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林氏历史,第1张

王侯赐姓

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王侯赐姓为氏。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黄帝、舜

帝的姚姓与姬姓。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部分林氏族人尊奉林坚为得姓始祖。[2]

以字为氏

源于姚姓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

比干

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官职为氏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鲜卑族林氏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文化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高山族林氏

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林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1、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名臣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九牧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3、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

林森:1931-1943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之一。

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

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

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林迁,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林德甫,文莱富商。

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林思齐,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

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

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

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林氏为我国古代大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史辉煌。仙居福应街道断桥林氏始祖林任于唐乾符六年就由福建长溪迁入。其十条《家训》观点明确,论述精辟,内容广泛,较有哲理。涵盖国家、民族、社会、家庭,涉及处世为人的所有方面,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林氏家训》十条:

一、崇孝道

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

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乡党;合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蠹虫。如何能使人人之行为皆善?请必自孝父母始。人能以父母待子女之心,行事则万善之。本已立由是。而兄弟睦宗族而笃乡里由是。而居乡则为善人,入仕则不为贪吏。

人子事亲无穷富,当以奉养为先。富者能备供甘旨,而贪者菽水承欢各凭其力,务能承亲志和彦婉语,不可猊奉心违以始父母尤。

子之孝不如率媳妇以孝。媳妇居家之时多,奉饭起居自较周到,故俗谓孝妇胜于孝子。

人之事有一分力则应尽一分力,不能稍有吝惜。有兄弟分家,各丰衣足食。而于父母身上应尽之事,竟彼此推诿计较分毫,此谓之大不孝。

人之事亲晨昏定省。久出为告返为面亲。父母谢世后,有远行务必拜墓而去。

父母教育子女,未有先存子女报答之念者,子女幼而能志于学,长而能忠于事。百进而能立德立功言,为国社会有用人才,皆所以报答父母教养之心,皆所以报答父母教养之心,皆孝之大者。

亲有过失,子女当以婉言柔声委屈进谏。万一亲志不从,则俟亲心愉悦时再说,不陷父母于不义,此为孝之一端。

坟墓乃先人以藏遗体之所。年时务须拜扫家庙,乃先祖神灵栖托之处。年节必修,祭祀力之所及,不以代而远不顾,勿以路遥而不往。届时族人相处,正可以联族谊而敦一本之亲。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后世陋俗有划股断指,以疗亲病者此迷信,谈背人伦之旨,非子女行孝所当为。

葬亲陋俗风水,说谓先人葬佳地,后人可至富贵,从无此理。从无此事。所以历代家训皆以此为诫。安先人体魄之地,惟择高埠土质乾燥僻静,不易受人畜破坏之处为佳,从来贫富贵贱无常与风水何干。古代帝王之家,亦同此理。今则火葬事简费省,当事亲亲生所意愿而行,不违亲意却是尽孝道。旧俗丧亲必请僧念经超度,声乐鼓吹,奢侈浪费于死者何益,历代家训谆谆告戒应警惕。

二、睦宗族

族人虽有远近亲疏,安其本源则一。族中人有喜事或凶事为先行庆吊之礼。遇有合族之事必同心商确。只平时聚会待所以联族谊为重,人情不见则疏,日疏日远大非睦族之道。宗族于我固有亲疏。自祖宗之则均一人之子孙,自知族人当睦。

睦族之要有五:一日敬老二日亲贤三日矜恤孤寡四日周济急难五日解纷此前人古记实有深意。

睦族之有四:一日矜幼弱。幼稚先亲人难以自立,成人则须有矜悯之心,随时给助力。二日恤鳏寡。贫者则恤以善言,富者则恤以财力资其生活。三日周窘急。族人有衣食无着者则谋给以生路,量己之力为之接济,亦尽己之心。四日解纷。族人有纷争者,得多人劝解,往往得心平气和,重归于好。此亲族之所贵也。于此之外若有力量捐义田设义仑立义学置义家,使合族之人生死均无所恨,实睦族之大者。

睦族之要有三:一日尊。对长辈则恭顺有礼。二日老。老虽属平凡而年纪已高,亦须尽扶持保护之礼。三日贤。凡德行学识可为族人模范者,虽年辈较低,须远辈加以敬贤之礼。

家庭亲戚不外三党:待父党宜念木本水源。待母党宜念生身恩谊。待妻党宜推爱及人待人忠厚,常存敦睦族联谊之心。凡族中鳏寡孤独无依者果能安分守己,当念同族一本之义,联通族合力量以周给之,不可视如路人。有婚嫁丧葬不能举者,或品学兼有而无力上进者,联族人力量为助,义不容辞。睦族必以叙伦为先,叙伦必以正言为先。一族之中祖孙叔侄兄弟之间,各有定名不可紊乱。尤不可因尊长寒微,遂致迳呼尔我避。加尊称以先人伦之,序须知敦本睦族,切不可重富轻贫,少存异视之心。族之兴盛在乎族之人贤否。子孙贤族自兴,乃不易之理。族中男女儿童不论天贤锐钝,皆应善为教养。虽钝拙者,亦必使能有一技一长,以谋生有可造之才。以家贫而难于就学者,应量力协助使期有成。族谱所以明水木之源,辨支派维族。系敦人伦睦族之道莫大于此。古人于家谱每三十年一修,今交通发达,印刷便利,或二十年一修,或十年一修,新增出生子女皆无不可务宜勤修,以免遗漏。子女凡十岁以上,皆宜指导其读谱,以奠其敬宗睦族之根基,保藏族谱宜于干燥通风之处,以免屋漏虫鼠之害。遇有大故迁徙,则奉谱而行,庶无亡谱失之虞。

三、重教养

天无不慈之父母。但庭训不立则溺爱不明者有之。故父母之于子女必幼而教。以孝悌稍长而授以学业。其顽劣者亦必严为教训。勿姑息以养其非。为父母者,尤须以身作则,务使其子女自幼即有行为规范。

人家子女多,为儿童时任其所为,日渐月溃乃逾规矩此举,而不教之过,及其长大爱心渐疏,见其小过又以为大恶,怒责拳打,此极憎之过,二者皆非父母教养之道。教育必自孩童始。若幼即骄惯语言不逊,举动不端,勿以为幼小无知,而漫不加纠正,习久成自然,日后虽欲变其气,习不可得矣。为人父母者当澡体此意。

子女资质敏缓捷固然可喜,然应防其天才外溢。流于非途宜早加训诲,以学礼范其行,以读书励其志。长大之后方与性成行为自不违规。

子女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之训教宁严勿先于厉,宽勿先于纵,方为恰当。稍严以收取其身心,俾其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为非礼。

子女敬 长之道古有明训。凡年长二十者以待父辈之礼事之。年长十岁者以待凡辈之礼事之。凡遇尊长坐必起,言必逊,貌必恭,行必让,侍坐必居偏。应对必用称呼,方得后辈体统。凡为尊长者亦不得以尊辈而轻视卑幼。遇后辈有德才出众者,亦当以贤者之礼相待。

士农工商皆为正业。随子女性质所能,兴趣所近,各事一业,宜专宜勤。毕生以云事成兴家皆由于此。子女幼小学语时,父母即教以对人称呼之礼。能行时,则教以起居之礼,幼而习之,既长则规矩自谙。训蒙之要重在语言。自幼不违规矩,长大自合于礼法。

子女者父母尊长命其言,必即应。所教之言必即行。不得怠慢自任己意。

坐势要正,上身要直,齐足莶手,勿倾倚偃倒,勿交睡摇足,勿踞坐斜靠桌椅。与人同坐位万不能摇摆手足,致碍同坐之人。

站立要垂手,正身不可背向而立。若立近墙壁不得倚靠。

行走姿势要正常。若非急要事应步伐整齐。前进上身勿摇摆。举步宜常视足下。过门不得踏门槛。以防跌倒。勿跳跃而行。路遇尊长或熟人必致敬意。

子女童年处尊长或宾客前,如遇尊长呼唤,当即起应,有问随事对答。发音清朗语勿急动,声勿太高。长者有问词华而答,勿从中插话,不得喧笑戏谑作张口欠伸状。

凡饭食须从容举箸,勿把稀疏乱拨。咀嚼勿有声。适腹而止。勿贪多过饱。碗箸安放要整齐稳妥。

凡试听务要耳目专一。如看书则专一在书,勿旁视或旁听他事。听父母师长训诫亦须一意领受。勿杂听他言注意他事。

寝息时间宜安静。勿言语或乱想,心安神定,自为入眠。早睡早起,可使精神焕发,获次日工作良好效果。同学之间当互相亲爱如兄弟手足。学业胜于己者品行端方者虚心学之。勿结伙嬉逊争闹致妨学业而沾染恶习。

教子女习礼以明大义为首要。如临凶礼不可有嬉笑之容。临吉礼不可有惨戚之色。衣服不为新但要整洁。仪容要端庄而戒轻率浮躁。举动要从容而修整。然从容不先之遇缓修整不先之拘束。

人生在世非教育不能成才成器,非读书明理不能成就大业。教育为培养其立身之本,读书以达其为人处世之用。二者缺一不可。

要珍惜光阴。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失而不可负得。人生能得有几时少,少年立志学习适时。为一生事业成功之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古训之格言后生少年熟记终身受用。

四、齐家政

治化之道必先齐家,然政行于天下易,而教施于一家实难,盖骨肉之间恩素情深则家法难申,自非身先德化不为功。治家之难难于治民,良非虚语。故善治家者,以正己为,己正则子女相率而从,己不正虽有治家严法,亦无以为功。

治家以正人伦为本,正人伦以尊祖睦族,孝父母、友兄弟为先。以敦亲党和乡里为要近正人为父兄,远恶人如远恶狼。以勤俭立业慈让为怀,约己而济人,有礼而好德。如此者可以兴家,可以安心而立人。治家内勤最要。男人性毋多刚或临事愤怒,得解劝一声,可省却不少意外事。或激怒一语,每种下无限祸根。每日开门七件,莫不操之于内俭约节,亦理家要政。

后妻对于前妻子女,世间颇多难处,非妻之不贤或子之不孝也。缘自私心而然,有自私心则猜疑则妒忌,因而渐至先欢终成大恨,持家者应察言观色,预为之防则善矣。天下之人皆同胞,而同处于父母者,有几兄弟姐妹之间设有贫困急难,俱当尽力救助,不应视为路人,而伤于手足之情,世谓处兄弟姐妹者,勿妄怒妄怨。直处家良言。

子弟纷争于外,虽以曲直为理,但须自家约束。有理亦宜容忍一些,必严自教戒,若为亲情为体面而回护其短而纷争,是乃自伤体面,自虚子弟,前途每肇不测之祸。父母不幸中年亡故,所遗幼年弟妹,长为兄姐者当扶如子女,尽衣食教诲之事。至弟妹之待兄嫂,亦应事之如父母之礼。

家庭中兄友弟恭妯娌随之全家和气,父母愉快亦孝之大者,或家庭有异母如兄弟和睦,亦可消除偏爱之和。

婚嫁为人道之始,立家之基。尤宜审慎对方应求品德为本,勿贪图聘金,勿看重妆奁,勿攀高门慕贵势。家庭中贤否难尽齐一。为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俱佳,或丈夫放荡妻子悍暴。譬如附身赘统不能割弃。惟有自身善以处之,庶收潜移默化之功。

家庭日用所需不可奢廉,不可吝啬。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衣食既足生理自旺,礼教德行由是而生。凡安乐之境莫不由勤俭得来。

勤俭为立身立家之本。人不但贵乎有一长一业,且贵手能勤其业发挥其专长。不论士农工商,凡勤且俭者,家必日进,否则莫不致败。

世间惟财与色最能败坏人心,睹钱渔色近毁人身祸贻子孙,败家伤生实由自至。持家者必以之自立其身必以之教戒子弟,一涉足其中将不能自拔,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晚矣!

创业之难毋难于登天。而败坏事业之易则往往由于不知不觉之中。谚云:由俭奢易由奢俭难。大抵事业有成总有勤俭,而其覆败总由怠奢,故谨身节用,量入为出,勿先其度,则罕有倾败之由。一家之中男女皆不坐食。虽操作辛苦,然知物力惟艰,由是养成朴实节俭美德。小则可一家自足,大则可以利物济世矫俗成风。

体面二字误尽古今天下人。人家丧难婚嫁交际之类不自量力而行,只贪图虚体面至负债积穷,已后悔莫及。

一家之中生财有数,则聚之尽镏铁而用之。如泯沙所不足供其付出,则将何以为继?多见富贵家子弟,先人所遗产业之厚。乃不数年而家产荡然无存,尽败家之由。不知节用为其端。俗语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父祖之贻子孙惟义为最善。否则如违背天理或取不义之财,跋扈乡里强取豪夺徒贻子孙以祸根,非爱家之道。

五、正礼节

国家之治乱系于人心之邪正。守礼法合人群,世风必正,国家必治。人心邪则悖礼犯法,贻害人群。故验国家治乱必先观礼法盛衰。

人之立身于世,重在争人格礼节,重名教,卑污之行便如自圭之玷,终生不能磨灭。可不慎哉可不成哉。尊长生辰,称庆世有此俗,遵礼致庆承欢。铺张宴会非显亲之道,宁俭勿奢谁云非孝!

待小人物不可有轻视之态,尤不可妄自踞傲,亦不可近于狎玩,为人所轻自失仪容。

苍蝇附骥尾驰,虽千里难免附着之虚。茑萝附松柏,虽上接云霄难免攀援之耻。故有者重立身宁风霜自持,严于操守不为狗马亲人。

饮酒适量而饭不可过度,尤不可沉醉喧嚣至乘礼节奉延宾客,惟诚恳致意不可强人饮酒,致人所难。人不能无过。有过错自觉则改,方可立身成人。饰非文过便一生无长进,处人惟能改过为第一美事。古人敦厚虽婚庆大典,尽礼而已,不事铺张。所见历代族谱对此多有训诫。处今之世风气所趋,虽不能尽法往古,然节约从事利己利人亦何乐而不为。

六、务读书

家人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智愚第一要读书。读书则能知事理。古人所谓致智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个人智为之理,立业之方,不至为非作歹,为社会败类,且可为国家建设效力。幼年读书尤须专心一意,务要读得字之分晓,须背诵者尤要背熟。幼年所读书可终生不忘。谚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故读书要熟明其义理则为有成。

读书曰“十则”静坐则神清;澄思则理透;好问则识广;多读则学博;笔勤则文清;功纯则德进;好冷僻则有炫奇之戒;务细碎则有穿凿之嫌;无卧薪尝胆之志,则心思不至无破釜沉舟之勇,则功夫不深。人生有限时光如闪电逝波,一去不返。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且不可因循姑待白首徒悲,贪恋无益之为,虚掷韶华误首为之。学问古人爱憎分明,真为金玉良言。

善读书者,于人不置疑处须教有疑问人。已有疑者却要会其理出而无疑。读书能到如此地步,才算是有悟。

少年读书能记忆而不忘其用处。中年读书知有用而常渐忘。其上焉者著书立说下焉者摘要笔记,书中精义,经手自写则记忆尤深,且可以为他人读书之参考。

读书在勤勉才能刻苦。古人如囊蝇如映雪、如悬梁,莫不从刻苦而到有成。须记勿怠勿骄自持聪明、勿半途而废、勿忘于小成,如此必可至大成,而成大器。

七、明德性

大丈夫须有顶天立地之志,处世存心要有容忍度量,而勿求容于人。人必善忍其业,乃有成。必有容其德,乃得大君子。立身未有不成于忍,惟能忍方能恕于人。合众志以成大事业,不忽视小事物,方能谨慎处事而致成功。

忍辱一事自古为难。虽豪杰之士多由此败。处人之道当察辱自何来,若其来自小人则理直在我,何怒之有?若来自君子须知吾过当改,亦何怒之有?不辨其由而以一怒应之,或致相仇而不能己,何异于树敌以困我孤我,自取失败之道。故曰忍辱是入世交际第一关头,为立身立业成功失败第一关键。

人不可炫己之长,揭人之短,须知人各有所长短。故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只见己之所长,不知己之所短,对人家则专视其人之短,而蔑视其长,入世处事为必感世路多阴,寸步难行。

人之通病在好炫自己或自夸所业以致遭人之忌,吃亏不自觉之中。故智者不言己长,始能保其所长,而其长自大。

有一份自满之心,面上便带有自满之色,口中便有些自满之言。殊不知世间再无可自满之事。若自谓已满不可复加,便已是走入穷途末路,轻躁浅露骄已致败有识者耻之。

路狭处留一步让别人走,味甘处留三分与别人吃,胸中不立城府,对人无成见,平易近人,胸怀坦白自无树敌之人。

若事出不已,与人争论,止可处事言理不可脱离本题,涉及其它,尤不可涉及他人私事,人以曲事我,可从容解释,无须与之仇争。旁观者明,自明曲不在我,而我益为人所重。

有誉我者当察言者之意,省自我之实。誉过其实,当家警惕,切不可以沾沾自喜。

有一善而欲人之颂扬,施小惠而欲人之感激。此缘由于满腔自私之故,名誉诚为第二生命。欲维持名誉,则必须重道德守信义。为我有求于人,人意欺我,我必轻其为,后遇此人,虽其言之成理,则亦不之信矣。以此类推,我之对人又将如何我不负人,人亦不致负我,即或不然,古人云:“宁使人负我,勿使我负人”,又曰:“人无信不立无义之则乱”,凡存心处世立言制行要名实相副始终如一,勿损人而利己,勿徇私而害公,为此则名誉自立。

做人作事要堂堂正正。如或言行不一,须知惟有人间耳目最难掩盖,切勿以为世间只有我最聪明。一旦阴事揭开,将何以立足于人前,则后悔已晚。

八、谨言语

言不由衷,人间所恶待人接物互要诚实。虚伪之言,久经必露出破绽,故出言必先自思量。是合理的便说,不合理的便步可说。有损于人的便步可说,勿说大话,勿说空话,古人云“言寡尤行寡恢”。

闻人过失须加警惕,耳可闻不宜说。语云:“经自之事犹未真,十口相传岂可尽信”,至于闺房之事尤不宜道听途说,喜谈乐道擐薄之行君子所不齿。言语到快意时截然能忍默得住,意气到奋发时截然能收敛得住,忿怒嗜欲到沸腾时截然能抑勒得住,能做到此三者,方能做得来大事业。

言语切或轻薄如好谈人短,揭人隐私,一时心口恣意而谈遂贻其人不解之恨。大抵人而好以言语讥人者,必因私心太重之故。所以见人家富贵则嫉之,见人家声名妒之心,蕴于平日不自觉而发之口。殊不知闻之者怀恨于心,已肇构祸之阶。

人前不可谈人之隐私。无意言之而辗转相传,喧腾众口,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损人招怨于此肇端言谈,不可不慎。

交际宴会之时,流品不齐,贫富不同,或相貌不全或学识不等。语言之间倍须留意检点,勿犯人忌,勿犯人短,勿以所学自行畅言于浅学之前,庶免听者,愧疚转为嫉恨。

说闲话于有事之家,诉苦情于无用之地,最惹人厌。而于事无补尤宜切戒。

九、慎交游

处世贵在知人。于朋友间知其人,友其德,籍以辅吾仁。矫吾失,故交友得其人。则可自薰其德,此所谓益友也。苟不择其人则惟导恶习,趋下流,此所谓损友也。故择友不可不慎。

交富贵之友戒之在骄在奢,交雄杰之友戒之在争在斗。交商贾之友戒之在吝在啬,他如不肖荡子则万不可近。交友不善,足以危身破家,可不慎欤。

益友在座如他之右互相切磋,励我以道义,博我以学问,一夕之话胜读十年书,片语之投逾于百朋之锡,故人贵有良师益友也。

朋友交以相下为宜。相尚以道义,相濡以学问,同心相印,同德相成。君徒矜已长攻人之短,此非交友之道,切戒切戒。

人有平日不相知而忽加我以礼,此必当审度,不可轻于接受。恐异有难于回答处,诚不可不慎。旅途朋友尽属新交,审其言谈察其举动,窥其好恶方可交接。而于娶与授受之际,仍须非常谨慎。

凡强来亲近者,必非寻常,宜与稍持距离,以观其趋向,然不可露故避之迹。

人当交往惟不可尽倾私秘于闲谈话语中,设一旦有变化,被将执为口实,朋友失好不可有过份语言相加,古人谓: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心口皆善吉人也!心口皆非人得而防之,尚不致于我害,惟言猊称圣贤,而心肠似蛇蝎者,不可不防,当慎之,远之。

人世间交际之诀律己以谦待人以恕接物以信,理事以义,可以受用终身。

十、处世事

明是非、辨忠奸、守节义、权生死,才算得大勇不自用,能用人才,算得大智。

以爱子女之心事亲,则无不孝。以贵人之心责己,则无大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可全交谊和人群。立身处世之道见识要远,操守要严,器量要大,谋虑要广,行事审其当否行之在我,不怨天不尤人,以廉退礼让为先。言欲逊,逊则人和。行欲严,严则远悔。

端重勤俭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宽容忍是否乡良法,廉洁奉公是居官良法。人之处世不可有轻人之心。怀此心者类乎薄挟上人心者矣。科狂虑以接物,乃为进德修业之本。

济人为美德固无贫富之分。富人济人以金钱自是富厚长者,情怀贱贫者力不能及此但只须存一片放便之心,具三寸善言舌,为人解忿息事,虽不是金钱施予,却有金钱办不到的效果。

凡遇事先想道理如何。已有了主意,再参评众议,即决断而行。切忌依违因循,随人指挥而致败事。

我以厚待人而人仍以薄待我应思我之厚,或有未至我以礼待人,而彼仍薄我虐我则当如敬鬼神而远之矣,何处无小人当思处之道。

勿以吝为俭以刻为严,以陷为礼以傲慎为厚道,以獍黠为聪明以愚钝为宽大,苟如是则何啻毫厘千里矣,宜有临事分别。

群处之间即到和易极处,亦只是情款浃洽,而胸中泾渭自当分明,不可遂波逐流漫无主宰。

听人说人,是非莫轻信,亦莫轻答,须知礼。凡爱说闲话爱管闲事爱图闲钱之人之言,皆不可轻信其人,尤不可轻交。

虽至亲兄弟姐妹侄之间如有缓急,可自我量力助之,万不可存求报之心。

虽为姻亲家纵富而不正,及行为不端者敬而远之。

客筵赏蔕寺观施舍,不如移之以助孤苦无依残疾无靠者为有实惠。

人每因一些小便宜,随事便起忿争,既伤和气又损心神,实是因小失大。

众人事,须凭公议。如公议不可者即止。犯于公议虽为善事,亦难使众人心服。

处乡里当敦厚谦和为心。古云:“宁使人负我,不可我负人”。若有横逆之来相加,可晓之以理,不可以暴气怒骂应之。

居必有邻,故睦之外尤须睦邻。睦邻之道,如有应接,大而财产交易,小则借贷往还,以致酒食应酬等事,皆宜谦让以敦情谊,始可有无相通,守望相助出入支持,而臻群居安乐之境。居邻不幸而有强梁巧诈为非作歹之人,能容忍处,仍以包容为宜。万不得已可亟托故迁徙,别择善邻。古谚有云“百金买宅,千金买邻”。择邻不可不知。

睦邻之道非一端我居是方,必致力是方之风俗,教化务使善之亲亲,而恶者自孤自孤。心有所惮,而不敢恣为非。古有道:君子居乡化盗者,其庶几乎讼狱之事,为大冤不白而起。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与同国,不申告于官则无以白其冤。讼乃不得已者,若田产婚娶细微之故,是非则宗族里党可以和解,设稍有不平亦宜忍了事。涉讼公庭结怨愈深,耗财破家,祸害更大。语云:“讼则终凶”。可以为戒。为人处世,心胸要宽大,意度要安闲,约己而丰人,则群下乐为之用,所得常倍周虑而审处则成事可免劳,而易集,惟有心胸狭小,性情偏急,好利己而薄人之辈,未有不致败者,慎之戒之。以忠孝为本,以礼义为纲,不论职位高低,职业有别,皆足以风世俗而正其身,励其行以范后昆,以型乡里,岂曰于世无补哉。

(一)关于编写林氏家族史的原因 今天下午的比干学术研讨会应由对比干文化的研究进入对林氏文化的研究。比干学术的研究应由封闭走向开放。林氏千枝一本,万流同源,其祖先系比干公,此乃天下林氏共知、公认,决不像其它姓氏分枝过多,源流不一。比干为了家族利益、国家利益忠贞直谏,惨遭酷刑,受到历朝历代的景仰,这些不需赘述。这些年,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天下林氏纷纷从各地来到卫辉比干墓寻根问祖,不少人还慷慨解囊,从事修复比干墓,建立比干馆纪念的事业,以求给林氏家族的教育留下活生生的历史标本。

但是从目前来看,尽管各届人士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卓有成效,但还是存在着先天的弱点。

在这个会前,我就编著林氏家族史一事准备了一年。一周以前,我到了北大历史系、河大历史系,召集了历史专家就编著《林氏家族史》一事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在比干庙的建设中,只重现了硬件建设,几乎没有什么软件建设。例如:园林有所扩大,纪念馆已经建成,并且很宏伟,但是除了些墓碑题词之外,没有林氏家族后续的历史沿改和家风家教,也就是说,没有林氏的整体文化。

只有祖宗比干,没有林氏,没有后代。作为林氏的根祖祠堂,除比干之外,还要将以后林氏的迁徙、分布、分流有所记载,使每一个姓林的人都能在比干庙里读到一本关于林氏家族的书。

旅游经济行为过重,核心精神不足反而使旅游产生苍白无力之感。从现在看来,整个布局是按旅游的指导思想设计的,而不是通过文化氛围和明确的精神核心,对天下的林氏都有所昭示,有所召唤力。使天下林氏的长辈所带着儿孙来到这里,都能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文化建设、历史过程的建设、精神核心的建设将使比干庙开发建设的灵魂之所在。对此,我在这个会议上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林氏家族的爱国主义根基问题

众所周知,林氏家族自比干以来,出现过许多炳彪史册的爱国主义者。不讲古代,在中华民族激荡的百年史中,就有“苟论天下生死以,不因祸福以趋避之”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甲午海战中以身殉职的著名海军将领林永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林文、林伊、林西惠、林修明、林茂初;早年投身民族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林森;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林伯渠等等。在这些众多的爱国主义历史人物中,南方多于北方,客家多于本土。这些原因除了南方林氏人口聚集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国才知爱国,离家方知想家。我所接触到的南方林氏和客家林氏,至今许多人仍挂比干相,仍然带着家谱,带领家人逢年过节朝拜祖先,必然使比干精神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以祖先比干为榜样,忠贞爱国形成林氏的家风。

第二、林氏的不怕迁徙,勇于创业的精神

从中国整个战乱与灾害来看,林氏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形成了现在的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的格局,况且在海外的中国人口中,林氏是较多的姓氏,按照社会学的观点考察,林氏的敢于迁徙精神的形成有两点:一是在祖宗比干那里继承的不与倒行逆施行为同流合污,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种优秀的品格,一旦与当地坏势力发生冲突,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多用迁徙的形式而不与其同流合污。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经商从工意识和本能。从林氏更深的起源背景来看,它是商部落最大的一支。历史上的商朝,当商汤建立的时代,最早的国都在毫(今商丘)。在以后的三百多年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多源于黄河下游的水灾和王族的内部斗争。据《史记》载,商品、商业、商人都出自商部落。盘庚继位后,为了改变当时不安定的局面,决定迁都,即为著名的盘庚迁殷。作为殷商后裔的林氏,从民族的脉络中形成了具有工商素质,敢于迁徙,敢于创业的习惯。

第三、重视教育的家教与家风

重视教育是林氏家庭的重要特点之一。早年我在科学院工作的时候,统计了湖北、河南13个地市的历代科举情况,林氏自举人以上高于人口平均基数的103倍,在中国古代历有无林不开科的典籍。这种重视教育的家风、家教是由爱国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经商从工的需求教育的产物。睢阳林氏在祖宗林志云1403年自福建闽县到睢阳做冠带总提校尉时,就带着闽县的林氏家谱,现在睢阳林氏在商丘已数万人,仍然保持着尊奠祖师,慎修家谱,对后代严肃教育的习惯。

基于上述对林氏文化特点的考察和理解,所以比干文化的研究应将重点转移到林氏文化的研究,比干庙应由祖宗的墓转为有贡献的林氏的碑林,卫辉应由祖庙文化转为现代林氏的文化联络总站,从而进入林氏的经济园林,必须写一本载有林氏文化的书。(不同于其它林氏文化的家族史以教育后代)

(二)林氏家族史·前言

由一个姓林的企业家来写林氏家族史,本来是一件很蹩脚的事情。很简单,这件事应该由姓林的某一学者来做。但是,当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需求迫使着我,使我必须撑掌这件事情。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越来越需要历史,越来越需要用历史感、哲学感来观察、处理日益变化着的一切,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姓林的人,将林氏的历史整理出来,使所有姓林的有心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并以此汲取营养,教育子孙,形成独特的林氏文化,不管对于现在,对于未来都有其伟大的意义。

世界是由种族组成的人类,中华是由民族组成的国家,汉族是由姓氏构成的民族。每个种族、民族、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每个民族、姓氏都能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继承下来,并赋于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能够形成巨大的文化动力,极大地繁荣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讲,欲先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先灭其族,必先灭其史;欲先灭其家,必先灭其史。纵观历史,每个民族受侵略、奴役的过程中,侵略者总要让其忘其历史,在希特勒纳粹极端嚣张的时候,一个犹太小姑娘安妮为了躲避迫害,从密室中经常的来偷偷观察,写下了《安妮日记》。现在这本书成了犹太人的重要史料,每个民族、家族对自己的历史的记忆程度、广度标志着她的生存能力。

目前的中华民族,如要走向伟大的复兴,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林氏家族首先把自己的历史整理、修订出来,一是可以教育林氏子孙后代,二是对其它姓氏家族有所影响、引导,我想,这是关心林氏家族的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

在林氏恳亲大会在林氏祖籍召开的时候,我们将正在编写《林氏家族史》提纲发给大家,欢迎提供材料,提出意见,把这本书编得更好。

附:《林氏家族史》提纲

第一章 林氏的起源

第二章 林氏家族的迁徙和发展

第三章 林氏的人口分布

第四章 洛阳林氏的谱系

第五章 光州林氏的谱系

第六章 莆田林氏的起源

第七章 客家林氏的生活习俗

第八章 林氏家族的爱国主义内涵

第九章 历代林氏著名人物

林氏历史

王侯赐姓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王侯赐姓为氏。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黄帝、舜帝的姚姓与姬姓。相传炎帝扰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