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聂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姓聂的由来?,第1张

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寻根溯源    

聂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郡望堂号    

聂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2、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

堂号:

“赐书”、“三礼”、“环溪”、“河东”等。

宗族特征    

1、聂姓家族优异无比,人才济济。不但节义之士满载于他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

2、现当代聂姓多将领。除音乐家聂耳外,共和国共有四位聂姓将帅。大名鼎鼎的聂帅荣臻,还有中将两位,他们是湖北礼山人聂凤智,安徽阜南人聂鹤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于一九九二年。另有少将聂济峰河北晋州人。 

名人精粹    

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人,侠客。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拜访,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他以老母在,不许。母病故后,仗剑直闯相府,刺杀侠累后自杀。聂松:南朝梁画家。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聂夷中: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唐末诗人。咸通进士,曾官华阴县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诗篇中多有关怀民生疾苦和讽喻时世之作,语言朴素流畅,言近意远。《咏田家》、《公子行》尤为佳作。聂文进: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五代后汉将领。历任兵马押司空、枢密院承旨、屯卫大将军。后渐骄横,与李业叛乱,为郭威所杀。聂冠卿:歙州新安(今属浙江)人,北宋大臣、学者。真宗进士,曾奉命使辽,辽主慕其文诗,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嗜学好古,尤工诗。有《蕲春集》等。聂昌: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由太学上舍入仕,钦宗时累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后拜同枢密院。反对与金议和,称不可轻弃国土。聂王圭:平定州寿阳(今属山西)人,元代官吏。金末率众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总管都元帅。与元好问、李敬斋等友善。聂辉:聂王圭孙,元代大臣。历任广东、山西、云南等地方官,后又任兵、工二部尚书、陕西省参知政事。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人,明代大臣、哲学家。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有《困辨录》、《双江文集》。聂大年:江西临川人,明代官吏、学者、书法家。入翰林。博通经史,工诗,善古文,亦能书,得欧阳询法。有《东轩集》。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将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辽阳大高岭一战,斩杀日将富刚三造。战后创立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据守天津,力战阵亡。聂    :曾国藩婿,湖南衡阳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资本家。曾任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高职。生平重视实业,后独办恒丰纺织新局。聂耳: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中共早期党员。一九三五年在日本游泳时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其《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荣臻:四川江津人,共和国元帅。人民军队的卓越指挥员,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

聂氏

历史来源:

「聂」源出:

聂(Niè聂)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

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堂号

聂姓的主要堂号有:“赐书堂”、“三礼堂”、“环溪堂”、“河东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聂姓家族优异无比,人才济济。不但节义之士满载于他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

2、现今当代聂姓多将领。除音乐家聂耳外,共和国共有四位聂姓将帅。大名鼎鼎的聂荣臻元帅,还有中将两位,他们是湖北省礼山人聂凤智,安徽省阜南人聂鹤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于1992年。另有少将聂济峰,河北省晋州人。

====================================================================

聂姓宗祠通用对联

〖聂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聂国;

望出河东。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豪侠报德;

寒士悯农。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因避仇隐于屠者之间。韩烈侯时,大臣严遂和相国韩傀在争权中结下怨恨,求聂政代为报仇,送黄金百镒为聂母祝寿,聂政以母亲在不许为由,当时未答应他。母亲去世后,他单独持剑入相府刺杀了韩傀,然后自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聂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贫寒。咸通末年中进士,官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其诗多为五言,语言通俗,为晚唐诗中的优秀之作,《伤田家》一诗描绘了农民的疾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跟前疮,割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悯农有咏;

贡士得人。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聂夷中,工诗,有《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下联典指宋·聂昌,由太学上舍累官户部尚书,领开封府。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

-----------------------------------------------------------------

〖聂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草泽辛楚第;

晚唐诗韵家。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聂氏宗祠“赐书堂”堂联。

-----------------------------------------------------------------

〖聂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隐娘得师成侠;

书儿诛盗酬恩。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聂隐娘随老尼学成剑术。下联典指清·聂书儿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献书儿为婢,后臬司落职归,遇盗,书儿皆诛之。

-----------------------------------------------------------------

〖聂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山依旧风光美;

东方既明气象新。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聂姓郡望“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播千古英风之侠:

谋九重武士之豪。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巨富聂壹事典。

-----------------------------------------------------------------

〖聂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摩天岭上,勇名传万古;

连山关前,功勋盖千秋。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直隶提督聂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绪间,中法越南之战时,他防守台湾有功。中日之战,士成以孤军守摩天岭,屡退日军,收复连山关,杀日军官。后总统武毅军。八国联军攻天津,聂士成力战拒敌,终于阵亡。

侠烈同出一门,捐躯靖难;

节义上闻十事,下诏旌闾。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士聂政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史士聂尧事典。

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

曲终人不见,数峰杳霭暮烟青。

——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省昆明圆通山聂耳亭联。亭在圆通山顶,为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1912-1935)而建。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作有歌曲三十多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经集体填写新词后,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同年3月5日通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聂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县人。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1923年3月加入中国***。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到苏联学习。次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将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长,并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任11军党代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1929年8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31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委。1932年后任红军东路军政委,参与指挥漳州战役,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市长,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66年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7年、1982年当选为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聂凤智中将

聂凤智(1914-1992),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第27师81团副营长、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副团长,红31军团长、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员、队长、副团长,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胶东军区第五旅13团团长、旅长,中海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六师师长,第五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25师师长,第九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7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中朝联合军空军司令员,南京军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是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8岁。

聂鹤亭中将

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同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叶挺独立团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25师73团连长,中共东江特委教导营营长,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红四军第11师35团副团长,33团团长,师参谋长,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军团作战科科长,甘肃野战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军委总参谋部一局局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哈尔滨卫戍司令员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聂济峰少将

聂济峰(1914-1992),河北省晋县人。1937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任副队长,1938年编入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独立2团政治处干事、师轮训队特派员,第385旅直属队特派员,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独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25旅政治部主任,豫西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5军43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进军豫西、淮海、渡江、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15军副政治委员。1963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历任第15军政治委员,军政大学副校长、副政治委员,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副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聂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聂力中将

聂力(1930-——),祖籍四川省江津县(今市)人,1930年9月23日出生于白色恐怖的上海。童年同母亲张瑞华历经磨难饱受摧残,为了生活,她被送入纱厂当童工,超强度的劳动,使她失去了幸福的童年,更没有父母的疼爱。1947年进入荣臻小学学习。1948年进入华北育才中学学习(后与北平师大女附中合并)。1950年3月加入中国***。

1953年高中毕业,第二年考取留学苏联预备班。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回国后,被分配到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术员、工程组长。1965年至1977年,任七机部一院十三所仪器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1982年至1985年担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参加了远望号测量船的研制和潜艇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女联合分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24日晋升为中将军衔。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是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唯一女儿;夫,当代将军丁衡高上将。

聂奎聚中将

聂奎聚(1926918-199272),山东省青州县人。1944年7月参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国***。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毕业,大专学历。1944年7月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7月任山东独立1旅3连战士,鲁中军区警卫10团1营班长、营部文化干事。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至1949年任鲁中军区警卫10团1营文化干事,警卫1团1营2连副政治指导员、2营6连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至1950年任鲁中警卫1团3营副政治指导员。1950年至1953年任华东海军第6舰队广州舰政治干事、副政治委员、舰长兼政治委员。1953年至1956年任华东海军第6舰队1大队副大队长兼广州舰舰长、大队长。1956年至1960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1960年至1962年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军训处训练科科长。1962年至1964年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参谋长。1964年至1969年任海军护卫舰支队支队长。1969年至1977年任海军基地副参谋长。1977年至1982年任海军基地司令员。1982年至1985年任海军副司令员。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舰队党委副书记。1987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舰队党委副书记。是中国***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92年7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人,侠客。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拜访,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他以老母在,不许。母病故后,仗剑直闯相府,刺杀侠累后自杀。

聂松:南朝梁画家。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

聂夷中: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人,唐末诗人。咸通进士,曾官华阴县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诗篇中多有关怀民生疾苦和讽喻时世之作,语言朴素流畅,言近意远。《咏田家》、《公子行》尤为佳作。

聂文进: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后汉将领。历任兵马押司空、枢密院承旨、屯卫大将军。后渐骄横,与李业叛乱,为郭威所杀。

聂冠卿:歙州新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学者。真宗进士,曾奉命使辽,辽主慕其文诗,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嗜学好古,尤工诗。有《蕲春集》等。

聂昌: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大臣。由太学上舍入仕,钦宗时累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后拜同枢密院。反对与金议和,称不可轻弃国土。

聂王圭:平定州寿阳(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官吏。金末率众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总管都元帅。与元好问、李敬斋等友善。

聂辉:聂王圭孙,元代大臣。历任广东、山西、云南等地方官,后又任兵、工二部尚书、陕西省参知政事。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省吉安永丰人,明代大臣、哲学家。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有《困辨录》、《双江文集》。

聂大年:江西临川人,明代官吏、学者、书法家。入翰林。博通经史,工诗,善古文,亦能书,得欧阳询法。有《东轩集》。

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将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辽阳大高岭一战,斩杀日将富刚三造。战后创立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据守天津,力战阵亡。

聂缉椝:曾国藩婿,湖南衡阳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资本家。曾任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高职。生平重视实业,后独办恒丰纺织新局。

聂耳: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中共早期党员。1935年在日本游泳时溺水身亡,年仅23岁。其《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共和国元帅。人民军队的卓越指挥员,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建国后又为新中国科技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具有远见卓识军事家、革命家。

分布地区: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聂姓的起源地点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钊赐封地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予吕衡,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因为领土不大,领主又在卫国为官,因而没有建国,也不属任何一国。 西周后期,被邢国吞并。东周春秋后期,卫灭邢,并入卫国领地,与晋、齐两国交界。东周战国时期,先后沦为魏国、齐国领地。 古之聂北,大至今以对角线画贾寨镇张名扬村至肖庄镇朱楼村的范围(境内除朱楼村外现均在贾寨镇境内)。贾寨镇,现今属于山东省的茌平县境西部,地处聊城、临清两地中间。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错在乡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全乡辖37个行政村,28万人,51万亩耕地面积,其中蔬菜面积17万亩,总产4万吨,蔬菜收入2500万元。

有没有姓聂的,知不知道聂姓由来,你是哪的 我只直到聂小倩

聂家来源发源地什地方 的聂姓始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得天下后传位到周康王时,封吕衡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作为封地赐予吕衡,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可享有封地内的财政收入。

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后有百姓以“聂”为姓,并于聂氏合为一谈。这就是聂姓的起源了

聂姓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的聂姓始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得天下后传位到周康王时,封吕]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乡)作为封地赐予吕],位置与卫国、齐国交界,可享有封地内的财政收入。

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后有百姓以“聂”为姓,并于聂氏合为一谈。这就是聂姓的起源了。(这是目前普遍认可的说法)

古之聂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钊赐封地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乡)予吕],位置与卫国、齐国交界。因为领土不大,领主又在卫国为官,因而没有建国,也不属任何一国。

西周后期,邢国吞并聂北。

东周春秋后期,为齐国领地。

今之聂北

古之聂北,大至今以对角线画贾寨乡张名扬村至肖庄乡朱楼村的范围(境内除朱楼村外现均在贾寨乡境内)。

贾寨乡,现今属于山东省的茌平县境西部,地处聊城、临清两地中间。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错在乡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全乡辖37个行政村,28万人,51万亩耕地面积,其中蔬菜面积17万亩,总产4万吨,蔬菜收入2500万元。

得姓氏始祖

吕](?――?年)西周时期人,姜姓,吕氏(后自己改称聂氏),名衡,字](一说字“弼”),也称吕衡,姜]。是齐丁公吕车亩子,曾在卫国为官。[1]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子孙以地为氏。”

贵族的氏

吕],是姜太公后人齐丁公的儿子,因为母后非齐王正室,因而在当时被看作庶子。但毕竟是齐国王室子女,因而有机会在周天子朝中做官,有一年的农历五月,周康王姬钊封吕]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乡)作为封地赐予吕],位置与卫国、齐国交界,可享有封地内的财政收入。在古代男子看来,氏是一种贵族权利的象征,所以很多贵族可以以新得到的封地为氏,以体现自己是那个地方的统治者或者王室成员。因此吕]也不例外,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于是他不仅有“吕氏”,还多了一个“聂氏”的称呼。当时的贵族男子可以有几个氏。

于是吕]在聂北建造了聂城(也作“乜城”,城郭位于今贾寨乡耿张庄村、耿大庄村、耿二庄村、耿三庄村、东邢庄村、耿店村、侯楼村 七村)。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序》:“(商周时期)‘姓’与‘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那么吕]的后人,就开始男子称“姜姓,聂氏”,女性称“聂姓,(随丈夫)氏”作为自己的姓和氏了,象征自己的家族是聂北那个地方的贵族。

平民的姓

所谓“名、字”,“命名取字”,有“名”就有“字”,“名”是父母给起的,在出生时就有了的称喂。在当时的平民百姓,有以地名给自己孩子命名的,因此聂城中的百姓也不例外,有以城名“聂城”中的“聂”为自己的孩子命名的,表示出生地在聂城。如某聂。

而字是自己或请人取的,代表长大成人了,古人到了成人不分出身贵贱,都要给自己取字,或者请德高望重的人赐自己一个“字”。这“字”要与“名”相对,有的是含义相近,有的是含义相反,有的是含义的延伸。但一般不会用到地名给自己取“字”,因此不会有字“聂”的人出现。

我们再来说姓与氏,“(商周时期)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是有爵位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称号。不是贵族出身的平民,不是一代没有“氏”,而是世世代代都得不到“氏”;出身贵族家庭,子子孙孙都可以得到“氏”,象征是贵族出身。家庭出身成了是不是贵族的根本与标志,社会地位完全由家庭出身决定。那些没有氏的名字,只要一听称呼就知是平民百姓。[2]

明代顾炎武《日知录》:“(商周时期>>

聂姓家谱辈分 廷字辈是那支

字的来历 聂姓起源主要有4个方面: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2、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位? 聂姓 在百家姓第372位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聂姓 - 概要

一、姓氏源流

聂(Niè 聂)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

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三、历史名人

聂 政:战国时韩国轵人,侠客。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拜访,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他以老母在,不许。母病故后,仗剑直闯相府,刺杀侠累后自杀。

聂 松:南朝梁画家。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

聂夷中: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人,唐末诗人。咸通进士,曾官华阴县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诗篇中多有关怀民生疾苦和讽喻时世之作,语>>

中国有那些聂姓家族 聂姓源出有六:

一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二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三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四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聂氏,世代相传至今。

近代的有聂耳 、聂荣臻、聂凤智

河东堂:以望立堂。现居青海省民和县松树乡一带有一小部分聂氏家族。

新安堂:以望立堂。荆林聂族、升山聂族等堂号。

悯农堂:唐朝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写有《悯农诗》(二月卖新丝,五月舂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脍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双厚聂族的堂号,人口五万余。

光裕堂:江西丰城、湖南衡山后山、常宁松柏答家洞等聂族堂号。

崇德堂:江西樟树、湖南衡山前山的荆林聂族堂号。

三礼堂:湖北监利聂族的堂号,人口七万余。

崇本堂:江西泰和县塘州镇桃源聂族堂号。

理学堂: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杨柳村聂族堂号。

问政堂:安徽潜山、江苏溧水北山底支、江西九江市沙河毛桥村聂族堂号。[3]

东郡堂:江苏徐州市云龙区聂族堂号。

有郡望的有河东郡、新安郡、清河郡

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 百家姓-第372名

  当代聂姓人口,约有140万,占全国人口011%,排共和国百家姓122位,主要分布湖南、江西、贵州、辽宁、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为集中,占总聂姓人口10%。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聂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聂姓姓氏源流

 聂(Niè 聂)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

 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聂姓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 历史 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 三国 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 天下 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聂姓历史名人

 聂 政:战国时韩国轵人,侠客。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 拜访 ,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他以老母在,不许。母病故后,仗剑直闯相府,刺杀侠累后自杀。

 聂 松:南朝梁画家。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

 聂夷中: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人,唐末诗人。咸通进士,曾官华阴县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诗篇中多有关怀民生疾苦和讽喻时世之作,语言朴素流畅,言近意远。《咏田家》、《公子行》尤为佳作。

 聂文进: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后汉将领。历任兵马押司空、枢密院承旨、屯卫大将军。后渐骄横,与李业叛乱,为郭威所杀。

 聂冠卿:歙州新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学者。真宗进士,曾奉命使辽,辽主慕其文诗,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嗜学好古,尤工诗。有《蕲春集》等。

 聂 昌: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大臣。由太学上舍入仕,钦宗时累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后拜同枢密院。反对与金议和,称不可轻弃国土。

 聂王圭:平定州寿阳(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官吏。金末率众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总管都元帅。与元好问、李敬斋等友善。

 聂 辉:聂王圭孙,元代大臣。历任广东、山西、云南等地方官,后又任兵、工二部尚书、陕西省参知政事。

 聂 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省吉安永丰人,明代大臣、哲学家。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有《困辨录》、《双江文集》。

 聂大年:江西临川人,明代官吏、学者、 书法 家。入翰林。博通经史,工诗,善古文,亦能书,得欧阳询法。有《东轩集》。

 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将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辽阳大高岭一战,斩杀日将富刚三造。战后创立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据守天津,力战阵亡。

 聂缉椝:曾国藩婿,湖南衡阳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资本家。曾任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高职。生平重视实业,后独办恒丰纺织新局。

 聂耳: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中共早期党员。1935年在日本 游泳 时 溺水 身亡,年仅23岁。其《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共和国元帅。人民军队的卓越指挥员,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在国内革命战争和 抗日战争 中功勋卓著。建国后又为新中国 科技 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具有远见卓识军事家、革命家。

聂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2、堂号

 聂姓的主要堂号有:“赐书堂”、“三礼堂”、“环溪堂”、“河东堂”、“临川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聂姓家族优异无比,人才济济。不但节义之士满载于他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

 2、现今当代聂姓多将领。除音乐家聂耳外,共和国共有四位聂姓将帅。大名鼎鼎的聂荣臻元帅,还有中将两位,他们是湖北省礼山人聂凤智,安徽省阜南人聂鹤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于1992年。另有少将聂济峰,河北省晋州人。

1 鸡年姓肖男孩取名的方法

2 女孩属龙姓聂名字大全

3 百家姓中张姓氏的传说故事

4 父母给孩子的奇葩名字

5 张姓女孩属猪取名字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出自“长”姓:

1971年,河南省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了一批韩国铜兵器,其中两件铜戈铭文分别为:“四年郑命:司寇长朱,武库工师:冶尹皮攴造”;司寇张朱,右库工师:春高,冶尹:濡造。”

即同一司寇之名,其名字一作“长朱”,一作“张朱”,说明春秋时不仅有“长”姓,而且这个“长”姓就是“张”姓。长氏原为东夷的后裔,臣服于商后,负责制造弓箭等武器。在甲骨文三期卡辞中,有“其又长子唯龟至王受又”的记载,说明长是一方国,定期向商王贡龟。

后来繁衍为张姓,故长氏是张姓祖先。在书面文字中,春秋中期以前只有“长”姓而无张姓,中期以后则只有“张”姓而无长姓。

2、源于姬姓:

一。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黄帝的孙子(一说为第五子)名挥,官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其后裔居于尹城青阳乡(今河北清河,或说山西太原),是为清河张氏。

二、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

3、源于改姓而来:

一、出自聂姓。三国曹魏名将张辽原姓聂,先人为西汉山西马邑巨商聂壹,曾献计汉武帝于马邑围捕匈奴军队。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二、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在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将其降服并且赐姓为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三、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满族、蒙古族、藏族、壮族、苗族、瑶族、黎族、阿昌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改张姓者,台湾原住民亦不乏用张姓之人。

扩展资料:

张姓的概况

张是汉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姓,有84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7%,张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为世界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之一。

张姓起源于河东“解邑张城”(今山西运城临猗县西)。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

-张姓

  张姓

  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姓聂的由来?

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寻根溯源    聂姓来源有四:1、出自姜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