾赤脚, 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动作,都不许做出;见到客人,行出应有礼数,言语庄重,不许掺杂俗话;交友要慎重,不能与屠竖小人为伍;族人不许做胥吏,也不准出家当和尚、道士;个人不能捐造佛老祠宇的塑像,不能滥祀神灵,以求于鬼神;族人不能与他人争奇斗艳,以戒奢崇俭;族人不许结交唱戏的人,更不得引进家门;自己也不能作曲,下棋、玩双陆、养鹰犬,都不得进行;不得欺压乡邻,图人财物;不许赌博。

族人如违犯上述规则,家长聚集众人,罚其跪拜,只要比他大一岁,就要拜30次,以羞辱他,如不悔改,就打板子,再不悔过,则开除出族,宗图上除名,同时送官府惩治,如果悔改了,三年后复归家族。

对于妇女不乏相应的规制。

妇女凡犯“七出”之条的要受教训,以至被休出家门;女子若想管家庭外部事务,则被罚拜;新妇进门,接受半年的教育,以便通晓郑氏家规;妇女轮留做饭,到60岁免除;新娘进门3个月之后开始参加

厨房值勤,凡是无故不到的,罚及她的丈夫;妇女白天在一起纺纱织布,做针线,刺绣,各尽所能;女子在自家房中养蚕,出丝归公堂,另外奖给生产者十分之一,用公堂丝、棉织成绢帛和布匹,也奖励织造者十分之一的产品,多余的由公堂出卖,作为成衣费;如果布织得不好,给本房作应发的衣料使用,以示惩罚;媳妇有双亲的,准许回娘家探视,双亲亡故,尽管有兄弟伯叔,也不能走动,遇到娘家有喜庆丧葬的事情,也只好托人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媳妇的亲戚中有做和尚、道士的,按照家规,就不能来往了;每月初二、十六,妇女

,听人讲解古代贤媛淑女的故事;妇女生了女婴,不许溺毙,违犯了要受罚;女孩子长到8岁,母亲就不再带她走外婆家,其他至亲家也不能去,否则处罚她的母亲;妇女理发,不能用剃头匠人,因为男女授受不亲;郑氏妇女不能与农家女子往来,更不能引进卧室;郑氏男女不同厕所,不同浴室,春、冬季节供应热水,女子10天能洗一次澡。

几百口人的大家庭,要维持其生活秩序,要维护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必然要制订严密的规章制度,既要管理人忠于职守,发展家业,又要族人遵守纪律,安于本分,为此需要防范的地方太多。

族人生活有保障,但被管束得太严,而且是违反人们本愿的。

如禁止妇女同娘家亲密往来,违背人的本性了;祭祀活动、公堂教育形式刻板,内容单调,重复不已,自然令人生厌;礼教惩处,当众羞辱,令人不易接受。

所以在这种家庭里人们的生活是不会幸福美满的。

郑濂之辈的倡导者,不过是“行庸德,谨庸言”的平庸之徒,不足称道。

这是史学家吕思勉的评论,既尖锐,又深刻。

中国宗法制度的维持,在其内部,靠的是自身经济力量,即宗族有耕田。

如在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大宗)授予同姓诸侯(小宗)封地,小宗团结在大宗周围。

周代分封制破坏后,周代的宗法制也就无法实现了。

后世人要维系宗族,靠宗法伦理的力量不够,靠国家的支持也不够,人们知道要想“收族”,得有宗族的共同经济,即用经济力量把族人联系在一起。

范氏义庄、义门郑氏就是建设宗族共同经济的,才使族人团结在宗族祠堂之内,长聚不散。

西周的宗法制的封地是在宗族中普遍实行的,宋明以来的义庄只出现在极少数宗族中,从宗法制的完整性来看,到宋明早已不行了,所以范氏义庄、义门郑氏等的产生是衰落中的宗法制有了新招,赖以继续维持下去。

这既不反映宗法制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说明它即将消失,然而使人们不能不认为中国宗法制有长期延续的历程。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太平镇郑氏族谱开字辈后是周泰宗明万代发。与重庆大足字辈一样,郑氏族谱字辈如下:

福建泉州惠安: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福建泉州安溪: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湖北十堰: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湖北广水: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四川凉山: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

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

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

-郑姓

据民国《镇海县志·坛庙下》载:“黄公祠建在郑姓屋前河运里”。黄公,名黄恕,治水英雄。黄公祠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郑姓屋前河运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郑。说明1250年前郑氏已定居澥浦镇路沿郑。

又据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始祖靖侯,宋南渡迁居澥浦灵绪乡,择山之阳(即今十七房北侧的小山岗‘择山’)塘路沿(即路沿郑)”。《澥浦郑氏宗谱·源流考》记载得更为明确:“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这说明如今仍保护良好的东房、西房、中央房是郑氏十七房的最早的发祥地。又据《郑氏宗祠碑记》载:“郑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为一世,分东房、西房、中央房。”“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么?郑德容《明·处士东沧公传》载:“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东沧公名郑铨,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这就是十七房的由来。

《澥浦郑氏宗谱·阴宅图》载:“郑氏始祖靖侯公墓,位于路沿郑中央房与东房之间的‘金钩钓月’处”。调查证实,靖侯公墓的位置与记载完全一致。据郑氏后裔郑玉琪先生说:“这一座墓是我们世世代代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公社化时,平整土地,郑氏世代近百座坟墓都拆光了,唯靖侯公墓没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缮和保护,成为郑氏后代祭祀之地。”

至于郑氏为何在南宋时迁居澥浦路沿郑,那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击,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庞大的眷属,为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遭灭顶之灾,纷纷设法把家眷隐居于他乡,如镇海境内的包氏、盛氏、方氏、叶氏等上代都是南宋为官的,他们在宋室南渡时都把众多的家眷安排在乡村僻壤之地。郑氏也是南宋为官的一个大族,“卜居择山之阳的路沿郑”是历史的事实。据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镇北龙山郑氏宗谱》(龙山原属澥浦灵绪乡,与十七房郑氏同属,现划为慈溪市)载:“宋高宗赵构跸南来定(宋时镇海县称为定海县)居於此,迄今已历三十有三世(按一世为25年左右计算,合700多年,刚好是南宋时期)。”

宋高宗为什么不去住宿定海城里,而定宿郑氏民宅呢?《宝庆四明志·宋高宗车驾巡幸》说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赐明州居民为虏所焚者”。可见当时定海县城已成为废墟,宋高宗无法去定海城里居住。更何况澥浦在南宋时就建有“行宫”(《四明谈助》“西四明外护”1554页),而且那里地处澥浦港口(宋时澥浦是浙东重要进出口城镇),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赵构住在郑宅是必然的。 文献史料证明,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为宁波帮最早经商家族集团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之多,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于岁月的变迁,如今仍有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规模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财,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经商发迹的,在宁波帮早期商人中,没有一个商帮氏族集团可与之相比。

据《宁波帮研究》载:“镇海十七房郑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历久不衰,地位举足轻重(钱庄、银号业影响着全国)。直至1900年庚子事变,北京火灾(八国联军抢掠所致),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在其《梦蕉亭杂记》写道:‘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越日东四牌楼著名钱铺四恒首先歇业。开设京都已200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一旦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下令拨库银100万两接济四恒。”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的最早商人。

第二位外出经商者为郑光礽(1707-1780),他在清乾隆初,“精于白圭之术”,“屡能奇中,数致千金。”在这期间,郑氏外出经商的还有郑维嘉、郑德标等人,他们经营有方,“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镇海旧称)巨室”。郑德标四子郑勋、五子郑熙,郑德标弟郑德楹,侄子郑士旦,也都承长辈之业纷纷出外经商,他们“别营居积,勤慎固练,屡获倍息”,“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

郑天治(1760-1868),十七岁时就随父到岱山,“禀承父训,筹划屡中,业日起”,“岱山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

从康熙到光绪中期,郑氏共有6支经商集团,约计40余人,形成郑氏一族的庞大商业队伍。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上海成为宁波商人最活跃的地方,见识过人的郑勋,借其积蓄多年的雄厚资本和有利时间,在上海开了宁波帮最早的钱庄业,其业“筹算屡中,屡获信息,家日隆隆起”。当上海钱庄业兴起时,他却转到宁波自开钱庄业,不久就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盖屹然为甬江砥柱二十年”,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郑氏十七房人非常聪明,为保护其巨额资金和宏大的民宅不受侵犯,他们也采取“买官”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据《澥浦郑氏宗谱》载:以捐资公益事业或出钱买官的共有30多人,最大的是二品官衔。这样有权、有势,就不怕别人欺侮,所以十七房人数百年来,过着“太平”的生活。 在清代建筑中,有一种简明的组群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一个单元或一进庭院。而十七房却另有组群风格,它以幢(多间组成)为单元组成庭院,从而显示其雄伟、壮观的气魄。它的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置主要建筑,如“前堂”、“中堂”、“后堂”,再在堂的左右两侧安设次要建筑相对性的“厢房”,厢房又分成“明轩”和“暗轩”两种,构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还在主要建筑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筑,名曰“倒轩”,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南方的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分清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明显区别。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体组群结构,充分体现一代望族的独特风采。

俗话说:十七房有三宝,棋杆最多、最高,宁波都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到。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宁波,河边小桥流水、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

十七房建筑幢幢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檐宽大,下雨天往来不沾水。厅门、马头墙、明堂、祖堂按等级权力分设。各家自立门户,有边门、隔门、栅门、弄门、后门、串堂门,井井有序。廊、巷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入内院,如入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规模最大的“后堂楼”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共有八幢大院组成,四大门南北对峙,马头墙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古朴,西端正大门,不论官员大小,一律停轿下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进入内院。

十七房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塑以细腻、精致著称;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雕琢粗犷,线条简练。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非常周密,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兴房、恒德、后堂楼等很多窗盘、门盘上都刻满多种花纹图案。恒德的窗盘特别考究,四周花草,中间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罗汉,十七房人称它为一百罗汉图。很多花格棂窗,无一相同花纹。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门中雕着各种各样的奇异珍果,寄托着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

十七房的装饰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墙、灰瓦和粟、黑、墨绿、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墙壁等处装饰,形成朴素、自然、雅淡、透丽的格调,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环绕,又有小漕、小池无数,这些水系数百年来一直保持水清如镜,他们在主要河道上竖碑立牌,上写:“禁放牛羊,禁堆杂物”等族规。若族内有人往河里投扔杂物,要罚犯规的人挨家挨户分馒头,或者立着晒太阳示众,从中可看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十七房郑氏为浙东大族、商帮之家,历代名人辈出,现列出部分近现代名人,以飧读者。

郑景丰,1852年在甬创办全盛源记民信局,设总号于上海,在甬、绍、杭、定等地广设分局,为国内民信局中最有威望、最有影响的一家。

郑方正,1916年在沪与奉化郑源兴合办承余蛋行,以后营业发展,扩为茂昌蛋品公司、茂昌冷藏公司,规模为国内蛋业之首,后任副总经理。

郑尊法(1849-1970),早年留学日本,1924年在沪集资创办民生墨水厂,任厂长,为我国民族墨水工业开拓者。1966年民生墨水厂更名为英雄墨水厂。

郑家骏,1925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9年赴美国留学,195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57年在堪萨斯市中西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99年在堪萨斯大学任癌症研究院院长,当年退休。已发表论文250篇,获专利13项,设计及综合抗癌、抗疟、抗农害药物共3000多种,其中米托蓖醌对乳腺癌及白血病有极佳的抑制作用,1973至1983年多次获研究奖,并被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20余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荣誉教授。

郑毓明,系郑家骏之二女,现任美国BP阿莫科全球业务中心新兴市场集团副总裁、美英石油公司国际贸易副总裁,该企业在全球500强中名列前茅,近年在四川、太仓等地投资数十亿美元;在北仑大榭投资1亿美元,设立宁波华东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兼任北京阿英科东方炼油公司总裁。现住美国东部格林维尔。

郑百平,字祖荫,1916年出生。抗战时在重庆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返沪后从事进出口贸易与轻工产品制造。1949年去台湾入复兴航业公司,1951年任该公司日本分公司经理,1959年任该公司美国及加拿大西岸代表。1965年任万利轮船(美国)公司经理。

郑颖人,1933年出生,早年求读于澥浦启绪小学,抗美援朝时参军,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后分配到军事工程学院,转到空军工程学院,少将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防务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他长期从事军事隧道、洞库的研究,完善了隧道力学理论,发展了岩土的应变空间塑性、多重屈服理论,在军事地下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并于1996年获总后“一代名师”称号。

郑达甫(1891-1956),本名孝纲,字善纲。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去慈溪一店铺司帐,旋赴沪,以卖画为生。初时无人问津,后为一杨姓商人剽窃牟利达20余年。抗战期间,鬻画不易,返乡以采樵、卖饼为生。解放后,再度赴沪,全国美术家协会征其画,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同时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其画别具风格,名“锦灰堆”,画面展现的多为旧书、残帖、断简、公文、废契、短柬等,看似杂乱无章,故又名“打翻字纸箩”。郑逸梅《清娱漫笔》评论说:“达甫把那些东西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似揉皱,充分表演艺术意味,耐人欣赏。” 这大概也是宁波帮所以能获得好评和得到发展的一大原因。悲天悯人,怜贫恤孤,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出田助祀,捐资兴学,睦亲谐邻,修桥铺路造凉亭,所为种种,几近十七房的族规。他们尤其重视教育,族办私塾或小学,不但学费书费全免,他姓的乡邻也可同样享受,此举堪称我国早期小范围的“义务教育”。每遇天灾人祸,十七房总能伸出援手,不但开仓赈灾,施粥救饥,还成立“敦族会”、“合乡普善会”,为无力安葬死去的族人或乡邻免费提供棺材并安葬。十七房的各种义举善行,往往以一定的组织和基金会的形式出现,通过出资和捐田,动用的仅是其中的租息,这样善举就可以“黄泽不竭,老子仍有”了。十七房有良好的口碑,一些他姓淑女皆以嫁给十七房人为荣为安。

如果把“郑氏十七房”与“胡雪岩故居”作比较,我以为,十七房的建筑面积是胡雪岩故居的好几倍,然胡雪岩故居之豪华达到登峰造极,且耐看耐游,此为十七房所不及。胡雪岩故居仅为一家之居,且只享用短短数年,就被迫易主改姓,而十七房历时七百余年,最多时聚居近千家郑氏后裔,直到近年对外开放搬迁为止。

郑氏家族在中国是什么来历?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