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字的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4收藏

二简字的影响,第1张

由于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二简字”发布和宣传的力度较强,并且在当时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媒体和报刊都使用“二简字”,加上“二简字”笔画少,书写简单,易于流行,在当时社会上已经非常广泛。而且,在一些地方“二简字”已经成为教学用字,因此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部分“二简字”仍残留在社会里。然而,由于“二简字”简化得太厉害,难以辨认,当现在的人们阅读回二简试行时期的报刊资料,往往亦满脑疑惑。

同时,因为“二简字”对汉字原来笔画和构成部分,作了很大幅度的减省,使人们认为可以以相同的方式书写汉字,民间自造、乱造简化字的风气又再度盛行起来。这亦是“二简字”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禁止了错别字、异体字、“二简字”和繁体字的不正当应用。由于曾经在社会上“二简字”通行了一段时间,而且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有时会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的出现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 《康熙字典》:阎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氏。

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

阎氏家谱谱牒资料:

闫同阎,百姓们写阎字麻烦,所以就有了闫字,出自民间。 闫读盐音,和阎字同音,古书上说是两个字。古代有一本大辞典,叫《说文解字》,其中只有阎字,没有闫字,而古人编《百家姓》时,因为看到许多人姓闫,就编进去了,同时阎姓也是另外一姓。闫姓人的家谱,和阎姓人的家谱,在写堂号时都写成太原。这样就让人去猜测,闫姓可能是阎姓的一支。古时常有这种事,同一姓氏的人,为了避仇,将姓改换或者改写,是不是阎姓人也为了这原因,将姓改写成闫呢?或者因为平民百姓,为了写字省事,就简写成闫?因为古代史书上不记闫姓,所以闫姓人物应当在阎姓中去找。而阎姓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

阎”与“闫”的历史

百家姓中恐怕只有这一对姓最为特别了。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闫是阎的简化字(从前的字典里是没有这个字的,只是在二简汉字中曾取代阎作为合法汉字,但不久即随着废除二简,闫合法地收录进字典只是近几年的事),从而在民间广泛使用。目前阎和闫已分成了两个姓,但即便这样,至今仍有人将其混为一谈,在民间和媒体长期只见闫不见阎,二者使用极为混乱。

附:闫姓为阎姓的别支。《姓谱》分闫、阎二姓。《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阎”与“闫”的现状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597页:闫,姓。闫不是阎的简化字,闫和阎是两个不同的姓。598页:阎,姓。阎不能简化为闫。

“阎”姓起源

正字通云: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山西、陕西多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闫肃者,系嘉靖举人;有闫三聘者,曾任河北县知县。另外,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阎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但姬姓之阎又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阎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阎。第二种,是说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阎字,因此周康王姬钊将之封在阎城,他的子孙也姓阎。第三种说法最可靠,是说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阎。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阎。阎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阎姓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明代至清代,阎姓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德让堂:明洪武三年,七十九世祖国宝公自洪洞东迁至宁阳县寺头村,后裔遍布周围各县市以及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各省市。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太原堂: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江阎氏宗祠堂号

(公元1904~?年待考),陕西佳县人。黄埔陆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官学校)第一期,中国***党员。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骑兵团营长。

1926年,阎揆要加入中国***。

1927年,阎揆要参加了陕北清涧起义。曾在西北军杨虎城部队任警卫团副团长、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阎揆要任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科长、参谋处处长、军政处处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阎揆要任军委第一局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揆要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秘书长、副院长、顾问。

1955年9月,阎揆要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公元1905~2006年),山西晋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阎捷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阎捷三任红四军第十师连长、江西军区教导营副营长、独立第六师参谋长、独立第六团团长、彭杨步兵学校军事教员、干部团第二营教员、陕北红军学校主任教员、庆阳红军大学教导师第二团副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阎捷三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育处处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副教育长、教育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七师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阎捷三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临江、辽沈,平津、渡江、海南岛等战役。

建国后,阎捷三任副军长、第二十五步兵学校校长、后勤学院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政委、总后勤部顾问、后勤学院副院长。

1955年9月,阎捷三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6年,阎捷三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一百零一岁。 (公元1916~1937年),辽宁北镇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尉,抗日英烈。

有阎立本、阎姬、阎象、阎若璩、阎敬铭等。(注:闫是“阎”的异体字)

1、阎立本

阎立本(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朝时期宰相、画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

隋朝时,阎立本门荫入仕,累迁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武德年间,担任秦王(李世民)府库直。

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迁将作少监。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显庆元年(656年),出任将作大匠,迁工部尚书。

总章元年(668年),检校右丞相,册封博陵县男。咸亨四年(673年11月14日),去世,追赠司空。

阎立本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长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2、阎姬

阎姬(?-126年3月30日),河南荥阳人,尚书、步兵校尉阎章孙女,长水校尉、北宜春侯阎畅之女,汉安帝刘祜的皇后。

阎姬有才华和姿色,元初元年(114年)入宫,深受汉安帝宠爱,封为贵人。元初二年(115年),立为皇后。阎姬专宠妒忌,汉安帝与宫人李氏生下皇子刘保,阎姬便毒死李氏。

延光三年(124年),阎姬与江京等诬陷太子刘保,将其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在出巡时去世,阎姬想长久独揽朝政,图谋立幼年皇帝,便与兄弟阎显等拥立汉章帝之孙北乡侯刘懿为帝。

不久后,刘懿患重病,阎显与江京等害怕刘保继位会怨恨报复他们,劝阎姬征调其他诸侯王王子继位,诸王子还未来京,中黄门孙程等合谋杀死江京等人,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阎显兄弟及其党羽都被诛杀,阎姬被迁到离宫居住。永建元年(126年),阎姬去世,谥号安思皇后,与汉安帝合葬恭陵。

3、阎象

阎象,东汉末期人物,袁术的主簿。献帝兴平二年(195),手执玉玺的袁术要称帝时,问于部下,只有阎象引用周文王虽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向殷称臣的故事进行劝谏。却未被采纳。

最后袁术仍然在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并因势力未足而且民心尽失而败亡。

4、阎若璩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阎若璩平生治学强调读书,反对空谈,考证方法比较精密,是汉学发轫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撰《尚书古文疏证》八卷确证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为伪,又撰《四书释地》,校正前人关于古地名附会的错误,其他撰著有《潜邱札记》等,均对后世学者有较大影响。

5、阎敬铭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晚清大臣。

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有“救时宰相”之称。

一、山东东明马头闫氏字辈:明学多留永清传大存长。

二、山东微山闫氏字辈:允士广锡洪家成德培厚五世乐其昌。

三、山东青岛阎氏字辈:昌学恒立志作瑞启广辉。

四、山东昌乐闫氏字辈:钟毓庆锡守令德武昭文心正达致远才睿端聪宁立志名可秀惟尔承国荣宗泽隆昌盛华龙腾飞鹏千禧年。

五、山东鄄城闫庙字辈:崇儒子传世,召德乃惜恩。修身富得志,为国敬尔身。

六、山东枣庄闫氏字辈:子朝春九嘉,景克尚懋法;世守宗基业,绍先自广大;此为共用字辈。

七、闫马庄续谱:云梯百丈步青天,阆苑仙风两袖全;文可华邦武定国,花添锦绣庆千年。

八、万庄村支脉续普:道德明光泰,祥开贵庆荣;清天敬保佑,永怀善学成。

九、山东阳谷县闫胡同闫氏字辈:永希玉文存,学瑞传纪芳。

十、河北高村闫氏字辈:洪功建士业,隋帝大朝刚。

十一、山东惠民闫氏字辈:本奚秀尚广,玉顺绍多芳。

山东鄄城县西阎庄村阎氏字辈:现知“……金一传士,召得乃惜……”

山东宁阳德让堂阎氏字辈:“循绪笃源本 纂修恪宪章 师承至德统 祖泽衍应长 真常智仁勇 礼让守宗风 心传述道学 允执在其中”

山东聊城临清金郝庄镇野村寨村阎氏字辈:庆凤玉荣,秀云登耀邦,金国传孟文

山东济宁泗水水泉村阎氏字辈:第96代起……继志辉洪业,珍传方建仁,修申家道严,保善国华新……

山东滕州东部阎马阎氏支脉阎氏字辈:子朝春九甲 景克尚懋法 世守宗基业 绍先自广大

云梯百丈步青天 阆苑仙风两袖全 文可华邦武定国 花添锦上庆千年

山东济宁大阎村阎氏字辈:云景传开古,阶因之同关

河南卫辉军营村阎氏字辈:“元好清广保”

河南卫辉小店河阎氏字辈:“多玉观乃泽”

山东嘉祥疃里阎氏字辈:“……如克成善同绳先循法程懋兆存佳佑……”

山东梁山(小安山镇三元井)阎氏字辈::“兆永兴继仁化召”

河南项城三店贾岭阎氏字辈:“培锡淑松盛,至钦汝本然”

山东东明马头阎氏字辈:“明学多留永清传大存长”

山东微山阎氏字辈:“允士广锡洪家成德培厚五世乐其昌”。此系光绪御赐字辈。

山东青岛阎氏字辈:“昌学恒立志作瑞启广辉”。

山东昌乐阎氏字辈:“钟毓庆锡守令德武昭文心正达致远才睿端聪宁立志名可秀惟尔承国荣宗泽隆昌盛华龙腾飞鹏千禧年”。

山东定陶县阎庙阎庄阎氏字辈:“崇儒子传世,召德乃惜恩。修身富得志,为国敬尔身”。

山东长清阎氏字辈:“玉兆树荣培西”。

山东济阳阎氏字辈:“浠汝由大道,世代庆天恩”。

山东聊城阎氏字辈:“德西井家月瑞”。

山东东明小井阎氏一支字辈:“佘纪成培宪居庆泽锡章”。

山东德州夏津阎氏字辈:“树德传加远,行仁保世常”。

山东德州武城阎氏字辈:“……宝仲士兴旺……”。

江苏窑湾阎氏字辈:“宜、念 、承、先(宗)、志(嗣)、常(长)、怀(存)、世(守)、久(孝)、 春(心)、永(明)、立(传)、惟(绍)、修(书)、德(宝)、广(继)、培(育)、有(群)、道(英)、才(贤)、迁(谦)、太(泰)、义(益)、 顶(鼎)、逊(巽)、衡(恒)、富(复)、遂(随)、 冠(观)、林(临)”。

江苏宿迁阎氏字辈:“以殿成宗士守长”。

江苏无锡、宜宾、常州阎氏字辈:“金兆朝卿殿德昌继世长”。

江苏赣榆阎氏字辈:“思仁洪正伦朝家繁传古道庭训首先贤鸿章”。

湖南怀化阎氏字辈:“文武在朝廷富贵平阳昌”。

湖南高桥阎氏字辈:“绍家声大振广世德永昌树文名泰运膺廷锡鸿章”。

辽宁大连阎氏字辈:“培传家承善树玉相国炳忠怀”。

辽宁东港阎氏字辈:“克福吉炳志”。

辽宁阎氏一支字辈:“廷炳德广庆春长荣泽毓宝树永世福洪”。

四川资中阎氏字辈:“泰民安定君臣露云”。注:后续字辈已无

四川通江瓦室镇阎氏字辈:军永玉怀元德守家子安光明兴正大

四川雅安阎氏字辈:“国亁炳洪艳□旭”。

四川渠县阎氏字辈:“诗礼传家敦仁行义安帮定国”。

广西全州阎氏字辈:“宏功铭九鼎俊位列三台”。

广西玉林阎氏字辈:“锡乃兰玉生”。

重庆忠县阎氏字辈:“察登天星孝万世永纯学文光宗修德明道家友代”。

重庆新湾阎氏字辈:“纯文光中修德明仁”。

河南孟州阎氏字辈:“进法吉立庭庆景生万民升都赐殿亲”。

河南鹿邑阎氏字辈:“新志(治)振春国家”。

河南南召阎氏字辈:“学好相尚登朝经邦保善和忠惠泽增长令生克俊永锡传良公云纯洁太发其祥”。

河南新蔡阎氏字辈:“怀成之泽,清明汉道……”

甘肃民勤阎氏字辈:“发基向有本仁义礼智信”。

北京朝阳阎氏字辈:“德凤振国嘉”。

安徽太和阎氏字辈:“廷钦(庆)永(纪凤)茂协德”。

黑龙江大庆阎氏字辈:“培锡清桂立炳”。

河北临漳阎氏字辈:“德金玉俊福连瑞”。

山西义马阎氏字辈:“万玉生兆复守法文可立国泰天心顺朝正民自安勤奋家昌盛忠厚人寿康”。

甘肃景泰阎氏字辈:“邦良自秉文大世熙兆宪廷穆立沛起尉敦睦宗克昌至德瞻泰伯让礼雍晋芳”。

上海阎氏一支字辈:“文式定修……”

阎氏一支字辈:“世立元长成晓”。

阎氏一支字辈:“尚明继纯化德茂可广恒汝若相吕太邦本兆长安”。

山东高唐琉寺阎氏字辈:清云俊守桂振吉海(志)

河北青县孙庄阎氏:志成瑞俊会兆

河北吴桥阎字辈:山俊海秀荣,松青竹茂恒。

吉林长春阎氏字辈:青立龙凤志,忠厚传家远。

河南嵩县阎村阎字辈:”监惟铺瑜希永均麟,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安徽亳州阎窑村宗,之,玉,守,永,芳,春,启,瑞,龙

安徽亳州蒙城县阎集村闫氏字辈:守、思、士、真、继

吉林长春-松原地区阎氏字辈:贯兴洪庆兆,春景桂芳香,荣盛家国治,殿魁士子享

安徽亳州谯城区阎庄阎辈分:振学传家启,国玉占金堂,建华呈瑞祥,祖德传万世,永存孝思长。

辽宁绥中县李家堡乡闫家岭闫氏辈分:俊德万国祥,福禄永绵长。

一、姓氏源流

闫(Yán 闫)姓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源出有三:

序:闫姓为阎姓的别支。据《姓谱》载,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1、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

2、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3、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二、迁徙分布

据山西省五台山旅游区阎(闫)锡山故居文献紫阳村《阎(闫)氏族谱》载,阎(闫)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闫姓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起源有三:其一,相传黄帝裔孙后稷,承袭姬姓,被周人尊为始祖。传至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因由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东北)迁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北)改国号周,称周族,古公亶父也因此称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颇有才干,生一子姬昌。姬昌出身时有圣瑞出现,太王兴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见状,明白父亲是想让季历继位,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就主动让贤,他们随后由岐山南下于荆蛮的今江苏省无锡一带,依照当地风俗,成为那里的君长。其后建立吴国,建都今江苏吴县。季历之后,姬昌继位,移都丰邑(今陕西省西安沣水西岸)。姬昌即周文王。周成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闫乡,仲奕的后裔以封地为姓氏,称闫姓。其二,为周康王之后。周康五继位后,曾对鬼方(今陕西省北部)及东南各地发动战争,并把争战所得的奴隶和土地分赏给各级贵族。史载周照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后,手上即有一个“闫”字,于是,康王便封他于闫城,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氏,此乃陕西闫氏,其三,为唐叔虞之后。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史称晋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闫(今山西省安邑县西部),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裔大都散落于河洛一带,汉末居荥阳。他们以封地为姓称闫氏。闫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闫姓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明代至清代,闫姓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闫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东,安邑,平陆,宜春,安汉,新安,西城,天水,马邑,武阳,盛乐,常山,广平,太原等。西汉末,有尚书令闫章(河南荥阳人)的裔孙闫穆因避难迁于巴西安汉(今属四川),另有一裔孙闫甫,魏武帝时封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的儿子璞任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两省一带)。璞生赞,为晋殿中将军、汉中太守。赞生亨,为辽西太守。亨生鼎,为北平太守,封安成亭侯。其后子孙徙居河南、天水、敦煌等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不息,闫姓大举南迁,经过唐宋及明清两个重要时期的繁衍迁徙,闫姓落籍于江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浙江等较为集中。总之,闫姓发源、繁衍于我国北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安庆·闫族简史》修撰时间不详,记载始祖闫德佑,原籍山西太原府洪洞县人氏,元末天下大乱,飘泊渝州之巴邑,旅于洪武二年,流落夷陵,在河西荒无人烟之地,挽草为业。自小平善坝,沿江而下至笔架山麓之磊口河北半月地带,纵横二十余里,闫氏子孙在此繁衍,至我辈已烟火千家,人丁三四千矣,闫氏族居之地,以紫阳主中心,有紫阳闫家之称。闫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河南郡、太原郡等。

三、历史名人

闫 亨:晋代辽西郡郡长,因屡次规劝苟晞,苟晞把他诛杀。参谋指挥官(从事中郎)明预(明,姓)在家卧病,马上坐轿晋见进谏。苟晞暴跳如雷说:“我杀阎亨,跟别人什么相干?你却带病进来骂我!”明预说:“阁下对我礼遇,所以我尽心报答。而今,你对我这么愤怒,比起远近对你的愤怒,又算什么?姒履癸(桀)身为天子,还因为骄傲凶暴而灭亡,何况做一个人臣?希望你暂时息怒,思考我的话。”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离散,再加上饥馑、瘟疫。正巧,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攻陷阳夏(河南省太康县),乘胜袭击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马端。后人对阎亨气节甚为称颂。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辖地相当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郡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闫氏出自周康王。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辖地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以北原阳县。此支闫氏睚唐叔虞之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北魏时治所辖地相当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闫氏亦为唐叔虞之后。

2、堂号

闫姓的主要堂号有:“天水堂”、“河南堂”、“太原堂”等。

============================================================

闫(阎)姓宗祠通用对联

〖闫(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太原。

——佚名撰闫(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闫(阎)姓的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闫姓与阎姓源流一样,都源于姬姓。周开王封吴太伯的曾孙仲奕在闫(阎)乡,其后称为闫(阎)氏。

一身被害;

千古流芳。

——佚名撰闫(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名人阎(闫)亨事典。晋帝国最高统帅(大将军)苟晞时驻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市)骄傲奢侈,凶暴残忍,蛮横得不可理喻。前辽西郡(河北省卢龙县)郡长阎亨,屡次规劝苟晞,苟晞把他诛杀。参谋指挥官(从事中郎)明预(明,姓)在家卧病,马上坐轿晋见进谏。苟晞暴跳如雷说:“我杀阎亨,跟别人什么相干?你却带病进来骂我!”明预说:“阁下对我礼遇,所以我尽心报答。而今,你对我这么愤怒,比起远近对你的愤怒,又算什么?姒履癸(桀)身为天子,还因为骄傲凶暴而灭亡,何况做一个人臣?希望你暂时息怒,思考我的话。”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离散,再加上饥馑、瘟疫。正巧,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攻陷阳夏(河南省太康县),乘胜袭击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马端。后人对阎亨气节甚为称颂。

-----------------------------------------------------------------

〖闫(阎)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门庭若市兴旺久;

三星并临福泽长。

——佚名撰闫(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闫姓之“闫”字的析字联。

关于《新华字典》中“闫”姓之商榷

《新华字典》自出版以来,成为我国广大人民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书,它字形规范,注音正确,释词精当,对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科学文化常识,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华字典》也存在一些瑕疵,本人拙作试指出“闫”姓之失误,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P562印着“闫 yán 姓。”而在P563又印着“阎yán ①里巷的门 ② 姓。”那么,“闫”与“阎”是两个姓氏呢,还是同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同一个姓氏,为什么又分开注解呢?又以哪一个为姓氏的标准字形呢?

下面列举一些字典和词典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

1、《辞源》(1983年版)在“门”部中只收录了两个三画字“閈”和“闭”,并不收录有“闫”字。《辞源》P3249注:阎(二)姓。出自姬姓。

2、《辞海·语词分册》P935注: 闫同“阎(阎)” ,又P946注:阎[阎] ③姓。

3、《汉语大字典》(1990年版)P4305注:阎[阎] ⑤姓。《广韵·盐韵》:“阎,姓。出天水、河南。”又P4283注:闫 同“阎。”《改骈四声篇海·门部》引《俗字·背篇》:“闫,与阎同。”

4、《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 P1448注:阎(闫)①〈书〉里巷的门 ②(yán)姓 。该词典也末收“闫”字。

5、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为氏。”

6、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另一支闫姓是:“晋阎邑大夫,以邑为氏,望出天水、河南。”

7、1959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前,作为姓氏,“阎”是规范字形,而“闫”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俗字,是“阎”的非正式的简化字。

8、1964年《简化字总表》公布后,在《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阎”作为繁体字并没有简化为“闫”,而是简化为“阎”。

9、据查,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稻”简化为“禾”加“刀”,“廖”(姓)简化为“广”加“了”,“阎”(姓)简化为“闫”。然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文《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在该说明中明确规定:“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化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

10、1988年1月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也只收录次常用字“yán 阎 蜒 檐”三字,其中并末收录“闫”字。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

1、阎姓两个支系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以“阎”为姓,而不是一支以“阎(阎)”为姓,另一支以“闫(闫)”为姓。

2、现在,"阎"作为"阎" 简化后的规范字形,应该保持不变。而"闫"作为"阎"的俗字,未经严格慎重的审订,收入《新华字典》是值得商榷的。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混乱,这就好象不能把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俗字“广”加“了”作为“廖”的姓氏简化字收入字典一样。

3、语言文字必须纯洁,《新华字典》应该对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的《草案》中的“闫”字进行规范,不宜将“闫”字收入字典另立字头,否则会引起读者的迷惑,人们会想:“阎”和“闫”是两个姓氏呢,还是同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同一个姓氏,字典为何又分立两个字头?到底又以哪一个为标准字形呢?

因此,建议《新华字典》在以后出版的修订本中删除P562中“闫 yán 姓。”这一词条。或者,把“闫”字移到P563“阎”这一词条下进行增补处理,同时也把疏漏掉的繁体字、异体字“阎”“闫”增补在“阎”字后。例如,可修订为:阎(阎、闫)yán ①里巷的门 ②姓。俗字也作“闫”。(注:为修订部分)

历史上姓闫的皇帝没有,但是闫姓是皇帝族的后代。

闫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姬姓之闫又有三种不同的起源。

第一种,是说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

第二种,是说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第三种说法比较可靠,是说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

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因此也姓闫。

闫姓发展

闫姓最早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闫姓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明代至清代,闫姓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闫姓在河南的主要聚居地有:平舆、项城、南阳、永城等。

据张振立介绍,《姓谱》分闫、阎二姓。一说闫是阎氏的别支。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南);《百家姓》注居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县)。

而平舆的闫姓,则明显是阎字的别写,因为清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阎氏始祖碑》上写的还是阎字。据同族人谈,在流行简化字的年代,由于闫比阎书写方便,大家为了图省事,就改写成闫了。

二简字的影响

由于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二简字”发布和宣传的力度较强,并且在当时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媒体和报刊都使用“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